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届重庆市七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重庆市七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无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未知,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重庆市七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未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登泰山记》这篇游记散文是写实,但经过了作者精心的艺术处理和加工。文章的艺术特色,很值得我们借鉴。首先,作者紧紧围绕着“寒冬”来描绘,并且贯穿始终。开始时,自京都乘风雪,点出了“风雪”二字,接着便步步深化。登山时“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到达山顶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观日出时“大风扬积雪击面”;游览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雪与人膝齐”。这些文字直接描写风雪,用来显示时令的特征,从艺术处理的角度看,这并不困难。精妙的是,作者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例如日出前,山峰“白若樗蒲”,山本来是青色的,现在却白如樗蒲,当然是积雪覆盖所致,于是,严冬的特征被点染出来了。“绛皓驳色”,山峰蒙雪,当然是白的了,这样,时令的特征又被点染出来了。在文章中,不仅有时令特征,而且有地点特征。作者所写的树木、石头等,都很切合泰山的景物特征,至于泰山日出,就更有特点了,这是在别的地方所不能见到的。其次,繁简得宜,详略得当。出京都的一路风雪,一笔带过,然后,马上深入到文章的中心。观日出,是重点,因而笔重墨多,其余的,就稍作勾勒和点染;写泰山的树木、石头,用墨更少,两三字就交代完毕,只要说明清楚就行,没有枝蔓。作者既做到有繁有简,更做到繁中有简、详中有略。例如写日出的情景是详细的,但是,具体的每一句,又是简明的,只用几个字就描述了某一具体的形象。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是姚鼐散文的风格,也反映出桐城派这个文学流派的风格特征。——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登泰山记》材料二: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难发现,它并非单纯的文派,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皆成就斐然。纵观桐城派三百年发展历程,不仅诞生了方苞、方观承、陈用光、邓廷桢、姚莹、曾国藩、郭嵩焘等朝廷大员,在禁烟、禁酒、治河、戍边、保疆、治军、通商、洋务等各个方面卓有建树;也涌现出郭嵩焘、黎庶昌和薛福成等出使欧洲的一流外交家,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并孕育出姚鼐、吴德旋、曾国藩、祁寯藻、张裕钊等人的书法碑帖艺术,与桐城文章交相辉映。同时,桐城派人物几乎都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从翰林院教习,到省级学政,再到书院山长,可谓人才辈出,泽被深远。有鉴于此,桐城派实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流派。在众多流派成员之间,虽然跨越地域时空限制,但都遵循着大致相近的学术理念、价值追求与精神祈向,彼此声气相通,薪火相传,形成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从桐城派的生成历史来看,三百年一以贯之的是古文辞章与经世济民,而连接辞章与经世的理念是义法。义法最早是经史之学的通行概念,后来方苞把它引入辞章,开创古文义法。简单地讲,“义法”,“义”就是言有物,“法”就是言有序,两者相合而成文。其所言之物,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源自现实,寄托经世济民之宏愿;所序之文,也并非辞藻堆砌,而是字里行间流贯生命之气。义法既是格律与神气之统一,也是德行与辞章之统一,还是立言与立功之统一。后来刘大櫆发展了义法理论,强调文人之能事,通过字句、音节来体悟文章的神气,在吟咏唱叹之间荡涤灵府,在吞吐俯仰之际贯通古今。姚鼐在方、刘基础上,吸收乾嘉汉学考据之法,与义理、辞章相融合,义理以尽性,考据以穷理,辞章发其奥蕴,最终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此三合一之论,既欲合真善美而为一,又欲合儒林、道学与文苑而为一,体现了姚鼐“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曾国藩绍述姚氏,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增加了经济之学,经济在孔门乃政事之科。在四者之中,曾国藩虽重义理,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但更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如此一来,曾国藩挈揽众长,其文经史百家,其学思辨融通,其事经国济民,通达宏阔,中兴桐城,开辟新境。晚清民国,严复、林纾以桐城之文,翻译西文、西学,启蒙民智,他们与无数仁人志士合力,共同促进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现代的转化。可以说,桐城派三百年历史,延续几代人,弟子门人逾千,大体都遵循相近的价值理念,把辞章学术与立身相结合,把个体命运与时代家国相联结,与时俱进,淑世牖民。——节选自任雪山《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桐城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泰山记》最精妙之处在于全文紧扣“寒冬”,不仅直接描写风雪,还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B.