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三次高考诊断考试语 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折枝花卉在中国作为一种著名的花卉画法,固然系画家刻意为之,目的是追求特定的美学效果,简言之便是赏心悦目。但那是赏中华之心、悦中国之目的花卉形式。其鲜明特点就是通过隐逸、去除来刺激想象,以达到张扬的目的,所谓“欲扬先抑”(刘熙载《艺概》)。这是中华美学的一个基本叙事策略,普遍见于诗歌、绘画、园林建筑设计等其他艺术门类中,就连园林设计中的“开窗借景”(李渔《闲情偶寄》)策略,也是与之同出一辙:故意不将整体画出,只画部分,刺激观者自主建构(想象)整体。中华折枝花卉中不见全株,只见一枝或小枝,目的显然是激发观者自主建构(想象)全株。想象建构得以奏效的关键依循无疑是部分与整体间的自然关联,即花卉之部分与整体间的关联。欧洲在仿中华瓷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改变,全然离开了原本中华折枝花卉的美学主线:依循自然的完型想象。无论是人为布局安置的痕迹,还是贴近自然之造型和用色的失落,无不表明那不再是自然给定的对象,而是人为建构出的拟物存在。据此,观赏中引发的就不再是指向物的完型想象,对象不再是自身,而是成了人为创造出的物象。就中华折枝花卉来看,欧式仿制品就不再具有向自然完型、向自然生成的品性,而只是成了单纯的装饰性存在。作为单纯的装饰,折枝、单枝等就不会引发完型想象,而只是作为饰物存在。欧洲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出现装饰艺术,当时由于模仿自然的时尚,饰物基本由自然物象主导。希腊时期虽也已出现用折枝花卉来装饰的情形,但与中华折枝花卉截然不同。希腊时期的折枝花卉虽然再现性程度远远高于中国,但是与自然整体的勾连全然消失。折枝花卉造型无论细部如何真实,都失落了与整体的自然关联,成为单纯饰物。到了17-18世纪,饰物造型开始慢慢偏离再现,规整追求中渐渐出现几何化迹象,饰物构架、位置等更加凸显人为设置的痕迹。正是在这样的艺术传统中,18世纪出现的欧式仿制就将中华艺术的折枝花卉变成单纯的装饰花卉:折枝与整体勾连消失,成为单纯的饰物,视觉传达不再出现向自然的完型,而是转向人为力量的投射,“先抑后扬”的审美效果彻底消失。显见,中华艺术的折枝花卉在欧式仿制中变成单纯的花卉装饰。表面看,两者都是折枝,但由于形质不一,效果迥然不同。在欧式花卉装饰那里,花卉细部写实程度高,彼此之间具有形式上的呼应关系。折枝部分基于此形式上的呼应关系在进行独立表达,比如起着装点作用;在中华折枝花卉那里,细部写实程度不高,要素之间不具有单纯形式的呼应关系,但造型明显指向画外不可见的整体。所以,中华折枝花卉本身并非表达所在,表达只是寓居于所见折枝与未见全株之间的关联中,具有中华美学特有的那种“言外之意”“象外之旨”的效果。进而,欧式花卉装饰形式感强度高,观赏驻足于感官对外显形式的把握;而中华折枝花卉形式感强度弱,观赏从画面感官把握中游离而出,落在对不可见之全株的回忆或想象中。再者,欧式花卉装饰具有寓意的确定性,人为将具体折枝形式与特定意义勾连在一起,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联是外在的,是人为创制的产物;而在中华折枝花卉那里,意义的发生取决于由折枝向全株的完型生成过程,而这又会因特定时空发生些许摇摆、变动。(摘编自王才勇《从折枝花卉到花卉装饰——中西艺术的不同处理方式及其可互喻的美学追求》)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折枝花卉是花卉画法的一种著名的技法,能激发中国观赏者通过花卉局部来想象花卉的全株景象。B. 欧洲仿制中华瓷过程中绘出的花卉,与中华折枝花卉在美学上完全不同,花卉不再是自然给定的对象。C. 希腊时就出现的折枝花卉装饰与中华折枝花卉截然不同,花卉再现程度高,但没有与整体的勾连性。D. 欧式单纯花卉装饰中具体的折枝形式和特定意义的勾连是人为的,这就使得花卉装饰的寓意十分确定。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先定义中华折枝花卉,再分析其画法体现的美学效果,最后从中华美学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其特色。B. 文章列举欧洲仿制中华瓷器过程的种种人为变化,目的是证明欧洲花卉装饰与中华折枝花卉的差距。C. 在得出欧洲花卉装饰没有“先抑后扬”前,文章分析了欧洲花卉装饰的发展历程和每个时期的特征。D. 文章末段采用对比手法讨论中华折枝花卉和欧洲花卉装饰的区别,证明前者具有的言外之意的效果。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欲扬先抑”在诗歌、绘画、园林艺术中普遍使用,而园林“开窗借景”就是“欲扬先抑”的一种形式。