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01 模拟试题(一)——备考2023中职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山东适用)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01 2022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一)(原卷版) .doc
    • 解析
      专题01 2022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一)(解析版).doc
    专题01 2022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一)(原卷版) 第1页
    专题01 2022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一)(原卷版) 第2页
    专题01 2022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一)(原卷版) 第3页
    专题01 2022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一)(解析版)第1页
    专题01 2022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一)(解析版)第2页
    专题01 2022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一)(解析版)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1 模拟试题(一)——备考2023中职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山东适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1 模拟试题(一)——备考2023中职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山东适用),文件包含专题012022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一解析版doc、专题012022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一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山东省春季高考
    语文模拟试题(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共18个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本大题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隽永(juàn) 长篙(gāo) 自艾自怜(ài)
    B.慰藉(jiè) 湖泊(bō) 强劲有力(jìng)
    C.荫庇(yìn) 生肖(xiào) 间不容发(jiān)
    D.角逐(jué) 混淆(yáo) 恪尽职守(kè)
    【答案】C
    【解析】A项“艾”读yì;B项“泊”读pō;D项“淆”读xiá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喧腾  竹篙  一踏糊涂  枉费心机
    B.废墟  嗔怒  通宵达旦  惹是生非
    C.火矩  契合  唇枪舌箭  得鱼忘筌
    D.崎岖  崔嵬  揠旗息鼓  如火如荼
    【答案】B
    【解析】 A项“一踏糊涂”应为“一塌糊涂”;C项“火矩”应为“火炬”,“唇枪舌箭”应为“唇枪舌剑”;D项“揠旗息鼓”应为“偃旗息鼓”。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王校长一场加油鼓劲的高考动员报告,引起了毕业班学生的强烈________,使他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②在________的社会现实面前,他的高傲和自信都被磨掉了,最终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失败了。
    ③印尼政府和各国救灾援助队的人们________动手,在最短的时间内,基本上消除了海啸给亚洲重灾区人民带来的灾难,恢复了昔日家园的面貌。
    A.反映 严酷 一起 B.反应 严酷 一齐
    C.反应 严峻 一齐 D.反映 严峻 一起
    【答案】B
    【解析】反映:指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反应:着重于强调受到体内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严峻:常用来形容人的态度、神情、所处的环境以及面临的形势,语义较轻;严酷:除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表情、面临的形势以及环境外,还可以用来形容某些严厉、残酷的事物、手段,语义较重。一齐:强调动作的同时性;一起:多指动作发生在同一处所或兼同一时间。这里选“一齐”,因为是强调动作的同时性。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是(  )
    A.这款商品的热销,为实现全年的销量目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B.经过旷日持久的训练,他终于成为了运动场上最耀眼的明星。
    C.干部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群众做好榜样。
    D.公司严禁私自外出,个别员工还是义无反顾,我行我素。
    【答案】C
    【解析】A项“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B项“旷日持久”指耗费时日。D项“义无反顾”指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属于用错对象。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疫情面前,请广大市民注意防护,不要恐慌,切忌不要造谣传谣。
    B.据老人后来回忆,包里除了刚从银行取的3000块钱外,还有手机等其他证件。
    C.鲁迅先生在斗争中创造了杂文,成了文学艺术中的奇葩。
    D.中国正逐步进入老龄社会,人们日益重视养生保健,某些骗子就抓住这种心理。
    【答案】D
    【解析】A项“切忌”是表示否定意义的词语,此处和“不要”同时用,导致否定失当,与事实不符,应去掉其中一个。B项“手机”不是证件。C项偷换主语,后一句话的主语应为“杂文”而不是“鲁迅先生”,所以应改成“鲁迅先生在斗争中创造的杂文”。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  )
    A.我国古代建筑,人们常常提到的有厅、堂、楼、阁、亭……等等。
    B.如果说鸟类是大地上的标点,那麻雀便是最朴实、最常见的“逗号”:机灵、随意、无处不在。
    C.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D.“完了?”赵大爷不觉失声地说:“哪里会完得这样快呢?”
    【答案】B
    【解析】A项的省略号不能与“等等”连用。C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所引的内容仅是作者行文中的句子成分,则引文末尾的句号应去掉。D项“某某说”引用直接引语时,如果放在引用话之间,后面则用逗号。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
    ①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②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
    ③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
    ④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
    ⑤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
    ⑥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
    A.③②①⑥⑤④ B.③⑥⑤②④① C.⑤④①③②⑥ D.⑤②④⑥①③
    【答案】B
