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30天冲刺必刷卷(江苏专用)
必刷卷03——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30天冲刺必刷卷(江苏南京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必刷卷03——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30天冲刺必刷卷(江苏南京专用),文件包含必刷卷03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30天冲刺必刷卷江苏南京专用解析版docx、必刷卷03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30天冲刺必刷卷江苏南京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绝密★启用前
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03
语 文 (江苏南京专用)
探讨中考路径。对2022年南京卷的题量分析,可以发现,在古诗文默写方面,南京卷共6分,识记类3分,理解运用类3分。从侧重点来看,注重选取与原苏教版相同的诗文内容,出题更灵活,更注重古诗文名句的理解和运用。
揣摩中考方向。根据“无价值不入题”、“无情境不入题”、“无思维不入题”的命题改革趋向,
2022年南京卷注重整体的情境设计,将整个的阅读题整合为“读一本书,览一座城”,很好地体现了“任务驱动”的原则。2023年在古诗文默写上,也会体现“情境”、“任务驱动”,创设真实的情境任务,让学生在某种语言环境下进行记忆性默写、理解型默写、情景型默写、同主题默写将成为趋势。
★【知识梳理】
(一)记忆型默写
1.注意解答技巧。
(1)认真读题,只读前一半就答或只看横线后一半就写都是大忌。
(2)抓关键词,即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提示、限制了答案。
(3)做到“三看”,即看横线、看标点、看括号。题干中一条横线一般只填写一句诗,横线之间的标点尤其不能忽略,括号里的限制语更要重视。
2.名句默写注意事项。
(1)注意生僻难写的字。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句中的“澹”“竦”极易误写。
(2)注意同音异义词。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句中的“青”易误写成“清”。
(3)注意同义异形词。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句中的“曾”易写成“层”。
(4)句中语序不可乱。如:将“赢得生前身后名”写成“赢得身前生后名”。
(5)书写通假要忘“本”。如:《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句中“知”不要写成“智”。
(6)相同词牌要当心。如:以《浣溪沙》为词牌名的有晏殊和苏轼的词,其中的名句分别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二)理解型默写
解答理解型默写题,首先要认真地看清题目的要求,确定是填写哪位作家的哪篇作品。然后进一步缩小范围,抓住题干中的关键提示语,准确理解题干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和思想感情,明确填写何种类型的诗句。最后筛选最佳诗句填空,注意检查题目中的关键字眼与诗句是否照应。
理解型默写题,侧重考查对古诗文内涵、表现手法、情感、意境等方面的知识,题干给出相关提示的同时,要求我们按提示填写相应的诗文名句。
(三)情景型默写
情境型默写难度稍大。一方面,要把握指定古诗文所反映的主题、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还要准确地找出哪些诗句最符合所设置的情境。解答时要审清题意,根据情境的要求默写出正确的诗句,答题的要领在于对情境的把握,切忌答非所问。
(四)开放型默写
这类题目往往没有限定篇目,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平时要多积累一些课内外的诗词名句,并注意按主题归纳和比较。如按“塞外风情”“亲情友情”“忧国忧民”“政治抱负”等主题进行归类,这样默写时才能游刃有余。
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02
语 文 (江苏南京专用)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共26分)
1.(本题11分)小文写了一篇《春归》的作文,请阅读语段后完成题目。
春天要开的花,任是谁都按捺不住的。各种花讯接zhǒnɡ 而至,桃花、杏花、梨花竞相开放,向人们报告春的讯息。置身梨园,暗香袭人。这千姿百态的梨花,有的肆意zhàn 放,【甲】;有的半开半合,【乙】;有的刚刚破蕾,【丙】。每朵梨花都有五六片洁白的小花瓣儿,小花瓣儿手拉手环抱着一簇细嫩的花蕊。成群的蜜蜂、飞舞的蝴蝶、淡淡的花香,所有这一切令人悦目娱心、想象驰骋。 从一树树梨花中,使我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仿佛看到秋天的丰收景象。
(1)(4分)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按捺_____ ②花蕊_____ ③接zhǒnɡ_____而至 ④肆意zhàn____放
(2)(2分)小语找来几幅赞颂春天词语的书法作品,对字体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图1
图2
图3
图4
A.图1是小篆,字形呈长方形,笔画复杂,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富有古风古韵。
B.图2是隶书,字形多呈扁宽,蚕头燕尾,将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相对平直方正的笔画。
C.图3是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分明,干净利落,给人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
D.图4是草书,字形端正,笔意行云流水,笔画连绵,结构匀称,潇洒畅达。
