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共29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杜甫及《石壕吏》常识 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如著名的叙事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以饱蘸着深切同情的笔调,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情。《石壕吏》是其中的代表作,阅读时感受这首古体诗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lì)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yǐ)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写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省孟西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听读课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háo)吏(lì)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投宿差役越过跑多么防守只泛指衣服老妇能够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 杜甫1、反复 对比 2、战争惨烈; 家境困难; 主动请役。1、第2段修辞?写作手法?2、第3段妇人致辞有哪三层意思?诗歌主旨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蛮横凶残,流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文体知识 歌行体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乐府诗中的一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兵车行》。关于杜甫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被誉为“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 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公元759年末,杜甫一家辗转到了成都,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在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shāo),下者飘转(zhuǎn)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yǐ)杖自叹息。 俄顷(qǐng)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g)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chè)! 安得广厦(shà)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ɡ)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ɡ)林梢,下者飘转(zhuǎn)/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qǐnɡ)/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è)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ɡ)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shà)/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听读课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①长(cháng)林梢(shāo),下者飘转(zhuǎn)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②能对面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yǐ)杖自叹息。 俄顷(qǐng)④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⑤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g)乱⑥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⑦彻(chè)⑧! 安得广厦(shà)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⑨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⑩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①挂罥:挂着,挂住。 ②忍:狠心。 ③对面:当面。 ④俄顷:一会儿 。⑤衾:被子⑥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⑦何由:怎能,如何 ⑧彻:到天亮。 ⑨寒士:贫寒的士人。⑩突兀:高耸的样子。1、在诗中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2.用四字词语概括四节诗的内容。3.每一诗节中蕴涵着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shāo),下者飘转(zhuǎn)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yǐ)杖自叹息。 俄顷(qǐng)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g)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chè)! 安得广厦(shà)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第一节:秋风破屋第二节:群童抱茅第三节:屋漏难眠第四节:祈求广厦心苦痛惜无奈痛心忧思痛苦忧国忧民主题思想:诗人由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板书设计秋风破屋群童抢茅屋破漏雨祈求广厦现实 理想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水到 渠成 自己天下寒士推己 及人惨 悲 哀 忧课后练习1、诗中表现诗人关心天下苍生,宁愿自己受苦的高尚品质的诗句是: , 2、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采用了 描写,烘托了诗人 的心境。3、“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两个“安”字的意思分别是: 、 。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环境 凄恻愁惨3.怎,如何(哪里)。 安稳速记模式:八月秋高~~~~,~~~~三重茅。茅飞渡江~~~~,~~~~长林梢,~~~~沉塘坳。南村群童~~~~,~~~~为盗贼。公然抱茅~~~~,~~~~呼不得,~~~~自叹息。俄顷风定~~~~,秋天漠漠~~~~。布衾多年~~~~,娇儿恶卧~~~~。床头屋漏~~~~,雨脚如麻~~~~。~~~~少睡眠,长夜沾湿~~~~!安得广厦~~~~,大庇天下~~~~!风雨不动~~~~。呜呼!何时~~~~见此屋,吾庐~~~~死亦足!卖炭翁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的了解,又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bìn)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①?身上衣裳(shang)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niǎn)②冰辙(zhé)③。牛困人饥日已高,市④南门外泥中歇(xiē)。 翩(piān)翩⑤两骑(jì)⑥来是谁?黄衣使者⑦白衫(shān)儿⑧。手把文书口称敕(chì)⑨,回车叱(chì)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jiāng)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líng),系(xì)向牛头充炭直⑩。①营:谋求 。②辗:通“碾”,碾轧 ③辙:车轮痕迹 ④市: 市场,集市。https://baike.baidu.com/item/卖炭翁/622323?fr=aladdin⑤翩翩:轻快的样子。⑥骑:骑马的人。⑦黄衣使者:指太监。⑧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⑨敕:指皇帝的命令。⑩直:通“值”,价钱。整体感知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卖炭翁和宫使 讲述了一个宦官及其爪牙抢夺百姓财物的故事:卖炭老人含辛茹苦烧出来的一车炭,被宦官及其爪牙以极低的价钱夺走。烧炭——运炭——被夺炭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bìn)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shang)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niǎn)冰辙(zhé)。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xiē)。 翩(piān)翩两骑(jì)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shān)儿。手把文书口称敕(chì),回车叱(chì)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jiāng)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líng),系(xì)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一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有什么作用。“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主题:记叙一个卖炭老翁的辛苦劳动所得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残暴,表现出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 宫使烧炭--艰辛运炭--艰难卖炭--被掠夺生活困苦、境遇悲惨夺炭(肖像、心理、动作描写)对比 (肖像、动作描写)仗势凌人蛮横冷酷板书设计速记模式: 卖炭翁,伐薪烧炭~~~~。满面尘灰~~~~,两鬓苍苍~~~~。~~~~何所营?~~~~口中食。~~~~衣正单,~~~~愿天寒。夜来城外~~~~,晓驾炭车~~~~。牛困人饥~~~~,市南门外~~~~。 翩翩两骑~~~~?黄衣使者~~~~。手把文书~~~~,回车叱牛~~~~。一车炭,~~~~,宫使驱将~~~~。~~~~一丈绫,~~~~充炭直。课后练习:1.诗中表现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矛盾复杂的内心活动的诗句是: , 。2.诗中主要运用了 手法,将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表现得鲜明突出。3.“一车炭,千余斤”,势单力孤的卖炭翁拉得动吗?你是怎样看的? 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2.对比3.“千余斤”只是泛指,形容重、多而已。反映了卖炭翁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