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质量检测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梯度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梯度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梯度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质量检测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1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达标测试
展开第二单元 第6课
一、素养达标
1.(2022·江西上饶)《通典·食货》中记载:“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从中可以看出( C )
A.隋朝商品经济发达 B.隋朝注重精耕细作
C.隋朝重视粮食储备 D.隋朝实现了国强民富
[解析] 题干的“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表明“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都是隋朝的粮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表明隋朝的仓库储粮丰富,C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涉及仓库的粮食储备,未涉及A、B、D选项的信息。
2.(2022·河北唐山)唐高祖沿用北周及隋传统,多用关陇贵族辅政。唐太宗则打破地域偏见,大量拔擢关东和江南士人,又不问门第,擢用寒门庶族,故“贞观一朝得人为盛”。这说明贞观年间( C )
A.贵族退出政治舞台 B.国力达到鼎盛阶段
C.政治风气较为开明 D.重文轻武大兴文治
[解析] 据题意可知,唐太宗时期打破地域和门第偏见,大量拔擢人才,说明贞观年间的政治风气较为开明,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国力达到鼎盛阶段,排除B项;重文轻武大兴文治是在宋代,排除D项。
3.(2022·安徽期中)唐朝中央政府在水陆交通线上设置驿站,官员凭信符可在此下榻休息,并可使用驿站的舟车马匹,驿站成为政府的常设机构。唐政府设置驿站的主要目的是( A )
A.巩固唐朝对全国的统治 B.促进中外商旅贸易往来
C.方便政府增加财税收入 D.便于政府官员执行公务
[解析] 唐政府在地方交通线设置驿站,旨在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巩固中央统治,A项正确;题干问的是“唐政府设置驿站的主要目的”,B、C、D三项是驿站设置带来的作用而非主要目的,排除三项。
4.(2022·河南信阳)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这说明,武则天的统治( C )
A.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C.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进行了科举制的改革
[解析] 由材料信息“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可知,武则天的统治既发展了贞观之治,又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即“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故C项正确;虽然武则天统治期间,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但材料涉及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及科举制度等方面,故A项错误;“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进行了科举制的改革”只涉及武则天统治期间的部分政策及其作用,不能揭示材料的主旨,故B、D两项错误。
5.(2022·山东菏泽)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因漕运(运河)一时断绝,长安君臣濒临饿死。随后江南转运南米三万斛抵达,德宗赶到东宫对太子说:“吾父子得生矣!”据此可知( D )
A.大运河对于巩固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B.唐德宗贞元二年因发生战乱致使漕运断绝
C.唐朝已不能有效地掌控全国绝大部分地区
D.江南财赋已成为晚唐都城的重要经济来源
[解析] 材料反映了唐德宗时期,漕运一时断绝导致都城君臣面临被饿死的危险,而江南转运来的稻米解除了这一危险,这说明江南的财富已经成为中晚唐都城的重要经济来源,D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江南物资和财富对都城君臣生活的重要意义,没有涉及国家统一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唐德宗贞元二年发生战乱,排除B项;唐德宗时期国家处于统一的局面,排除C项。
6.(2022·黑龙江期中)唐朝设立的羁縻州府(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有财政上的自主权),见于记载的有856个,其数量远超历代,它们主要统辖于单于、安北、安西、北庭、安东、安南六大都护府。唐朝羁縻州府的设立( B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
C.推动了民族融合 D.创新了边疆地区的治理模式
[解析] 羁縻州府是一种对少数民族的笼络政策,唐朝设立的羁縻州府由六大都护府统辖,体现了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扩大,B项正确;羁縻州府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在财政上有自主权,羁縻州府有一定的独立性,排除A项;羁縻州府实行的是当地人治理当地人,而不是中央派遣官员去治理,因此对民族融合的影响有限,排除C项;在秦汉时已经有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材料也有“数量远超历代的信息”,说明不是创新,排除D项。
7.(2022·北京西城)识读下表,分析这一时期全国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 )
年份 | 全国户数 | 全国人口 |