(3)(2分)在文中【甲】【乙】【丙】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灿烂而热情 ②好奇地打量着陌生的世界 ③似含羞少女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②
(4)(3分)小轩觉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nà ruǐ 踵 绽
(2)D
(3)D
(4)删去“使”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
①捺——nà,按捺:抑制。
②蕊——ruǐ,花蕊:花的雄蕊和雌蕊的统称。
③zhǒnɡ——踵,后头的人脚尖接着前头人的脚跟,一个跟着一个来到。比喻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④zhàn——绽,肆意绽放:任意地开放。
(2)考查书法字体鉴赏。
D.有误,“字形端正”“结构匀称”表述不准确,草书运笔放纵,笔画带钩连,字形并不端正;结构简省,并非匀称;
故选D。
(3)本题考查句子衔接能力。
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分析。由“肆意绽放”可知①处填写“灿烂而热情”;由“半开半合”可知②处填写“似含羞少女”;由“刚刚破蕾”可知③处填写“好奇地打量着陌生的世界”。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及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使”,改为:从一树树梨花中,我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仿佛看到秋天的丰收景象。
2.(6分)小武向大家介绍了闭幕式中舞蹈“折柳寄情”的创意,你将涉及的诗句补充完整。
小武:大家好!中国古人在离别时,常有折柳相赠的习俗,以此来表达挽留、思念之意。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①________”,寄寓了诗人王维对朋友不舍之情;《春夜洛城闻笛》“②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寄寓了诗人李白思乡之情。
羽生:谢谢你的介绍,我们明白了。
小武:除“柳”之外,诗人还常借“酒”“马”“舟”等意象来抒发离情。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③____,④_______”,寄寓了诗人岑参对武判官的送别之情(填写含“酒”或“马”的上下句);再如诗句“⑤______,⑥_______”,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别情(填写含“舟”的上下诗句)。
【答案】 客舍青青柳色新 此夜曲中闻折柳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许浑《谢亭送别》,课外的诗句也行))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青青、折、置、琴、羌、怜”等字的正确书写。
三、综合性学习(共13分)
3.请你参加以“毕业季”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下面题目。
(1)(2分)【活动一:演绎】学校组织毕业演出,拟定了节目方案(如表),请你按照序曲和第三章的格式,结合节目内容,概括第一、二章的主题词。
序曲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忆往昔
①
②
展未来
播放师生学习生活的视频
合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舞蹈《老师妈妈》
相声《家访》
诗朗诵《献给母校的歌》
爵士舞《快乐崇拜》
时装秀《春天色彩》
武术《风云》
歌曲《青春修炼手册》
舞蹈《让梦飞起来》
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
朗诵《少年中国说》
(2)(3分)【活动二:邀请】你邀请父母来看你的毕业演出,请根据下面的校园平面图,跟父母说清楚从西门到大礼堂的路线。
(3)(4分)【活动三:话别】毕业之际,请你写一段毕业赠言给你的同学思慧,以表达勉励之意。(70字左右,至少引用一句古诗词)
【答案】(1)①谢师恩 ②致青春
(2)爸爸妈妈,学校西门的正前方是实验楼,你们从西门进来后,穿过实验楼就来到了操场,大礼堂就在操场的右边。
(3)思慧,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转眼我们就要毕业,各奔东西了。和你成为同学,我感到非常有幸。未来的日子,希望我们能继续保持联系,不忘彼此。前方的路,虽不可能处处是坦途,但你要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加油,努力,我们都要做一颗闪亮的星。
【详解】(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提取概括。需结合节目内容和第三章的格式作答。
根据第三章的主题词“展未来”可知,仿写的主题词应为“单字动词+双字名词”的格式。根据表格中《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老师妈妈》等节目名称可知,第一章的节目以感恩老师为主,故①可填“谢师恩”或“颂师恩”;
根据表格中《青春修炼手册》《快乐崇拜》等节目名称可知,第二章的节目以表现学生青春为主,故②可填“致青春”或“炫青春”。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组织能力。
根据校园平面图,从西门到大礼堂的路线可以这样描述:西门的正前方是实验楼,穿过实验楼就来到了操场,大礼堂就在操场的右边。组织语言,注意和父母说话要清晰得体。
示例:爸爸妈妈,从西门进来,正前方就是实验楼,穿过实验楼和操场,大礼堂就在你们的右前方。
(3)本题考查语言组织能力和古诗词积累。语言需凝练、连贯且要达到字数要求。
示例:思慧,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们就要毕业了,分别之际,无限伤感。希望我们在今后的人生历程里,努力奋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努力攀登人生的顶峰,让我们用满腔的热情去书写最美的人生画卷。祝愿你一帆风顺,前程似锦,毕业后也要常联系哦。
