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年中考化学知识点模拟新题专项练习(福建专用)-04质量守恒定律
展开
这是一份备考2023年中考化学知识点模拟新题专项练习(福建专用)-04质量守恒定律,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考2023年中考化学知识点模拟新题专项练习(福建专用)-04质量守恒定律 一、单选题1.(2023·福建·模拟预测)《本草纲目》记载“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烧”涉及氧化反应 B.“灰”指草木灰,含有碳酸钾C.“灰淋汁”涉及溶解 D.“取碱浣(洗)衣”利用碱的腐蚀性2.(2023·福建厦门·统考二模)汽车尾气中的两种有害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转化为无污染气体,其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分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C.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都不变 D.该反应生成丙、丁两物质的质量比为22:73.(2023·福建龙岩·统考模拟预测)空间站内利用物质的转化使O2和CO2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航天员呼吸产生的CO2进行转化时,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B.该反应是置换反应C.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不相等D.参加反应的甲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4:14.(2023·福建泉州·统考一模)炉甘石(主要成分是)可用于冶炼金属锌和制备补锌药,涉及的反应之一是ZnCO3ZnO+CO2↑。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上述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上述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不变C.补锌可促进智力发育 D.冶炼金属锌要防止高温下被氧化5.(2023·福建泉州·模拟预测)年月日科技日报报道“我国科学家实现二氧化碳到葡萄糖和油脂的人工合成”,合成过程中的一个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丙物质由个原子构成 B.反应前后共有两种氧化物C.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D.反应中甲和丁的分子个数比是:6.(2023·福建泉州·统考一模)对下列诗句或成语的认识正确的是A.钻木取火:摩擦提高木材的着火点 B.点石成金: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改变C.蜡炬成灰泪始干:反应后物质总质量减少 D.花气袭人知骤暖:温度升高加快分子运动7.(2023·福建龙岩·统考一模)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消除汽车尾气污染是实施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下图为汽车尾气净化器处理尾气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2CO 2CO2+N2B.反应前后,氮元素的质量不变C.Pt-Rh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性质不变D.使用该净化器能使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8.(2023·福建莆田·统考一模)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之一、下列装置及实验(天平未画出)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 B.C. D.9.(2023·福建·模拟预测)“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科学家利用CO2为原料制取炭黑的流程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过程1中铁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都增多B.过程2的变化中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C.过程2生成FeO和O2的质量比为27:2D.此流程还需要解决炭黑和Fe3O4的分离问题10.(2023·福建福州·模拟预测)将一定质量的饱和氯化钠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反应原理为:)A.溶液的pH逐渐增大 B.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减小C.溶液中氧元素的质量不变 D.溶液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小11.(2023·福建宁德·统考模拟预测)某长久暴露在空气中的生石灰固体,测得其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取8g该固体样品,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使其完全溶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固体可能变质为CaO和Ca(OH)2 B.该固体可能变质为Ca(OH)2和CaCO3C.生成CaCl2质量为11.1g D.加入稀盐酸后一定有气泡产生12.(2023·福建龙岩·统考模拟预测)“青团”是客家的一种传统食物。在“青团”制作过程中,需要往糯米粉中添加艾草或艾草汁。艾草含有侧柏莲酮芳香油(C10H10O),侧柏莲酮芳香油是一种淡黄色液体,具有香脂香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10H10O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B.C10H10O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1C.C10H10O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D.C10H10O完全燃烧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13.(2023·福建福州·统考模拟预测)二氧化锰因应用广泛而备受关注。某研究小组采用图1装置制取MnO2,反应原理为,石英管内剩余固体的质量和成分随温度的变化如图2。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入空气再停止加热B.温度越高剩余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分数越高C.制备二氧化锰须控制反应温度高于300°CD.300°C时,固体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14.(2023·福建福州·统考模拟预测)空间站处理的一种原理为,X的化学式为A.C B. C. D.15.(2023·福建泉州·统考模拟预测)2-壬烯醛(C9H16O)天然存在于鸢尾油,以及葡萄、胡萝卜,黄瓜等果蔬植物中、下列关于2-壬烯醛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中含有8个氢分子 B.属于无机化合物C.完全燃烧的产物为CO2和H2O D.相对分子质量为140g16.(2023·福建宁德·统考模拟预测)向盛有100.0gCuSO4和H2SO4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再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20.0%的NaOH溶液,烧杯中沉淀质量与滴加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V1:V2=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入NaOH溶液前,溶液中有两种溶质B.m=79.7C.原混合溶液中CuSO4与H2SO4的质量比为80:49D.取点对应溶液,滴加稀H2SO4,不能立即出现白色浑浊17.