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梯度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_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梯度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梯度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梯度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梯度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1 次下载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质量检测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展开第一单元质量检测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2·辽宁葫芦岛)据考古资料显示,龙山文化晚期,大批城址内部已经基本上有了严格的功能区,如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区、宗教祭祀活动区、墓葬区等,甚至居住区又细分为一般居住区和贵族居住区,存在明显的等级分化。这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 A )
A.阶级国家的产生 B.宗法秩序逐步形成
C.文明具有多样性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国家出现的表现如城的出现、礼制的产生、国家暴力机器的发展等,因此材料“龙山文化晚期,大批城址内部已经基本上有了严格的功能区”可以用来研究阶级国家的产生,A项正确;材料与宗法秩序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明多样性的说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排除D项。
2.(2022·吉林期中)孔氏传曰:“四海之内会同京师,九州同风,万国共贯,水火金木土谷甚修治……”孔颖达疏:“昔尧遭洪水,道路阻绝,今水土既治,天下大同,故总叙之。今九州所共同矣。”上述言论均宣扬了( A )
A.华夏认同意识 B.天下一统思想
C.中央集权理念 D.以史为鉴学风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孔氏传、孔颖达认为自大禹治水成功后,打通了地域阻隔,实现了“九州同风”“万国共贯”“天下大同”,增强了各地民族认同感,据此可知,材料宣扬了华夏认同意识,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认同意识,没有宣扬大一统思想,排除B项;大禹建立夏朝时,尚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理念,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以史为鉴的学风,排除D项。
3.(2022·安徽期末)西周初期,很多周王室后裔和原先在周王室任职的官员被分封到各地担当诸侯,从而使得“王臣”在横向分布面上不断地扩大。这种做法( A )
A.旨在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B.实现了中央集权统治
C.客观上削弱了周王室力量 D.意在拓展西周的疆域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是分封制的实施,其目的是巩固周王室统治其作用扩展了周王室的影响范围,故A项正确,排除C项;分封下的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排除B项;拓展疆域是客观上的结果,而非主观上的意图,其意图是巩固统治,排除D项。
4.(2022·甘肃期中)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这一时期( C )
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指土地归国家所有的井田制;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是废除井田制度,肯定土地私有制。因此材料直接反映的是生产关系领域中土地所有制由国家所有向私有制的转变,C项正确;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题干“废井田,开阡陌”说的是土地制度,不是政治制度,排除A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指土地归国家所有的井田制,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是废除井田制度,直接反映的是土地制度的变化,且这一时期是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过渡,不能体现封建王权的强化,排除B项;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包括阶级关系(基础关系)、维护这种关系的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题目说的是土地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
5.(2022·广东揭西)在已经挖掘的商代遗址中,不论早期还是晚期,都发现了大量来自远方的物品,如产于东海、南海乃至印度洋的海贝、鲸鱼骨、海龟,以及来自新疆地区的玉石等,可见当时( D )
A.已经出现丝绸之路 B.疆域范围极其广大
C.掠夺成为主要方式 D.商业已有一定发展
[解析] 材料信息是,商代已经与新疆地区、东海、南海乃至印度洋等地区有商业交往。由此可见商代商业已有一定发展,故D项正确;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故A项错误;这不是对商代疆域的描述,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掠夺成为主要方式,故C项错误。
6.(2022·山东聊城)西周青铜礼器中属周王室和王臣制作的占大多数,属诸侯国的为数甚少。到了春秋时期,王室、王臣的礼器几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列国诸侯、卿大夫甚至卿大夫家臣铸造的器物。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B )
A.礼乐制度已经崩溃 B.政治格局的变动
C.手工业水平的提高 D.官僚政治的形成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青铜器铸造由王室专属转为列国诸侯、卿大夫甚至卿大夫家臣铸造的器物,说明的是礼崩乐坏,王室衰微,传统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动,B项正确;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处于瓦解状态,并未完全崩溃,排除A项;材料与手工业水平提高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郡县制的确立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7.(2022·湖南益阳)古人心目中,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先民为“华夏”,周边的人民为“蛮”“夷”“狄”“戎”等。自春秋战国以来,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逐渐发展成“中国”的代名词。材料反映了( B )
A.中原文明优于周边文明 B.华夏民族认同感增强
C.中国各民族间界限取消 D.宗法观念的逐渐淡化
[解析] 从材料中“华夏”称呼的范围变化来看,从专属黄河流域的居民发展为囊括周边的戎狄蛮夷,说明的是华夏民族认同感的增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原文明同周边文明的对比,排除A项;中国各民族间界限取消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
8.(2022·河南信阳)春秋时期,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私有财产,出现“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情景。为此,鲁宣公宣布施行“初税亩”制度,规定:无论公田、私田都需纳税10%。由此可知,这一规定的推行( C )
A.标志井田制的最终瓦解 B.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特点
C.源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D.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政府公田、私田均收税,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故选C项;废井田,开阡陌意味着井田制最终瓦解,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重农抑商,排除B项;承认私田,并不能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排除D项。