二、(共44分)
(一)、对比阅读(共11分)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读《山海经》(其十)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①既无虑,化去②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③可待。
(选自《六朝诗歌选》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版)
【乙】
吾年十三四时,侍先少傅④居城南小隐,偶见藤床上有渊明诗,因取读之,欣然会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读诗方乐,至夜,卒不就食。今思之,如数日前事也。
(选自《念楼学短》,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版)
【丙】
洵二十五岁,始知读书。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⑤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版)
【注】①同物:同于他物。精卫化为鸟,即使死也不过化为另一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②化去:刑天被杀,化为异物,但对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③讵:岂;难道。④先少傅:陆游对自己已故父亲陆宰的称呼。⑤兀然:一动不动,形容专心的样子。
4.(2分)以下停顿,最合适的一项是( )
A.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
B.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
C.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
D.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
5.(2分)下列对文言字词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曩”字形旁是日,表明其本义和时间有关,可推断丙文的“曩”应该是从前的意思。
B.由初中学过“方”的用法,推断“读诗方乐”和“方其始也”的“方”是不同的意思。
C.据“浑浑噩噩”类推出“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的“浑浑”也是“浑厚的样子”的意思。
D.字典中“若”有“像”、“假如”等义项,“若人之言”中“若”应该是“假如”的意思。
6.(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日且暮,家人呼食,读诗方乐,至夜,卒不就食。
7.(5分)请结合三则材料中人物的事例,谈谈你对“良辰讵可待”的理解。
【答案】4.D 5.D 6.读书读到天色向晚,家人喊我去吃晚饭,我读书正读得高兴,不顾家人的催促,总不肯把书放下,直到天黑,最终没有去吃这一餐。 7.示例:如果想实现“良辰”,实现雄心壮志,等待是不行的,必须寻找方法。陶渊明用精卫和刑天这样的人物激励自己要坚持不懈、刚毅勇敢,保有“昔心”与“猛志”;陆游与苏洵通过投入、潜心而专注读书;陆游以读书为乐,坚持读书;陆游与苏洵都会向名人学习;苏洵即便过了青春年岁,依旧能开始学习,能反省自己,保持谦逊的心态。
【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断句。
句意:时间更久了,胸中想说的话更多了,不能克制自己,便试着把它们写出来。“时既久”写时间,“胸中之言日益多”写心理感受,“不能自制”写自己想用文字表达的欲望强烈,“试出而书之”写结果。据此可断为: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
故选D。
5.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
D.“若人之言”意思是“好像人家的话”,若是“好像”的意思;
故选D。
6.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且,将要;食,吃饭;方,正;卒,最终;就,接近、去。
7.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的理解。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意思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良辰讵可待”,(理想实现的)美好的日子岂是等待可以实现的?
甲诗中的精卫衔微木填海,刑天威猛的斗志始终常在,陶渊明借这两个神话传说,表明了自己要向他们学习,坚持不懈,勇于战斗。
乙文中,陆游读书忘记了时间,家人三番五次喊他吃饭,“读诗方乐”,结果他一直读到深夜,最终也没吃这顿饭。可见陆游因读书的快乐,而至于废寝忘食。
丙文中,苏洵“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长期坚持读书,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虽然发奋读书的年龄有点过大,但最终仍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这是与他潜心钻研,谦逊好好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点睛】参考译文
乙
我十三四岁时,跟随先父在城南隐居,偶然间见到藤床上有陶渊明的诗集,于是取过来读,很高兴能领会其中的意趣。读书读到天色向晚,家人喊我去吃晚饭,我读书正读得高兴,不顾家人的催促,总不肯把书放下,直到天黑,最终没有去吃这一餐。现在想起来,就像几天前的事一样。
丙
苏洵二十五岁时,才知道要读书。于是把旧时所写的文章几百篇悉数烧掉,而拿起《论语》《孟子》、韩愈以及其他圣人贤士的文章,正襟危坐,整天都阅读它们,花了有七八年时间。刚开始,读进去只觉惶惶然,广博地观览于其外,则又害怕得惊叫起来。时间长了,读得也更精细了,胸中豁然开朗似的明白了,好像人家的话本来就该是这样的。但我还是不敢提笔也这样写。时间更久了,胸中想说的话更多了,不能克制自己,便试着把它们写出来。以后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读它们,只觉得文思泉涌,好像写出来是很容易的,然而还不敢自以为是啊。
