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滨城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答案)
展开滨城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艺术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而这种楼阁是如何建筑起来的?
②先拿艺术作品做实例。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不曾留下他作诗时心理历程的记载,但我们借助心理学的知识来从文字上分析,也可以想见大概。
③他必定使用想象。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如看到寒鸦,心中就印下寒鸦的影子,知道它像什么样,这种心镜从外物摄来的影子就是“意象”。意象在脑中留有痕迹,看不见寒鸦时仍可想到寒鸦像什么样,甚至于从来没有见过寒鸦,别人描写给你听,你也可凑合已有意象推知大概。
④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原来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如此,回想起来的意象仍是如此。比如我昨天看见一只鸦,今天回想它的形状,丝毫不用自己的意思去改变它,就是只用再现的想象。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这首诗里“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等,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
⑤但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从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作成的。人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却从来没有人想到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但这话一经王昌龄说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从这个实例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⑥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这种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许多人不能创造艺术就因为没有这副本领。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画家在一片荒林中描出一幅风景画来,就是在混乱的情境中把用得着的成分单提出来,把用不着的成分丢开,来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诗有时也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名句就是从混乱的自然中划出美的意象来,全无机杼的痕迹。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联想可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班婕妤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好的《怨歌行》,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到团扇的典故。
⑦“怀古”“忆旧”的作品:大半起于接近联想,例如看到赤壁就想起曹操和苏东坡。《诗经》中“比”“兴”两体都是根据类似联想。比如《关雎》就是拿雎鸠的挚爱比夫妇的情谊。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可变成人,人也可变成物。
⑧这两种都属于象征。象征的定义可以说是:“寓理于象。”《长信怨》一诗中的“昭阳日影”便是“象”,象征皇帝的恩宠;“皇帝的恩宠”是“理”,但如果我们一定要把它明白指为“皇帝的恩宠”的象征,又未免以迹象绳玄渺了。诗有不可以解说出来的地方,不可以言传的全赖读者意会。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材料二:
柳宗元有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这段话提出了一个思想,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外物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但美并不在外物。或者说,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
一般人之所以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观点,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看到物是客观的,因此他们觉得物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座山是客观的,那么这座山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里的错误是把“象”与“物”混淆起来了。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物”,而是“象”,“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审美观赏者注意的是“象”。在审美观赏者面前,“象”不等于“物”。一座山,它作为“物”,相对来说是不变的,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它的“象”却在变化。“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界。竹子是“物”,眼中之竹则是“象”。“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当人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实在中去时,实在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形式——象。这种非实在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
这正是朱光潜一贯强调的观点。朱光潜谈美,总是一再强调指出,把美看作天生自在的物,乃是一种常识的错误。他指出,“象”不能离开“见”的活动,有“见”的活动,“象”才呈现出来,所以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
(摘编自叶朗《美在意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诗歌中的意象都只是再现的想象。
B.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没有分想作用就不能创造艺术,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诗。
C.没有知觉和想象就没有联想,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
D.柳宗元认为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须用人的“意识”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⑥中引用陶渊明的诗句是为了论证分想作用的重要性,列举王昌龄的例子是为了阐述接近联想的内涵。
B.怀古和忆旧都属于象征,象征实际上是赋予“象”以“理”,是不可以言传的,全赖读者意会。
C.因为“物”是客观的,而“象”是主观的,是变化的,所以“物”和“象”不能等同视之。
D.朱光潜谈美,一再强调“象”不能离开审美主体的“见”的活动,这与柳宗元的观点异曲同工。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两句与《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都属于类似联想。
B.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就是从混乱的自然中划出美的意象来,全无机杼的痕迹。
C.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中“桂子”“荷花”是因为作者的“见”的活动而成为审美对象的。
D.元代诗人张可久的《折桂令·九日》中“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中的“寒鸦”是借创造的想象创作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宗白华先生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他强调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还魂草[注]
巴金
敏,五年了,我没给你写过一个字。
然而今天在林那拿到你托他转给我的短笺。你的亲切的微笑浮现在我眼前,还是那么生动,就像你昨天才离开我似的。
傍晚,我离开林,匆匆赶回小镇。回到家里,半睡半醒地躺了好一会儿,直到一个小女孩清脆的声音从楼梯上送进来。
“黎伯伯,你的信来了!”孩子快乐地叫着。
她略带黑色的宽脸上闪耀着一对漆黑发亮的大眼珠,嘴带笑地张开,雪白的牙齿露在外面。她把信递给我后,小小的手伸起来指着她的浓黑头发,得意中略含一点羞惭,说:“你看,好不好?”
