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高一语文暑假讲义-初高衔接(教师版+学生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高一语文暑假讲义-初高衔接06:阅读基本功——句子含义的理解(教师版+学生版)
展开
课 题
初高衔接第六课:阅读基本功——句子含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掌握理解句子含义的技巧
授课内容概要
※知识精讲
【整体介绍】“重要句子”即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就是指揭示文章主旨、体现段落及文章的中心的句子。近几年考查的有:含义比较丰富的语句;表现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句子;句中含修辞的句子;结构复杂比较难懂的句子。
【考查形式】主要形式有: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应对策略】通览全文,把握中心,整体领悟,是正确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
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
运用特定修辞手法都有一定的表达效果和目的。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例题精讲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有多种情况,备考复习中我们最好各种题型都熟悉一下。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题型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纵观近年考题,主要涉及以下几种类型。
1.辐射法——从重要词语入手辐射全句。有时候一句话的意思决定于这句话中的一两个关键词,我们注意从关键词入手解析,词透则句透。这种关键词可能是内涵丰富的词,可能是运用了象征等艺术手法的词,还可能就是借代、指代词。答题时我们注意可以辨析关键词,区分类别,对症下药。
(1)对内涵丰富的关键词,我们要结合上下文乃至结合全文、联系作者的写作风格来进行解析。
【例一】先生读书破万卷,但自己的论著并不很多。与那些著作等身的学者相比,他不算高产。我有时嗔怪他动作太慢。可每当我看到他那些写得一丝不苟的手稿,读到那些像他的人品一样不容置疑的文字时,我不能不心悦诚服。说来,我的先生既不风流倜傥,也非有钱有势。当初吸引了我、使我心甘情愿以身相许的,正是他那些写得工整隽秀而又朴实无华的情书。现在我常常是他的文章的第一读者。他总是谦虚地说想听听我的意见,于是关于他的或者别人的作品的讨论便成了我们之间交流最多的内容。有时我也会不经意地把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说给他听,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很少插嘴,只是在重要问题上才发表些意见。起初我奇怪他何以那样吝于言辞,后来才悟出他准是把我念叨的一切也当成书给“吃”了下去。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
【问】文章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①丈夫耐心倾听而少插嘴,使妻子感受到丈夫的关怀、理解与尊重。②妻子在向丈夫的倾诉中,也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题干中有“深化”二字,可见最后一段是文章的表意重心。作为一篇散文,定然不是为写“书虫”而写“书虫”,作者的用心自然是要表现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即对夫妻关系、人情事理的感悟。文章结束句中最关键的词语是“审视自己”“赢得自信”,而这二者中又以后者为难点。作者“自信”什么?结合作品内容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理解:①对于择偶的眼光,作者是自信的;②对于夫妻感情的笃厚,作者是自信的;③在“书虫”夫君的“倾听”下,对于工作、生活中一些问题的有价值的看法,作者是自信的……一句话,作者找到了给“书虫”当夫人的价值。结合作品内容,深入挖掘作者的情感底蕴,是解答本题之道。
(2)对有象征意味的关键词,我们要“翻译”揭示出它的具体象征含义。
【例二】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问】“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答案】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代表着在冲击和破坏中一息尚存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它“张嘴大叫”的造型象征着不甘毁灭的悲啼。“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蕴含着作者对以泥公鸡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目前处境的同情和忧伤之情。
本题的答案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泥公鸡”的“哀鸣”象征什么?从原文段中不难知道,“泥公鸡”象征了幸存的传统民间工艺(传统文化),它在夕阳下“凄厉的哀鸣”则象征了传统民间工艺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濒临灭绝的哀号。第二个层面是这样描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文中写道:“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显然,这不仅是“泥公鸡”的哀鸣,也是作者的哀伤与忧虑。
(3)对有指代等现象的关键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代入”。
【例三】人类坚持不懈的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问】结合原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句子: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答案】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感慨:人类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唐可笑的。
明确“那”指代的含义,包括存在的背景。这句中存在的背景是想像中的情景,指代的含义是人类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