9.(2022·江西宜春)老子告诫统治者应该俭约谦下,不高居人民群众之上。他极力反对统治者奢侈无度,纵欲横行,并告诫统治者要清净寡欲,对人民的压榨要有度,不然会适得其反。据此可知,老子( A )
A.发展了早期民本思想 B.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
C.极力反对韩非的主张 D.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解析] 根据材料“不高居人民群众之上”“对人民的压榨要有度,不然会适得其反”等信息可知,老子劝诫统治者要关心爱护百姓,这是早期民本思想发展的表现,A项正确;老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B项;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此时没有韩非子的思想,排除C项;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不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排除D项。
10.(2022·河北承德)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被秦庄襄王封为相,并在嬴政继位初期主掌朝政,他利用自身财力和地位,广招门客,编撰了融汇各家思想的《吕氏春秋》。该著作( D )
A.首创纪传体通史的史书体裁 B.对儒学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
C.启发了秦统一后的经济建设 D.体现了思想“大一统”的追求
[解析] 根据材料“编撰了融汇各家思想的《吕氏春秋》”可知,本书融合了各家思想用以作为处理朝政的思想依据,体现了对思想“大一统”的追求,D项正确;司马迁的《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的史书体裁,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并没有体现对儒学的偏见,排除B项;该书是思想著作,C项夸大了它的作用,排除。
11.(2022·辽宁葫芦岛)秦统一后颁布的《秦律》明确规定,地方官府应每年校正一次正在使用中的度量衡器具,为此,还在官府所辖工匠中设置了专职的校正工匠。这一举措( A )
A.有利于维护经济秩序 B.杜绝了商业舞弊行为
C.增加了政府行政成本 D.限制了社会阶层流动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为统一度量衡,明确了度量衡标准。《秦律》明确规定,地方官府应每年校正一次正在使用中的度量衡器具,为此,还在官府所辖工匠中设置了专职的校正工匠。这一举措,有利于规范商业秩序,A项正确;B项“杜绝了”的说法太绝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增加了政府行政成本”,排除C项;材料与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D项。
12.(2022·河北承德)楚汉战争期间,刘邦用陈平之计,制造范增背叛项羽的假象,不久,范增被项羽猜疑,忧愤而终。韩信破坏了刘邦与齐国的和谈,还写信给刘邦表示由自己出任代理齐王,刘邦答复说:“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代理)为?”由此可见,刘邦取得楚汉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D )
A.将士用命,指挥得当 B.废秦苛法,深得民心
C.经略巴蜀,根基稳固 D.重视人才,善于应变
[解析] 刘邦用陈平计谋分化范增和项羽关系,同时为了拉拢韩信,分封韩信为齐王,由此可见,刘邦善于用人,而且能及时应变,D项正确;材料中韩信的举动与“将士用命”不符,排除A项;得民心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经略巴蜀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C项。
13.(2022·吉林长春)秦汉在统一前奖励耕战。但秦统一后残民以逞,因而早亡;而汉统一后则与民休息,乃有文景之治。这表明( C )
A.“无为”更适合社会发展 B.秦汉土地经营方式不同
C.国家治理应该适时调整 D.法家思想影响社会发展
[解析] 根据“秦汉在统一前奖励耕战。但秦统一后残民以逞,因而早亡;而汉统一后则与民休息,乃有文景之治”可得出汉代吸收了秦灭亡的教训,及时调整国家政策,C项正确;“无为”只适合王朝之初,排除A项;材料与土地经营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法家,排除D项。
14.(2022·山东日照)汉高祖时期诏令简易朴实、近乎口语,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多援引儒家经典语。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B )
A.大一统局面形成 B.统治思想的变化
C.汉赋的广泛流行 D.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 根据诏令风格的变化,由“简易朴实、近乎口语”到“援引儒家经典语”,说明汉代诏书的风格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A、C两项说法与题意无关,排除;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政治体制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
15.(2022·山西太原)汉武帝下令对普通手工业者的资财,每4 000钱收税120钱,叫一算;而对商人的资财,每2 000钱就收一算。对普通人的轺车,一车收一算;而对商人的轺车,则一车收两算。这体现了汉武帝( C )
A.比较重视工商业发展 B.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以行政抑制商业发展 D.实行手工业官营制度
[解析] 材料“汉武帝下令对普通手工业者的资财,每4 000钱收税120钱,叫一算;而对商人的资财,每2 000钱就收一算”体现的是汉武帝以行政手段来抑制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农业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与手工业官营制度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16.(2022·山东滕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
“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与秦的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大一统”内涵变化的原因。(8分)
[答案] (1)西周:分封制;秦:郡县制。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2)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体制。
原因:秦统一六国;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交融推动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影响。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根据材料一“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可知,秦实行郡县制。关于郡县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方面作答即可。
(2)变化:根据“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得出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根据“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得出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体制。原因:根据“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得出秦统一六国;从制度角度概括得出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根据所学,可从经济、思想等角度概括,可得出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交融推动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影响。
