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短文两篇》期末复习题-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实用高效总复习(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17课《短文两篇》期末复习题-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实用高效总复习(部编版),文件包含第17课《短文两篇》期末复习题-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实用高效总复习部编版教师版docx、第17课《短文两篇》期末复习题-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实用高效总复习部编版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7课《短文两篇》期末复习题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一、积累运用(18分)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8分)(1)有仙则名()(2)斯是陋室()(3)可以调素琴()(4)无案牍之劳形()(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6)陶后鲜有闻()(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8)宜乎众矣()【答案】(1)出名,有名 (2)这(3)调弄(4)形体,躯体 (5)只(6)少(7)亲近而不庄重(8)应当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B.“铭”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C.“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D.在我国,不同的植物往往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菊花”象征高洁,“莲花”象征隐逸,“牡丹”象征富贵。【答案】D;【解析】D.应为“菊花”象征隐逸,“莲花”象征高洁。故选D。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答案】A;【解析】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意思是“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根据句意应划分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故A项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答案】A;【解析】A.有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采用类比的方法,以“山”“水”起兴作比,引出文章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何陋之有【答案】B;【解析】B项中的“之”和题干例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结构助词,的。C.结构助词,的。D.宾语前置的标志。6.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答案】D;【解析】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高洁的莲花的赞美之情。二、文言文阅读(5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7-9题。(12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选自刘禹锡《陋室铭》)[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节选自陆游《渭南文集》)[注]①椟: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有仙则名()(2)无案牍之劳形()(3)俯仰四顾()(4)间有意欲起()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甲][乙]两文同样都是记室,但表达的情感和旨趣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7.(1)出名,有名(2)形体,躯体(3)环顾(4)间或8.(1)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2)于是我就笑道:“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巢吗?”9.甲文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乙文表达了作者喜爱读书的情感。【解析】7.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有了神仙就出名。名:出名。②句意: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形:身体。③句意:抬头低头四周环顾。顾:环顾。④句意:间或我想要站起来业。间:间或。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上(长上)、入(映入)”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辄(于是,就)、此(这)、谓(说)”几个词是重点词语。9.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作者从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三个方面描写,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结合“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可见文章表达了作者喜爱读书的旨趣。参考译文:【乙】我房间的里面,有的书放在书架上,有的书在面前放置,有的书(作为)枕头垫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哪里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和书在一起的。(如果)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看我,(即使)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的(天气)变化,我也不知道。间或我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如同堆积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我就笑道:“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巢吗?”于是带领着客人进入房间观赏。客人开始不能进入屋子,已经进入了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它确实是个书巢啊!”(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10-13题。(14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选自刘禹锡《陋室铭》)【乙】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①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②,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③,解羁絷④,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⑤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⑥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节选自苏辙《东轩记》)【注】①颜子:颜回。孔子的弟子。②筠州:今江西高安。③尘垢(gòu):尘世的污秽。④羁(jī)絷(zhí):束缚。⑤劫:约束、阻碍。⑥斗升之禄:小官的微薄薪禄。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有龙则灵 灵:______________(2)惟吾德馨 馨:______________(3)谈笑有鸿儒 鸿:______________(4)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 尝:______________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甲】文中,刘禹锡居陋室却不以为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乙】文中,颜回居陋巷却“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13.请简要概括【甲】【乙】两文均表现了刘禹锡与颜回怎样的生活态度。(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0.(1)神异 (2)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3)大 (4)曾,曾经11.(1)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2)等到(我)来到筠州,每天为盐米这些琐事辛勤操劳,没有一天休息的时间。12.惟吾德馨 不改其乐13.表现了他们安心于平常生活,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的生活态度。【解析】10.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灵:神异。