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2届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卷三
展开(新高考)2022届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卷(三)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持续推出了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以近来备受关注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例。《只此青绿》以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背景,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的视角,进入千年前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内心世界,以画中主色调“青绿”为视觉线索,深入探查画作形成的篆、绢、颜料、笔、墨等工艺的产生,古往今来的工匠精神与中国式的古典美学交相辉映,传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的崇高敬意。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别出心裁,从画作的成型工艺入手,将其演绎为一幅国之工匠的人文画卷。剧中描绘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形象,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正是由这些平凡劳动者创造的。舞剧为他们画像,用他们的故事唤醒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将舞台艺术与非遗工艺相结合,为时代背景下的文旅融合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
在创作手法上,《只此青绿》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作品打破舞台上常规的线性叙事手法选择淡化戏剧情节与冲突,强调人物超越古今的内心情感,也更突出“舞蹈诗剧”的诗化色彩。在舞蹈编排上,作品较多运用“颗粒状”的动作连成舞蹈句子,形成与众不同的质感、风格、韵味和舞蹈语汇。
在审美风格上,作品传达了《千里江山图》中表现的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服饰和道具突出淡雅、简约的“理性之美”。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从不同角度引领观众感受传统绘画之美。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润物细无声”的特性和方式。
酒香也怕巷子深。不断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条件。《只此青绿》首演3场就成功“破圈”、首轮巡演未半便引发热议,其成功不仅因为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也得益于创新性的传播手段。而这两者,又都源于制作理念及模式的创新。2021年12月31日,作品以舞蹈形式亮相哔哩哔哩跨年晚会,播出时间段内,实时在线观看观众达1.8亿。2022年1月31日除夕夜,《只此青绿》选段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节目一经播出,相关话题便开始频繁登上新浪微博、抖音等平台的热搜。节目中高难度的“青绿腰”也成功出圈,引发了一大批专业舞者和爱好者的模仿和挑战。
此外《只此青绿》充分发掘利用线上传播渠道走出国门。人民网在海外平台的多元化媒体宣传,初步在海外市场上营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巡演期间,一共以9个外文语种发布海外报道数十篇,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讨论热潮。
——摘编自景小勇《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材料二:
把古画转化为文艺节目,是把平面转化为立体,使原本需要想象力介入的二维空间变成了可以直接感知的三维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
所谓“沉浸感”,在绘画中可以名为“空间意识”。观《富春山居图》最为人称道者,莫过于其散点透视带来的沉浸之感,人观画如在画中,人随景移,又阔大高远,使人失却在景中;而《千里江山图》的独特在绢本设色,以青绿山水呈现江南风貌,有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又有捕鱼、驶船、游玩、赶集。这种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以宋人郭熙《林泉高致》中的名言论,即“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无疑都是妙品,只是其妙何以体现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今人对此种理论概括,难免有隔靴搔痒之痛。
而春晚的节目《只此青绿》与《忆江南》就把这种沉浸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舞蹈《只此青绿》不但化人为山,以山作人,还把《千里江山图》变为整个演播大厅声光电的山水屏,曲折典雅;《忆江南》更将“家在富春江上”的生存体验通过演员的直接演绎,表现为毫无阻隔感的“诗意地栖居”,使中华美学的韵味扑面而来。其实,人们对宋韵并不陌生,陆游、苏轼的诗词可谓妇孺皆知。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沉浸式审美体验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
在宋代,中华传统美学就是丝绸、茶酒、瓷玉、园林,就是饮食、服饰、花饰、香道,就在普通人的寻常生活之中。今人传承中华传统美学,要紧的就是打造这种富有当代生活气息的“文化”——一种令人愿意长久沉浸其间的文化。
--摘编自林玮《〈只此青绿〉〈忆江南〉:宋韵文化的当代呈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让观众从不同角度感受传统绘画之美。
B.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成功,不仅离不开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也得益于创新性的传播手段。
C.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在二维空间变成三维世界的过程中,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
D.陆游、苏轼的诗词给人的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沉浸式审美体验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创造了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唤醒了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
B.为了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来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只此背绿》选择在创作手法上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
C.《只此青绿》亮相哔哩哔哩跨年晚会时的实时在线观众达1.8亿,在央视春晚播出后频繁上热搜,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制作理念和模式的创新。