B. 从中华折枝花卉的角度分析,欧洲花卉装饰无论是折枝、单枝等都只是饰物而没有向自然生成的品性。C. 17-18世纪,欧洲饰物造型由原来的单纯饰物造型逐渐出现几何化迹象,进一步体现人为设置的痕迹。D. 中华折枝花卉与欧洲单纯的花卉装饰都是折枝,但后者花卉细部写实程度高,要素间形式上构成呼应。【答案】1. B 2. C 3. 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水杨酸的双重身份房裕东如果你没听说过水杨酸,那你一定听说过阿司匹林,它其实是水杨酸的另一个身份。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在《希波克拉底文集》中提到,咀嚼柳树皮后,产妇分娩时的疼痛可以得到有效减轻。我国汉朝时也有喝柳树皮汤能退烧止痛的记载。15世纪时,印第安人通过捣碎柳树皮并将其敷在伤者的皮肤表面以缓解疼痛。可以说,在现代制药技术普及之前,柳树皮几乎是世界很多地方最常用的止痛药和退烧药。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医学实验室竞相开展从柳树皮中分离药用成分的工作。1828年,德国科学家约翰·毕希纳成功地从柳树皮提取液中分离出少量具有活性的镇痛成分,并将其命名为水杨苷(Salicin)。1838年,意大利化学家拉法里·皮利亚将水杨苷水解后得到了水杨醇,他又将水杨醇氧化,得到了水杨酸。这是阿司匹林研究中的巨大突破。虽然水杨酸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效果,但它味道难闻,患者直接服用的话,不仅会恶心呕吐,还会刺激消化黏膜,甚至造成消化道溃疡。为了减少副作用,提高镇痛效果,德国一家公司一直试图对水杨酸的结构进行修饰。该公司的有机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父亲患有严重的风湿病,他在服用水杨酸钠(由水杨酸用碱中和结晶而得)后胃疼不止,为了减轻父亲的痛苦,霍夫曼查阅了大量资料,对水杨酸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精心改进,终于在1898年8月10日成功合成了乙酰水杨酸。实验表明,乙酰水杨酸可以明显减轻水杨酸的酸性所造成的“烧心”症状。后来,根据水杨酸可以从绣线菊中提取出来的特性,霍夫曼把绣线菊的拉丁名“spiraea”中的“spir”放在中间,以“乙酰化”的英文名“acetylation”的首字母“a”打头,词尾加上“药物”的英文后缀“in”,组成了乙酰水杨酸的英文名“Aspirin”。之后,该公司通过了乙酰水杨酸对疼痛、炎症及发热的临床疗效测试,并将其商品名注册为“阿司匹林”。从此,阿司匹林畅销全球,成为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药物之一。其实,不只是柳树皮,在很多植物体内,水杨酸都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功能。水杨酸就像植物的“警卫员”,肩负着为植物“报告敌情”的使命。当植物的某个部位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时,水杨酸就会迅速出动,向植物的各个部位发送警戒信息,全方位调动植物自身的免疫系统,准备迎接战斗。水杨酸增强了植物抵抗细菌感染的能力,从而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花卉和果蔬的保鲜期。早在1975年,科学家们就发现,用水杨酸浸泡马铃薯的块茎,可以抑制其腐烂和发芽的速度,使马铃薯的保鲜期延长到8个月之久。用水杨酸处理苹果、雪梨、香蕉、桃子等水果,也可以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延长保鲜期。同理,将阿司匹林加在鲜花培养液里,可使鲜花体内的水杨酸含量迅速升高,既可抑制鲜花的呼吸作用,又可抑制鲜花切口处的细菌繁殖,使美丽的鲜花能维持更长时间的娇艳。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尝试用水杨酸治疗痤疮。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水杨酸的祛痘效果获得了无数人的肯定,无论在临床应用还是日常护肤品中,它都是“香饽饽”,是祛痘的明星成分之一。除了祛痘,水杨酸还有哪些强大的护肤功效呢?水杨酸是一种脂溶性物质,能渗透到富含脂质的毛孔内;因此,除了可以用来对抗油脂分泌过多形成的痤疮,还可以去除皮肤多余的角质,使皮肤光滑度得到临时性改善。更神奇的是,去除角质的同时,水杨酸还能使黑色素脱落,达到淡斑、美白的效果。另外,水杨酸还具有一定的抗衰老功效,这是因为对皮肤施以适当浓度的水杨酸并配合使用其他护肤成分后,可以有效消除一些皮肤细纹。