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承德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 简答,简答题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承德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为什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由于这句话已成为文学研究者的一个共识和社会大众的常识,学者们对其内在逻辑似乎没有从理论的视角予以探讨的兴趣。因此,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不够导致了忽视该问题对文本阅读、诠释学和文论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尽管现代文学思想层出不穷、百家齐放,但它们的中心问题之一就是文学的开放性问题:即文本究竟是一个和谐统一的封闭空间,只允许细致入微和自圆其说的阐释;抑或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有着不同的观点、声音、态度、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兼容并包各种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解释。本文旨在沿着已有的探索路径向前推进,反思文学开放性的内在逻辑和机制,试图从理论上回答为何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
尽管不少诗学理论涉及文学的开放性,但对于“开放性”与“文本性”的关系并没有理清,这两个概念至今仍然模糊不清,没有被清晰地定义和解释,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关系在讨论文本如何产生意义的过程中被遮蔽或忽略了。在笔者看来,开放性和文本性虽然紧密相关,却不尽相同:开放性是一种空间隐喻,与封闭性相对;意义则是指语言代码所传达的信息或通过语言代码所表达的信息。如果我们把开放性比作一个文本所产生的想象空间,那么文本性则像是该空间内部的物质因素。理论上,开放性是无限的,但在实际上,它受到意义的限制。文本的开放性是由产生的意义数量决定的,它与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数量成正比。一个文本通过代码的符号生成作用产生了一系列无休止的意义,为它的开放性设置了一个不断扩大的边界,开放性与文本性看起来似乎有点相互矛盾。其实,这就像宇宙探索,理论上空间是无限的,但实际上它的大小取决于人类迄今为止所努力发现的结果。
在笔者的观念中,文本性和开放性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是共生关系中的两个概念,没有文本性就没有开放性。文本性指的是投入文本中的语言、形式和技术等方面的种种努力而产生的物质因素,它既关注作品的象征内容,同时也关注作品的具体形式。文本性就是有意图的意义建构,是一种创造性行为的结果,其目的在于探索通过象征意义创造文学作品具体意义的可能性。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文本建构为文学作品提供了巨大的阐释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性是开放性的手段,而开放性是目的;文本性是创造的技艺,开放性是创造的效果和影响。
文本性的定义。文本性不仅限于作者的努力,还涉及读者,正是读者使得文本具有意义,并在阅读和再创造的合作行为中真正释放出文本的开放性。基于这个原因,笔者将“文本性”广义地定义为,读者和作者有意识地依据对符号的物质因素进行意义构建而成的诠释空间,具体而言,文本性就是作者以自己的方式选择和安排单词、短语、句子和话语段落等文本因素,读者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诠释作者创作的文本因素,由此而形成的诠释空间就成了一个开放的空间,其隐含意义在理论上是无穷无尽的。
开放性是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赋予文本以能力,允许读者在合作过程中采用不同的主题立场和阅读策略所创造的文本条件,从而使文本变得多元化、更富多义性、解构性,允许有完全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阐释。为了进一步解释这一定义,笔者认为有必要区分三种开放性:
(一)文本的或天然的开放性。笔者之所以称这种开放性为天然的开放性,是因为它是所有艺术作品所共有的,正如艾柯所说,“一件艺术品永远不会真正‘封闭’,因为即使是最明确的外缘也总是包含无限可能的‘阅读’”,但这种开放性通常是由无限的符号阐释过程以及读者不断变化的视角和多重阅读所造成的,读者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条件也在不断变化,这些与作者的艺术设计都毫无关联。
(二)有意识的或有意图的开放性。它是一种开放性,其地位源于作者对语言、叙事技巧和结构安排的刻意运用,从而使文本保持开放。这种开放性正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所倡导的一种文学品质。
(三)无意识或无目的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也源于作者,但作者并没有意识到,相反,它是通过某种心理机制进入文本的,这种心理机制在文本中留下了作者以前生活经历的痕迹,而作者却没有意识到这些痕迹。
虽然理论上可以区分这三种开放性,但在批评实践中却很难将其区分开来。为了使一部文学作品具有新的阐释可能性,这种区别并不重要,但是对于那些有创造力的作家来说,了解有意识的开放性对他们的创作工作是非常有用的。这三种开放性都与意识建构行为相关,换言之,它们来自三种创作:作者的创作、读者的创作和文本的创作。有意识的开放性是作者有意运用语言、风格、语调、技巧来传达丰富的表现形式的结果,无意识的开放性源于读者将文本与其作者和读者自身经历联系起来的行为,文本的开放性则是文本符号化的结果。
(摘编自顾明栋《为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论诠释的开放性与文本表意逻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理论视角去探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本阅读、诠释学和文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B.不少诗学理论涉及文学的开放性,但对“开放性”“文本性”的定义依然模糊,因此二者关系被遮蔽、忽略。
