![2023年安徽省各地九年级物理中考一轮模拟试题分类选编:内能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428851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安徽省各地九年级物理中考一轮模拟试题分类选编:内能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428851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安徽省各地九年级物理中考一轮模拟试题分类选编:内能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428851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安徽省各地九年级物理中考一轮模拟试题分类选编:内能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各地九年级物理中考一轮模拟试题分类选编:内能,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安徽省各地九年级物理中考一轮模拟试题分类选编:内能 一、单选题1.(2023·安徽·统考模拟预测)如图所示,在烧瓶内盛少量水,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起时,可以看到瓶内出现白雾,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烧瓶内的气体对瓶塞做功,气体温度升高,瓶底的水汽化,形成白雾B.通过打气简压缩瓶内气体做功,气体的体积减小,水蒸气液化,形成白雾C.烧瓶内的气体对瓶塞做功,气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形成白雾D.通过打气筒压缩瓶内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大,瓶底的水汽化,形成白雾2.(2023·安徽亳州·校联考一模)关于热和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B.热传递过程中,内能大的物体一定放出热量C.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一定升高D.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3.(2023·安徽黄山·校考一模)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能一定增加B.物体温度越高,所含有的热量越多C.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有内能且相等D.热量总是从内能高的物体向内能低的物体传递4.(2023·安徽合肥·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校考一模)关于热量、温度、内能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内能一定增加C.物体放出热量,内能会减小,其温度可能不变D.热量不可能从内能小的物体向内能大的物体传递5.(2023·安徽滁州·统考一模)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也就越多B.1kg、0℃的水的内能和1kg、0℃的冰的内能一样大C.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D.在热传递过程中,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转移6.(2023·安徽合肥·校考一模)夏天,将饮料放入冰箱冷藏室,饮料温度降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饮料将温度传递给冰箱中的空气B.饮料放出热量后自身所含热量减少C.饮料温度降低的过程伴随着内能的转移D.饮料放热是因为饮料的内能比冰箱中空气的内能多7.(2023·安徽蚌埠·统考一模)热学世界真了不起,揭开了隐藏在物质世界深处的秘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下列有关热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物体吸收热量后内能一定增大,温度一定升高B.不同物质组成的质量相同的物体,放出同样多的热量时,降温较多的物体其物质比热容较大C.柴油机在吸气冲程中吸入汽缸的是柴油和空气的混合物D.登山运动员在高山上用高压锅煮饭,是因为高山上气压小,液体沸点低,米饭不易煮熟8.(2023·安徽芜湖·统考一模)如图甲、乙、丙、丁所示实验,涉及的研究对象分别是:①厚玻璃筒内气体;②盒内气体;③铁丝;④汽缸内燃气。在发生下列物理过程时,以上研究对象的内能减小的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2023·安徽宿州·安徽省泗县中学校考一模)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的物体也具有内能B.只要物体放出热量,温度就一定降低C.物体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D.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10.(2023·安徽蚌埠·统考一模)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三者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C.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D.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11.(2023·安徽黄山·校考一模)实习了热学知识以后,小娜发表了下面的看法.其中不正确的是A.晶体熔化时,内能一定增大,但温度保持不变B.液面上方的气压降低时,液体的沸点也降低C.扩散现象不仅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还说明了分子之间有间隙D.用打气筒给自行车充气时,气筒壁发热一定是活塞与筒壁间的摩擦引起的12.