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三轮冲刺 突破练习(含详解)
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诗歌鉴赏专题》突破练习(含详解)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诗歌鉴赏专题》突破练习(含详解),共9页。
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诗歌鉴赏专题》突破练习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湖口望庐山瀑布水[注]【唐】张九龄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注】此诗为张九龄受唐玄宗赏识而出任洪州都督后所作。湖口,即江西鄱阳湖湖口,当时归洪州都督府统辖。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万丈红泉”“迢迢半紫”描摹庐山瀑布从天而降、绚丽夺目的壮观景象。B.颔联中的“下”和“出”,凸显了瀑布越过山间杂树、穿透空中层云的宏大气势。C.颈联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天气状态下的瀑布美景;晴日彩虹当空,雨天声势浩大。D.尾联赞叹飞瀑与山、云、天连成一片的恢宏气象,展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襟。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孤山寺、贾亭”交代春行路线,“初平”、“低”将湖与岸与云巧妙连在一起。B.领联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春天的禽鸟,“几处”说明数量少,与“早莺”的“早”相照应。C.颈联的“乱”“迷”传神地写出春花的特点、游人的感受,“渐”“才”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D.尾联中的“行不足”指作者因体力不支,走不到湖东尽头,只好在白沙堤旁的杨柳下歇息。2.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所写的春景,给人的感受有何不同?请加以概话。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袭有馀③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中夕④忽有念,抚袭起逡巡⑤。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袭,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半夜。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⑥垠:边际。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2.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舟师[明]俞大猷①倚剑东冥②势独雄,扶桑③今在指挥中。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翀④。队火⑤光摇河汉⑥影,歌声气压虬龙宫⑦。夕阳景⑧里归篷近,背水阵奇⑨战士功。【注释】①俞大戬:明代战功显著的抗倭名将。②东冥:东海。③扶桑:我国对日本的旧称。④翀:通“冲”,舞动的意思。⑤队火:排列成队的战船上的炮火。⑥河汉:指银河。⑦虬龙宫:比喻倭寇的巢穴。⑧景:通“影”。⑨背水阵奇:比喻抗倭水军战阵的精妙奇特。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剑”“扶桑”写出了水军武器的锋利和倭寇的凶残。B.“云雾”写出了战时环境的恶劣,“旌旗”写出了倭寇人数之多。C.“队火”“河汉影”写出了战争中炮火连天的凄惨场面。D.“夕阳景”“归篷近”描绘了在夕阳的余晖里,战船徐徐归来的情景。2.请分析诗歌表现的情感,填写下面的表格。阶段表现的情感战前(首联)坚信战争必胜的自信战中(颔联、颈联)①战后(尾联)②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①宋·陈与义记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②。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③。闲登小阁看新睛④。古今多少事,渔唱⑤起三更。【注】①这首词是作者在南宋时期所作,时年四十六岁。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家乡)旧游,那时是北宋年间,天下还承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备尝,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写下了这首词。②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清逝。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③堪惊:总是心惊胆战。④新晴:下雨初晴。⑤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1.请选出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A.这首词的上片回忆早年在旧游的生活,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B.“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回忆了作者青年时期,和当时的豪英们一起,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的场景。C.“长沟流月去无声,查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D.“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写二十余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这两句体现了二十年来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E.全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2.请结合全诗分析“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包中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题《云山图》二首沈周①(一)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我看云山亦忘我,闲来洗砚写云山。