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训练题(24份)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巩固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巩固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素养达标,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单元 第5课一、素养达标1.(2022·辽宁高二期中)秦汉至明清的地方监察官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在地方行政官府内置监察官,二是在地方行政官府以外另设较大的监察区和专职监察官。下列属于后者的是( B )A.通判 B.刺史C.御史台 D.都察院解析: 根据材料“在地方行政官府以外另设较大的监察区和专职监察官”可知,在中国古代符合这一标准的监察制度是刺史,B项正确;通判是宋代在地方上的官职,排除A项;御史台是中国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排除C项;都察院是明清时期的中央监察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2.(2022·浙江宁波期中)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一标准客观上( C )A.不利于选拔真正有才学之人B.动摇了九品中正制的政治基础C.有利于儒学独尊地位的巩固D.结束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解析: 根据材料“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可知,汉代的察举制以儒家经典及价值观为选官依据,有利于巩固儒学独尊地位,C项正确;察举制客观上有利于选拔真正有才学之人,排除A项;察举制在汉朝实行,而九品中正制始于魏晋,排除B项;世家大族垄断政权局面还没有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3.(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期中)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该制度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朝廷在各地设立中正官,其中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同时规定中正官只有品评权,任命权由朝廷作主。这表明九品中正制的推行( C )A.保证了地方官员清正廉洁B.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局面C.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D.提升了寒门庶族地主的地位解析: 根据材料“朝廷在各地设立中正官,其中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同时规定中正官只有品评权,任命权由朝廷作主”可知,九品中正制由中央任命中正官选拔人才,选官权由地方转移到了中央,C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无法保证地方官员的清正廉洁,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造成了门阀士族的垄断局面,排除B项;科举制提升了寒门庶族地主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4.(2022·黑龙江哈师大实验中学)唐代士人应举,可以“投牒自应”,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这表明唐代科举制( D )A.注重家庭出身背景B.阻碍社会阶层流动C.促成儒学独尊局面D.具有公平竞争特点解析: 材料中的“投牒自应”以及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都说明唐代科举考试中对于公平竞争的重视,D项正确;通过材料可知,当时可以“投牒自应”,说明对家世并不太重视,排除A项;科举制有助于社会阶层流动,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儒学独尊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5.(2023·江苏海安)在宋代州试时,试纸由官府盖印当场发给,发现夹带作弊的当场遣出。现任官员和不属本籍的寓居士人,不得参加州试,而由转运使主持另行考试。州试后要将报名人数、落选人数以及上解举子姓名、答题文卷一律报送礼部贡院,以供查核。这些措施( B )A.选拔了德才兼备的官员B.反映了科举制日趋规范化C.杜绝了科场舞弊的发生D.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解析: 材料“试纸由官府盖印当场发给,发现夹带作弊的当场遣出”“州试后要将报名人数、落选人数以及上解举子姓名、答题文卷一律报送礼部贡院,以供查核”体现的是宋朝严格规范科举考试程序,说明的是科举制日趋规范化,B项正确;材料与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说法无关,排除A项;C项错在“杜绝了”,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错在“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故选B项。6.(2022·浙江台州期中)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朱元璋要求选拔官吏“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康熙帝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这说明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重要原则是( C )A.唯才是举,唯才是用B.任人唯贤,唯德取人C.德才兼备,以德为先D.听命君主,隆礼重法解析: 根据“德者,才之帅也”“以德行为本”“必先心术”等信息可知,中国古代选拔官员注重德行,讲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以德为先,而非唯才是用,排除A项;虽然以德为先,但也要求德才兼备,排除B项;隆礼重法不是选官的标准,排除D项。7.(2023·河南淮滨)据《明会典》记载:针对京官、在外司府州县官、教官、杂职官、入流仓官,明统治者依照官员办事能力的强弱进行考核,达到标准的官员给予晋升,达不到标准的就留职或降或罢黜。这说明,明代( B )A.严格划分官员等级B.重视优化官僚队伍C.强调官员的差异化D.官吏考核臻于完善解析: 由材料中“达到标准的官员给予晋升,达不到标准的就留职或降或罢黜”可知,明代统治者对官僚队伍进行整顿,说明统治者重视优化官僚队伍,B项正确;A、C两项由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难以说明明朝官吏考核的完善,D项错误。