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降,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科学方法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科技文化存在若干盲点,需要人文文化去关照。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技是“价值中立”的,因此,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文化指引。原子能的释放,可以发电、医疗、也可以大规模杀伤人类,乃至毁灭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星球。科学推进原子能技术的发展,却并不左右原子能技术为何种目标服务。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频袭来之际。工具理性愈益强大,不少人精神上却无所皈依,在滚滚红尘中泯灭了灵性,以至正义感、使命感、公德心、自尊心低落,有些人富贵则淫,贫贱则移,威武则屈。面对这种社会现状,呼唤人文传统,并对其加以现代改造,便显得有双倍的必要。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人文学者借鉴科学技术的成就与方法,自然科学家也能在人文学科中得到启示。学术泰斗王国维提出的以地下之遗物(考古材料)比照纸上之遗文(文献材料)的二重证据法,是人文学者借取科学的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达尔文与华莱士不约而同地从马尔萨斯《人口论》中获得灵感,则是人文学科滋补自然科学发展的典型例证。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创造性活动彼此间存在相关性、联系性和互补性。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协调发展,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所在。其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便是古人所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而今天的中国人应当有此“百年积德”的自觉。(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材料二:教育是人发展自身的重要社会现象,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丰富复杂的。就教育促进人的心智发展而言,我们的教育活动可以分成四个层次或境界。这四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 常识层次、知识层次、智慧层次和精神层次。(如图1“教育心智塔”)教育心智塔的这四个层次,虽然是人的发展的四重境界,但在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教育活动本身的境界,即一个教育活动能在怎样的高度自觉地引导和促进人的发展。这四个层级,反映的是每一个教育活动可能达到的不同层次和境界。一个小学教师,可以在智慧和精神等很高层次上来展开教孩子们“1+1=2”这样简单知识的教育活动; 而一个大学教师讲授高级微积分的教育活动或许只能达到知识的层次。在谈论教育中的科学和人文问题时,我们经常会将其分开甚至对立起来。实际上,在教育心智塔的两个较低层次,人文和科学的确是可以分开的; 然而,一旦教育活动进入智慧和精神的高级层次,人文和科学就是统一一体、密不可分的了,这里的科学也是人文的一部分。科学,即便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尽管它生产的是关于自然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无一不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它本身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智慧教育和精神教育的层面,科学必须还原为人文,才能真正显现其作为科学的意义。人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真正的目的在于其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提升,而不是止步于记住这些知识。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发展,获得知识不过是人的发展的一个方面和一种手段。知识唯有转化成智慧,才能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科学与人文的疏离,实质上是科学知识与自身意义的疏离,其结果就是教育和知识本身的异化。当下,知识更加易得,也日益失去了获得之后的趣味性和兴奋感,同时教育也逐渐丧失了神圣感和崇高感,并逐渐向教育心智塔的低层退缩,最后退化为一种简单记住一些无意义符号的活动,这是一种只是“记住”而非“知道”的未完成教育。 教育仅限于常识和知识层次,对人的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哪怕我们只是要培养一名从事简单劳动的工匠,智慧和精神层次的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科学教育也只有在智慧和精神层次的人文化过程中走向完整,才能真正取得成功。因此,科学与人文的平衡,乃至科学教育本身的再人文化,是当代学校教育走出危机所必需的。(摘编自项贤明《当代学校教育中的科学和人文危机)》1. 