2.抽象法——抽取形象之骨。有些句子在文中显眼独特是因为它描述得“形象”。文句描述形象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但是对真正的理解来说,必须把握作者的真实用意,抽取形象之骨是一种好方法。这形象之骨在哪里?其实就是作者的思想。理解这种重要的句子的含义就要结合作者的中心思想,结合上下文归纳,以理性的、清晰的文字解说形象的、缥缈的文句。
【例四】昨天晚上羊群回来了。从早上起,大门便敞开地等待着,羊圈里铺了新鲜的干草。
不时地,人们重复着说:“现在,他们已经到艾杰尔了;现在,已经到巴拉都了。”
近黄昏的时候,突然间,一声大叫:“他们到那儿啦!”而在那边,在远处,我们看见羊群在尘土腾起的光辉里前进着。
……
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整个的家禽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们谈着要玩一整夜……
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气氛似的。……
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于职务的牧羊人的狗,它们跟在羊群后边十分忙碌,在农庄上就只看到它们。
【问】“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①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②羊群归家给人们与动物带来了喜悦与欢欣。
运用压缩语段法,将这句话压缩一下,即为“好像羊毛里带回了田野的气氛”。这是形象的说法,我们联系文章“喜悦和欢欣”的思想,再结合上下文适当追问一下什么“气氛”,即可得出两点答案。
3.还原法——还原修辞“真面目”。有些重要句子之所以重要,主要在于其运用了修辞手法。理解这样的句子只需解开其修辞的“真面目”,还原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这里所谓“还原”,就是根据语句的修辞方式对其句内意和句外意进行分析。这种方法主要从句子含有的修辞格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理解,比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其中,含有比喻修辞格的句子是近些年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理解这类句子,第一步先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第二步再将句子“还原”,也就是说将句子中的修辞手法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如回答一个含有比喻修辞格的句子,就采用还原的办法,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基本上答案就出来了。
【例五】我们一生忙碌,把不可再得的光阴消磨在马蹄轮铁,以及无谓敷衍之间,整天打算,可是自己不晓得为什么这么费心机,为了要活着用尽苦心来延长这生命,却又不觉得活着到底有何好处,自己并没有享受生活过,总之黑漆一团活着,夜阑人静,回头一想,哪能够不吃吃地笑,笑里感到无限的生的悲哀。
……
此外失望人的傻笑,挨了骂的下人对主子的赔笑,生离永别时节的苦笑——这些笑全是“自然”跟我们为难,把我们弄得没有办法,我们承认失败了的表现,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
莎士比亚的妙句“对着悲哀微笑”说尽此中的苦况,传出“笑”的悲剧的情调。
【问】请谈谈你对“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这句话是一句暗喻句,本体是省略的“笑”,喻体是“降幡”,喻体的前面还有一串修饰词。解答时首先就要把“降幡”翻译成“投降的旗帜”。注意这才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把这很生动的比喻还原成真实的意思“承认失败”。“有时候,(笑)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被种种因素弄得无可奈何之后痛苦地承认自己失败的表现”也可。
【例六】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问】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瓦是童年的底片”这是一个暗喻的句子,“瓦”成了生活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显然,这句用这种“揭纱”法可以直接做出答案。
4.解剖法——分点逐步阐释。有些句子的内涵十分丰富,我们理解这类句子时,需要仔细逐步解剖。一般来说,是从关键词出发,单句解析,然后再综合表述。解析时注意联系中心和上下文,把句子的核心意蕴揭示出来。如
【例七】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问】“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
【答案】“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2分)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2分)
短短一句话,由两个小句子构成。理解其含义,先是解剖“春的神意”,再是解剖“垂杨”的性格特征,最后两相结合,得出答案。
【例八】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问】文中写道:“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
【答案】“迷路”的原因:①对乡村的背弃;②被城市拒绝和抛弃。
理解这句含义其实重在一个“迷路”,而“迷路”在这儿蕴涵着两种意义,答题必须将其全部解剖出来。农村的“瓦”,到了城市,“晕头转向,无所事事”“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人的境遇。
5.比较法——围绕中心比较区别异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试题还会涉及两句间的比较。遇到这种情况更应该注意围绕中心思想来进行比较了。一般而言,同的是中心,异的是表述角度。
【例九】1.蜜蜂会造蜂巢,蚂蚁会造蚁穴。人会造房屋,机器,造美丽的艺术品和动听的歌。但是,对于我们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自己的心,谁是它的建造者?
2.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
3.造心先得有材料。……
4.造心要有手艺。……
……
10.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造心当然免不了失败,也很可能会推倒重来。不必气馁,但也不可过于大意。因为心灵的本质,是一种缓慢而精细的物体,太多的揉搓,会破坏它的灵性与感动。
11.造好的心,如同造好的船。当它下水远航时,蓝天在头上飘荡,海鸥在前面飞翔,那是一个神圣的时刻。会有台风,会有巨涛。但一颗美好的心,即使巨轮沉没,它的颗粒也会在海浪中,无畏而快乐地燃烧。
