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考2023年中考化学知识点模拟新题专项练习(福建专用)-32综合应用题
展开
这是一份备考2023年中考化学知识点模拟新题专项练习(福建专用)-32综合应用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考2023年中考化学知识点模拟新题专项练习(福建专用)-32综合应用题
一、综合应用题
1.(2023·福建厦门·统考二模)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现代造纸使用NaOH蒸煮捣碎后的造纸原料,腐蚀软化原料中的纤维素制成纸浆,纸浆经过加工烘干后即成纸张。腐蚀软化时,原料中的木质素溶于碱液中,过滤后得到废液。图1是废液产生及处理的流程图,现对废液Ⅱ开展相关探究(假设废液中其他成分不参与相关反应)。
任务一:验证废液Ⅱ中的成分
(1)废液Ⅰ经处理后含有,据此推测“喷燃”过程中燃烧产物可能含______(填化学式)。
(2)用CaCl2溶液及酚酞试液验证废液II中含有NaOH,已知溶液显碱性。
实验操作
现象及结论
①取一定量的CaCl2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
溶液显无色,CaCl2溶液不是碱性溶液
②______
溶液变红色,废液Ⅱ中含有NaOH
任务二:测定废液Ⅱ中的质量分数用图2装置及药品进行测定。装置丙中的NaOH溶液可以完全吸收装置甲产生的CO2。样品与稀硫酸反应前后均需通一段时间氮气,测量两次通气后装置丙的质量,经计算可得废液Ⅱ中的质量分数。已知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
(3)实验时用稀硫酸与样品反应,而不用稀盐酸,原因是________。
(4)第二次通氮气的目的是________。
(5)装置丙中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
(6)若本次实验所取废液Ⅱ样品为100g,实验结束后测得装置丙质量增加4.4g,计算该样品中的质量分数。(已知:。写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程)
任务三:处理废液Ⅱ
(7)我国《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要求废水的pH达6~9时才可排放。用pH试纸测废液酸碱度的操作:________。
(8)在图1所示流程中,若要更有效地回收利用废液II中的主要溶质,可采取的最佳处理方案是_______。
2.(2023·福建·模拟预测)某氮肥厂用煤、空气和水为原料合成氨气(NH3),同时可得到副产品碳酸氢铵(NH4HCO3)。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煤加入煤气发生炉前需经过粉碎处理,其目的是___________。
(2)“合成塔”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3)部分氨气通入“碳化塔”的目的是___________。
(4)氨气被广泛认为是未来理想的零碳燃料,其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___________。
(5)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化肥对提高粮食产量有重要作用。尿素【CO(NH2)2】是常用的氮肥之一、已知:。
①一个尿素分子中共有_______个原子,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只列计算式)。
②某农业合作社需要12t尿素,请计算合成这些尿素需要CO2的质量是___________t。
3.(2023·福建·模拟预测)竹炭包是一种集观赏与空气净化为一体的产品。这种产品可对车内及室内空气中的甲醛等有害气体进行吸附。某课外活动小组对竹炭进行初步探究。
【提出问题】竹炭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猜想与假设】
(1)①竹炭中不含碳元素
②______。
【查阅资料】
(2)①新鲜的血液遇一氧化碳,由鲜红变为暗红。
②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固体可以吸收水、二氧化碳气体。
④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一种单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设计实验】所用装置如下图所示:
(3)实验开始后,C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有______生成;E装置中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证明有______生成。
(4)小华认为应在A、B装置间,再增加一个C,装置,目的是______。
(5)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这套装置的不足之处是______。
(6)小亮认为可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替换原装置中的E装置,通过观察到玻璃管中的现象______来达到实验目的,你认为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原因是______。
【结论】
(7)竹炭中______。
【拓展应用】
(8)竹炭细密多孔,某牙膏中含有竹炭等成分,具有消炎、止痛、化瘀、去污等功效。下列有关竹炭牙膏的用途,描述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可除衣领袖口等处的汗渍