C.关注作品的象征内容和具体形式的文本性,是有意图的意义建构,具有创造性,创造文学作品具体意义的可能性。
D.作者的努力、读者都影响着文本性,表现为作者以自己的方式选择和安排词句等,读者则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是一个和谐统一的封闭空间,还是一个开放并包的空间”成为文学思想的中心问题。
B.开放性和文本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共生关系中的两个概念,没有文本性就没有开放性。
C.开放性允许读者采用不同主题立场和阅读策略所创造的文本条件,使文本具有多义性等。
D.三种开放性中哪一种都与意识建构行为有关,都来自作者的创作、读者的创作、文本的创作。
3.下列对材料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就像宇宙探索……”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开放性与文本性看似矛盾实则联系紧密的关系。
B.“正如艾柯所说……”运用引用论证,引述西方学者观点有力佐证了作者的观点:文本的开放性是天然的。
C.“相反,它是通过某种心理机制进入文本的……”运用比较论证,论述了无意识或无目的的开放性。
D.本文语言严谨、准确,多处使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但”,强调是“笔者”观点,逻辑严密。
4.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5.你认为《哈姆雷特》属于哪一种开放性?请结合文本及《哈姆雷特》的内容简要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魏公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①引为洗马。征见秦王②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阅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注】①隐太子:李建成;②秦王:李世民。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与书曰”与“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与”的含义相同。
B.尚书省,官僚机构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下辖吏、礼、兵、刑、户、工等六部。
C.“处事以情”与“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以”的含义不同。
D.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末年,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之下。东汉至南北朝仅为加官,无实职,隋唐以后为散官。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极具才华。他对各种书籍、学问都能融会贯通。魏王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于是催人召来魏征,魏征进献十条计策劝说李密,只是未被采用。
B.魏征眼光过人。他给当时李密部下李勣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自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
C.魏征直言敢言。在唐初权力的争夺中,秦王获胜后,责备魏征事先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听从魏征的意见。
D.魏征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律法,却能坚持原则,按实情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虽身居高位,住宅却连正室都没有,还是太宗用自己建小殿的材料为他建造正室。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2)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
10.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魏征有远见?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风流子·木叶亭皋下
张耒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①,老侵潘鬓②,谩③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高楼。
玉容④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注】①庾肠:泛指愁肠。南北朝文学家庾信初仕梁,使西魏被留北方,作《哀江南赋》以述思乡之苦。②潘鬓:潘岳的斑鬓。③谩:通“漫”。④玉容:容貌之美如花似玉,此指思妇。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叶”暗示秋季,“捣衣”声勾起乡情,全词开篇就营造出了萧瑟凄清的氛围,为后文词意的发展做了铺垫。
B.“菊花须插满头归”本是重阳典俗,但是词人却因为怀念庾信和潘岳而无心装扮,只是漫不经心地插戴上菊花。
C.因为两地渺远,所以书信无法见寄,词人却埋怨时聚时散的白云,埋怨其让信使“青鸟”时隐时现,无理而妙。
D.结尾化抽象为具象,相思至极,欲说还休;不是不想说,而是说了愈加愁苦,只好让东流水将自己的愁情带去。
12.主客移位是指作者移情于景,移情于人,把客体(对方)当作主体来描写的手法。请赏析词中主客移位的艺术手法。
四、情景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老师的追问,曾皙推脱不愿表达,说道:“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为了打消曾皙的顾虑回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不妨拓展更多体验形式,努力发掘游客消费需求与旅游消费场景的契合点,结合地方资源和文化优势。
