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四川省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生物体内的细胞间可通过图示中的两种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方式①中的化学物质也可是多种酶
B.方式②中的化学物质只能是蛋白质
C.体温调节中既有方式①,也有方式②
D.免疫调节中只有方式①,没有方式②
2.科学家用赤霉素、脱落酸和某嘌呤(某嘌呤是mRNA合成抑制剂)处理萌发的小麦种子,测得α-淀粉酶含量如表所示。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赤霉素 | 赤霉素+某嘌呤 | 赤霉素+脱落酸 | |
11 | 50 | 50 | 50 |
13 | 140 | 78 | 75 |
15 | 200 | 88 | 85 |
17 | 300 | 88 | 85 |
A.实验的自变量是保温时间和试剂种类
B.某嘌呤可能抑制α-淀粉酶基因的翻译
C.某嘌呤的作用机理可能与脱落酸相似
D.赤霉素可能诱导α-淀粉酶基因的表达
3.下图是细胞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对图中各结构的判断及描述,不正确的是( )
A.①为核膜:具选择透过性,由2层磷脂分子层构成
B.②为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C.③为内质网:具有较大的膜面积,是蛋白质加工和运输的通道
D.④为核糖体:它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真核细胞中核仁与核糖体形成有关
4.观察藓类叶片细胞的叶绿体、观察DNA在口腔上皮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是三个重要的观察实验,这三个实验中相关操作的共同点是( )
A.观察时都需要使用显微镜 B.都必须对实验材料进行染色
C.制作装片时都要使用生理盐水 D.实验过程都要使实验材料保持活性
5.下列生物和结构的成分与核糖体的成分最接近的是( )
A.线粒体 B.新冠病毒 C.T2噬菌体 D.内质网
6.转座子是一类可在基因组中发生位置移动的DNA片段,其移动过程被称为转座。转座子又分DNA转座子和RNA转座子,前者能利用转座酶将自身序列从原有位置上切除并插入到新的位点,后者需要先转录产生RNA中间体,再以该RNA为模板合成新的DNA后插入到新位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转座可能导致生物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B.转座酶的作用是使碱基对间的氢键断裂
C.RNA转座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D.由RNA中间体合成DNA的过程需逆转录酶催化
二、综合题
7.下图中,甲、乙两图是渗透装置示意图,丙图是根毛细胞示意图。请根据甲、乙、丙三图回答下列问题(甲图是发生渗透作用的初始状态,乙图是发生了较长时间的渗透作用之后,使漏斗内外的水分子达到平衡时的状态。甲图中:①为清水,②为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
(1)典型的渗透装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____________(指明在甲图中的相应部位)、_________。
(2)比较乙图中①和②处溶液浓度的大小:__________。
(3)丙图中④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甲图中的③相当于丙图中的____________,它与丙图中相应结构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4)盐碱地中的植物常出现萎蔫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8.辣椒素是红辣椒的活性成分,对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都有刺激性并可使皮肤产生灼烧感。辣椒素型瞬时受体电位蛋白(TRPV1)是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激活后促进细胞外Ca2+、Na+内流,进而介导一些基本的生理功能,如神经递质释放、肌肉细胞收缩。TRPV1不仅对辣椒素有反应,高温同样能激活它。当处于温度在43℃以上的外界环境时,TRPV1就会打开,最终产生痛觉。回答下列问题。
(1)TRPV1通道蛋白被辣椒素刺激并引发钠离子内流,该通道蛋白位于反射弧中的______结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热痛的感觉,此时如果喝热饮会______(加重/减轻)疼痛。
(2)吃辣椒后,有些人面部发红是由于皮肤______造成的。人在吃辣椒时,排汗增多,这个过程的反射弧具体为______→皮肤汗腺(用具体名称和箭头表示)。
(3)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1和下图2所示。此种局部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果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下图2所示效果。
根据图1可知,γ-氨基丁酸属于______递质。分析图2信息可知:局部麻药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时,突触后膜上存在辣椒素受体,辣椒素与其受体之间的结合会______(促进/阻碍)Na+内流。由此判断:局部麻药与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是否相同?______(是/否)。简述它们的作用原理分别是______。
9.在我国的内蒙古地区有广袤的草原牧场,布氏田鼠是牧场上的主要鼠种,喜食双子叶植物,也食单子叶植物。研究人员对某牧场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生态学上用于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
(2)该牧场不同地段植物的种类、数量有一定差异,这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结构,这种结构常表现为______分布的特点。
(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________(答出2点即可)。与双子叶植物相比,单子叶植物难以用此方法调查,原因是单子叶植物_______。
(4)如图为该牧场的布氏田鼠数量调查结果:
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理由是________。