D.《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无疑都是妙品,都体现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但只有后者体现了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
3.下列案例中,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河南卫视推出的脱胎于洛阳龙门石窟佛像艺术的节目《龙门金刚》,一经播出便受到了观众广泛好评。
B.湖南卫视播出的电视剧《古剑奇谭》改编自同名仙侠类古装游戏,在制作上力求完美,几乎幕幕有特效,处处藏玄机。
C.东方演艺集团以中国生肖文化为基点,创作了以打击乐演奏和舞蹈为主要表演形式的舞乐《中国故事·十二生肖》。
D.京剧裘派嫡系第四代继承人裘继戎,汲取了昆曲、秦腔、评剧和川剧等经典剧目的精华,创作了舞剧《惊·鸿》。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屈原是从长江流域走出的第一诗人,湖北省歌舞剧院拟将屈原的作品改编成优秀的舞蹈诗剧,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改编的建议。(6分)
【答案】
1.D
2.C
3.B
4.①开篇提出观点: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②接着,结合作品阐释“沉浸感”的内涵。③然后,以春晚节目《只此青绿》《忆江南》为例论证观点。④最后,指出沉浸感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性。
5.①题材选择上,选取屈原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创作,将舞台艺术与文学思想相结合,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②创作手法上,淡化戏剧情节与冲突,强调人物情感,突出“舞蹈诗剧”的诗化色彩。③审美风格上,要表现屈原的审美志趣,通过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让观众感受屈原文化之美。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是沉浸式审美体验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错误,原文“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人们在观看节目《只此青绿》《忆江南》时对宋韵所产生的感觉,并不是从陆游、苏轼的诗词中所感受到的。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工匠……唤醒了……”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可知,“唤醒了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的并不是工匠,而是舞剧《只此青绿》。B.“为了……”错误,由材料一第三段“在创作手法上,《只此青绿》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不存在目的关系。D.“但只有后者体现了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错误,两幅图都有体现。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材料一的标题“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可知,创作应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电视剧《古剑奇谭》并不是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来进行创作的,而是改编自网络游戏。所以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由出处《〈只此青绿〉〈忆江南〉:宋韵文化的当代呈现》可知,材料二是论述宋韵文化的当代呈现。材料二共四段文字,第一段提出观点,即“在这一过程中,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第二段先直接解释“沉浸感”,即“所谓‘沉浸感’,在绘画中可以名为‘空间意识’”,接着结合《富春山居图》和《千里江山图》具体阐释。第三段“而春晚的节目《只此青绿》与《忆江南》就把这种沉浸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是用春晚节目为例来论证观点。第四段“在宋代,中华传统美学就是……。今人传承中华传统美学,要紧的就是打造这种富有当代生活气息的‘文化’——一种令人愿意长久沉浸其间的文化”指出沉浸感在中华传统美学传承中的价值。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材料一是分析《只此青绿》获得成功的原因,可以据此提出建议。如第二段“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别出心裁,从画作的成型工艺入手,将其演绎为一幅国之工匠的人文画卷。剧中描绘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形象,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正是由这些平凡劳动者创造的。舞剧为他们画像,用他们的故事唤醒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将舞台艺术与非遗工艺相结合,为时代背景下的文旅融合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这是题材选择上的独到之处,据此可以建议选取屈原的代表性作品,吧舞台艺术和文学思想结合起来,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如第三段“在创作手法上,《只此青绿》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作品打破舞台上常规的线性叙事手法选择淡化戏剧情节与冲突,强调人物超越古今的内心情感,也更突出‘舞蹈诗剧’的诗化色彩。在舞蹈编排上,作品较多运用‘颗粒状’的动作连成舞蹈句子,形成与众不同的质感、风格、韵味和舞蹈语汇”,这是创作手法上的独到之处,可以建议淡化情节冲突,强调情感,突出诗化色彩。如第四段“在审美风格上,作品传达了《千里江山图》中表现的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服饰和道具突出淡雅、简约的‘理性之美’。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从不同角度引领观众感受传统绘画之美”,这是审美风格上的特色,可以建议通过客体和主体的观感链接,引领观众感受屈原文化之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寻找安详
郭震海
秋深,黄昏,风起。
苍茫的群山之中,林深似海,我轻轻地整了整衣领,有点儿微凉。
我开始隐隐担心,对身边的老乡说:“马上天黑了,还没找到安详。”
“快了,再翻过一座山就到了。”老乡说。为了寻找安详,我早上从市里出发,坐了个上午的长途客车,午饭简单吃过,我们开始入山。不承想这一走就是六个多小时。在遮天蔽日的松柏树下,我们艰难地翻越了四座大山,眼看夜幕低垂,仍看不到有人家的迹象。
“你确定我要找的人是在这里吗?他可是个著名的山水画家,名叫安详,安静的‘安’,详细的‘详’。”我说。
“是哩,他确实叫安详,是不是个画家不晓得,但俺知道,他是个守山人。”老乡说。
这真的是我要寻找的安详吗?我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想起他的山水画,下笔灵动,浑然天成,自成一派,如行云流水,功力深厚,在几次全国书画大展中屡获大奖,被爱画者出高价争相收藏。奇怪的是,几次颁奖现场,他均是缺席。大家只是通过署名得知他叫“安详”,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信息。安详是谁?谁是安详?