②句意: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③句意: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大。④句意:曾暗地里奇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一个瓢盛水。尝:曾,曾经。1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中重点词语:乱,使……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劳,使……劳累。②句中重点词语:及,等到。无,没有。12.本题考查提取文章信息的能力。根据甲文中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知,刘禹锡居陋室却不以为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根据乙文中“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可知,颜回居陋巷却“不改其乐”。13.本题考查文章的对比阅读。通读两文段,把握文段甲提到了诸葛亮和扬雄,文段乙提到了颜回的作用。结合文段内容分析可知,文段甲中作者以诸葛亮和扬雄两位古代名贤自况,文段乙中作者仰慕圣贤颜回,都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参考译文:【乙】从前,我年少读书时,曾暗地里奇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一个瓢盛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连旁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始终不改变他认为快乐的生活方式。我私下认为即使不想从政做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官吏,也可以养活自己,并且对学习没有不利,何至于困窘受辱、贫穷困苦到如此地步呢!可是等到我来到筠州,在管理盐米事务之间操劳,没有一天休息的时间。虽然想抛弃世俗,解脱束缚,回到能修身养性、培养道德的场所去,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缠绕住而身不由己。从这以后才知道颜回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一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确实是因为他害怕对治学有所妨碍啊。(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14-17题。(14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李盛仙《夏日赏荷》)14.解释加点词的含义。(4分)(1)不蔓不枝() (2)亭亭净植()(3)陶后鲜有闻() (4)临湖赏荷()15.用/给下面句子标朗读停顿。(标一处)(2分)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16.翻译下列句子。(4分)(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以为妙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甲】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最能概括莲花的品质,全文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最能概括荷花的外形,文章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答案】14.(1)长藤蔓(横生藤蔓)(2)竖立(3)少(4)靠近15.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16.①可以远远地观赏,但不可以靠近玩弄啊。②我认为妙(好)极了。17.莲,花之君子者也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实为花中仙子也对雨后夏荷之美的赞叹(赞美之情)【解析】1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15.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注意要求限断一处。句意为:湖中荷花全部显现为飘动摇摆的姿态;故断句为: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16.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观,观赏。可,可以。亵玩,靠近玩弄。句意为:可以远远地观赏,但不可以靠近玩弄啊。②句中重点词:余,我。以为,认为。绝,极。句意为:我认为妙(好)极了。1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结合甲文内容,最能概括莲花的品质的语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语句中可知,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结合乙文内容可知,最能概括荷花的外形的语句是:实为花中仙子也;从“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中可知,抒发作者对雨后夏荷之美的赞叹(赞美之情)。(四)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8-21题。(12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选自《宋史》)【注】①任:推荐。②手版:即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③仕:指做官。18.下列句中画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亭亭净植 植:竖立B.有狱久不决 狱:案件C.囚法不当死 法:法律D.将弃官去 去:离开19.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敦颐独与之辩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不知而不愠C.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杀人以媚人D.乃委手版归/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甲】文________________,借“莲”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4分)【答案】18.C19.B20.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②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21.托物言志和王逵争辩富有才能为官正直【解答】18.C项,句意为: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法:依照法律。19.A项,“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指王逵。
B项,“而”:均为连词,表转折,却。
C项,“以”:介词,由于/连词,表目的,来。
D项,“乃”:连词,于是,就/副词,竟然。
故选B。20.①独:只。染:沾染(污秽)。濯:洗。涟:水波。妖:艳丽。
②……也:判断句的标志。莫:没有。21.阅读【甲】文,通过写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自己的节操,可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阅读【乙】文,从“敦颐独与之辩”中可知,还写了“和王逵争辩”这件事。从“老吏不如也”体现其富有才能,“敦颐独与之辩”体现其刚正不阿,“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体现其为官正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名著阅读期末复习题(《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实用高效总复习(部编版),文件包含名著阅读期末复习题《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实用高效总复习部编版学生版docx、名著阅读期末复习题《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实用高效总复习部编版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名著阅读期末复习题(《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实用高效总复习(部编版),文件包含名著阅读期末复习题《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实用高效总复习部编版教师版docx、名著阅读期末复习题《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实用高效总复习部编版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名著阅读期末复习题(《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实用高效总复习(部编版),文件包含名著阅读期末复习题《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实用高效总复习部编版教师版docx、名著阅读期末复习题《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实用高效总复习部编版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