一只红缎子扎的大蝴蝶伏在她的乌亮头发上,映着灯光发出炫目的光彩。
“好看得很,”我称赞道,“哪个给你戴上的?”
“妈妈,”她笑了,“黎伯伯,你给我——”她抿着嘴笑,不再说下去。
“你说,黎伯伯给你做什么?”
“你给我讲个像还魂草那样好听的故事啊!”
“你还想听得哭起来吗?”我笑说。敏,你该记得还魂草的故事,这是我们敬爱的一个年长朋友根据传说改编的。我第一次听到它时,还同你住在一起。我们被感动得许久说不出话,默默地互相注视。这个情景我至今还不能忘记。
敏,你的短笺我反复诵读。在你忙碌的生活中,还时时在打听我的消息。可是我却像石人一样地沉默了。我为这件事情感到惭愧。
我预备写一封信,告诉你我最近的生活情形,应该从什么地方写起呢?
我的书桌就放在窗前,窗上玻璃被炸弹全震破了,现在补上了几块,也留着几个空洞。只要起一阵风,大股的尘土就会灌进房里来。你看,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
昨天早晨,我又被利莎喜悦的声音唤醒了,秦家凤也来了。两个女孩年轻的笑脸灿烂地发亮,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她们表情有点相似,只是利莎多一点稚气,秦家凤略带一点沉静的大人气。此外,纯洁、善良、友爱等等,两张脸上都有,而且同样充满朝气,好像早晨刚刚开放的花朵。
利莎望着我,央求说:“黎伯伯,给我们讲个故事罢。”她又看看秦家凤说:“秦姐姐,你不是来听黎伯伯讲故事吗?”
我在利莎的头上轻轻敲了一下:“就你一个人花样多。”
“黎伯伯,不是她一个人,我也是来听你讲故事的。”秦家凤忙解释道。她亲密地看看利莎。
这时我忽然想起了还魂草的故事。故事里不是也有两个这样年纪的孩子么?他们不也是这样亲密地过着日子么?
起初她们听我讲两个孩子的友情,还以为我在拿她们开玩笑,后来跟着我的叙述她们看见两个孩子长成了,两颗热烈的心连结在一起,用同样的脚步,四处去找寻那个普照万物、永不熄灭的明灯。……她们的笑容没有了,利莎的手被捏在秦家凤的手里。
我继续讲下去:在一个寒冷的夜里,在黑暗的荒山中,两人中的一个跌在岩石上受了重伤。另一个人用尽方法仍然不能挽救朋友的性命。那时据说有这样一种还魂草,要用活人的热血培养,才会长成粗大的叶子,可以用来救人。这个人找到了,他每天早晚用自己的血来浇这棵草,救活了他的朋友。
敏,还魂草的故事已经加进了我的感情;我随讲随编,给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我看见两张年轻的脸上都笼罩着明澈无比的微笑,一股热气进了我的心中,我全身都感到了温暖,我感激地微笑了。
敏,这封信对你是一个意外,对我更是。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血像一层雾在我的想象中升上来。我无处逃避。
炸弹在小镇上空刷刷落下时,我和利莎一家人正在川康银行的防空洞里。飞机盘旋声,炸弹下落声,然后便是震撼山岳似的霹雳巨响。举目四顾,眼前只有黑暗。我听见利莎担心地自言自语:
“秦姐姐不晓得躲在哪儿?”