    【解析】首先确定③应该作为首句,可以衔接“狗勇敢而又聪明”,是作为“勇敢而又聪明”的例子。而⑤不能作为首句的原因是⑤句对全文来说,话题转换太突兀。因此排除C和D项。“这种天赋”明显是指狗的听觉与嗅觉,并且“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应该还有下文,所以④不能作结语,进而排除A项。同时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横线之间的标点也有明显的提示作用。
    8.下列对作家、作品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我很重要》的作者是当代女作家毕淑敏,她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昆仑殇》等。
    B.《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是建筑学家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启超。
    C.《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报任安书(节选)》的作者都是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节选自《昭明文选》。
    D.小说《列车上的偶然相遇》讲述了作者阿历克斯·哈利在博西先生的资助下,顺利完成了学业。
    【答案】C
    【解析】A项《我很重要》是哲理性散文;B项两篇文章的作者颠倒了;D项《列车上的偶然相遇》讲述的是文章中“我”的父亲受到博西先生的资助。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令爱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很感谢您。
    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答案】D
    【解析】A项“家母”是谦辞,用来指自己的母亲,此处用于指别人的母亲,不得体;B项“令爱”是敬辞,用于称别人的女儿,此处用来指自己的女儿,不得体;C项“令尊”是敬辞,用于称别人的父亲,此处用来指自己的父亲,不得体;D项“令郎”是敬辞,用于称别人的儿子,得体。
    10.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A.前两句写景,营造了一种送别友人、依依不舍的氛围;后两句直抒胸臆,揭示诗歌主旨。
    B.这首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直接把“交情”比作“山溪渡”。
    C.首句与尾句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希望友情恒久不变的美好愿望。
    D.诗人借自然界的“风波”象征社会风浪,从而抒发了友情经不起风吹浪打的感慨。
    【答案】D
    【解析】“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交情就是要像山溪渡那样恒久不变,不管风吹浪打永远都在,表现的是友情禁得住风吹浪打,和D项的意思正好相反。此题的考查意图是学生对诗歌内容细节的掌握。诗歌中“不管风波去又来”是不管风吹浪打友情永远都在的意思。
    二、(本大题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一)地球气候成因新说
    1997~1998年,南美西海岸发生无法预报的海流循环,导致沿岸海水的温度大幅上升,引起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这种现象促使科学家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海洋—大气层”原理。
    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水的热容量是空气的4倍。3米厚的海洋的热容量等于整个大气层的热容量。但是,大气层能量变换的速度是海洋能量变换的数倍。在“海洋—大气层”系,海洋是惯性媒质,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其全球的稳定性依靠海洋来保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全球气候的形成上,世界洋水域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根据世界洋水域双层(表层和深层)循环原则,开始研究“全球海洋输送”理论。北大西洋是海洋多层循环最活跃的地区,那里就像“锁孔”,钥匙在里面转动,造成地球上气候的不稳定。北半球气候最近10年的变化完全符合“全球海洋输送”理论。
    科学家承认,目前在海洋洋流循环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无法回答,但已经清楚的是,世界洋水域对大气层的热力和动力状态的影响,远远超过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为了填补“海洋—大气层”原理方面的知识空白,世界气象组织推出一项名为“阿尔戈斯”的国际研究方案。这项方案包括建立一个全球海洋观察网,使用漂流浮标监视海水的变化。漂流浮标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域,上面安装有测量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传感仪。科学家认为,正是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这两个因素影响着大气层。
    浮标在指定水域的海平面固定后,同卫星取样联系。然后,浮标用自身携带的水泵吸入海水,潜至2000米深处后,压力仪发出指令停止下潜,浮标开始在海流中收集信息。10天后浮标浮出海面,将收集到的信息发送给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发送完毕后,浮标重新下潜,进入下一个探测周期,与此同时,卫星把接收到的信息发送到气象中心供研究人员分析研究。这项研究已经取得初步结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洋水域急剧变暖,上面的大气层也相应开始变暖。
    今天,世界各地海域共有3000个漂流浮标在日夜工作。科学家希望利用得到的资料,最终绘制“海洋气象图”。
    11.从原文看,下列对“阿尔戈斯”方案相关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3000个随洋流上下浮动的浮标组成全球海洋观察网,监测海水变化。
    B.用装有海水温度和盐度传感仪的浮标,在深海海流中收集相关信息。
    C.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接收浮标采集的信息,控制浮标工作的全过程。
    D.分析和研究浮标探明的深层海水热容量的信息,绘制“海洋气象图”。
    【答案】B
    【解析】A选项中提到3000这个数字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在文中主要是指今天科学家在世界海域中所投放的漂流浮标数目,它并不属于“阿尔戈斯”方案。C选项中卫星是用来收集信息的,不能控制浮标的工作,这可以从文章倒数第二段了解到。D选项我们从文章最后一句话可知,绘制海洋气象图是科学家的一个愿景,也不属于这个方案。这道题就是典型的选项与文章比照得出结果。
    1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海水温度的变化速度远远低于大气温度的变化速度,原因是海水密度远远大于大气密度。
    B.在“海洋—大气层”系里,海洋被动而大气层主动,海洋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
    C.活跃的循环洋流像一把钥匙,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中转动,导致北半球气候的不稳定。
    D.海洋洋流的温度和盐度,改变了大气层的热力状态和动力状态,从而影响地球气候的形成。
    【答案】 B
    【解析】A选项相关文句在第二段第一行可以找到。C选项可以在文章第三段中找到。D选项可以在文章第四段最后一行中找到。B选项主要看文章的第二段,根据常识我们也应当了解,海洋在与大气层的关系中怎么可能仅仅是被动呢?它们应当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道题难度系数并不高,还是考查选项与文章相关文句比照。
    1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根据“海洋—大气层”原理,陆地上大面积水域的热容量,对周边地区的气温也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B.依据“全球海洋输送”理论,重新调控热带海洋洋流的流向,将有可能在全球范围没形成宜人的气候。