只见其画,不见其人。有人说安详住在京城,有别墅,有私家花园;也有人说,安详是一位大学教授,为人十分低调等等,总之被传得神乎其神。
夜里11点多,我几乎要绝望的时候,终于看到远处的一丝光亮,听到了狗吠声。老乡告诉我,那是守山人居住的防火瞭望塔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板在月光下发出的亮光。我们朝着亮光走去。
“安详,安详——”走近了,老乡高喊着。狗吠声愈加猛烈。借着老乡手电筒的光亮,我看到从石砌的瞭望塔中走出一个五大三粗的老农。
他真的是画家安详?我更加怀疑。
“安详,有人找你。”老乡喊道。
安详喝住狗,问道:“找我有事吗?”
“您是著名画家安详?”我急切地问道。
“不,你应该是找错人了。我是安详,但不是画家,更不‘著名’,只是一个守山人。”他的回答如此干脆,让我十分绝望。
“先弄些水喝,嗓子都冒烟了。”老乡嚷嚷着,毫不客气地向屋里走去。
瞭望塔内部地方不大,分三层。一层陈设简单而整洁,一个荆条编织的茶几摆在正中,周围是几个荆条编织的凳子。通向二层的旋转楼梯上挂着几把明晃晃的锄头,还有两个新编好的荆条箩筐。
“快,喝口水,我去给你们烧火做饭。”安详的女人很热情地给我们沏茶。金色的花瓣在茶碗里翻腾,满屋子都是花茶的清香。
品茶深聊,我得知,男人确实叫安详,当兵退伍后,被分配到县林业局,来到林业局下属的林场做了守山人。在孤寂的大山中守山,仿佛与世隔绝,苦累不说,主要是极度枯燥,别人干不了几个月就会找种种理由申请调岗,他却自告奋勇上山,带着妻子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每天清晨,朝霞初现,他和妻子会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然后烧火做饭、巡山,防火防盗。三十多年里,他在守山的同时,亲手种活了上万株松柏。他深爱着大山,给每座山峰都起了名字。他深爱着山上的松柏,按照《中华字海》给每一株树都用一个汉字命名山峰是他的家园,松柏就是他亲爱的家人。
我听着,不由肃然起敬。
老乡在一旁笑道:“这算啥!人家安详家两个娃娃都很有出息,儿子研究生毕业,留在上海工作;女儿更厉害,是博士哩,工作在深圳。”
“是吗?”我惊叹道。
“没啥,我们只是普通人家。”安详的女人接话道,并招呼我们吃饭。饭后,我们被安排到三层休息。躺下后我依然在想,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夫妻,这个安详会是我要找的画家安详吗?
清晨醒来,红日初升,鲜艳的五星红旗已经高高飘扬在瞭望塔的上空。
我吃惊地发现,原来头天晚上我们睡觉的三层,竟然是一个画室,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山水画,地上的荆条圆筐里塞满了画卷。
“他就是安详,我确定,他就是我要寻找的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我对老乡喊着,很兴奋。
“您就是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您知道您的画作有多值钱吗?”我走出防火塔,心情很激动。安详正在安静地编织一个箩筐,他抬起头笑道:“我说过了,我是安详,但我真不是画家,更非‘著名’,只是一个守山人。”
“不,您的山水画自成一派,每一幅都是灵动的,山是活着的,松柏是活着的。您知道这是多少画家一辈子都在苦苦追寻的高度吗?”