(2023·安徽阜阳·统考一模)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饮茶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下列关于茶的说法正确的是( )A.茶叶泡开时,散发淡淡清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泡茶的水温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C.一杯热茶慢慢冷却时,向周围传递了温度D.茶水温度降低时,茶水的比热容也减小了13.(2023·安徽合肥·一模)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杯水的温度越低,含有的热量越少B.0℃的冰和0℃的水的冷热程度不相同C.某物体对外做功的同时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一定减少D.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物质吸热一定多14.(2023·安徽芜湖·芜湖市第二十九中学校考一模)如图所示,用规格相同的加热器分别给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加热,不计热损失,丙所示的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液体比乙液体的比热容比大B.甲、乙两杯中的加热器每分钟放出的热量之比为2︰3C.加热相同的时间,甲、乙两种液体升高的温度之比2︰3D.将甲、乙两种液体从20℃均加热至60℃(没有达到沸点)所需要的时间之比仍为2︰3 二、填空题15.(2023·安徽黄山·校考一模)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机舱外的温度低至-50℃,舱外气压比舱内气压低得多。要使舱内获得新鲜空气,必须用压缩机把新鲜空气从舱外压进舱内。在这个过程中,压缩机对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空气的温度可升高到50℃。16.(2023·安徽宿州·统考一模)如图所示,在用塞子封闭的瓶内装有少量的水,用打气筒往瓶内打气,瓶内空气内能 _____(填“增大”或“减少”),当瓶塞跳起来时,可以看到 _____出现了“白雾”,说明水蒸气遇冷 _____(填物态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气体内能 _____(填“增大”或“减少”)。17.(2023·安徽合肥·合肥寿春中学校考模拟预测)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试管里的水进行加热,水沸腾后,水蒸气推动软木塞使其迅速冲出管口,在软木塞被推出的过程中,能量转化情况与四冲程汽油机的______冲程相同,管口出现了白雾,这是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18.(2023·安徽淮北·统考一模)已知铜块的比热容小于铝块的比热容,则相同质量、初温的铜块和铝块在放出相同热量后再相互接触,热传递的方向是_______(选填“不发生热传递”、“从铜块传递给铝块”或“从铝块传递给铜块”)。19.(2023·安徽合肥·校考一模)水和土壤、沙石相比较,水的比热容较大,水的比热容为,其表示物理意是:______。20.(2023·安徽合肥·校考一模)“水地暖”是在地面下安装散热管,用壁挂炉加热水在散热管中循环流动向地面散热从而使房间暖和起来,用燃气壁挂炉将2L水从20℃加热到50℃,水吸收的热量是______J。(ρ水=1.0×103kg/m3)21.(2023·安徽芜湖·统考一模)两个相同的容器中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使用相同的热源为其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两者比较,更适合作汽车冷却剂的是_____液体。22.(2023·安徽宿州·校考模拟预测)某太阳能热水器容积为200L,装满水后经过一天时间,水温由20℃上升到55℃,水的比热容为,水的密度为1.0×103kg/m3,则此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为 _____J。23.(2023·安徽合肥·一模)“过桥米线”是一种云南特色小吃,食材很多,包括一碗热汤、上面浮着层油,一碟鲜肉薄片,一碗熟米线,等肉熟后再加入米线。已知汤的质量为2kg,初温为90℃,比热容为4.2×10J/(kg·℃);肉的初温为20℃,比热容为3.5×10J/(kg·℃)。为了饮食健康,肉必须加热至80℃,则汤内最多可以放入___________kg肉(不计热量损失)。24.(2023·安徽安庆·校考一模)“过桥米线”是一种云南特色小吃,食材很多,包括一碗热汤、上面浮着层油、一碟鲜肉薄片、一碗熟米线等。食用时,应先把肉片放进热汤内,等肉熟后再加入米线。已知热汤的质量为2kg,初温90℃,比热容4.2×103J/(kg•℃);肉的初温20℃,比热容3.5×103J/(kg•℃)。为了饮食健康,肉必须加热至80℃,则汤内最多可以放入 ___________kg肉。(不计热量损失)25.(2023·安徽滁州·校考一模)烈日炎炎的夏季,白天沙滩上的沙子热得烫脚,但海水却非常凉爽,主要是因为水的_________较大。26.(2023·安徽合肥·合肥寿春中学校考模拟预测)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是3∶2,加热后温度变化之比是3∶4,吸收的热量之比是6∶5,那么它们的比热容之比是_________。27.(2023·安徽滁州·校考一模)某铁质发动机的质量为100kg,热机效率为40%。若损耗的能量中的被发动机吸收,不考虑热量散失,则完全燃烧200g的汽油,温度为40℃的发动机的温度将升高到 ___________℃。[汽油的热值为4.6×107J/kg,铁的比热容为0.46×103J/(kg•℃)]28.(2023·安徽滁州·校考一模)铀﹣235是一种重要的核燃料,1g铀﹣235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约为8.4×1010J。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这些能量最多可以将质量为200t、初温为10℃的水温度升高 ___________℃[c水=4.2×103J/(kg•℃)]。 三、实验题29.