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
绝密★启用前
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第三次模拟
语文试卷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学不仅是形而上之学,而且是形而下之学,两者融突和合,相得益彰,但儒学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是其形而下日用之学,儒学的生命在于日用,儒学的发展也在于日用。儒学为什么能存在那么久?自古以来就有人反孔,到了近代反孔就更激烈,但是孔子为什么一直打不倒?儒学为什么一直批不臭?原因就在于它是走向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说儒学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什么叫日用儒学?是指儒学这只无形的手无时无刻不指导、支配人们的为人处事、日常生活、行为准则、所思所想等,它对每个人来讲都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参与的。儒学在多年日用实践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养育了国民道德情操,造就了高尚的善良人性,形成以和为贵的国格,而挺立于世界学术舞台。正因为这样,所以它具有持续性、生命性、不衰性和传承性。从古到今,如果我们离开了日用儒学,我们的手足都不知道放哪里,因此可以说它同每个人与事都须臾不离。
(摘编自张立文《日用儒学与国民精神》)
材料二:
诚如余英时所说,“儒学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体系”。既然如此,那么儒学就包含社会制度、人伦日用、精神信仰等各个层面。也就是说,作为社会制度的儒学只是儒学的一个层面,甚至可以说是儒学的最外表的层面,而作为人伦日用和作为精神信仰的儒学才是儒学的更深层面。中国传统制度的崩溃,只意味着作为社会制度的儒学,或者说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儒学失去了依托,并不表明整个儒学生命的死亡。事实上,作为人伦日用和作为精神信仰的儒学,已经进入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中,甚至已经成为中国文化遗传基因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不仅仅寄托于传统制度。亨廷顿曾经说过:“文明是人类最高的文化归类、人类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人类以此与其他物种相区别。”在这个意义上,几千年来作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儒学,是同中华民族生死与共的,它的根系永远存活在中国人的肌体中。
(摘编自郭沂《儒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材料三:
中、日、韩社会跟西方还没有全方位接触以前,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学代表性的价值,在三国儒学中都受到普遍的提倡。但因为历史、社会、传统的制约,不仅三国儒者的精神风貌不一样,而且每个社会里儒学的价值系统和其支配性的原理也有所不同,从而使这三个国家儒学的精神气质呈现出不同风貌。
中国的儒学虽然也提倡“义”,重视“忠”,但更推崇的是“仁恕”之道。日本儒学虽然也讲“仁”与“义”,但比起中国、韩国,更突出“忠”的价值。韩国儒学虽然在理论上兼重仁、义、礼、智、信,但从士祸[注]的历史、从外患的历史看,韩国儒学更加注重“义”的精神。这些不同也体现在三国各自近代化的进程之中。
中国的儒学把“仁恕”变成一种普遍主义的价值原理,一种对仁爱等平等价值的追求,因此在近代对西方近代文明半信半疑。中国有悠久的文明历史,中国人秉持仁爱这一价值观。在中西文明的冲突面前,中国人很难坦然承认在“文明”上是落后的。这一切决定了中国人不会像日本人那样不顾一切地去拥抱西方文化。近代中国人总是对西方的文明有很多的怀疑,但是既然打不过西方,又得跟它学,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造成了现代化进程的迟缓。
日本的儒学因为突出“忠”和“勇”的价值,在接受西方近代文明时较少受到价值观方面的阻碍,对帝国主义没有根本性的抵触情绪,唯西方列强马首是。同时,因为日本文化突出的是特殊主义的价值原理——对君主的特殊主义的承诺,胜过了对普遍价值——自由、平等、正义等价值的承诺,这使得日本最终付出了代价。
韩国充满“义节”精神的儒学,可以说造就了韩国近代民族的主体性。韩国的民族主义非常强烈,这不仅仅是在最近一百年才形成的,跟它自古代以来强调“义节”的精神有关系:“义节”精神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一种促进的作用。
总之,“仁”包含的是一种和谐原则:“义”所凸显的是正义原则:“忠”体现的是秩序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是现代东亚社会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需的。在当今东亚国家和地区,中、日、韩三国如果就历史文化传统来讲,都应该在进一步反思传统的优点和缺点的同时,能吸取其他民族和地区的优点,取长补短,使每一个国家在精神成长和发展方面能够更完善,这样也有利于增进中、日、韩三个国家间的互相了解,有助于共建一个和谐的未来。
(摘编自陈来《中日韩的儒学气质与国民精神》)
【注】士祸:指朝鲜成宗以后开始作为新政治势力而登场的“士林”受祸的一连串政治事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日、韩三国儒学对“义”与“忠”、“仁”与“义”、“礼”与“智”等价值观念均不够重视。
B. 在我国,人们的所思所想、为人处事、行为准则等方面均受到了儒学的指导和支配。