(二)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故人到此云相接,欲去还须云送君。【注】①沈周,长洲(今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工诗善画。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所表现的画面。2.下面的诗句都写到了云,意境与这两首诗最接近的一项是( )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初山。(王之涣《凉州词》)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3.诗人写云山,手法别致,富有情趣。请以“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为例,作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题岳阳楼①白居易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②,华堂张与贵人看。【注】①元和十四年春,贬至江州的白居易再调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②图障:指绘有图画的屏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孤独地登上岳阳楼远眺,看到了春天的洞庭湖水满为患,忧心忡忡。B.诗人看到洞庭湖“连梦泽”“近长安”,极写洞庭湖之广阔。C.岸上攀树之猿的苦啼与远雁飞渡洞庭的艰难引发了诗人的无尽悲愁。D.洞庭湖壮美景色难以画成屏风,陈在华丽厅堂,来供达官贵人品赏。2.前人评论此诗,认为“落句怨愤极矣”,请结合诗歌对该观点进行分析。 8.阅读诗歌,完成小题。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1.以景写情是该词最大特色,“夜深千帐灯”历来被人称道,请写出这句词富含的意蕴。2.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①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刺③鸣。【注释】①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的灯,有纸罩能避风。②联拳: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拳,屈曲。③拨刺:拟声词,指鱼在水里跳动发出的声音。1.这首诗通过“_____________”“风灯”“宿鹭”“_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恬淡平和的江上月夜图。2.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结合第四句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生查子·独游雨岩①辛弃疾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注】①此词作于词人削职闲居、退居带湖期间。1.赏析词作上片“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两句。2.最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0.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诗歌鉴赏专题》突破练习(含详解)答案解析 一 、古诗文阅读1.答案为:C解析:C.“日照虹霓似”写瀑布的色彩,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幻化出如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风雨闻”写瀑布的声响,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颈联描写的是晴天丽日时瀑布的美景,因此本项说法错误;故选C。 2.答案为:1.D2.《钱塘湖春行》轻松、闲适;《春望》悲凉、心酸。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D.“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故选D。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据此作答。 3.答案为:1.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2.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解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新制布裘》描述了作者严冬季节身穿布裘温暖如春的感受,由此推己及人,慨然以救济天下寒人为己任。其中“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是全诗的警句,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不能只顾独善一身。结尾四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源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它表明两位伟大诗人的博爱情怀都是一致的,都具有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4.答案为:1.D2.①抗击倭寇的坚强斗志②对水军战士的英勇气概和辉煌战绩的歌颂解析:1.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 “倚剑”:倚天之剑的省称,古人想象中靠在天边的长剑, 这里代指俞家水军。诗句“扶桑今在指挥中”译为:扶桑受制,胜券在握。首联表现了作者必胜的信心。故题干中表述的“‘剑’‘扶桑’写出了水军武器的锋利和倭寇的凶残”有误。B. 颔联译为:云消雾散,正是作战的好时机;战船陈列,旌旗翻飞,水师已作好战斗准备。所以云雾并非写出了战时环境的恶劣,“旌旗”是为了突出战士的士气,并非写出了倭寇人数之多。表述有误。C.颈联紧承上联写水军与倭寇作战的情景: 一串串炮火飞上天空,在银河里摇动着倒影; 喊声阵阵,气势镇住了群寇。写出了规模宏大的海战过程。并非突出战争中炮火连天的凄惨场面。表述有误。D. 尾联写海战结束,在夕阳的余晖里,战船徐徐归来,身为将领的诗人,为军阵奇妙、战士勇武而深感欣慰。表述正确。故选D。2.此题考查诗歌情感。