10.某二倍体动物的毛色有灰色、黑色和白色三种表现型。为了研究该动物毛色的遗传机制,某研究小组利用P1、P2、P3、P4四个纯合品系完成了以下实验。为了解释实验现象,某同学提出了以下两种假说。假说一:毛色性状由基因A1、A2、A3(三个基因彼此互为等位基因)控制,A1基因控制灰色、A2基因控制黑色、A3基因控制白色;假说二:毛色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A基因控制黑色,B基因控制灰色,A基因抑制B基因的表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假说一成立,则基因型为A1A2和A1A3的小鼠毛色依次为__________。实验一F2中灰色个体自由交配,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__________。
(2)若假说二成立,P3、P4黑色亲本的基因型依次为__________。若将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的F1进行杂交,仅根据此杂交实验结果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验证A/a,B/b是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
(3)若要从P1~P4四个品系中选择亲本进行杂交实验,证明假说一和假说二哪个成立,请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结果(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和结论:__________。
11.回答下列与酿酒和制醋相关的问题:
(1)葡萄汁装入发酵瓶要留1/3的空间,这种做法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在发酵过程中,葡萄酒逐渐呈现出深红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获得纯净酵母菌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接种酵母菌过程中,在划线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通过观察菌落的形状、大小、隆起程度等方面的特征,进一步判断挑选的菌株是否为粘质沙雷氏菌。根据这些特征能对不同微生物作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4)开瓶后的葡萄酒如果密封不严,会出现酸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研究发现,经葡萄里面的糖分自然发酵而成的酒精,含量一般在10%~13%为最佳,发酵时的温度和时间会影响果酒发酵产生的酒精的含量。为了找到适合生产的最佳发酵温度和时间。请设计出探究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葡激酶(SAK)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一种纤溶酶原激活物,它可以激活人体中的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形成血纤维蛋白溶酶,从而溶解血栓。研究人员尝试将SAK基因导入到番茄中,利用转基因番茄生产有生物学活性的SAK.回答下列问题:
(1)目的基因可从基因文库中获取,与基因组文库相比,cDNA文库具有的特点: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需要两种引物,原因是_____________。
(2)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常使用两种不同的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Ti质粒,该过程不使用同一种限制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含有SAK基因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后,接下来依次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步骤才能获得转基因植株。检测转基因植株中的SAK基因是否表达成功,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分析】 当局部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传递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减少,散热量也相应减少。同时,汗腺的分泌量减少,蒸发散热也随之减少。同时,机体还会主动增加产热。寒冷刺激使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后,可引起骨骼肌战栗,使产热增加。与此同时,相关神经兴奋后可促进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释放,使肝和其他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
体液免疫: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繁殖快,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A、酶起催化作用,不作为信号分子,A错误;
B、方式②中的化学物质可能不是蛋白质,比如乙酰胆碱,B错误;
C、体温调节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突触中的信息交流是方式②,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组织细胞产热的方式为①,C正确;
D、免疫调节中也存在方式②,比如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D错误。
故选C。
2.B
【分析】生长素:①细胞水平:促进细胞伸长,诱导细胞分化。②器官水平:影响器官的生长,发育,如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发生,影响花,叶和果实的发育。赤霉素: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细胞分裂和分化;③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①促进细胞分裂;②促进芽的 分化,侧枝发育和叶绿素的合成。乙烯:①促进果实成熟;②促进开花;③促进叶,花,果实脱落。脱落酸: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气孔关闭;③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④维持种子休眠。
