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学案
展开《桃花源记》导学案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2、学习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
3、学习生动简练、隽永的语言。
4、体会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知识链接】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到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学习过程】
一、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遂与外人间隔( )
此中人语云﹙ ﹚ 诣太守( ) 刘子骥(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悉如外人( ) (2)林尽水源 ( ) (3)芳草鲜美 ( ) (4)屋舍俨然 ( ) (5)便扶向路 ( ) (6)寻病终 ( )
(7)便要还家 ( ) (8) 处处志之 ( )
3、写出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 交通:古义, 今义,
(2)妻子:古义, 今义,
(3) 绝境:古义, 今义,
(4)无论:古义, 今义,
(5) 鲜美:古义, 今义,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崔护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二、合作探究
(一)阅读全文,简析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___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口。
第二部分(第___段):第一层(第___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
第二层(第___段)写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
第三部分(第___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二)阅读第二、三自然段,用原文语句作答:
(1)描写桃花源中优美自然环境的句子:
答:
(2)描写桃花源中安宁的社会环境的句子:
答: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答: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
(四)阅读第四、五段,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五)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三、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导学案及答案,共2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学案设计,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主预习案】,用“/”给下列句子划出朗读节奏,写出下列字的意思,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词类活用,按要求填空,翻译下列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检查预习,整体感读,整体感知,小结,当堂检测,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