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专题九 课内文言文阅读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专题九 课内文言文阅读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沿着顺着,对感到惊异,整齐的样子,交错相通,静止不动的样子,凄清寂静,孤独寂寞,同“举”推举举荐,职分职守,女子出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这段文字选自《桃花源记》,作者是 (时期)著名的诗人陶渊明, 名 ,字 。
3.翻译下列句子。(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案示例: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解析:“要”,同“邀”,邀请。
答案示例:(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解析:“乃”,竟然,居然;“无论”,古今异义词,不要说,更不必说。
答案示例:村里人告诉他说:“(这里)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解析:“足”,值得;“道”,说。
4.找出选文中描写桃花源人幸福生活的句子。(用原文回答)
答案示例: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解析: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大意,然后根据问题找到相关的句子作答。文中描写桃花源人幸福生活的句子在第一段,“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写出了桃花源人自由耕种、怡然自乐的社会风尚。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 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答案示例:表达作者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解析:《桃花源记》一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句子,描绘桃花源安宁和乐、宁静自由的生活,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的情绪,且以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解析: A.蛇,名词用作状语,像蛇那样。 B.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C.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D.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故选D。
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答案示例:它的岸的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9.第一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了伏笔?
答案示例:隔篁竹;伐竹取道。
解析:从“隔篁竹”“伐竹取道”来看,小石潭位置偏僻,竹树藤多,少有人来游玩,作者对环境具有深切的感受,所以“其境过清”。
1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 的氛围,表现 了作者 的处境和 的心情。
解析:本文写于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他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解析:①②④句中的“其”均为代词,①指鹏的背,②指大鹏,④指大鹏。③中的“其”为连词,表示选择。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示例: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解析:“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
答案示例: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解析:“苍苍”,湛蓝色。
14.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大量运用幻想、传说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 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说说文章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法来表达观点的。
答案示例:借传说中的鲲鹏乘六月大风扶摇直上的描绘,揭示了任何事物都受到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没有绝对的自由这一道理,强调要有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信念。
解析:《逍遥游》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想象、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本文“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借鲲鹏乘六月大风扶摇直上的传说,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自由的,都受到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制约。作者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他如此醉心于对“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形象化,实则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强调要有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信念。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答案示例: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1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此文阐明了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 想社会模式,体现了当时社会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B.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 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各尽所能,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C.文章运用大量的排比句,气势强盛,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D.文章末句是全文的结论,用现实与理想社会对比,从而得出现实中的许多黑暗现 象将不复存在,将出现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局面。
解析:文章末句是全文的结论,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呈,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并不是说“现实中的许多黑暗现象将不复存在”。
18.本文描述大同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与福利保障体系是怎样的?(可用原文回答) 人才选拔: 福利保障:
(示例)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解析:首先明确“可用原文回答”的要求,然后从“人才选拔”和“福利保障”两个方面筛选文中语句作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指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介绍了选拔的标准,属于人才选拔制度;“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指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指出要对这五种人予以生活保障,属于福利保障。
(示例)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马 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2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其真/不知马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食之/不能尽其材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3.下列有关本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 《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摧残人才表达 了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 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 第2段中的五个“不”有力地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解析:A、B、C三项中的“之”都是代词,D项中的“之”是音节助词。
解析:B项正确的划分应为“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示例: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解析:“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应解释为“日行千里的马”。
答案示例:(人们)拿着马鞭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解析:“策”解释为“马鞭”,“临”解释为“面对”。落实这些重点词句的意思,正确翻译句子即可。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专题九 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篇幅较短,二突出教育性,文言文翻译口诀,使劳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专题训练-专题六 课内文言文阅读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桃花源记,对感到惊异,田间小路,二小石潭记,以为快乐,像狗的牙齿那样,三核舟记,四北冥有鱼,盘旋飞翔,悠闲自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作业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冲上漫上,考虑想到,共同一起,诉讼事件,采摘摘取,了解明白,使痛苦,确实的确,沿着顺着,妻子儿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