“她们一定在城里躲防空洞的。”我安慰她。利莎默默地捏住我的手,她的手在微微颤动。
听见解除警报,她脸上还挂着愁云,低声说:“黎伯伯,我们先到秦家去。”
我拉着她的手走出银行,转眼便是横街,前面显得异常拥挤。街的右边高坡上,一排平屋变成了大堆瓦砾,人们就站在坡上挖掘。利莎丢了我的手疯狂地往前跑去。我跟着她跑。那里原先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现在树上只剩下几根光秃的空枝,树下连接地摊开两张草席,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
席子旁边,秦家凤的父亲埋着头在那里痛哭。一切的疑惑都是多余的了。死吞食了那个垂着双辫的瓜子脸的小姑娘和那个瘦弱的中年妇人。利莎呜呜地哭起来。天色突然暗起来,太阳落到天外去了。我们走上野草丛生的土坡,利莎的哭声停止了。她弯下身子,拔起一棵叶子粗大颜色碧绿的草,捏在手里,出神凝视。
“黎伯伯,这是什么草?”
“这是野草,我叫不出名字。”
“我要带它回去,拿针刺出手指头的血来培养它。”她庄重自语道。
“这种野草?有什么用?”我惊奇地问。
“那么这不是还魂草了。”她失望地说。
“黎伯伯,你给我找一根还魂草来,我会培养它,要我流多少血,我都不怕。”
她的脸颊上还留着泪痕,这个平时脸上永远带笑的孩子现在却有这么多的眼泪,我不能再开口了,我不能再写下去了。
(有删改)
[注]《还魂草》写于1941年,以抗战时期大后方重庆为背景,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创作的一篇书信体小说。小说共六封信,本文节选自第一封和第五封。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对两个小女孩进行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她们纯洁、善良、友爱、有朝气,给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
B.盘旋的飞机,刷刷落下的炸弹,残破的窗户,弥漫的尘土,“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这是战时重庆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C.“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画面触目惊心,强烈控诉了日军在中国滥杀无辜妇女儿童的暴行。
D.结尾处,“不能再开口”是因为利莎受到伤害,“我”悲愤难言;“不能再写下去”是因为对友人敏“我”惭愧自责,欲言又止。
7.关于文中的“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敏”是收信人,是“我”倾诉内心感受的对象。
B.“我”与“敏”互诉心曲,情节由此逐步展开。
C.“敏”虽多次出现,形象特征却不甚明确。
D.写给“敏”的信,蕴含“我”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8.黎伯伯给孩子们讲“还魂草”的故事,将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9.《还魂草》创作于抗战时期,巴金目睹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坚强,“觉得肚里装满了火似的东西”,但他却在作品中着力写了一些“看不见英雄的小人小事”。其创作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简夫少卿诗集引
[宋]苏辙
熙宁初,予从张公安道,以弦诵教陈之士大夫。方是时,朝廷以徭役、沟洫事责成郡邑,陈虽号少事,而官吏奔走,以不及为忧。予独以诗书讽议窃禄其间,虽幸得脱于简书,而出无所与游,盖亦无以为乐也。
时太常少卿李君简夫归老于家,出入于乡党者十有五年矣。间而往从之。其居处被服,约而不陋,丰而不余。听其言,未尝及世俗;徐诵其所为诗,旷然闲放,往往脱略绳墨,有遗我忘物之思。问其所与游,多庆历名卿,而元献晏公深知之。求其平生之志,则曰:“乐天,吾师也。吾慕其为人,而学其诗,患莫能及耳。”予退而质其里人,曰:“君少好学,详于吏道,盖尝使诸部矣。未老而得疾,不至于废而弃其官。其家萧然,饘粥之不给,而君居之泰然。其子君武,始弃官以谋养,浮沉里闾,不避劳辱,未几而家以足闻。”陈人喜种花,比于洛阳,每岁春夏,游者相属弥月。君携壶命侣,无一日不在其间,口未尝问家事。晚岁,其诗尤高。信乎,其似乐天也!予时方以游宦为累,以谓士虽不遇,如乐天,入为从官,以谏争显,出为牧守,以循良称,归老泉石,忧患不及其身,而文词足以名后世,可以老死无憾矣!君仕虽不逮乐天,而始终类焉,夫又将何求?
