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题复习实验题真题演练四年级下册科学冀人版
展开
这是一份期末专题复习实验题真题演练四年级下册科学冀人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名称,实验探究,设计实验研究,土壤的主要成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专题复习 实验题 真题演练 四年级下册科学 冀人版
1.实验名称:探究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1)用广口瓶收集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
(2)分别向两个广口瓶中放入点燃的木条,观察木条有变化吗?
放入收集空气的广口瓶中,木条______,因为空气中______含量较多,可以______。
放入收集呼出的气体的广口瓶中木条______,因为呼出的气体中含量____________多。
2.实验探究。
如图所示:1号与3号集气瓶中盛有空气,2号与4号集气瓶中盛有呼出的气体。
(1)将点燃的火柴放入1号集气瓶,发现火柴燃烧一会儿熄灭,说明吸入的空气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
(2)将点燃的火柴放入2号集气瓶,发现火柴马上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
(3)氧气可以助燃。通过以上现象,我们初步判断:人呼吸时,吸入的空气比呼出的气体_______(填“氧气”或“二氧化碳”)含量多。
(4)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倒入3号和4号集气瓶,发现_______号集气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另一集气瓶中的石灰水没有明显变化。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通过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判断:人呼吸时,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_______(填“氧气”或“二氧化碳”)含量多。
3.科学课上老师带领你们一起探究了根的作用,请根据你们的实验情况完成填写。
1、实验材料:大葱数根、水、红墨水、空瓶
2、实验目的: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3、我们的假设:植物的根可能有( )作用。
4、实验方法:
(1)将葱根的下半部分浸泡在水中,向水中滴入3-5滴红墨水,观察根的颜色。
(2)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葱茎和葱叶的颜色变化。
5、实验现象:将葱根的下半部分浸泡在滴有红墨水的水中,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 )。
6、实验结论: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我们知道根有( )作用。
7、关于根你还有哪些想要探究的问题,把你想探究的问题写下来( )。
4.设计实验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
实验方法:___________
实验现象: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高到底依次是___________。
5.将茼蒿的茎段放入滴有几滴红墨水的烧杯中,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滴红墨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土壤的主要成分
(1)①将湿润的土块儿放到蒸发皿里,用玻璃片盖在上面。
②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中的土块儿。
③观察玻璃片的变化。
实验现象:玻璃片上出现了__________。
(2)
①将干燥的土块儿放入盛水的烧杯中。仔细观察烧杯中的现象。
②用玻璃棒搅拌,静置一会儿,观察又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将干燥的土块儿放入水中会产生__________。用玻璃棒搅拌并静置一会儿后,发现水面上漂浮着一些黑褐色的物体,这就是__________。
下面的土壤会分为两层,下层颗粒比较__________,是沙;上层颗粒比较__________,是黏土。
(3)以上两个实验说明:土壤主要是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微生物等组成的。
7.小明同学将6粒菜豆种子进行如图所示的操作,并将甲放在20℃的房间内,乙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内。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几天后,最有可能萌发的是( )号种子,因为它具备了种子萌发的条件。
①号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 )。
③号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 )。
⑤号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 )。
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包括:( )。
研究坡度大小和水土流失的关系。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泥土堆成两个坡度不同的斜坡,如图所示,分别在A、B 坡上种上小草,用相同的喷水壶在相同的高度分别向两个坡面喷水。两个坡面的水流运动和引水沟的汇水情况如下表所示。
水流运动
汇入引水沟的水量
汇入引水沟的泥沙量
A
较快
较多
较多
B
较慢
较少
较少
8.分析实验,我们发现B 坡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少。这说明( )对土壤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A.植被覆盖 B.较小降雨量 C.较缓的坡度
