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
化学(江西卷)2023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全解全析)
展开
这是一份化学(江西卷)2023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全解全析),共13页。
2023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江西卷】化学·全解全析12345678910BAACDDCBDC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1~5题每小题1分,6~10题每小题2分,共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答案】B【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火炉烧炭的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合题意。B、雪花飞舞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C、蒸煮大米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合题意;D、米酒酿制的过程中发生缓慢氧化,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合题意;【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2【答案】A【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包括气态的非金属单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A、硫酸铜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B、液氧是液态的氧气,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C、水银(金属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D、C60是由碳60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3.【答案】A【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干冰用作制冷剂,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正确;B、碳素墨水用于书写档案是因为常温下碳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属于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错误。C、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是利用了生石灰与水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属于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错误;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是因为熟石灰能够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属于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错误。【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4.【答案】C【分析】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向试管中装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倾、二送、三直立”)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倾斜(或平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正确。D、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图中所示操作错误。【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5.【答案】D【分析】A、根据燃气泄漏的处理方法来分析;C、根据油锅着火的处理方法来分析;C、根据室内着火的处理方法来分析;D、根据灭火的方法来分析; 【解答】A、燃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时遇到明火或电火花,容易发生爆炸,故夜间发现管道燃气泄漏,应先关闭阀门,然后打开门窗,不能开灯查看,否则可能会发生危险,不符合题意;B、炒菜时油锅起火应用锅盖盖灭,隔绝氧气灭火,不能立即用水浇,以防发生危险,不符合题意;C、室内起火不能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以防加速空气流通,增加氧气的含量,导致火燃烧的更旺,不符合题意;D、扑灭图书、档案等物的失火,应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不会因留下痕迹而损坏图书、档案等,符合题意;【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实际指导意义大,燃烧和爆炸知识是化学考查的热点,掌握灭火的原理与方法、防止爆炸的措施、火场逃生的做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6.【答案】D【分析】A、根据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等除外),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碱式碳酸铜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碱式碳酸铜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看作是无机物,故选项说法错误。B、碱式碳酸铜中碳、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16×5)=3:20,故选项说法错误。C、碱式碳酸铜由铜、氧、氢、碳四种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D、碱式碳酸铜中含有碳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能与稀盐酸中的氢离子发生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有关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7.【答案】C【分析】A、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属于盐,化合物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氢氧根离子的属于碱,据此分析;B、由多种成分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一种成分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据此分析;C、常见的导体包括:人体、大地、各种金属、酸碱盐的溶液等;常见的绝缘体有陶瓷、玻璃、橡胶、油等;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据此分析;D、根据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 【解答】A、烧碱、火碱都是碱,纯碱属于盐,故错误;C、汽水、矿泉水都是混合物,冰水属于纯净物,故错误;D、C、人体、食盐水和石墨都属于导体,均能导电,故正确;D、不锈钢和黄金都是金属材料,金刚石不是金属材料,故错误。【点评】此题属于综合考查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判别、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的区别、盐与碱的区分等相关知识,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即可解答。8.【答案】B【分析】A、根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方法来分析;B、根据电解水的原理来分析;C、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D、根据铁锈蚀的条件以及实验设计来分析。