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32832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32832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32832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设计
展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补充,使学生了解词人辛弃疾的生平,以及创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与分析,体会词人的创作心态与所抒情感,分析词人的英雄形象, 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的特点,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情感 领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讨论探究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归纳,要求学生掌握本首词中所涉及 的修辞手法和赏析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词人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过程与方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词作,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辛弃疾在其六十六年岁,任镇江知府后,登临北固亭,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传唱千古之作。该词是一首自读词,但因用典较多,学生理解难度较大,选择讲这首词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分析典故”这一鉴赏诗词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初中阶段通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 词以寄之》、《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相关诗词的学习,对词这种体裁并不陌生。但大多数学生对词的鉴赏水平仅停留在文字解读层面上,还不具备开掘出词 所蕴含的深厚感情的能力。再加上文化背景的缺失以及解读方面的欠缺,以致面对一些词时,出现欲解而茫然失措,以今解古,理解偏差,自以为是等问题。再者,辛词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典很多,这也增加了理解辛词的难度。因此要通过反复诵读和老师对个别典故作必要详细的讲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 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来学习继苏轼后的 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会作何感想呢?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作品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2.介绍背景
辛弃疾的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英雄的时代,而又是一个无法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所以他的一生是充满机遇与希望,而又不断失望与惆怅的一生,下面四句话概括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来齐读:英雄暮年六十六岁壮心不已, 掌权宰相草率北伐为己私利, 四十三年耻辱依然清晰记忆,高唱收复失地豪迈悲壮歌曲。
三、文体知识:怀古诗词
(1)定义:怀古诗词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2)解读技巧:怀古诗的作者是在怀念古代史实的基础上抒发个人情怀的,诗中必然涉及到历史典故,也必然反映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解读这类诗首先要根据诗中的物象确定史实,理解典故内容和它所包含的意义,再看作者抒情的角度。
四、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一)预习检查:
1.识记字音
故垒 lěi 酹 lèi 公瑾 jǐn
纶巾 guān 雄姿 zī
樯橹 qiáng lǔ
2.古今异义
大江东去
古义:长江
今义: 大河的泛指。
3.词类活用
(1) 大江东去(名词作状语, 向东)
(2) 羽扇纶巾(名词作动词, 拿着羽扇; 戴着纶巾)
(3) 樯橹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 像灰一样; 像烟一样)五、基本内容理解
五、启示——共情共鸣,问题探究。
1、词人登北固亭为什么首先想起这两个人?
明确:结合课下注释,答案不难找到。因为这两个人物都与京口有着密切的关系。孙权,吴国国君,始置京口镇;刘裕,生长于京口,并在京口起兵北伐,建立刘 宋。
2、除了这一共同点外,这两个人还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明确: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占据江 东,赤壁之战大破曹操,遂使天下三足鼎立,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出 “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 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 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斜 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 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遥想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 气概是何等豪迈。
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想要抗敌救国的心情。共同点:他们都 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都是英明的君主。如辛弃疾在《南乡子》中曾这样说过,“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 仲谋。
3、孙仲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 45 吹去。”——展露在外 面的是 6 个分句、25 个字,藏在这背后的是什么情感呢?这些情感藏在哪些词句里?
明确:对孙仲谋的仰慕之情;对孙仲谋的惋惜之情。
(1)、仰慕之情—— ①直接称呼对方为英雄。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 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
②无觅,没有找到,这是结果,由结果反推过程寻找过。因心仰慕,所以寻找。
③称呼对方为仲谋,仲谋为孙权之字,古人称他人以字是对对方的尊重。
(2)、惋惜之情—— ①无觅,没有找到。千古为时间,江山为空间。在所有的 时间与空间中寻觅,可是,在千古漫长流逝的时间之中,江山依旧,英雄却已不 在。
②建造的舞榭楼台、创建的风流(丰功伟绩)已经荡然无存,今昔对比中一切都 已流逝。
4、辛弃疾为什么惋惜孙仲谋不在了,你觉得这是对谁说的?
明确:聚焦孙仲谋的身份,他是东吴统治者,所以有对当今南宋统治者的失望之 情。当今之世再也没有孙仲谋这样的英雄豪杰了!