首联写水军雄伟气势,说明明水军稳操胜券;颔联转向自然景观的描写,烘托战前气氛,进一步渲染了水军的声威和抗敌决胜的信心;颈联紧承上联写水军与倭寇作战的情景,把规模宏大的海战过程描写得淋漓尽致;尾联写傍晚水军战士凯旋,肯定他们英勇作战建立了不朽功勋。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明朝水军与倭寇的一次激战的描述,赞扬了明朝水军的军威、士气和高昂的战斗力,歌颂了水军战士的英勇气概和辉煌战绩,洋溢着作者保卫海疆、扫清来犯倭寇的战斗豪情。 5.答案为:1.CE2.词的上片主要表现了词人对往昔旧游生活的怀念;下片则主要是对北宋灭亡国家沦陷的悲痛;颠沛流离、漂泊生活的孤独寂寞;对二十年来国家和个人的激烈变化的惊叹与感慨.解析:1.C.中“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有误,应改为“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E.“全词直抒胸臆”有误,本词中只有下片的第一句有直抒胸臆,其他句子表意都是比较含着委婉的。2.要求结合全诗分析“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读懂诗歌大意后,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上片忆旧。下片感怀。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6.答案为:1.抓住诗句中“白云”“溪山”“草堂”等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摹,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2.B3.诗句运用拟人的修辞,“忙”与“闲”二字赋予了云与山人的情态,形象地展现了云与山动静皆宜的情景。运用衬托的手法,先写诗人的错觉,看到云在移动,他却误认为青山在移动。在云与山的变幻中,表现出白云的动态美。诗句流露出诗人闲适超脱、物我相融的情趣。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抓住诗句中“白云”“溪山”“草堂”等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摹,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示例:早晨,溪山里一半是云,云雾缭绕,朦朦胧胧,草堂在朦胧云雾中,若隐若现,远远望去,仿佛白云和草堂主人各占了草堂的一半。2.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这两首小诗,都是写“云容”、“云态”,也写“云情”。第一首描写画家兼诗人沈周眼中看出的“云”。首句先写诗人的错觉,他看到云在移动,却疑为青山在移动。次句紧承,纠正自己的错觉,说:谁知道山停云动,山自空闲,云自忙碌。第三句的“云山”,以云为主,我看白云忙忙碌碌,也许忘记了自我,这是为第二句“云忙”的诗意加重语气,强化它忙碌的意思。具有动态美的移动的白云,触发了画家的雅兴,他准备在空闲的时候,“洗砚写云山”,把“云容”画出来,写出了诗人的闲情逸致。与第一首不同的是,第二首里的“云”是主角,写云之“态”,也写云之“情”。早晨,溪山里一半是云,云和草堂主人各占草堂的一半。最后二句里的“故人”,便是画家、诗人自己。石田到山里来,由“云”相接,故人要归去,还须“云”相送。诗画家赋予“云”以人的性格和感情。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意思是“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另外此联中“空”与首联中的“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该选项的诗句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最接近;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初山”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故选B。3.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首句先写诗人的错觉,他看到云在移动,却疑为青山在移动。次句紧承,纠正自己的错觉,说:谁知道山停云动,山自空闲,云自忙碌。“忙”和“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云与山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静止与云移动时的画面,诗人误认为山在移动,事实上是云在移动,山作为云的陪衬,衬托出白云的变化的动态美,故而也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物我合一的情趣。 7.答案为: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A.“看到了春天的洞庭湖水满为患,忧心忡忡”理解不正确。诗人孤独地登上岳阳楼远眺,看到了春天的洞庭湖想到了远离的都城长安,表达了对京都的思念,并没有“看到了春天的洞庭湖水满为患,忧心忡忡”。C.“引发了诗人的无尽悲愁”理解不正确。岸上攀树之猿的苦啼与远雁飞渡洞庭的艰难,引发了诗人的漂泊流离之感,并未有“无尽悲愁”。D.“洞庭湖壮美景色难以画成屏风”理解不正确。结合诗句“此地唯堪画图障”可知,洞庭湖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画,让那些贵人们欣赏。故选B。2.诗的最后两句说洞庭湖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画,让那些贵人们欣赏,这样贵人们也许可以体会到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的奔波之苦,含蓄地流露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所含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把握诗句大意,结合诗句意象及诗人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感。尾联“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意为:这个地方风景壮阔美丽,可以画成图画,挂在富贵人家的厅堂里供他们欣赏;此诗作于诗人贬谪途中,是诗人贬至江州又再调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的。结合本诗的创作背景可知,贬谪途中本就充满着孤寂和落寞之感,却又亲睹壮阔景色中满是凄苦,便想将洞庭风景画成图障,张挂在豪奢的大厅里,让那些贵人们赏玩,或许才能使他们稍稍懂得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风波之苦,含蓄地流露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答案为:1.