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归园田居+其一》学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32832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归园田居+其一》学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32832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归园田居+其一》学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32832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2* 归园田居(其一)学案
展开生命的诗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学历案
(学习任务群 文学阅读与写作)
【单元目标】
- 通过诵读涵咏,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语言、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中国古代优秀诗歌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 学习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经典诗歌作品,借助知人论世等方法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理解诗人的精神世界。
- 在学习本单元作品的基础上,联系对既往文学作品的学习,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写一篇文学短评。
【课时目标】
- 通过小组合作,能为《归园田居》(其一)标注符合诗歌节奏和情感的朗诵脚本,并说出重音标注、情感基调确定的依据(理由)。
- 通过为诗歌标注朗诵脚本并说出标注依据,能从语言、景物、情感等角度鉴赏诗歌。
- 通过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及文学短评的写法,尝试写一篇诗歌短评。
【评价任务】
1.通过课堂完成的朗诵脚本及诵读情况评价目标1。
2.通过课堂分享的标注依据评价目标2。
3.通过诗歌短评的作品评价目标3。
【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课件、学案、黑板、粉笔
【前置任务】
- 结合课下注释,自主梳理诗歌大意,书写在前置学习单上。
- 参考《短歌行》朗诵脚本,独自标注《归园田居》(其一)的朗诵脚本。
《短歌行》朗诵脚本
朗诵脚本标注使用符号如下:
节奏:/ 韵脚:_ 重音:. 语调:升调↑ 降调↓ 平调→ 语气:( )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气满声高)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气沉声低)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气缓声沉)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气沉声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气徐声柔)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气徐声柔)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气徐声平)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气满声高)
【情境任务】
我校广播站将于2022年开设“为你读诗”新栏目,旨在提升我校同学们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营造我校书香校园·诗意缭绕的文化氛围。现邀请全校班级积极参与,参与作品需提交:①全班录制的经典古诗诵读音频;②对诵读作品的纸质版评论(届时由广播站同学朗读)。作品提交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上午9点。
【学习活动一】
小组合作,修改朗诵脚本,重点修改重音标注,并写出重音标注及全诗情感基调确定的依据(理由)。
【评价:重音选择合理;理由陈述有据;语言表达准确】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理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理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理由: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理由: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理由: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理由: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理由: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理由: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理由: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理由:
诵读本诗的情感基调:
理由(分条陈述):
【学习活动二】
学习文学短评的写法,试着写一段对《归园田居》的短评,200字左右。
(一)速读文段,画出文学短评写作要点。
学写文学短评
文学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等作为评论对象的议论性文章。它既有议论性,又有文学性,是理、情、文的统一。写文学短评,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认真读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有自己的理解,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文学短评的写作,大致有“阅读一定题一评论一写作”四个步骤。其中,“阅读”须细,“定题”宜小,“评论”贵透。
写文学短评,要注意“评”(评论)和“感”(读后感)的区别。尽管文学短评和文学作品读后感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前者重“评”,属于评论体,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优劣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后者重“感”,属于引申体,需要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主观感发的色彩更为鲜明。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为例,写《评〈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和写《有感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自是不同。