C. 中国的儒学把“仁恕”变成普遍主义的价值原理,导致了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半信半疑。
D. 中、日、韩三国间共建和谐未来的必经途径是在经济、文化、传统、历史等方面兼收并蓄。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学所具有的持续性、生命性、不衰性和传承性,决定了其拥有塑造民族精神,养育国民道德情操等诸多功能。
B. 一种社会制度崩塌可能导致儒学失去制度依托,但儒学不会因此灭亡,因为儒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质。
C. 儒学作为与中华民族生死与共的中华文明核心价值,它生生不息,从来没有、也永远不可能被摒弃。
D. “仁”包含的和谐原则、“义”凸显的正义原则、“忠”体现的秩序原则适用于现代东亚却不适用于世界。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提出中国儒学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学问,并着重从形而上角度阐述中国儒学是日用之学。
B. 材料二引用了余英时和亨廷顿关于儒学的话语意在强调文明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C. 材料三总体上采用总分(总)式结构,阐明中、日、韩三国儒学气质与国民精神方面的特点,结构明晰。
D. 材料一、二阐明中国儒学的重大作用,重在“立”;材料三则在对比中见高下,以“破”为主。
4. 材料一认为“儒学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请从“仁”“礼”“信”中任意选择两个价值观念并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5. 有学者认为,中、日、韩三国儒学因历史文化特色不同而有差异。请结合材料三的内容,简要概括在近代化进程中,中、日、韩三国儒学精神风貌的特点及影响。
【答案】1. B 2. C 3. C
4. ①“仁”即“爱人”,是中国儒学的核心,“仁”在政治上强调德治,而德治的基本精神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直至今日,以德治国、生命至上,仍是我们小至理家大到治国的追求目标与行动指南之一。②“礼”在孔子思想中,是和德政结合在一起的,它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在当下也应该择其合理的部分为我们所用。③“信”即“诚信”,指待人处事诚实不欺,言行一致。这是贤者必备的品德,传统儒学视其为“仁”的重要体现,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将其作为要素之一。
5. ①中国:推崇“仁恕”之道,追求仁爱等平等价值;质疑西方近代文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迟缓。②日本:突出“忠”的价值,全盘接受西方近代文明,看重对君主的特殊主义的承诺,导致近代史上日本民族为此付出了代价。③韩国:注重“义”的精神,涵养了其民族主义,造就了其近代民族的主体性,促进了其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中、日、韩三国儒学对……均不够重视”无文本依据,原文有“中、日、韩社会跟西方还没有全方位接触以前,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学代表性的价值,在三国儒学中都受到普遍的提倡”。
C.“导致了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半信半疑”错误,原文是“因此在近代对西方近代文明半信半疑”,此处将“在近代”省略,并把“西方近代文明”改为了“世界文明”。
D.“必经途径是在经济、文化、传统、历史等方面兼收并蓄”总结有误,原文是“在当今东亚国家和地区,中、日、韩三国如果就历史文化传统来讲,都应该在进一步反思传统的优点和缺点的同时,能吸取其他民族和地区的优点,取长补短,使每一个国家在精神成长和发展方面能够更完善,这样也有利于增进中、日、韩三个国家间的互相了解,有助于共建一个和谐的未来”。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儒学所具有的持续性、生命性、不衰性和传承性,决定了其拥有塑造民族精神,养育国民道德情操等诸多功能”因果颠倒,原文是“养育了国民道德情操,造就了高尚的善良人性……正因为这样,所以它具有持续性、生命性、不衰性和传承性”。
B.“……因为儒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质”因果不当,依据原文可知“儒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质”并无文本依据,而“一种社会制度崩塌可能导致儒学失去制度依托,但儒学不会因此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儒学就包含社会制度、人伦日用、精神信仰等各个层面”“作为人伦日用和作为精神信仰的儒学,已经进入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中,甚至已经成为中国文化遗传基因的主要组成部分”。
D.“适用于现代东亚却不适用于世界”的表达过于绝对,事实上,“和谐原则”正义原则“秩序原则”应当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所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文中和选项中突出中、日、韩三国仅仅是因为文章标题所限。原文“儒学在多年日用实践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养育了国民道德情操,造就了高尚的善良人性,形成以和为贵的国格,而挺立于世界学术舞台”也说明此观点的绝对所在。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着重从形而上角度阐述中国儒学是日用之学”表述错误,根据原文的意思,正确的表述是“着重从形而下角度阐述中国儒学是日用之学”。