17.(2022·重庆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摘编自《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汉武帝)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元封元年,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代仅筦(国家管理)天下盐铁。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运输)费,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贵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天子以为然,许之。於是天子北至朔方,东到太山,巡海上,并北边以归。所过赏赐,用帛百馀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
——摘编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认为行王道的主要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管理经济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时代意义。(8分)
[答案] (1)条件:百姓生活富足安定。
背景: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土地兼并日益加剧;各诸侯国谋求富国强兵,兼并争霸;百家争鸣推动思想交流繁荣;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
(2)措施: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实行均输平准。
影响:打击了郡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平抑物价,稳定了市场秩序;有利于保障民生。
[解析] (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大意是说使老百姓不挨冻受饿,能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人,据此可知孟子认为行王道的主要条件是百姓生活富足安定。第二问依据材料一“……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可知这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一定程度上保障劳动人民所需要的生产时间和土地,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从而确保统治的长治久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但是土地兼并也逐渐加剧;政治上,各诸侯国在兼并战争不断的形势下,谋求富国强兵,兼并争霸;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出现推动了思想解放潮流,儒家等为代表的学派更是提出了民本思想。
(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管理经济的主要措施,据“(汉武帝)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可知铸币权收归中央;据“元封元年,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代仅筦(国家管理)天下盐铁”可知盐铁官营;据“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贵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可知实行均输平准。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意义,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打击郡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盐铁官营,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也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实行均输平准,有利于平抑物价,打击了商贾势力,稳定了市场秩序,也有利于保障民生。
18.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封建时代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汉武帝元朔二年,梁王、城阳王提出:愿分部分国土与其弟。武帝立即批准,并下诏“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朝廷均予批准,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可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诏令的实行,“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结果“则王子无不封侯而诸侯益弱矣”。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大一统”在政治上的表现及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诏令措施的特点及后果。(6分)
[答案] (1)表现:建立起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等。意义: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奠定了国家统一的政治基础;为后世沿用,影响深远等。
(2)特点:使用法律手段;采取分裂诸侯国的方式等。后果:诸侯国的数量急剧增加;诸侯国力量被削弱;中央集权加强等。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等。根据材料“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奠定了国家统一的政治基础;为后世沿用,影响深远等。(言之有理即可。)
(2)根据材料“武帝立即批准,并下诏‘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朝廷均予批准”可见,汉武帝使用了法律手段;根据材料“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可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可见,汉武帝采取分裂诸侯国的方式等。根据材料“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则王子无不封侯而诸侯益弱矣”可见其后果是诸侯国的数量急剧增加;诸侯国力量被削弱;中央集权加强等。
19.(2022·黑龙江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汉书》的作者班固在史学上的贡献,除首创纪传体断代史外,扩大了志书的范围是其重要内容,因《汉书》名为“书”,故将其中篇名“书”改称“志”。《汉书》中十志较《史记》八书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地理志》为《史记》所无,《艺文志》亦为新创。以后正史大多依《汉书》十志加以损益而成,从而形成中国史学史上的志书体。
——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汉书》篇目举例
卷五 景帝纪
卷六 武帝纪
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
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
卷九十 酷吏传
卷九十六 西域传
——摘自班固《汉书》
(1)依据材料,分析《汉书》的史学价值。(6分)
(2)从材料二“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9分)
[答案] (1)史学价值:《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首创的史学体例为后世官修正史所效仿。另外,《汉书》作为官修正史,其对于西汉历史的记载,有助于我们研究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
(2)示例:景帝纪:记载汉景帝刘启生平。汉景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出现治世。他还削减诸侯封地,平定了七国之乱,维护了社会安定。
酷吏传:汉武帝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1)史学价值:根据“首创纪传体断代史外,扩大了志书的范围是其重要内容”得出《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根据“以后正史大多依《汉书》十志加以损益而成,从而形成中国史学史上的志书体”得出其首创的史学体例为后世官修正史所效仿。另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书》作为官修正史,其对于西汉历史的记载,有助于我们研究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篇目举例”中任选内容进行阐述,如选择景帝纪,记载汉景帝刘启生平。汉景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出现治世。他还削减诸侯封地,平定了七国之乱,维护了社会安定。如选择酷吏传,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