9.在研究坡度大小与水土流失的实验中,下面的材料或动作分别模拟自然界中哪些事物或现象?请连一连。
坡形土堆 地面径流
喷水壶喷水 山坡
泥浆流淌 植被
小草 下雨
10.该实验小组在做这个实验时,有几处地方还需要完善:一是土壤上的草应该是__________(填“疏密均匀的”或“疏密不均匀的”);二是模拟降水时,除了喷水壶要在相同高度外,__________要控制相同。
11.该实验小组通过探究实验知道了坡度大小会对水土流失产生影响。除此之外,______________对土壤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植物的根系把土壤颗粒紧紧地黏在一起,植物的根冠或茎叶可以减缓雨水直接冲击地面,大大减轻了______________流失,而裸露的土地没有______________保护,就容易被_____________。
实验: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入空气瓶中和呼出的气体瓶中。观察并记录木条的变化,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12.空气瓶中的木条( )。
A.熄灭 B.继续燃烧
13.呼出气体瓶中的木条( )。
A.熄灭 B.继续燃烧
14.说明我们吸入的空气比呼出的气体含有的氧气( )。
A.多 B.少 C.同样多
15.以上实验说明:人体呼吸时,吸入含( )较多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 )。运动后呼吸加快,能够帮我们获得更多的( )。
16.实验名称: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能力。
以下是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渗水能力实验过程,但是负责记录实验报告单的同学把顺序弄混了,请你按正确的顺序排列,并回答问题。
①准备三个同样的塑料瓶,剪下瓶底。
②在制作好的容器中放入同样多的土,倒入同样多的水,将烧杯放置在瓶口下方收集渗出的水。
③观察并记录三个烧杯中的水量。
④用棉线将纱布固定在瓶口处,确保牢固。
1.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校实验田要种几种植物,请你根据土壤的特性选择一种植物。
①号实验田是沙质土:_____________
②号实验田是壤土:_____________
17.小明同学将6 粒菜豆种子进行如图所示的操作,并将甲放在20 ℃的房间内,乙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内。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几天后,最有可能萌发的是( )号种子,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号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号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号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科学课上,我们准备了一些土壤,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了土壤成分探究实验。
第一步:把土壤捻一捻,感觉到土壤很湿润,这说明土壤中有____________。
第二步:把土壤放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这说明土壤中有____________。
第三步:搅拌水中的土壤,静置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沉积下来的土壤中有分层现象,颗粒较大的沉积在最____________(选填“上”或“下”)层。
除以上成分外,土壤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成分。岩石受到风化作用最终会变成_______。
李明想知道“蚕是否天生就喜欢吃桑叶”,准备动手进行以下实验探究活动。请你和他一起来完成这次活动吧。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蚕天生就喜欢吃桑叶
制定计划:在制定计划的同时,请你与他一起解决以下问题。
19.选择的实验用蚕来自( )。
A.用蚕卵进行孵化 B.已经生长数天的幼虫
20.每一组实验用蚕的数量是( )。
A.一只 B.十只或十只以上
21.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设计对照实验:李明设计了以下两组对照实验,你计划选择 组作为对照。
A.桑叶和白菜叶 B.菠菜叶和油菜叶
实施计划:略
2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如果实验结果支持你的假设,你们本次探究实验的结论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根据研究,人每一次呼吸,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下表。
气体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
吸进人体的气体
78%
21%
0.03%
0.97%
呼出人体的气体
78%
16%
4%
2%
(1)根据表中的数据,我们呼出的气体和吸进的气体要相比,含量减少的是_________,含量增加的是_______和___________,含量不变的是__________。
(2)吸进和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说明人的呼吸实际上是进行着_______,使__________进入血液,同时排出_________。
(3)呼出的______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5.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能力。准备三个同样的塑料瓶,剪下瓶底。用棉线将纱布固定在瓶口处,确保牢固。(如下图)