5、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 虎。”藏在这背后的是什么情感呢?藏在哪些词句当中?同学们可以参考“孙仲 谋”典故解读思考一下。
明确:对刘裕的仰慕之情;对刘裕的惋惜之情。
(1)、仰慕之情——金戈铁马,可见是精锐之师;气吞万里如虎,乃北伐如虎之 气势。辛弃疾仰慕刘裕能够兴师北伐,收复失地。
(2)、惋惜之情——“想当年”“曾”,这两个表示过去式的词语,与“千古” 所承载的历史感异曲同工:时光流逝,英雄不在。
6、教材上关于刘裕有两个注解。一个注解是: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推翻东晋 做了皇帝;另一个注解是:刘裕曾经率军北伐,收复了洛阳长安。刘裕的两大盛 事,你觉得辛弃疾仰慕的是什么?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明确:辛弃疾仰慕刘裕能兴师北上收复失地,因为辛弃疾没有想过要推翻南宋统 治者,他最渴望的是收复失地,收复家乡。这既是看到典故本身,也看到了诗人 的身影,是为典故解读之知人。
7、辛弃疾的情感是前后串联的,在孙仲谋和刘裕身上都寄托着他的热望,也流 露出他的失望。如果要读出热望,我们要用怎样的情感读哪些词句?
明确:“英雄”、“舞榭歌台”、“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些词语 中凝结着词人的热望,要读得热烈,读得慷慨,读出心中的希望。
六、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请同学们联系上节课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小组讨论:两者有何异同点?
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下列结论:
相同点:表达方式上两者都是借景抒情;内容上两者均为以古喻今。
不同点:主题不同:苏词感慨了年华渐去,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感慨时间流逝;辛词感慨了空有政治抱负无从实现而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的忧愤。
七、高考链接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此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即兴抒怀,借古讽今,通过历史上的什么人物暗讽什么?倾吐了作者什么情怀?
明确:通过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暗讽南宋朝廷无能屈辱求和,倾吐了作者仰慕英雄和主张收复中原的情怀。
2.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完成下面两题。
武侯庙 杜甫
遗像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问:试分析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似乎还能听到诸葛亮辞别后主的声音,表达了对其一片忠心的景仰之情;“不复”二字,既表达了诗人对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赞叹之情和无法功成身退返故乡的惋惜之情,也抒发了诗人不能实现远大抱负的抑郁之情。
八、总结写法
1.内容:
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
下阕:怀周瑜,着重写人,怀古伤己,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2.方法:
(1)映衬手法:是烘托的一种。
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营,是作者的想像,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
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2)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全词气势奔放,一泻千里。语言精练、形象,如“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遥想”六句,写尽周瑜的风采才华。
九、主题小结:
这首诗是一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诗中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前者为主,后者为宾。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十、课堂总结
上阙无论写人写地都是吊古伤今。吊古之意明写,伤今之意见于言外,即怀念孙权刘裕,深叹英雄无觅。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在上阙中,作者用孙权典,用刘裕典。下阙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北伐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耿耿忠心。
整首词中,词人遥望在金人铁蹄蹂躏下的中原大地,念及国事,忧心如焚,自然地想到了曾经活跃的两位历史人物:北御大敌、内固国本的孙仲谋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刘裕。他们都是不可一世的英雄,而“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但他们抗敌的英雄气概,却在激励着后人,凭吊英雄,也是凭吊自己的过去。而现在南宋王朝眼看着大好河山被金人占领,却苟安江南,屈辱妥协,与孙刘比起来,简直丧尽民族尊严和气节。赞颂孙刘的业绩,实际上是对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的谴责,也是深叹英雄无觅,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用刘义隆典,提醒南宋当权者要慎重出战,莫蹈覆辙,以史为鉴。追忆往事,慨叹当前的处境,忆烽火岁月,用佛狸祠典,抒不遇愤懑、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用廉颇典,表明自我心迹。
十一、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本词。
2.整理词中出现的历史典故,任选一位历史人物,结合现实,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代表之作,整首词连用五个典故,借古讽今,抒发作者爱国、伤己的情感。本课的教学设计就立足典故,设计一个主问题,即“这首词用哪些典故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思?”来带动完成课堂教学。教学中,我以点拨为主。主问题的设置采用灵活性较大的方式预设,学生解析典故采用自主方式完成,先由学生回答,我认为学生回答有欠缺的时候,追加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背景资料的补充也是由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决定,学生需要依据背景资料才能理解的时候,我才适时补充,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定主要是理解词人用典的用意以及把握词人的情感进行诵读:通过解析典故,体会词中寄托的作者情感和不遇之恨,学习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注重通过反复诵读体悟词人爱国、伤己的复杂情感。。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资料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及反思,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写作背景,题目解读,层次结构,全文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补充资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共13页。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