    C.关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人们就可以有效地预报地球的气候变化,从而避免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D.“阿尔戈斯”方案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如利用这一成果,将有可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
    【答案】A
    【解析】B选项调控热带海洋洋流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C选项人们也无法因为关注“锁孔”而达到预报全球气候变化。D选项“阿尔戈斯”方案只是科学家对未来气候推测提供的一条依据,不可能就此消除厄尔尼诺现象。
    (二)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
    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接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被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阿克塞尔和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
    作为优秀的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类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阿克塞尔和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奠定了基础。
    14.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
    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被翻译成嗅觉信息。
    【答案】D
    【解析】涉及的信息区域就集中在第3段,仔细审读,“化学信号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 D项漏掉了“……转变为电信号”这个过程。
    15.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项是 ( )
    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
    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
    C.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
    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
    【答案】 C
    【解析】审读题目,“承接顺序”四个字提示我们要注意文中表述的不同时期,不同成果的对应关系。A项信息点在第2段“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结果”,“嗅觉信号道路理论提出后”在时间上就表述错误了。B、C相关句子为:“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传导过程。”B项“嗅觉信号道路理论提出后”又把时间弄错了。D项相关句子为第4段“当阿克塞尔……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受体家族……”,错成了“得知……过程后”。
    1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
    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
    C.人类能够识别约1万种气味,按照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1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
    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进展。
    【答案】 A
    【解析】A项其推断与文章最后一段文意完全吻合。B项王安石和阿克塞尔,一个是文学家代表,一个是科学代表,并不能得出“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这种啼笑皆非的结论,根本没有因果关系。C项第2段说“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可见一个人只有一个嗅觉受体,不可能有“万种”,强加因果。D项根本没有相关信息,属无中生有。
    三、(本大题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7—20题。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7. 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去就:舍生就死。
    B. 恨私心有所不尽 恨:痛恨。
    C. 不可胜记 胜:尽
    D. 不得通其道 道:理想。
    【答案】B
    【解析】B,遗憾。
    18. 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各项的一项是( )
    A.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B.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
    C.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D.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答案】C
    【解析】C是省略句,其他三项是被动句。
    19. 与“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中的“乃”用法相同的项是( )
    A. 臣乃敢上璧 B.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 乃有所不得已也 D.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答案】A
    【解析】例句和A项都翻译成“才”,B项是“却”,C项是“是”,D项是“于是”
    20.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答案】B
    【解析】B项,“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和原文中的“则仆偿前辱之责”不符合。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0分)
    四、(本大题3个小题,共10分)
    21.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限选三句)(3分)
    (1) 激扬文字,
    (2) 直挂云帆济沧海
    (3) 面对我们的骨灰,
    (4) 师之所存也
    (5) 海阔凭鱼跃,
    【答案】(1)粪土当年万户侯(2)长风破浪会有时(3)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4)道之所存(5)天高任鸟飞
    22.根据下面两种情景,以“树”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3分)
    情景一:狂风中 马路边 树
    情景二:阳光下 小河边 树
    场景一:
    场景二:
    【答案】情景一:狂风中马路边的那棵大树,被吹得折弯了腰。它低着头,似乎在乞求狂风的宽恕。
    情景二:灿烂的阳光下,小河边的那排树,笔直地站着,像一个个哨兵,默默地守护着小河。
    23.指出下面一则通知中格式和内容上的四处错误。(4分)
    通知
    劳动节即将到来,现决定召开会议,研究庆“五一”的活动安排,请学生会干部准时参加。
    此致
    敬礼
    校学生会 2014年4月28日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应写出上款“全体学生会干部:”
    ②开会的具体时间没有写清楚。
    ③ 开会的具体地点没有写清楚。
    ④“此致”“敬礼”应删去。
    ⑤落款中单位名称应该写在日期的上一行,即把“校学生会”放到“2014年4月28日”的上面。