(1)选择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种土壤进行对比实验。在做实验时,要求土的数量___________,水的数量___________,并且要___________向漏斗里倒水。(填“一样”“不一样”“同时”或“分别”)
(2)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三种土壤渗水性能不同:①号渗水性最好,流下来的水最多;②号渗水性中等;③号渗水性最差,流下来的水最少。请你根据所学土壤分类知识来分辨一下:①号是___________;②号是___________;③号是___________。
26.研究土壤的成分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我的发现
将一块土壤放入盛有水的杯中
会看到有( ),从土壤中冒出
说明土壤中含有( )
取一根玻璃棒搅拌,这杯放入土块的水,搅拌时要注意玻璃棒,不能碰烧杯的杯壁和杯底
静置沉淀后的物质,分为两层,上层颗粒( ),下层颗粒( ),水面漂浮了一些细小物质
上层的物质是( ),下层的物质是( ),漂在水面上的是有机物质
用纸包一团土壤,用手使劲儿捏一捏
纸巾变湿了
说明土壤里有( )
实验结论
土壤中有( )、( )、( )、有机物、( )等物质
27.模拟水土流失。
① ② ③ ④
(1)实验①和②相比,相同的是木盒的倾斜角度、水量及水的流速,不同的是( ),观察到( )(填序号)木盒流出来的水和泥沙较多。由此得出结论:水土流失与( )有关。
(2)实验③和④相比,相同的是( );不同的是( ),观察到( )填序号)木盒流出来的水和泥沙较多。由此得出结论:水土流失与 ( )有关。
28.通过对《肥沃的土壤》 一课的学习,嘉怡和明浩想做一个肥料袋,请你帮助他们完成。
制作材料:透明塑料袋、土壤、______、菜叶、______、水。
制作过程:(1)往透明塑料袋中装______。
(2)往塑料袋中均匀地洒一点______,扎好袋口。
(3)把塑料袋放在______的地方,别忘了经常______。
(4)每周观察一次肥料袋里的变化。
准备三个同样的塑料瓶,剪下瓶底。用棉线将纱布固定在瓶口处,确保牢固。将制作好的容器道理在图中所示的支架上,在瓶口下面各放一只烧杯。向三个瓶中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倒入同样多的水。对三只烧杯收集到的从瓶子中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29.你会发现三个烧杯中水量最多的是( )
A.装沙质土的 B.装黏质土的 C.装壤土的
30.由此我们可以推想三种土壤中保水性最好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实验中为什么要放入同样多的土,也要倒入同样多的水?
32.动一动,写一写。
实验题目: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能力
实验材料:( )
实验过程:(1)( )。
(2)( )。
(3)( )。
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 )、( )、( )。
参考答案:
1. 继续燃烧 氧气 助燃 逐渐熄灭 二氧化碳
【分析】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还原反应,氧气是助燃气体,氧气能使可燃性气体燃烧。
【详解】分析实验可知,用广口瓶收集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分别向两个广口瓶中放入点燃的木条,放入收集空气的广口瓶中,木条继续燃烧,因为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多,可以助燃;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一般情况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放入收集呼出的气体的广口瓶中木条熄灭,因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
2. 支持 不支持 氧气 4 二氧化碳
【分析】人体通过呼吸,外界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利用氧气分解细胞内的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能量供给人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以及维持体温等,产生的二氧化碳则通过呼吸排到体外。
【详解】(1)将点燃的火柴放入1号集气瓶,发现火柴燃烧一会儿熄灭,说明吸入的空气支持燃烧,里面含有氧气,氧气支持燃烧。
(2)将点燃的火柴放入2号集气瓶,发现火柴马上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3)氧气可以助燃。通过以上现象,我们初步判断:人呼吸时,吸入的空气比呼出的气体氧气含量多。
(4)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倒入3号和4号集气瓶,发现4号集气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另一集气瓶中的石灰水没有明显变化,二氧化碳使得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通过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判断:人呼吸时,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二氧化碳含量多。
3. 吸收水分 根变红 吸收水 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
【分析】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体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其中根是某些植物长期适应陆上生活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向下生长的器官,它具有吸收水分和营养、固着植物的功能,少数植物的根也有繁殖的作用。
【详解】我们的假设:植物的根可能有吸收水分作用。
