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 轴对称13.1 轴对称13.1.1 轴对称练习题
展开轴对称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
【学习目标】
1. 认识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及它们的简单应用;
2. 了解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并掌握其性质;
3. 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并掌握它们的性质以及判定方法.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轴对称
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
①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则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③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点在对称轴上.
(3)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指具有特殊形状的一个图形;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而轴对称图形是对一个图形来说的.联系: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轴对称;如果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反过来,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要点二、作轴对称图形
1.作轴对称图形
(1)几何图形都可以看作由点组成,我们只要分别作出这些点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点,再连接这些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对于一些由直线、线段或射线组成的图形,只要作出图形中的一些特殊点(如线段端点)的对称点,连接这些对称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点(,)关于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点(,)关于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点(,)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要点三、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
(1)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②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与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特别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每个底角都等于45°.
(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即“等角对等 边”).
2.等边三角形
(1)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为 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典型例题】
类型一、轴对称的判断与应用
1、如图所示的是在一面镜子里看到的一个算式,该算式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
【答案与解析】该算式的情况是:120+85=205
【总结升华】从镜子里看物体——左右相反
举一反三:
【变式】如图,是一只停泊在平静水面上的小船,它的“倒影”应是图中的( ).
【答案】B ;
提示:从水中看物体——上下颠倒
2、如图,C、D、E、F是一个长方形台球桌的4个顶点,A、B是桌面上的两个球,怎样击打A球,才能使A球撞击桌面边缘CF后反弹能够撞击B球?请画出A球经过的路线,并写出作法.
【答案与解析】
解:作点A关于直线CF对称的点G,连接BG交CF于点P,则点P即为A球撞击桌面边缘CF的位置,A球经过的路线如下图.
【总结升华】这道题利用了轴对称的性质,把AP转化成了线段GP,通过找A点的对称点,从而确定点P的位置.
举一反三:
【变式】(2016春•深圳校级期中)如图,∠AOB=30°,∠AOB内有一定点P,且OP=10.在OA上有一点Q,OB上有一点R.若△PQR周长最小,则最小周长是( )
A.10 B.15 C.20 D.30
【答案】A;
提示:根据轴对称的性质,,△PQF的周长等于.
3、如图,ΔABC中,点A的坐标为(0,1),点C的坐标为(4,3),点B的坐标为
(3,1),如果要使ΔABD与ΔABC全等,求点D的坐标.
【思路点拨】关于AB直线对称,且与△ABC全等的△ABD有一个,此时的△ABC与△ABD绕着AB的中点旋转180°,又可以找到两个与△ABC全等的三角形.
【答案与解析】
解:满足条件的点D的坐标有3个(4,-1);(-1,-1);(-1,3).
【总结升华】有一条边相同的全等三角形,可以通过轴对称和旋转的方法找出,注意不要漏解.
举一反三:
【变式】在直角坐标系中,△ABC关于直线=1轴对称,已知点A坐标是(4,4),则点B的坐标是( )
A.(4,-4) B.(-4,2) C.(4,-2) D.(-2,4)
【答案】C;
提示:点A和点B是关于直线=1对称的对应点,它们到=1的距离相等是3个单位长度,所以点B的坐标是(4,-2).
类型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4、已知:一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满足方程组,则此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
A.5 B.4 C.3 D.5或4
【思路点拨】通过解方程组算出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由于没有指定边长是腰还是底,所以需要分类讨论,最后还要注意检验能否构成三角形.
【答案】A;
【解析】
解:解方程组得,
当腰为1,2为底时,1+1=2,不能构成三角形,
当腰为2,1为底时,能构成三角形,周长为2+2+1=5
【总结升华】本题从边的方面考查等腰三角形,涉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求三角形的周长,不能盲目地将三边长相加起来,而应养成检验三边长能否组成三角形的好习惯,把不符合题意的舍去.
举一反三:
【变式】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70°,则另两个内角的度数是( )
A.55°,55° B.70°,40° C.55°,55°或70°,40° D.以上都不对
【答案】C;
提示:当70°为顶角时,另外两个角是底角,它们的度数是相等的,为(180°-70°)÷2=55°,当70°为底角时,另外一个底角也是70°,顶角是180°-140°=40°.
