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河北卷)2023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全解全析)
展开2023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河北卷】
化学·全解全析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B | B | B | C | A | A | D | B | A | B | C | D | B | B | C |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答案】B
【详解】A、羊毛是天然纤维,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塑料属于合成纤维,该选项符合题意;
C、碳纳米管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青铜属于金属材料,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答案】B
【详解】A、取用固体粉末,应该“一横、二送、三慢立”,操作正确;
B、不能在量筒中稀释浓硫酸,操作错误;
C、溶解粗盐时,可以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操作正确;
D、蒸发食盐水时,用玻璃棒可以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操作正确。故选B。
3.【答案】B
【详解】A、自来水通过蒸馏得到蒸馏水,则操作①为蒸馏,故A不符合题意;
B、电解水能得到氧气和氢气,所以操作②能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故B符合题意;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所以经过操作③可以得到黑色固体a,故C不符合题意;
D、水样①是自来水,水样②是蒸馏水,则将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等量的水样①②中,报荡,水样①产生的泡沫比②少,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答案】C
【详解】A、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两个钠原子表示为2Na,错误;
B、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符号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显+4价可表示为,错误;
C、分子的表示方法是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
字。两个水分子表示为:2H2O,正确;
D、氯离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最外层上有8个电子,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错误。故选C。
5.【答案】A
【详解】A、由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不变,即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选项正确;
B、由图可知,反应过程中共涉及二氧化氮、水和一氧化氮三种氧化物,选项错误;
C、由图可知,反应后剩余1个分子,即参加化学反应的与的分子个数比为3:1,选项错误;
D、反应前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反应后硝酸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一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即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选项错误,故选A。
6.【答案】A
【详解】A、涤纶为合成纤维,羊毛为蛋白质,蛋白质燃烧会有烧焦羽毛气味,而合成纤维燃烧无烧焦羽毛气味,故鉴别涤纶和羊毛面料分别灼烧后闻气味能达到实验目的,故A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木条无法复燃,故B不符合题意;
C、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加水溶解,过滤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硝酸银可以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硝酸银也可以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二者都有白色沉淀生成,故鉴别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答案】D
【详解】A、未打磨的铝片有氧化铝薄膜,氧化铝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不生成氢气,不产生氢气,所以0~t1阶段没有产生气泡,可能是铝表面有层氧化膜,选项正确;
B、由图可知,t1~t2阶段产生气泡的速率逐渐加快,可能是铝和稀盐酸反应放出热量使速率加快,选项正确;
C、t2~t3时刻产生气泡的速率逐渐减慢,可能是稀盐酸浓度减小导致速率减小,选项正确;
D、t3时刻产生气泡速率为零,即反应结束,此时可能是稀盐酸完全反应,铝片有剩余,也可能是铝片完全反应,稀盐酸有剩余,还可能是铝片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选项错误,故选D。
8.【答案】B
【详解】A、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可以减少碳排放,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故A正确;
B、工业废水有污染,灌溉会引起土壤污染,故B错误;
C、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利用资源,可以节约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故C正确;
D、减少化石燃料,增加风能水能,可以减少污染性气体排放,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故D正确;故选B。
9.【答案】A
【详解】A、海水淡化过程中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
B、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中,二氧化碳溶于水,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属于化学变化 ,故错误;
C、乙醚棉球燃烧过程中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
D、铁钉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故选A。
10.【答案】B
【详解】A、分子间有间隔,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氧气经压缩后,氧分子间的间隔减小,压强的体积变小,可以储存在钢瓶中,选项错误;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所以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选项正确;
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且分子间有间隔,水结冰后,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体积增大,但水分子仍在不停地运动,选项错误;
D、分子种类不同,构成的物质的性质不同,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所以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不同,即CO有毒,CO2无毒,选项错误,故选B。
11.【答案】C
【详解】A、霉变的馒头含有很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其中很多有害物质无法通过加热除去,所以不能食用,故错误;
B、紫外线有杀菌作用,用紫外线制成消毒灯,灭菌消毒,故错误;
C、给门合页的轴上加润滑剂起到了润滑的作用,可以减小摩擦,故正确;
D、燃气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易爆炸,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通风会因产生电火花,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错误。故选C。
12.【答案】D
【详解】A、纯碱为碳酸钠,属于盐,烧碱为氢氧化钠,熟石灰为氢氧化钙,两者属于碱,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冰为水,干冰为二氧化碳,都不属于有机物,可燃冰的主要成分为甲烷,为有机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石蜡、玻璃为非晶体,海波为晶体,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铜、石墨、食盐水均能导电,则都是导体,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13.【答案】B
【详解】A、根据控制变量法探究燃烧条件,①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做对比可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②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作对比,可得出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A不符合题意;
B、该实验为通过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图中没有涉及对比实验,故B符合题意;
C、研究铁生锈条件实验中,设计铁与水和空气接触,铁与水接触和铁与空气接触作对比可得出铁生锈需要与空气和水接触,故C不符合题意;
D、研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中,煮沸的水中放入浓氨水和常温时浓氨水作对比,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答案】B
【详解】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但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一定是分子,如保持铁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铁原子,说法错误;