(2023·福建泉州·模拟预测)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下列实验假设每一步反应或吸收均完全:无色气体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燃烧生成的气体通过盛浓硫酸的洗气瓶,装置质量增加 ;再将剩余气体通过盛溶液的洗气瓶,装置质量增加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该气体一定含有、、 B.该气体可能只含有和C.该气体可能只含有和 D.该气体不可能只含有18.(2023·福建三明·统考一模)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质量变化情况如下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M点对应的固体物质只有两种B.N点对应的固体中可能还含有黑色物质C.反应后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a-b) gD.0~t min内,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19.(2023·福建泉州·一模)据《Science》报道,中国首次在实验室实现CO2人工合成淀粉[C6H10O5)n]。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淀粉是人们食用的主要糖类之一 B.用碘水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淀粉C.淀粉中C、H、O的质量比为6:10:5 D.该合成过程一定有含氢元素的物质参加20.(2023·福建·模拟预测)为防止民用燃气泄漏引发中毒或爆炸事故,常在其中加入某种有特殊臭味的物质。现取3.1g该物质在氧气流中充分燃烧,将反应后的物质依次通过a.无水硫酸铜、b.酸性高锰酸钾、c.浓硫酸、d.氢氧化钠溶液。测定反应前后a装置增重2.7g,b装置增重3.2g,d装置增重4.4g.(提示:装置a、c只能吸水,b只吸收SO2,d吸收CO2。假设每步均完全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物质由碳、氢、氧、硫元素组成B.一个该物质中分子中,碳原子和硫原子的个数比可能为2:3C.交换a、b或a、c装置对实验结果无影响D.反应中,该物质与氧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能为2:921.(2023·福建泉州·统考一模)向盛有HCl和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下列4个图像能正确反应烧杯内的某些物理量变化趋势的是(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22.(2023·福建·模拟预测)下列图示与相应的文字描述完全相符合的是A.图①表示足量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B.图②表示电解水C.图③ 表示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D.图④表示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充分反应23.(2023·福建·模拟预测)纯净物甲是一种可再生绿色能源。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质量的甲与48 g乙充分反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当乙反应完全时,生成44 g丙和27 g丁。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参加反应的甲物质的质量为23gB.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化学计量数比为2∶3C.甲物质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1D.甲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参考答案:1.D【详解】A、“烧”即是柴火在空气中燃烧,与氧气反应,所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正确;B、草木灰的成分中含碳酸钾,“灰”指草木灰,含有碳酸钾,正确;C、“灰淋汁”是用水溶解得到碳酸钾溶液,碳酸钾能溶于水,涉及溶解知识,正确;D、“取碱浣(洗)衣”是利用的碱性物质能与油污反应的性质,错误。故选D。2.D【分析】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详解】A、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单质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说法错误;B、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改变,说法错误;C、反应前一氧化碳化合物中碳元素化合价为+2价,二氧化碳化合物中碳元素化合价为+4价,反应前一氧化氮化合物中氮元素化合价为+2价,反应后氮气中氮元素化合价为0,反应前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反应后二氧化碳化合物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氮、碳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说法错误;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生成丙、丁两物质的质量比=88:28=22:7,说法正确;答案:D。3.D【详解】A、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乙是二氧化碳,丙是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乙和丙的元素组成不相同,说法错误; B、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甲是氢气,乙是二氧化碳,丙是水,丁是甲烷,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符合置换反应的概念,说法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相等,说法错误; D.根据化学方程式4H2+CO22H2O+CH4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4:1,说法正确。故选D。4.B【详解】A、由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此选项正确;B、该反应有气体生成,所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减小,此选项错误;C、补锌可促进智力发育,此选项正确;D、因为锌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所以冶炼金属锌要防止高温下被氧化,此选项正确。故选B。5.B【详解】A、由图可知,一个丙分子中有两个碳原子、两个氧原子和四个氢原子,一个丙分子中含有8个原子,A错误;B、甲是一氧化碳分子,乙是水分子,都只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B正确;C、反应生成了新物质,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C错误;D、根据图可知反应方程式为,甲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D错误。故选:B。6.D【详解】A.钻木取火是通过摩擦提高了周围温度从而达到了木材的着火点,并没有改变木材本身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元素种类均不变,所以,不可能出现点石成金的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蜡烛燃烧后有气体生成,飘散到空气中,使得固体物质减少,但是化学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花气袭人知骤暖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7.C【详解】A、根据示意图可知,CO和NO在Pt- Rh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CO2和N2,该选项正确;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该选项正确;C、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该选项错误;D、使用该净化器能使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CO和NO转化为无害物质CO2和N2,该选项正确。故选C。