“我是自学绘画,谈不上什么高度。我只知道我用的不是墨汁,而是真情。我画上的山峰是现实中的山峰,入画的松柏都是我亲爱的家人。”
微风吹过,群山茫茫,松柏吟唱。
他依旧在安静地编着手里的箩筐。
我抬起头,眼前雄壮的山脉仿佛是从他的画中走出;苍茫天地间,每一株松柏似乎都有了灵魂。
——选自《百花园》2022.2 有删减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看到“五大三粗”的农人安详后,“我”更加怀疑,觉得他的外表跟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山水画的作者格格不入。
B.这对夫妻长年在孤寂的大山中守山,忍受枯燥、苦累,同时教育的子女也很优秀,让“我”觉得他们很了不起。
C.安详说“我用的不是墨汁,而是真情”,告诉我们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并不是高超的技巧,而是拥有安详的内心。
D.小说以“我”和老乡艰难寻找画家安详为核心事件,并辅以安详复员守山的情节,意在表现守山人的寂寞与艰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擅长运用多种手法如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对比手法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B.小说环境描写寥寥几笔,而意境全出。如首段“秋深,黄昏,风起”既渲染了苍凉的氛围,又烘托了人物心理。
C.小说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简练而不乏意蕴,人物语言富有个性,老乡、安详的话都符合其身份特点。
D.小说结尾段表明“我”真正懂得了安详画作浑然天成的缘由,也领悟到艺术创作的真谛,深化了文章主旨。
8.小说以“寻找安详”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9.请分析本文在叙述上的特征。(6分)
【答案】
6.D
7.B
8.①表层义:“寻找安详”指的是“我”和老乡去寻找一个叫安详的画家。②深层义:“寻找安详”也指画家安详安心守山,真情投入,寻找到内心的安静祥和,寻找到了艺术的真谛。③主旨义:“寻找安详”还指“我”寻找到了内心的安详,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社会浮躁的反思,每个人都应该寻找内心的“安详”。
9.①运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故事,增加小说的真实性,便于直接抒情。②采用人物对话的方式来推动情节发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③善于设置悬念。守山人到底是不是要寻找的安详,读者一直带着这个疑问,直到最后谜底才被解开,引人入胜。④运用补叙,使得行文灵活,情节内容更丰富,有利于突出小说主题。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作者的写作意图不是表现“守山人的寂寞与艰辛”,而是为了赞美能在喧嚣的社会中保持内心安详的人。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B.“苍凉的氛围”错。开头的景物描写意境雄浑阔大,并不苍凉。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结合“为了寻找安详,我早上从市里出发……我们艰难地翻越了四座大山,眼看夜幕低垂,仍看不到有人家的迹象”可知,“寻找安详”的表层含义指的是“我”和老乡去寻找一个叫安详的画家。结合“几次颁奖现场,他均是缺席”“在孤寂的大山中守山,仿佛与世隔绝……带着妻子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他深爱着大山,给每座山峰都起了名字。他深爱着山上的松柏……松柏就是他亲爱的家人”“我只知道我用的不是墨汁,而是真情。我画上的山峰是现实中的山峰,入画的松柏都是我亲爱的家人”可知,“寻找安详”的深层含义指向是画家安详,他在安心守山中做到了内心的安静祥和,也在内心与自然之间寻找到了艺术的真谛。结合“我抬起头,眼前雄壮的山脉仿佛是从他的画中走出;苍茫天地间,每一株松柏似乎都有了灵魂”可知,结尾对眼前景物的描写蕴含了一种深意,表明“我”真正懂得了安详画作浑然天成的缘由,也领悟到艺术创作的真谛,寻找到自己内心的“安详”。由此标题具有了主旨义,即反思当下社会的浮躁,启示每个人都去寻找内心的“安详”。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从叙事的角度看,由“我轻轻地整了整衣领,有点儿微凉”“我开始隐隐担心,对身边的老乡说……”等处可知,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事,使内容真实自然;从情节的安排上来看,“我开始隐隐担心,对身边的老乡说:‘马上天黑了,还没找到安详。’”“我们艰难地翻越了四座大山,眼看夜幕低垂,仍看不到有人家的迹象”“你确定我要找的人是在这里吗?他可是个著名的山水画家,名叫安详,安静的‘安’,详细的‘详’”“这真的是我要寻找的安详吗?我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我”对能否找到安详存在疑虑,行文中多处设置悬念;最后解开悬念“‘您就是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您知道您的画作有多值钱吗?’我走出防火塔,心情很激动”,故事情节具有吸引力;从小说的表现形式上看,“‘您就是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您知道您的画作有多值钱吗?’我走出防火塔,心情很激动。安详正在安静地编织一个箩筐,他抬起头笑道:‘我说过了,我是安详,……只是一个守山人。’”多用对话形式推动情节发展,使叙述的情节更加集中。小说以“寻找安详”为叙事线索,以“我”和老乡艰难寻找画家安详为核心事件,中间补叙安详当兵复员守山的情节,丰富了情节内容,也使叙事更加灵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与余生①书
戴名世