B.“意在强调文明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重要性”错误,材料二引用余英时的话语并非强调文明的重要性,而是为了证明“既然如此,那么儒学就包含社会制度、人伦日用、精神信仰等各个层面”。
D.“材料三则在对比中见高下,以‘破’为主”的表述存在两种错误:一是“对比中见高下”不正确,作者是将中、日、韩三国儒学并列展开,并无对比之意;二是“以‘破’为主”总结失当,应是破例结合。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中国的儒学虽然也提倡’义,重视‘忠’,但更推崇的是‘仁恕’之道”“中国的儒学把‘仁恕’变成一种普遍主义的价值原理,一种对仁爱等平等价值的追求”可见,仁”即“爱人”,是中国儒学的核心,“仁”在政治上强调德治,而德治的基本精神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从其影响和价值看,直至今日,以德治国、生命至上,仍是我们小至理家大到治国的追求目标与行动指南之一。
由“儒学在多年日用实践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养育了国民道德情操,造就了高尚的善良人性,形成以和为贵的国格,而挺立于世界学术舞台“可见,作为孔子儒学之一的“礼”在孔子思想中,是和德政结合在一起的,它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在当下也应该择其合理的部分为我们所用。
“信”即“诚信”,指待人处事诚实不欺,言行一致。这是贤者必备的品德,传统儒学视其为“仁”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当代人应该秉承的传统美德中很重要的一个,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将其作为要素之一,“信”无论对个体,还是整个国家,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中国儒学虽然也提倡’义,重视‘忠’,但更推崇的是‘仁恕’之道”“中国的儒学把‘仁恕’变成一种普遍主义的价值原理,一种对仁爱等平等价值的追求,因此在近代对西方近代文明半信半疑……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造成了现代化进程的迟缓”可得出:中国:推崇“仁恕”之道,追求仁爱等平等价值;质疑西方近代文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迟缓。
由“日本儒学虽然也讲‘仁’与‘义’,但比起中国、韩国,更突出‘忠’的价值”“日本的儒学因为突出‘忠’和‘勇’的价值,在接受西方近代文明时较少受到价值观方面的阻碍,对帝国主义没有根本性的抵触情绪,唯西方列强马首是……这使得日本最终付出了代价”可得出:日本:突出“忠”的价值,全盘接受西方近代文明,看重对君主的特殊主义的承诺,导致近代史上日本民族为此付出了代价。
由“韩国儒学虽然在理论上兼重仁、义、礼、智、信,但从士祸的历史、从外患的历史看,韩国儒学更加注重‘义’的精神”“韩国充满‘义节’精神的儒学,可以说造就了韩国近代民族的主体性……‘义节’精神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一种促进的作用”可得出:韩国:注重“义”的精神,涵养了其民族主义,造就了其近代民族的主体性,促进了其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坏良心的窖
陈力娇
皮肤一痒,石田就心烦。满洲给了他大片土地,却没给他相应的气候,一到冬天,皮肤就里里外外都是“小虫子”。
和皮肤一样令他心焦的是蔬菜问题,冬天皑皑白雪,地里长不出菜,怎样才能吃上新鲜蔬菜呢?通讯兵知道他的苦衷,出去打探,回来后说,中国部落里的老百姓,冬天也能吃上新鲜蔬菜。
石田马上来了精神,问:“怎么回事?”
通讯兵说:“他们挖窖,每家都挖窖,在院子中,挖个宽一米见方,深五米的窖,大白菜和土豆就放在里面,吃一棵拿一棵,再吃一棵再拿一棵。”
通讯兵的描述让石田咧开了大嘴,笑意如浪。但他还是不太相信,冬天能冻掉下巴,怎么会不冻白菜,真会如此神奇?就对通讯兵说:“带我去看,难道老天爷真的饿不死瞎麻雀?”
通讯兵把他领到吴冬瓜家。吴冬瓜七尺汉子,瘦得跟地里的高粱秆似的,一碰就能倒。他正在家里腌酸菜,几十棵大白菜,被他放在屋中的一口大缸中,上面还压上块石头。石田问:“你的,这是干什么?”
吴冬瓜回答:“腌了冬天吃。”
石田捋着小胡子,示意通讯兵,记下来。通讯兵拿出本子,把腌酸菜的方法和情形,一一记下。石田来到院中的地窖前用枪指着吴冬瓜,秋风大,黄树叶乱飞,直叮吴冬瓜的脸,石田扭头问吴冬瓜的儿子:“你的,下去过?”
吴冬瓜的儿子八岁,他下窖取白菜是常事,就点点头。石田见他点头,脸上堆起笑意,说:“呦西,下去,我的,看看!”
孩子接受了指令,顺着窖口竖着的梯子下去了。不一会,他上来了,怀里抱着一棵鲜鲜嫩嫩的大白菜。
石田信了,如一块石头落地,和通讯兵一起离开了吴冬瓜的家。
第二天,太阳刚轻佻地蹦出来,吴冬瓜就被叫到“红部”挖地窖去了,一起去的,还有同村的二闷子和小顺子。
三个人挖了一天,窖挖好了,大棵饱满水灵的白菜搬到窖中,土豆和萝卜也成袋成袋地放了进去,这才完事大吉。石田很高兴,眉开眼笑,忘情地喝了二两酒,脸喝得红扑扑的,跳起了日本舞。
事情出在第二年春天。那窖仿佛认生人,故意和石田红部里的人找麻烦,起因是小通讯兵下去取白菜,以前取都挺好的,下去就上来了,可这一次下去,足有一个时辰也没上来。
石田觉得不对劲,又派一个人下去,可是这个人下去也没上来,眼见着锅里的肉变成了泥,石田急了,骂道:“一群饭桶,无用的东西!”又把一个胆大心细的女人叫来,让她看看他们俩在下面干什么?
女人倒是比男人心细,她只下到一半,就从梯子上爬了上来,上来的她,脸色发青,喘气急促,趴在窖沿上半天不动弹。好一会儿她才对石田说:“他们都死了。”
犹如天降劈雷,石田皱起了眉头,旋即让警卫班长去叫吴冬瓜。警卫班长走出不远,他又叫住了他,说:“把另外两个挖窖的也一起叫来。”
一袋烟工夫,吴冬瓜和二闷子、小顺子都来了,他们一听说死了人,脸上的汗立即下来了,石田问他们:“这是怎么回事?”
吴冬瓜说:“我也不知道,从没有听说哪家的窖死过人。”
石田听他这么说,怒了,掏出手枪,吼道:“你的,下去,看个究竟!”