(2023·安徽滁州·统考一模)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a、b两组同学在同一间教室里,分别用如图甲所示的相同装置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1)分析乙图像知,两组同学在实验中所用水的质量大小关系是______(选填“”“”或“”);(2)同学们做完实验后,老师接着做了一个如图丙所示的演示实验: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A和B,A倒扣着放入盛水的容器中,B中装有一些水,如丙图所示放置。用酒精灯给容器中的水加热,使容器中水沸腾后继续加热的过程中,______(选填“A杯”“B杯”或“A、B两杯”)中的水不能沸腾。30.(2023·安徽六安·校考模拟预测)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c水=4.2×103J/(kg•℃),相同时间吸收的热量相同)分析图象可知:(1)冰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_____.(2)该物质在第 6min 时的内能_____(大于/等于/小于)第 8min 的内能.(3)熔化后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其中空烧杯的质量是 22.4g,则水的质量是_____g,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_____J.
参考答案:1.C【详解】AC.烧瓶内的气体对瓶塞做功,气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里面的水蒸气液化变为液态的小水珠,形成白雾,故A错误,C正确;BD.通过打气筒压缩瓶内气体做功,瓶内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里面的水会汽化变为水蒸气,故BD错误。故选C。2.D【详解】A.同一物体的温度越高,它的内能越大,但不能说含有的热量越多,因为热量是一个过程量,故A错误;B.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内能小的物体可能温度高,因此,热传递过程中,放出热量的物体的内能可能小于吸收热量的物体的内能,故B错误;C.物体内能变大,物体温度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内能变大,温度不变,故C错误;D.物体温度升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动能变大,则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大,故D正确。故选D。3.A【详解】A.同一物体,其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加快,内能一定增加,故A正确;B.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故B错误;C.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有关,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有内能,不一定相等,故C错误;D.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量,所以物体的内能小,但可能温度高,故D错误。故选A。4.C【详解】A.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量,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含有热量,故A错误;B.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但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保持不变,故B错误;C.物体放出热量,内能一定减小,但温度不一定降低,如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内能减少,但温度保持不变,故C正确;D.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不一定高,内能小的物体也可能向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热量,故D错误。故选C。5.C【详解】A.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有在物体发生热传递时,我们才用热量这个概念,不能说物体含有热量,故A错误;B.1kg0℃的冰熔化成1kg0℃的水,需要吸收热量,故1kg、0℃的水的内能大于1kg、0℃的冰,故B错误;C.非晶体熔化时温度升高,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不变,故C正确;D.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内能小的物体温度可能比内能大的物体温度高,因此热量也可能由内能小的物体传给内能大的物体,故D错误。故选C。6.C【详解】A.饮料和冰箱冷藏室里的空气温度不同,两者会发生热传递,温度高的饮料会放出热量,将热量传给冰箱中的空气,故A错误;B.饮料放出热量后温度降低,内能减少,热量是过程量,不能用含有、具有来描述,故B错误;C.发生热传递时,饮料放出热量,内 能减少,温度降低,冰箱冷藏室里的气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所以饮料温度降低的过程伴随着内能的转移,给C正确;D.饮料放热是因为饮料温度比冰箱中空气的温度高,温度高不一定内能多,内能还与物体的质量等因素有关,故D错误。故选C。7.D【详解】A.改变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放出热量内能减小;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大;当物体只吸收热量没有对外做功时,物体内能是增大的,但物体吸收热量时,温度不一定上升,比如晶体熔化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A错误;B.