【解答】A、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是在密闭容器内进行的,无论红磷的量是否足量,最终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故A正确;B、由“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生成氢气的体积大于生成氧气的体积,因此a管内液体高度高于b管内的液面,而由于a、b管内的压强增大,造成水均进入c管内,c管内的液面最高,即图乙电解水一段时间后,管内液面高度:c>a>b,故B错误;C、由化学方程式CO+CuOCu+CO2可知,图丙反应后玻璃管内固体减少的质量小于生成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故C正确;D、实验中有一支试管中的铁丝与氮气和水蒸气接触,铁丝没有锈蚀;另一支试管中的铁丝与氮气、氧气和水蒸气接触,铁丝发生锈蚀,因此图丁实验可用于探究铁生锈是否需要氧气参与,故D正确。【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操作和书面的考查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9.【答案】D【分析】A.根据铵盐的性质进行分析;B.根据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进行分析;C.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分析;D.根据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进行分析。【解答】A.氮肥种类很多,有铵盐,硝酸盐,尿素等;硝酸盐和尿素与碱性物质混合不会逸出氨气,不会降低肥效,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氮肥都不能和碱性物质混合施用,A错误;B.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但是升高温度不一定能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有氢氧化钙析出,所得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B错误;C.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比如: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就不是复分解反应,C错误;D.酸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所以能使石蕊变红的溶液一定显酸性,故D正确;【点评】本题考查了有机物的特征,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常见化肥的作用,燃烧的条件等相关知识,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即可解答。10.【答案】C【分析】根据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物,加入氢氧化钠,开始没有生成沉淀,说明发生的是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生成沉淀,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进行分析。【解答】A、a点是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未和氯化铜反应,溶液中有生成的氯化钠,剩余的氯化氢和未反应的氯化铜,含有三种溶质,故A错误;B、bc段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是碱和盐发生的复分解反应,不是中和反应,故B错误;C、c点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过程中,溶液中有生成的氯化钠,还有剩余的氯化铜,含有的阳离子是钠离子和铜离子,故C正确;D、d和e反应均已发生完,溶液含有的氯化钠的质量相等,但是e点因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更大,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更小,故D错误。【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二、选择填充题(本大题共3小题,先在A、B、C中选择一个正确选项,然后在D处补充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2分,其中选择1分,填充1分,共6分)11.【答案】C;Zn2+、Fe2+。【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且金属越活泼,越容易先和盐溶液反应进行分析。【解答】将一定质量的铁粉加入到Zn(NO3)2、AgNO3的混合溶液中,由于铁的金属活动性在银前,在锌后,故铁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不能与硝酸锌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冒出,银的金属活动性在氢后面,不与稀盐酸反应,故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冒出,说明滤渣中有铁剩余,故溶液中硝酸银一定被消耗完,故滤液为硝酸锌和硝酸亚铁,滤渣为银和铁。A、滤液中一定含有Zn2+、Fe2+,一定不含Ag+,故A错误;B、由分析可知:滤液中除了Fe2+,还有Zn2+,故B错误;C、由分析可知:滤渣中含有Fe和Ag,故C正确;D、由分析可知: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和硝酸镁,故滤液中一定含有Zn2+、Fe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12.【答案】B;甲。【分析】A、根据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进行分析;B、根据t1℃时,溶解度的大小比较进行分析;C、根据t2℃时,由于不知道甲乙溶液是否饱和进行分析;D、根据甲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升高,将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乙溶解度降低,均析出晶体,还是饱和溶液进行分析。【解答】A、由图可知,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若乙中含有少量甲,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故A不正确;B、t1℃时,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丙>乙>甲,故B正确;C、t2℃时,由于不知道甲乙溶液是否饱和,所以无法比较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C不正确;D、甲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升高,将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乙溶解度降低,均析出晶体,还是饱和溶液,由于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甲析出的晶体的质量比乙大,降温丙的溶解度增大,丙无晶体析出,丙变为不饱和溶液,故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3.【答案】B;加水溶解,测温度变化。【分析】A、根据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B、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C、根据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进行分析判断。D、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解答】A、碎鸡蛋壳和食盐水不反应,不能用于制备二氧化碳,故选项实验方案不合理。B、 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进行干燥,故选项实验方案合理。C、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不能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故选项实验方案不合理。D、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故用加水溶解,测温度变化来鉴别。