【问】文中说“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又说“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说法的异同?
【答案】两者强调我手造我心。前者说,造心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后者说,造心应有正确的目标且严肃认真。
这道试题的比较就是围绕共同的中心进行的。这里的“过程”与“目标态度”是不同角度的理解,正是两句话的表述侧重点。
※课堂练习
(一)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的荒凉、那么的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们带到了古董滩,那里即是阳关的遗址。
古阳关故址位于敦煌市城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象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2分)
【答案】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是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解题要领:抓修辞,是比喻,抓住本体及特点;这是写景的句子,要分析到感情。
(二)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需,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2分)
【答案】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是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变得温暖了一些。
解题要领:抓关键词,由词到句。“几分暖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几分暖意”。
(三)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3分)
【答案】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理和诗情。
解题要领:抓关键词,由表及里,“出生入死之劫”(这是条件),“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为什么为这样,“哲学家与诗人”又有怎样的特点。
(四)
①除夕的清晨,我被零星的爆竹声扰醒。撩开窗帘,见山色清幽,太阳还没出,于是又钻回被窝,睡到八点多。再次被接二连三的爆竹声唤醒时,霞光已经把兴安岭的一道道雪线映红了。看来老天也知道过年了,特意让霞光化做春联,贴在山间。想必老天贴的春联,是用云彩做的砚台,用银河之水做的墨汁,用彩虹做的笔管,所以这不凡的春联看上去明丽脱俗,充满了朝气。
……
⑤家中有了春联和灯笼,如同有了门神和天使的眼睛,关上这样的门时,虽然知道家中无人,可却觉得屋子里是有呼吸和脚步声的。
(节选自《白雪红灯的年》)
第⑤段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家门贴上大红春联、窗前挂红灯笼,能驱鬼避邪、护佑家人;这样家里有了活力,生活有了热情。
(五)
①我想谈谈实在的美,谈谈人的眼睛,例如山,例如光。
②阳光下,它很大,它的石壁,它的褶皱,它的沟壑,它的覆盖着易碎的泥土的缓坡,它的雪崩似的滚滚尘埃。它岿然不动,独立于高空之中。它身上一切都是那么坚硬,那么真实。人们可以在它身上取一小块石头,带往很远的地方,或者扔进大海。人们可以在鼓荡的风中几天几夜地烧它,把它变成火山。人们可以在它的缝隙里放入炸药,按下起爆装置。然而爆炸之后,山依然如故。
③山是持久的,强大的,它的基石扎根在大地深处,随着人的远离,它始终赫然立于地平线上,继而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模糊。消失的是枯草、树、一座座房屋、道路、水泥场,剩下的只是轻淡的线,宛若空中膨胀的云,灰色和淡紫色的隆凸,胀满了空间。每天,每个早晨,都在同一个地方。它就是它,自由而强大,风从它身上吹过,侵蚀它的峭壁,沿着山谷,自北而南。
④没有什么比这孤独的山更持久,更真实。任何庙宇,任何建筑,任何人的居所。它们很想跟它一样,充当登天的板凳,向着隐藏的神祗们举起盛满祭品的托盘。
(节选自《山•注视》(法)勒•克莱齐奥)
第④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以无限的虔诚表达对自然的敬畏(1 分),寄托人们的愿望和幸福(1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5—9题。(14分)
写给妈妈
①我常常想象,母亲像我这个年纪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她36岁的时候,我已经上中学了。我从来没有见过她年轻的样子,因为,从我出生,她就是一个母亲了。印象中她总是弓着身子在一台老式脚踩的缝纫机跟前,绣帐沿,绣枕头,绣牡丹和鸳鸯。我犯了错误,就站在她的缝纫机跟前给她训,她看也不看我,不停地换线,牡丹花的叶子,就渐渐从鹅黄到浅绿到墨色了。
②她都训我些什么呢?温文的她实在不会说恶毒的话,也没有上过几年学,说不出一套套的大道理来。只是说,你怎么又考七十几呢?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像我这样过苦日子。
③我心说你的日子苦什么,天天绣着这么美丽的花,又不用做数学。一个水池一头放水一头进水,放水慢,进水快,这样几小时水池能装满水。这么浪费的应用题,我每天都要遇到,又哪里如绣一只蝴蝶来得有趣呢!
④所以每每遭到训话,我都虚情假意地皱着眉头,装出悲哀和沉重的样子,握着我实在拿不出手的试卷站在她的缝纫机前面,神游太虚,看着墙上母女俩晃动的影子,根本听不见她说了些什么。
⑤直到她用略高的声音喊一句:“听到没有?”我才一惊,立立正,“听到了!”立刻飞奔出去玩了。
⑥我现在有点后悔,当时怎么一次都没有听全妈妈的训话,就让她的教育失败了。我连大学都考不取。她为此流过多少眼泪我不知道。只记得有一次她训完之后又问我:“听到了没有?”我一惊一乍地立立正,说,听到了。
⑦正准备开溜,她又多问了一句:“你听到什么了?”
⑧我当然什么也没听到。
⑨她就趴在绣花绷子上哭了,那块布是浅粉色的,被她哭出了好几个深粉色的大圆点,一支牵牛花已经绣好,正在往里嵌金丝银线。起初我很想趁她哭的时候,扯一段银线来玩。可是她太伤心了,以至于我也跟着伤心起来,眼泪扑簌扑簌往下掉,发誓说我以后不这样了。那时爸爸在外地工作,不经常回来,也许她哭着哭着就想爸爸了。因为我哭着哭着也想爸爸了。想爸爸回来的样子,他的黑色人造革包挂在自行车龙头上,脚一踮就停在了家门口,我正把自己缠在晒着的花生藤里玩。爸爸看见了,说,胜玉,你买了一头小猪?我连忙顶着一头的枯叶子站起来,哈哈大笑着,说,爸爸,是我呀!
⑩许多年过去了,我读到一句诗:你召唤我成为女儿,我追随你成为母亲。对那个年轻的妈妈的思念,于是铺天盖地而来。那时候,我怎么就没有好好看过妈妈呢?她长了第一根白发,她开始得上胃病,那都是在有了我以后的事啊,可是我都没在意过。有时候我在镜子里看自己,希望找到年轻时妈妈的容颜,可是她说不像。即使我穿上她的衣服,那些旧的,家织的,她自己缝制的衣服,她还是摇头。
⑪我的人生轨迹,难道没有一点和她重叠、交合的地方?还是她不希望我像她那样?
