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原卷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原卷版)01
    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原卷版)02
    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原卷版)03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原卷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原卷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三)

    语文

    命题:皇姑区教师进修学校 孟春华

    沈阳市第一二四中学 马荻

    沈阳市第一二○中学 季芷姗

    康平县高级中学 高月轩

    审题:沈阳市教育研究院 徐丹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考古学是一门通过实物遗存研究人类过去的学科,这一性质决定了它的核心任务就是“透物见人”。考古学研究透物见人推理的基本途径分为三条:归纳、演绎与类比。归纳就是要尽可能获取更多的材料,获取更多角度的信息,从中提炼出认识来。这是中国考古学研究所主要依赖的研究路径,广泛地发掘与占有材料,还有鼓励多学科的合作,都是为了获取尽可能丰富的信息。

    所谓演绎,就是从理论出发,从一般到特殊。对考古实践而言,研究者如果没有装备理论,实际是无法认识遗存的。尽管物质遗存一直都存在,但只是有了考古学之后,它才成为研究材料。研究并不仅仅是从材料出发的,理论是研究的一个出发点。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为例,研究文明起源的理论众多,有水利说、阶级斗争说、战争说、人口说,如此等等,究竟哪一种理论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呢?从这些理论出发,可以进行推导,帮助我们关注考古遗存中相关现象。但是,如果没有充分理论研究,那么研究者就不知道应该重点关注哪些现象。忽视理论研究,不理解理论研究,理论来源不足,是中国考古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考古学研究的困难之处在于从古代物质遗存到古人的行为之间存在巨大的距离,这不是我们从今天的经验可以简单推导的,因为古今并不一定一致。尽管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但是今天的观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就是类比,它是考古学“中程理论”建设的核心。中程理论是跨越物与人之间鸿沟的桥梁,是透物见人考古推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论是从物到人,还是从人到物,都有一定的模式可以探索,否则考古学就是不能成立的。在既往中国考古学研究中,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中程理论的重要性,这导致我们的考古推理存在不少想当然的现象。中国缺少民族志与民族考古资源,不过,这部分资源可以通过借鉴西方考古学获取。

    完善考古推理,需要宏观与微观上的努力。宏观上需要尊重科学精神,科学对于考古学来说,不仅仅指科技考古的方法,还指科学的一般原则:尊重真理、立足理性、合乎逻辑。尽管考古学研究有关古人的推理不可能回到过去进行检验,但是可以间接地通过实物材料进行验证。微观上是指考古推理需要综合运用三条路径的推理。考古学从物来研究人,它本质上还是研究人的。不理解一般意义上的人,是不可能理解特殊意义上的人的,古人就是特殊意义上的人。因此,考古学研究仅仅从考古材料出发是不够的,还需要从人的一般研究出发,这里包括所有与人相关的研究,尤其是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等学科。理解人的状况需要在关联的网络中加以理解,这也就决定考古学不可能是孤军奋战的。要完善考古推理,需要把考古学放在有关人的研究的关联中来考虑。

    (摘编自陈胜前《理论视角下百年中国考古学的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的科学化和本土化,标志着中国考古学在方法论的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步。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考古学的两个基本方法,从根本上讲是由考古材料的埋藏性和有形性决定的。除此之外,100年来还有很多其它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加入到了考古学,其来源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来自于自然科学,一类来自于人文社会科学。两相比较,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更多一些。“科技考古”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考古学的面貌,也标志着考古学的进步和水平。人文社会科学参与考古学的广度和深度虽远不如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但从长远看它们终究会成为考古学合作的主力军,因为离开了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合作与交叉,考古学自身无法全面释读和复原古代遗存所蕴含的全方位信息和复杂多样的社会面貌。

    在中国考古学理论的问题上,以往有少数学者只强调西方的理论模式,而不认为中国考古学有自己的理论。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中国考古学的百年探索和学科建设,无论如何不能说是没有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以夏鼐“考古学文化定名说”和苏秉琦“文化谱系论”“文明道路论”为代表的“一说两论”,构成了中国特色考古学理论体系。用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的考古学实践,自然就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派,而这个学派的特点正是一切从考古材料出发,一切从中国的史情、地情、民情、国情出发,以物论史,透物见人,把回答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华国家从哪里走来、怎样走来的问题作为学科目标和任务,并以此为特色屹立于世界考古之林。