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从多方面触动我们的情思,引发我们的思考,值得评论的点很多。写短评时要能够聚焦,如果面面俱到,很容易失之浮泛。比如作者怎样渲染气氛,怎么描摹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成为评论的焦点。
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要紧密结合“叙”,思路清晰,态度鲜明,最好有自已独到的见解。叙议文学短评在“叙”和“议”之间应做到先叙后议,以叙带议,精叙详议,有机融合,才能将见解表达清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比如要想评论陶渊明《归园田居》“善用白描”,就可以从景物的选择、近景远景的勾勒等方面找出具体的词句进行分析,讲清楚作者是怎么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乡村日常生活图景的。
(二)作品展示辨“感”“评”
苏轼诗词鉴赏之——《定风波》
高一三班 刘秉峰
“于红尘中先入世再遁世,感受红尘中的情与悲,欢与苦,见与离,却又不被红尘世俗所侵扰。”这大概是描绘苏轼作诗时的思想境界吧。
诗词一开头便引人入胜,给读者留下潇洒的身影,豆大雨点砸落在身上,旁人唯恐避之不及,而苏轼却仍悠然自得,雨中漫步,饮酒作诗。同行之人如落汤鸡似的狼狈,心情郁闷,而苏轼淡泊身边的一切,发出竹杖草鞋的轻装慢步胜过飞马扬鞭的嘲笑。此时,诗人的思绪到达了最高境界,趁着酒意喊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纵是披着蓑衣在烟雨度过一生,我依旧处之泰然,何惧之有?依旧挥毫泼墨,神游千里,度过一生。微带寒意的春风。将苏轼吹醒,酒意散去,天空放晴,耀眼的阳光如触手般浮在苏轼的脸上,回头放眼望去,走过的路无论下雨,无论放晴,都是过去了,有何值得可喜可悲呢?表达出不因外界变化而改变自身的思想情感,对人生无常的淡泊和旷达。是醉酒遇雨后的抒情,是潇洒超脱的自得,也是旁人无法理解的孤芳自赏。(409字)
论陶渊明诗歌的语言艺术(节选)
李思瑶
金代诗人元好问曾咏赞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的纯真在当时黑暗萎靡的社会风气下显得“出淤泥而不染”。几番挣扎后仍无法改变社会黑暗的现实,陶渊明毅然决然地走向了岩栖谷隐之路。所谓“真”,一方面指玄学自然,另一方面多指纯朴。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指出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饮酒》其五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的真,是个人修养,也是他“质性无瑕”的生活态度。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涵蕴着成理万物、委运任化的哲理思想。
就语言意义来看,陶诗中的“真淳”语言风格得到了直接体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用极其平淡的口吻讲述自己自小便厌恶世俗中的投机取巧、阿谀奉承。丘山之自然生活是其天生所爱,在他看来,只有回归山林,躬耕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无俗”,从而进入“无我自由”之境。“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曾身不由己地被卷入官场尘网当中,白白地耗费了那么多年的大好光阴。他纯真自然的本性被束缚,平淡真纯的生活被搅乱,于是发出来“误落”“三十年”的无奈之声。这一声,字字蕴含了其追求真实,实事求是的生活态度。陶渊明崇尚自然,提倡亲自实践,对他而言,自食其力才是顺应自然的最基本的原则,他将理想和志趣都寄予在田园生活之中,动静结合,展开了一幅温馨醇厚的自然风景图,字里行间弥漫着“真淳”特色。(570字)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浅论陶渊明诗歌中的田园意象》《论陶渊明诗歌中的菊意象》《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虚室”、“自然”及“狗吠鸡鸣”辨析》《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归”字说开》《浅析陶渊明的精神归宿》等
2.古人评价陶渊明
苏轼: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杨万里《西溪先生和陶诗序》:渊明之诗,春之兰,秋之菊,松上之风,涧下之水也。
贺贻孙《诗筏》:陶元亮诗,淡而不厌。何以不厌?厚为之也。诗固有浓而薄、淡而厚者矣。……晋人诗,能以朴自立门户者,惟陶元亮一人。
吴瞻泰《陶诗汇注序》:古诗自汉而下,定以靖节为宗,其词真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者也。
宋大樽《茗香诗论》:渊明田园诗之佳,佳于其人之有高趣也。
(四)随堂习作
【评价:评论角度明确;评论切入点较小;叙议结合,有理有据;语言准确、有文采】
【作业布置】
- 在周记本上完成一篇有关《归园田居》(其一)的诗歌短评写作,600字左右。
- 完成散文阅读《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的权谋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赠答诗》)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
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许多文人作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
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
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
2.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6分)
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6分)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2* 归园田居(其一)优质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2* 归园田居(其一)优质导学案,共23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学案,共2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字之源,句之美,诗之韵,拓知识,理基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2*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2*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古诗展示,古诗鉴赏,学以致用,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