B、酸的溶液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一定是酸性溶液,说法正确;
C、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但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如水分子和氖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不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说法错误;
D、氢氧化钙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但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来改良酸性
土壤,说法错误。故选:B。
15.【答案】C
【详解】A、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明显现象,说明硝酸银完全反应,硝酸铜有剩余时,滤液可能呈蓝色,故A正确;
B、镁粉过量,滤渣中最多含有镁、锌、铜、银四种固体物质,故B正确;
C、加入的镁置换出锌时,或者镁粉过量时,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会有气泡逸出,如没有置换出锌,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不会有气泡逸出,故C错误;
D、一定有硝酸镁生成。向滤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硝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硝酸钠,一定会生成白色沉淀,故D正确。故选:C。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5分。)
16.【答案】(1)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a液面下降,b液面上升
【详解】(1)广口瓶中盛有少量饱和澄清石灰水,小试管和U形管中均有适量水,现向小试管中注入适量浓硫酸,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有氢氧化钙析出;
(2)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装置内空气受热膨胀,U形管中的现象是a端下降,b端升高。
17.【答案】(1)乳化 碘
(2) 煮沸 NaCl
(3)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合理均可)
(4)
【详解】(1)洗涤剂乳化剂,具有乳化功能,能除去油污。人体缺乏碘元素或碘元素摄入过量都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2)自来水硬度较大时,危害性比较大,不宜直接饮用,生活中常采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软化。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守恒,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Cl、Na、O的个数为4、2、4,反应后Cl、Na、O的个数为2、0、4,则2X中含有Na、Cl的个数为2、2,所以X的化学式为NaCl。
(3)燃烧的条件为: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棉手帕是可燃物,放置在空气中也有与氧气接触,所以棉手帕没有燃烧,依然完好的原因是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合理均可)。
(4)在高温下,可以用二氧化硅(SiO2)和石墨粉反应制取碳化硅,同时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由元素守恒,该可燃性气体为一氧化碳,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8.【答案】(1) 防止固体粉末随气流进入导管,造成导管堵塞 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
(2)溶液由红色刚好变为无色
(3)火柴快燃尽
【详解】(1)实验A甲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的目的是防止固体粉末随气流进入导管,造成导管堵塞;刚加热时,试管内的空气会因体积膨胀而逸出,因此需要加热一段时间,待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收集,获得比较纯净的氧气;
(2)实验B为探究氢氧化钠与稀盐酸的反应,酚酞在碱性溶液中为红色,中性或酸性溶液中为无色,氢氧化溶液为碱性,加入酚酞溶液为红色。所以当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刚好变为无色时证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3)实验C是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为保证实验成功,当火柴快燃尽时伸入集气瓶中防止火柴消耗过多的氧气,导致氧气浓度减少而使铁丝不能顺利燃烧。
19.【答案】(1)Cu
(2)
(3)置换反应
(4)作清洁燃料或作还原剂 (合理即可)
【详解】(1)报废的铁制设备主要成分是氧化铁,B是有毒气体,可以和氧化铁高温发生反应生成DE,所以B是一氧化碳,A可以和氧化铁高温发生反应生成CD,C是常见的溶剂,所以C是水,D是铁单质,E是二氧化碳,I是红色固体单质,是铁和F反应生成的,所以I是铜单质,F是含铜离子的盐溶液,铁单质和银离子含量较高的工业废水反应,生成银单质和含铁离子的盐溶液,所以G是银单质,H是含铁离子的盐溶液。代入框图,推断正确。
物质I是铜,化学式为Cu。
(2)反应②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单质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3)反应③,是铁单质和银离子含量较高的工业废水反应,生成银单质和含铁离子的盐溶液,符合单质和化合物生成新单质和新化合物,是置换反应。
(4)A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所以可以作清洁燃料或作还原剂。
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8分)
20.【答案】(1)乳化油污,与油污反应
(2) 二氧化碳/CO2 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均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氯化钙(合理即可) 产生蓝色沉淀
(3)或
(4)该油污净中一定含碳酸钠,可能含氢氧化钠
(5)避免与眼睛、皮肤等接触,使用时需戴好橡胶手套等
【详解】(1)油污净的主要成分是表面活性剂、氢氧化钠,表面活性剂具有乳化性,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冲走,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故油污净除油污的原理是:乳化油污,且与油污反应;
(2)该油污净中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从而变质;
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溶液变为红色,不能说明该油污净未变质;
结论为该油污净中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故可取少量油污净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钙溶液,振荡,静置,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碳酸钠,且足量的氯化钙溶液能将碳酸钠除尽;
取步骤一所得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振荡,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故现象为:产生蓝色沉淀;
(3)步骤一中发生反应为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步骤二中发生反应为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碳酸钠,但是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会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无法得出含氢氧化钠,故得出的结论是该油污净中一定含碳酸钠,可能含氢氧化钠;
(5)该油污净中含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故使用炉具清洁剂时需注意:避免与眼睛、皮肤等接触,使用时需戴好橡胶手套等。
四、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5分)
21.【答案】(1)4.4 (1分)
(2)解:设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x=10%
答: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详解】(1)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与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反应变化,则二氧化碳的质量=15g+73g-83.6g=4.4g;
(2)见答案。
化学(长沙卷)2023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化学(长沙卷)2023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全解全析),共6页。
化学(广西卷)2023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化学(广西卷)2023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全解全析),共11页。
化学(通用卷)2023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化学(通用卷)2023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全解全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A,【答案】B,【答案】D,【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