吴冬瓜浑身发抖,却只有下去了,石田的枪一直在他脑壳上晃。
十分钟过去了,里面没一点动静,哪怕能听到狼嚼骨头也算应答呀。
二闷子和小顺子慌了手脚,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命运,无非就是下一个吴冬瓜。二闷子比小顺子胆小,他伺机逃跑。小顺子看上去稍稍冷静,他曾给大户人家赶过车,和主人家的二小子很熟,二小子在大城市念过书,和他提起过沼气,说沼气这东西邪乎,跟毒气弹似的,人闻到它就死,多在窖下生成。就对石田说:“太君,春天阳气上涨,里面有沼气,再不能下去人了。”
“沼气?你的怎么知道?”石田问。
小顺子说:“书上说的。”
他没敢提二小子,若提,就越扯越多。
石田说:“你的知道沼气?你的下去看看什么是沼气。”
小顺子想了想说:“我下去可以,不过我得用湿毛巾捂上嘴,还得在腰间拴根绳子,我一晃绳子,你们就得把我拽上来。”
石田同意。很快有人找来了湿毛巾和绳子,小顺子“武装”了一番,下去了。
二闷子为他一节一节往里捣绳子,心却掐把汗。腿颤得站不稳。
绳子在缩短,缩着缩着突然就跟抽风似的,一阵紧一阵歇,歇了又紧,紧了又歇。二闷子直看石田的脸,石田却跟没事一样,二闷子等不及了,擅自往出拽,旁边的石田立即瞪大眼睛,“嗯”了一声,接着一脸狞笑,对二闷子说,“你们中国人,良心大大地坏了,给自己挖好窖,给我们挖带沼气的窖,你的,下去!”
起风了,黄树叶受了惊吓,冥钱一样砸了下来。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生活气息浓郁:东北农村秋天腌白菜、挖菜窖的场景如在眼前;口语化的表达,清新自然。
B. 洗练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书上说的”表现了小顺子的仗义和机智。
C. 小说画波浪线处对绳子的细节描写极为传神,它的收放牵动着读者的心,也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
D. 小说中石田具有双重性格:笑着让小孩下菜窖凸显其和善,逼吴冬瓜等人下菜窖则暴露其凶残本性。
7. 下列对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作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处:突出节令特点,秋天到来,正是东北农村腌菜、藏菜的时节。
B. 第一处:衬托人物心情,落叶乱飞似衬托吴冬瓜面对石田的紧张心情。
C. 第二处:烘托环境,营造紧张氛围,黄树叶仿佛因目睹暴行而受到惊吓。
D. 第二处:运用拟人、借代、象征手法,渲染悲凉氛围,似有控诉侵略者之意。
8. 石田发现菜窖情况不对后,他的心理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有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 俗语说:“题好一半文。”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作者以“坏良心的窖”为题的用意。
【答案】6. D 7. D
8. ①发现通讯兵下菜窖后好久没有上来,他感觉不对劲。②再派下去查看情况的人也不见上来,他表现得气愤。③得知下去的两人都死在菜窖,他十分震惊产生疑心。④他用枪逼吴冬瓜下去探情况,对其解释很不满意。⑤认为二顺子明知菜窖里有沼气而不说明,非常震怒。
9. ①巧设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窖乃无生命之物,何来“良心”有无之说,以“坏良心的窖”为题,能使读者产生一读为快的冲动。②个性话语言,凸显性格。石田强征中国人修筑菜窖,却因菜窖里产生沼气、毒死自己人而迁怒于中国人,凸显其霸道与野蛮。③暗示主题,引人深思。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却被侵略者奴役甚至付出生命代价,只有奋起抗争才能获得自由。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D.“石田具有双重性格”“笑着让小孩下菜窖凸显其和善”错误,表面上看,石田此举的确有“和善”意味,实际上是不放心菜窖的安全可靠性而让吴冬瓜八岁的儿子下窖试一试,由此可见,此举表现了石田作为侵略者的狡诈本性,他并不具有双重性格。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句子含义、作用的能力。
D.“运用拟人、借代、象征手法”错误,“黄树叶受了惊吓”是拟人修辞;“冥钱一样”是比喻修辞,并未采用借代和象征手法。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心理的能力。
作答时,首先要准确审题,明确题干中所涉情节的起讫点——石田发现菜窖情况不对后到小说结尾;其次,要注意把握随着情节的逐次展开,石田的心理变化轨迹;再次,答案中的每一环节,均应出现表示人物(石田)的心理的词语。
由“那窖仿佛认生人,故意和石田红部里的人找麻烦,起因是小通讯兵下去取白菜,以前取都挺好的,下去就上来了,可这一次下去,足有一个时辰也没上来”“石田觉得不对劲”可知,最初的通讯兵下去没有上来,石田感觉不对劲。
由“又派一个人下去,可是这个人下去也没上来,眼见着锅里的肉变成了泥,石田急了,骂道:‘一群饭桶,无用的东西!’”可知,第二个人下去没有上来,石田很着急、气愤,开始骂人。
由“好一会儿她才对石田说:‘他们都死了。’”“犹如天降劈雷,石田皱起了眉头,旋即让警卫班长去叫吴冬瓜”可知,得知两个人都死了之后,他很震惊,“犹如天降劈雷”,于是决定找来当初挖地窖的人,可见他开始怀疑。
由“我也不知道,从没有听说哪家窖死过人。”“石田听他这么说,怒了,掏出手枪,吼道:‘你的,下去,看个究竟!’”可知,面对吴冬瓜的解释,他大怒,大吼。
由“‘沼气?你的怎么知道?’石田问”“石田说:‘你的知道沼气?你的下去看看什么是沼气。’”“旁边的石田立即瞪大眼睛,‘嗯’了一声,接着一脸狞笑,对二闷子说,‘你们中国人,良心大大地坏了,给自己挖好窖,给我们挖带沼气的窖,你的,下去!’”可知,石田听到二顺子的解释后,认为二顺子明明知道,却不告诉他,说他们量心怀,非常生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标题作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坏良心的窖”采用拟人的修辞,将没有生命力的地窖赋予人的性格特征,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思考为何地窖会坏良心,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坏良心的窖”是主人公石田说的话,“第二天,太阳刚轻佻地蹦出来,吴冬瓜就被叫到‘红部’挖地窖去了,一起去的,还有同村的二闷子和小顺子”写石田强迫中国人给他挖地窖;“你们中国人,良心大大地坏了,给自己挖好窖,给我们挖带沼气的窖,你的,下去”写出他因为地窖的沼气,迁怒中国人,想让他们都死在地窖。因此,标题表现了石田的霸道与野蛮,体现了人物性格。