水杨酸居然有这么多美容护肤功效,难怪护肤品中或多或少都会添加一些水杨酸。水杨酸不像果酸等其他酸性物质具有强刺激性。这是因为,人体角质含有丰富的脂质,水杨酸的脂溶性特性可以与角质的脂质融合,渗透进角质层及毛孔深处,却不会对真皮组织造成刺激,作用锁定在浅层角质中;同时不影响活性表皮细胞,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低刺激性。水杨酸虽然护肤效果显著且刺激性低,但仍需控制好添加使用的浓度。一般护肤品中添加的水杨酸浓度为0.5%-2%,如果浓度超过2%,就会对皮肤产生较强的刺激性。对于有些皮肤不耐受的人群而言,初次使用如果感觉刺痛,可以先用水乳,再使用含水杨酸的产品,虽然效果会减弱,但可以降低直接接触皮肤的刺激。水杨酸,分子虽小,作用却大。它负担着植物抵御外界侵害的重任,是植物体内的“超级英雄”。对于人类来说,不论是贮存花卉果蔬、解热镇痛还是美容护肤,水杨酸也都发挥着神奇的功效,可谓难得一见的“宝藏神药”。(有删改)4. 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A. B. C.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你没听说过……那你一定听说过……”,使用假设复句,先否定再肯定,明确阿司匹林在当代人生活中的常见和使用的广泛等,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 文章详细介绍了乙酰水杨酸的英文名“Aspirin”的由来,侧面介绍了霍夫曼提取水杨酸的原材料可能是绣线菊,也证明了水杨酸在自然界广泛的存在。C. “报告敌情”使用比拟手法,“报告”体现其积极主动,“敌情”指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情况,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植物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时的反应。D. 文章使用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水杨酸的相关内容,语言上使用较多的如“脂溶性”等科学术语和相关科学研究成果,使得文章的科学性增强。6. 科普文大多会通过全方位介绍科普对象的相关内容让读者获得有关知识。这篇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水杨酸的有关知识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4. B 5. B 6. ①含有水杨酸成分的柳树皮作为解热镇痛药物使用的历史悠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在现代制药技术没有普及时,含有水杨酸成分的柳树皮的广泛使用。②发明阿司匹林药物的过程。以时间为序,从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介绍由水杨酸到阿司匹林的实验过程。③水杨酸镇痛退烧之外的作用。文章后半部分详细介绍了水杨酸在植物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作为护肤品的重要配料具有的特点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懒 捐叶 紫离清明只差三天了,去年曾是一个大丰年的邓石桥,谷子被剃头刀子似的捐税刮个精光。今年,家家都没有种谷,谷只卖两元钱一石,可是,谁都没有方法能够捞到几块的种谷钱。乡长、绅士,联名向县政府去请愿,要求借一两千谷种下来,在往年,这是常事。可是今年,县政府一粒也不曾答应,谷是有的,统统关在县库里,一半颗也不能发下来。一天,两天……清明节。始终没看见县政府派人下乡来。丁娘,从床底下,打开着一口破旧的衣箱,打开给宝宗看:“这是我的一只银手镯,那是你小时候带的颈圈,两样,到城里去总该可以换三四元钱吧!”宝宗的喉咙像哽了一块石子。将纸包插在怀中,飞步地向城中赶了去。下午,在宝宗还没有回来的当儿,团防局的团丁拖了一大串人犯光临到丁娘的茅棚子里来了:“丁桂生名下,预征民国四十七年①田赋一两,正税附加共六十一元九角,除正税六元须即日缴纳外,附加税限在四月底缴齐!”“饭,饭都没有吃的啦!”“混账?!”话没有说完,团丁们便一把将她拖着。结果人没有被带到县城去,而辛辛苦苦用银器换来的五元钱,却被当作四十七年的饷银征去了。临走,还被捉去了一只大雄鸡,算是补充正税的不足。“天,天哪!你为什么专寻我们寡妇孤儿来作对呢?”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传来的消息,说是沧水铺,大渡口,许多地方,没有谷下种的田,通通改种了鸦片烟了。“鸦片烟?那是害人的东西呀!不犯法吗?”“犯法?