实验现象:将葱根的下半部分浸泡在滴有红墨水的水中,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根变红,说明根吸收了红墨水;
实验结论: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我们知道根有吸收水的作用。
问题: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根是种子的什么部分生长的。
4. 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上,在瓶口下面各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对三只烧杯收集到的从瓶子中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在相同时间内,三种土壤中流出的水量,沙质土最多,黏质土最少。 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解析】土壤,是由一层层厚度各异的矿物质成分所组成大自然主体。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详解】实验目的: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
实验材料: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样品、塑料瓶、纱布、烧杯、水。
实验方法:(1)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上,在瓶口下面各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
(2)同样多的三种土壤分别装进三个塑料瓶中,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对三只烧杯收集到的从瓶子中观察三种水的渗水情况。
实验现象:在相同时间内,三种土壤中流出的水量,沙质土最多,黏质土最少;
实验结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5. 切面有一圈红点 便于观察 茎能将根吸收的水和矿物质由下向上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分析】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详解】将茼蒿的茎段放入滴有几滴红墨水的烧杯中,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把嫩茎横切,导管吸收红墨水,所以会发现切面有一圈红点;滴红墨水是为了便于我们的观察;这个实验说明: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6. 小水珠 气泡 腐殖质 大 小 空气 水分 腐殖质
【分析】土壤,是由一层层厚度各异的矿物质成分所组成大自然主体。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详解】(1)将湿润的土块儿放到蒸发皿里,用玻璃片盖在上面,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中的土块儿,玻璃片上出现了小水珠,说明土壤中有水分;
(2)把土壤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看到的现象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用玻璃棒搅拌并静置一会儿后,发现水面上漂浮着一些黑褐色的物体,这就是腐殖质;搅拌水中的土壤,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沉积下来的土壤有分层现象,颗粒相对较大的沉积在下面。
(3)土壤,是由一层层厚度各异的矿物质成分所组成大自然主体。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7. ② 缺少水分 缺少空气 缺少适宜的温度 水、空气、适宜的温度
【详解】种子发芽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有生长所需的足够的水分和空气,有适当的温度。几天后,最有可能发芽的是②号种子,因为它具备了种子萌发的条件: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①号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缺少水分;③号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缺少空气;⑤号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温度较低。
8.C 9. 10. 疏密均匀的 洒水量、洒水速度等 11. 植被 水土 植被 侵蚀
【分析】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在相同的土壤和相同雨量下,坡度大、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壤最容易被侵蚀。
8.分析图表和实验可知,A坡汇入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少,这说明植被对土壤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9.在研究坡度大小与水土流失的实验中,小草模拟的植被,喷水壶喷水模拟的是下雨,坡形土堆模拟的是山坡,泥浆流淌模拟的是地面径流。
10.在做这个对比实验时,为了确保变量的唯一性,土壤上的草应该是疏密均匀的;模拟降水时,除了喷水壶要在相同高度外,喷水量应该控制相同。
11.植被对土壤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植物的根系把土壤颗粒紧紧地粘在一起,植物的树冠或茎叶可以减缓雨水直接冲击土壤,大大减轻了水土流失。而裸露的地面没有植被的保护,就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12.B 13.A 14.A 15. 氧气 二氧化碳 氧气
