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济南市名校高三下学期5月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展开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3届山东省济南市名校高三下学期5月第三次模拟
语 文 模 拟 试 题
本试卷共12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讲境界的确比讲气质、讲神韵更能揭示中国诗歌艺术的精髓,也更易于把握。但是,讲诗歌艺术仅仅讲到境界这个范畴,仍然显得笼统。能不能再深入一步,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找出一种更基本的艺术范畴,通过对这个范畴的分析揭示中国古典诗歌的某些艺术规律呢?我摸索的结果,是找到了“意象”。我们先来看看意象和物象的关系。
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异其趣。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摘编自袁行需《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材料二:
在很长时间里,象可以说是弥补语言局限性的一个替代方式。所谓言不尽意,故立象以尽意。《系辞》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有一个逻辑环节,就是“立象以尽意”,是因为言不尽意所造成的缺陷难以克服,故采用此道。那么象就是超越语言的局限性的一个重要形式,或者说象是为了超越语言而存在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在王弼的意、象、言结构中,意是表达的对象,意自身无法显现,须借象来表达;而象又是需要语言的帮助作用得以显现的。言是象的媒介,象是意的媒介。这里存在着两层超越,一是由象对言的超越,一是由意对象的超越,即所谓得象思音,得意忘象。言和象都是捕鱼之筌,都是需要抛弃的媒介。
要表意,为何不直接以言去表达,在言和意之间插入一个象的层次?虽然它是就特殊的对象-易象而言的,但在中国哲学中具有独特的意义。象的特殊媒介地位因此被突出了出来。和语言相比,语言是界定的,但象却可以象征,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如钱钟书所说:“象虽一著,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子立应多,守常处变。”就像《系辞传》所说的“象也者,像此者也”,易简,以极简单的符号,希图在极其有限的符号形式中,概括天下一切可见的事、不可见的事、可感的理、不可感的理。而中国美学的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也确立了象在展现无限世界意义方面的特殊功能。刘勰在谈到意象的隐的特点时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辞生互体,有似变爻”,就是就象的无限可延展性来谈的。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境界”“气质”“神韵”相比,意象是古典诗歌更基本的艺术范畴,能够揭示诗歌的某些艺术规律。
B.物象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意象是融入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孤雁、哀猿、清荷、菊花等都是意象。
C.物象是客观的,只有进入诗人的构思,经过审美经验和思想感情两方面的加工并写人诗中才能成为意象。
D.诗人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的特点,也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诗人的反复运用,使不少意象如“梅”“月”“鸿雁”等,承载的意趣具有相对的固定性。
B.象具有很强的暗示性,“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确立了象在展现无限世界意义方面的特殊功能。
C.作为捕鱼之筌的“言”和“象”,是必须抛弃的媒介,否则象就无法实现“立象以尽意”这一美学目标。
D.刘勰在谈意象的特点时提到的“秘响”和“伏采”,是就象的无限可延展性而言的,是作品中的未申之意。
3.下列诗句中意象的构成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
B.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D.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请根据材料二的观点,简析下面这首宋诗的“意、象、言”结构。(4分)
寒菊
郑思肖①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郑思肖: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画家。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第二天,妈妈要三三送鸡子到砦子里去,三三不说什么,只摇头。妈妈既然答应了人家,就只好亲自送去。母亲走后,三三一个人在碾坊里玩,玩厌了又到潭边去看白鸭,看了一会鸭子,等候母亲还不回来……心里老不自在,回到碾坊里去。
但是过了一会,母亲可仍然回来了。回到碾坊一脸的笑,跨着脚如一个男子神气,坐到小凳上,告给三三如何见到那先生①,那先生如何要她坐到那个用粗布做成的软椅子上去,又说到城里人说的三三为何不念书,城里女人全念书。又说到……
三三正因为等了母亲半天,十分不高兴,如今听到母亲说到的话,莫名其妙,不愿意再听,所以不让母亲说完就走了。走到外边站到溪岸旁,望着清清的溪水,记起从前有人告诉她的话,说这水流下去,一直从山里流一百里,就流到城里了。她这时候想……什么时候我一定也不让谁知道,就要流到城里去,一到城里就不回来了。但如果当真要流去时,她愿意那碾坊,那些鱼,那些鸭子,以及那一匹花猫,同她在一处流去。同时还有,她很想母亲永远和她在一处,她才能够安安静静地睡觉。
母亲看不到三三,站在碾坊门前喊着:“三三,三,天气热,你脸上晒出油了,不要远走,快回来!”
