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科学说课做框架_教科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431560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六年级上科学说课做框架_教科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431560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六年级上科学说课做框架_教科版
展开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科学说课做框架_教科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理念,说教法,教学具准备,预设亮点,教学预案,说板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六年级上科学说课-做框架教科版 一、教材分析 《做框架》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科学》教材《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5课。本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思考,在体验中学科学。包括对设计结果的猜测(假设),为后续探究制定计划,考虑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等处理,并引导学生在与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中互相质疑和评价,反思自己的预设,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最终得出结论和报告,向其他人展示或陈述等。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探究发现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并且找到加固四边形框架的方法。三角形框架三个顶点相互牵制,相互影响,当三角形的顶端受重力作用时,两边斜杆受压力,下面水平杆受拉力,由于三角形边长不变,角度也不变,是唯一不会变形的形状。第二部分:亲自动手做一个正方体框架,并对框架进行加固,加固完成后,找一找框架中有多少三角形,想一想,每一根斜杆起什么作用,要求具体说明某一根是阻止框架向哪边塌,而不是笼统地说起加固的作用。最后要学生测试一下做的框架能承重多少。让学生体验到框架的“巨大的力量”。 根据科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用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支持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初步学会用三角形增大框架牢固程度的方法;尝试设计和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2、科学知识:知道不同的形状框架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决定以探究“哪种形状的框架最稳固”为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用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支持自己对问题的解释为本课教学难点。 二、学生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形状和结构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为主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不同形状的框架,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并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已经能够识别变量和制作简单的曲线图及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三、教学理念 小学科学特级教 师章鼎儿 老师说过:“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活动时间。” 本课教学,我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把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探究,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究,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受益无穷。因此,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因素融为一体。综合本课特点,我将主要采用对比实验法,既能使学生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在此基础上我只作适当的点拨,着重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五、教学具准备: 1、教师:教学课件,三角形、长方形、立方体的框架等。 2、学生:橡皮筋、筷子每组若干。 六、预设亮点 1、进行框架设计比赛,原则是以尽量少的材料承受较多的重量。 2、组织分析在框架结构上的力。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会觉得有挑战性。 七、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埃非尔铁塔的图片(课件出示)。 (1)认识吗?这是什么?(塔、铁塔等) (2)介绍埃非尔铁塔有关资料(课件出示资料介绍)。问: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设计者、在哪里、高度、有人告状不同意建造等) (3)这么著名的一个建筑,造在自己家旁边不好吗?为什么当时有人反对建造埃非尔铁塔呢?(设计新款,当时没有见过;太高,怕它倒等) (4)可是,埃非尔铁塔建好至今已历经数百年了,风风雨雨,还是屹立不倒。事实已经证明,这种结构是非常牢固的,值得信赖的,像这样的结构后来在建筑史上把它叫做框架结构。 2、类似这样结构的建筑物还有很多,老师在网上也收集了一些图片,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1)要求:在观察的过程中,注意分析这些建筑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欣赏,回答问题(不密封、空心的、中间可透风、骨架一样的等) (3)这些建筑物像骨架一样的构造,我们就叫它框架结构。 3、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做框架)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中的图片导入,既蕴含着建筑美,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框架大多是由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构成,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二)小组合作,体验探究 1、三角形稳定性的研究: (1)再次欣赏图片,要求仔细观察,这些建筑物中最小的格子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等)。(当学生回答出三角形后,问) (2)为什么大都做成三角形而不做成长方形或其它形状呢?这其中一定蕴含了什么科学道理,下面请每个小组把昨天准备的三角形与长文形框架拿出来,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3)每个同学尝试按一下三角形与长方形框架,有什么发现?(请几个小组汇报结果)其它组有不同意见吗?(三角形稳固,长方形不稳固) (4)有什么办法使长方形稳固呢?小组思考讨论。(加斜杆) (5)尝试,现在稳固了吗?为什么加一根斜杆它就稳固了,难道它是魔棒,我们来研究一下它到底有什么作用。 (6)出示图片,中间的小朋友相当于斜杆,在第一幅图中起到什么作用?第二幅图中起到什么作用?(推、拉) (7)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斜杠推拉的作用(取出二个大长方形框架,任选二组前来实验,并说说感受。) (8)再次欣赏图片,理解框架结构中最小的格子大都是三角形,加深三角形稳固性的认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数学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形状,也能很容易想出用手压或拉比较框架的牢固性。因此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利用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支持自己对问题的解释。逐渐养成尽可能使用定量的术语来构建论点的思维习惯。 2、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1)昨天,老师布置任务要每一个小组制作一个立方体框架,下面请每个小组把制作好的都拿出来。 (2)埃非尔铁塔历经数百年还是屹立不倒,不知道同学们的框架能承受多少分量啊? (3)放书试试怎么样?(试验,统计各组情况,完成表格第一项内容)哈哈,有几个组一本书都没放上去就倒了,幸亏埃非尔不像大家一样,否则铁塔旁的人们就倒大霉了。 (4)你们有办法能让它承放更多书本吗?(讨论) (5)怎么加呢?请每组根据要求讨论设计方案(完成作业纸) 要求:所加斜杆要少,但要牢固(节约成本,不浪费) (6)展示设计方案,说说设计的理由(请2个小组代表) (7)根据方案,实践操作 (8)检验,它能承放多少书本(记录) (9)比较框架雏形承受书本的数量与加杆后承受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牢固,承受力加大)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所获取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加固不牢固的四边形框架,利用前一环节的实验方法测试加固后的框架的牢固性,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成的问题,是科学探究“学以致用”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寻找我们周围的三角形,意识到科学在生活中巧妙的运用。(三)小结拓展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三角形和四边形是最基本的框架。三角形框架的稳定性最好。利用三角形可以加固各种框架结构的稳定性。) 2、再次欣赏埃非尔铁塔,感受框架结构的雄伟气魄。 3、课后,你们还想继续研究框架结构吗?你想从哪些方面研究? 总之,我认为,科学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兴趣、爱好。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会学”,更要使他们“好学”,只有这样,才能是科学课成为真正的“科学”。 八、说板书 黑板板书: 5.做框架 三角形 稳固 长方形 不稳固 加斜杠 稳固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科学听课反思做框架_教科版,共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认识什么是框架结构;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科学教学实录做框架_教科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新课,做框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做框架_教科版,共1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