【分析】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要消耗氧气,氧气主要和糖类物质发生缓慢氧化反应,放出热量,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同时放出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气体交换排出体外。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是0.03%,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很少,实验现象基本上无明显变化,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较多,实验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2.空气中含有的氧气比较充足,氧气支持燃烧,所以空气瓶中的木条会继续燃烧;
13.呼出气体瓶中大部分都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呼出气体瓶中的木条熄灭;
14.根据题干可知,说明我们吸入的空气比呼出的气体含有的氧气多;
15.人类时刻在进行呼吸作用,本质就是气体交换,吸进去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
16. ① ④ ② ③ 沙质土 壤土 黏质土 西瓜 豆角
【详解】(1)实验顺序是:准备三个同样的塑料瓶,剪下瓶底。用棉线将纱布固定在瓶口处,确保牢固。将制作好的容器道理在图中所示的支架上,在瓶口下面各放一只烧杯。向三个瓶中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倒入同样多的水。对三只烧杯收集到的从瓶子中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2)根据土壤的成分,一般把土壤分为壤土、黏质土、沙质土。含沙多的土壤叫做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土壤叫做黏质土,含沙和黏土差不多的土壤叫做壤土。不同的土壤渗水性不同,含有黏土较多的土壤渗水性最弱,所以三种土壤渗水能力高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3)不同的土壤适合生长不同的植物,沙质土宜种植生育期短,耐贫瘠,要求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作物,如薯类、花生、芝麻、西瓜等作物。壤土通气透水,耐旱耐涝,宜种植豆角等各种作物,是理想的土壤类型。
17. ② 具备了种子萌发的条件 缺少水分 缺少空气 缺少适宜的温度 水、空气、适宜的温度
【分析】种子发芽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有生长所需的足够的水分和空气,有适当的温度。
【详解】(1)几天后,最有可能萌发的是②号种子,因为它具备了种子萌发的条件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2)①号种子不能萌发,因为①号种子没有水分。③号种子不能萌发,因为③号种子在水里,缺少空气。⑤号种子不能萌发,因为⑤号种子在冰箱里,温度较低。
(3)实验表明,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18. 水分 空气 下 腐殖质 沙 土壤
【详解】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把土壤捻一捻,感觉到土壤很湿润,这说明土壤中有水分;把硬土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会看到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用玻璃棒搅拌,静置后发现水变浑黄了,一会儿出现分层,说明上层是黏土,下层是沙。取一些土壤,放在火上烧一烧,闻到糊味,说明土壤中有腐殖质。土壤中还有沙、黏土等成分,岩石受到风化作用最终会变成土壤。
19.A 20.B 21.避免出现偶然性 22.A 23.蚕天生就喜欢吃桑叶
【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19.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只有选择刚出生的小蚕观察它的取食爱好,才能说明蚕天生就喜欢吃桑叶.如果选用已生长多日的大蚕,无法确定其取食爱好是先天的还是后天饲养的结果.避免或减少其他因素对探究的干扰,使探究具有可信度,保证探究的严谨有效。
20.每一组蚕的数量用十只蚕或十只以上而不用一只蚕,理由是:用十只蚕或十只以上蚕做实验是为了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从而减小实验误差
21.用十只蚕或十只以上蚕做实验是为了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从而减小实验误差。通过重复实验,或扩大样本排除其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22.在“假设”中,对研究对象有影响的因素就是变量,这个实验的变量是:是否是桑叶 选择桑叶和白菜叶(或任何一种非桑树的叶片)
23.蚕总是只吃桑叶,而不吃其它植物的叶子,得出结论是:蚕天生就喜欢吃桑叶。
24. 氧气 二氧化碳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氮气 气体交换 氧气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分析】人体的呼吸器官由呼吸道和肺二部分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鼻腔、咽、喉为上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为下呼吸道。
【详解】(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我们知道呼出的气体和吸进的气体相比,含量减少的是氧气,含量增加的是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含量不变的是氮气。
(2)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胃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呼吸器官;