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②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士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
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③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渐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④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⑤,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
【注】①余生:余湛,字石民。②永历:朱由榔(1623年—1662年),南明最后一位皇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③海岛:即崖山,在广东省新会县南海口。1277年宋亡,次年陆秀夫等拥立帝昺在崖山坚持抗元。1279年,元军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④潜德幽光:潜德,不为人所知的美德;幽光,世人所不能见的光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B.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C.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D.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足下,古代同辈之间的敬称语,意为“您”,常用作书信的称呼语。
B.孟坚,即班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作者,“孟坚”是其字。
C.金匮石室,即藏书之室,收藏国家史料、档案等,后泛指国家收藏图书档案的地方。
D.翰林院,唐代始设,为宫廷供奉机构,明清沿设,职掌与唐初有所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阅读了方学士考证详实的《滇黔纪闻》,将其与余生所记犁支的见闻相对照,发现二者之言有相差甚远之处,不知该相信谁。
B.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故要趁许多旧臣遗老还健在的时候访求查证,以著成信史,昭示后人。
C.翰林院曾经从各地搜购遗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有价值的书难以搜购齐全,现有的又难以反映历史的全貌,作者深以为憾。
D.作者说自己一直想修著明史,虽然与士大夫接触不多,足迹未尝远涉四方,见闻不广,然而修史的志向一直保存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
(2)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
14.作者给余生写信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述。(3分)
【答案】
10.B
11.A
12.B
13.(1)没过多长时间就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还能够详细地记载这件事。(2)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且每天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
14.作者想写南明王朝历史,犁支所言与《滇黔纪闻》有不同之处,作者想请余生找来犁支考证真伪。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致使一代兴亡成败,与那些忠臣尽忠为报效国家而死和乱臣贼子误国之事,以及流离失所四处奔波之情形,无法向后人展示,岂不可叹。“一时成败得失”“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是并列的四种情况,中间各自断开,“与”连接后句“夫孤忠效死”,其前断开,排除AC;“流离播迁”与“之情状”是定中关系,其后断开,排除D。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同辈之间的敬称语”错,古代用以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错误,由原文“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渐以灭没”和“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可知,作者认为宋朝的历史记载详细,而明朝历史记载不详,而不是“宋、明灭亡”有相似性。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不逾时”,没过多久;“备书”,详细地记载。(2)“鄙”,我;“窃”,私下;“日”,每天;“惧”,担心。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士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可知,犁支所言与《滇黔纪闻》有不同之处,作者想考证真伪。结合“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可知,作者希望余生找来犁支,当面讨论。
【参考译文】
余生足下:前些时候和尚犁支说他自己是永历时的宦官,曾给您讲述在滇、黔时期的事情,我听说后,携带着笔墨到犁支那里询问。等我到那之后,犁支已经离去,因而让足下给我写信,将他所说的写下来。去年冬天才收到,读了之后,稍稍知道了大概。我的家乡方学士撰有《滇黔纪闻》一书,我六七年前曾经见过,等到我买了一本,把犁支所说的拿来加以考证,以便弄清二者的同异之处。大体上,两人所说的各有详有略,但也有大相径庭的地方。传闻之间,肯定有错误失实之处。然而,学士考据的颇为精确详实,而犁支所说又是耳闻目睹得来的,二者之间将选择相信哪一个呢?
