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复习学案
展开文一轮复习学案《答司马谏议书》
一、 历史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但面对复杂的现实,激进的变法引发了种种问题。一时之间民议四起,士大夫们也纷纷质疑,时任右谏议大夫司马光为其典型代表。他多次致书王安石,直言变法“侵官、生事、争利、拒谏、怨诽”等五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变法的不当之处。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书》。
二、解释文中加点字含义
某(自称)启(写信说明事情):昨日蒙教(承蒙指教),窃(私自)以为与君实游处(同游共处,交往)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常常)不合,所操(持,使用)之术(方法、主张)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被理解),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同“辩”,分辩)。重念(又考虑到)蒙君实视遇(看待)厚,于反覆(书信来往)不宜卤莽(简慢无礼),故今具道(备述)所以(原委),冀(希望)君实或见恕(谅解我)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义和实际),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因而招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指皇帝),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负责专责的官员),不为侵官;举(施行)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驳斥)邪说,难(nàn,责难)壬人(rén,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本来)前(预先)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顾念,忧虑)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估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盘庚之迁,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者民也,非特(不仅仅)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度义(考虑是否合理)而后动,是(这里用作动词,认为正确)而不见可悔故(缘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施加恩惠)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做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愿意领教的)。
无由会晤,不任(不胜,受不住)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向往之至!
三、理解性默写
1、 王安石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要是因为政见和方法不同,因此王安石简略地写了回信,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希望司马光原谅他。
2、 王安石对司马光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利”。
3、 王安石对司马光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4、 王安石对司马光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5、 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反对,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的句子是“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四、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同“辩”,分辩
(2)古今异义
①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 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另见《孔雀东南飞》中的“感君区区怀”、“何乃太区区”
② 于反覆不宜卤莽 古义:书信往来 今义:指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3)重点实词
度
①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制度,法度
②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计划
③ 度义而后动 考虑
④ 度,然后知长短 量长短
⑤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比较
⑥ 一夜飞度镜湖月 渡过,越过
⑦ 崔九堂前几度闻 量词,表示次数
见
① 终必不蒙见察 被理解
②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怀疑
③ 是以见放 被流放
④ 冀君实或见恕也 谅解我,放在及物动词前,表偏指一方,这里偏指“我”
⑤ 君既若见录 惦念我,放在及物动词前,表偏指一方,这里偏指“我”
⑥ 府吏见丁宁 嘱咐我,放在及物动词前,表偏指一方,这里偏指“我”
⑦ 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同“现”,显现,显露
故
①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原因,缘故
②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原因,缘故
③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 连词。所以,因此
④ 君安与项伯有故 交情
⑤ 明知故犯 副词。故意
⑥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副词。仍旧,依旧
⑦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旧,与“新”相对
具
① 故今具道所以 详细地
② 故人具鸡黍 准备,备办
③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具有
(4)词类活用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名词作动词,施恩慧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名词作动词,办(事)
(5)特殊句式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判断句
终必不蒙见察 被动句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状语后置句
以谓受命于人主 状语后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宾语前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 定语后置句
五、论证方法
《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经典的驳论文。
所谓驳论,即是通过驳斥敌对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驳论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
本文采用的批驳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是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是借助论据,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断专行,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是合理合法的。第三是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迁都的典故表示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改变立场,委婉地反驳了对方的责难,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
六、写作素材
① “君子和而不同”的士大夫风范
虽然司马光和王安石在政治上针锋相对,但他们却对对方的才华人品赞叹有加。有一次,宋神宗询问王安石,司马光人品如何?王安石直接竖起大拇指,夸赞对方是世间少有的忠臣。反过来宋神宗问司马光,王安石人品怎样?司马光的回答也是如出一辙。彼此的友谊既年深情笃,在各项重大政治分歧上,也毫不涉及个人的利害冲突。维系赵宋王朝的共同目的,构成他们全部关系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在政策的争辩中,他们各执己见,寸步不让,略无情面;然而,在个人之间,却依旧洽守友义,不负夙契——既没有权势的倾轧、阴险的残戕,也不曾互相诬谤、暗害中伤。今天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当我们反观千年前的这一场君子之争时,对于两人的关系及各自的历史定位,定会有新的认识,形成新的解读。
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
北宋的士大夫们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知识分子。无论是不顾毁谤,无所畏惧,一力推行变法的王安石;还是坚持道义,固守准则,不畏皇权的司马光;亦或是为新旧党争所累,流放于山野之间的苏轼,他们都不曾背弃士的准则,同俗媚众,在洪流中践行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的风骨。若高居庙堂,便一心辅佐社稷;若浪荡江湖,便惠泽乡间平民。政见或许常有分歧,但不变的是诸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卫民之心;命运的轨迹或大相径庭,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却从未动摇。
人教统编版15.2*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15.2*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文本解读,素养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及答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15.2*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5.2*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