(二)、非连续文本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中华酒文化起源于酒的酿造。民间对酒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如大禹时仪狄酿酒、夏朝时杜康酿酒等。考古发现证明,中国的酿酒历史起码超过了4000年:商代出现了利用谷物糖化再酒化的酿酒技术,先秦时期出现了利用活性微生物的酿酒法,汉代发明了制曲技术,唐宋开始酿造果酒和药酒,元代用蒸馏法酿制烧酒,明清时期酒度较高的蒸馏白酒迅速普及。
②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仪就很重要。酒礼是酒行为中体现贵贱、尊卑、长幼及不同场合特点的礼仪规范。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洒酒于地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最后仰杯而尽。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要回敬主人,客人之间也可互敬;敬酒以三杯为度,还要说敬酒辞,敬者和被敬者都要“避席”起立。
③中华古国是酒的故乡,也是诗的国度。从宫廷到民间,酒与诗不仅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成为精神生活的需要。酒是中国文人经常吟咏的题材,借酒劝世、消愁、韬晦、傲世放浪、表现名士风流成为永恒的主题。中国古代帝王举行祭祀大典都要献酒诵诗,唐朝在乡试饮酒礼中要诵《鹿鸣》之诗(称为“鹿鸣宴”);《诗经》中有40多篇诗与酒相关,陶渊明的诗有一半谈到酒,杜甫诗中说到饮酒的有300多首;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成为千古名句,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广为传诵;白居易在微醉中写成名作《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诗酒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传诵至今的佳话,形成绚烂的文明景观。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酒文化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宁做烂泥塘里自由摆尾的乌龟,不做受人束缚的千里马。追求精神绝对自由,忘却名利和荣辱,是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精髓。
【材料三】
酒文化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中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酒在发挥其强大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危害,包括酒后滋事、酒后驾车造成的安全事故等社会问题以及酒依赖、酒精肝、胎儿酒精综合症等医学问题。当前中国酒文化存在两大弊端:
一是片面追求历史悠久。酿酒历史被推上神坛,似乎无古不香。有的企业借助名人效应,有的依托出土文物,有的寻找古籍记载,有的甚至杜撰神话故事。时代在进步,酿酒工艺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古人酿的酒其实未必比今天更香。
二是一醉方休的饮酒方式。“不醉不归”成为了当今民间酒席上的主流思想,致使过量饮酒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伤害了饮酒者的身体,也滋生了醉酒闹事的现象。
【材料四】
注:上述数据时间范围为2022年1月26日—2月1日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巨量算数)
(以上材料均来自网络,有删改)
8.(2分)对以上材料中相关信息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发现证明,中国的酿酒历史虽久,但在商代之前是不可能出现酒的。
B.诗酒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充分证明中国酒文化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C.“不醉不归”的饮酒方式违背中国传统酒礼和“精神自由”的酒文化精髓。
D.百度、抖音、头条三大指数榜单中没有具体数据,但都以数据统计为基础。
9.(2分)根据文意,在【材料一】第③段中“横线”处的横线上补写一个合适的句子。
10.(2分)请依据【材料四】中的图片信息,从整体和广东两个角度各写一条结论。
11.(4分)综合以上几则材料,请概括出三条中国酒文化的基本特征。
【答案】8.A 9.[示例]苏轼中秋节大醉后写下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①2022年春节,广东、山东、河南、江苏等8个省份喝酒氛围最浓。②广东是唯一同时位居三大指数榜单前三名的省份(或“从三大指数榜单综合看,广东是喝酒氛围最浓的省份”)。 11.①酒是一种物质食品,同时又深刻影响中国人的精神生活。②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③中国酒文化与礼仪文化有着密切关系。④中国酒文化与文学创作有着密切关系。⑤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精髓是追求精神绝对自由,忘却名利和荣辱。⑥中国酒文化几乎渗透到了传统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⑦中国酒文化存在必须清醒面对的危害与弊端。
【解析】8.本题考查信息提炼与辨识。
A.不正确。根据①段“考古发现证明,中国的酿酒历史起码超过了4000年:商代出现了利用谷物糖化再酒化的酿酒技术”可知,商代已经拥有了酿酒技术,而非“在商代之前是不可能出现酒的”。故选A。
9.本题考查补写。根据空缺处前文“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成为千古名句,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广为传诵;白居易在微醉中写成名作《琵琶行》”示例,补写句也应是一位著名诗人(或文学家)与酒有关的名篇名句。注意不能选文中已经出现的诗人和诗句。