还是团防局里吩咐种的啊!种鸦片烟赚钱啦。”丁娘,她是一个恨鸦片烟的人。她不懂,为什么人家都欢喜吃它,为什么团防局里还要叫大家都种。三胡子朝丁娘手舞足蹈地乱说起来:“至少,一亩田,得收六十两,一块钱一两,就有六十块呀!……”“好吧!等大家都种了再说吧。”三胡子常常来游说的时候,她总是拿这么一句话儿来回答他。宝宗,那孩子,的确有些使丁娘着急:“你在想些什么呢?”“妈!我想去年陈老三他们那些人啊!去年,他们不缴租,他们是有些儿道理啊。要是我们今年同他们一样,不缴捐款,我们不是都已经泡了种吗?”“陈老三,枪毙了呀!不许你乱想!”“还有柳麻子他们,还正在罗罗山呢。”丁娘的心中暗暗地吃了一惊,她想不到这孩子竟会变得这样糊里糊涂起来了。烟苗,是团防局里散发下来的,将来收下来时,每亩田,应当归还团防局十两,算是苗费。丁娘,她本是不打算种的,后来是看见大家都种了,又禁不住三胡子那么说得天花乱坠地左劝右劝,她才下着那最后的决心。丁娘的希望一天天的坚实起来了,只有宝宗,他一个人不同,他总觉得这事情不大像有希望似的。他常常劝他的妈不要妄想,世界上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恐怕还有什么花样跟在后面呢……突然地——在乡公会大门前,闹出了一个像晴天霹雳似的消息。“什么,又来了委员?”“委员!还有告示呢。一大张一大张地贴在乡公会的门首。杂粮捐!”“他说我们有稻不种,种烟苗。我们都犯了‘穷法’,所以都要捐,每亩田,正附是四十三块,还有团防的烟苗费。”“去!我们都和这些委员算账去!”下午,千百个人团集在乡公会的门前,由团丁和卫队们开了三四十响朝天枪,算是代替了委员老爷们的回话。“怎么办呢?”“怎么办?”宝宗从人丛中跳了出来,“说来说去,反正都是种的这鬼鸦片烟。现在,我们已经捞不到这鬼东西的好处了,我们不如大家齐心,把它拔了起来,一股脑儿全给它毁掉,大家都弄不成,看他还能派我们的什么鬼捐鬼税。”夜晚,全邓石桥的烟苗便统统倒在田土上。丁娘的心绪,又焦灼而烦乱地,想不出来丝毫办法,终于病倒下来了。在一个母子们闲谈的午夜。突然地,外面跑进来三胡子。“为什么这样慌张呢?三胡子!”“不,不,不得了!县里又派人来征什么懒……懒捐的来了。现在还到处捉人。很多人都跑到罗罗山去了,你,你……”“懒捐!?”“拔掉了烟苗的都是懒鬼,都得抽懒捐。见人就抓!你是发起拔苗的人,你得赶快跑……要不然!……”三胡子像怕人追着了他似的,话还没有说完,就拔着腿子逃了。“你去!你不要管我!去吧!平静了,再回来。”丁娘,尽量地挥着手,样子像急得要爬起来,宝宗连忙跑上去将她扶着。天色已经乌黑了,远远地,有一阵嘈杂的人声,渐渐地向这儿扑来了。宝宗,背着一个小小的包被,他很急速地跑出了自己的茅棚子,准备向着罗罗山那方奔逃着。因为那儿,还有早就被赶去了的一大伙呢。回头望望家,望望妈妈的病床,宝宗的心房像炸裂了一样。腿子抖战地,像浸在水里。他再用力地提将起来,向黑暗中飞跑着。“妈呀!……”第二天,全邓石桥像沉了似的。旷野里,看不到行人,看不到任何生物。除了那遍野憔悴的罂花,和一杆团防分队的大旗以外。1934年4月6日下午十时在上海(有删改)[注]①民国四十七年:中华民国纪年法,是公元1958年。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去年大丰收的邓石桥今年没有谷种,折射出当时苛捐杂税之多,更可悲的是谷子的价格虽不贵,但也没有人有钱买谷种,体现出他们极度的贫困。B. 连村妇都知道鸦片是害人的,但团防局还通过各种手段逼迫百姓种植,足见当时社会的混乱和政府的黑暗,以及作为普通百姓艰难生存的无可奈何。C. 小说后半部分的线索人物三胡子虽言行不多,但被刻画得活灵活现,特别是他用计算收入来游说丁娘的描写,形象地体现出其愚昧和无知。D. 结尾一段的环境描写很让人压抑,“全邓石桥像沉了似的”体现了村庄的寂静,“看不到行人”显示了邓石桥没有活力,“团防分队的大旗”证明了统治仍然存在。8. 人物生活的外部环境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小说从开篇到团防局收懒捐之间的相关情节的发展受到了哪些外部环境的推动。9. 有人认为叶紫小说刻画的人物有类型化(小说中的某一类人物都具有某种共同的特点)特征。请结合文本中宝宗这一人物,简要分析小说具有人物类型化特征在人物、环境和主题上的重要作用。【答案】7. C 8. ①邓石桥今年没有种子,不能种谷,大家联名向县政府请愿借种子,但没有成功,引出丁娘卖掉自家银器打算买谷种的故事。
②团防局要征收民国四十七年的田赋,把宝宗卖银器的钱收走,丁家还是没有谷种,引出大家只能种鸦片的故事。
③团防局要收杂粮捐,并且很重,大家在宝宗的带领下拔掉了鸦片,引出团防局要收懒捐的故事。 9. ①人物方面:作为20世纪30年代青年农民的代表,宝宗是生活在封建压迫下的人物,性格上由逆来顺受到积极反抗,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大部分农村青年,这个类型化人物更具有普遍性意义。