609 | 890万户 | 4 600万 |
626 | 290万户 | 1 600万 |
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B.政权更迭、混战不息
C.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D.朋党之争和黄巢起义
[解析] 根据材料可得,人口数量急剧变少,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这个时期属于隋唐政权更迭时期,由于战争不断导致人们流离失所,人口锐减,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全国的人口,而不是南方或北方的人口,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安史之乱是在唐朝中后期,不符合题意时间,排除C项;黄巢起义是在唐朝末期出现,不符合题意时间,排除D项。
8.(2022·西藏期末)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道节度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C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时期刺史汇报对象由尚书省转为地方节度使,说明的是地方权力膨胀,威胁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与皇权强化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刺史权力的膨胀,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方分权,排除D项。
9.(2022·广东期中)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政府把户口增减、田野开辟等当作地方官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贞观三年(629年),朝廷曾颁布诏令,内容是“赐妇人正月以来产子者粟一斛”。唐政府将天下男女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等,令地方官按照黄小中丁老的原则,将所辖百姓对号入座。贞观三年,唐政府招附塞外民族120万口。贞观五年,唐政府以金帛自突厥赎还汉人8万余口。根据《资治通鉴》的相关材料统计,唐玄宗天宝十三年比唐高祖武德七年增加了约7 069 154户,是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数百年的最高户数。
——单培勇等编著《中国国民素质史论纲》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人口政策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代人口增长与盛唐气象出现的关系。
[答案] (1)内容:鼓励生育;进行细致的户口统计;招抚塞外民族和流亡人口(招徕人口);将人口增减纳入政绩考核。
历史背景:经历隋末动乱,需要增加人口(劳动力);唐朝初年政治清明;唐代民族关系较为和谐(民族政策开明)。
(2)关系:盛唐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利于人口增长,而人口增长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保障。
[解析] (1)内容:根据材料“赐妇人正月以来产子者粟一斛”可知,鼓励生育;根据材料“唐政府将天下男女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等,令地方官按照黄小中丁老的原则,将所辖百姓对号入座”可知,进行细致的户口统计;根据材料“唐政府招附塞外民族120万口。贞观五年,唐政府以金帛自突厥赎还汉人8万”可知,招抚塞外民族和流亡人口(招徕人口);根据材料“唐政府把户口增减、田野开辟等当作地方官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可知,将人口增减纳入政绩考核。
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唐政府把户口增减、田野开辟等当作地方官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贞观三年(629年),朝廷曾颁布诏令,内容是‘赐妇人正月以来产子者粟一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初年政治清明;经历隋末动乱,需要增加人口(劳动力);根据材料“贞观三年,唐政府招附塞外民族120万口。贞观五年,唐政府以金帛自突厥赎还汉人8万余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民族关系较为和谐(民族政策开明)。
(2)关系:根据材料“唐玄宗天宝十三年比唐高祖武德七年增加了约7 069 154户,是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数百年的最高户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人口增长与盛唐气象出现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盛唐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利于人口增长,而人口增长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保障。
二、能力提升
10.(2022·山东临沂)隋朝统一全国后,曾对山东江南名门大姓的婚姻进行过抑制,但直到唐代,民间依然“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前朝旧族仍然“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据此可知,唐代( B )
A.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B.门阀体制影响深远
C.科举制度不受社会重视 D.婚恋关系极端保守
[解析] 材料反映了隋朝政府采取措施抑制大族婚姻,但唐朝民间和贵族的婚姻对门第依旧看重,说明了门阀体制影响深远,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婚姻观念,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也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排除A、C两项;材料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婚姻看重门第,无法体现婚恋关系极端保守,排除D项。