三三一面走回来,一面就自己轻轻地说:“三三不回来了!”
下午天气较热,倦人极了,躺到屋角竹凉床上的三三,耳中听着远处水车陆续的懒懒的声音,眯着眼睛望到母亲头上的髻子,仿佛一个瘦人的脸,越看越活,朦朦胧胧便睡着了。
她还似乎看到母亲包了白帕子,拿着扫帚追赶碾盘,绕屋打着圈儿,就听到有人在外面说话,提到她的名字。
只听到说:“三三到什么地方去了,怎么不出来?”
她奇怪这声音很熟,又想不起是谁的声音,赶忙走出去,站在门边打望,才望到原来又是那个白脸的人,规规矩矩坐在那儿钓鱼。过去看了一下,却看到那个钓竿,是总爷家管事先生的烟杆,一头还冒烟。
拿一根烟杆钓鱼,倒是极新鲜的事情,但身旁似乎又已经得到了许多鱼,所以三三非常奇怪。正想去告诉母亲,忽然管事先生也从那边来了。
好像又是那一天的那种情景,天上全是红霞。如今碰到这两个人,管事先生同那白脸城里人,都站在那石墩子上,轻轻地在商量一件事情。这两人声音很轻,三三却听得出,是一件关于不利于己的行为。因为听到说这些话,又不能嗾人走开,又不能自己走开,三三就非常着急,觉得自己的脸上也像天上的霞一样。
那个管事先生装作正经人样子说:“我们是来买鸡蛋的,要多少钱把多少钱。”
那个城里人,也像唱戏小生那么把手一扬,就说:“你说错了,要多少金子把多少金子。”
三三因为人家用金子恐吓她,所以说:“可是我不卖给你,不想你的钱,你搬你家大块金子来,到场上去买老鸦蛋吧。”
管事先生于是又说:“你不卖行吗,你舍不得鸡蛋为我做人情,你想想,妈妈以后写庚帖②,还少得了管事先生吗?”
那城里人于是又说:“向小气的人要什么鸡蛋,不如算了吧。”
三三生气似的大声说:“就算我小气也行。我把鸡蛋喂虾米,也不卖给人!我们不羡慕别人的金子宝贝。你同别人去说金子,恐吓别人吧。”
可是两个人还不走,三三心里就有点着急,很愿意来一只狗向两个人扑去。正那么打量着,忽然从家里就扑出来一条大狗,全身是白色,大声汪汪地吠着,从自己身边冲过去,即刻这两个恶人就落到水里去了。
于是溪里的水起了许多水花,起了许多大泡,管事先生露出一个光光的头在水面,那城里人则长长的头发,缠在贴近水面的柳树根上,情景十分有趣。
可是一会儿水面什么也没有了,原来那两个人在水里摸了许多鱼,全拿走了。
三三想去告给妈妈,一滑就跌下了。
刚才的事原来是做一个梦。母亲似乎是在灶房煮午饭,因为听到三三梦里说话,才赶出来的。
见三三醒了,摇着她问:“三三,三三,你同谁吵闹。”
三三定了一会儿神,望妈妈笑着,什么也不说。
妈妈说:“起来看看,我今天为你焖芋头吃。你去照照镜子,脸睡得一片红!”虽然照到母亲说的,去照了镜子,还是一句话不说。人虽早清醒,还记得梦里一切的情景,到后来又想起母亲说的同谁吵闹的话,才反去问母亲,究竟听到吵闹些什么话。妈妈自然是不注意这些的,所以说听不分明,三三也就不再问什么了。
直到吃饭时,妈妈还说到脸上睡得发红,所以三三就告给老人家先前做了些什么梦,母亲听来笑了半天。
1931年
(有删改)
【注】①“那先生”即下文中的“城里人”。因为养病,“城里人”来到了位于湘西一角的杨家堡,结识了三三,并引起了少女三三的朦胧情感。②庚帖: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的帖子。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三的母亲从城里回来后告诉三三城里女人是全念书的,立即就激发了三三对都市生活的向往。
B.三三“不让母亲把话说完就走了”只是因为她要表达对母亲把她一个人留在家中看守碾坊的不满。
C.三三想和“那碾坊,那些鱼,那些鸭子,以及那一匹花猫”一起流去,表明三三的单纯和天真。
D.划线句子表明三三在和母亲赌气,反映了三三既向往城市生活又舍不得母亲的矛盾心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讲述了少女情窦初开的故事。作者采用淡化情节、散文化的表达,既契合所讲述故事的特点,同时又增加了作品的诗意之美。
B.本文运用梦境展示主人公微妙心理。三三入梦时“望到母亲头上的髻子,仿佛一个瘦人的脸”中看到的“瘦人”就是她的意中人。
C.在梦中三三看到城里人用烟杆钓鱼,落水后头发缠在柳树根上。这些荒诞情节既符合梦境的特征,也体现了三三心理的日渐成熟。
D.本文通过清溪、水车、碾坊、鱼、鸭子等意象,营造了清新自然的氛围,不但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也反衬出都市生活的庸俗。
8.本文多次写到三三“脸红”的细节,请分析这一细节的用意。(6分)
9.沈从文曾说:“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当前黑暗社会的否定,以及对未来光明的向往。”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书何易于