①出征将士野外扎营场面壮观,透着灯光的营帐漫山遍野;②夜深了,出征将士丝毫没有睡意,他们在思乡怀亲。2.“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运用反复手法(或:巧妙地将数量词叠用),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怀亲之情和对从军生活的厌恶。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句意思的理解。“深夜千帐灯”意思是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说明了军帐之多。由此看出是写将士们夜晚宿营于旷野。正因为是“宿营于旷野”,所以才有了下面“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感受,此处写景是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关键词。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生活的厌恶。 9.答案为:1.江月 跳鱼2.示例一:第四句写“跳鱼”“拨刺”之动,前三句写江上月夜之静,以动衬静,衬托出江上月夜的静谧。示例二:以第四句“跳鱼”“拨刺”之动衬托第三句“宿鹭联拳”之静,营造出一种恬淡、静谧的意境。解析:1.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重在梳理出诗中的意象。意象即诗中出现的景物,可组成特定的意境。“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意为: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由此可知,“江月”“风灯”都是其中的意象;“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的意思是: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由此可见,“宿鹭”“跳鱼”也是文中的意象。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第四句“船尾跳鱼拨刺鸣”写的是从船尾方向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发出“拨剌”一声响。联系前三句可知,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的“江月”“风灯”及“宿鹭”都在一个“静”字,而末句却有“跳鱼”之动,“拨刺”之响,是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其表达效果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故这一以动衬静,营造出一种恬淡、静谧的意境,衬托出江上月夜的静谧。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0.答案为:1.行云本在天上,而今水底的天反借行云而见,这是词人体物精妙之处。“天上有行云”承上补足“天在清溪底”句,启下引出“人在行云里”句。“人在行云里”中的“人”是遥应首句溪水中的“照影”,这才有了“在行云里”的视觉感受。表现的是词人当时那种自觉行走于蓝天之上、白云之中的飘飘似仙的独特感受和恬静愉悦的心情。解析: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意思是蓝天上有飘动的白云,人正行走在那飘动的白云里。从语句含义的角度分析,“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因为云倒映在水中,给人的感觉像是云和天在水里,这里体现了词人描摹景物的精妙之处。从诗句结构的角度分析,正因为前面描述了“天在清溪底”(蓝天倒映在清清的溪水里),才会有此时看到的“天上有行云”的画面,照应了首句“溪边照影行”,眼前所见即所照之“影”;同时,后面又引出了眼前“人在行云里”的奇妙感受,因此这两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结构巧妙严谨。从揭示人物情感的角度分析,这两句描写游人的身影、碧蓝的天空、飘动的浮云,都通过清清的溪水映现出来,整个画面非常生动迷人,让人产生“人在行云里”的美妙感受。表达出此时词人恬静而愉悦的的心境。2.这首词通过记叙独游雨岩的情景,抒发了遭受打击、闲居乡里的苦闷,反映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国事的系念。解析: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这首词写于作者罢官之后的带湖闲居时期。在职期间,他积极筹措恢复中原大计,遭到主和派的排斥、打击和嫉恨,被朝廷罢职闲居。抗战理想不能实现,报国壮志一筹莫展,因此,诗人感到苦闷和孤独,便写了这首词来抒发胸中的悲愤。题目中的“独游”二字,已经透露出了这种意味。“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意思是那响声不是来自鬼怪神仙,而是桃花旁的流水声悦耳无比。联系上文“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可知,作者内心澎湃的激情和遭受压抑的苦闷,终究是掩遮不住的,“高歌”正是词人内心感情的流露和发泄。然而,并没有人能理解他,与他相和的,只是空谷里的溪水。词人的“独”唱,同哗哗的水声,从声音方面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气氛。这种“高山流水少知音”的感慨,是他内心苦闷的表现;而这种“曲高和寡”的情景,正是他收复中原的主张不能得到采纳的写照。那幽深寂静的山谷,那溪水漂浮的残花,不能不说带有象征意义。所以,这首词表面上是记游,描写水光山色,实际上处处贯注着词人愤激的感情,表现了词人遭受排挤、闲居家乡、有志难伸的苦闷和寂寞,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国事的关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三轮冲刺《小说专题》突破练习(含详解),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缅怀历史,致敬先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说明文专题》突破练习(含详解),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8%的海域潜行,概括本文的说明对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三轮冲刺《散文专题》突破练习(含详解),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