②环境方面:宝宗作为类型化人物,其言行等能更好地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能体现社会的本质特点。
③主题方面:小说通过宝宗这个人物,讽刺了封建社会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的现实,为众多宝宗们指明了斗争的方向。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今人待冠而饰首,待履而行地。冠履之于人也,寒不能暖,风不能障,暴不能蔽也。然而冠冠履履者,其所自托者然也。故义者,天下之所赏也。百言百当,不如择趋而审行也。昔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陈之事,不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辞咎犯,问雍季,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也哉!”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悬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节选自刘安《淮南子·人间训》)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B. 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C. 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D. 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托,文中是动词,依靠、凭借;与诸葛亮《出师表》中“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的“托”含义不同。B. 公,对诸侯的敬称,与齐桓公、晋文公的“公”含义相同,与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公”含义不同。C. 图,文中是动词,谋划、反复考虑;与《望海潮》“异日图将好景”中的“图”含义相同。D.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指国家。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人们通过戴帽子、穿鞋子来装饰头和脚,但最终没有作用的道理,来说明道义的重要,说的话每句都恰当,不如抓住时机、谨慎行事。B. 很多人不理解晋文公把在城濮打败楚军的首功给予雍季的行为,晋文公认为咎犯的计谋是权宜之计,而雍季的计谋才是长久之计,符合长远利益。C. 智伯率领韩、魏进攻赵的晋阳城,掘开晋水灌淹晋阳城,赵襄子认为要解决城中粮食短缺、缺医少药的问题,张孟谈应该与韩、魏二君谈判约定。D. 张孟谈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君,当两位君王害怕事情泄露会被智伯知道时,张孟谈用命运相同的国家要互相成全、生死与共的道理来说服他们。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2)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答案】10. D 11. C 12. C 13. (1)放火焚烧山林打猎,虽然得到的猎物多,但最终一定没有野兽可猎;用欺诈手段对待人,虽然能够获得更多利益,但最后不会再有利可图。(2)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大败智伯军队,杀死智伯并把他的封地一分为三,成为三个国家。参考译文:当今的人依靠帽子来装饰头,依靠鞋子走路。帽冠和鞋子对人来说,天寒时不能保温,刮风时不能挡风,烈日下不能遮阳。但人们还是戴帽穿鞋,这是因为人的头和脚需要帽和鞋作依托。所以,义正是天下被人赏识、珍贵的东西。句句话适当,不如抓住时机,摸透人的心意,然后谨慎行事。以前晋文公要在城濮和楚军交战,晋文公征询咎犯的意见说:“这仗该怎样打?”咎犯说:“如果是做仁义的事,那就不该讨厌忠诚守信用;如果是和敌军开战,那最好是兵不厌诈。君王只管使用欺诈就可以了。”晋文公辞别咎犯后,又去请教雍季,雍季回答说:“放火焚烧山林打猎,虽然得到的猎物多,但最终一定没有野兽可猎;用欺诈手段对待人,虽然能够获得更多利益,但最后不会再有利可图。所以君王还是正大光明行事为好。”晋文公没有听从雍季的话,而是采纳了咎犯的建议,和楚军开战时,用计策大败楚军。回国以后,嘉奖有功人员,首先奖赏了雍季,然后才奖赏咎犯。晋文公身边的人说:“我们之所以能在城濮之战中获胜,靠的是咎犯的计策。