5、(2015秋•淮安校级期末)如图:
(1)P是等腰三角形ABC底边BC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BC的垂线,交AB于点Q,交CA的延长线于点R.请观察AR与AQ,它们有何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2)如果点P沿着底边BC所在的直线,按由C向B的方向运动到CB的延长线上时,(1)中所得的结论还成立吗?请你在图(2)中完成图形,并给予证明.
【思路点拨】(1)由已知条件,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及三角形两直角互余的性质不难推出∠PRC与∠AQR的关系;
(2)由已知条件,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及三角形两直角互余的性质不难推出∠BQP与∠PRC的关系.
【答案与解析】
解:(1)AR=AQ,理由如下:
∵AB=AC,
∴∠B=∠C.
∵RP⊥BC,
∴∠B+∠BQP=∠C+∠PRC=90°,
∴∠BQP=∠PRC.
∵∠BQP=∠AQR,
∴∠PRC=∠AQR,
∴AR=AQ;
(2)猜想仍然成立.证明如下:
∵AB=AC,
∴∠ABC=∠C.
∵∠ABC=∠PBQ,
∴∠PBQ=∠C,
∵RP⊥BC,
∴∠PBQ+∠BQP=∠C+∠PRC=90°,
∴∠BQP=∠PRC,
∴AR=AQ.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题中有两个类别的特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两个底角相等,直角三角形是两个锐角互余,还有对顶角相等的条件,为角的关系转化提供依据.
举一反三:
【变式1】(2016·常州)如图,已知△ABC中,AB=AC,BD、CE是高,BD与CE相交于点O.
(1)求证:OB=OC;
(2)若∠ABC=50°,求∠BOC的度数.
【答案】
(1)证明:∵AB=AC.
∴∠ABC=∠ACB,
∵BD、CE是高,
∴∠DBC=∠ECB,
∴OB=OC
(2)∵∠ABC=50°,AB=AC,
∴∠A=180°-2×50°=80°,
∴∠BOC=180°-80°=100°.
【变式2】如图,∠BAC=90°,以△ABC的边AB、AC为直角边向外作等腰直角△ABE和△ACD,M是BC的中点,请你探究线段DE与AM之间的数量关系.
【答案】ED=2AM
解:连接DE,
∵∠BAC=90°,M是BC的中点
∴AM=BM=MC=
∠EAD=∠BAC=90°,AE=AB,AC=AD
∴△ABC≌△AED
∴ED=BC
∴ED=2AM
类型三、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6、如图,设D为等边△ABC内一点,且AD=BD,BP=AB, ∠DBP=∠DBC.求∠BPD的度数.
【答案与解析】
解:如图,连接CD,
∵△ABC是等边三角形,
∴AB=AC=BC,又AD=BD,DC是公共边,
∴△BDC≌△ADC(SSS),
∴∠DCB=∠DCA=×60°=30°,∠DBC=∠DAC,
∵∠DBP=∠DBC,
∴∠DAC=∠DBP,
又已知BP=AB,
∴BP=AC,
∴△DBP≌△DAC(SAS),
∴∠P=∠ACD=30°.
【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在判定三角形
全等时,关键是选择恰当的判定条件.
举一反三:
【变式】(2014秋•东胜区校级期中)如图,已知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BE交AC于F,AD交CE于H.
(1)求证:△BCE≌△ACD;
(2)求证:FH∥BD.
【答案】证明:(1)∵△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
∴BC=AC,CE=CD,∠BCA=∠ECD=60°,
∴∠BCA+∠ACE=∠ECD+∠ACE,即∠BCE=∠ACD,
∴在△BCE和△ACD中,
∵,
∴△BCE≌△ACD (SAS).
(2)由(1)知△BCE≌△ACD,
则∠CBF=∠CAH,BC=AC
又∵△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且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
∴∠ACH=180°﹣∠ACB﹣∠HCD=60°=∠BCF,
在△BCF和△ACH中,
∵,
∴△BCF≌△ACH (ASA),
∴CF=CH,
又∵∠FCH=60°,
∴△CHF为等边三角形
∴∠FHC=∠HCD=60°,
∴FH∥BD.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1.1 轴对称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1.1 轴对称课时训练,共10页。
九年级下册28.1 锐角三角函数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九年级下册28.1 锐角三角函数巩固练习,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 轴对称13.1 轴对称13.1.1 轴对称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 轴对称13.1 轴对称13.1.1 轴对称达标测试,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