故选B项。8.(2022·江苏连云港期中)纪宝成教授认为“就形式而言,八股文也有其特殊功能,一是防止作弊,二是易于考官评审,三是更能考验出考生的文字功底”。如果仅从考试的角度来说,八股文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 A )A.公平取士和选拔真才矛盾的产物B.封建专制与士人自由斗争的产物C.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对抗的产物D.传统儒学和程朱理学妥协的产物解析: 材料强调了八股文的公平取士和易于操作的特殊功能,防止了标准不一、形式多样带来的诸多人为干预风险,但过分死板的形式严重制约了考生的自我发挥,A项正确;B项中的“斗争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考试角度而非经济角度和思想角度,排除C、D两项。故选A项。9.(2022·陕西延安一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创建了相对独立的监察制度。两汉时,中央制定了监察法规《监御史九条》和《刺史六条》。宋代时,监察法规内容开始增多,对文武官员的监察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元朝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监察法规《宪台格例》,在中央设有御史台,在地方设立行御史台和22道肃政廉访司,共同行使监察职责。清沿明制,并加强了对中央部门和各省官员的监察,在此基础上,清朝还制定了中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到顶峰时期。材料二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监察官员的遴选,从德、才、识三方面严格选拔,形成了一套严格的选任制度。古代对监察官员基本素质的标准概括起来为清、正、勤、谨四个字,要求监察官员清廉谨慎、刚直敢言、公正无私、通体博识、勤敏练达、立心正直、才守兼优。汉魏时一般通过察举考试的方式选用御史,至唐以后,需进士出身的官员方可担任御史。明代御史一般为六、七品官员,六年考满或九年考满之后,多数能够迅速提拔为三、四品的高级官员。——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聂义峰《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历程看国家监察体制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监察立法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任监察官员的具体做法并分析采取这些做法的原因。答案:(1)意义:有助于规范监察官员的行为;提高了监察系统的地位;强化了中央对监察事务的统一掌控;为近现代监察制度建设和监察法的制定提供了参考。(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做法:制定严格的选拔标准;提高监察官员的准入门槛(学识要求);为监察官员提供相对便捷的升迁渠道。原因:惩治腐败官吏的需要;统治者加强廉政建设的考量;选官制度的不断完善;官僚出身结构的变化;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和危险性。(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意义:根据材料一“宋代时,监察法规内容开始增多,对文武官员的监察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可得出,有助于规范监察官员的行为;根据“在中央设有御史台,在地方设立行御史台和22道肃政廉访司,共同行使监察职责。”得出,提高了监察系统的地位;根据“清沿明制,并加强了对中央部门和各省官员的监察,”得出,强化了中央对监察事务的统一掌控;根据“至此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到顶峰时期。”得出,为近现代监察制度建设和监察法的制定提供了参考。(2)做法: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监察官员的遴选,从德、才、识三方面严格选拔”得出,制定严格的选拔标准;根据“古代对监察官员基本素质的标准概括起来为清、正、勤、谨四个字,要求监察官员清廉谨慎、刚直敢言、公正无私、通体博识、勤敏练达、立心正直、才守兼优。”得出,提高监察官员的准入门槛(学识要求);根据“汉魏时一般通过察举考试的方式选用御史,至唐以后,需进士出身的官员方可担任御史。”得出,为监察官员提供相对便捷的升迁渠道。原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可得出,惩治腐败官吏的需要;统治者加强廉政建设的考量;选官制度的不断完善;官僚出身结构的变化;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和危险性。(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二、能力提升10.(2022·河南焦作期末)西汉刺史秩仅六百石,只相当于一个中下等县令的品秩,却“奉诏六条察州”,监察秩二千石的郡国守、相乃至诸侯王。有评论者认为,这样可以使得“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饬吏治之威重”。这体现出西汉刺史制度的显著特点是( B )A.内容丰富,体系完备B.以小监大,以卑督尊C.地位独立,专权跋扈D.分工合作,职责明确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小监大,以卑督尊”的刺史监察体制,一方面可以使刺史手握以卑督尊的权力,竭尽全力去纠劾。另一方面,刺史秩低位卑又易于为皇权所控制,以防止他们干预地方行政,背离监察的初衷,故选B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仅是西汉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排除A项;汉代设立了御史台、司隶校尉、州刺史三套监察机构,彼此间分工合作,职责明确,形成了一套较严密的行政监督体系,而这些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D项。11.(2022·黑龙江鸡东二中)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品,……能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这表明科举制( C )A.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B.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C.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D.