B.不能除去口中异味
C.虫咬、灼伤可消炎、止痛
4.(2023·福建·模拟预测)回答:
(I)A、B、C、D、E为单质和氧化物中的五种物质,它们有如图所示关系。已知其中A、B、E为氧化物,D、C为单质,A、E组成元素相同,且A与B反应、B与C反应均生成一种红色金属单质。请根据图示和所给条件回答下列问题:
(1)D物质的化学式:______。
(2)写出A物质的一种用途 :______。
(3)E与C在高温条件下也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只生成一种有毒的物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Ⅱ)某实践小组参观本地矿泉水厂,该厂矿泉水含钙、钾等矿物质,生产流程示意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4)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过滤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B.农业上以喷灌或滴灌形式代替漫灌可节约用水
(5)矿泉水中的钙、钾指的是______(填“元素”或“单质”)。
(6)X中的______(填一种物质名称),具有______结构不仅可以除掉色素和异味,还可以滤去一些不溶性杂质。
(7)通过以上流程得到的水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是软水。
5.(2023·福建·模拟预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1)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设有许多直饮机,能将自来水进一步净化处理得到直接饮用水,其处理水的过程如图所示。吸附罐中固体颗粒的主要作用是除去水中色素和异味,固体颗粒可选用_____(填物质名称),紫外线灯管照射的作用是______。
(2)区分自来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______,生活中可通过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中国空间站通过“水电解系统”制得氧气。电解水过程中产生氧气的电极应接在电源的______(填“正”或“负”)极,水通电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说明水是由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4)写出防治水污染的一条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23·福建三明·统考一模)学习了水的净化后,小明取了一些河水和同学们一起按如下流程进行实验。
(1)操作I的名称是______,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2)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_,滤液到清水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图中方框内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
(4)利用制取的蒸馏水进行电解水实验,下图是水电解过程中微观粒子变化示意图。
①上述变化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______。
②若正极收集到4 mL气体,负极收集到的气体为______mL,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7.(2023·福建·模拟预测)某兴趣小组开展“铁的氧化反应”相关实验探究活动。
【探究1】探究铁丝燃烧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取0.38mm粗的铁丝,分别在体积分数为90%、70%、65%、60%、55%的氧气中进行实验。
V(O2)%
实验现象
90%
燃烧剧烈,燃烧时间长,效果好
70%
燃烧比90%的弱,燃烧时间较长,实验成功
65%
燃烧比70%的弱,燃烧时间比70%的短,实验成功
60%
燃烧比65%的弱,燃烧时间更短,实验成功
55%
难以燃烧,只是发红
(1)实验时要在瓶底留少量的水,目的是______。
(2)欲用排水法收集一定体积分数的氧气。若集气瓶容积为250mL,收集前集气瓶中留有125mL水(其余为空气),盖上玻璃片后倒立于水槽中,排完集气瓶中的水后,收集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______(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以20%进行近似计算;收集后集气瓶中残留的少量水体积忽略不计)。
(3)结合本探究,可得出铁丝燃烧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的关系是______,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______。
【探究2】探究铁制品锈蚀的影响因素。已知铁制品通常含碳约2%。按图1所示装置,在广口瓶①、②、③中加入药品,采集数据,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如图2。