对两则材料中画横线的词语,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物质化”是指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实证、体验、理解、领悟、量化处理等。B.“价值中立”指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行善和威慑,科技成果的走向并不由科技本身决定。C.“意义危机”指当下社会注重工具理性,缺乏价值理性而造成的道德迷失的现状。D.“记住”而非“知道”描述的是低层次的教育,学生只能记住某些符号,但却不能形成自己的智慧和精神,没有成为其世界观人生观的一部分。2. 下列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的“工具理性”发展迅速,“价值理性”发展则相对滞后,要求人们的关注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上来。B.应倡导人们更多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或广泛运用人文的方法来开展科研,以便实现两种文化的协调发展。C.根据“教育心智塔”,能够在智慧和精神等高层次上展开教育的老师,和只讲解知识的老师相比,前者的教育水平和层次更高。D.科学教育只有从知识提高到智慧和精神的层次,才能使科学转化成人的创造力,才能在培养人的科学精神的过程中实现科学教育的意义。3. 下列名人的论述中,不能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梁启超——“我绝不承认科学破产,不过也不承认科学万能罢了”。B.托尔斯泰——“没有科学和艺术,就没有人和人的生活”。C.爱因斯坦——“人类精神必须置于技术之上”。D.池田大作——“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4. 两则材料都有对两种文化关系的思考,但侧重点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5. 小王是一名高中生,立志成为科研人才,他一心沉浸在理科的刷题中,却忽视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请你以老师的口吻,劝说小王同学平衡好这两者的关系。请结合材料列出要点。(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步下红毯之后张晓风那年十月,《幼狮文艺》的朱桥寄了一张庆典观礼券给我,我去了。丈夫也有一张票,我们的座位不同区,相约散会的时候在体育场门口见面。我穿了一身洋红套装,那天的阳光辉丽,天空一片艳蓝,我的位置很好,庆典的表演很精彩,想看的人又近在咫尺,而丈夫,在场中的某个位子上,我们会后会相约而归,一切正完美晶莹,饱满无憾……但是,忽然,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想起了南京……不是地理上的南京,是诗里的,词里的,魂梦里的,母亲的乡音里的南京(母亲不是南京人,但在南京读中学)。依稀记得那名字,玄武湖、明孝陵、鸡鸣寺、夫子庙、秦淮河……不,不要想那些名字,那不公平,中年人都不乡愁了,你才这么年轻,乡愁不该交给你来愁,你看表演吧,你是被邀请来看表演的,看吧!很好的位子呢!不要流泪,你没看见大家都好好的吗!你为什么流泪呢?你真的还太年轻,你身上穿的仍是做新娘子的嫁服,你是幸福的,你有你小小的家,每天黄昏,拉下紫幔等那人回来,生活里有小小的气恼,小小的得意,小小的凄伤和甜蜜,日子这样不就很好了吗?不要碰故园之思,它太强,不要让三江五岳来撞击你,不要念赤县神州的名字,你受不了的,真的,日子过得很好,把泪逼回去,你不能开始,你不能开始,你不能开始,你一开始就不能收回……我坐着,无效地告诫着自己,从金门来的火种在会场里点着了,赤膊的汉子在表演蛙人操,仪队的枪托冷凝如紫电,特别是看台上面的大红柱子,直辣辣地逼到眼前来,我无法遏抑地想着中山陵,那仰向苍天的阶石,中国人的哭墙,我们何时才能将发烫的额头抵上那神圣的冰凉,我们将一步一稽额地登上雾锁云埋的最高岭……会散了,我挨蹭到门口,他在那里等我,我们一起回家。“你怎么了?”走了好一段路,他忍不住问我。“不,不要问我。”“你不舒服吗?”“没有。”“那,”他着急起来,“是我惹了你?”“没有,没有,都不是——你不要问我,求求你不要问我,一句话都不要跟我讲,至少今天别跟我讲……”他诧异地望着我,惊奇中却有谅解,近午的阳光照在宽阔坦荡的敦化北路上,我们一言不发地回到那紫色小巢。他真的没有再干扰我,我恍恍惚惚地开始整理自己,我渐渐明白有一些什么根深蒂固的东西一直潜藏在我自己也不甚知道的渊深之处,是淑女式的教育所不能掩盖的,是传统中文系的文字训话和诗词歌赋所不能磨平的,那极蛮横极狂野极热极不可挡的什么,那种“欲饱史笔有脂髓,血作金汤骨作垒,凭将一腔热肝肠,烈作三江沸腾水”的情怀……想起极幼小的时候就和父亲别离,那时家里有两把长刀,是抗战胜利时分到的,鲨鱼皮,古色古香,算是身无长物的父亲唯一贵重的东西,母亲带着我和更小的妹妹到台湾,父亲不走,只送我们到江边,他说:“那把刀你带着,这把,我带着,他年能见面当然好,不然,总有一把会在。”那样的情节,那样一句一钢钉的对话,竟然不是小说而是实情!父亲最后翻云南边境的野人山而归,长刀却丢了。不是在圣人书里,不是在线装的教训里,我了解了家国之思,我了解了那份渴望上下拥抱五千年,纵横把臂八亿人的激情,它在那里,它一直在那里……随便抓了一张纸,就在那空白的背面,用的是一支铅笔,我开始写《十月的阳光》:那些气球都飘走了,总有好几百个吧?在透明的蓝空里浮泛着成堆的彩色,人们全都欢呼起来,仿佛自己也分沾了那份平步青云的幸运——事情总是这样的,轻的东西总能飘得高一点,而悲哀拽住我,有重量的物体总是注定下沉的。体育场很灿烂,闪耀着晚秋的阳光,礼炮沉沉地响着……我忽然明白,写《地毯的那一端》的时代远了,我知道我更该写的是什么,闺阁是美丽的,但我有更长的路要走。《十月的阳光》后来得了奖,奖金一千元,之后我又得过许多奖,许多奖金、奖座、奖牌,领奖时又总有盛会,可是只有那一次,是我真正激动的一次,朱桥告诉我,评审委员读着,竟哭了。