示例:陆游借酒(黄藤酒)写下了著名情诗《钗头凤》。
10.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材料四】“2022年春节喝酒氛围最浓的省份”图表信息:“百度指数”“河南、山东、广东、江苏……”,“抖音指数”“广东、河南、江苏、山东……”,“头条指数”“广东、山东、江苏、河南……”等前八位省份的统计,可概括为:2022年春节,广东、山东、河南、江苏等8个省份喝酒氛围最浓。
根据【材料四】“2022年春节喝酒氛围最浓的省份”图表信息,黑框部分为“三次上榜的省份”均含有广东,且从“百度指数”“河南、山东、广东、江苏……”,“抖音指数”“广东、河南、江苏、山东……”,“头条指数”“广东、山东、江苏、河南……”看,广东均在前三名之内,可概括为:从三大指数榜单综合看,广东是喝酒氛围最浓的省份。
1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材料一】③段“中华古国是酒的故乡,也是诗的国度。从宫廷到民间,酒与诗不仅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成为精神生活的需要。”,可概括为:酒是一种物质食品,同时又深刻影响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根据【材料一】②段“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最后仰杯而尽”,可概括为: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根据【材料一】②段“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仪就很重要”,可概括为:中国酒文化与礼仪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根据【材料一】③段“在中国诗酒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传诵至今的佳话,形成绚烂的文明景观”,可概括为:中国酒文化与文学创作有着密切关系。
根据【材料二】“中国传统的酒文化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追求精神绝对自由,忘却名利和荣辱,是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精髓”,可概括为: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精髓是追求精神绝对自由,忘却名利和荣辱。
根据【材料三】“酒文化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中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可概括为:中国酒文化几乎渗透到了传统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根据【材料三】“当前中国酒文化存在两大弊端:一是片面追求历史悠久……也滋生了醉酒闹事的现象”,可概括为:中国酒文化存在必须清醒面对的危害与弊端。
(三) 现代小说阅读(本题15分)
丢失的衣裳
①张嫂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身旁趴着宠物狗花花。忽然屋外风声骤起,天色旋即暗了下来。要下雨!张嫂赶紧放下毛衣,奔阳台收衣裳去。
②张嫂的手伸出阳台,正要将晾晒的衣裳往里拎,突然,身后咣的一声巨响,张嫂吓得手一哆嗦,衣裳掉下楼去。张嫂回过头来,见是茶几上的花瓶翻倒在地,花花正躲在墙角,用犯了错误的眼神望着主人。
③花花,你又闯祸了,等我捡回衣裳再收拾你。张嫂扬了扬手吓唬道。
④匆匆下了楼,却不见衣裳,附近转了一圈也没有。奇怪,也就一会儿工夫,怎么就没了,让大风卷上天了?张嫂嘀咕道,便顺着风继续找。
⑤不远处有个驼背老头,拎着一个蛇皮袋东张西望。张嫂看见他心里就来气。这老头是个拾荒者,租住在小区车库里,不仅古里古怪,还爱管闲事。张嫂记得有一次出门遛狗,自家花花也就在路上拉了点屎而已,别人都没吭声,就他叽叽歪歪,说什么要文明养狗啦,要讲卫生啦。张嫂本来就看他不顺眼,听了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回敬道:你算哪根葱,也配管我?呸!抱起花花就走。
⑥张嫂怀疑是老头捡走了衣裳,而且就藏在那蛇皮袋里。但张嫂没抓到现行,不好随便搜,万一他已转移赃物反咬她一口就麻烦了。张嫂便指桑骂槐起来。骂了一会儿,见那老头装聋作哑,拎着蛇皮袋若无其事地走了。张嫂心里更来气了,哼,做贼心虚了吧!就提高嗓门对着老头的背影骂得更凶……
⑦为这事张嫂气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心里堵得慌,想去看医生,却忘了医保卡搁哪儿了,把家里翻了个底儿朝天,也没找到。正急得团团转、听见咚咚的敲门声,开门一看,是一个陌生中年男子、他满脸汗水、气喘吁吁,看了看张嫂,又看了看手中的卡片,笑呵呵地说:就是你,这回准没错。张嫂正诧异,他把一个塑料袋连同手中的卡片一并递给张嫂:这里面是你的东西,我在车上发现的,现完璧归赵,请你查验。张嫂疑惑地接过来,仔细一看,正是自己要找的衣裳和医保卡。张嫂很奇怪,问:你是出租车司机吧,我的东西怎么会落在车里?
⑧中年男子笑了笑,原来,他是位货车司机,从外地过来。昨天,他的车就停在张嫂楼下,巧的是那件衣裳不偏不倚正好掉进了他的车斗里,等张嫂下了楼时,车已开走;当晚他回家后才发现,拎起衣裳,还从里面掉下一张医保卡。他担心张嫂着急,便连夜送了过来。
⑨张嫂恍然大悟,连声道谢,说:我正要去看病。你是怎么找到我的?他说:是一个驼背拾荒老人帮我找到的。一开始我俩还找错了单元。
⑩他人呢?
⑪他跑上跑下帮我找了半天,找到后人就不见了。真是个古怪的好老头啊!
⑫张嫂心里咯噔一下,等男子一走,张嫂回过神来,赶紧往阳台跑,她又看到了驼背老人拎着蛇皮袋在小区里慢慢地走着。她若有所思,既温暖又羞愧。她心里似乎丢失了另一样更珍贵的东西,得赶紧找回来,便也匆匆下了楼。
(选自《思维与智慧》,作者:王辉)
12.(2分)通读全文,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要下雨,张嫂去阳台收衣裳→①___→张嫂下楼找不到衣裳→张嫂怀疑拾荒老人捡走衣裳→②___→张嫂下楼找拾荒老人。
13.(3分)常用的记叙顺序有顺序、倒叙、插叙和补叙,第⑤段的叙述属于哪种顺序?纵观全文,它有哪些作用?