盖予未去陈而君亡,其后十有七年,元祐辛未,予以幸遇,与闻国政。禄浮于昔人,而令名不闻;老将至矣,而国恩未报,未敢言去,盖尝恐兹心之不从也。君之孙宣德郎公辅以君诗集来告,愿得予文,以冠其首。予素高君之行,嘉其止足,而惧不能蹈也,故具道畴昔之意以授之。凡君诗古律若干篇,分为二十卷。
书李简夫诗集后
[宋]苏轼
孔子不取微生高①,孟子不取于陵仲子②,恶其不情也。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李公简夫以文学政事有闻于天圣以来,而谢事退居于嘉祐之末,熙宁之初。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熙宁三年,轼始过陈,欲求见公,而公病矣。后二十年,得其手录诗七十篇于其孙公辅。读之,太息曰:“君子哉若人,今亡矣夫!”元祐六年十二月初四日。
【注释】①孔子不取微生高:众人认为微生高直爽、坦率,孔子认为他不符合这种修养。②于陵仲子:陈仲子自称于陵仲子。他穷不苟求,不食不义之食。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
B.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
C.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
D.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绳墨,比喻法度、法律,与《离骚》中“背绳墨以追曲兮”的“绳墨”意思相同。
B.盖,表因果,与《六国论》中“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盖”意思一样。
C.令,有“美、善”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的“便言多令才”的“令”意思一样。
D.谢,指辞去,与《孔雀东南飞》中“谢家来贵门”中的“谢”意思一样。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熙宁初年,苏辙跟从张安道教授陈地的士大夫,陈地的官吏忙于公务,苏辙虽然有幸脱身于公务,但少有交游。
B.苏辙前往拜访归老于家的李简夫,李简夫仰慕白乐天,归乡十五年,生活简约,谈吐不俗,曾与朝中有声望的公卿相知。
C.李简夫辞官后,家里四壁空空,稀粥都不能供给;他的儿子辞去官职谋求生计,不辞辛劳,家里变得富足。
D.苏轼将孔孟与陶渊明作对比,认为陶渊明饥时可乞食饱时可请客,率真自然,而李简夫有陶渊明的君子之风。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仕虽不逮乐天,而始终类焉,夫又将何求?(4分)
(2)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4分)
14.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苏氏兄弟对李简夫的评价有何不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燕支①行(时年二十一)(节选)
王维
誓辞甲第②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
卫霍③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④功。
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勃⑤。
麒麟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
【注】①燕支:即焉支山,又作胭脂山,本匈奴地。②辞甲第:用霍去病事。《史记·卫将军凛骑列传》:“天子为治第。令骡骑(霍去病)视之,对曰:‘匈奴未除,无以家为也。’”甲第,第一等的宅第,旧指聚门贵族的住宅。金门;汉宫有金马门,又称金门。此指朝廷。③卫霍:西汉名将卫青和霍去病。④贰师:指西汉将领李广利。⑤咆勃:发怒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使用“辞甲第”“卫霍”“贰师”等多个典故,以历史著名将领来使将军形象更加的丰满。
B.诗人未正面描写战场,而是通过对将帅和士兵形象的刻画,侧面展现敌我激战的战争场面。
C.诗人赞叹前代的军事家,认为他们是无可比拟的天才和英雄,以此表达对汉将的崇拜之情。
D.这首边塞诗充分表现了大唐帝国雄视天下的威严,颇具刚健雄放、遒劲有力的阳刚之美。
16.学者林庚认为:“王维的真正价值是他的少年精神。”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现在人们常用“岁月不居,春秋代序”表示时光变迁,这两句最早出自屈原的《离骚》,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湍急的水流和滚动的石头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描绘了蜀道险要的地势。