我不能永远披着白纱,踏着花瓣,走向红毯尽处的他,当我们携手走下红毯,迎人而来的是风是雨。但无论如何,我已举步上路。(选自张晓风《回首风烟》,有删改)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参加十月庆典的时候,我泪水突然夺眶而出的直接原因是想到了母亲乡音里的南京。B.庆典后回家的路上,丈夫虽然对我的反应很诧异,但依然显示出对我思念故乡的理解。C.父亲送我们到江边时,赠一把长刀作为抗战胜利的纪念,也寄寓对今后能团聚的期望。D.《十月的阳光》获奖后,我意识到自己已经开启新的人生阶段:举步上路,栉风沐雨。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心理描写为主要手法,叙述我思想生成、发展及至蜕变的过程,细腻传神。B.补叙父亲赠刀的故事,使情节灵动活泼,将亲情和爱国情怀融为一体,和谐自然。C.以“我已举步上路”结尾,呼应文题,点明题旨,体现作者义无反顾的使命担当。D.文章大量运用排比手法,既增强语势,也使作者情感的抒发有语言形式上的依托。8. 本文在人称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6分)9. 张晓风的散文善于连缀生活片段,在时空交错中展现情感发展历程。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0~14题。哲宗昭慈圣献孟皇后,洺州人,眉州防御使、马军都虞候、赠太尉元之孙女也。初,哲宗既长,宣仁高太后历选世家女百余入宫。后年十六,宣仁及钦圣向太后皆爱之,教以女仪。帝亲御文德殿册为皇后。后养母听宣夫人燕氏、尼法端与供奉官王坚为后祷祠。事闻,诏入内押班梁从政、管当御药院苏珪,即皇城司鞫之,捕逮宦者、宫妾几三十人,搒掠备至,肢体毁折,至有断舌者。狱成,诏废后,出居瑶华宫,是狱,天下冤之。靖康初,瑶华宫火,徙居延宁宫;又火,出居相国寺前之私第。金人围汴,钦宗与近臣议再复后,尊为元祐太后。诏未下而京城陷。时六宫有位号者皆北迁,后以废独存。张邦昌僭位,尊号为宋太后,迎居延福宫,受百官朝。复上尊号元祐皇后,迎入禁中,垂帘听政。后闻康王在济,遣尚书左右丞冯澥、李回及兄子忠厚持书奉迎。寻降手书,播告天下。王至南京,即皇帝位,改元,后以是日撤帘,尊后为元祐太后。逾年,苗傅与刘正彦作乱,请太后听政。又请立皇子。太后谕之曰:“自蔡京、王黼更祖宗法,童贯起边事,致国家祸乱。今皇帝无失德,止为黄潜善、汪伯彦所误,皆已逐矣。”傅等言必立皇太子,太后曰:“今强敌在外,我以妇人抱三岁小儿听政,将何以令天下?”傅等泣请,太后力拒之。帝事太后极孝虽帷帐皆亲视或得时果必先献太后,然后敢尝。绍兴五年春,患风疾,帝旦暮不离左右,衣弗解带者连夕。四月,崩于行宫之西殿,年五十九。上尊号曰昭慈献烈皇太后,三年,改谥昭慈圣献。初,后受册日,宣仁太后叹曰:“斯人贤淑,惜福薄耳!异日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后皆如所云。(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二》)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横线处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3分)帝事太后极孝虽帷帐皆亲视或得时果必先献太后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爱,指喜爱,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的“爱”意义相同。B.僭位,意为超越自己的身份,冒用在上者的职权、礼仪行事。文中指张邦昌称帝。C.禁中,封建帝王、后妃等所居的宫苑,因宫中禁卫森严,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D.以,指“凭借……的身份”,与《陈情表》中“猥以微贱,当侍东宫”的“以”用法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哲宗成人后,宣仁高太后遍选官宦世家女儿入宫,孟皇后十六岁,学习宫中礼仪,哲宗亲自册封她为皇后。B.燕氏、法端、王坚等人替皇后祝祷,事发后被严肃查处,有将近三十人受到牵连被刑讯,皇后也因此被废。C.钦宗曾考虑恢复孟皇后的尊位,但诏书尚未下达汴京就沦陷了,有封号的妃嫔离京避难,而孟氏不在其中。D.苗傅与刘正彦叛乱,请太后听政,册立皇子,太后说明国家祸乱的根源,严辞拒绝了苗傅等人的这一请求。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狱成,诏废后,出居瑶华宫,是狱,天下冤之。(2)今皇帝无失德,止为黄潜善、汪伯彦所误,皆已逐矣。14. 宣仁太后曾经感叹:“异日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后皆如所云。请简要概括孟皇后遇事力当的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杜甫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15.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用“娟娟”二字,摹写山石间湍急水流上的明净月色,营造了宁静的氛围,为全诗奠定轻松愉悦的抒情基调。B.颔联“乱”字,写尽风中灯火游移闪烁的神态,既是自然之景,又是心中之境,点明不得上岸与友人告别的原因。C.颈联写闻见。江上下了一夜的雨,清晨起来,云雾弥漫,穿过云雾,传来钟声,远处的石堂胜景隐没在烟雾里。D.整首诗从入夜写到天明开船,从天晴写到风乱雨悬,层次分明,写景深润细密,写情含蓄隽永,别有一番韵致。16.有些人认为“晨钟云外湿”的“云外湿”不通,建议改成“云外度”或“云外发”;清代的叶燮则认为杜甫“于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妙语天开,乃得此境界也。”