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内资料 学案
-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及答案 学案 2 次下载
-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促织》学案及答案 学案 2 次下载
-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声声慢》学案及答案 学案 2 次下载
-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劝学》学案及答案 学案 2 次下载
-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琵琶行》学案及答案 学案 3 次下载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侍坐》学案及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侍坐》学案及答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挖空训练,句式,课文翻译,理解性默写,作文素材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修下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挖空训练
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 )。
子曰:“以( )吾一日长(zhǎnɡ)( )乎尔,毋( )吾以( )也。居( )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答案:①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 ②以(因为) ③长(年长) ④毋(不要) ⑤以(同“已”,止)
⑥居(平日、平时)
子路率尔( )而对曰:“千乘(shènɡ)( )之国,摄( )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 )之以饥馑( );由也为( )之,比及(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
夫子哂(shěn)( )之。
答案:①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尔,相当于“然”) ②千乘(shènɡ)(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③摄(夹处) ④因(接续) ⑤饥馑(泛指饥荒) ⑥为(治) ⑦比及(等到)
⑧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⑨哂(微笑)
“求!尔何如?”
对曰:“方( )六七十,如( )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 )其礼乐,以俟( )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 )之,愿学焉。宗庙之事( ),如会同( ),端章甫( ),愿为小相( )焉。”
答案:①方(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 ②如(或者)
③如(至于) ④俟(等待) ⑤能(胜任、能做到) ⑥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⑦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⑧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⑨哂(微笑)
“点!尔何如?”
鼓瑟希( ),铿(kēnɡ)尔,舍瑟而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何伤( )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mù)( )春者,春服既成,冠(ɡuàn)者( )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 )乎舞雩(yú)( ),咏( )而归。”
答案:①希(同“稀”,稀疏) ②作(起身、站起来) ③撰(才能) ④何伤(何妨) ⑤莫(同“暮”)
⑥冠者(成年人) ⑦风(吹风) ⑧舞雩(求雨的祭祀仪式,伴以乐舞,故称“舞雩”) ⑨咏(唱歌)
夫子喟(kuì)( )然叹曰:“吾与( )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
曰:“夫子( )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
“唯( )求则非邦( )也与?”
“安见(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答案:①喟(叹息) ②与(赞成) ③也已矣(语气助词连用,相当于“罢了”)
④夫子(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 ⑤唯(句首语气助词,无实义) ⑥邦(国) ⑦安见(怎见得)
二、句式、古今、活用、实词、虚词
1.文言实词积累识记
(1)如
①如或知尔:_________________
②如五六十:_________________
③如其礼乐:_________________
④沛公起如厕(《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
⑤固不如也(《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
⑥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庖丁解牛》):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表假设,如果 ②或者 ③至于 ④去,到 ⑤比得上,赶得上 ⑥如同,好像
(2)莫
①莫春者,春服既成:_________________
②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
③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
④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五代史伶官传序》):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暮”,晚 ②不,不要 ③没有 ④没有谁,没有什么
2.通假字
①毋吾以也:_________________
②鼓瑟希: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同“已”,止 ②同“稀”,稀疏
3.一词多义
1.尔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_________________
②子路率尔而对曰: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你,你们,代词 ②相当于“然”,词尾
2.言
①亦各言其志也已矣:_________________
②夫三子者之言何如: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说,谈,动词 ②话,名词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端章甫:_________________
②风乎舞雩:_________________
③曾皙后: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②吹风 ③落在后面
2.形容词作名词
①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小相,大相
5.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
①不吾知也:_________________
②则何以哉:_________________
③尔何如:_________________
④何伤乎:_________________
⑤毋吾以也: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吾知”即“知吾”
②“何以”即“以何”③“何如”即“如何”
④“何伤”即“伤何”⑤“吾以”即“以吾”
(2)状语后置
①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_________________
②为国以礼:_________________
③异乎三子者之撰:_________________
④以吾一日长乎尔:_________________
⑤浴乎沂: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加之以师旅”即“以师旅加之” “因之以饥谨”即“以饥馑因之”
②“为国以礼”即“以礼为国”③“ 异乎三子者之撰”即“乎三子者之撰异”
④“长乎尔”即“乎尔长”⑤“浴乎沂”即“乎沂浴”
6.文化常识
(1)《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这个语录集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四书”,再加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称“四书五经”。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音为shènɡ,意为“________”,这里指的是________;一乘,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三人,车下步卒七十二人,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共计一百人。春秋时期,战争频繁,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
(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帝王的宗庙制是__________七庙、__________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同时,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文中的“宗庙之事”就是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4)浴乎沂
在古代,“沐”和“浴”各有所指。沐,指__________;浴,指________,相当于今人所说的洗澡。
答案 (1)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大学 中庸 孟子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2)辆 兵车 (3)天子 诸侯 (4)洗头 洗身体
三、课文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闲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毋吾也。居则曰:
孔子说道:“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不了解我呀!如果现在有人想了解、任用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子路轻率地回答说:“如果是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
而且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接着(国内)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我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而且知道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夫子哂(shěn)之。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如?”