加强了中央对思想的控制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使得统治乡村的社会精英由原来的看重门第向看重文化转变,乡村的文化结构发生了改变,故C项正确;只有少数读书人才能吟诗作诗,并没有全面繁荣,故A项错误;该材料并没有涉及门阀制度的衰落,故B项错误;该材料体现的是读书人的主动学诗,而不是中央的严格控制,故D项错误。故选C项。12.(2022·福建南靖一中)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设立了史科。史科的考试内容只有问义与试策两项,而且及第者待遇较高,能通一史即“同五经、三传例处分”,三史皆通则“特加奖擢”。这一做法意在( B )A.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B.发挥以史资政的功能C.促进史学的良性发展D.简化科举取士的程序解析: 由材料可知,唐穆宗时期,科举制设立了史科,采用优惠政策鼓励应试者学史。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意在发挥以史资政的功能,故B项正确;史学是专门的学术,因此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不是其目的,故A项错误;这一措施未必会促进史学的良性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科举取士的程序,故D项错误。故选B项。13.(2022·甘肃永昌一中)下表为元明清三代监察制度演变,据此可知( B )朝代机构概况主要职责元朝御史台,全国划为二十二道监察区,称肃政廉访使司定期巡察本道内各路、府、州、县,监察各级官员,纠肃风俗,监督铨选等等明朝全国划为四十一道监察区,设巡按御史考察官员,复核和受理诉讼案件,照刷诸司文卷,考察政教民情,举凡吏政、刑名、治安等,无所不察清朝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监察行政权、弹劾官吏权,监督科举考试和监察官吏考核权、财政审计权等A.元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设置监察优化国家管理C.地方监察官员权高位重D.明朝监察重在政教民情解析: 根据材料“元朝全国分为二十二道监察区,监察各级官员,监督铨选等;明朝全国划分为四十一道监察区,考察官员,考察民情,无所不察;清朝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拥有监察行政、弹劾官吏、监督科考、监察官员考核权、财政审计权等。”可知,反映出元明清三代监察机构的职责日趋明确,体现了优化监察职责加强国家管理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元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地方监察官员权高位重的信息,表述有误,排除C项;“明朝监察重在政教民情”,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4.(2022·河南淮滨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唐代宋代学子出身门第势力正盛,应考者多是门第子弟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书生考试形式“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呈送给政府中能文章有学问的政府大僚阅看;“通榜”是考后出榜,即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糊名”,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故有主考官存心要录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门生从学,而因是糊名,寻觅不出该人之卷选拔依据未考以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考试成绩一日之短长——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论题:宋代继承和发展了唐代的科举制度。阐述:从学子出身看,宋代应考的门第子弟较少,打破了唐代门第势力正盛的局面,为底层读书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从考试形式看,宋代“糊名”取士,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考试作弊的情况;从选拔依据看,宋代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比唐朝更加强调公平竞争。科举制度的发展,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封建统治,增添了政治活力,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淡化了门第观念,使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巩固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北宋的文化发展。解析:论题:材料从“学子出身”“考试形式”“选拔依据”等三方面说明唐代和宋代的科举考试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论题是宋代继承和发展了唐代的科举制度。关于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学子出身、考试形式、选拔依据,以及科举制度的影响等方面分析阐述,即从学子出身看,宋代应考的门第子弟较少,打破了唐代门第势力正盛的局面,为底层读书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从考试形式看,宋代“糊名”取士,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考试作弊的情况;从选拔依据看,宋代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比唐朝更加强调公平竞争。科举制度的发展,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封建统治,增添了政治活力,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淡化了门第观念,使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巩固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北宋的文化发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当堂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精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测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