(3)呼吸作用是生活细胞中有机物在氧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二氧化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特性。所以向澄清的石灰水内吹气,石灰水会变得浑浊,这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5. 一样 一样 同时 沙质土 壤土 黏质土
【详解】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实验时,土量要一样,水量要一样,同时向漏斗里倒水。沙质土的渗水性最好,壤土次之,黏质土的渗水性最差。所以①号是沙质土,②号是壤土,③号是黏质土。
26. 气泡 空气 小 大 黏土 沙 水分 水 空气 黏土 沙
【详解】土壤,是由一层层厚度各异的矿物质成分所组成大自然主体,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将一块土放入盛有水的杯中,开始我们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块中冒出,过一会儿又看到土壤疏松、坍塌,这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取一根玻璃棒搅拌这杯放入土块的水,搅拌时要注意玻璃棒不能碰烧杯的壁和底。静止沉淀后的物质分为两层,上层颗粒小,下层颗粒大,水面漂浮了一些细小的物质。上层的物质是黏土,下层的物质是沙,漂浮在水面的物质是腐殖质。
用纸巾包住土壤用手使劲握一握,纸巾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土壤是岩石风化后和动植物腐烂变成的微粒等组成的物质。土壤是由水、空气、沙、黏土、有机物构成的。
27. ①中没有种植植物,②中种植了植物 ① 植物覆盖 都没有种植植物、水量及水的流速相同 木盒的倾斜角度 ④ 地势坡度
【详解】(1)坡度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大小等会影响到土壤被侵蚀的程度。实验①和②相比,改变的条件按是有无植被覆盖,其他的条件均相同的对比实验。相同的是木盒的倾斜角度、水量及水的流速,不同的是①中没有种植植物,②中种植了植物,观察到①号木盒流出来的水和泥沙较多。由此得出结论:水土流失与植物覆盖有关。无植物覆盖土壤侵蚀严重,有植物覆盖土壤侵蚀比较小。
(2)坡度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大小等会影响到土壤被侵蚀的程度。)实验③和④相比,改变的条件按是木盒的倾斜角度,其他的条件均相同的对比实验。相同的是都没有种植植物、水量及水的流速相同;不同的是木盒的倾斜角度,观察到④号木盒流出来的水和泥沙较多。由此得出结论:水土流失与地势坡度有关。
28. 果皮 蚯蚓 土壤、果皮、菜叶、蚯蚓 水 阴暗 翻动
【详解】制作材料:透明塑料袋、土壤、果皮、菜叶、蚯蚓、水。
制作过程:制作肥料袋第一步是在塑料袋里放上土壤、植物的遗体和蚯蚓,第二步是往肥料袋中加适量的水,第三步是把肥料袋放在阴暗的地方,上面用黑布盖好。肥料袋要经常翻动。
29.A 30.黏质土 31.因为对比实验要控制变量,该实验变量是土壤种类,如果土量以及水量不同的话,就无法比土壤的渗水性
【分析】根据土壤的成分,一般把土壤分为壤土、黏质土、沙质土。含沙多的土壤叫做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土壤叫做黏质土,含沙和黏土差不多的土壤叫做沙壤土。三种土壤渗水能力高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29.三种土壤渗水能力高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所以三个烧杯中水量最多的是是渗水性较多的沙质土;
30.由于三种土壤渗水能力高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所以保水性好的土壤渗水性差,三种土壤中保水性最好的是黏质土;
31.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因为对比实验要控制变量,该实验变量是土壤种类,如果土量以及水量不同的话,就无法比土壤的渗水性。
32. 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样品、塑料瓶、纱布、烧杯、水。 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上,在瓶口下面各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 同样多的三种土壤分别装进三个塑料瓶中,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对三只烧杯收集到的从瓶子中观察三种水的渗水情况。 沙质土 壤土 黏质土
【分析】沙质土渗水快,说明它保水性能差,透气性能好;黏质土渗水慢,说明它保水性能好,透气性能差;壤土渗水快慢居中,说明它保水性能居中,透气性能也居中。
【详解】实验材料: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样品、塑料瓶、纱布、烧杯、水。
实验过程:(1)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上,在瓶口下面各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
(2)同样多的三种土壤分别装进三个塑料瓶中,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对三只烧杯收集到的从瓶子中观察三种水的渗水情况。
实验结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末专题复习选择题真题演练三年级下册科学冀人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不是气象灾害,春天,燕子、大雁往方飞,下列昆虫对我们有害的是,下面植物是草质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专题复习填空题真题演练五年级下册科学冀人版,共4页。
这是一份期末专题复习填空题真题演练四年级下册科学冀人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