    五、(本大题5个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文,完成24~28题。
    秃的梧桐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些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作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碑。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两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就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上醉得枫叶殷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花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风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又是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桐树,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斜阳中。
    ——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似地说。
    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24. 为什么人们说“这株梧桐,怕再也难活了”?而作者却说“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3分)
    【答案】人们说“怕再也难活了”,是因为梧桐为蚂蚁所蚀,为风所摧折,变得光秃。作者说“谁说不会再活呢”,是因为梧桐在与蚂蚁和风的搏斗中,不曾挫了志气,每到春天,总是吐出新绿。
    25. 第七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在说“它现在长了新叶”后还要补充“或者更会长出新枝”?(3分)
    【答案】表现作者对梧桐顽强的生命力充满信心。
    26. 文中描写其他植物在秋风中的景象,抓住了哪些主要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衰败,枯瘦,凄冷。衬托梧桐“亭亭如青玉”的身姿和不畏秋风的坚强意志。
    27. 文章采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有何寓意?(3分)
    【答案】文章采用了象征手法,写梧桐从茂盛到秃枝,却依然屹立不倒,实际上是借写梧桐象征人的气节,表现作者的志趣。
    28. 结尾为什么归结于明年?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是对梧桐顽强的生命力的礼赞。既表达了对梧桐的敬仰,又表达了对梧桐命运的关切。
    六、作文(40分)
    2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人生的色彩无一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用心中七彩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要求:请以“为生命着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角度自选。
    【评分标准】
    一类
    (40-32分)
    二类
    (31-24分)
    三类
    (23-0分)









    40-38
    37-35
    34-32
    31-29
    28-26
    25-24
    23-16
    15-9
    8-0

    立意新颖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结构严谨
    语言生动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空泛
    结构混乱
    语病较多
    说明:①不写题目扣2分;
    ②不足700字,每少50字扣2分;
    ③错别字每2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3分;
    ④卷面不整洁,字迹潦草,不能进入一类卷。

    相关试卷

    专题07 模拟试题(七)——备考2023中职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山东适用):

    这是一份专题07 模拟试题(七)——备考2023中职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山东适用),文件包含专题072022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七解析版doc、专题072022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七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6 模拟试题(六)——备考2023中职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山东适用):

    这是一份专题06 模拟试题(六)——备考2023中职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山东适用),文件包含专题062022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六解析版doc、专题062022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六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5 模拟试题(五)——备考2023中职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山东适用):

    这是一份专题05 模拟试题(五)——备考2023中职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山东适用),文件包含专题052022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五解析版doc、专题052022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五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