由物体放热公式的变形可得根据上式可得,当物质的质量m和吸收的放出的热量Q放相同时,温度下降量Δt越大,物质的比热容c越小,故B错误;C.柴油机使用的点火方式是压燃式,在做功冲程中由喷油嘴喷出油雾,故柴油机在吸气冲程中只吸入空气不需要吸入柴油,故C错误;D.液体的沸点和大气压有关,大气压越低,液体沸点越低,而大气压的大小又和海拔高度有关,海拔高度越高,大气压越低,因此在高山上,液体的沸点会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导致煮饭时温度较低,不易煮熟,因此登山运动员用高压锅煮饭,高压锅形成一个密闭空间,当里面的液体汽化时,有大量水蒸气聚集在液面以上,增大了液面上方的气压,从而提高液体沸点,将饭煮熟,故D正确。故选D。8.D【详解】①厚玻璃筒内的气体被压缩时,活塞对气体做功,瓶内气体温度升高,气体的内能增加,故①不符合题意;②盒内的气体推动盖飞出时,气体对盖做功,气体的内能化为盖的机械能,盒内气体内能减小,故②符合题意;被弯折的铁丝发热,是人对铁丝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③不符合题意;④汽缸内的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时(即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气体的内能减小;故④符合题意。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9.A【详解】A.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故A正确;B.物体放出热量的同时如果外界对物体做功,那么物体温度不一定降低,故B错误;C.热量是过程量,只能在热传递过程中体现,不能表述成含有热量,只能表述成放出热量或吸收热量,可以表述成物体温度越高,具有内能越大,故C错误;D.热传递的方向是高温物体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故D错误。故选A。10.D【详解】A.温度是影响内能大小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所以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故A不正确;B.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且二者是等效的,所以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故B不正确;C.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C不正确;D.物体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分子动能增加,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总和为物体内能.故D正确.11.D【分析】(1)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等因素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2)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3)扩散现象不仅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还说明了分子之间有间隙;(4)用打气筒给自行车充气时,气筒壁发热主要是做功引起的.【详解】A、晶体熔化时要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增加,故A正确;B、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当气压降低时,沸点也降低,故B正确;C、扩散现象不仅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还说明了分子之间有间隙,故C正确;D、用打气筒给自行车充气时,气筒壁发热主要是由于压缩气体时,外界对封闭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故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要知道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掌握物体内能的影响因素.12.A【详解】A.茶叶泡开时,散发淡淡清香,说明茶叶香味在向四周扩散,具有茶叶香味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正确;B.热量是个过程量,只在热传递过程中出现,不能说物体具有或含有热量,故B错误;C.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温度不会传递,故C错误;D.比热容的大小只与物质种类和状态有关,茶水温度降低,水的种类和状态不变,水的比热容不变,故D错误。故选A。13.C【详解】A.热量是个过程量,不能用含有描述,故A错误;B.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0℃的冰和0℃的水温度相同,所以两者冷热程度相同,故B错误;C.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同时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也减小,故C正确;D.由Q=cmΔt可知,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未知,比热容大的物质吸热不一定多,故D错误。故选C。14.D【详解】A.如图丙所示,将甲、乙两种液体从20℃均加热至40℃时,甲用时2min,乙用时3min,由于加热器相同,则甲乙所吸收的热量之比为根据热量计算公式可得所以甲液体比乙液体的比热容比小,故A错误;B.由于两加热器是相同的,则每分钟放出的热量相等,故B错误;C.加热相同的时间,即吸热的热量相同,则温度变化量为故C错误;D.将甲、乙两种液体从20℃均加热至60℃(没有达到沸点)即温度变化相同,质量相同,所需要吸收的热量之比为而两个加热器是相同的,吸热多少与时间成正比,所以故D正确。故选D。15.增大【详解】把舱外的空气压进舱时,因对空气做功,所以被压入的新鲜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16. 