【详解】A、据表,试剂种类有3组、保温时间有4组,实验的自变量是保温时间和试剂种类,A正确;
B、某嘌呤是mRNA合成抑制剂,某嘌呤可能抑制α-淀粉酶基因的转录,B错误;
C、赤霉素+某嘌呤组和赤霉素+脱落酸组,α-淀粉酶含量在4组时间中完全相同,某嘌呤的作用机理可能与脱落酸相似,C正确;
D、赤霉素组中,在13、15、17h三组保温时间中,赤霉素组的α-淀粉酶含量都比其他两组高,赤霉素可能诱导α-淀粉酶基因的表达,D正确。
故选B。
3.A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表示细胞核的核膜及与其相关的部分结构,其中①为核膜,②为核孔,③为内质网,④为核糖体。
【详解】A、①为核膜,具选择透过性,由2层膜,即4层磷脂分子层构成,A错误;
B、②为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B正确;
C、③为内质网,单层膜结构,具有较大的膜面积,可以为许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蛋白质加工和运输的通道,C正确;
D、④为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构成,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真核细胞中核仁与核糖体形成有关,D正确。
故选A。
4.A
【分析】观察藓类叶片细胞的叶绿体时,需要保持细胞活性,且要借助显微镜,但不要染色;观察DNA在口腔上皮细胞中的分布时,不需要保持细胞活性,但需要染色和借助显微镜来观察;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需要细胞保持活性,要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实验现象。
【详解】A、三个实验都要用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相应的结构或现象,A正确;
B、观察叶绿体时不需要染色,因为叶绿体本身有颜色(绿色),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若用紫色洋葱鳞片叶作为观察的材料,也不需要染色,B错误;
C、观察藓类叶片细胞的叶绿体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中制片时用的是清水,不是生理盐水,观察DNA在口腔上皮细胞分布的实验中,制片时需要用到生理盐水,C错误;
D、观察藓类叶片细胞的叶绿体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要保持细胞活性,观察DNA在口腔上皮细胞中的分布不需要保持细胞活性,D错误。
故选A。
5.B
【分析】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
【详解】A、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线粒体主要由脂质、蛋白质、DNA和RNA等物质组成,A错误;
B、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新冠病毒是RNA病毒,主要由RNA和蛋白质组成,B正确;
C、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由RNA和蛋白质组成,T2噬菌体是DNA病毒,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C错误;
D、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内质网主要由脂质、蛋白质、糖类等物质组成,D错误。
故选B。
6.B
【分析】根据转座机制的不同,转座子可分为DNA转座子和RNA转座子,前者能利用自身编码的转座酶将自身序列从原有位置上切除并插入到新的基因组位点,后者需要先通过转录产生RNA中间体,再以该RNA为模板利用自身合成的某种酶生成DNA后插入到新的基因组位点,两者都会导致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详解】A、转座子将自身序列或生成的DNA插入到新的基因组位点,会导致遗传信息发生改变,A正确;
B、转座酶将自身序列从原有位置上切除,断裂的是磷酸二酯键,B错误;
C、RNA转座子是一段DNA片段,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C正确;
D、RNA为模板利用自身合成的“某种酶”生成DNA过程类似于逆转录,则“某种酶”是指逆转录酶,D正确。
故选B。
7.(1) 半透膜 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②>①
(3) 原生质层 ④ 甲图中的③属于半透膜,没有选择透过性,而丙图中的④属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4)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根毛细胞无法吸水,植物失水,出现萎蔫现象
【分析】题图分析,甲中①②③依次为外界溶液、漏斗 内溶液和半透膜,乙是甲发生了较长时间的渗透作用后发生的现象,表现为漏斗内液面上升,说明②的浓度大于①外界溶液浓度,图丙中①②③依次为细胞膜、细胞质和液泡膜,④是由①②③组成的原生质层,可以看成是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1)
典型的渗透装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 是半透膜,即甲图中的③,二是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即①②之间存在浓度差。
(2)
甲图是发生渗透作用的初始状态,乙图是发生了较长时间的渗透作用之后表现的状态,图中漏斗内液面上升,说明外界溶液中的水分进入漏斗内,说明漏斗内溶液浓度高于漏斗 外 溶液浓度,即②>①。
(3)
丙图中④为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可看成是 半透膜,甲图中的③相当于丙图中的④,即原生质层,④与丙图中半透膜的区别是原生质层④具有生物活性,而图示渗透装置中的半透膜为物理膜,不具有生物活性。
(4)
盐碱地中的植物常出现萎蔫现象,这是由于土壤中养盐分过高,使土壤溶液浓度高于根毛细胞细胞液浓度,因而根毛细胞无法吸水,反而失水,导致萎蔫现象。
8.(1) 感受器 加重
(2) 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
(3) 抑制性 阻碍 是 局部麻药可以抑制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γ-氨基丁酸可以使Cl-通道打开,引起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