(3)《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痛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两年来,以思想为引领、学术为根基、知识为内涵、创新为手段、传媒为前导,挖掘典籍中蕴含的思想文化和有益知识,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题节目的主流之一,涌现出不少质量很高、______________的作品,其中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开风气之先。如果说古籍是一块坚硬的岩石,那么《典籍里的中国》钻头之利、开掘之深、范围之大、效果之显著______________。第一季节目,将《尚书》这样“小众而小众”的古籍,变为“大众之大众”的口碑。近日又在方式上消弭古今时空之别将《永乐大典》这样的旷世巨著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播出的第二季首期节目凸显了优秀文化直击心魄、令人震撼、催人奋进的永恒价值积当代意义,古籍阅读是小众,分众的,古籍传播却是大众的,历代从事古籍整理研究和保护的学者______________、爬梳整理、舍身护书、奉献一生,维系着中华民族不灭的精神和不死的脊梁。如今,《典籍里的中国》将戏剧、影视、文化、学术有机结合起来,反复锻造、淬火激发,“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真正实现了跨界融合。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处的“小众”和“大众”重叠使用,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提起花粉过敏,不少人以为“这都是鲜花惹的祸”,实则不然。①:一类是春季的树木花粉,一类是春夏季的禾本科花粉,一类是秋季的杂草花粉。植物花粉分为风媒花粉和虫媒花粉。凡是开得鲜艳的、通过昆虫来授粉的花的花粉,都是虫媒花粉,该类花粉一般不致敏。令人过敏的是风媒花粉,它们可以随风飘散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风媒花粉个头小,小到肉眼看不见,很轻,数量也多。风一吹,花粉在空气中大量飘浮,人接触和吸入后很容易致敏。
细看“全国花粉过敏预警地图”,各个地区的花粉过敏指数不尽相同。造成各地过敏指数不同的原因,除了各地致敏花粉来源植物分布不同外,气候、气温差异也是重要原因。此外,也有研究表明,②。近年来由于部分地区空气污染的原因,季节性花粉过敏症和常年性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均呈现明显上升,有些人甚至会两种病叠加。
面对大自然这份略带挑战的馈赠,过敏人群不必草木皆兵,但③。专家建议,过敏人群出门还需戴帽子、穿长袖外套,回家后衣服要及时洗,尽量不要放在室外晾晒,门窗也要尽量少开。可以多吃维生素C,多锻炼身体,以增强抵抗力。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诗圣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说,“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他认为去伪存真、兼取众长是写好诗歌的基础;宋代诗人戴复古在《论诗十绝》中说,“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他认为写诗应自出机杼,表现个性和风格,切忌一味因袭模仿。
两位诗人各有自己倡导的写诗理念,或兼取众长,或自出机杼。这是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取得成功的原因。其实他们的诗歌创作理念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滨城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参考答案
1.D A选项中诗歌中的意象“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B选项中范围扩大,“许多人不能创造艺术就因为没有这副本领”,“诗有时也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C选项逻辑关系错误,“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