君王论功行赏时将雍季放在最前面,这是为什么?”晋文公回答说:“咎犯的诈术,只是权宜之计,适用于一时战争的需要;而雍季的忠信观点,则是符合长远的利益。我怎么能只看重权宜之计,而轻视长远利益呢!”智伯率领韩、魏两国攻打赵国,包围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晋阳城。导致城中的军民爬上树来避水,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找张孟谈商量:“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十分缺乏,官兵们也缺医少药,你看如何是好?”张孟谈说:“如果国家面临危亡而不能保全它,那真的是白养了我们这批谋士了。现在让我偷偷试着涉水出城,去面见魏、韩二国君王,看能否共同约定对付智伯。”于是张孟谈暗中出城会见魏、韩两君王,劝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伯胁迫你们两国来攻伐赵国,眼看赵国保不住了。(可是按智伯的个性,)赵国一旦灭亡,那就轮到你们两家了。所以,现在假若我们不共同想办法对付智伯的话,灾难也就很快要落到你们两国头上了。”韩、魏两国君王说:“智伯这个人,暴戾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被泄露,事情必定会失败。这如何是好?”张孟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说出,进入我的耳中,谁还会知道呢?再说,处境一样、情况相同、利益一致的人应该互相成全、生死与共,请二位君王仔细考虑吧!”于是韩、魏两国君王与张孟谈谋划商定举事日期。张孟谈随即潜回城里向赵襄子禀报。到了约定的日期,趁着黑夜,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堤防的官兵,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的军营。智伯军队一片慌乱,连忙堵水,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大败智伯军队,杀死智伯并把他的封地一分为三,成为三个国家。等到凯旋,赵襄子奖赏有功人员时,最先受奖赏的却是高赫。大臣们提出问题:“晋阳之所以能保住,全仰仗张孟谈的功劳。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当晋阳被围困、国家陷于危难的时候,众多大臣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只有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战胜敌人、挽救国家,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更加高贵。(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诗,完成下面小题。甘露寺紫薇花孙 鲂蜀葵鄙下兼全落,菡萏清高且未开。赫日迸光飞蝶去,紫薇擎艳出林来。闻香不称从僧舍,见影尤思在酒杯。谁笑晚芳为贱劣,便饶春丽已尘埃。牵吟过夏惟忧尽,立看移时亦忘回。惆怅寓居无好地,懒能分取一枝栽。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紫薇盛开时,卑微低下的蜀葵已全部凋零,而清香四溢的荷花还没有开放。B. “擎艳”表示紫薇花的盛开,“出林来”用拟人手法写紫薇,增添了动态感。C. 诗人觉得庙宇的烟火之香与紫薇的香味相得益彰,让人联想到香醇美酒。D. 全诗对紫薇的直接描写很少,注重通过诗人观赏时的感受来体现紫薇之美。15. 诗歌最后三联表达了诗人对紫薇哪些方面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 C 15. ①愉悦。第四联,表现诗人看到紫薇后强烈的愉悦情感。诗人认为哪怕紫薇是最后开放的,也没有人笑话。②赞美。第五联,诗人担心夏天已过,紫薇就会凋零,所以一直凝视紫薇。③感慨。诗人希望自己的寓所能栽上紫薇,但寓所没有好地。(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作者因为学习能使自己高兴,所以也不觉得吃穿享受不如其他人。(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苏轼用到处都是上天赏赐的清风明月,最适合二人一起享用的道理劝慰客人。(3)屈原《离骚(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认为好在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还不算太远,所以需要赶快调转方向回头。【答案】 ①. 