【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三、填空与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3分)14.(5分)【答案】(1)H2O2;(2)H2O4;(3)①87.62;②3;Mg2+。【分析】(1)保持过氧化氢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是过氧化氢分子。(2)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符号的正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3)①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②根据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进行分析解答。【解答】(1)保持过氧化氢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是过氧化氢分子,其分子符号为H2O2。(2)硫酸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显+6价;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符号的正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硫酸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显+6价可表示为H2O4。(3)①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②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①和④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图2中共表示3种元素。图2中③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其离子符号为Mg2+。【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分子符号、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元素周期表和粒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5.(5分)【答案】(1)先向右后向左(2)①②③(2分)(3)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银丝表面无变化(4)左【分析】(1)根据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实验Ⅱ,改进实验的优点,进行分析解答。(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解答。(4)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解答】(1)实验Ⅰ,滴入水后立即打开止水夹,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试管中的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被消耗,温度恢复至室温,压强逐渐减小,则注射器的活塞运动情况为先向右后向左。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最终压强一定比反应前小(2)实验Ⅱ,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通入干燥氧气约十秒钟,引燃铁丝下端的火柴,伸入塑料瓶内,并对准玻璃管上方,可观察到铁丝剧烈燃烧,制取氧气的实验属于固液常温型,实验随时可做,不用提前制备气体,更方便;塑料瓶代替集气瓶,不用放水防止其炸裂;集氧气的制取、干燥、性质验证于一体,实验更优化。(3)实验Ⅲ,能证明金属活动性Fe>Cu>Ag的现象是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银丝表面无变化,两个实验分别说明了金属活动性Fe>Cu,Cu>Ag。(4)实验Ⅳ,同时取下U形管两端胶塞,左边管中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压强迅速减小,则左边玻璃管液面上升速度更快。【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6.(7分)【答案】(1)C;乳化;隔绝氧气;AC;(2)钙或Ca;吸附;加热煮沸;【分析】(1)①根据材料的辨识进行分析;②根据洗洁精能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进行分析;③根据制作灭火毯的材料应满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绝缘、耐高温、使用后不会产生二次污染进行分析;(2)①根据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分子的性质来分析;②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够吸附色素和异味进行分析。③根据水的净化的进行分析;【解答】(1)① A、陶瓷碗由陶瓷制成,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选项错误;B、不锈钢炊具是用不锈钢制成的,不锈钢属于铁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选项错误;C、橡胶手套是用合成橡胶制成的,合成橡胶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选项正确;D、铜质水龙头由铜的合金制成,铜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②洗洁精能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使油污分散为细小液滴被水冲掉。③“灭火毯”是一种灭火材料,将其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氧气,快速灭火。制作灭火毯的材料应满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绝缘、耐高温、使用后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故选AC。(2)①碳酸钙含有钙元素,可补充人体所需的钙元素。钙元素是人体骨骼的重要组成元素,补充钙元素可以预防因缺乏钙元素导致的骨质疏松和佝偻病。②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除去装修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气体;③煮沸能够降低水的硬度,又能高温使蛋白质变性,从而杀菌消毒【点评】本题考查了材料、乳化作用、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食品健康、活性炭的作用、硬水软化的方法,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17.(6分)【答案】(1)引流;(2)2MoS2+7O22MoO3+4SO2;(3)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4)防止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加热时发生爆炸。【分析】(1)根据过滤可以将不溶性固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和玻璃棒的应用分析。(2)二硫化钼在500﹣550℃时,和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钼和二氧化硫进行分析,(3)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以及在提纯的过程中,会造成钼元素的损耗进行分析。(4)根据氢气具有可燃性,和氧气混合,加热时,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解答】(1)过滤可以将不溶性固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所以操作①是过滤;在实验室该操作需用玻璃棒,其作用是引流。(2)二硫化钼在500﹣550℃时,和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钼和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2MoS2+7O22MoO3+4SO2。