8.A【详解】A、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且无气体参与或生成,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符合题意;B、氯化钠溶于水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C、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氧气参与了反应,且没有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氧气是气体,会散逸到空气中,导致质量减小,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故选A。9.A【详解】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说法不正确;B、由流程图可知:过程2的变化中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说法正确;C、由流程图可知:过程2中Fe3O4分解,生成FeO和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因此FeO和O2的质量比为,说法正确;D.炭黑和Fe3O4均是黑色的,故此流程还需要解决炭黑和Fe3O4的分离问题,说法正确。故选A。10.D【详解】A、该反应有氢氧化钠生成,水减少,所以碱性越来越强,pH增大。正确。B、该反应有氯化钠参与反应,所以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质氯化钠质量减小,正确。C、因为反应中氧元素未形成气体离开溶液,所以溶液中氧元素的质量不变。正确。D、反应中,溶液中的钠元素质量不变,溶液质量变小,所以溶液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大,错误。故选D。11.A【详解】A、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该固体可能变质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符合题意;B、由A可知,该固体可能变质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钙,不符合题意;C、该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为:8g×50%=4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固体中的钙元素完全转化到了氯化钙中,则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不符合题意;D、氧化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氢氧化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该固体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故该固体中一定含碳酸钙,加入足量稀盐酸,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故一定有气泡产生,不符合题意。故选A。12.C【详解】A、由化学式C10H10O知,侧柏莲酮芳香油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选项错误;B、C10H10O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10):(1×10)=12:1,选项错误;C、C10H10O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10):(1×10):16=60:5:8,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选项正确;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C10H10O完全燃烧的产物不只有二氧化碳,还应有含氢元素的物质,选项错误。故选C。13.B【详解】A、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入空气,防止澄清石灰水倒吸,故A错误;B、在固体加热的过程中,锰元素的质量不变,但剩余固体的质量一直减小,所以温度越高剩余固体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越高,故B正确;C、由图可知温度高于300℃时,二氧化锰将转变为其他物质,因此制备二氧化锰需控制反应温度不高于 300℃,故C错误;D、300℃时,MnCO3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与二氧化锰,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原先固体的质量+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剩余固体的质量,而固体减少的质量=原先固体的质量-剩余固体的质量,两者不相等,故D错误;故选B。14.D【详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由反应前钠、氧、碳原子个数分别为4、8、2,反应后钠、氧、碳原子个数分别为4、6、2,可知X中含有两个氧原子,化学式为O2,故选D。15.C【详解】A、根据2-壬烯醛的化学式可知,一个2-壬烯醛分子中含有16个氢原子,不存在氢分子,故A错误;B、2-壬烯醛是含碳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B错误;C、完全燃烧时碳元素转化为二氧化碳,氢元素转化为水,所以2-壬烯醛完全燃烧的产物为CO2和H2O,故C正确;D、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1”,常常省略不写,不是“g”,故D错误;故选C。16.B【详解】A、氯化钡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则加入氢氧化钠前,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铜、氯化氢和过量的氯化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加入氢氧化钠时,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又由图可知,生成的硫酸钡的质量为69.9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的氯化钡中的钡离子全部转化为硫酸钡,氯离子全部转化为氯化钠,即存在对应关系:BaSO4~BaCl2~2NaCl,再根据钠原子守恒,NaCl~NaOH,则可得关系:,,解得V2=120g,又由于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关系为V1:V2=2:3,则V1=,则生成氢氧化铜时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120g-80g=40g,设生成的氢氧化铜的质量为x,则,,解得x=9.8g,则m=69.9g+9.8g=79.7g,该选项说法正确;C、根据铜元素守恒,设硫酸铜的质量为y,则,,解得y=16g,根据氢元素守恒,可知:H2SO4~2HCl,由于与盐酸反应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V2,即80g,设硫酸的质量为z,则,,解得z=19.6g,则原混合溶液中CuSO4与H2SO4的质量比为16g:19.6g=160:19.6,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a点时,表示加入的氢氧化钠过量,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氢氧化钠和氯化钡,向溶液中滴加硫酸时,硫酸中的氢离子与氢氧化钠结合为水,硫酸中的硫酸根与氯化钡结合为硫酸钡沉淀,即两个反应同时进行,则立即出现白色浑浊,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17.B【分析】将生成的气体通过浓硫酸,装置质量增加,可判断燃烧生成了水,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氢元素,且氢元素质量。由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装置质量增加,可判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说明混合气体中含碳元素,且碳元素质量。则混合气体中、元素质量比::,甲烷气体中、元素质量比::,因此可判断混合气体可能只有甲烷;也可能只含有和;也可能是甲烷、氢气、一氧化碳同时存在,不可能含有甲烷和另外任何一种气体。