姚鼐散文的风格是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也是桐城派中许多作家的风格特征。C.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从历史发展过程看,桐城派形成了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D.姚鼐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曾国藩强调经世济民,严复、林纾启蒙民智,表现了文化人的担当。2.根据材料,下列对姚鼐文章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泰山记》是姚鼐的代表作品,也是最能代表桐城派语言简洁风格的作品之一。B.姚鼐不仅在散文创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书法碑帖艺术上也是卓有成就。C.姚鼐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体现其“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D.曾国藩深受姚鼐思想的影响,坚守桐城派立场,故最终中兴桐城,开辟新境。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曾国藩把桐城派推向全国,曾门弟子又承续大业,延展铺扬,声势赫奕。B.邓廷桢任安徽巡抚时,援引梅曾亮、管同、宋翔凤等桐城派成员入幕府,参赞政务。C.姚鼐接续前贤,培育弟子门人,编纂《古文辞类纂》,为桐城派开疆辟土。D.姚鼐强调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实质是让传统古文更有效地为封建统治者服务。4.姚鼐在方、刘基础上,吸收乾嘉汉学考据之法,与义理、辞章相融合。《登泰山记》是如何体现“考据”(客观考证)的?5.姚鼐被认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其理由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的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长夜(节选)胡炎父亲从ICU转入呼吸科普通病房,就像去鬼门关转了一遭,有惊无险地回来了,林涛禁不住再次落泪。夜色降临,陪护的家属们见缝插针,把简易床搭得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林涛坐在椅子上,两肘支着床沿,看着父亲头顶上方缓缓滴落的药液。他不知道今晚的输液要持续到什么时候,但他愿意就这么一直输下去,看那些小小的液滴跳起生命的舞蹈。房间里充满了各种声音,三个老人已熟睡,包括父亲。父亲的呼噜尽管不如平时底气足,却依然雄壮,出气时偶尔还能发出悠扬的哨音。一个中年女性显然被吵得无法入眠,不时烦躁地翻着身。另一个精瘦的老汉始终坐着,嘴里自言自语。最让人受不了的是邻床那个黑脸男人,一声接一声地咳,似乎要把肺叶咳出来。他的妻子正给他捶背,用了很大力,手下发出“咚咚”的响声。父亲显然受到了搅扰,半梦半醒着,间或抬起头,左右打量一下,又接着睡去。林涛索性用卫生纸团了两个球,塞进父亲的耳朵里。“不好意思啊!”黑脸男人在咳嗽的间隙向他致歉。“没事。”林涛表示理解。黑脸男人苦笑道:“我这是自作自受。一辈子没别的爱好,就爱喝两口,没想到被一口酒呛了肺,瞎!”话音未落,又咳了起来。他的妻子许是憋久了,终于忍不住发了火:“钱没挣几个,都让你扔进了医院。接着喝呀,喝死拉倒!”她气呼呼地躺下,任由自己男人没完没了地咳下去。林涛递给黑脸男人一个讪笑,转脸看着父亲枕边的监测仪。他看不懂那些变化的曲线,但他知道那些跳动的数字代表什么:绿色的是心率,蓝色的是血氧饱和度,黄色的是呼吸频率,白色的是血压。此时,监测仪“嘀嘀”的呜叫和父亲的鼾声,对林涛来说,不啻为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父亲的腿在往上蜷,身子也扭动起来。林涛知道父亲要小便,他把接尿器拿过去,用一只手帮父亲。从小到大,这还是他头一次接触父亲的私密部位。父亲尿得很多,足足持续了一分多钟。已是凌晨,林涛困极了。在ICU时,虽然神经紧绷,倒不必如此操劳,但在这里,什么事都得亲力亲为。他伏在父亲脚边打盹儿,可又不敢睡过去。恍惚中,他闻到了一种怪怪的味道。仔细嗅嗅,竟是烟味。这倒怪了,病房里哪来的烟味?他抬起头四下张望,六个病人中五个都睡着了,唯独那个坐在床上的精瘦老汉在偷偷抽烟。林涛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这还有点儿公德吗?一屋子呼吸道疾病的患者,都在接受他的二次伤害。林涛真想过去揍他,但终究克制住了,只是冲到护士台,说:“有人抽烟!”“什么?”满脸倦意的护士似乎不大相信。“有人抽烟!”林涛大声重复了一遍。护士蹙蹙眉,快步走进病房,不容分说夺了那个精瘦老汉的烟:“干什么你!”所有人都在她尖厉的嗓音中醒来,大伙儿同仇敌忾,一起声讨这个害人害己的老人。“家属呢?怎么也不管管!”护士厉声问。老汉的儿子正猫在墙角熟睡,疲惫至极的样子,眼泡也肿着。他终于从大梦里爬起来,张口就是一句“他妈的”,倒让大伙儿愣住了。“他妈的,你作死呀!”谁也没想到,神色黯然的老汉突然抬起两只手,左右开弓扇起自己耳光。他一边扇,一边咳嗽,后来开始哭哭笑笑。没人能够制止他,护士无奈,离开了。老汉的儿子对大伙儿说:“叫他扇,神经病!”说完,他倒头继续呼呼大睡。约莫过了半个小时,老汉终于筋疲力尽,怪笑了一声,倒在床上,片刻便发出了雷鸣般的鼾声。这一夜,林涛无眠。他发觉自己的愤懑正一点点散去,代之而起的竟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他看到那个老汉的儿子悄悄起身为老汉掖了掖被角,还有黑脸男人的妻子,在丈夫骤起的咳嗽声中抬起头,观察着……林涛想,不管怎样,在那些枯萎的生命前,他们和自己一样,陪伴着、守护着,也许有点儿麻木、有点儿怨怼,但他们始终和生命的长夜同在。是的,此刻,在这个病房里,每个人都是长夜里的同行者,也是灵魂的慰藉者。听着药液滴落的声响,看着病房里的一切,林涛感到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把那些下降的生命从幽暗的深渊里往上拉,一下,又一下,顽强地持续着……文本二:如果我们保持对生命的敬畏,那一定离灵魂不远。从本质上说,正是缘于敬畏生命,我们才会关注人的喜怒哀乐,关注人的遭际和命运。而当我们的目光探寻到生命的底部,我们或许就会隐隐看到灵魂的模样。