【详解】(1)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人在吃辣椒时,TRPV1通道蛋白被辣椒素刺激并引发钠离子内流,该通道蛋白位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当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使人产生热痛的感觉,因为题目的信息TRPV1不仅对辣椒素有反应,高温同样能激活它,所以此时喝热饮,兴奋传导加快会加重疼痛。
(2)吃辣椒后,有些人面部发红是因为机体为增加散热,在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作用下汗腺分泌加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人在吃辣椒时,排汗增多,这个调节的反射弧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皮肤汗腺。
(3)图1中γ-氨基丁酸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Cl-内流,说明γ-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性递质,其作用是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图2中局部麻醉药与辣椒素同时注射,辣椒素能促进神经细胞膜上麻醉药通道打开,麻醉药进入神经细胞后在膜内侧堵住膜上Na+通道,阻碍Na+进入神经细胞,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阻碍神经兴奋传递,故机理是:局部麻药可以抑制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γ-氨基丁酸可以使Cl-通道打开,引起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9.(1) 物种组成 丰富度
(2) 水平 镶嵌
(3) 样方法 随机取样、样方大小一致、样方数量适宜 通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分辨是一株还是多株
(4) 逐渐增加 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分析】样方法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的密度、蜘蛛、跳蝻等。步骤:准备; 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 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正方形为宜; 随机取样: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一个群落区别于另一个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大多数群落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对光的利用率有关,这种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对光的利用率。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2)水平结构:生物的垂直分层是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的不同以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差异、人与动物的相互影响等引起的,在水平上往往呈现镶嵌分布。
【详解】(1)生态学上用于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2)水平结构:生物的垂直分层是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的不同以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差异、人与动物的相互影响等引起的。该牧场不同地段植物的种类、数量有一定差异,这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这种结构常表现为镶嵌分布的特点。
(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随机取样、样方大小一致、样方数量适宜等。与双子叶植物相比,单子叶植物难以用此方法调查,原因是单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
(4)据图可知,幼年个体数多,所以该牧场的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加。
10.(1) 黑色和灰色 灰色∶白色=8∶1
(2) AAbb、AABB 不能
(3)实验思路:选择P2和P3进行杂交,得到子一代后再随机交配,观察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若子代表现为黑色∶灰色=3∶1,符合假说一;若子代表现为黑色∶灰色∶白色=12∶3∶1,符合假说二
【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1)若假说一成立,A1基因控制灰色、A2基因控制黑色、A3基因控制白色,则据实验一可知,灰色对白色是显性,即A1>A3,据实验二可知黑色对白色是显性,即A2>A3,据实验三可知黑色对灰色是显性,即A2>A1,综上可知A2>A1>A3,则基因型为A1A2和A1A3的小鼠毛色依次为黑色和灰色;实验一F1为A1A3,F2中灰色个体包括1/3A1A1、2/3A1A3,两者自由交配(配子为2/3A1、1/3A3),子代中有4/9A1A1、4/9A1A3、1/9A3A3,表现型及其比例是灰色∶白色=8∶1。
(2)若假说二成立,即毛色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A基因控制黑色,B基因控制灰色,A基因抑制B基因的表达,则A-B-、A-bb表现为黑色,aaB-为灰色,aabb为白色,P3与白色亲本有一对基因不同,P4与灰色亲本有一对基因不同,P3、P4黑色亲本的基因型依次为AAbb、AABB;实验一和实验二的F1基因型分别是aaBb和AaBB(AABb)无论是否独立遗传,子代表现型都一样,故仅根据此杂交实验结果不能验证A/a,B/b是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
(3)从P1~P4四个品系中选择亲本进行杂交实验,证明假说一和假说二哪个成立,即验证是符合分离定律还是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P2和P3进行杂交,得到子一代后再随机交配,观察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若符合假说一,则亲代为A1A1×A2A2,子一代全为A1A2,表现为全是黑色,子一代随机交配,子代表现为黑色∶灰色=3∶1。
