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 (道德与法治)选择性必修2 法律与生活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选择性必修2 法律与生活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解析民法基本原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教学设计——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备课专业化 课题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课型新授课课时1授课对象高二级学生日期 设计人廖俊远节次 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第2-6页目标确立依据课标分析课标摘录:1.1 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识别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课标分解:1.学生学什么理解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理解民法基本原则。2.学生学到什么程度理解民法的含义;理解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理解坚持法治与德治的关系;解析民法基本原则。3.学生怎么学(1)结合教材P2-3,运用有关民法漫画的形式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了解我国民法典的作用。(2)结合教材P3-4,设计情境,围绕议学任务,分析民事法律关系中涉及的三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同时,设计了2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3)结合教材P5,设计情境,围绕议学任务,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评析事例中小林及其父母的观点,从而理解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同时,设计了1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4)结合教材P6,设计情境,围绕议学任务,结合生活中通常的取名方法,讨论案例中的取名行为是否合理合法,并说明理由,理解民法基本原则。同时,设计了1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教材分析在我国,以宪法为核心构建的法律体系中,民法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关系尤为密切,民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许多条纹包含“权利”二字,民事权利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并贯穿人的一生。那么,民法包含哪些民事权利和义务权利?人应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义务人没有履行义务可能承担什么法律责任?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民法的世界:第一课讲述“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分两框题内容:第一框: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第二框:积极维护人身权利。学情分析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在初中及高中已经学过法律的基本知识。已有生活经验:学生生活在法治社会、法治国家,在生活中已经在遵循和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已有策略经验: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反思的学习方式较为熟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较强。学习困难障碍:1.对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及内容的准确理解较难掌握;2.对民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较难掌握;突破措施:在议学情境中设计议学任务,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多让学生思辨,并联系实际社会热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叙写学习目标1.结合教材P2-3,运用有关民法漫画的形式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了解我国民法典的作用。2.结合教材P3-4,设计情境,围绕议学任务,分析民事法律关系中涉及的三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3.结合教材P5,设计情境,围绕议学任务,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评析事例中小林及其父母的观点,从而理解德治与法治的关系。4.结合教材P6,设计情境,围绕议学任务,结合生活中通常的取名方法,讨论案例中的取名行为是否合理合法,并说明理由,理解民法基本原则。教学重难点重难点: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及内容。评估任务1.结合教材P2-3,运用有关民法漫画的形式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了解我国民法典的作用。(对应目标1)2.结合教材P3-4,设计情境,围绕议学任务,分析民事法律关系中涉及的三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同时,设计了2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应目标2)3.结合教材P5,设计情境,围绕议学任务,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评析事例中小林及其父母的观点,从而理解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同时,设计了1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应目标3)4.结合教材P6,设计情境,围绕议学任务,结合生活中通常的取名方法,讨论案例中的取名行为是否合理合法,并说明理由,理解民法基本原则。同时,设计了1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应目标4)活动设计1.活动一: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并课前完成练习册的主干知识的填空题。2.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分享各个议学任务。2.活动三:限时完成针对性训练题。3活动四: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估要点 新课预习检查学生:提前预习教材P2-6,课前自主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并课前完成练习册的主干知识的填空题。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资料,并在课堂上反馈。全体学生都能完成。 展示学习目标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学生目标。1.结合教材P2-3,运用有关民法漫画的形式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了解我国民法典的作用。2.结合教材P3-4,设计情境,围绕议学任务,分析民事法律关系中涉及的三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3.结合教材P5,设计情境,围绕议学任务,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评析事例中小林及其父母的观点,从而理解德治与法治的关系。4.结合教材P6,设计情境,围绕议学任务,结合生活中通常的取名方法,讨论案例中的取名行为是否合理合法,并说明理由,理解民法基本原则。全体学生明确学生内容和学习任务。