⑫就这样,我在一个远离她的地方思念着她,窗外下着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她要生日了,六十岁的本命年,一只额头上布满皱纹的生病的虎。即使她将头发全染黑了,穿上爸爸给她买的红衣服,还是掩饰不住她的衰老。我想在淘宝上给她买一辆老式的缝纫机,她说要蝴蝶牌或者飞人牌的,以前实在没有钱,只能用熊猫牌的。填送货地址的时候我发现我忘了妈妈的地址,那个生养我的乡下的地址。
5. 第①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6.第④段“虚情假意”的表达效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7. 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一项( )(2分)
A.文章第⑤段、第⑥段都出现了“听到了”,文字相同,表达的作用却不尽相同。
B.母亲“趴在绣花绷子上哭了”,就是因为 “我”不懂事、不听话。
C.“你召唤我成为女儿,我追随你成为母亲”成为“我”情感的触媒,让“我”追忆反思曾经的过往。
D.全文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愧疚之情。
8. 本文一开始就写了小时候“我”与母亲的冲突,其作用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最后一句话在平实叙述中戛然而止,请联系全文作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5.(2 分)①表明了母亲的心灵手巧;②暗示当时家里生活的不易。
6.(3 分)①贬词褒用(1 分),②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故作悲哀沉重(1 分),不能真正懂得母亲内
心情感的淘气形象(1 分)。
7.(2 分)B
8.(3 分)①突出年轻时候的母亲温文善良;②展现女儿与母亲“斗智斗勇”,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为后文抒发对
母亲深深的爱和愧疚之情做好铺垫。③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9.(4 分)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留白)的方式;②写出了母亲全身心关注呵护“我”的成长,而“我”却对母
爱 忽略得太久;③表达了“我”内心深深的愧疚以及对母亲的爱;④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韵味悠长。
※课后作业
苏东坡突围(节选)
余秋雨
①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后读过多少遍都记不清了,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②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③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④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但他的内心实在仍有无畏的一面,或者说灾难使他更无畏了。他给李常的信中说:
⑤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壤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⑥这么真诚的勇敢,这么洒脱的情怀,出自天真了大半辈子的苏东坡笔下,是完全可以相信的,但是,让他在何处做这篇人生道义的大文章呢?没有地方,没有机会,没有观看者,也没有裁决者,只有一个把是非曲直忠奸善恶染成一色的大酱缸。于是,苏东坡刚刚写了上面这几句,支颐一想,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后烧毁。
⑦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⑧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⑨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例如从小为考科举学写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做了官以为自己真的很懂得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其实我又何尝懂呢?直到一下子面临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无知。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弊病就在这里。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
⑩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11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一一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12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13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光线射向黄州,《__________》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9. 最后一段空格处应填入的作品是《__________》。
10. 开篇提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何作用?
11. 为什么作者说“苏东坡真是好命”?
12. 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13.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古往今来许多大”成熟的相似经历,谈谈你对“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一句的理解。
【答案】9. 《念奴娇•赤壁怀古》
10. 内容上:林语堂的看法与作者的看法形成对比,突出苏东坡“黄州生活的凄苦”。结构上:引出下文,为后文解说“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的观点张本。
11. 这是对比“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而言的。作者认为苏东坡在黄州真正地成熟了,超越了自我的局限,而且“他还不年老,今后还大有可为”,即他还有足够的生命去书写好的诗篇,作者认为,与那些太晚觉悟而无所作为的人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12. 运用比喻(博喻)和排比的修辞,将成熟喻成“光辉”“音响”等,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苏东坡成熟的内涵,排比句式,气势磅礴,节奏铿锵,更能体现苏东坡超越于人生后的从容大气,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13. ①苏东坡被贬黄州经历了凄苦生活,留下了《赤壁赋》等文学杰作,磨难让他最终能旷达于己,洒脱于文。②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亦如苏东坡,往往在经历了人生磨难之后,成就了一生的美名。如“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优美的诗文”,往往来自于对“痛苦”的深刻思索。在人生困局中的“突围者”若能最终超越自我的局限,获得“人格的成熟”,而流于笔端,终成美文。当然,并非所有的美文的形成都需要诗人经历“凄苦人生”,只是生活的磨难会让人成熟得更超然,而从此能突破自我人生局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家。