你是否同意叶燮的说法?请说明理由。(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下列各句中空缺的部分。(6分)(1)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当我们读到“ ▲ , ▲ ”时,能够感受到陶渊明的“无官一身轻”。(2)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 ▲ ”一句用星宿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 ▲ ”一句则用星宿给月亮定位。(3)春雨滋润万物生长,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审美对象,频频见诸古人笔端,如“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阅读市场总体营收规模同比增长11.5%。从三大细分版块看,大众阅读市场营收335.91亿元,占比72.47%;有声阅读95.68亿元,占比20.64%;专业阅读31.93亿元,占比6.89%。大众阅读市场规模占比 ▲ ,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虽然与前些年比,我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增速有所放缓。但其内在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增效、提质、降速成为行业发展内在需求;另一方面是因为多元共生的产业生态使规模扩张的动能减少。数字阅读作品已成为新时代展现中国形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一种新符号和表现形式,成为提升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力的“ ▲ ”。在用户规模方面,2022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达5.3亿,较上年增加2400万;在用户年龄方面,19~45岁的人群依然是数字阅读的主力军,占比达67.15%。在主要群体保持稳定情况下,数字阅读也不断向银发族和青少年延伸。从“看见书”到“听见书”再到“感受到书”,业界普遍感叹——技术发展不仅为数字内容生产和传播带来多重变革,也为数字文化消费带来更具沉浸感、更加多元化的体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AR、VR、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 ▲ 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互动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场景化。AI技术已能让一部电子书生成分角色、声音多元的音频产品,在多角色对话模式下配备不同音色,大力提高了出行人群、视障和老年人等群体的阅读便利程度。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 请分别用一个单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字。(3分)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我在新疆出生,大部分时间在新疆长大。我所了解的这片土地,是一片绝大部分才刚刚开始承载人的活动的广袤大地。在这里,泥土还不熟悉粮食,道路还不熟悉脚印,水不熟悉井,火不熟悉煤。在这里,我们报不出上溯三代以上的祖先的名字,我们的孩子比远离故土更加远离我们。哪怕在这里再生活一百年,我仍不能说自己是个新疆人。有一年,我妈独自在乌伦古河南岸的广阔高地上种了九十亩葵花地。这是她种葵花的第二年。葵花苗刚长出十公分高,就惨遭鹅喉羚的袭击。几乎一夜之间,九十亩地给啃得干干净净。我妈无奈,只好买来种子补种了一遍。天气暖和,又刚下过雨,土壤墒情不错,第二茬青草很快出头。然而地皮刚刚泛绿时,一夜之间,又被啃光了。她咬牙又补种了第三遍。没多久,第三茬种子重复了前两茬的命运。我妈伤心透顶,不知找谁喊冤。这真是令人沮丧的一年。尽管如此,我妈还是播下了第四遍种子。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无论如何,第四遍种子的命运好了很多。似乎一进入七月,鹅喉羚们就熬过了一个难关,从此再也没有见到它们的身影。总之,第四茬种子一无所知地出芽了,显得分外蓬勃。毕竟,它们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陌生化的语言展现了“才刚刚开始承载人的活动”的新疆的广袤荒凉,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4分)22. 阅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思考在种子“一无所知”和“毕竟,它们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的背后,隐含的事实前提是什么?在与事实前提的比较之下,作者表现了哪些复杂的感情?(5分) 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一条小溪,只有矢志不渝,一路向前,还要学会遇阻拐弯,才能汇入江河,最终到达大海。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
这是一份2024届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阶段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