【唐】孙樵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 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 泛舟东下, 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管①,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②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铲去。吏争曰:“今铲去,罪愈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上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 “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③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 曰:“无盗。”樵曰:“予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 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选自《唐文粹》,有删节)
[注]①榷管: 对盐铁等物实行专管专卖。②矧:何况,况且。③传符:用作凭证的东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B.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C.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D.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舟上下”的“引”指拉的意思,与《苏武传》中“虞常果引张胜”的“引”含义不同。
B.明府,汉魏以来对郡守牧尹的尊称,唐以后多用以专称县令。此处指何易于的长官。
C.上下考指吏部考核官吏划分等级,分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
D.“传符外一无所与”的“与”指《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的“与”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易于体察百姓,不媚权贵。刺史乘船出游,何易于不役使百姓而亲自拉船,表达了对刺史的不满。
B.何易于心系百姓,不顾生死。为了不增加百姓的赋税负担,他冒着违抗诏令而获罪的风险烧掉茶树。
C.何易于一心为民,不求名利。不追求赋税、劳役、捉盗等方面的考核成绩,因此过路的高官也无法为他美言。
D.何易于爱护百姓,不滥施刑。每遇到有争执打官司的百姓,他都亲自过问,罪小的说服,罪大的杖责而不下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
(2)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14.孙樵写《书何易于》有何用意? 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不睡
文天祥
频搔白首强忧煎,细雨青灯思欲颠。
南北东西三万里,古今上下几千年。
只因知事翻成恼,未到放心那得眠。
眼不识丁马前卒,隔床鼾鼻正陶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频搔白首”是诗人忧心如焚的表现。古人常以“搔首”表达忧思之重,如杜甫的“白头搔更短”就是这样。
B.“细雨”句写雨声中青灯下,诗人思绪纷乱夜深不寐的情形,画面感强;且又紧承上句诗意而来,暗扣题目。
C.颔联从时空角度落笔,以“三万里”“几千年”呈现诗境之开阔,表现诗人忧思之深广,为下联的感慨伏笔。
D.诗人以“不睡”为题,并由这一寻常的生活细节展开想象,心游万仞,思接千载,最后回到现实,结构严谨。
16有论者以为尾联构思新巧、表意丰富,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重视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经·卫风·氓》中体现古代劳动妇女起早贪黑、日夜辛勤劳作的两句是“ , ”。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以“ , ”两句抒写全体将士心愿,表达出将士们誓死效忠朝廷的决心。
(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向,深深地刻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如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窗外, ① 的沙海在秋风和阳光中翻滚巨浪。数十公里后,当我们穿越大片的红柳和芨芨草,突然一片金黄的巨大屏障出现在我们面前。“胡杨,传说中的胡杨!”同行的朋友从 ② 的西子湖畔奔赴万里边疆来看我,见到眼前胡杨林的阵势,忍不住叫了起来。一棵、两棵、三棵……大片胡杨排列整齐,如勇士披上耀眼的铠甲,在秋风中金光闪闪、 ③ 。