    (摘编自赵宾福《从东北出发:百年中国考古学的起步与进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考古学要通过实物遗存来理解特殊意义上的人,它的核心任务是“透物见人”,其学科本质是研究人,而不是研究物。

    B. 中国考古研究者只从材料出发,忽视了理论研究,不理解理论研究,对相关现象关注不够,导致中国考古学研究出现问题

    C. 古今可能有差异,所以在古代物质遗存与古人行为之间作简单的推导是不科学的,但是我们可以借助观察来进行类比研究。

    D. “中程理论”在物与人之间架起了桥梁,起到纽带作用,不论是从物到人,还是从人到物,都有一定模式可以探索。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介绍了考古学研究“透物见人”推理的三条基本途径,综合运用时三者不分先后。

    B. 材料一分析了中国考古学理论研究情况及存在问题,材料二关注百年中国考古学的起步。

    C. 中国考古学经过百年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这与注重科技手段在其中的应用是分不开的。

    D. 在世界范围内独具特色中国考古学派,使中国考古学的影响面逐步由小众走向大众。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俨山集》:“吾儿不欲收买古董,甚正当正当;吾所以为之者,欲为晚年消日之资,亦不可为训也。”

    B. 《宋史·刘敞列传》:“(刘敞)尝得先秦彝鼎数十,铭识奇奥,皆案而读之,因以考知三代制度,尤珍惜之。”

    C. 《通志·金石略》:“观晋人字画,可见晋人之风猷;观唐人书踪,可见唐人之典则。此道后学安得而舍诸?”

    D. 《考古图》序言中指出,金石学就是“观其器,诵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遗风,如见其人”。

    4. 面对西方考古学,中国考古学界应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若你是一名考古学专业新生,参加学校“强国有我”主题活动,将以“我来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考古学”为题发言,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②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不但和旁人一样,并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都一样。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侪辈,草木虫鱼在和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炎暑寒冬中也还是那样活着。像庄子所说的,它们“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它们时而欣欣向荣戾天跃渊,时而晏然蛰处含葩敛翅,都顺着自然所赋予的那一副本性。它们决不计较生活应该是如何,决不追究生活是为着什么,也决不埋怨上天待它们特薄,把它们供人类宰割凌虐。在它们说,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

    ③从草木虫鱼的生活,我学得一个经验。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世间少我一个,多我一个,或者我时而幸运,时而受灾祸侵逼,我以为这都无伤天地之和。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你如果问我,人们生活在这幻变无常的世相中究竟为着什么?我说,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

    ④这并不是一种颓废的人生观。你如果说我的话带有颓废的色彩,我请你在春天到百花齐放的园子里去,看看蝴蝶飞,听听鸟儿鸣,然后再回到十字街头,仔细瞧瞧人们的面孔,你看谁是活泼,谁是颓废?请你在冬天积雪凝寒的时候,看看雪压的松树,看看站在冰上的鸥和游在冰下的鱼,然后再回头看看遇苦便叫的那“万物之灵”,你以为谁比较能耐苦持恒呢?

    ⑤以上是我站在前台对于人生的态度。但是我平时很欢喜站在后台看人生。许多人把人生看作只有善恶分别的,所以他们的态度不是留恋,就是厌恶。我站在后台时把人和物也一律看待,我看西施、嫫母、秦桧、岳飞也和我看八哥、鹦鹉、甘草、黄连一样,我看匠人盖屋也和我看鸟鹊营巢、蚂蚁打洞一样,我看战争也和我看斗鸡一样,我看恋爱也和我看雄蜻蜓追雌蜻蜓一样。因此,是非善恶对我都无意义,我只觉得对着这些纷纭扰攘的人和物,好比看图画,好比看小说,件件都很有趣味。

    ⑥这些有趣味的人和物之中自然也有一个分别。有些有趣味,是因为它们带有很浓厚的喜剧成分;有些有趣味,是因为它们带有很深刻的悲剧成分。

    ⑦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我在几年前做的《无言之美》里曾说明这个道理,现在引一段来:

    ⑧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来,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必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节选自朱光潜《谈人生与我》,有删改)

    材料二: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6.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光潜先生站在前台看自己的人生时,把自己同一切人和物一样看待,认为人应该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