从前,宋朝灭亡时,小小的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没过多长时间就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还能够详细地记载这件事。而现在像永历称帝于两粤和滇黔,土地纵横数千里,揆度《春秋》的义例,难道不如帝昺残喘于崖州?但事迹逐渐湮没无闻。近一段时间,文字的禁忌才开始变得宽松一些,但天下需要避讳的东西仍有成千上万,有的人在草莽山泽之间,仅仅只是记述了这些事情的大概经过,想要把十分之一的历史保存于千百年之后,但又没有热心的人为之编辑搜集,不长时间后,就会荡为清风,化为灰烬。至于那些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都相继死去,再加上文献没有保存,凋残零落,致使一代兴亡成败,与那些忠臣尽忠为报效国家而死和乱臣贼子误国之事,以及流离失所四处奔波之情形,无法向后人展示,岂不可叹!
整个明朝,三百年没有历史。金匮石室所保存的史册,恐怕早晚要散落逸失。而社会上流行传播的那些史书,残缺不全,毁誉失真。嗟乎!世上没有子长、孟坚,不可以随意轻率地执笔写史。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且每天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这样,明代强盛时期的史书尚且写不出来,更何况那些夜郎、筇笮、昆明、洱海等地的奔窜流亡一类的小小的轶闻逸事呢。前些天翰林院向各州郡收购遗书,史书逐渐汇集起来。但从神宗晚年开始,凡是涉及边疆的,民间都隐没起来不往上交。而除了史官所指名要购买的史书之外,更多的倒是那些山林隐逸之士所记述的明代史事,超出史馆所了解的野史小说所记载的和石碑上所镌刻的内容,都不能呈上,这样,就没有办法写成一代全史。实在是困难啊!我一直有写明史这个志向,对明代没有史书深感痛惜,所以喜欢询问当时的事情。只是自身与士大夫接触的太少,士大夫中也没有想要写明史的人,再加上我足迹未尝远涉四方,故而见闻颇少,然而,这个志向却一直保存着。足下如果知道犁支所在的地方,能把他找来,和我当面讨论这些事情,那我将不胜荣幸。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蝶恋花 密州上元①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②。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次年上元节写下此词。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灾,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杭州上元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与前人“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诗句,都点明了“尘”与“马”的关系。“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清润。
C.“寂寞山城人老也”是过渡句,使情调陡转。“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密州民生凋敝,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箫鼓乐曲。
D.“火冷灯稀霜露下”,这里的“霜露”与前文“霜”的表达效果一样,也是强调月光的皎洁,同时还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忧愁。
16.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请简要分析诗人寂寞的原因。(6分)
【答案】
15.D
16.①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词上片写人、灯、月,渲染出杭州元宵节的热闹与繁华景象,表达对杭州的思念。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密州再无江南之诗情,这让作者倍感寂寞。②作者仕途不顺,感叹人生衰老失意(初来密州的寂寞和年龄老大的感慨)。“寂寞山城人老也”可以看出远离京城的寂寞。③心怀百姓,对密州人民生活感到忧虑(对国计民生的忧患)。比起自身遭遇,作者更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状态,连年蝗灾,民不聊生,令作者担忧。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这里的‘霜露’与前文‘霜’的表达效果一样,也是强调月光的皎洁”错误,“火冷灯稀霜露下”的意思是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此句中的“霜露”应为自然界中的霜露水气,与后文的“云垂野”形成统一的景象。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作者到密州的第二年上元节,触景生情,在词的上片回忆了杭州热闹繁华的上元节,表达了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思而不得见亦为一种寂寞。“寂寞山城人老也”中“寂寞山城”写出了密州上元节的冷清,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无趣。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在杭州上元节灯红通明的反衬下,密州“火冷灯稀霜露下”,可见不比杭州,此处冷清、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寂寞山城人老也”中,“山城”与杭州和京城比起来地处偏僻,可以看出作者有远离京城、仕途不顺的寂寞;“人老也”是作者年龄老大的感慨。“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作者在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可见此处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令作者担忧,使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作者心系民生,也感内心寂寞悲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中国古代有“得意忘言”的审美追求,指的是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这种哲理。