春意正浓,百花盛开,一派 ① 的景象,又到了公园里游人如织的日子。必须承认的是,鲜花自带的浪漫属性让人 ② ,游客前来的最初目的是那一树粉白。可如果游客只是盯着那锦簇花团,随着花开花败,人们来了再走,旅游体验还是会过于局限。
其实,从武汉的实践来看,“赏花经济”的文章,可以做得更精彩。以花为媒,让游客为花而来;以花为题,深挖“赏花经济”内涵。自然风物的经济价值有其时效,但也不拘泥于时效。捕捉其背后的文化意涵,拓展出邮局、布展、主题地铁专列等种种体验场景,也成了延长“花期”的最佳手段。在武汉,赏花正从消费美景转变为消费文化,乐在其中的游客也有了更多留下来的理由。当 ③ 的“观赏”成为沉浸其中的“体验”,游客的满意度高了,旅游的附加值自然也高了。
1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妨努力发掘游客消费需求与旅游消费场景的契合点,拓展更多体验形式,结合地方资源和文化优势。
B.不妨努力发掘游客消费需求与旅游消费场景的契合点,结合地方资源和文化优势,拓展更多体验形式。
C.不妨拓展更多体验形式,结合地方资源和文化优势,努力发掘游客消费需求与旅游消费场景的契合点。
D.不妨结合地方资源和文化优势,努力发掘游客消费需求与旅游消费场景的契合点,拓展更多体验形式。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剪纸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 ① ,只需纸和剪刀。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因为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办婚礼、过春节的时候,红颜色的剪纸是门窗装饰的首选。民间剪纸的题材非常丰富,体裁样式相对稳定,某些纹样还较为可信地保持着初始的基本形态。由于 ② ,所以我们很难看到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
贴在窗户上的剪纸,人们称其为“窗花”。令人惊奇的是,窗花几乎都是在冬天贴上去的。 ③ ,窗花在无花的日子里却在窗格上或调皮喧闹或平和优雅地绽放着。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参考答案:
1.B 2.A 3.A 4.①首先,指出本文的写作目的:试图从理论角度分析文本具有开放性的原因;②其次,具体分析开放性与文本性的关系;③再次,阐述文本性的定义;④最后,展开论述开放性的定义、分类、意义等。 5.示例:《哈姆雷特》属于文本的或天然的开放性。对哈姆雷特的多角度阐释,或是不断变化视角、多重阅读,都会认识到“不同”的哈姆雷特。如果从“王子复仇”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有多次机会但又多次错失良机,体现其延宕性格;如果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具有崇高理想,但现实给予他重击,使哈姆雷特具有悲壮感。读者的经历、情感都会影响对哈姆雷特形象的理解,这与作者的艺术设计无关。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因此二者关系被遮蔽、忽略”错,属于因果颠倒。原文第二段“尽管不少诗学理论涉及文学的开放性,但对于‘开放性’与‘文本性’的关系并没有理清,这两个概念至今仍然模糊不清,没有被清晰地定义和解释,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关系在讨论文本如何产生意义的过程中被遮蔽或忽略了”,据此看出“二者关系被遮蔽、忽略”是原因。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成为文学思想的中心问题”错,扩大了范围。原文“尽管现代文学思想层出不穷、百家齐放,但它们的中心问题之一就是文学的开放性问题:即文本究竟是一个和谐统一的封闭空间,只允许细致入微和自圆其说的阐释;抑或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有着不同的观点、声音、态度、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兼容并包各种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解释”,据此看出,是“中心问题之一就是文学的开放性问题”,而不是“中心问题”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这就像宇宙探索……’运用比喻论证”错。原文第二段“其实,这就像宇宙探索,理论上空间是无限的,但实际上它的大小取决于人类迄今为止所努力发现的结果”,这里应是类比论证。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首先,根据原文第一段“本文旨在沿着已有的探索路径向前推进,反思文学开放性的内在逻辑和机制,试图从理论上回答为何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据此看出,先指出本文的写作目的:试图从理论角度分析文本具有开放性的原因;
②其次,根据原文第二、三段“在笔者看来,开放性和文本性虽然紧密相关,却不尽相同:开放性是一种空间隐喻,与封闭性相对;意义则是指语言代码所传达的信息或通过语言代码所表达的信息。如果我们把开放性比作一个文本所产生的想象空间,那么文本性则像是该空间内部的物质因素”“在笔者的观念中,文本性和开放性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是共生关系中的两个概念,没有文本性就没有开放性。……文本性是开放性的手段,而开放性是目的;文本性是创造的技艺,开放性是创造的效果和影响”。据此看出,具体分析开放性与文本性的关系;
③再次,根据原文第四段“文本性的定义。文本性不仅限于作者的努力,还涉及读者,正是读者使得文本具有意义,并在阅读和再创造的合作行为中真正释放出文本的开放性。基于这个原因,笔者将“文本性”广义地定义为,读者和作者有意识地依据对符号的物质因素进行意义构建而成的诠释空间,……其隐含意义在理论上是无穷无尽的”。据此看出,阐述文本性的定义;
④最后,根据原文 “开放性是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赋予文本以能力,允许读者在合作过程中采用不同的主题立场和阅读策略所创造的文本条件,从而使文本变得多元化、更富多义性、解构性,允许有完全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阐释。为了进一步解释这一定义,笔者认为有必要区分三种开放性”,可看出第五至九段是展开论述开放性的定义、分类、意义等。
