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
2. 结合几何模型或身边环境,能指出体、面、线、点,并区分平面和曲面、直线与曲线;
3. 能从运动、集合的角度描述点、线、面、体的关系,并恰当地举例来说明它们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
难点:点、线、面、体概念的抽象过程.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教师展示一张含有立体图形的图片.
问题1 你能找出常见的立体图形吗?
结合这些实例,教师明确几何体的概念: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简称体.
问题2 观察长方体模型,它有几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棱?棱与棱相交成几个顶点?你能说出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包含哪些吗?
(1)长方体有________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_______条棱,棱与棱相交成________个顶点.
(2)三棱柱有_____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____条棱,棱与棱相交成_____个顶点.
(3)四棱锥有____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__条棱,棱与棱相交成____个顶点.
(1) (2) (3)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观察、思考,体会图形是由点、线、面、体构成的,从构成元素的角度把握几何体的特征,从而引入点、线、面、体的概念
教师展示一些立体图形的模型.
结合这些实例,教师明确几何体的概念: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简称体.
设计意图:以立体图形为认知基础,明确“体”的概念;通过多举一些例子,使学生感受到“体”,加深学生对“体”的概念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理解.
教师:观察这些几何体,再联想上一节课“展开图”的知识,想一想:包围着体的是面?是线?还是点?
容易得出结论:包围着体的是面.
问题3 (1)看一看:如图3,四棱锥、圆柱、圆锥分别有哪些面?这些面有区别吗?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进行观察,并开展组内讨论,教师参与其中.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面有平的面、曲的面.
教师归纳:数学中的面可以分为平的面和曲的面,而在数学中“平面”一词具有特定含意,它是白是无限延展的.围成体的面只是平面或曲面的部分
练一练:如图,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
设计意图:由“体”分解出“面”,这是由整体迈向局部的第一步;通过多举例和及时练习,深学生对“面”的认识,理解“面”的概念.
问题4 利用长方体、圆柱、棱柱、棱锥等熟悉的几何体模型,结合下列问题开展小组合作探究:
(1) 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2) 线与线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点评纠正,师生共同归纳:
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分直线和曲线;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点只代表位置,没有大小,点与点之间没有区别.
(3) 看一看,想一想,举出我们身边符合线点形象的例子.
师生活动:教师鼓励学生联想身边熟悉的情境,尽可能多地举出例子,并用电脑展示出来与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借助“面”的学习经验进一步认识线和点,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引领学生完整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过程,体会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2. 由静到动,探索关系
问题5 我们知道物体运动时会留下运动轨迹. 如果把笔尖看成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画图并相互交流.
追问1:通过画图,你得到了什么结论?请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
师生活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点动成线.
追问2: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这结论吗?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举出更多实例;教师用电脑再演示一些例子.
设计意图:从动手实践中获得直观感受,在讨论交流中抽象概括,引导学生模拟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体验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问题6 如果把汽车雨刷看成一条线,从几何的角度来观察它在挡风玻璃上摆动时的现象,你可以得出出什么结论?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这结论吗?做一做,想一想.
师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用直尺当雨刷在纸上演示,启发学生类比联想,得出“线动成面”的结论.
学生讨论交流,举出更多实例。
设计意图:将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类比迁移,重复“实践发现→抽象概括→举例验证”的探究过如深学生对“具体一抽象一 具体” 认知方法的体验.
物体的运动会留下运动轨迹,这些运动轨迹往往也能抽象成几何图形.
(1)点动成线
(2)线动成面
(3)生活中的点动成线
(4)生活中的线动成面
问题7 既然“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当面运动时又会形成什么图形?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外后选择适当的学具,操作演示.
师生共同归纳:面动成体.
设计意图:从动手试验→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过渡到思考想象猜想假设→实践验证,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创新精神,在发展形象思维的同时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觉.
思考:我们知道物体运动时会留下运动轨迹,如果我们用动态的观点来欣赏点、线、面、体,会是什么样的呢?
练一练:
- 将下列选项中的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得到下面几何体的是( )
- 如图,第1行中的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出第2行中的立体图形. 把有对应关系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连接起来.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面动成体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 追本溯源,探求本质
问题8 电视屏幕上的画面,大型团体操的背景图案,都可以看作由点组成的.
从几何的角度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发现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吗?
师生活动:指导学生结合问题阅读教材.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是点;图形是由满足某种条件的点组成的.
教师提出问题:你还能举出一些符合这一观点的例子吗?
学生讨论交流,举出更多例子:庆祝节日时不同颜色的鲜花组成美丽图案;显示器的像素;一块块小瓷砖镶嵌成的图案;十字绣图案,等等.
设计意图:渗透集合观点,揭示图形的本质,认识图形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 小结
本节课我们循着三条线索认识了点、线、面、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
(1)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 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就能组合成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形成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突出重点的知识技能,完成知识体系建构;加深学生对认知方法“具体-抽象一具体”理解.
四、目标检测
1. 下列现象能说明“面动成体”的是( )
A.时钟的钟摆摆动留下的痕迹
B.旋转一扇门,门在空中运动的轨迹
C.扔出小石子,石子在天空中飞行的路线
D.一根舞动的荧光棒
2.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将正方形绕直线l旋转一周,所得圆柱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为多少?
解:从正面看是一个长 为4,宽为2的长方形,
所以它的周长为:
2×(4+2)=12
3. 观察下列多面体,并把下表补充完整.
名称 | 三棱柱 | 四棱柱 | 五棱柱 | 六棱柱 |
图形 |
|
|
|
|
顶点数a | 6 |
| 10 | 12 |
棱数b | 9 | 12 |
|
|
面数c | 5 |
|
|
|
观察上表中的结果,你能发现a+c与b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请写出关系式.
解:a+c=b+2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点、线、面、体的认识与理解.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 点、线、面、体一等奖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 点、线、面、体一等奖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长方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