【9题详解】
苏轼被贬黄州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此处应填《念奴娇·赤壁怀古》。
【10题详解】
根据第一段“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可知,作者并不认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态渲染得风雅、圣洁,作者觉得这种写法过于理想化,而在作者看来,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生活很凄苦,引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就是为了和自己的观点形成对比,由此引出下文作者对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和思想状态的看法。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题,先找到原文中的“与此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联系上文理解句子的含意。由上文可知,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是与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相比较得出的,苏轼在黄州的年纪是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作者认为在黄州的经历使得“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被贬黄州之后的生活使苏轼成熟了,超越了自我的局限,而且“他还不年老,今后还大有可为”,之后他可以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他还有足够的生命去书写好的诗篇。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重要语句的表达技巧,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魅力的能力。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一种……”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成熟比作“光辉”“音响”等,解释了前文所说的“他,真正地成熟了”中的“成熟”的内涵,体现了苏轼在经过了黄州的几年生活后,在经历困难之后,在自我剖析之后的从容大气。同时,句式上构成排比句式,气势磅礴,节奏铿锵,更能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对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认为苏东坡被贬黄州后经历了凄苦生活,而也正是黄州的艰苦生活,使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实现了思想和艺术的升华,也由此留下了《赤壁赋》等文学杰作。这句话传递的观点是,“优美的诗文”往往来自于对“痛苦”的深刻思索,就如同苏轼一样,正因为在黄州的艰难生活中超越自我的局限,获得“成熟”,最终把这种思想人格的成熟体现在笔端,终成文学大家。题干要求要并结合“古往今来许多大”成熟的相似经历来分析,学生可以寻找古往今来在经历了人生磨难之后,成就了一生的美名的事例来分析,如“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课 题
初高衔接第六课:阅读基本功——句子含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掌握理解句子含义的技巧
授课内容概要
※知识精讲
【整体介绍】“重要句子”即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就是指揭示文章主旨、体现段落及文章的中心的句子。近几年考查的有:含义比较丰富的语句;表现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句子;句中含修辞的句子;结构复杂比较难懂的句子。
【考查形式】主要形式有: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应对策略】通览全文,把握中心,整体领悟,是正确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
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
运用特定修辞手法都有一定的表达效果和目的。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例题精讲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有多种情况,备考复习中我们最好各种题型都熟悉一下。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题型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纵观近年考题,主要涉及以下几种类型。
1.辐射法——从重要词语入手辐射全句。有时候一句话的意思决定于这句话中的一两个关键词,我们注意从关键词入手解析,词透则句透。这种关键词可能是内涵丰富的词,可能是运用了象征等艺术手法的词,还可能就是借代、指代词。答题时我们注意可以辨析关键词,区分类别,对症下药。
(1)对内涵丰富的关键词,我们要结合上下文乃至结合全文、联系作者的写作风格来进行解析。
【例一】先生读书破万卷,但自己的论著并不很多。与那些著作等身的学者相比,他不算高产。我有时嗔怪他动作太慢。可每当我看到他那些写得一丝不苟的手稿,读到那些像他的人品一样不容置疑的文字时,我不能不心悦诚服。说来,我的先生既不风流倜傥,也非有钱有势。当初吸引了我、使我心甘情愿以身相许的,正是他那些写得工整隽秀而又朴实无华的情书。现在我常常是他的文章的第一读者。他总是谦虚地说想听听我的意见,于是关于他的或者别人的作品的讨论便成了我们之间交流最多的内容。有时我也会不经意地把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说给他听,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很少插嘴,只是在重要问题上才发表些意见。起初我奇怪他何以那样吝于言辞,后来才悟出他准是把我念叨的一切也当成书给“吃”了下去。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
【问】文章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①丈夫耐心倾听而少插嘴,使妻子感受到丈夫的关怀、理解与尊重。②妻子在向丈夫的倾诉中,也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题干中有“深化”二字,可见最后一段是文章的表意重心。作为一篇散文,定然不是为写“书虫”而写“书虫”,作者的用心自然是要表现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即对夫妻关系、人情事理的感悟。文章结束句中最关键的词语是“审视自己”“赢得自信”,而这二者中又以后者为难点。作者“自信”什么?结合作品内容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理解:①对于择偶的眼光,作者是自信的;②对于夫妻感情的笃厚,作者是自信的;③在“书虫”夫君的“倾听”下,对于工作、生活中一些问题的有价值的看法,作者是自信的……一句话,作者找到了给“书虫”当夫人的价值。结合作品内容,深入挖掘作者的情感底蕴,是解答本题之道。
(2)对有象征意味的关键词,我们要“翻译”揭示出它的具体象征含义。
【例二】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问】“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答案】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代表着在冲击和破坏中一息尚存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它“张嘴大叫”的造型象征着不甘毁灭的悲啼。“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蕴含着作者对以泥公鸡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目前处境的同情和忧伤之情。