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被迫挖地窖,被迫进入地窖,不仅被奴役,甚至保障不了生命安全,因此标题通过写石田认为中国担任坏良心,来凸显小说的主旨——只有奋起抗争才能获得自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节选自《论语·公冶长》)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二:
昔者,越王勾践近侵于疆吴,远媲于诸侯,兵革散空,国且灭亡,乃胁诸臣而与之盟:“吾欲伐吴,奈何有功?”群臣默然而无对。王曰:“夫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何大夫易见而难使也?”计倪官卑年少,其居在后,举首而起,曰:“殆哉!非大夫易见难使,是大王不能使臣也。”王曰:“何谓也?”计倪对曰:“夫官位财币,王之所轻,死者,是士之所重也。王爱所轻,责士所重,岂不艰哉?”王自揖,进计倪而问焉。计倪对曰:“夫仁义者,治之门,士民者,君之根本也。阀门固根,莫如正身。正身之道,谨选左右。愿君王公选于众,精炼左右。明主用人,不由所从,不问其先。是故周文、齐桓,躬于任贤,太公、管仲,明于知人。今则不然,臣故曰殆哉。”越王勃然曰:“孤闻齐威淫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盖管仲之力也。寡人虽愚,唯在大夫。”计倪对曰:“齐威除管仲罪,大责任之,至易。斯可致王,霸何足道。桓称仲父,文称太公,计此二人,曾无跬步之劳,授以上卿。传曰:直能三公。今置臣而不尊,使贤而不用,盖智士所耻,贤者所羞。君王察之。”越王曰:“诚者不能匿其辞,大夫既在,何须言哉!”计倪对曰:"臣闻智者不妄言,以成其劳,贤者始于难动,终于有成。故贤君用臣,施之职而成其功,远使,以效其诚。内告以匿,以知其信。与之讲事,以观其智。饮之以酒,以观其态。选士以备,不肖者无所置。”越王大媿,乃坏池填堑,开仓谷,贷贫乏,乃使群臣身问疾病,躬视死丧,不厄穷僻,尊有德;与民同苦乐,激河泉井,示不独食。行之六年,士民一心,不谋同辞,不呼自来,皆欲伐吴。遂有大功而霸诸侯。孔子曰:“宽则得众。”此之谓也。
(节选自袁康《越绝书·越绝外传第十一》)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孤A闻B齐C威D淫E泆F九G合H诸I侯J一K匡L天M下N盖O管P仲Q之R力S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垂拱,文中指不亲理政务,与《战国策》中“秦王垂拱受西河之外”的“垂拱”意思不相同。
B. 殆,文中指疑惑,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意思相同。
C. 跬步,文中形容数量极少,与《劝学》中“不积跬步”的“跬步”意思、用法均不相同。
D. 使,文中指出使,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使”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王勾践胸怀韬略。面临近受强吴侵略、远受诸侯羞辱、行将亡国的窘境,他一面做好了与吴国决战的准备,一面召集群臣商讨对策。
B. 计倪富有辩才。他少年老成,面对勾践“大夫易见难使”的慨叹与质问,年少位卑的计倪挺身而出,据理反驳,最终使“越王大媿”。
C. 计倪见识过人。他认为作为君主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是比施行仁义更重要的事情,而端正自己品德的途径在于谨慎地挑选身边的近臣。
D. 越王勾践从善如流。计倪“置臣而不尊,使贤而不用”的批评使他有所反思,并以实际行动努力改正,经过六年努力,越国上下一心。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威除管仲罪,大责任之,至易。斯可致王,霸何足道。
(2)智者不妄言,以成其劳,贤者始于难动,终于有成。
14. 材料中计倪向越王建议的用人标准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有关陈述相近;而发现人才的方法与孔子的言论也相近。请结合材料有关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10. F J N 11. B 12. A
13. (1)齐威王赦免了管仲的罪行,把重大的责任托付给他,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这样做能够推行王道,称霸的事哪里值得一提呢。
(2)聪明的人不乱说话,来成就自己的功劳;贤能的人从难事做起,最终有所成就。
14. ①在用人标准上,计倪和魏征都强调智、仁、信等品质。②在识人方法上,计倪和孔子都主张在具体环境中加以考察。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说齐威王恣纵逸乐,却多次会合诸侯,匡正天下,靠的是管仲的力量。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两个结构相同的两个句子,中间及其前、后均应断开。
断句如下:孤闻齐威淫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盖管仲之力也
FJN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垂拱”,不亲理政务。句意:(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不亲理政务(就能治理好天下)。/“垂拱”,不费力气。句意: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B.“殆”,疑惑。句意:(大王的话真)让人(感到)疑惑啊!/“殆”,近于、几乎。句意: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意思相同”错误。
