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伯牙鼓琴》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29844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小学古诗文及其鉴赏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伯牙鼓琴》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展开
伯牙鼓琴体裁:文言文题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作者: 名字:佚名年代:先秦描述:翻译:
原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译文: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原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译文: 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原文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译文: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原文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 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鼓琴的民间故事。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赏析二:思想内容“伯牙绝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友谊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也是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赏析三:艺术特色《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一“志”上。志者,志向也。“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子期以巍巍太山、汤汤流水来隐喻伯牙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怀抱。赏析四:语言赏析全文虽然短小简洁,寥寥数言,但语言精炼准确,字字掷地有声。赏析五:诗歌结构“知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知音”表现在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全文围绕该句逐步展开。“知音”表现在“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抒发作者对知音的渴求与感慨,突出文章主旨。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解释:
关键词:志 心志,情志。关键词:太山 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关键词:善哉 好啊。关键词:巍巍乎若太山 像大山一样高峻。巍巍:高大的样子。若:像。关键词:少选 形容极短的时间。关键词:汤汤乎若流水 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关键词: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认为世上在没有为他弹琴的人了。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