我曾经写过多年的小小说,近两年主要精力转向中、短篇小说创作。但小小说我还会写,不仅出于与其难以割舍的情结,更在于我对这个篇幅短小的文体越来越充满敬畏,就像敬畏生命、敬畏灵魂。如果我的灵魂没有受到强烈的触动,我宁愿不写。在我看来,任何轻举轻放的文字,甚或连篇累牍的技术性编造,都是对小小说的亵渎与不尊。(节选自胡炎《生命的底部是灵魂》)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黑脸男人的老婆“气呼呼地躺下,任由自己男人没完没了地咳下去”,表达了对自己丈夫的怨恨,与后文她“在丈夫骤起的咳嗽声中抬起头,观察着”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她有醒悟和反思。B.林涛自父亲入院起便亲力亲为照顾父亲,从“父亲的腿在往上蜷,身子也扭动起来”,便知道父亲要小便,说明对父亲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C.老汉的儿子从疲惫至极的熟睡中被吵醒,大骂自己的父亲“作死”,任由父亲自扇耳光,“倒头继续呼呼大睡”,看似无情,实则真实地展现了久病陪护的艰难。D.护士的嗓音尖厉,不容分说夺了那个精瘦老汉的烟,可见护士对于这份夜班工作心生抱怨,最后没能够制止老汉自扇耳光便无奈离开了,还体现她工作无能。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老人已经熟睡,而写“精瘦的老汉始终坐着,嘴里自言自语”,为后文写他凌晨偷偷起来抽烟埋下伏笔。这些普通人所承受的精神或心理的痛苦,在不经意之间传达出来。B.林涛“愿意就这么一直输下去,看那些小小的液滴跳起生命的舞蹈”,使用比喻手法,把输液的液滴滴落比作舞蹈,也符合林涛在父亲转入普通病房后的心情。C.病房环境混乱嘈杂,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渐次登场,对这些小人物的塑造采用了极凝练的笔法,只取其神,不画其形。D.小说结尾部分林涛的“感动”来得突然而意外,使文章前后产生巨大的反转效应,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式的结尾。8.文本一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老汉怎样的心理?是如何表现的?9.文本二开头提到“如果我们保持对生命的敬畏,那一定离灵魂不远”,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四年春,齐侯(齐桓公)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材料二:夏,齐孝公伐我北鄙。(鲁僖)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磐,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齐)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而不恐。”齐侯乃还。(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材料三:战国者,纵横之世也。纵横之学,本于古者行人之官。观春秋之辞命,列国大夫聘问诸侯,出使专对,盖欲文其言以达旨而已。至战国而扺掌揣摩,腾说以取富贵,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不可谓非行人辞命之极也。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奚为?”是则比兴之旨,讽喻之义,固行人之所肄也。纵横者流,推而衍之,是以能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讽也。(清·章学诚《文史通义》)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尔A贡B包C茅D不E入F王G祭H不I共J无K以L缩M酒N寡O人P是Q征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谷”意为不善,本是周天子的谦称,后为诸侯霸主僭用,这里是齐桓公的自称。B.“虽众,无所用之”的“虽”,意为虽然,与《离骚》中“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虽”意思不同。C.“弥缝其阙”的“阙”,意为缺漏、过失,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的“阙”意思不同。D.“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的“用”,意为采用,与《谏逐客书》中“孝公用商鞅之法”的“用”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纠合诸侯之兵伐楚,倚强恃众,来势汹汹,罗列楚王罪状,声称自己拥有征讨之权,表现得义正辞严。B.面对齐国的软硬兼施,层层进逼,楚国也以实力为后盾,从容应付,时而和顺谦恭,时而激昂慷慨,最终成功化解危机,订立盟约。C.齐孝公率军入侵鲁国,咄咄逼人地质问展喜鲁国人是否害怕,展喜巧妙作答,只有人格卑鄙的小人才会害怕,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则无所畏惧。D.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仍,在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中,各国使官运用比兴、讽喻之法,留下大量理富文美的外交辞令。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侯曰:“室如县磐,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2)观春秋之辞命,列国大夫聘问诸侯,出使专对,盖欲文其言以达旨而已。14.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对秦王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在选文中,屈完和展喜也有类似的表达,请找出来并分析其意图。