5.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根据原文“(一)文本的或天然的开放性。笔者之所以称这种开放性为天然的开放性,是因为它是所有艺术作品所共有的,……但这种开放性通常是由无限的符号阐释过程以及读者不断变化的视角和多重阅读所造成的,读者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条件也在不断变化,这些与作者的艺术设计都毫无关联”,可分析出,《哈姆雷特》属于文本的或天然的开放性。
第一,由“文本的或天然的开放性……读者不断变化的视角和多重阅读所造成的”可看出对哈姆雷特的多角度阐释,或是不断变化视角、多重阅读,都会认识到“不同”的哈姆雷特。如果从“王子复仇”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有多次机会但又多次错失良机,体现其延宕性格;如果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具有崇高理想,但现实给予他重击,使哈姆雷特具有悲壮感。
第二,由“读者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条件也在不断变化,这些与作者的艺术设计都毫无关联”可看出,读者的经历、情感都会影响对哈姆雷特形象的理解,这与作者的艺术设计无关。
6.C 7.A 8.A 9.(1)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秦王器重他敢于直言,对他没有怨恨之意。
(2)身边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然而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 10.魏征早就看出秦王将是太子的劲敌,为太子谋划,只可惜太子没有听从他的劝说,以至于身败,体现魏征有远见,在事情还没发生时就能早做谋划。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初魏公起兵反叛,振臂大呼,得到兵员几十万人,威力所及有半个天下,但是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顺唐朝,因此知道天下有所归啊!
“始魏公起叛徒”句意完整,“叛徒”为“起”的目的,中间不断开,在“徒”后断句,排除BD;
“一败不振”是一个固定短语,中间不断开,在“振”后断句,排除A。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句中‘与’的含义相同”错误,“征与书曰”的“与”,介词,给。句意:魏征给他写信说。“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的“与”介词,和。我私下认为和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故两句中“与”的含义不相同。
B.正确。
C.“处事以情”的“以”,按照,句意:按照情理来处理案件。“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的“以”,表目的,来。句意: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
D.正确。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魏王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错误,结合原文“密得宝藏书,辄称善”可知,李密接到元宝藏的来信,总说写得好。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蚤”,通“早”;“器”,器重;“恨”,怨恨。
(2)“阿党”,偏袒;“按讯”,审问此事;“俾”,让;“让”,责备。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原文“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阅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可知,魏征早就看出秦王将是太子的劲敌,为太子谋划,只可惜太子没有听从他的劝说,以至于身败,体现魏征有远见,在事情还没发生时就能早做谋划。
参考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人。年幼时就成了孤儿,落魄失意,他放弃财产不去经营,胸怀大志,精通书史术数。隋朝末年战乱,魏征假扮成道土。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掌管书信公文。李密得到元宝藏的书信,常常称赞,知是魏征所写,立即见他。魏征进献十计策劝说李密,密没能采用。后来魏征跟从李密来到京师,过了很久还不出名。魏征请求安抚山东地区,朝廷生任他为秘书丞,他乘驿马来到黎阳。当时李勣还在替李密守卫,魏征给他写信说:“当初魏公起兵反叛, 振臂大呼,得到兵员几十万人,威力所及有半个天下,但是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顺唐朝,因此知道天下有所归啊!如今您处在兵家必争之地,不趁早为自己打算,那么大势一去就不可挽回) ! ”李勣收到信,就决定归顺(唐朝)。正遇上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了魏征,伪朝授予他起居舍人官职。建德失败后,魏征与裴矩逃跑进入潼关,隐太子引荐他任太子洗马。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里劝说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败后,秦王责怪魏征说:“你挑拨我们兄弟互相争斗, 怎么处置?”魏征回答说:“如果太子早些听从我魏征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了。”秦王器重他的耿直,没有怀恨。太宗即帝位后,授予魏征谏议大夫,封为钜鹿县男。皇帝身边的人中有人诋毁魏征庇护偏袒家人和亲戚,皇帝派遣温彦博去调查此事,结果没有这回事。皇帝(还是)叫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觐见皇帝,叩头说:“希望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皇帝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魏征说:“良臣, 稷、契、咎陶是良趁,龙逢、比干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也居有光显的称号,子孙继承流传,福运传之无穷;忠臣,自己灾祸缠身被杀,君主陷于昏恶,国破家亡,只换得一个空名。