14.(4分)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1)骂了一会儿,见那老头装聋作哑,拎着蛇皮袋若无其事地走了
(2)她若有所思,既温暖又羞愧
15.(3分)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篇小说是如何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来塑造拾荒老人的形象的。
16.(3分)揣摩第⑫段画线句子,张嫂丢失的另一样“更珍贵的东西”指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描述她匆匆下楼“寻回”的场面。
【答案】12. (张嫂被巨响吓得手哆嗦)衣裳掉下楼 货车机送还衣裳和医保卡 13.插叙,①交代了张嫂与拾荒老人的恩怨,为下文写张嫂怀疑拾荒老人捡走衣裳而指桑骂槐做铺垫;②突出了拾荒老人是个有公德心的、善良的人;③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拾荒老人帮助货车司机找到张嫂埋下了伏笔;④使行文富有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呆板。 14.⑴“装聋作哑”“拎着”“走”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拾荒老人在张嫂的谩骂声中的冷静、大度,与张嫂毫无根据的怀疑和指桑骂槐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老人的宽容大度。(2)感到“温暖”是因为拾荒老人不计前嫌,帮助货车司机找到她,送来衣裳和医保卡;感到“羞愧”是因为张嫂之前不分青红皂白地骂老人,她为自己对老人的无端厌恶与怀疑、不尊重感到羞愧。形象的表现了张嫂的幡然悔悟、无地自容的情态。 15.示例:文中对老头的称呼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而变化:驼背老头→这老头→老头→驼背拾荒老人→古怪的好老头→驼背老人。张嫂对拾荒老人的前后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在这种对比中突出老头的高大形象。 16.丢失的是对他人的尊重和信任的美好品质。示例:张嫂急匆匆地追上了驼背老人,面红耳赤地说:“对对……对不起,我错怪您老人家了,我给您陪不是!这次真的是太感谢了!”
【解析】12.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本题要根据题干提示,确定答题区间,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答。
“要下雨,张嫂去阳台收衣裳”这一情节出现在第①段,“张嫂下楼找不到衣裳”“张嫂怀疑拾荒老人捡走衣裳”这一情节出现在第④-⑥段,“张嫂下楼找拾荒老人”这一情节出现在第⑩-⑫段,故第一空的答案区域在第②-③段,第二空的答案区域在⑦─⑨段。
根据②段“张嫂的手伸出阳台,正要将晾晒的衣裳往里拎,突然,身后咣的一声巨响,张嫂吓得手一哆嗦,衣裳掉下楼去”可以概括提炼出第一空答案:张嫂受惊吓,衣裳掉下了楼。
根据⑦段“张嫂正诧异,他把一个塑料袋连同手中的卡片一并递给张嫂:这里面是你的东西,我在车上发现的,现完璧归赵,请你查验中年男子笑了笑”,⑧段“原来,他是位货车司机,从外地过来”可以概括提炼出第二空答案:货车司机送还衣裳和医保卡。
13.本题考查记叙顺序的辨别及作用的分析。
根据“张嫂记得有一次出门遛狗……回敬道:你算哪根葱,也配管我?呸!抱起花花就走”可知,作者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了叙述的线索,插入了一段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回忆或故事(张嫂回忆与拾荒老人的一段不愉快的经历),这样的叙述方式叫作“插叙”。
作用分析:(1)根据第⑥段内容可知,张嫂之所以怀疑是老头捡走了衣裳,并对其指桑骂槐,就是因为与拾荒老人有一段不愉快的经历。因此,插叙为下文这个故事情节作铺垫。(2)根据插叙内容可知,张嫂记忆中的拾荒老人是个“古里古怪,还爱管闲事”的人,这与下文“他跑上跑下帮我找了半天,找到后人就不见了”的心地善良、有公德心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拾荒老人的性格、品质。(3)文章在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的叙述过程中,使用“插叙”的方式,能使情节有波澜,结构富有变化,从而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呆板。(4)根据第⑤段内容可知,拾荒老人的性格古怪,爱管闲事。同时也是个有公德心的人,敢于指出生活中的一些不良行为。下文写到拾荒老人跑上跑下、不辞辛劳地帮货车司机找了半天,就是因为他“爱管闲事”,有公德心。因此,插叙的内容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为后面情节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14.本题考查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从词性上分析,加点的词语“装聋作哑”“拎着”“走”都是动词,通过对拾荒老人的动作描写,再现了他面对张嫂的谩骂,若无其事、无声地离开的情形,他的表现与张嫂“怀疑是老头捡走了衣裳,而且就藏在那蛇皮袋里”这一毫无根据的怀疑及“指桑骂槐起来”“提高嗓门对着老头的背影骂得更凶”这一无理谩骂的言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拾荒老人的冷静理智与宽容大度。
(2)“温暖”与“羞愧”准确地写出了张嫂当时复杂的心理。感到“温暖”是因为拾荒老人的做法温暖人心,通过第⑥-⑨段的内容可知,他不仅面对张嫂的谩骂“装聋作哑,若无其事”,还不辞辛劳地帮货车司机找衣裳和医保卡,找到人后就不见了,这样的举动让张嫂感到温暖。“羞愧”的是张嫂看着驼背老人拎着蛇皮袋在小区里慢慢地走着,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指桑骂槐、无端怀疑,对比拾荒老人的不计前嫌、宽容大度,顿时感到无地自容;同时,“羞愧”也是张嫂明白自己的错误,幡然悔悟的体现。
15.本题考查对比手法作用的分析。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运用对比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示例:根据“张嫂便指桑骂槐起来。骂了一会儿,见那老头装聋作哑,拎着蛇皮袋若无其事地走了。张嫂心里更来气了,哼,做贼心虚了吧!就提高嗓门对着老头的背影骂得更凶……”可知,张嫂的指桑骂槐与拾荒老人的若无其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拾荒老人的宽容与大度。
16.本题考查的是揣摩重点句子的含义。
一问:根据第⑤段“张嫂本来就看他不顺眼,听了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回敬道:你算哪根葱,也配管我?呸!抱起花花就走”可以看出张嫂对拾荒老人的不尊重;根据第⑨段“张嫂怀疑是老头捡走了衣裳,而且就藏在那蛇皮袋里”可以看出张嫂对拾荒老人的不信任。因此,可以概括提炼出“丢失的是对他人的尊重和信任的美好品质”。
二问示例:张嫂匆匆下了楼,急忙追上驼背老人,踌躇了一下,满面羞惭地说道:“老人家,真对…对对……对不起,我不应该对您无端怀疑,之前还……再一次向您说一声‘对不起’!这一次还多亏了您,非常感谢!”