本题的答案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泥公鸡”的“哀鸣”象征什么?从原文段中不难知道,“泥公鸡”象征了幸存的传统民间工艺(传统文化),它在夕阳下“凄厉的哀鸣”则象征了传统民间工艺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濒临灭绝的哀号。第二个层面是这样描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文中写道:“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显然,这不仅是“泥公鸡”的哀鸣,也是作者的哀伤与忧虑。
(3)对有指代等现象的关键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代入”。
【例三】人类坚持不懈的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问】结合原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句子: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答案】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感慨:人类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唐可笑的。
明确“那”指代的含义,包括存在的背景。这句中存在的背景是想像中的情景,指代的含义是人类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
2.抽象法——抽取形象之骨。有些句子在文中显眼独特是因为它描述得“形象”。文句描述形象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但是对真正的理解来说,必须把握作者的真实用意,抽取形象之骨是一种好方法。这形象之骨在哪里?其实就是作者的思想。理解这种重要的句子的含义就要结合作者的中心思想,结合上下文归纳,以理性的、清晰的文字解说形象的、缥缈的文句。
【例四】昨天晚上羊群回来了。从早上起,大门便敞开地等待着,羊圈里铺了新鲜的干草。
不时地,人们重复着说:“现在,他们已经到艾杰尔了;现在,已经到巴拉都了。”
近黄昏的时候,突然间,一声大叫:“他们到那儿啦!”而在那边,在远处,我们看见羊群在尘土腾起的光辉里前进着。
……
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整个的家禽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们谈着要玩一整夜……
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气氛似的。……
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于职务的牧羊人的狗,它们跟在羊群后边十分忙碌,在农庄上就只看到它们。
【问】“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①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②羊群归家给人们与动物带来了喜悦与欢欣。
运用压缩语段法,将这句话压缩一下,即为“好像羊毛里带回了田野的气氛”。这是形象的说法,我们联系文章“喜悦和欢欣”的思想,再结合上下文适当追问一下什么“气氛”,即可得出两点答案。
3.还原法——还原修辞“真面目”。有些重要句子之所以重要,主要在于其运用了修辞手法。理解这样的句子只需解开其修辞的“真面目”,还原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这里所谓“还原”,就是根据语句的修辞方式对其句内意和句外意进行分析。这种方法主要从句子含有的修辞格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理解,比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其中,含有比喻修辞格的句子是近些年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理解这类句子,第一步先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第二步再将句子“还原”,也就是说将句子中的修辞手法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如回答一个含有比喻修辞格的句子,就采用还原的办法,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基本上答案就出来了。
【例五】我们一生忙碌,把不可再得的光阴消磨在马蹄轮铁,以及无谓敷衍之间,整天打算,可是自己不晓得为什么这么费心机,为了要活着用尽苦心来延长这生命,却又不觉得活着到底有何好处,自己并没有享受生活过,总之黑漆一团活着,夜阑人静,回头一想,哪能够不吃吃地笑,笑里感到无限的生的悲哀。
……
此外失望人的傻笑,挨了骂的下人对主子的赔笑,生离永别时节的苦笑——这些笑全是“自然”跟我们为难,把我们弄得没有办法,我们承认失败了的表现,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
莎士比亚的妙句“对着悲哀微笑”说尽此中的苦况,传出“笑”的悲剧的情调。
【问】请谈谈你对“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这句话是一句暗喻句,本体是省略的“笑”,喻体是“降幡”,喻体的前面还有一串修饰词。解答时首先就要把“降幡”翻译成“投降的旗帜”。注意这才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把这很生动的比喻还原成真实的意思“承认失败”。“有时候,(笑)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被种种因素弄得无可奈何之后痛苦地承认自己失败的表现”也可。
【例六】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问】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瓦是童年的底片”这是一个暗喻的句子,“瓦”成了生活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显然,这句用这种“揭纱”法可以直接做出答案。
4.解剖法——分点逐步阐释。有些句子的内涵十分丰富,我们理解这类句子时,需要仔细逐步解剖。一般来说,是从关键词出发,单句解析,然后再综合表述。解析时注意联系中心和上下文,把句子的核心意蕴揭示出来。如
【例七】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问】“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
【答案】“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2分)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2分)
短短一句话,由两个小句子构成。理解其含义,先是解剖“春的神意”,再是解剖“垂杨”的性格特征,最后两相结合,得出答案。
【例八】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问】文中写道:“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
【答案】“迷路”的原因:①对乡村的背弃;②被城市拒绝和抛弃。
理解这句含义其实重在一个“迷路”,而“迷路”在这儿蕴涵着两种意义,答题必须将其全部解剖出来。农村的“瓦”,到了城市,“晕头转向,无所事事”“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人的境遇。