(3)在“氨浸”前,将物质粉碎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以及在提纯的过程中,会造成钼元素的损耗,所以最终得到的高纯MoS2的质量<最初的矿石中MoS2质量;(4)氢气具有可燃性,和氧气混合加热时易发生爆炸,所以操作⑤过程中,需要Ar的原因是:防止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加热时发生爆炸。【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18.(7分)【答案】(1)集气瓶;(2)2KMnO4K2MnO4+MnO2+O2↑;E:(3)① 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②检验是否有氯化氢气体;③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HCl。【分析】(1)仪器的名称和用途;(2)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3)根据各固液常温型装置的优点分析装置F相对于装置B的优点是;装置I的作用是检验是否有氯化氢气体。装置G中溶液仍显红色说明里面有其他酸。【解答】(1)集气瓶是收集气体的仪器,故答案为:集气瓶;(2)A装置的试管中有棉花团,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要注意配平;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故答案为:2KMnO4K2MnO4+MnO2+O2↑;E:(3)①装置F相对于装置B的优点是: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②装置I的作用是检验是否有氯化氢气体;③装置G中溶液仍显红色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HCl;【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气体的检验和除杂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19.(9分)【答案】(1)磷矿粉;(2)氯化钡溶液;氯化铵;(3)CaO+H2O=Ca(OH)2;(4)没有气泡产生;该段发生的反应为稀盐酸与氢氧化钙的反应;(5)B;bcd。【分析】(1)根据只有磷肥为灰白色粉末,则通过观察颜色,可以鉴别出的物质是磷肥进行分析;(2)根据硫酸钾能与氯化钡或硝酸钡等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熟石灰为氢氧化钙的俗称,氢氧化钙能与氯化铵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进行分析;(3)根据生石灰为氧化钙,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进行分析;(4)根据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钙反应,进行分析;(5)根据氢氧化钙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钙和水,而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空气中含有水和二氧化碳,则会影响测量结果,实验结束后,若关闭酒精喷灯,由于左边温度降低,则可能会引起液体倒吸,进行分析。【解答】(1)由表中信息可知,只有磷肥为灰白色粉末,则通过观察颜色,可以鉴别出的物质是磷肥,而磷矿粉为磷肥,则能鉴别磷矿粉。(2)②由于硫酸钾能与氯化钡或硝酸钡等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则可滴入氯化钡或硝酸钡等。③熟石灰为氢氧化钙的俗称,氢氧化钙能与氯化铵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则说明该物质为氯化铵。(3)生石灰为氧化钙,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4)由于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则当没有气泡产生时,则说明完全反应,可关闭K2。由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和碳酸钙,而向其中滴加盐酸时,盐酸先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待氢氧化钙完全反应后,盐酸才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则a~b段CO2的体积分数变化不明显的原因是该段发生的反应为稀盐酸与氢氧化钙的反应。(5)①由于氢氧化钙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钙和水,而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则可根据装置B的质量变化,则可判断生石灰样品中含有Ca(OH)2。②a、空气中含有水和二氧化碳,则会影响测量结果,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若装置中残留有气体,则会影响测量结果,该选项说法正确;c、由于A装置为加热固体的装置,则反应生成的水蒸气因冷凝回流可能使试管炸裂,该选项说法正确;d、实验结束后,若关闭酒精喷灯,由于左边温度降低,则可能会引起液体倒吸,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c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组成成分的探究等,注意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后,首先检查化学式,再检查是否配平、反应条件和沉淀、气体符号的标注。五、综合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20.(10分)【答案】(1)3;6.6;(2)设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0.5分)Na2CO3+2HCl=2NaCl+H2O+CO2↑(1分)106 44x 6.6g(1分)=(1分)x=15.9g(1分)则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0%≈99.4%,99.4%>98%,所以食用纯碱成分表的标注真实。(1分)答:食用纯碱成分表的标注真实。(0.5分)(3)偏大。(2分)【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来分析;(2)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分析;(3)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产生气体的质量增大来分析;【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第3分钟后,天平示数不变,所以第3分钟时,样品与稀盐酸已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完全反应时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116.0g﹣109.4g=6.6g。(2)设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0.5分)Na2CO3+2HCl=2NaCl+H2O+CO2↑(1分)106 44x 6.6g(1分)=(1分)x=15.9g(1分)则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0%≈99.4%,99.4%>98%,所以食用纯碱成分表的标注真实。(1分)答:食用纯碱成分表的标注真实。(0.5分)(3)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若实验中使用浓盐酸,会使产生气体的质量增大,导致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测量结果偏大。【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化学(长沙卷)2023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全解全析),共6页。
这是一份化学(广西卷)2023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全解全析),共11页。
这是一份化学(通用卷)2023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全解全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A,【答案】B,【答案】D,【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