以中有足乐者 ②.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③.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④.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⑤. 回朕车以复路兮 ⑥. 及行迷之未远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地图上,甘肃的形状是两头大、中间长,过去被人看作沉重的哑铃、干瘦的骨头,现在被人称为“中国如意”。初识如意,源于敦煌。在鸣沙山下、月牙泉畔,我静静观望天容海色般澄净的天空,山的倒影在泉水中清晰可见、 ① 。这是敦煌,莫高窟的所在地,全世界为之瞩目的四大文明交汇地。735个洞窟里2400多尊泥质彩塑,内壁上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为它赢得了“沙漠中的美术馆”和“墙壁上的博物馆”的美誉。从十六国到元代,延续了近一千年的开凿史,使它 ② 地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我心归处是敦煌。甘肃这柄祖国的玉如意,从大西北的沙漠深处,到东南的子午岭,正跨越千年的风霜, ③ ,继续绽放华彩。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答案】17. ①触手可及 ②当之无愧 ③历久弥新 18.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甘肃的形状比喻为哑铃、骨头和如意,表现出甘肃在地图上的具体样貌,形象生动,易于记忆。②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说明了过去、现在人们对甘肃形状的不同看法,体现了现在人们对甘肃的喜爱之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多数汉字呈现出来的图画是传达意义的载体,而不是意义本身。我们能通过 ① 明白古人是如何用具体的图画表达抽象意义的。掌握了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模式后,古人主要使用两种方式来运用它:在字词上,运用偏旁创造大量同源词等;在词义上,运用联想和类推 ② 让该字有更多意思。汉语词义的演化最能展示古人在用字上丰富奇妙的联想, ③ ,是用原始造字义抽象出的特征贯穿诸多义项。图1是“激”的甲骨文字形,表示水势受阻遏后腾涌或飞溅。外界事物的刺激使潜在的感情、能力等表现出来,就是促进,比如“激励”“激发”;受刺激而感情冲动,就是奋起,比如“激动”“激越”。古人以最适合他们的认知,画出简单且可理解的一幅外界图像,运用的图像则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先民就是用这种认知体系来指代周边相关事物,这是词义间产生联想的关键环节。图1 图2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 图2是甲骨文“候”(瞄准箭头射向靶子)。请根据文中画波浪线句对“激”的解说,仿写对“候”解说的语句。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9. ①分析一个汉字体现的抽象义
②使一个字发展出多种词义
③而这个联想是有规律的 20. (示例)目光瞄准敌人及其军事设施,就是侦察,比如“侦候”“斥候”;目光瞄准宾客,就是迎接,比如“恭候”“问候”。 21. (示例)古人以最适合他们的认知方式,画出一幅简单且可理解的外界图像,图像的运用则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孔子说:“君子不器。”简言之,就是君子不仅要能够判断自己专业的问题,还要能够判断社会中的是非、善恶、美丑;换句话说,君子是专业能力强且能判断是非善恶的人。所以,后人依照孔子的话,把人生分为三重境界:谋生,是学习技艺,养活自己,是基础;谋智,是学习知识,认识世界,是发展;谋道,是学会做价值判断,学会把握自己,是提高。上面的内容对你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5月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共17页。
这是一份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文件包含江西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pdf、江西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