(孔子问:)“冉有,你有什么打算?”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冉有)回答道:“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我(冉有)去治理它,等到三年之后,
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就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我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赤!尔何如?”
(孔子问:)“公西华,你有什么打算?”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或者是诸侯朝见天子的大典,(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相,做一个小司仪”
“点!尔何如?”
(孔子又问:)“曾皙,你有什么打算?”
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曾皙)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同。”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不过是个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约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一起到沂水洗洗澡,
风乎舞雩,咏而归。”
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长叹一声道:“我赞成曾皙的话啊!”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都出去了,曾哲落在后面。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因此笑他。”
“唯求则非邦也与?”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唯赤则非邦也与?”
“难道公西华所讲的就不是国家的事吗?”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祭祀宗庙、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
四、理解性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师生对话中孔子把自己摆在与弟子同等的地位,表现了他的平易近人。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反映出孔子对弟子平时的思想动态和抱怨了如指掌。
4、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千乘之国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也有信心在三年之内治理好。
5、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阐述完自己的志向后,孔子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曾皙阐述完自己的志向后,孔子却长叹一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谦言自己对于“礼乐治国”心有余而力不足。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所述本质上和子路的“礼
乐治国”没有差别,但他更加委婉,对待宗庙祭祀之事,他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是对曾皙言志前“从容洒脱而又谦恭”的细节描写。
9、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话,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10、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答话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这一景象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心态,深深地感动
了孔子,因而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曾皙的询问中可以明确孔子对其他三位学生回答的评价,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孔子认为公西华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答案: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
2.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3.居则曰不吾知也
4.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5.(夫子)晒之吾与点也
6.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7.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9.鼓瑟希 铿尔舍瑟而作
9.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10.(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12.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五、作文素材积累
(一)从课文情节中挖掘写作素材
【角度一:有主见,不盲目】
没有自己的主见,盲目追随前面人或者周围人的脚步,也是一个人缺少自主意识进而远离成功的原因。《侍坐章》中,孔门弟子各有各的见解,各有各的志向,没有人拘泥于周围人的发言,盲目照搬别人的话语,无论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还是“风乎舞雩,咏而归”都是展现了生命“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盛况,怎不让人赞叹欣赏?《与妻书》中,林觉民的周边,“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但是他没有考虑过投身其中牟取利益,去分一杯残羹冷炙,而是自觉自愿地毅然投身革命,“为天下人谋永福”,这份勇毅决绝,怎不让人钦佩仰望?所以,睁开双眼,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方不失为走向独立和成功的良方。
【角度二:因材施教】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弟子也是形态各异。无论是子路、颜回,还是其他的学生,都在他的教育之下将自己的个性才华发挥到了极致。孔子主张“仁政”“礼治”“教化”,弟子们深受孔子的熏陶和教育,表现得均有大志而各适其性:
子路率真自负,勇于任事,积极用世;
冉有谦虚谨慎,因人成事,以小见大;
公西华少而谦恭,长于辞令,以礼治国;
曾皙更是洒脱知礼,从容不迫,于逍遥自在中显其儒者的理想政治和道德追求。正所谓《二程集》所记载的:“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人者,有以言语人者,有以德行人者。”
因材施教一直是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非常可贵。这一节课文当中,通过孔子最后和曾皙的一段对话,我们也能够看得出他对于几个学生“各因其材”的评价。