2.B B选项歪曲文意,原文中说的是不可以解说出来的部分才全赖读者意会。
3.A “比”“兴”属于类似联想。
4.①第一至三段先引出“想象”的概念,介绍其特点。
②第四至八段再论述想象的类型,其中第四段略写再现想象,第五至八段详细论述创造想象。
5.①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外物并不能单靠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
②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象”不能离开“见”的活动,有“见”的活动,“象”才呈现出来。
(其它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6.D “不能再开口”是“因为利莎受到伤害”错,应该是因为秦家凤的死去,“不能再写下去”是因为“我”内心的悲痛。
7.B “情节由此逐步展开”错,本文的线索应该是还魂草的故事;互诉心曲体现不明显。
8.①积极乐观,向往光明的理想世界;②崇尚奉献,珍视友情,希望传统美德代代相传;③心地善良,呵护童心,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①创造新的叙事焦点:关注普通小人物,从他们身上探索民族力量的源泉。
②选择观察战时社会的视角:讲述小人小事,凸显战争状态下普通民众的真实遭际与体验。
③调整叙事方式:面对复仇的火种、斗争的火光,作者着力控制以往火热的主观情绪,开始追求冷静客观的叙事效果。
④塑造新的形象:普通小女孩不仅有纯洁、善良、友爱的美好品质,更有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拯救他人的英雄心灵。
⑤表达时代主题:写小人物的悲惨遭遇,揭示民族的苦难,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怒控诉和对光明的向往。
⑥坚定民众信念:小人物的悲惨遭遇,更易唤起大众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之心,坚定抗战的信念。
(答出任意三条给满分)
10.C 句意:李公简生平不沉迷于名声利益,不悲伤于穷苦简约,对于遇到的事物能够安然处之并且终身以此为乐,几乎具有陶渊明的率真。
“于声利”是“不眩”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利”后面断开;
“终身”是“乐之”的状语,而“者”表示停顿,所以应在“者”后面断开。
11.D “谢家来贵门”中的“谢”应该是辞别,告别。
12.D 苏轼未将孔孟与陶渊明对比。
13.(1)李简夫的仕途虽然比不上白乐天,但开始和结局都和白乐天相似,还有什么值得追求的呢?(逮,比得上;始终,开始和结局;类,相似)
(2)陶渊明想要做官就去追求,而不认为追求仕途就令人生厌;想要归隐就归隐,而不认为归隐就显得清高。(嫌,令人厌恶;高,显得清高)
14.苏辙认为李简夫如白居易一样,为官则为国效力,归隐则身无忧患,作诗则名满天下,这样的人生无憾。
苏轼认为李简夫像陶渊明一样率真自然。(写对一条两分,两条三分)
参考译文:
李简夫少卿诗集引
[宋]苏辙
熙宁初年,我跟随张安道教授陈地的读书人和官吏。那时候,朝廷指定府县完成徭役、农田水利的任务,陈地虽然没有多少任务,但官吏奔走忙碌,为不能完成为忧。只有我凭借诗词文章讽谏议论在其中无所事事领取俸禄,虽然庆幸能从公文中脱身,但没有可以与之交往的朋友,所以也没有什么快乐。
当时太常少乡李简夫妇告老还乡,在当地居住已经十五年了,间或与他来往交游。他的生活起居简约而不粗陋,丰盛而不多余。听他的言语,从来不涉及世俗之事;(我)慢慢吟诵他所写的诗,(他的诗)旷达闲适,常常不拘束于法度,有物我两忘的情思。问他和谁交往,大多是庆历年间的名士,晏殊非常了解他。探求他生平志向,他说:“白乐天,我将他当作自己的老师。我仰慕他的为人,所以学习他的诗歌,担心不能比得上他罢了。”我回来后询问他的同乡人,同乡说:“他少年好学,精通为吏的方法,所以曾经出使到朝廷各部。还没有年老却患疾病,没有到不能理事的地步却辞去官职。他的家四壁空空,稀粥都不能供给,但是他身处其间安然自得。他的儿子李君武,辞去官职谋求财富以赡养父母,在乡里劳碌,不辞辛苦,没过多久家里就因为丰衣足食而广为人知了。”陈地的百姓喜爱种花,和洛阳一样。每年的春夏季节,游览的人整月接连不断。他带着酒壶和朋友,没有一天不在花间,嘴里从来不谈及家事。晚年,他的诗作更加高妙,神似白乐天。我当时正因为宦游在外而感到劳累,认为读书人即使没有通达的际遇,就像白乐天一样,入仕就作了君王的近臣,凭借直言讽谏名声显赫,被贬为州郡的长官,凭借奉公守法而闻名,老年归隐山水间,忧患不能够加诸其身,文章诗歌足以扬名后世,可以老死而没有遗憾了。李简的仕途虽然比不上白乐天,但开始和结局都和白乐天相似,还有什么值得追求的呢?