讲授新课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一)民法的含义 议学情境运用有关民法漫画的形式设计议学情境,议学任务: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了解我国民法典的作用议学提示: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议学小结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一)民法的含义民法: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思辨训练:下列情形中适合民法调整吗?1.张某与前妻因为离婚产生的财产纠纷。 2.李某拒绝缴纳交警罚款金额。3.小米在微信朋友圈辱骂班上某同学。4.某老师因违反疫情防控相关规定被行政主管部门通报批评。 结合教材P2-3,运用有关民法漫画的形式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了解我国民法典的作用。讲授新课(二)民事法律关系 1.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1)民事主体(2)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3)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议学情境案件:15周岁的原告李某某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某平台先后七次从被告经营的网店“X游戏”购买374个游戏账号,共计支付36652元,上述游戏账号内的装备都是皮肤、面具、小花裙子等。原告父母次日发现后,及时与被告经营网店的客服人员联系,表示对原告购买游戏账号及付款行为不予追认并要求被告退款,被告不同意全额退款。议学任务:(1)此案件调整的是人身关系还是财产关系?此民事法律关系中涉及的三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分别是什么?(2)李某实施的购买行为有效吗?为什么?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议学小结(二)民事法律关系1.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包含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1)民事主体(2)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3)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针对性限时训练小女孩甲(9岁)与小男孩乙(11岁)放学后常结伴回家,一天甲对乙讲:“听说我们回家需要经过的王家昨天买了一条狗,我们能否绕道回家?”乙答:“不要怕!被狗咬了,我负责。”后甲和乙路经王家时都被狗咬伤住院。对该案赔偿责任的承担,理解正确的是( )①乙自行承担责任,乙的家长和王家共同赔偿甲的损失②王家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③甲和乙明知有恶犬而不绕行,应自行承担全部责任④本起伤害属于无过错侵权责任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下列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是( )A.7个月的胎儿 B.满月的婴儿 C.会画画的猩猩 D.英雄烈士 结合教材P3-4,设计情境,围绕议学任务,分析民事法律关系中涉及的三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同时,设计了2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讲授新课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1)依据:(2)表现: 议学情境小林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捡到一只皮包,里面装有票据和现金。小林和父母商量后,准备第二天交给老师处理。当晚,电台播出一则寻物启事,失主声明,若有人归还拾到的皮包,愿以500元酬谢。小林心想,自己捡到的皮包可能就是这位失主的。当小林准备把皮包归还失主时,他的父母认为应当向失主收取500元钱,可他觉得,如果收钱就不是拾金不昧了。议学任务:请你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评析事例中小林及其父母的观点。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议学小结2.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1)依据: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2)表现:①民法不仅体现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 (法中有德)② 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德中有法) 针对性限时训练《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规定,国家保护英雄烈士,对英雄烈士予以褒扬、纪念,加强对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宣传教育,维护英雄烈士尊严和合法权益。该规定( )①体现了权利和责任的统一②维护了英雄烈士的生命权和身份权③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的统一④维护了英雄烈士的名誉权和荣誉权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结合教材P5,设计情境,围绕议学任务,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评析事例中小林及其父母的观点,从而理解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同时,设计了1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讲授新课二、解析民法基本原则议学情境孟某、江某夫妇决定为他们刚出生的女儿取名为“北燕南飞”,但在为女儿申请办理户口登记时,却被当地公安机关以该姓名违背公序良俗为由拒绝办理。孟某认为其女儿享有姓名权,作为父母有为子女取名的自由。有人则认为,这种取名方法不带有父母任何一方姓氏,过于任性,与习惯做法不符,不应提倡。议学任务:请你结合生活中通常的取名方法,讨论案例中的取名行为是否合理合法,并说明理由。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议学小结二、解析民法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2.自愿原则: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3.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4.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5.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6.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针对性限时训练甲、乙双方连续几年都签订有买卖“交流电机”的合同。在一次合同中,双方在“标的物”一栏只写了“电机”两字。当时正值交流电机热销,而甲方供不应求,故甲方就以直流电机交货。就民法的基本原则而言,甲方违反了( )A.自愿原则 B.诚信原则 C.平等原则 D.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 结合教材P6,设计情境,围绕议学任务,结合生活中通常的取名方法,讨论案例中的取名行为是否合理合法,并说明理由,理解民法基本原则。同时,设计了1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课堂小结1.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2.学习对应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反思,对没有达成的学习任务进行跟进。全体学生进行知识回顾与反思作业布置必做:(1)反思课堂学习内容、整理笔记;(2)限时完成练习册配套练习题;(3)熟记原理内容2.选做:《五三高考》3.预习:下节课教材内容、练习册预习内容笔记留痕、错题的归因分析板书设计 复盘反思 基于目标的复盘式评课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法律与生活夫妻地位平等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平等的人身关系,平等的财产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选择性必修2 法律与生活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教学设计,共7页。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法律与生活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