【角度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孔老夫子不随意给学生“塑造灵魂”,而“让每个学生成为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尊重每位学生,充分发展其个性,此为孔子教育第一成功之处。同时,孔子的各言其志其实也就是让学生们表达出自己内心所想,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根据自己长期以来所学到的东西,勾画出未来发展的蓝图。他从来不追求结果的统一,也不对学生妄加褒贬。
对于志向远大的子路,孔子的态度“哂之”,但是并非认为这是子路的自负,只不过认为他是“其言不让”,不够温和略显鲁莽。而对于谦虚过度的公西华,孔子给出了“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的评价,加以鼓励。
(二)从人物身上挖掘写作素材
【曾子杀猪】
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导,不但学问高,而且为人非常诚实,从不欺骗别人,甚至是对于自己的孩子也是说到做到。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叫着要和母亲一块儿去。于是母亲骗他说:“乖孩子,待在家里等娘,娘赶集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信以为真,一边欢天喜地地跑回家,一边喊着:“有肉吃了,有肉吃了。” 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家里等妈妈回来,村子里的小伙伴来找他玩,他都拒绝了。他靠在墙根下一边晒太阳一边想像着猪肉的味道,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傍晚,孩子远远地看见了妈妈回来了,他一边三步作两步的跑上前去迎接,一边喊着:“娘,娘快杀猪,快杀猪油,我都快要馋死了。” 曾子的妻子说:“一头猪顶咱家两三个月的口粮呢,怎么能随随便便于工作杀猪呢?” 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 曾子闻声而来,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后,二话没说。转身就回到屋子里。过一会儿,他举着菜刀出来了,曾子的妻子吓坏了,因为曾子一向对孩子非常严厉,以为他要教训孩子,连忙把孩子搂在怀里。哪知曾子却径直奔向猪圈。 妻子不解地问:“你举着菜刀跑到猪圈里干啥?” 曾子毫不思索地回答:“杀猪”。 妻子听了扑哧一声笑了:“不过年不过节杀什么猪呢?” 曾子严肃地说:“你不是答应过孩子要杀猪给他吃的,既然答应了就应该做到。” 妻子说:“我只不过是骗骗孩子,和小孩子说话何必当真呢?” 曾子说:“对孩子就更应该说到做到了,不然,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学着家长撒谎吗?大人都说话不算话,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 妻子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夫妻俩真的杀了猪给孩子吃,并且宴请了乡亲们,告诉乡亲们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 虽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却教育出了诚实守信的孩子。曾子杀猪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他的人品一直为后代人所尊敬。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子路受教】
子路刚刚见到孔子时候的傲慢无礼和桀骜不驯,孔子问子路,你喜欢什么?子路说,喜欢长剑。孔子
说,我不是问这个方面,我是说以你的资质再加上后天的学习会没有人能赶上你啊。子路非常傲慢的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需要任何的加工,将其削尖后射出去,能够穿透皮革,所以这是天生的秉性,我就像那个竹子一样,不需要经过学习就能够很好。孔子耐心的说,这样的竹子如果将其装上羽丰,再装上尖和的箭头,并且将其磨的非常的锋利,那么不就可以射得更加的深了吗?子路听了知道自己错了,马上拜谢说,真是受益很多啊!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天赋很重要,后天的学习也非常的重要。从这则小故事中也可以看到子路是一个
非常直爽的人,不会掩藏自己的想法,有点桀骜不驯,但是当知道自己错了之后,又能够马上知错就改,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路与颜回是非常不同的,颜回从来不违抗孔子,子路则不同,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子路为“伉直”。
【子路为孝】
子路小的时候家里比较贫困,自己经常吃一些粗陋的食物,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双亲早一点吃到米饭,不远百里去外地背米,在路途上不愿意休息,为的就是能够让自己的双亲可以早一点吃到自己背回去的米,后来双亲去世了,子路离开家远游到楚国,子路也做了很大的官,生活条件非常的好,但是还是想回到吃粗陋的饭菜,去远方为自己的父母背米的日子,但是不可以了。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孝顺,也可以看到子路的勇敢与担当,后来为官为宰,但是父母已经不在,所以也提醒我们今天的人行孝一定要早,不要想着以后我要如何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许当你
发达的时候父母已经不在人世了,到那时再后悔就已经太晚了。在古代有种说法,父母在不远游,但是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这一准则已经非常的不合时宜了,我们大多数人都远离父母在外面打拼,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等到父母去世了才后悔不已。
【公西华使齐】
在孔子的举荐之下,他的弟子公西赤要奉旨出使齐国了。考虑到自己走后,家中老母无以为生;老师帮了自己这么大的忙,自己又不好再开口,公西赤便委托自己的师兄兼孔子的管家冉有向老师讨要一些粮食,以备自己走后,老母所食用。孔子听了冉有的请求,就说:“那就给她满满一釜的小米子吧(釜,古代计量单位,一釜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六斗半)。”“公西赤要去很长的时间呢,老师您看是不是能再多给她一些?” “那就再给她添上一庾(庾,也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一庾相当今天两斗多点)。”冉有还想再说什么,孔子却把头扭向一边,闭目养神去了。
冉有退出,心想:老师也有点太小气了吧,人家公西赤这一走就是三年两载不回还,就您给的那点小米子,够吃几天的,到时还不把人给饿死?于是就自作主张,给了公西赤八十石小米。
孔子后来知道了这件事,既没有怀疑冉有假公济私,也没有批语他自作主张,而是语重心长地对冉有说:“公西赤这次出使齐国,乘的是肥马拉的香车,穿的是轻暖的皮裘,雍容华贵。这是一个肥差,他到任之后,一定有能力使他的母亲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的。咱们家中存的粮食的确不少,但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那些粮食是用来周济人们急需,而不是给富人富上添富的。等公西赤领了俸禄寄回家中,他老母吃剩下的几十石小米子在他眼中将会变得一文不值。而如果我们用这几十石小米子来救济穷人,那将会有多少人从中受益呢?”冉有听罢老师教诲,再次佩服的五体投地:在自己的心目中,有的只是同门师弟,而在老师的眼中看到的则是全天下的百姓啊!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知识链接,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导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