增大 瓶内 液化 减少【详解】[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用打气筒往瓶里打气,压缩气体做功,则瓶内空气的内能增大。[2][3][4]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本身的内能减小,当瓶塞跳起来时,瓶内的空气对瓶塞做功,使瓶内空气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瓶内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所以可看到瓶内出现白雾。17. 做功 液化【详解】[1]当瓶内水蒸气把瓶塞冲出时,瓶内水蒸气对瓶塞做功,使得其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即该过程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此过程与汽油机的做功冲程相同,在做功冲程中是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活塞的机械能。[2]管口处水蒸气放出热量发生液化现象,出现白雾。18.从铝块传递给铜块【详解】由知道铝块和铜块的质量相同,放出热量相同,铝的比热容较大,则铝降低的温度较小,所以铝的末温高,二者相互接触,热将从铝块传递给铜块。19.质量是1kg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详解】比热容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升温1℃时吸收的热量,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其表示物理意是:每千克水温度上升一摄氏度吸收的热量为4.2×103焦耳。20.2.52×105【详解】水的体积V=2L=2×10-3m3水的质量为m =ρV=1.0×103kg/m3×2×10-3m3=2kg水吸收的热量是Q吸=c水m(t-t0)=4.2×103J/(kg·℃)×2kg×(50℃-20℃)=2.52×105J21.乙【详解】由图象可知,在质量和温度升高相同时,乙加热的时间长,由于采用同一热源加热,加热的时间长的吸收的热量多,因此乙液体吸收的热量多,乙液体的吸热能力更强,故乙液体更适合作汽车的冷却剂。22.2.94×107【详解】根据题意可知,热水器中水的体积为V=200L=0.2m3热水器中水的质量为m=ρV=1.0×103kg/m3×0.2m3=200kg水吸收的热量为23.0.4【详解】把肉放进汤里,肉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则汤的温度降低,放出热量;汤的温度从90℃降低至80℃时放出的热量为不计热量损失,肉吸收的热量等于汤放出的热量,即则肉的质量为24.0.4【详解】把肉放进汤里,肉的温度升高,吸收热量,汤的温度降低,放出热量,根据热平衡方程Q吸=Q放得c肉m肉Δt肉=c汤m汤Δt汤即3.5×103J/(kg•℃)×m肉×(80℃﹣20℃)=4.2×103J/(kg•℃)×2kg×(90℃﹣80℃)解得m肉=0.4kg25.比热容【详解】水的比热容较大,同样质量的水的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变化比沙子小。所以烈日炎炎的夏季,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得烫脚,海水却非常凉爽。26.16∶15【详解】由Q吸=cm∆t可知,甲、乙的比热容之比为27.44【详解】200g=0.2kg的汽油完全燃烧可放出热量Q放=mq=0.2kg×4.6×107J/kg=9.2×106J热机效率为40%,则损耗的能量是Q损=(1-40%)×Q放=60%×9.2×106J=5.52×105J由题知,铁制发动机吸收的热量发动机的温度变化所以温度为40℃的发动机的温度将升高到28.90【详解】由得,这些能量最多可以将质量为200t、初温为10℃的水温度升高的温度为而在一个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水温度达到沸点后,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水的最高温度为100,因此水温最高能升高29. > A、B两杯【详解】(1)[1]由图乙知a的初温比b的初温高,ab同时沸腾,说明吸收的热量相同,a升高的温度低,根据知,说明a的质量大。(2)[2]当容器中的水沸腾后,尽管不断吸热,但容器中的水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温度不变;玻璃杯B中的水从容器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容器中的水的温度一样,就不能从容器中继续吸热,所以B中水温能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A中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水温不能达到沸点,所以不能沸腾,所以两个杯内的水都不会沸腾。30. 不变 小于 50 1.68×104【详解】(1)[1]由图象知,冰在5∼15min处于熔化过程中,此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0℃不变;(2)[2]由图象知,冰在5∼15min处于熔化过程中,此时不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故该物质在第6min时的内能小于第8min的内能;(3)[3]由图乙可知,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总=50g+20g+2.4g=72.4g;则水的质量:m=m总−m空=72.4g−22.4g=50g.[4]在15∼25min内,水的温度升高了80℃,则在15∼25min内水吸收的热量为:Q水吸=cm△t=4.2×103J/(kg⋅℃)×0.05kg×80℃=1.68×104J,由题知物质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而冰的熔化过程用时也是10min,所以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Q冰吸=Q水吸=1.68×104J;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