(4)铁制品锈蚀是缓慢氧化的过程,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请结合图2,说明其依据:______。
(5)实验开始至约300s内,对比广口瓶②,③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6)实验前需将铁粉、活性炭粉及食盐混合均匀并密封分装,密封的目的是______。
(7)欲探究纯铁粉与含少量碳的铁粉的锈蚀快慢,现用广口瓶④、⑤连接以上数据采集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完成实验,则在两个广口瓶中应分别装入的药品及用量:广口瓶④______;广口瓶⑤______。
8.(2023·福建·模拟预测)宁德海洋渔业发达。对海鱼进行腌制便于长时间存储且风味独特。但腌制过程产生的亚硝酸钠(NaNO2)对人体有一定伤害。某兴趣小组对此开展如下探究:
探究一 认识 NaNO2
(1)组成:NaNO2由 Na+和______(写离子符号)构成。
(2)酸碱性:NaNO2溶液 pH>7,则溶液呈______性。
(3)还原性: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 NaNO2会与氧气反应生成无毒的硝酸钠,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探究二 影响腌鱼中 NaNO2含量的因素
取不同质量比的鱼和盐进行腌制,采集不同时间、温度的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 1】鱼、盐质量比 3:1 时,两种温度下亚硝酸盐含量与时间关系如下图:
【实验 2】室温下,不同鱼、盐质量比的腌鱼中亚硝酸盐含量(mg·kg-1)随时间的变化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d)
0
2
4
6
8
10
12
14
16
鱼、盐质量比8:1
0.32
1.35
1.81
1.30
1.61
1.18
0.91
0.86
0.99
鱼、盐质量比5:1
X
0.47
0.60
0.41
0.68
0.90
0.65
0.60
0.72
鱼、盐质量比3:1
0.32
0.38
0.49
0.61
0.35
0.82
0.44
0.39
0.49
(4)【实验 1】可得:影响腌鱼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______和______。
(5)【实验 2】表中 X=______。
(6)【实验 2】可得:鱼、盐质量比越大,亚硝酸盐出现最大值的特点是______。
【拓展】
(7)国家标准:肉类食品的 NaNO2含量不得超过 30 mg·kg-1。NaNO2作为加工肉制品的添加剂,具有防腐作用。现要测定1 kg 香肠制品中 NaNO2含量,用质量分数为 0.158 % KMnO4溶液测定,共消耗 KMnO4溶液 4.00 g,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5NaNO2+3H2SO4=2MnSO4+K2SO4+5NaNO3+3H2O。计算此肉制品中 NaNO2含量为______mg·kg-1。(提示:相对分子质量:KMnO4为 158,NaNO2为 69)
【反思】
(8)有同学认为“只要含有 NaNO2的食品均不能食用”,你是否同意此观点, 并说明理由______。
9.(2023·福建·模拟预测)请回答下列问题。
I .某工厂产生的废气中含有SO2和NO,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无害化处理的主要流程如图:
(1)管式反应器中,通入臭氧(O3)的目的是将NO转化为___________。
(2)塔式反应器中,废气从底端通入,浓氨水从顶端喷淋注入,其目的是___________。
(3)目前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有___________。
A.Ne B.CO C.CO2 D.PM2.5
Ⅱ. 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常温下A、B、C都为无色气体,且A为单质,B有毒性,D、E都为黑色粉末,且D为化合物。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一”表示相邻的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仔细分析、推断,并回答下列问题:
(4)A为___________。
(5)C的用途是___________(答一点)。
(6)B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7)E+O2→B的反应过程中还原剂是(填物质名称)___________。
(8)B与C的组成元素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10.(2023·福建宁德·统考模拟预测)钠的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根据生活经验,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含钠的盐是______(填化学式)。
(2)小明同学做中和反应并探究反应产物过程如下:用试管取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加酚酞后溶液变______色,再往试管里滴入足量稀盐酸,振荡后溶液又变色,此时溶液显______性;取反应后的溶液蒸发,出现了白色固体,对于白色固体成分(指示剂忽略),小明认为是氯化钠,小亮认为还可能是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你认为谁的判断正确______?