(四)、名著阅读(共8分)
阅读下面《水浒传》片段,完成下列问题。
【片断一】
牛二紧揪住杨志,说道:“我偏要买你这口刀!”杨志道:“你要买,将钱来!”牛二道:“我没钱!”杨志道:“你没钱,揪住洒家怎地?”牛二道:“我要你这口刀!”杨志道:“我不与你!”牛二道:“你好男子,剁我一刀!”杨志大怒,把牛二推了一交。……杨志赶入去,把牛二胸脯上又连搠了两刀,血流满地,死在地上。……杨志叫道:“洒家杀死这个泼皮,怎肯连累你们。泼皮既已死了,你们都来同洒家去官府里出首!”坊隅众人慌忙拢来,随同杨志,径役开封府出首。
【片断二】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鲁达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鲁提辖回到下处,急急卷了些衣服盘缠,细软银两,但是旧衣粗重都弃了;提了一条齐眉短棒,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
17.(5分)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表格。
事件
①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起因
②
③
结果
径役开封府出首
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
细节分析(划线句)
④
⑤
18.(3分)问题探究:杨志杀了牛二,后怕连累他人主动去官府自首;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后却以智逃脱。同样是杀了人,但杨志与鲁智深的处理方法却截然不同。对此,你怎么评价这两位英雄好汉的做法?请写出你的看法。
【答案】17.①杨志卖刀;②牛二无理取闹强行要刀;③金老父女惨遭镇关西的压迫与欺负;④语言描写,形象地刻画了牛二蛮横无理的痞子形象;⑤比喻(或“味觉”),显示了鲁达武艺的高超,出手一拳便强劲有力。 18.示例:我赞美鲁智深的做法,他深深知道封建官府的黑暗与腐败,如果投案自首,等于自投罗网,绝没好下场。我也佩服杨志的为人,敢作敢当,不连累他人才称得起真正的英雄好汉。
【解析】17.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提炼。
①根据题干“事件”的提示,结合【片断一】“牛二紧揪住杨志,说道:‘我偏要买你这口刀!’杨志道:‘你要买,将钱来!’”可知,情节是杨志卖刀;
②根据题干“起因”的提示,找到【片断一】“牛二紧揪住杨志,说道:‘我偏要买你这口刀!’杨志道:‘你要买,将钱来!’牛二道:‘我没钱!’杨志道:‘你没钱,揪住洒家怎地?’牛二道:‘我要你这口刀!’杨志道:‘我不与你!’”,可概括为:牛二无理取闹强行要刀;
③根据题干“起因”的提示,找到【片断二】“看着这郑屠道:‘……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回顾前面酒楼听金氏父女哭诉情节,可概括为:金老父女惨遭镇关西的压迫与欺负;
④根据题干“细节分析”的提示,找到【片断一】划线句“牛二紧揪住杨志,说道:‘我偏要买你这口刀!’”“牛二道:‘我没钱!’”“牛二道:‘我要你这口刀!’”“牛二道:‘你好男子,剁我一刀!’”,可知,均是牛二说的话,属于语言描写;从“偏要”“我没钱”“要”“剁我一刀”可知,刻画出牛儿蛮横无理撒泼打诨的无赖泼皮形象;
⑤根据题干“细节分析”的提示,找到【片断二】划线句“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从“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从味觉角度写出了“扑的只一拳”的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拳头的厉害,表现了鲁达武艺的高强。
18.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自己的看法,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赞成杨志或鲁智深做法都可以,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选鲁智深。根据【片断二】“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智深身为提辖官,在官场多年,深知官场黑暗,如果自首或被抓,必定不会受到公正待遇,没有好下场,因此选择要跑,是智者所为,况且是因为行侠仗义。
示例:我选杨志。根据【片断一】“洒家杀死这个泼皮,怎肯连累你们。泼皮既已死了,你们都来同洒家去官府里出首!”可知,杨志怕连累众人,自愿自首,敢作敢当,是英雄所为。
三(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光如流水,三年的初中生活快要接近尾声了。此时的你,是否会想起第一天上初中时的情景,是否注意到爸爸妈妈黑发里不知何时冒出了几根白发,学校操场边的小树悄无声息地变成了一棵大树。面对将要来临的中考,你是否会想起你所经历的那一场场考试,回忆起那些令你难忘的经历……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以“时间的痕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时间的痕迹
时间的沙漏发出淡淡的摩擦声。有份甜美的印记绽放成花朵,其迷人的馨香充盈着我平凡的生命……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家乡的天空永远是湛蓝的,云朵永远是洁白的,而外婆的面容是慈爱的。
