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词三首》第1课时 课件+教案+导学案设计
展开21 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词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孙、泊、愁、寺”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引出古诗
活动1 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导入:中国是诗词的国度,悠久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化沉淀下来的不仅有不朽的《诗经》《离骚》,还有清新的汉乐府诗和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到了唐宋时代,诗歌已经发展到顶峰,涌现出了李白、杜甫、苏轼、王安石等一大批杰出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山居秋暝》。
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王维:字摩诘,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他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是“诗中有画”。(课件出示)
活动2 理解课题,了解写作背景
1.板书诗题,引导质疑: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
2.理解诗题。
(1)巧借注释认识并理解“暝”。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3)读诗题想象画面。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顺势过渡: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傍晚的景色,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所作。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品味其中的意境。
操作指导:要引导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及学习积累来进一步了解诗人,把握王维的诗的特点。从题目开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题目。
板块二 诵读古诗,感悟画面
活动1 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1.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按照节奏提示读好停顿,突出韵律。
活动2 理解古诗意思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提出自己不易理解的词句。
3.教师相机点拨诗意,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课件展示:空山:空旷的山林。
春芳:春天的花草。
“归浣女”和“下渔舟”可变为“浣女归”和“渔舟下”来理解。
活动3 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1.出示学生活动卡,明确学习要求。
题目 | 诗中描写的景物 | 表达的情感 |
《山居秋暝》 |
|
|
|
| |
|
| |
|
| |
|
| |
|
| |
|
|
2.学生自主交流,填写活动卡。
(1)圈出诗中的景物,抓住关键字词填到活动卡中。
(2)边读边想象: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学生结合活动卡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将画面叙述得充实丰满。注意运用“诗句扩充”法来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预设:“山、雨、月、泉、女、莲”为诗中景物,“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女”是“浣女”,“莲”是“动”的,一幅幽静又不乏动感的画面呈现于眼前。(教师相机板书: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莲动。)
4.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画面,再读古诗。
预设:
(1)仿佛看到雨后山林里皎洁的月光斜射入林间,无比祥和。(读出陶醉)
(2)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从石头上流过,好清澈、好有诗意。(读出美妙)
(3)仿佛听见溪流声与浣女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真是快乐。(读出开心)
活动4 体会古诗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1.引导学生体会静态与动态之美。
(1)首联和颔联,描绘空山中新雨之后,秋天的天气缓缓将至。傍晚,一轮明月洒下皎洁的月光,那月光穿过树林,直射林间,增添清幽之美;一汪清泉于石上流过,泉水清可见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静态的美)
(2)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美?(动态的美)
2.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相机指导学生将静态描写的诗句读得轻缓一些,动态描写的诗句读得活泼一些,声音也相对响亮明快。
活动5 练习背诵
1.教师说诗句的意思,学生背诵相应的诗句。
2.教师出示相关的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背诵相应的诗句。
3.无提示背古诗。
操作指导:教学中遵循“初读古诗,读出韵律;再读古诗,想象画面;又读古诗,抓住诗眼;研读古诗,体会静态美与动态美”的学习过程,要引领学生自主走进诗中描绘的画面,层层深入。教师应鼓励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体会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带着感情读出画面美。
板块三 提炼方法,学以致用
活动1 引导学生迁移学习方法,自学第二首古诗
1.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山居秋暝》的方法。
2.教师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课件展示:(1)关注诗人和诗题;
(2)反复诵读。
一读,读出节奏,理解字词;
二读,想象画面,读出感情;
三读,抓住诗眼,品读意境。
3.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枫桥夜泊》:
课件展示:(1)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泊”的字音;
(2)画出节奏线,读出节奏;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并填写学生活动卡。
活动2 师生交流,研读古诗
1.过渡:抓住题目了解诗意是一种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我们可以多尝试并运用。下面就请根据题目,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夜里停泊在枫桥的所见所感。)
2.简介作者,课件出示作者资料。
3.根据自己画好的节奏来读一读古诗。
(1)注意语速稍慢。
(2)字音准确。
(3)停顿适当。
4.学生朗读古诗,画出诗中的景物,教师帮助补充总结:月、乌、霜、枫、渔火、寒山寺、钟声、船。
5.抓诗眼,品景物。
(1)品读第一句:“月落”是月亮即将落下;“乌啼”是乌鸦正在啼叫,那声音平添几分悲凉;“霜满天”是余霜漫天,无比寒冷。
(2)品读第二句:“江枫”是江边枫树飒飒作响;“渔火”点点,平添几多忧愁,让人久久不能入眠。
(3)品读第三、四句:“寒山寺”是悲凉之地;“钟声”从此传出,一直传到诗人的“客船”之上,客乡在外,不免伤感之情涌上心头。
6.品悟诗中的静态与动态描写。
引导学生抓住夜半“乌啼”和“钟声”来感受夜的宁静,通过“霜满天”感受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想象诗人漂泊他乡时,身边没有亲人陪伴的孤单和凄凉,用比较深沉缓慢的语调朗读此诗。
7.小组汇报诗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
操作指导:教学中要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策略,先由学生提炼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什么、怎样教。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描写的景物,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从而体会作者内心的孤单和凄凉。
板块四 赏析诗情,书写生字
活动1 对比《山居秋暝》与《枫桥夜泊》,品悟诗情
1.引导学生朗诵两首古诗并比较这两首古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预设:相同点是两首古诗都写了秋天的景色。区别在于第一首《山居秋暝》写的是一种自由、幽静、惬意之美,体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而第二首《枫桥夜泊》所描绘的景色处处透露出诗人的寂寞愁绪,写出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忧愁。
2.诵读两首古诗,把握诗人所传递的不同的情感。
3.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研读写景的古诗,我们要着重把握诗人的情感,透过景物描写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这样我们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品味别样的古诗境界。
活动2 指导学生进行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1.学生自主观察,发现书写生字的规律。
2.全班交流,说一说如何把生字写好。
3.教师示范,重点指导书写“愁、寺”。
(1)“愁”在书写时,“禾”的末笔捺变点;“火”的点、长撇要收些,形成避让关系;下部“心”要略扁。
(2)“寺”书写时要注意合理布局,不要整体拉长或前倾。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5.练习书写《枫桥夜泊》整首诗。
6.投影展示,进行评价。
操作指导:要引导学生对两首诗进行对比诵读,使学生自主发现两首诗的区别与联系,体会作者在景物中融入的不同情感。指导书写整首诗时,可引导学生注意布局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