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口语交际》指导方案 其他 0 次下载
- 《语文园地三》指导方案 其他 0 次下载
- 8《古诗二首》第2课时 课件+教案+导学案设计+课时测评 课件 3 次下载
- 9《黄山奇石》第1课时 课件+教案+导学案设计 课件 1 次下载
- 9《黄山奇石》第2课时 课件+教案+导学案设计+课时测评 课件 0 次下载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一等奖课件ppt
展开部编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登鹳雀楼》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乡”主题第一篇课文《古诗二首》的第一首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结合教学重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学情,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紧扣“登”字引领学生在课堂上一层一层逐渐深入学习古诗的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体会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不仅能与诗人所见所想产生共鸣,而且能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教学设计中每一个环节的学习都以“学、展、点”的流程进行,首先明确具体可操作的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充分发挥生生互动的作用。之后鼓励学生大胆展示学习收获,教师在学生展示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点拨、引导,顺水推舟,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自主学习设计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在语文课堂上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把语文素养的训练落实到每一个环节,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
教学目标
1.认识《登鹳雀楼》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依、尽”等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写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懂得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含鹳雀楼图片的多媒体课件,黄河奔流的视频。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作者王之涣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本课是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题意
1.提问:(板书“登”字)同学们能用“登”字说一句话吗?
预设:
生1:我在暑假登上了长城。
生2:爷爷每天都去登山。
生3:我登过泰山。……
2.导入:“登”的第一个意思就是“上,升”,用力踩上更高的地方的过程就是“登”,这节课我们就随诗人王之涣一起登上山西省的鹳雀楼。(板书:鹳雀楼)
3.介绍诗人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字季淩,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唐朝著名诗人。幼年聪颖,弱冠能文。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
4.课件出示鹳雀楼,介绍: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负盛名。
5.过渡:了解了这些资料,同学们现在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吗?“登鹳雀楼”应该怎样断句停顿?(生练习朗读“登/鹳雀楼”。)每登高一层楼看到的景象都不同,登上壮观的鹳雀楼最高层会看到什么景象?想到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这首五言绝句,一起登高望远吧!
二、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第一层:读古诗,学生字。
【学】
1.听古诗范读,圈出生字;
2.自己练读古诗,读准“尽、欲、穷、层”;
3.同桌互读古诗,商量选出要展示的生字,分工演练。
【展】
1.多种形式展示朗读古诗。小组齐读、对组分句读、小对子接读……
2.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自由展示生字。读音、结构、组词、巧记。
【点】
1.按韵律朗读古诗: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师在学生展示朗读过程中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
2.字理识字:
(1)→窮→穷
篆文=(穴,洞)+(躬,弓身屈体),表示人在穴中,无法站直。造字本义:身体弯曲达到洞穴的尽头。
(2)尽:甲骨文=(皿,食物用完后空的盛器)+(又,抓持)+(像毛刷),表示吃完盛器中的食物后用毛刷清洁盛器。造字本义:手持毛刷清洁空的盛器。
(师在学生展示生字的过程中课件出示字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义,同时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并作出肯定评价。)
3.检查生字学习情况:开火车读生字组词,并按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4.指导书写“依、尽、黄、层”。
学生先描后写,再互相评价。
5.过渡:同学们通力合作顺利地登上了鹳雀楼的第一层,看到了这首诗的全貌,想不想继续攀登啊?
第二层:想画面,解诗意。
【学】
1.自读古诗,边读边画出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结合插图猜一猜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自学时理解了哪个词或哪句诗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
【展】
学生自由展示自己在学习交流过程中的收获,提出疑问。
【点】
(结合学生展示,及时点拨、追问。)
1.课件出示诗,你认为哪两句是写景的?哪两句写作者的感想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作者的登楼所见,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的是作者的所思所感。
2.能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吗?
(1)出示图:站在鹳雀楼远眺,对面可见连绵起伏的群山,此时,夕阳紧挨着群山渐渐落下去。通过看图,你能说一说“依”和“尽”的意思吗?对呀,“依”就是挨着,靠着,这里指夕阳挨着山峰。而“尽”就是指太阳落山了,看不见了。
(2)太阳落山了,只留那一片灿烂的晚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而山下的黄河水似从天而降,咆哮着向大海流去。“入”是什么意思呢?
(3)此时此刻,你还能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把你看见的景色连起来说给小伙伴听一听。
3.课件出示插图,同学们,登上鹳雀楼,只见远处夕阳正紧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只留下火一样的晚霞在天边飘荡着,晚归的鸟儿正向鹳雀楼飞来,脚下滔滔的黄河水咆哮着,奔腾着,滚滚东去,流入大海,诗人王之涣不禁大声吟诵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学们,面对这样壮丽的黄河夕照图,你会想什么?
4.诗人王之涣又是怎么想的呢?你能在诗中找出来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呢?你能来说一说吗?
生1:此情此景让我们也感觉到,要想看得更远一些,就必须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生2:“千里目”真的指一千里吗?不,它是指很远很远的地方。
生3:“一层楼”在这里也是指人要不断努力向上。
5.登上鹳雀楼的第二层我们读懂了诗人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的所见所想,让我们继续努力登上第三层去感受壮观的景象吧!
三、诵读古诗,运用积累
第三层:诵古诗,懂道理。
【学】
1.自己练习背诵古诗,再以对对子的形式同桌互相考一考。
2.说说学习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展】
1.多种形式展示背诵:单独有感情背诵、对对子接背、男女生PK背诵、师生接背……
2.交流自己理解的道理。
【点】
1.引导学生填空理解诗意:有一天,唐代的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他抬头远望,只见太阳快要落山,黄河奔流向海。看着眼前壮丽的美景,他想:要想看得远,就得站得高。于是他吟诵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就是著名的古诗《登鹳雀楼》。
2.观看黄河奔流的视频。
总结:我们通过努力登上了鹳雀楼的最高层,眼前壮观的景象就是对我们努力的奖励。
3.交流:古往今来,人们总喜欢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赠予亲友,你想把这两句诗赠给谁?你会对他说什么呢?
第四层:拓展积累。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王之涣的其他诗作。
送 别 凉州词
王之涣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 黄河远上白云间,
青青夹御河。 一片孤城万仞山。
近来攀折苦, 羌笛何须怨杨柳,
应为别离多。 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总结全课,评价反馈
1.总结古诗学习方法。
2.教师对本节课同学们自主学习中独学、对学、群学表现和展示参与度进行总结,并进行评价。
3.结语:学习也如登高一样,只要我们努力向上、向前,每上一个台阶,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优秀ppt课件,文件包含8《卖火柴的小女孩》第1课时课件pptx、8《卖火柴的小女孩》第1课时教案docx、08《卖火柴的小女孩》第1课时导学案设计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完整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完整版课件ppt,文件包含19《古诗二首》第2课时课件pptx、19《古诗二首》第2课时教案docx、19《古诗二首》第2课时导学案设计docx、19《古诗二首》课时测评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夜宿山寺精品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夜宿山寺精品ppt课件,文件包含19《古诗二首》第1课时课件pptx、19《古诗二首》第1课时教案docx、19《古诗二首》第1课时导学案设计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