年幼时,每逢油菜花开,外婆就会牵着我的小手在花海中信步漫游,闲适安逸。大片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微风吹过,花枝摇曳,花香飘散,空气中弥漫着喜悦的气息,花粉调皮地伏在我发梢,也落在外婆的肩头。蜜蜂在花间噗哧着翅膀,忙着采蜜。油菜花杆上偶有花瓣凋零结了籽的,长长细细的像四季豆一样还鼓出几个“小肚子”, 甚是可爱。
微风拂散外婆的发丝,她下蹲抱起我,问我是否看见了田野的尽头,说只要人的心像油菜花一样阳光,总能脚踩繁花,走向明媚的远方。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轻歪小脑袋看她,忽觉她的脸似油菜花一样迷人,也将这一刻深深印到我心里。我摘了一朵小花儿,给外婆戴上;又摘了一朵握在手里,生怕它长了翅膀,偷偷从我手心里“飞走”。
夕阳西下,外婆坐在家门前的石凳上,看着我在满院子里不知疲倦地跑着、跳着。她偶尔轻轻呼唤我的小名,我便笑嘻嘻地跑向石凳上。她慈爱地抱起我,把我放在她的膝盖上,轻轻地摸着我的头。她轻轻摇着我,哼起山歌,一字一句,轻轻柔柔的,沉在她的岁月里,脸上漾起油菜花般的笑容,那一刻,我虽少不知事,却也听得入了迷。
每当看见油菜花,总会想起外婆那慈爱的脸,好似有一缕灿烂的阳光照进心头!
时间嘀嗒往前走,故乡那片油菜花地,沁人心脾的香味混合着童年的天真可爱,饱含外婆的浓浓爱意,它们均幻化成记忆里永不磨灭的痕迹,时刻温暖着我的生命……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请以“时间的痕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时间”指时间间隔,可短可长,也可以指岁月,岁月悠远,似曲如歌,可以回忆自己在岁月中的人生往事,也可以抒写独特的岁月感受。“痕迹”点明是回忆,是过去发生的事件。“痕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事物留下的迹印”。每个人都要走过一条名为成长的道路,蓦然回首,那些或闪亮或灰暗的日子,都会在我们的心中留下很多很深的痕记,也许是他人、自然、书籍等给了你不灭的印记,也许是自己独特的心路历程给了你别样的体会……注意所谓“痕”要体现所记的人、事、物等给你留下的影响、成长变化等;所谓“记”一要有具体的写人、记事、状物等叙述、描写。立意方面可通过写成长历程中的人、事、物,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独特的体验与感悟。
第二:选材构思。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本文可写的材料很多,成长路上,总有一些故事感动着你,启迪着你,而这些故事很多时候都有汗水,有泪水,有鼓励,有指责,有坚强,有关心……要写的是在某些地方留下的成长的脚印或者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可以写成长中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表达感激之情;也可以写成长中的喜怒哀乐,体会生活的百味,表达感激生活之情。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语段中,最好要出现“痕记”或者对其进行解释,用来点题或者升华主题。可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也可采用其他的人称。“痕记”应该有内心的心理体验,所以心理描写一定不能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必刷卷03——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30天冲刺必刷卷(杭州专用),文件包含必刷卷03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30天冲刺必刷卷杭州专用解析版docx、必刷卷03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30天冲刺必刷卷杭州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必刷卷03——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30天冲刺必刷卷(宁波专用),文件包含必刷卷03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30天冲刺必刷卷宁波专用解析版docx、必刷卷03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30天冲刺必刷卷宁波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必刷卷02——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30天冲刺必刷卷(江苏南京专用),文件包含必刷卷02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30天冲刺必刷卷江苏南京专用解析版docx、必刷卷02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30天冲刺必刷卷江苏南京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