5.比较法——围绕中心比较区别异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试题还会涉及两句间的比较。遇到这种情况更应该注意围绕中心思想来进行比较了。一般而言,同的是中心,异的是表述角度。
【例九】1.蜜蜂会造蜂巢,蚂蚁会造蚁穴。人会造房屋,机器,造美丽的艺术品和动听的歌。但是,对于我们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自己的心,谁是它的建造者?
2.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
3.造心先得有材料。……
4.造心要有手艺。……
……
10.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造心当然免不了失败,也很可能会推倒重来。不必气馁,但也不可过于大意。因为心灵的本质,是一种缓慢而精细的物体,太多的揉搓,会破坏它的灵性与感动。
11.造好的心,如同造好的船。当它下水远航时,蓝天在头上飘荡,海鸥在前面飞翔,那是一个神圣的时刻。会有台风,会有巨涛。但一颗美好的心,即使巨轮沉没,它的颗粒也会在海浪中,无畏而快乐地燃烧。
【问】文中说“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又说“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说法的异同?
【答案】两者强调我手造我心。前者说,造心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后者说,造心应有正确的目标且严肃认真。
这道试题的比较就是围绕共同的中心进行的。这里的“过程”与“目标态度”是不同角度的理解,正是两句话的表述侧重点。
※课堂练习
(一)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的荒凉、那么的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们带到了古董滩,那里即是阳关的遗址。
古阳关故址位于敦煌市城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象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2分)
【答案】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是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解题要领:抓修辞,是比喻,抓住本体及特点;这是写景的句子,要分析到感情。
(二)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需,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2分)
【答案】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是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变得温暖了一些。
解题要领:抓关键词,由词到句。“几分暖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几分暖意”。
(三)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3分)
【答案】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理和诗情。
解题要领:抓关键词,由表及里,“出生入死之劫”(这是条件),“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为什么为这样,“哲学家与诗人”又有怎样的特点。
(四)
①除夕的清晨,我被零星的爆竹声扰醒。撩开窗帘,见山色清幽,太阳还没出,于是又钻回被窝,睡到八点多。再次被接二连三的爆竹声唤醒时,霞光已经把兴安岭的一道道雪线映红了。看来老天也知道过年了,特意让霞光化做春联,贴在山间。想必老天贴的春联,是用云彩做的砚台,用银河之水做的墨汁,用彩虹做的笔管,所以这不凡的春联看上去明丽脱俗,充满了朝气。
……
⑤家中有了春联和灯笼,如同有了门神和天使的眼睛,关上这样的门时,虽然知道家中无人,可却觉得屋子里是有呼吸和脚步声的。
(节选自《白雪红灯的年》)
第⑤段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家门贴上大红春联、窗前挂红灯笼,能驱鬼避邪、护佑家人;这样家里有了活力,生活有了热情。
(五)
①我想谈谈实在的美,谈谈人的眼睛,例如山,例如光。
②阳光下,它很大,它的石壁,它的褶皱,它的沟壑,它的覆盖着易碎的泥土的缓坡,它的雪崩似的滚滚尘埃。它岿然不动,独立于高空之中。它身上一切都是那么坚硬,那么真实。人们可以在它身上取一小块石头,带往很远的地方,或者扔进大海。人们可以在鼓荡的风中几天几夜地烧它,把它变成火山。人们可以在它的缝隙里放入炸药,按下起爆装置。然而爆炸之后,山依然如故。
③山是持久的,强大的,它的基石扎根在大地深处,随着人的远离,它始终赫然立于地平线上,继而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模糊。消失的是枯草、树、一座座房屋、道路、水泥场,剩下的只是轻淡的线,宛若空中膨胀的云,灰色和淡紫色的隆凸,胀满了空间。每天,每个早晨,都在同一个地方。它就是它,自由而强大,风从它身上吹过,侵蚀它的峭壁,沿着山谷,自北而南。
④没有什么比这孤独的山更持久,更真实。任何庙宇,任何建筑,任何人的居所。它们很想跟它一样,充当登天的板凳,向着隐藏的神祗们举起盛满祭品的托盘。
(节选自《山•注视》(法)勒•克莱齐奥)
第④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以无限的虔诚表达对自然的敬畏(1 分),寄托人们的愿望和幸福(1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5—9题。(14分)
写给妈妈
①我常常想象,母亲像我这个年纪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她36岁的时候,我已经上中学了。我从来没有见过她年轻的样子,因为,从我出生,她就是一个母亲了。印象中她总是弓着身子在一台老式脚踩的缝纫机跟前,绣帐沿,绣枕头,绣牡丹和鸳鸯。我犯了错误,就站在她的缝纫机跟前给她训,她看也不看我,不停地换线,牡丹花的叶子,就渐渐从鹅黄到浅绿到墨色了。
②她都训我些什么呢?温文的她实在不会说恶毒的话,也没有上过几年学,说不出一套套的大道理来。只是说,你怎么又考七十几呢?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像我这样过苦日子。
③我心说你的日子苦什么,天天绣着这么美丽的花,又不用做数学。一个水池一头放水一头进水,放水慢,进水快,这样几小时水池能装满水。这么浪费的应用题,我每天都要遇到,又哪里如绣一只蝴蝶来得有趣呢!
④所以每每遭到训话,我都虚情假意地皱着眉头,装出悲哀和沉重的样子,握着我实在拿不出手的试卷站在她的缝纫机前面,神游太虚,看着墙上母女俩晃动的影子,根本听不见她说了些什么。
⑤直到她用略高的声音喊一句:“听到没有?”我才一惊,立立正,“听到了!”立刻飞奔出去玩了。
⑥我现在有点后悔,当时怎么一次都没有听全妈妈的训话,就让她的教育失败了。我连大学都考不取。她为此流过多少眼泪我不知道。只记得有一次她训完之后又问我:“听到了没有?”我一惊一乍地立立正,说,听到了。
⑦正准备开溜,她又多问了一句:“你听到什么了?”
⑧我当然什么也没听到。
⑨她就趴在绣花绷子上哭了,那块布是浅粉色的,被她哭出了好几个深粉色的大圆点,一支牵牛花已经绣好,正在往里嵌金丝银线。起初我很想趁她哭的时候,扯一段银线来玩。可是她太伤心了,以至于我也跟着伤心起来,眼泪扑簌扑簌往下掉,发誓说我以后不这样了。那时爸爸在外地工作,不经常回来,也许她哭着哭着就想爸爸了。因为我哭着哭着也想爸爸了。想爸爸回来的样子,他的黑色人造革包挂在自行车龙头上,脚一踮就停在了家门口,我正把自己缠在晒着的花生藤里玩。爸爸看见了,说,胜玉,你买了一头小猪?我连忙顶着一头的枯叶子站起来,哈哈大笑着,说,爸爸,是我呀!
⑩许多年过去了,我读到一句诗:你召唤我成为女儿,我追随你成为母亲。对那个年轻的妈妈的思念,于是铺天盖地而来。那时候,我怎么就没有好好看过妈妈呢?她长了第一根白发,她开始得上胃病,那都是在有了我以后的事啊,可是我都没在意过。有时候我在镜子里看自己,希望找到年轻时妈妈的容颜,可是她说不像。即使我穿上她的衣服,那些旧的,家织的,她自己缝制的衣服,她还是摇头。
⑪我的人生轨迹,难道没有一点和她重叠、交合的地方?还是她不希望我像她那样?