【详解】A、该气体不一定含有、、,也可能只有甲烷等,故选项说法错误;B、该气体可能只含有和,故选项说法正确;C、该气体不可能含有甲烷和另外任何一种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D、该气体中可能只含有,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18.A【详解】 A 、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的总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至 N 点恰好完全反应,则 M 点对应的固体物质有碳、氧化铜、铜三种,故选项说法错误; B 、N 点对应的固体为铜为红色,可能还含有黑色物质木炭,故选项说法正确; C 、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 a - b ) g ,故选项说法正确;D 、反应前后铜元素的质量不变,但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0~ t min 内,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 A。19.C【详解】A. 淀粉属于糖类,米、面中富含淀粉,是人们食用的主要糖类之一。正确。B. 碘水中含有碘单质,碘单质遇淀粉变蓝,用碘水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淀粉。正确。C. 淀粉中C、H、O的质量比为(12×6n):(1×10n):(16×5n)≠6:10:5,错误。D.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二氧化碳中无氢元素,淀粉中有氢元素,所以该合成过程一定有含氢元素的物质参加。正确。故选:C。20.D【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物质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该物质中一定含C、H、S元素,a装置增加的质量为反应生成水的质量,故生成水的质量为2.7g,氢元素的质量为:,b装置增加的质量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为:3.2g,故硫元素的质量为: ,d装置增加的质量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故碳元素的质量为: ,1.2g+1.6g+0.3g=3.1g,故该物质中不含氧元素,故该物质由碳、氢、硫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B、一个该物质分子中,碳原子和硫原子的个数比可能为:,不符合题意;C、交换a、b装置,气体会从b装置中携带出水蒸气,影响对水的测定,交换a、c装置,a、c装置均能吸收水分,对实验结果无影响,不符合题意;D、一个该物质中分子中,碳原子、氢原子和硫原子的个数比为:故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S,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6+32=62,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2.7g+3.2g+4.4g-3.1g=7.2g,故反应中,该物质与氧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能为: ,符合题意。故选D。21.B【分析】向盛有HCl和CuCl2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时,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盐酸充分反应后,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钠。【详解】①由以上分析可知,开始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没有沉淀产生,当盐酸充分反应后,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当氯化铜完全反应后,沉淀的质量不再改变,故①正确;②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其质量保持不变,所以反应过程中,氯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故②正确;③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根据HCl+NaOH=NaCl+H2O可知,每36.5份质量的氯化氢能生成58.5份质量的氯化钠,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大;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钠,根据CuCl2+2NaOH= Cu(OH)2↓+2 NaCl可知,每135份质量的氯化铜能生成117份质量的氯化钠,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由于没有确定氯化氢和氯化铜的质量,不能确定溶液的溶质是否一定增加,即使一定增加,也不应是沿直线增加。故③错误;④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增大;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钠的过程中,由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水,溶剂的质量增大,但是幅度减小,故④正确。4个图像能正确反应烧杯内的某些物理量变化趋势的是①②④。故选B。【点睛】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像。22.C【详解】A.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放热导致压强增大,完全反应后氧气消耗,温度降低,压强减小至小于原来压强,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质量比是1:8,氢气和氧气体积比是2:1,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进行,固体质量减小,锰元素质量不变,因此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分数增大,完全反应后锰元素质量分数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D.由镁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2Mg+O22MgO,参加反应镁和氧气的质量比为3:2,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充分反应后,镁反应完全,氧气有剩余,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故选C。23.D【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可求甲参加反应的质量为:44g+27g-48g=23克,故A正确;B、由模型图可推测丙为二氧化碳,丁为水,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化学计量数比为:=2:3,故B正确;C、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00%=12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27g××100%=3g;因为碳元素、氢元素都来自甲,故甲中碳元素和氢元素12g:3g=4:1,故C正确;D、生成物中的氧元素的质量是44g+27g-12g-3g=56g,而反应物中氧气提供的氧元素的质量是48g,所以甲中含有的氧元素的8g,故D错误。故选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考2023年中考化学知识点模拟新题专项练习(福建专用)-38实验题,共4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探究发热剂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探究发热剂的化学反应,探究发热剂发热原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考2023年中考化学知识点模拟新题专项练习(福建专用)-31流程题,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流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考2023年中考化学知识点模拟新题专项练习(福建专用)-30推断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推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