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展开《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一、生字注音太行(háng) 万仞(rèn) 惩(chéng) 塞(sè) 汝(rǔ) 曾(céng) 诸(zhū) 箕(jī) 畚(běn) 荷(hè) 孀(shuāng) 龀(chèn)叟(sǒu) 匮(kuì) 亡(wú)以应 厝(cuò) 雍(yōng) 冀(jì)二、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三、词法归纳(一)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 “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6.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二)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1.河阳之北 黄河 泛指一般河流 山之南,水之北 太阳 2.达于汉阴 山之北,水之南 阴天 3.指通豫南 直,一直 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连……都 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 “之于”的合音 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扛 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草木 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 叹气 休息 9.虽我之死 即使 虽然,表转折 10.惧其不已也 停止 已经 11.无陇断焉 山冈阻隔 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 愁什么 不值得做,犯不着(三)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 面:面向,面对着 名词用作动词 2.惩山北之塞 惩:以……为苦,苦于 形容词意动用法 3.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用尽 形容词用作动词险:险峻的大山 形容词用作名词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 名词用作状语(四)一词多义1.以:①以君之力 以残年馀力(凭借)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来) 2.其:①惧其不已也(他,指愚公) ②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③帝感其诚(他的,指愚公)3.之:①以君之力(的) ②虽我之死(助词,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③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这样)④汝之不惠(助词,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告之于帝(它,指愚公移山这件事)4.于:①达于汉阴(到) ②告之于帝(给,向) 5.且:①年且九十(将近) ②且焉置土石(况且) 6.焉:①且焉置土石(哪里) ②无垄断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五)重点词语 1.年且九十 (将近) 2.惩山北之塞 (阻塞) 3.聚室而谋 (家) 4.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 5.吾与汝毕力平险(你) 6.其妻献疑曰(提出疑问) 7.叩石垦壤 (敲,凿) 8.固不可彻 ( 通 ) 9.寒暑易节(交换)(季节)10.始龀 ( 换牙 ) 11.操蛇之神 ( 执 ) 12.以君之力(对对方的尊称,您)13.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背) 14.投诸渤海之尾 ( 之于 ) 1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挑 ) 1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尽 )17.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 )( 削减 )( 土堆 ) 四、句子归纳(一)特殊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 你太不聪明了!2.何苦而不平 宾语前置 愁什么挖不平呢?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定语后置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 4.帝感其诚 被动句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5.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句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6.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省略句 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二)句子翻译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2.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3.如太行、王屋何? 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土筐装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三)译文太行、王屋(这)两座山,(占地)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堵塞交通,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在汉水南岸到达,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开垦土地,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刚刚换牙,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才往返一次。河湾上的一位聪明的老者讥笑愚公并制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愁挖不平?”河湾上的智老头没有话来回答。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将这件事告诉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五、文学常识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清静无为。本文选自 《列子》或《列子•汤问》。《列子》现在只保存下来《仲尼》《汤问》等八篇,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纪昌学射》《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2.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用以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类型。其特点为:(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而富有表现力;(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3)故事具有虚构性;(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六、内容结构:1.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2.开端:愚公提议移山并开始移山。3.发展、高潮:智叟阻止移山,愚公驳斥他的错误观点。4.结局:山神害怕,天帝被愚公精神感动,派人把山移走。详略安排:重点写移山前的讨论和愚公驳斥智叟,略写移山过程,主要是为了突出愚公的远大眼光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有利于突出主题。七、重点探究.1、移山困难(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孀妻弱子。(3)工具简陋:荷担、箕畚(4)运土路程远: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人物形象(1)愚公:目标远大,意志坚定,坚持不懈。语言描写(讨论移山、驳斥智叟)、动作描写(移山行动)、神态描写(长息)(2)智叟:目光短浅。语言描写(阻止移山)神态描写(笑而止之) 七、主题思想本文通过愚公成功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结尾设计:采用神话结尾,借用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使文章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突出了故事的主题,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坚定信念。类似寓言、神话;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八、艺术手法1、对比(1)愚公与智叟的对比①名字的对比:愚公目标远大,意志坚定,坚持不懈却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命名为“智”,这样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加强了讽刺意味,突出了主题。②行动的对比;③语言的对比(2)愚公之妻与智叟的对比①态度: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 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②作用: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