⑫就这样,我在一个远离她的地方思念着她,窗外下着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她要生日了,六十岁的本命年,一只额头上布满皱纹的生病的虎。即使她将头发全染黑了,穿上爸爸给她买的红衣服,还是掩饰不住她的衰老。我想在淘宝上给她买一辆老式的缝纫机,她说要蝴蝶牌或者飞人牌的,以前实在没有钱,只能用熊猫牌的。填送货地址的时候我发现我忘了妈妈的地址,那个生养我的乡下的地址。
5. 第①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6.第④段“虚情假意”的表达效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7. 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一项( )(2分)
A.文章第⑤段、第⑥段都出现了“听到了”,文字相同,表达的作用却不尽相同。
B.母亲“趴在绣花绷子上哭了”,就是因为 “我”不懂事、不听话。
C.“你召唤我成为女儿,我追随你成为母亲”成为“我”情感的触媒,让“我”追忆反思曾经的过往。
D.全文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愧疚之情。
8. 本文一开始就写了小时候“我”与母亲的冲突,其作用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最后一句话在平实叙述中戛然而止,请联系全文作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5.(2 分)①表明了母亲的心灵手巧;②暗示当时家里生活的不易。
6.(3 分)①贬词褒用(1 分),②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故作悲哀沉重(1 分),不能真正懂得母亲内
心情感的淘气形象(1 分)。
7.(2 分)B
8.(3 分)①突出年轻时候的母亲温文善良;②展现女儿与母亲“斗智斗勇”,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为后文抒发对
母亲深深的爱和愧疚之情做好铺垫。③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9.(4 分)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留白)的方式;②写出了母亲全身心关注呵护“我”的成长,而“我”却对母
爱 忽略得太久;③表达了“我”内心深深的愧疚以及对母亲的爱;④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韵味悠长。
※课后作业
苏东坡突围(节选)
余秋雨
①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后读过多少遍都记不清了,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②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③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④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但他的内心实在仍有无畏的一面,或者说灾难使他更无畏了。他给李常的信中说:
⑤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壤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⑥这么真诚的勇敢,这么洒脱的情怀,出自天真了大半辈子的苏东坡笔下,是完全可以相信的,但是,让他在何处做这篇人生道义的大文章呢?没有地方,没有机会,没有观看者,也没有裁决者,只有一个把是非曲直忠奸善恶染成一色的大酱缸。于是,苏东坡刚刚写了上面这几句,支颐一想,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后烧毁。
⑦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⑧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⑨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例如从小为考科举学写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做了官以为自己真的很懂得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其实我又何尝懂呢?直到一下子面临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无知。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弊病就在这里。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
⑩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11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一一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12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13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光线射向黄州,《__________》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9. 最后一段空格处应填入的作品是《__________》。
10. 开篇提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何作用?
11. 为什么作者说“苏东坡真是好命”?
12. 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13.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古往今来许多大”成熟的相似经历,谈谈你对“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一句的理解。
【答案】9. 《念奴娇•赤壁怀古》
10. 内容上:林语堂的看法与作者的看法形成对比,突出苏东坡“黄州生活的凄苦”。结构上:引出下文,为后文解说“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的观点张本。
11. 这是对比“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而言的。作者认为苏东坡在黄州真正地成熟了,超越了自我的局限,而且“他还不年老,今后还大有可为”,即他还有足够的生命去书写好的诗篇,作者认为,与那些太晚觉悟而无所作为的人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12. 运用比喻(博喻)和排比的修辞,将成熟喻成“光辉”“音响”等,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苏东坡成熟的内涵,排比句式,气势磅礴,节奏铿锵,更能体现苏东坡超越于人生后的从容大气,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13. ①苏东坡被贬黄州经历了凄苦生活,留下了《赤壁赋》等文学杰作,磨难让他最终能旷达于己,洒脱于文。②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亦如苏东坡,往往在经历了人生磨难之后,成就了一生的美名。如“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优美的诗文”,往往来自于对“痛苦”的深刻思索。在人生困局中的“突围者”若能最终超越自我的局限,获得“人格的成熟”,而流于笔端,终成美文。当然,并非所有的美文的形成都需要诗人经历“凄苦人生”,只是生活的磨难会让人成熟得更超然,而从此能突破自我人生局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家。
【9题详解】
苏轼被贬黄州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此处应填《念奴娇·赤壁怀古》。
【10题详解】
根据第一段“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可知,作者并不认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态渲染得风雅、圣洁,作者觉得这种写法过于理想化,而在作者看来,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生活很凄苦,引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就是为了和自己的观点形成对比,由此引出下文作者对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和思想状态的看法。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题,先找到原文中的“与此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联系上文理解句子的含意。由上文可知,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是与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相比较得出的,苏轼在黄州的年纪是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作者认为在黄州的经历使得“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被贬黄州之后的生活使苏轼成熟了,超越了自我的局限,而且“他还不年老,今后还大有可为”,之后他可以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他还有足够的生命去书写好的诗篇。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重要语句的表达技巧,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魅力的能力。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一种……”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成熟比作“光辉”“音响”等,解释了前文所说的“他,真正地成熟了”中的“成熟”的内涵,体现了苏轼在经过了黄州的几年生活后,在经历困难之后,在自我剖析之后的从容大气。同时,句式上构成排比句式,气势磅礴,节奏铿锵,更能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对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认为苏东坡被贬黄州后经历了凄苦生活,而也正是黄州的艰苦生活,使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实现了思想和艺术的升华,也由此留下了《赤壁赋》等文学杰作。这句话传递的观点是,“优美的诗文”往往来自于对“痛苦”的深刻思索,就如同苏轼一样,正因为在黄州的艰难生活中超越自我的局限,获得“成熟”,最终把这种思想人格的成熟体现在笔端,终成文学大家。题干要求要并结合“古往今来许多大”成熟的相似经历来分析,学生可以寻找古往今来在经历了人生磨难之后,成就了一生的美名的事例来分析,如“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