C.“跬步”,用其引申义,形容数量极少,在句中作定语,句意:连极微小的功劳都没有建立。/“跬步”,用其本义,半步,名词,作“积”的宾语。句意: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
D.“使”,出使。句意:让他出使远方。/“劳”,功劳。句意: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一方面做好了与吴决战的准备”表述无文本依据。从原文中勾践向群臣说出的“吾欲伐吴,奈何有功?”的问话,可见其根本没有做好与吴决战的准备。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除”,赦免;“任”,托付;“致王”,推行王道;
(2)“妄言”,随意说话;“贤者始于难动”,状语后置;“终于”,最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可知,魏征认为选拔的人才需要具备智、仁、信等品质。由“故贤君用臣,施之职而成其功,远使,以效其诚。内告以匿,以知其信。与之讲事,以观其智。饮之以酒,以观其态。选士以备,不肖者无所置”可知,计倪认为圣明的君主任用大臣,给他职权让他把事情做成;让他出使远方,以此让他献出忠诚之心。在朝内把隐秘的事告诉他,来了解他的诚信。与他讨论事情,以考察他的智慧。让他喝酒,来观察他的仪态。遴选贤士以备用,没有才德的人(就)不要任用。同样要求人才需要具备智、仁、信等品质。
由“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可知,孔子认为考察人才需要听其言,观其行,在具体环境中加以考察。由“内告以匿,以知其信。与之讲事,以观其智。饮之以酒,以观其态”可知,计倪认为可以通过“内告以匿”“与之讲事”“饮之以酒”等方法,来观察人才的品格。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劳损聪明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材料二:
从前,越王勾践近受强大的吴国的侵略,远受诸侯各国羞辱,武力耗尽,国家行将灭亡,于是胁迫群臣并与他们商量说:“我打算讨伐吴国,怎么做才能取得成功?”大臣们默默不语,无以应对。越王勾践就(对群臣)说:“君主处境不好,臣子应该感到耻辱。君主蒙受耻辱,臣子应该以死效忠。为什么(我与)大臣们见面容易,却难以驱使(他们)呢?”计倪年少位卑,他的位置靠后,就抬头起身,说道:“(大王的话真)让人(感到)疑惑啊!(我看)并非(大王与)大臣们见面容易,却难以驱使(他们),而是大王您没有能够(好好地)驱使大臣们。”"越王勾践问道:“(您这话)怎么讲?”计倪回答说:“那些官位和钱财,是大王您所看轻的东西,(为义)而死,是大夫们所看重的。大王您吝惜自己所看轻的官位与钱财,却拿大夫们所看重的(为)义(而死)来要求他们,这样做难道不是太难了吗?”越王勾践对计倪拱手行礼,让他走到近前来向他请教。计倪回答道:“(施行)仁爱与道义,是国家(能够)安定太平的途径;官吏和百姓,是国君(依靠)的根本。施行仁义与巩固根本,(都)比不上端正自己的品德。端正自己品德的途径在于谨慎地挑选身边的近臣。希望大王您从众人中(仔细)挑选,精心磨炼身边的近臣。圣明的君主用人,不任用自己所偏爱的人,不考究他们的出身。因此,周文王、齐桓公,亲自践行任用贤能(的事情),姜太公、管仲,明晓识别贤士的方法。如今(您)却不是这样,(所以)我说(我)很疑惑。”越王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听说齐威王恣纵逸乐,却多次会合诸侯,匡正天下,靠的是管仲的力量。我虽然愚钝,唯在(依靠)大夫(摆脱当下的困境)。”计倪回答说:“齐威王赦免了管仲的罪行,把重大的责任托付给他,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这样做能够推行王道,称霸的事哪里值得一提呢。齐桓公称管仲为叔父,周文王称姜子牙为太公。考察这两个人,连极微小的功劳都没有建立,竟然被授予上卿的职位。经传上说:正直贤能的人可以当上三公。如今您任用大臣却不尊重他们,驱使贤士而不肯重用他们。这是聪明、贤能的大臣们所感到羞耻的事情。希望大王您明察!”越王说:“诚信的人不会隐瞒自己的话。大夫们都在,又何必多说!”计倪回答说:“我听说聪明的人不乱说话,来成就自己的功劳;贤能的人从难事做起,最终有所成就。所以圣明的君主任用大臣,给他职权让他把事情做成;让他出使远方,以此让他献出忠诚之心。在朝内把隐秘的事告诉他,来了解他的诚信。与他讨论事情,以考察他的智慧。让他喝酒,来观察他的仪态。遴选贤士以备用,没有才德的人(就)不要任用。”越王(听后)非常惭愧,就凿开护城河,填平堑壕,打开谷仓发放谷物(给灾民),把钱借给穷困的人,又让大臣们亲自慰问身患疾病的人,亲自视察死者的丧礼,不为难贫困不遇之士,尊重德行好的人;与老百姓同甘共苦,疏浚河道,把井水引为泉流,以示不独自享用。推行了六年,官民同心同德,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有了急难的事情)不用招呼自行来(帮忙),都想讨伐吴国。最终建立大功称霸诸侯。孔子说:“君主宽厚仁爱,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戴。”说的就是这种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孟郊①
孟浩然②
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
众音③何其繁,伯牙④独不喧。
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
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尔其保静节,薄俗⑤徒⑥云云⑦。
【注】①孟郊:生平不详,推测为孟浩然好友或后辈,但非指中唐“苦吟诗人”孟郊。②孟浩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③众音:指一般世俗的声音。④伯牙: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俞伯牙,他和后句的钟子期是“高山流水”的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终身不再弹琴。⑤薄俗:流俗。⑥徒:徒然。⑦云云:纷纷纭纭。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描写蔓生的野草遮蔽了原野,兰花和灵芝在幽远的地方独自扎根的情景,兼用比、兴。