(2)《琵琶行》中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出琵琶女年少时技艺超群、容貌出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后演变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一词也常被写进很多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3)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例二: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示;例三: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例四: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辨、妆、妒、哀、那、祭”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今天的互联网页面和各类产品包装设计中,人们可以随时领略汉字之美。一些国潮服装上,经过设计的汉字醒目突出,有_______之效。除了具象的汉字,国潮设计还对传统色彩进行开掘。如今,“中国红”已成为时尚潮流,一抹中国红_______着端庄、吉祥。除此之外,国潮里的色彩还蕴藏着中国传统色彩美学。青绿色在文创产品和服饰中受到青睐,蕴含着古代绘画山水意境的遥相呼应,晕染出青绿千载、山河无垠之感。
国潮设计,让物品“说”出了璀璨的中国古代物质文明。_______的时尚设计,凝结着中华智慧的光彩,在传承与创新中充满魅力。颐和园粤绣屏风《百鸟朝凤》图案元素,织染在潮流服饰上;《山海经》里的神话形象登上时装秀场。
国潮不仅是国货之潮,更是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审美风尚上的表现。解读“国潮”二字,“国”字凸显植根中华沃土,“潮”字则代表社会审美风尚。国潮设计从“古”走来,_______着中华文脉;国潮设计面貌一“新”,表达着社会情感和时代新风。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画龙点睛 寓意 天马行空 承续
B.点睛之笔 喻义 天马行空 沿续
C.画龙点睛 喻义 龙飞凤舞 承续
D.点睛之笔 寓意 龙飞凤舞 沿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青绿色在文创产品和服饰中受到青睐,蕴含着对古代绘画山水意境的遥相呼应
B.在文创产品和服饰中受到青睐的青绿色,是古代绘画山水意境的遥相呼应
C.青绿色在文创产品和服饰中受到青睐,是古代绘画山水意境的遥相呼应
D.在文创产品和服饰中受到青睐的青绿色,蕴含着对古代绘画山水意境的遥相呼应
20.下图是李宁运动品牌旗下的服饰产品的截图,请结合文段内容,对服饰中所展现的“国潮”元素进行具体阐释。(4分)
【答案】
18.A
19.D
20.①汉字“悟道”在服装上醒目突出,让人领略到汉字之美。②祥云图案体现传统文化,寓意吉祥如意。③把汉字和有寓意的图案织染在服饰上,是传承与创新的融合,是一种时代新风。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点睛之笔”意为文章传神绝妙之处;“画龙点睛”意为在关键处加上精辟的话,使内容更加深刻而生动。语境是指在一些国潮服装上设计醒目的汉字达到醒目的效果,选“画龙点睛”。第二处,“寓意”为寄托或蕴含的意旨或意思:“喻义”为用比喻的意义来表明含义。语境指中国红蕴含着端庄、吉祥的含义,选“寓意”。第三处,“天马行空”意为气势豪放,不受拘束;“龙飞凤舞”意为气势奔放雄壮,后多形容书法笔势有力,活泼舒展。语境修饰时尚设计,应选“天马行空”。第四处,“承续”为继承延续;“沿续”搭配对象是事物类的,根据前文语意,搭配对象是中华文脉,应用“承续”。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①“青绿色在文创产品和服饰中受到青睐”搭配不当,根据文段语意,重在强调青绿色蕴含的美学意味,因而“受到青睐”不适合做谓语,改成“在文创产品和服饰中受到青睐的青绿色”。②“蕴含着古代绘画山水意境的遥相呼应”成分残缺,缺介词“对”,在“蕴含着”后面加“对”。根据以上分析,结合选项来看,两处错误都改正,表述无误的是D项。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服饰中所展现的“国潮”元素主要有汉字“悟道”和祥云图案。根据第一段“一些国潮服装上,经过设计的汉字醒目突出”,可从汉字“悟道”在服装上醒目突出,让人领略到汉字之美的角度分析。根据第二段“国潮设计,让物品‘说’出了璀璨的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可从祥云图案体现传统文化,寓意吉祥如意角度分析。根据第二段“凝结着中华智慧的光彩,在传承与创新中充满魅力”“颐和园粤绣屏风《百鸟朝凤》图案元素,织染在潮流服饰上;《山海经》里的神话形象登上时装秀场”,可从把汉字和有寓意的图案织染在服饰上,是传承与创新的融合角度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科学精准做好近期疫情防控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梁万年强调:对于重点人群、重点区域要严格执行现行的管控政策。高危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等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出游与聚集;其他人员若出行,尽量做好防护,切实履行自己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义务。对于中、高风险地区(如口岸边境、执行重大活动的地区等) ① ;其他地区应该做好风险评估,综合考虑风险等级、个人免疫状态、疫情形势等提出有力度、有温度的政策,不能“一刀切”, ② 。疫情防控是对各级政府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应做好风险评估,发挥专家作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各地不仅要考虑输入疫情的风险, ③ 。应做好相关预案,给公众提供明确的节假日出行信息参考指引。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请用一句话概括上文语段的主要信息,要求表达简洁准确,不超过25个字。(4分)
