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5.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5.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1.2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借助天平的实际操作,形象直观地感受等式的基本性质;2.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利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技能,进而熟练解一元一次方程;3.使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情境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并在概括的过程中体验归纳方法.4.经历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分析、概括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用它来解方程.难点:熟练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等式变形,对等式的基本性质2中“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的掌握与应用.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等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创设情境【复习回顾】问题1:什么是方程?等式和方程的关系是什么?预设答案: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他们二者的关系是这样的: 问题2: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预设答案: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而且方程中的代数式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问题3: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预设答案: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做一做】判断下面式子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说明理由.1.4x=9.8 ( )16+y<30 ( ) 3x-8y=14 ( )21÷7=3 ( )预设答案:1.4x=9.8 ( 是 )16+y<30 ( 不是,不是等式) 3x-8y=14 (不是,不是一元)21÷7=3 (不是,不含未知数)我们认识了一元一次方程,知道了什么是方程的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解方程吧.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思考后举手回答. 以问题串形式,并加上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点明本节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环节二探究新知【探究】教师活动:还记得上一课小华和小彬猜年龄的问题吗?你能帮小彬解开那个年龄之谜吗?你能解方程 5x = 3x + 4 吗?下面我们一起用天平操作一下吧.5x = 3x + 42x = 4x = 2教师活动: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活动:如图,图中字母表示小球的质量,你能根据天平的相关知识完成填空吗?(图中两个天平都保持平衡) a=b a+c=b+c教师活动:从左到右,等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此你发现了等式的哪些性质?预设答案: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追问:从右到左呢?等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此你发现了等式的哪些性质?预设答案:等式的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教师总结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追问:如何用字母表示呢?预设答案:用字母可以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教师活动:如图,图中字母表示小球的质量,你能根据天平的相关知识完成填空吗?(图中两个天平都保持平衡) a=b 3a=3b教师活动:从左到右,等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此你发现了等式的哪些性质?预设答案:等式的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追问:从右到左呢?等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此你发现了等式的哪些性质?预设答案:等式的两边都除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教师强调除数不能为0.教师总结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追问:如何用字母表示呢?预设答案:用字母可以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或(c≠0).【做一做】指出等式变形的依据.(1)从x=y能不能得到6x=6y,为什么?预设答案:能,根据等式的性质2,两边同时乘以6.(2)从a+2=b+2能不能得到a=b,为什么?预设答案:能,根据等式的性质1,两边同时加上“–2”.(3)从3ac=4a能不能得到3c=4,为什么?预设答案:不能,a可能为0.【归纳总结】教师活动:利用等式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1)等式两边都要参加运算,且是同一种运算;(2)等式两边加或减,乘或除以的数一定是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子;(3)等式两边不能都除以0,即0不能做除数或分母. 在老师的协助指导下,学生实际操作用天平称量物体. 学生认真思考. 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举手回答. 认真思考,并举手回答.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举手回答. 认真思考并举手回答. 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小组内讨论,思考解决问题. 让学生借助天平秤实际操作,培养学生从实际操作中获取信息,并通过亲身感受、体验归纳总结、抽象数学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有序的数学思维品质及科学的学术精神. 让学生交流讨论,充分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领会等式性质的符号语言及与小学学习的区别,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小组合作意识. 通过“做一做”巩固等式的基本性质,尤其注意基本性质2中的限定条件. 通过“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环节三应用新知【典型例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探讨.教师板书一道例题书写过程,其余题目可由学生代表板书完成,最终教师展示答题过程. 教师活动:通过天平验证我们发现可以借助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下面我们看例题.【例1】解下列方程.(1) x+2=5; (2) 3=x-5. 解:(1)方程两边同时减2,得x + 2 - 2 = 5 – 2.于是 x = 3.(2)方程两边同时加 5,得3 + 5 = x - 5 + 5.于是 8 = x.教师活动:习惯上,我们写成 x = 8.追问:求出方程的解之后怎样验算呢?检验的方法:把求出的解代入原方程,可以检验解方程是否正确.如把x=3代入方程x+2=5, 左边=3+2=5,右边=5, 左边=右边, 所以x=3是方程x+2=5的解.【例2】 解下列方程:(1) –3x = 15; (2).解:(1)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得 化简,得 x = -5.(2)方法一:方程两边同时加 2,得 化简,得 .方程两边同时乘-3,得n=-36. 教师活动:有没有其他解决方法呢?(2)方法二:方程两边同时加 2,得 化简,得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得n= -36. 教师活动:变形后,将方程化成未知数的系数为1的形式,即“x=a”的形式. 学生思考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口述,尝试回答问题,并明确例题的做法. 在实际变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等式基本性质的真正含义.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相比小学的逆运算更具理性思维;在经历等式变形的过程中,增强学生数学理性思维问题的意识,规范的数学书写格式.环节四巩固新知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相应指导,最后给出答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1.判一判.(对的画“√”,错的画“×”)(1)等式两边都加上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 ) (2)等式左边加一个数,右边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 )(3) x=2是方程x+13=15的解. ( )预设答案:(1)× (2)× (3)√2.解下列方程:(1) x – 9 = 8; (2)5 – y = –16 (3) 3x + 4=-13 (4)预设答案:解:(1)方程两边同时加上 9,得 x – 9 + 9 = 8 + 9.于是 x = 17.(2)方程两边同时减去 5,得5 – y – 5 = – 16 – 5.于是 – y = – 21.方程两边同时除以 – 1,得y = 21.(3)方程两边同时减去 4,得3x + 4 – 4 = – 13 – 4.于是 3x = – 17.方程两边同时除以 3,得 x = .(4)方程两边同时加上1,得 于是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得 x = 9.3.将等式3a-2b=2a-2b变形,过程如下:因为3a-2b=2a-2b,所以3a=2b(第一步),所以3=2(第二步).上述过程中,第一步的根据是 ,第二步得出了明显错误结论,其原因是 . 预设答案:等式的基本性质1;没有考虑a=0的情况.4.小红编了一道这样的题:我是 4 月出生的,我的年龄的 2 倍加上 8,正好是我出生那一月的总天数. 你猜我有几岁?请你求出小红的年龄.解:设小红的年龄是 x.2x + 8 = 30.方程两边同时减 8,得2x + 8 – 8 = 30 – 8.于是 2x = 22.方程两边同时除以 2,得 x = 11.答:小红的年龄是 11 岁. 自主完成练习,然后集体交流评价. 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问题.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独立完成练习的习惯.环节五课堂小结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通过小结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归纳、巩固所学知识.环节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34页习题5.2第1、2、4 题 课后完成练习通过课后作业,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2.4 有理数的加法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3.4 整式的加减第2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3.2 代数式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