11.(2022·江西上饶)史载,武则天创造了一种组字舞,使舞蹈队通过变换队形组成“皇帝万岁、天下太平”等字样;在金城公主入藏和亲的欢送庆典上,唐中宗令皇宫马球队与吐蕃使者进行马球比赛。据此可知,唐代体育活动( D )
A.仅限于皇族成员参与 B.成为朝廷的外交手段
C.影响了当时社会风俗 D.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
[解析] 武则天通过舞蹈表演强化皇权意识,唐中宗通过马球比赛加强与吐蕃的友好交往,这说明唐代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政治功能,D项正确;体育活动不仅仅是皇族成员参与,下层普通民众也会参与,排除A项;武则天的组字舞蹈不是朝廷的外交手段,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体育活动影响社会风俗,排除C项。
12.(2022·河北唐山)《旧唐书·舆服志》云:“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据此可知,唐朝( A )
A.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C.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D.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开元初期,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可知,当时胡服盛行,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自由开放,兼容并蓄,A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可知,表述的是唐朝与少数民族的民族融合情况,并不是强调中外文化交流,排除B项;根据材料“皆著胡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可知材料主旨强调当时胡服盛行,并没有涉及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排除C项;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是材料中胡风盛行的原因,不是材料现象的反映,排除D项。
13.(2021·湖南高考)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A )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解析] 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载地方官吏的薪俸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况和唐代中期后,地方节度使掌握财政权有关,即地方势力膨胀,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中央财政紧张,故C项和材料无关;高出部分是合法收入,不能说明地方官吏贪腐,故D项错误。
14.(2022·陕西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氏自武后移国三十余年,朝廷罕有正人,附丽无非险辈。……礼仪无复兴行,刑政坏于犬马,端揆出阿党之语,冕旒有和事之名,朋比成风,廉耻都尽。”
——摘编自《旧唐书》等
材料二 (唐)国子司业崔融在所撰写的《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中全面总结了武则天的一生,说她“沉潜刚克”“惠心泉塞”“仗义当责”“忘躯济厄”“制礼作乐”“返朴还淳”,使“四海慕化”“九夷察”,为国家和民族立下了不朽的“鸿业大勋”,他还认为武则天具有超乎常人的“英才远略”。
——摘编自《新唐书》等
材料三 一方面记载了武则天指使左金吾将军丘神绩巴州杀太子李贤,后“乃归罪于丘神”,并“追封贤为雍王”。待事情稍微平静,旋又“恢复神绩左金吾将军”职务;另一方面也承认“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世英贤亦竟为之用”。
——摘编自《资治通鉴》等
(1)分别概括三则材料对武则天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答案] (1)评价:
材料一全面否定,认为武则天排斥忠臣,重用小人,统治黑暗,破坏礼仪制度。
材料二全面肯定,认为武则天英才远略,遵守礼制,仗义担当,使四海归附,建立鸿业大勋。
材料三辩证看待,认为武则天善用权谋,拉拢人心,杀死亲儿子,同时也承认武则天知人善任,赏罚分明,有较高的治国水平。
(2)因素:时代变化或时代背景不同;评价角度或立场;评价者所依据的史料;采用的历史学方法和历史观。
[解析] (1)评价:根据材料“朝廷罕有正人,附丽无非险辈”“……礼仪无复兴行,刑政坏于犬马,端揆出阿党之语”可知,材料一全面否定,认为武则天排斥忠臣,重用小人,统治黑暗,破坏礼仪制度;根据材料“四海慕化”“九夷察”“英才远略”可知,材料二全面肯定,认为武则天英才远略,遵守礼制,仗义担当,使四海归附,建立鸿业大勋;根据材料“一方面记载了武则天指使左金吾将军丘神巴州杀太子李贤”“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世英贤亦竟为之用”可知,材料三辩证看待,认为武则天善用权谋,拉拢人心,杀死亲儿子,同时也承认武则天知人善任,赏罚分明,有较高的治国水平。
(2)因素: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时代变化或时代背景不同、评价角度或立场、评价者所依据的史料及采用的历史学方法和历史观等角度进行分析。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随堂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素养达标,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素养达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精练: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精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素养达标,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