【答案】
21.①可以采取较严格的措施;②体现精准防控的要求;③也要考虑疫情输出风险。
22.梁万年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防疫工作提出建议(或要求)。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前文“对于重点人群、重点区域要严格执行现行的管控政策”,可见,该空要填写的是“对于中、高风险地区(如口岸边境、执行重大活动的地区等)”的政策,这些地方毫无疑问是重点区域,故而要严格执行管控措施。故可填写“可以采取较严格的措施”。②根据前文“提出有力度、有温度的政策,不能‘一刀切’”,可见要与“一刀切”相反,政策要有力度、有问题,即做到第一段提到的“科学精准做好近期疫情防控”,简括为“达到精准防控”,故可填写为“体现精准防控的要求”。③根据前文“各地不仅要考虑输入疫情的风险”提示,可知下文要求“还要考虑……的风险”,一般来说风险除了“输入”的,还有“输出”的,故可填写为“也要考虑疫情输出风险”。
22.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语段第一段是介绍新闻发布会及其主题,第二段是梁万年提出的有关精准防疫的具体要求,主要信息在第二段。梁万年的讲话先总后分,中心论点是第一句“对于重点人群、重点区域要严格执行现行的管控政策”,其后是分点具体说明对于重点人群、区域防控的要求,综合信息可概括为“梁万年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防疫工作提出建议(或要求)”。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主火炬台和点火方式在百年奥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主火炬台“大雪花”由一片片写有参加国家和地区名字的“小雪花”构成;主火炬是冬奥火炬传递的最后一棒,嵌在“大雪花”中,以“不点火”代替“点燃”;奥林匹克之火以“微火”的形式呈现给世界。
上述材料中的问题能激发你哪些思考?请结合自身生涯规划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23.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关于冬奥的关键信息有两处:1.主火炬台的“大雪花”与“小雪花”;2.点火方式的“不点火”代替“点燃”。关于“雪花”,其实,这一朵朵“小雪花”代表的是所有参赛国家和地区名称,它象征的是“我们”;而这朵“大雪花”象征的,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这朵雪花,和这一朵朵雪花讲述的不仅是“我”的故事,更是“我们”共同的未来,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昭示全世界必须团结互助,才能战胜困难。而关于“火”,寒冬里一朵雪花,雪花里一株小火苗。可是,为何现在从“大火”变“微火”,为何“不点”主火炬了?其实这一创意是来自于低碳环保理念。2008年北京奥运会,李宁点燃的火炬,一小时大概消耗5000立方米燃气。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主火炬点燃仪式,没有采用“点燃”主火炬的方式,而是让火炬手手持“微火”小火炬进行传递,最后一棒直接将火炬放在主火炬台上。作为突破百年奥运史的一次大胆创新,此次“微火”的表达形式既展现出中国一以贯之倡导的绿色可持续环保理念,更凸显出中国一叶之秋的东方美学,那就是一个小小的火炬以“微光”之势折射整个奥林匹克精神。无论火焰大小,只要点燃大家的心中之火,就是最璀璨的圣火!作文题要求结合自身生涯规划写一篇文章。所以,写作时应当围绕“团结”或“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环保理念展开思考。就“雪花”的寓意而言,从小处讲,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学习工作中,都必须注意团结他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做事顺畅、为人愉悦。从大处讲,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永远是我们不变的追求。不管身处哪个国度、不管身为哪一人种,我们永远都处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大圈中。因为,唯有注意团结,才能让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越来越好、越走越远。而针对“点火”而言,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应当如何践行环保理念,保护好我们的自然环境去讲。
立意:1.众多小我,皆处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2.唯有团结互助,才能战胜人类共同的困难。3.不点火,是为了保护好这团火。
新高考语文 2021届高考考前冲刺卷 语文(三)学生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 2021届高考考前冲刺卷 语文(三)学生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 2021届高考考前冲刺卷 语文(三)教师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 2021届高考考前冲刺卷 语文(三)教师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卷 新高考Ⅱ: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卷 新高考Ⅱ,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