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 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这首词写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年近五十的作者从北方回到苏州,故地重游,悼念亡妻而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同来何事不同归”一句,劈头一问,看似无理,却极有情,道出了词人失去妻子后强烈的悲苦之情。B.上片“头白鸳鸯失伴飞”中“头白”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词人自己,也指亡妻,形象写出词人晚年丧偶的孤独凄凉。C.下片运用对比手法,“旧栖”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词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D.本词与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均为悼亡之作,且都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寄寓对亡妻深深的悼念之情。16.有评论家指出,本词善于运用赋比兴三种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请结合诗歌对此观点简要分析。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常借鸿雁传书、鲤鱼捎信来抒发游子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感,如《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两句就含蓄地表现了相思之苦。(2)唐诗善于通过构筑“无声”境界,传递出欲诉无言的情怀,营造意蕴深广的审美空间,譬如含有“无声”二字的诗句:“______,______”。(3)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其实啸只是一种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啸”兴盛于魏晋,如“______”;唐宋时期,文人的吟啸已经不多了,但仍能听到一丝余音,如“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画对意境的追求,同样体现在主题性创作中。主题性绘画一直是新中国美术创作的主流,经典佳作不胜枚举。例如在《长城秋韵》创作中,更生动地表达画作主题,创作团队运用中国画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段,远取势、近取质,在突出主景的同时大胆留白。不仅强化了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视觉感受,还恰如其分地表达出长城雄浑、沉静、伟岸的气质。在创作中,创作者应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对于中国画主题性创作来说,保持画种艺术语言的独特性从而 ① 有多么重要: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大观小、小中见大,这些都可以视为中国画的“优长”。此外,“书卷气”是中国传统书画特有的美学范畴,文化的融入性更增添了其“内美”;而写意性旨趣,又使作品本身的内涵延伸出巨大的审美空间。这样的“优长”,使人们在欣赏中国画时总是 ② ,回味无穷。中国画的意义远远不止是视觉的,它更是文化的沉淀与结晶,是社会的、地域的、人文的价值体现。它与政治、经济、自然等 ③ ,与书法、篆刻、戏曲等一脉相通。就此而言,以“大文化”视域研究中国画的审美精神和创作规律,才能开拓中国画创作新境界。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优长”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在表现唐代刘禹锡《秋词》诗意时,如何艺术地诠释“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B.中国画如何开艺术新境?齐白石之“新”在于朴实天趣,黄宾虹之“新”在于浑厚华滋……。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D.港澳台同胞都积极为“希望工程”捐款。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流言总是带着阴沉之气。这阴沉气有时是东西厢房的薰衣草气味,有时是樟脑丸气味,还有时是肉砧板上的气味。它不是那种板烟和雪茄的气味,也不是六六粉和敌敌畏的气味。它不是那种阳刚凛冽的气味,而是 ① 。是闺阁和厨房的混淆的气味,有点脂粉香,有点油烟味,还有点汗气的。流言还都有些 ② ,是哈了气的窗玻璃,也是蒙了灰尘的窗玻璃。这城市的弄堂有多少, ③ ,是数也数不清,说也说不完的。这些流言有一种蔓延的洇染的作用,它们会把一些正传也变成流言一般暧昧的东西,于是,什么是正传,什么是流言,便有些分不清。它们难免有着荒诞不经的面目,这荒诞也是女人家短见识的荒诞,带着些少见多怪,还有些幻觉的。它们在弄堂这种地方,从一扇后门传进另一扇后门,转眼间便全世界皆知了。它们就好像一种无声的电波,在城市的上空交叉穿行;它们还好像是无形的浮云,笼罩着城市,渐渐酿成一场是非的雨。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2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材料作文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真正的优秀不是别人逼出来的,而是自己和自己死磕;也有人认为并不尽然。对此,你有哪些感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重庆市南开中学七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重庆市南开中学七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重庆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无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未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