    B. “蝴蝶”“松树”等动植物,较之“遇苦便叫”的人更耐苦持恒,作者以此证明自己的人生观并不颓废。

    C. 作者站在后台看人生,感受纷纭扰攘的人和物带来的趣味,其中那些带有悲剧成分的趣味会带来更深的触动。

    D. 通过作者对人生悲剧的解读,我们可以推断,如果宝黛爱情真的得以圆满,那就体现不出悲剧蕴含的趣味了。

    7. 下列对材料的艺术特色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第⑤段多种意象对举,鲜明生动;整句与散句结合,使得语言整饬而不乏变化,活泼而又连贯畅达。

    B. 材料一叙议结合,作者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审美视角,传达出对生命、人生的深刻领悟。

    C. 在材料一中,作者或列举事例或与他人态度对比,来谈自己对趣味的理解,化抽象为具体,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D. 材料二的第一段文字仅用比拟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就写出了作者眼中的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生机勃勃。

    8. 请分析材料一中引用庄子所言“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的作用。

    9. 材料一中说“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请结合材料二中史铁生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七年冬,晋献公使太子伐东山。里克谏曰:“臣闻皋落氏将战,君其释申生也!”公曰:“行也!”里克对曰:“非故也。君行,太子居,以监国也;君行,太子从,以抚军也。今君居,太子行,未有此也。”公曰:“非子之所知也。寡人闻之,立太子之道三:身钧以年,年同以爱,爱疑决之以卜筮。子无谋吾父子之间,吾以此观之。”公不说。里克退,见太子。太子曰:“君赐我以偏衣、金玦,何也?”里克曰:“孺子惧乎?衣躬之偏,而握金玦,令不偷矣。孺子何惧!夫为人子者惧不孝不惧不得且吾闻之曰敬贤于请孺子勉之君子曰善处父子之间矣

    太子遂行,狐突御,先友为右,衣偏衣而佩金玦。出而告先友曰:“君与我此,何也?”先友曰:“中分而金玦之权,在此行也。孺子勉之乎!”狐突叹曰:“以厖衣纯,而玦之以金铣者,寒之甚矣,胡可恃也?虽勉之,狄可尽乎?”先友曰:“衣躬之偏,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勉之而已矣。偏躬无慝,兵要远灾,亲以无灾,又何患焉?”至于稷桑,狄人出,申生欲战。狐突谏曰:“不可。突闻之:国君好外,大夫殆;好内,嫡子殆,社稷危。若惠于父而远于死,惠于众而利社稷,其可以图之乎?况其危身于狄以起谗于内也?”申生曰:“不可。君之使我,非欢也,抑欲测吾心也。是故赐我奇服,而告我权。又有甘言焉。言之大甘,其中必苦。谐在中矣,君故生心。虽蝎谮,焉避之?不若战也。不战而反,我罪滋厚;我战死,犹有令名焉。”果败狄于稷桑而反。谗言益起,狐突杜门不出。君子曰:“善深谋也。”

    (节选自《国语·晋语一》)

    【注】①偏衣:左右异色的衣服。②偷:薄。③厖:(颜色)杂乱。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为人子者惧/不孝不惧/不得/且吾闻之曰/敬贤于请/孺子勉之乎/君子曰善/处父子之间矣/

    B. 夫为人子者/惧不孝/不惧不得/且吾闻之曰/敬贤于请/孺子勉之乎/君子曰善/处父子之间矣/

    C. 夫为人子者惧/不孝不惧/不得/且吾闻之曰/敬贤于请/孺子勉之乎/君子曰/善处父子之间矣/

    D. 夫为人子者/惧不孝/不惧不得/且吾闻之曰/敬贤于请/孺子勉之乎/君子白/善处父子之间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十七年,即晋献公十七年,这种以王公在位年数纪年的方法,被称为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 监国,古代国君外出之时,太子居留,守护国家,监督国事,代国君行使权力,处理国政。

    C. 戎,文中指兵车、军车,与《谏逐客书》中“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的“戎”意思相同。

    D. 逆,文中指迎战、抵抗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的“逆”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针对派遣申生征伐东山一事,里克在国君面前进行了劝谏,退朝后见到太子,又帮助其进行了分析,安慰太子国君并未薄待他。

    B. 晋献公确立申生为太子依据了三个原则:身份均等的立长子,年龄相同的立所爱之子,所爱相同而犹疑不决的,通过卜筮决定。

    C. 先友鼓励太子,征伐的战果可以巩固其地位,穿国君赐予的衣服,手握着兵权,既有君父之亲又能远离灾难,是不必害怕的。

    D. 太子申生准备应战时,狐突持反对意见,他主张太子应从利君、利民和利己的角度考虑,不与狄人作战,避免滋生祸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里克谏曰:“臣闻皋落氏将战,君其释申生也!”公曰:“行也!”