眼前的这棵胡杨树,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叶片,仿佛要在一瞬间把所有的生命力都展示给我们。为了在大漠生存下去,它的根系可以深入到几十米以下的地层中吸收水分。在这片茫茫大漠,胡杨悄无声息地站立于天地之间,绽放着炽热的生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谱写着生生不息的传奇。
这时候,我们才明白了胡杨为什么被叫做“英雄之树”。我们身后的这座南疆军垦新城阿拉尔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迎来的近五万名各地青年投身到开发塔里木的队伍中。他们响应祖国建设边疆的号召,几十年默默奉献,成为边疆大地那一棵棵沉默无言又金光闪闪的胡杨……。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碘酒和碘伏是现在人们处理伤口时最常用的消毒液。碘酒和碘伏里面都带有“碘”字,许多人可能会认为, ① ?其实不然。虽然都是碘化物,但它们有着不同的溶剂,因此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碘酒,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碘酊,它是碘与碘化钾溶于酒精和水的混合液,它利用了碘具有的强氧化性,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碘酒虽然有很好的消毒作用, ② ,它的腐蚀性和刺激性过大,不能用于黏膜和伤口的消毒。
为了 ③ ,人们在20世纪50年代发明了碘伏,也就是碘和表面活性剂的络合物,也叫络碘或络合碘。它是碘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在水溶液中形成的聚合物,由于不含酒精,碘伏涂抹在皮肤上刺激性要小很多,可以用于皮肤、黏膜和体腔等部位的消毒。家中常备一小瓶碘伏,用来消毒伤口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很疼了。碘伏的用途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处理烫伤、烧伤、冻伤、刀伤,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甲沟炎等真菌感染。
21.下列句子中的“另外”和文中加点的“另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世界上的事,都是因人而异的。对你来说难于上青天的事,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可能就会易如反掌。
B.后逐渐发展,风筝则有了另外的作用,人们放飞风筝不只是为了娱乐,更是寄托美好向往。
C.有声读书能记住的内容相对较少,另外,汉字同音字多,听书时如果产生误解,那意思就大不同了。
D.由于他刚才对有些问题阐述得不够详明,我另外又补充了几点意见,希望不会引起大家的疑惑。
22.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短视频上读完《红楼梦》,弄懂哥德巴赫猜想,顺便学会好几十种早餐……”目前,一则视频引起关注,视频作者提出许多人依靠短视频消遣、被动接受浅阅读、大量使用网络用语,正一步步成为“文化穷人”,调入素食文化的陷阱。
目前该视频播放量已超过480万。争议随之而来:不少人纷纷制作视频回应“文化穷人”之说,认为简单地将流行文化贴上“文化穷人”的标签,不过是又一种“鄙视链”以制造新的焦虑,“我们要警惕的,恰恰是以文化之名赚快钱”。
生活在快节奏社会中,连文化消费也跟着变快了,人们也并不是第一次听到文化精英们对碎片化信息的批判。而被定义的“文化穷人”们纷纷开始了不愿向“穷人”标签妥协的自我辩护。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模拟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模拟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山东省潍坊市名校高三下学期5月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山东省潍坊市名校高三下学期5月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文件包含语文试题docx、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