若符合假说二,则为aaBB×AAbb,子一代全为AaBb,表现为全是黑色,子一代随机交配,子代A-B-∶A-bb∶aaB-∶aabb=9∶3∶3∶1,表现为黑色∶灰色∶白色=12∶3∶1。
11.(1)为酵母菌大量繁殖提供适量的氧气;防止发酵旺盛时发酵液溢出
(2)随着酒精度数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进入发酵液
(3) 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及感染操作者 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同种微生物表现出稳定的菌落特征
(4)空气中的醋酸菌进入发酵瓶中,会将葡萄酒中的乙醇变为醋酸
(5)设置不同的温度,分别在不同的发酵时间测定发酵液中酒精的含量,酒精含量最快达到10%~13%的温度和相应时间为最佳
【分析】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繁殖,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随着酒精度数的增加,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使发酵液呈现深红色。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污染,用平板划线法接种酵母菌过程中每次划线后都需要进行灼烧接种环的操作。不同微生物形成的菌落具有稳定的特征,可以根据该特征判断微生物的种类。醋酸菌为好氧菌,且可以利用酒精产生醋酸。
【详解】(1)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生物,适当进行有氧呼吸能使其大量繁殖。酵母菌无氧发酵过程中能产生二氧化碳,导致体积改变,故留出1/3的空间可以为酵母菌大量繁殖提供适量的氧气,也能防止发酵旺盛时发酵液溢出。
(2)随着酒精度数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进入发酵液,使得葡萄酒逐渐呈现出深红色。
(3)获得纯净微生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入侵。划线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既可以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又可以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及感染操作者。不同的微生物形成的菌落有明显而稳定的特征,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同种微生物表现出稳定的菌落特征。
(4)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产生酒精,而醋酸菌是好氧细菌,在有氧的条件下,空气中的醋酸菌进入发酵瓶中,会将葡萄酒中的乙醇变为醋酸。
(5)实验目的是为了找到适合的最佳发酵温度和时间,故温度和时间是自变量,需设置不同的温度,分别在不同的发酵时间测定酒精含量,酒精含量最快达到10%~13%的温度和相应时间为最佳。
【点睛】本题是对传统发酵技术和微生物培养技术的综合考查。需熟练掌握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和过程、理解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关键,并且需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12.(1) cDNA文库比较小,无启动子和内含子,只含部分基因,物种间可进行基因交流 DNA聚合酶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用两种引物才能确保DNA两条链同时扩增
(2)防止质粒自身环化、保证目的基因与Ti质粒正确连接
(3) 将表达载体转入农杆菌 将含有Ti质粒的农杆菌导入植物细胞 将导入成功的植物细胞进行组织培养 抗原-抗体杂交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 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1)
cDNA是以mRNA为模板逆转录形成的,由于基因中的启动子、内含子、终止子等结构不表达,因此与基因组文库中的基因相比,cDNA文库比较小,获得的目的基因少了启动子、终止子、内含子 等结构,物种间可进行基因交流。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由于DNA两条链反向平行,DNA聚合酶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用两种引物才能确保DNA两条链同时扩增,故需要加入两种引物。
(2)
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所形成的的黏性末端相同,容易导致质粒以及目的基因的自连,因此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常使用两种不同的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Ti质粒,以防止质粒自身环化,保证目的基因与Ti质粒正确连接。
(3)
根据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可知,含有SAK基因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后,接下来需依次完成:将表达载体转入农杆菌→将含有Ti质粒的农杆菌导入植物细胞→将导入成功的植物细胞进行组织培养获得转基因植株。基因表达成功的标志是形成目的基因的产物,因此检测转基因植株中的SAK基因是否表达成功,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抗原-抗体杂交。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
2023届山西省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山西省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四川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吉林省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吉林省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