    (2)不战而反,我罪滋厚;我战死,犹有令名焉。

    14. 太子申生决定与狄人作战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呈吴按察(其二)

    刘过

    黄鹤山前雨乍过,城南草市乐如何。

    千金估客倡楼醉,一笛牧童牛背歌。

    江夏水生归未得,武昌鱼美价无多

    掉船亦欲徜徉去,古井而今淡不波。

    【注】①此诗为刘过被困于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武昌)时,为向吴按察再次表达求资助归之意而作。②三国吴主孙皓想将都城自建业迁往武昌,有大臣借用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加以劝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即呼应标题“喜雨”二字,笔势自此延展开来,先写黄鹤山前之雨过,再写城南之集市,由自然环境过渡至社会环境。

    B. 颔联从首联的草市之乐转写草市之人,既有“估客”千金买醉,又有“牧童”牛背上悠闲放歌,描绘出丰收的太平景象。

    C. 诗人并不留恋武昌鱼的味美价廉,本来正值江水上涨可乘船东归,可是却迟迟无法动身。颈联巧用典故,颇有弦外之音。

    D. 刘过本是喜纵谈之人,尾联却说自己内心是“古井不波”,或许是受之前求资助归未果的影响,此番再次作诗以陈心迹。

    16. 本诗虽为求助之诗,但写得不亢不卑,既不失礼数,也不失身份。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文中有许多描写自然万物勃发生长的语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描绘出一幅植物欣荣、春水始动的早春图景。

    (2)唐代诗人经常借“汉”来隐晦记叙本朝事件,如高适的《燕歌行》开篇即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开元年间征戍之事。

    (3)“兔”具有机智敏捷、吉祥美好的寓意,中国民间流传有嫦娥玉兔的神话和玉兔捣药的传说。“兔”在古典诗文中也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超过80%,这个数据说明,电动汽车已经成为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新宠儿。那么,        ?当我们隐去它的外壳,就会看到一个与燃油汽车(a)的“内心世界”。它没有传统汽车必备的油箱,(b)的是井然有序的电池。在这些电池之外,柔软的线缆遍布全身,部分线缆可以代替复杂的机械结构,为汽车传递前进的动力。

            ,在续航里程、充电时间等方面还无法完全超越燃油汽车。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动化使得整车系统大大简化,也使得车辆控制更加简单,更容易实现自动驾驶等智能服务。在汽车行业发展了100多年后的今天,电动汽车不仅引领了一场重要的汽车革命,        长久以来,“不稳定”是制约风电光电发展最大的瓶颈,如果能够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那么很多问题都将(c)。而数量巨大的电动汽车本身就是规模庞大的电池,随之发展的电池技术将推动整个社会实现能源转型。也许未来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就是电动汽车。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科学假设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请借助关联词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三个假设复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在致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时,又由年轻且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新追求的优秀艺术家为其注入了现代意义。

    新编的“团圆”的尾声堪为代表。原著设定的是一个极悲伤的结局    所有的欢声笑语,一朝覆灭    所有的前尘往事,花飞花谢。那些命如花美的女子,死的死、散的散,令人唏嘘。而舞剧的最后一幕却借宝玉的想象,让十二正钗同归舞台。帷幕拉起,舞台上铺满了飘零的白色花瓣,伫立着椅背极长的十二张高椅,如十二座法相庄严的墓碑。舞者钗环尽褪,肃立,舞动,不息……交响乐突进,民族舞突变为现代舞,舞姿大胆而凌厉,她们在用挣扎、呼喊的身体语言表达出对埋葬自己的现实与命运的抗争。这就是最后一幕——《花葬》。十二正钗死而复生,只为告别自己的一生,正应了“万艳同悲”。你可以把这当作是梦中复活,是魂魄犹燃,是命数运数都尽了但美永存……

    作家毕飞宇表示:“《花葬》极棒,体现了团队的创造力和美学勇气,这个小说里没有,但是,恰恰是红楼的本质和精神。”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标点,并说明其作用。

    22. 最后一幕命名为“花葬”有何用意?请联系材料和原著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共20页。

    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