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2、《礼记》二则同步练习第1页
    22、《礼记》二则同步练习第2页
    22、《礼记》二则同步练习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2、《礼记》二则同步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22、《礼记》二则同步练习,共6页。
    22、《礼记》二则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yáo xiào)学半  选贤)能
    B. duì)命》  盗窃luàn)贼  教学相zhǎng
    C. )食  男有fēn  讲信修
    D.  guān)、寡  )其不出于身2.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不知其也(味美)  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B. 教然后知(困难)  知不足,然后能自也(反思)
    C. 选贤与(指才干出众)讲信睦(培养)
    D. 男有(职分,职守)  盗窃乱贼而不(兴起)3.  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善者而从之 B. 弗食,不知旨也 C. 其此之谓乎 D. 弗学,不知善也4.  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 《齐谐》者,志怪者也。 B.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C. 南冥者,天池也。 D. 我知之濠上也。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 选贤与能 B. 不独子其子 C. 是谓大同 D. 使老有所终6.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出自战国时期法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庄子》。
    B.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提出的八条目。
    C. “年”在甲骨文中写作,表示一个人扛着成熟的庄稼,最初是“丰收、收获”的意思。
    D. 儒家经典《礼记》中有对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思,名为“大同”。7.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B. 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译文: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所以,外面的住户就不用关大门了8.  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
    B. 《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大概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C.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其中“至”解释为“最好的”,“至道”指最好的道理。
    D. 《虽有嘉肴》主要阐述了教书对学习的重要作用。二、默写9.  直接型默写 1)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独子其子。4)使老有所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幼有所长。5)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必为己。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0.  默写。1)是故          ,教然后知困。2)选贤与能,          3)《礼记》中说:“虽有嘉肴,                    。”中国古代诗歌的盛宴,唯有用心学习、潜心吟咏,才能品尝到其中的珍馐至味。4)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大道之行也》中与之相近的语句是:                      三、综合性学习11.  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以“礼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1)【传播礼仪】学校团委将邀请礼仪文化专家在学校礼堂做关于“中国礼文化与个人素养”的讲座,小齐代校团委拟写了一则通知,其中存在一些问题,请你按提示修改。通知各位同学:我校将于本周五下午三点邀请礼仪文化专家来校进行“中国礼文化与个人素养”的主题讲座,请大家按时参加。此致敬礼××中学团委2021524①通知内容上存在一处缺漏,应补上______________②通知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探寻礼仪】阅读下面的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礼仪的两个特点。(每个特点限用四字回答)材料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记录礼仪制度的书籍。书中这样说:“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自打猎,但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古籍《养蒙便读》也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礼记》中还记载:“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就是说交往时要对等,只有单方面的行为,就不算有礼,所以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践行礼仪】下面是两位同学的对话,请根据语境,补写出小芳说话的内容。小明:都什么年代了,传统礼文化就是一堆糟粕,我可不想被它们束缚。小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红:是呀,小明,我也认为应当传承礼文化,尤其是其中积极的部分。 四、文言文阅读12.  文言文阅读。【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乙】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选自《颜氏家训》)​​​​​​​【注】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①虽有至道 ______
    学半 ______
    ③以不足也 ______
    能说之也 ______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B.曰:教学相长也/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C.学者为己/何陋
    D.以利世也/不得志,独行其(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______ ,【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______
    ②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问题。【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乙】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兼爱中》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选贤与能,讲信睦。(培养)
    B.不独其亲,不独子其子。(父母亲人)
    C.故外户而不闭。谓大同。(这)
    D.家之与家之相。(掠夺)(2) 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甲文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其中对人才的选拔有什么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根据甲乙两文的描写,你对“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解析】A.与B.兑yuèC.分fèn
     2.【答案】B【解析】 困:困惑。
     3.【答案】C【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其”的用法的能力。“其”可做代词,代人、事、物等;也可做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这里结合语境理解即可。
    【解答】
    A.句意为: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其:代词,他的;
    B.句意为:不吃,不知道它的味道。其:代词,它的;
    C.句意为: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副词,表推测,大概;
    D.句意为: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其:代词,它的。
    故选C  4.【答案】D【解析】
     5.【答案】C【解析】A.句中的“贤”“能”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品德高尚的人”“才干出众的人”。B.句中的前一个“子”是名词用作动词,是“以……为子”的意思。D.句中的“老”为形容词用作名词,是“老年人”的意思。
     6.【答案】A【解析】《庄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7.【答案】D【解析】 正确的翻译是: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
     8.【答案】D【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的识记及词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熟悉作品内容,熟记文学文化常识,抓住各选项表述的要点判断正误即可。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解答】
    ABC正确;
    D错误,《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9.【答案】1)天下为公
    2)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
    4)壮有所用
    5)不必藏于己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7是故谋闭而不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词名句的能力。复习古诗词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词名篇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最后在平时注意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题。这里应注意的“睦”的书写。
     10.【答案】学然后知不足讲信修睦弗食不知其旨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解析】
     11.【答案】1)①讲座的具体地点②删去“此致”“敬礼”2)①尊敬老人(或:敬重长者)  ②礼尚往来3)示例:小明,传统礼文化不全是糟粕,其中蕴藏着不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财富完全可以为我们的时代所用,对于提高个人修养,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等都大有益处。我们应当有所选择地传承,可不能全盘否定啊。(符合语境,言之成理即可)【解析】
     12.【答案】【小题1】①最好的道理;②同“敩”,教导;③弥补;④只。【小题2B【小题3】①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②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小题4】①重要    目的
    ②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性,有利做事。【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虽然有最好的道理。至道:最好的道理。
    ②句意: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③句意: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补:弥补。
    ④句意:只能说说罢了。但:只。

    2.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食:吃/食:同“饲”,喂养;
    B.故:所以/故:所以;
    C.之:的/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D.道:主张,学说/道:道路。
    故选:B
    “故”的用法: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故:旧有的,原来的)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意)
    ③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
    ④故余虽愚(故:所以,因此)3.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困,不通,理解不了。自反,反省自己。强,勉励。句意: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②重点词:犹,犹如。华,花朵。其,它的。实,果实。句意: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

    4. ①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甲】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乙】文把古人学习的目的和今人学习的目的进行比较。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从“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推行主张,造福社会。从“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涵养德性,有利做事。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作者十分推崇古人的学习目的。其实,学习就应该像古人那样。
    【参考译文】【甲】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乙】古时候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别人的称赞,只能说说罢了。古时候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对社会谋利;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求得升官。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评讲文章,就好像赏玩春天的花朵一样,修身利行,就好像收获秋天的果实一样。
     13.【答案】【小题1B【小题2】①施行大道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②让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年轻人能够发挥自已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成长。【小题3】有德行、有才能、讲信用、能和人和睦相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小题4】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人人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社会稳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等。【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CD正确;
    B有误,句意: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亲:以……为亲。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句意:施行大道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②重点词:使,让。壮,青壮年。句意:让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年轻人能够发挥自已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成长。
    “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甲】文中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表明对人才的选拔标准,用自己的话来说,即有德行、有才能、讲信用、能和人和睦相处。

    4.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甲】文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为: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根据“男有分,女有归”概括为:人人能安居乐业。根据“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可以概括为: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根据“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可以概括为:社会稳定。根据“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可以概括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等。根据【乙】文中的“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概括出“天下之利”的内容为:没有战争,人们能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等。
    【参考译文】
    【甲】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乙】
    ​​​​​​​       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呢?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果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劫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融洽、协调,这些都是天下之害。”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