而我还没有离开陈地他就亡故了。之后过了十七年,元祐六年,我凭借幸运的际遇而参与国政,俸禄比以前多,但声名却不被人知晓。快到暮龄了,国家的恩德还没有报答,不敢说要挂冠到归田。大概是曾经担心力不从心吧。李简的孙子宣德郎李公辅拿着他的诗集来央告我,希望得到我的文章放在诗集的前面。我向来仰慕李简夫的品行,赞赏他的知止知足,却怕(自己)不能践行,所以全部道出往昔的心意来授予他人(知晓)。李简夫一共有古诗若干篇,分为二十卷。
书李简夫诗集后
[宋]苏轼
众人认为微生高直爽、坦率,孔子认为他不符合这种修养。孟子不认同于陵仲子穷不苟求,不食不义之食,厌恶他们不情愿。陶渊明想要做官就去追求,而不认为追求仕途就令人生厌;想要归隐就归隐,而不认为归隐就显得清高。陶渊明饥饿的时候就敲开别人家的家门乞求食物,能够充饥的时候就拿出鸡和小米邀请客人,是古代的贤人,可贵之处在于率真。李公简从天圣年间以来凭借文学和政绩闻名,而在嘉佑末年、熙宁初年辞去官职隐居。李公简生平不沉迷于名声利益,不悲伤于穷苦简约,对于遇到的事物能够安然处之并且终身以此为乐,几乎具有陶渊明的率真。熙宁三年,苏轼我经过陈地,想要请求拜见陈公简,但是李公简生病了。二十年之后,从他的孙子李公辅手中得到他亲手记录的七十篇诗文。读了之后,叹息着说:“君子就应是这样的人,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人了!”元祐六年十二月初四日。
15.C “以此表达对汉将的崇拜之情”错。颔联中“才堪”意为“才能只合”,“不数”意为“数不上”,即卫青、霍去病和李广利那样的名将、英雄也无法与唐朝的大将相比。
16.①充满少年般的爱国热情与激情。不图荣华、才干超凡的大将与来自四面八方的壮卒猛士一起开赴边疆为国杀敌。②少年般的英雄气概。绣着麒麟的锦带上佩戴着精致的吴钩,迅疾的青骊马跳跃过紫骝马,充满雄姿飒爽、勇往直前的情态。③少年般的豪迈壮阔的气概和浪漫主义气息。诗作写于诗人二十一岁时,恰是意气风发少年时,诗人使用用典以及夸张想象的手法,使诗歌洋溢着年轻人特有的浪漫气息。
17.(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18.①脍炙人口 ②前所未有 ③苦心孤诣(其他合理都可给分)
19.近日播出的第二季首期节目,又在方式上消弭古今时空之别,将《永乐大典》这样的旷世巨著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凸显了优秀文化直击心魄、令人震撼、催人奋进的永恒价值和当代意义。(一个分句一分)
20.连用两个“小众”,突出强调了《尚书》这样的古籍因为内容高少有人知的特点。(2分)
连用两个“大众”,凸显了古籍创造性转化的效果,让艰深难懂的古籍走入民间,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2分)
21.①花粉过敏原有三大类 ②空气污染会加重过敏症状 ③也要防患于未然
22.近年来由于部分地区空气污染,季节性花粉过敏症和常年性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有些人甚至会两种病叠加。
23.参考立意:
做人做事兼取众长,成就更好的自己。
做人做事追求独特的个性和风格,成就更好的自己。
做人做事既兼取众长又展示个性,成就更好的自己。
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2024辽宁省滨城高中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Ⅰ考试语文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辽宁省滨城高中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Ⅰ考试语文含答案,文件包含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Ⅰ考试语文试题docx、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Ⅰ考试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共13页。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文件包含辽宁省滨城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辽宁省滨城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