B. “众音”二句叙写世俗的琴声极其繁杂,唯独伯牙一个人不喧闹,对比中蕴含诗人鲜明的态度。
C. “钟期”两句运用“流水对”,说明钟子期一听见伯牙的琴音,高山流水的知音佳话就流传千古了。
D. 本诗语言平淡,蕴藉丰厚,意境雄阔,诚如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的评价:语淡而味终不薄。
16. 本诗题为“示孟郊”,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希望借助本诗告诉孟郊些什么。
【答案】15. D 16. ①面对蔓草遮野的现实,不必气馁,不要媚俗,要自守品节,像兰花和灵芝在幽远的地方独自扎根。
②面对众音繁扰,知音难觅的窘境,要甘于寂寞,珍惜朋友间情趣相投、志向高洁、平淡似水的情谊。
③面对流俗纷扰,小人横行的世道,委婉地劝告朋友要保持自己的静洁节操。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意境雄阔”错误。沈德潜对孟浩然之诗的评语“语淡而味终不薄”,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语言虽然寡淡,但是言语的意蕴很深,令人回味——意蕴“很深”,而非意境“雄阔”。结合本诗,无论是开头的景物描写,还是中间的用典、最后的告诫,均难体现“意境雄阔”。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意思是:蔓生的野草遮蔽了原野,兰花和灵芝在幽远的地方独自扎根。诗的前两句,以比、兴的手法,告诫孟郊面对蔓草遮野的现实,不必气馁,不要媚俗,要自守品节,像兰花和灵芝在幽远的地方独自扎根。
“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意思是:世俗的琴声何其繁杂,俞伯牙一个人独不喧闹。诗人以“高山流水”的典故,告诫孟郊:尘世喧嚣,知音难觅。即使如此,也要甘于寂寞,珍惜朋友间情趣相投、志向高洁、平淡似水的情谊。
“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意思是:我劝你不要在意世俗的纷扰,让那些奸邪小人自己说去吧,自己保持自己的静洁节操就够了。面对对流俗纷扰,小人横行的世道,委婉地劝告朋友要保持自己的静洁节操。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无衣》中“________”描述战士们修整甲胄和兵器的情景,然后又以“________”表明战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2)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3)古人常借助于猿啼表达悲伤的情感,如杜甫、白居易。请写出杜甫或白居易的两句相关诗句“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修我甲兵 ②. 与子偕行 ③. 绛皓驳色 ④. 而皆若偻 ⑤. 风急天高猿啸哀 ⑥. 渚清沙白鸟飞(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偕”“绛皓驳”“偻”“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央视近几年上档的作品,大多数都是与社会现实 ① 的,《关于唐医生的一切》便是如此,它作为一部写实的医疗题材影视剧作品,备受观众欢迎。
“为医者,须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医者的职责与初心。剧中医护人员全力救治患者,郑重履职尽责,倾心护佑生命,充分彰显了崇高的职业道德与医者的仁爱情怀。
亲情是人世间永不止息的美好与慰藉,而感恩之心能够形成人与人之间善的循环,更是人间温情的充分体现。剧中,一位走投无路的母亲 ② 将自己患有罕见的Cantrell五联症的孩子遗弃在医护人员必经的走廊,后来弃婴因唐佳瑜和吴敏敏的善心而获救。而唐佳瑜也终于在历经千辛万苦后,成功完成了自己为之努力多年的③ 的人工心脏移植手术。该剧也呈现了多处对医患间冲突与释然的描写。医患关系乃至医患矛盾固然是医院场域中难以回避的话题,然而,医生与患者应是战友,是朋友;他们共同的敌人应该是疾病,而不是彼此。
医学,应该是温暖的;医院,也应该是温情的。当所有人更加重视医学知识的价值,更加尊重生命的意义,更增添一份相互理解与信任时,我们便可能拥有更加理想、健康、有序的医患关系。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单句改成一组较短且含有假设关系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息息相关
②迫不得已
③梦寐以求
19. 如果所有人都更加重视医学知识的价值,更加尊重生命的意义,更增添一份相互理解与信任,那么,我们就可能拥有更加理想、健康、有序的医患关系。
20. ①引用“为医者……”这个句子,来强调作为医生必须恪守的职责与初心,不仅使文章的表达典雅庄重,还突出这种职责与初心的传统及将其传承下去的必要性。
②“全力救治患者……”等三个动宾短语构成的短句形成排比,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剧中医护人员的工作及其价值,节奏明快,语势强劲且形象生动、言简意明。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语境强调作品与现实的关系密切,可选“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第②空,语境中指把母亲遗弃孩子的行为是逼不得已的,可选“迫不得已”。“迫不得已”,被逼得不得不这样做。
第③空,语境强调对人工心脏移植手术的迫切程度,可选“梦寐以求”。“梦寐以求”,指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将长单句改成一组较短且含有假设关系的句子,首先要分析句中关系,“所有人都更加重视医学知识的价值,更加尊重生命的意义,更增添一份相互理解与信任”应是假设的情况,“我们就可能拥有更加理想﹑健康﹑有序的医患关系”是假设的结果。