这就是二者的区别。”皇帝说:“好。”贞观三年,魏征凭借秘书监职位参与朝政。贞观七年,魏征任侍中。(当时) 尚书省有些疑难积案,诏令魏征审理裁决。魏征平时不熟悉法律,只知道大概,以情理来处理案件,人都心悦诚服。进封左光禄大夫、郑国公。身体侈病,辞谢官职,皇帝不答应。魏征恳切请求,几次被皇帝推却,而魏征态度更加坚决。太宗便改任他为特进,知门下省事,(皇帝) 下诏朝廷规章国家制度,由他参议得失。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魏征家里本没有正寝,皇帝命令停建小殿,把木材给魏征建正寝,仅用五天就完工了,并赐给魏征素褥布被,以顺从他的喜好。(皇帝) 令中郎将住在魏征的宅第,有情况就奏报使他知道(或听到),药物膳食赏赐无数,宦官使者接连不断地在路上(往来)。皇帝自探望魏征的病情,屏退左右,交谈终日才回宫中。
11.B 12.①这首词抒发了词人羁旅的愁思和对妻子的思念。②下阕写妻子思夫,移情于人,想象对方思念之苦。设想妻子思念自己时的痛苦情状。③写对方思念自己,正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妻子深挚的爱与痛苦的思念。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但是词人却因为怀念庾信和潘岳而无心装扮”错误。“愁入庾肠,老侵潘鬓”的意思是思乡的愁肠、潘岳的斑鬓。这里词人以“庾肠”代指思乡之心,“潘鬓”自喻身心渐衰之貌。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羁旅的愁思和对妻子的思念。
“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四句,意思是:你在风中懊恼不已,一片芳心,两叶柳眉,怎能禁得起闲愁呢?作者想象之笔,设想妻子思念自己时的痛苦情状。他想象妻子也许在风前月下,芳心懊恼,眉头紧皱,怎么也止不住那百无聊赖的愁思。
诗人运用主客移位的艺术手法,自己思念妻子,却写对方思念自己,正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妻子深挚的爱情与痛苦的思念。
13.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竭、傲、须臾、羡。
14. 示例:生机勃勃 心驰神往 习以为常 15.D 16.①用“‘赏花经济’的文章”来代指武汉市特色旅游景点,来说明武汉借花可以开发出更多特色景点,不仅有益于提高游客的满意度,提升旅游的附加值,也有助于当地经济发展;
②以简代繁,引人联想,使文章的观点更具体鲜明。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前文“春意正浓,百花盛开”可知,此时的公园充满生机,故可填“生机勃勃”。“生机勃勃”:形容有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空,根据语境,此处是指“鲜花自带的浪漫属性”让游客一心向往,吸引他们前来游览,故可填“心驰神往”。“心驰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
第三空,根据语境,此处是指以前的“观赏”对游客而言已经是平常事了,故可填“习以为常”。“习以为常”: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
1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是不合逻辑。
根据前句“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可知“开发”需先结合“地方资源和文化优势”进行开发,不是指直接拓展更多体验形式。而且“努力发掘游客消费需求与旅游消费场景的契台点”才能拓展体验形式。据此排除ABC。
故选D。
16.本题学生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构成:“‘赏花经济’的文章”代指武汉市特色旅游景点。
表达效果:
从内容上分析,结合“‘赏花经济’的文章,可以做得更精彩”和后文“游客的满意度高了,旅游的附加值自然也高了”可知,该句运用借代的手法,生动地说明武汉借花可以开发出更多特色景点,这样既有益于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也很好地提升旅游的附加值。
从形式上分析,用“‘赏花经济’的文章”代指武汉市特色旅游景点,以简代繁,使语言表达简洁生动。
17. 用的材料和工具很简单 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 冬天是少花的季节 18.在无花的日子里,窗花却在窗格上或调皮喧闹,或平和优雅地绽放着。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是领起句,后文为阐释,“纸和剪刀”是剪纸的材料和工具,“只需”表明工具简单,故应填“用的材料和工具很简单”。
②此处和后文为因果关系,结合“很难看到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可知原因是纸制品不好保存,应填“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
③此处承上启下,对应前面的“冬天”和后文“无花的日子”可知此处说冬天的花少,应填“冬天是少花的季节”。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
首先提取句子主干:窗花在窗格上或调皮喧闹或平和优雅地绽放着。再把包含两个谓语动词的“或调皮喧闹或平和优雅地绽放着”部分分开,可改为:窗花在窗格上或调皮喧闹,或平和优雅地绽放着。
修饰部分“在无花的日子里”放在句首作状语,单独成句。然后在第一句“在窗格上”前面 添加“却”以衔接。
整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在无花的日子里,窗花却在窗格上或调皮喧闹,或平和优雅地绽放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承德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承德市重点高中联谊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河北省承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