然后选择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进行整合,可选用“如果……那么……”等。
最后整合为:如果所有人都更加重视医学知识的价值,更加尊重生命的意义,更增添一份相互理解与信任,那么,我们就可能拥有更加理想﹑健康﹑有序的医患关系。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为医者,须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为引用,强调医者必须恪守的职责与初心,运用引用,使文章的表达典雅庄重,还突出这种职责与初心的传统及将其传承下去的必要性。
“全力救治患者,郑重履职尽责,倾心护佑生命”,采用三个连续的相似的结构,构成排比,使句式整齐,节奏明快,且加强了语势,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剧中医护人员的工作及其价值。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前不久,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有人在冰雕中发现了一条鱼,然后这条可怜的鱼就被全网围观了,那么,凿开冰雕“营救”出的鱼还能活吗?答案是:不能活, ① 。为什么这么肯定鱼已经死了?这是因为细胞内细胞质的主要成分——水,在低温下结冰后会产生冰晶。因为印象中的冰晶都是晶莹美丽的,但它会像利刃一把把,无情地刺穿细胞膜,加上水变成冰晶后体积会变大涨破细胞,导致细胞死亡,而一旦避免细胞全部死亡,生命自然也就不复存在。显然,那条鱼在冰雕中已经有几天了。通常来说,它体内的细胞应该已经全部“暴毙”,就算将其挖出来放在温暖的环境里也无济于事了。
② 。少数生物在被冻成“冰棍儿”后仍能“死而复生”,例如某些林蛙,林蛙有很强的抗寒能力,当气温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后,它会冻得硬邦邦的;但待气温回升后,它又会逐渐“解冻”。它有一个“看家本领”——可以在寒冬将至时,将提前储备好的葡萄糖填充进细胞, ③ ,使细胞中的水分不会因低温凝结,以保护细胞的完整性。北极地区有一种毛毛虫,也是通过这种方法挨过寒冬。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虽然印象中的冰晶都是晶莹美丽的,但它会像一把把利刃,无情地刺穿细胞膜,加上水变成冰晶后体积会变大涨破细胞,导致细胞死亡,而一旦细胞全部死亡,生命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22. ①因为鱼已经死了 ②当然(但是)也有例外 ③这些糖分起到了防冻剂的作用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的语病有:
(1)关联词语运用不当,“因为”应改为“虽然”;
(2)语序不当,“利刃一把把”应改为“一把把利刃”;
(3)成分赘余,应将“避免”去掉。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1)第一处横线所填内容应当是对其前一分句“不能活”的原因的补充,而其后一分句的设问“为什么这么肯定鱼已经死了?”也给予了提示,所以可填:因为鱼已经死了。
(2)第二处横线所填内容承上启下。承上:很多动物会因被冰晶“刺穿细胞膜,加上水变成冰晶后体积会变大涨破细胞”而死亡。启下:介绍林蛙等少数生物“在被冻成‘冰棍儿’后仍能‘死而复生1’”,所以可填:当然(但是)也有例外。
(3)第三处横线所填内容,既能承接前一句的“葡萄糖”,又是后一句“使细胞中的水分不会因低温凝结”的原因,所以可填:这些糖分起到了防冻剂的作用。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位国际知名人力资源专家把应聘者分为两类人:一类人被称为“银勺”,即含着“银汤匙”降生的人,家庭优越,毕业于“常青藤大学”,拥有完美的简历;另一类人被称为“拳击手”,毕业于普通大学,换过许多工作,可能还发过传单、端过盘子、收过银,但仍然怀有激情,积极面对人生。
当分别来自上述两类中的两名应聘者都符合职位要求时,如果你是招聘者,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请针对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应聘者中的“银勺”,家庭环境优越,可以让其有优于普通人的生活和成长环境,见识更广,眼界更宽;而学历较高,表明他的知识和才智可能更胜一筹;而“拳击手”虽然更方面不如“银勺”,但正因为他“毕业于普通大学”,身上可能没有那些傲慢和骄气,反而更能吃苦,“发过传单、端过盘子、收过银”正体现这一点;而“换过许多工作”表明他阅历丰富;“仍然怀有激情,积极面对人生”是其韧性和积极乐观的精神体现。由此我们看出,二者各有利弊:“银勺”具有“拳击手”没有的名校教育背景,眼界更宽,可能更堪大任;“拳击手”具有“银勺”所没有的坚韧品格,更能迎难而上。
作文任务是“如果你是招聘者,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里要体现考生的思辨性,不可贸然选择。因为“银勺”和“拳击手”是两个不同的群体,选择任何一方,也都是各有道理。选拔人才标准很多,应该不拘一格,不应区别“银勺”或“拳击手”,而应力求使他们各得其所。
写作时要把握写作身份——招聘者,首先亮明观点,可以肯定“银勺”,看重其知识才华、眼界见识,着眼于其创新能力等;可以肯定“拳击手”,看重其丰富的阅历、坚韧的品格、吃苦耐劳、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然后结合具体招聘岗位加以分析,强调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招聘时不能只看背景、学历等,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使人才各得其所。
立意:
1.“银勺”与“拳击手”各有适合的岗位。
2.招聘人才应不拘一格。
3.让人才各得其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精品卷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协作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