(3)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若密封不严会使氢氧化钠发生变质,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若该溶液为部分变质,请设计实验证明______。(请写出简要的步骤、现象)
(4)有一瓶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物。现取该样品10g,加入一定量稀盐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同时产生了2.2g气体。试计算该混合物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______。
参考答案:
1.(1)CO2
(2)取样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静置后,往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试液
(3)稀盐酸挥发出HCl会被装置丙吸收,导致误差
(4)将装置甲和乙中的CO2气体完全排到装置丙中
(5)吸收装置丙中溶液挥发出来的水蒸气
(6)解:设样品中的质量为m
,m=10.6g
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100%=10.6%
答:该样品中的质量分数为10.6%
(7)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再把pH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
(8)往废液Ⅱ中加入熟石灰,过滤出生成的沉淀,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可循环利用。灼烧滤出的沉淀生成生石灰,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也可循环利用。
【详解】(1)废液Ⅰ中有氢氧化钠,废液Ⅱ中产生碳酸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所以推测“喷燃”过程中燃烧产物可能含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碳和废液中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
(2)溶液变红色说明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为碱性,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则使用的试剂有酚酞。而一定含有碳酸钠,碳酸钠为碱性会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而给出的氯化钙可以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钠溶液为中性,而通过①可知氯化钙溶液也不能使酚酞变红,则可以加入过量的氯化钙除去碳酸钠后使用酚酞检验氢氧化钠。操作为取样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静置后,往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试液。
(3)盐酸具有挥发性,稀盐酸挥发出HCl会被装置丙中的氢氧化钠吸收,影响二氧化碳质量的测定,导致误差。稀硫酸不挥发,所以使用稀硫酸。
(4)反应结束后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会残留到锥形瓶等装置内一部分未被氢氧化钠吸收,会影响实验结果。通入氮气可以通过氮气流将残留的二氧化碳代入丙装置中,被氢氧化钠完全吸收,则第二次通氮气的目的是将装置甲和乙中的CO2气体完全排到装置丙中。
(5)气流会将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带出,碱石灰可以吸收装置丙中溶液挥发出来的水蒸气,避免测量结果出现误差。
(6)详见答案。
(7)用pH试纸测废液酸碱度的操作是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再把pH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润湿pH试纸否则相当于稀释待测,不能将pH试纸放入待测液以免污染待测液。
(8)废液Ⅱ中的氢氧化钠在之前的步骤中需要加入,则可循环利用。则处理方式是将碳酸钠转化为氢氧化钠,使用的药品尽量廉价,可以使用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除去碳酸钙即可得到氢氧化钠。沉淀是碳酸钙,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又可以用于除去废液中的碳酸钠。所以操作是往废液Ⅱ中加入熟石灰,过滤出生成的沉淀,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可循环利用。灼烧滤出的沉淀生成生石灰,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也可循环利用。
2.(1)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更充分
(2) 化合
(3)除去(吸收)二氧化碳
(4)4:3
(5) 8 设需要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则
解得x=8.8t
答:需要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t。
【详解】(1)煤加入煤气发生炉前需经过粉碎处理,目的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或反应更快。
(2)“合成塔”中发生反应是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是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
(3)由流程图知,从碳化塔进入合成塔的物质只有氮气和氢气,而碳化塔中除氮气、氢气、水外,还有二氧化碳,所以部分氨气通入“碳化塔”的目的是除去(吸收)二氧化碳。
(4)由图可知,氨气燃烧与氧气反应生成氮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由此知,参加反应的甲(氨气)、乙(氧气)分子个数比是4:3。
(5)①由尿素CO(NH2)2知,一个尿素分子中有一个碳原子、一个氧原子、两个氮原子和四个氢原子,一个尿素分子中共有8个原子;
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②见答案。
3.(1)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2)
(3) 二氧化碳/ CO2 一氧化碳/ CO
(4)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除尽
(5)有毒气体CO逸出会污染空气
(6)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不可以 O2与CO混合加热时可能爆炸
(7)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8)AC
【详解】(1)根据题意猜测,竹炭中可能含有碳元素,故答案为: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2)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一种单质,根据元素守恒,可知该单质为铜单质,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由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C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故答案为:二氧化碳;
由于新鲜的血液遇一氧化碳,由鲜红变为暗红,所以E装置中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则证明有一氧化碳生成,故答案为;一氧化碳;
(4)由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则在A、B装置间,再增加一个C装置,可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除尽,故答案为: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除尽;
(5)该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空气,故答案为:有毒气体一氧化碳逸出会污染空气;
(6)由于一氧化碳能与黑色的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红色的铜,则玻璃管中的现象为黑色固体变红色,故答案为: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由于一氧化碳会和玻璃管内的氧气混合,导致气体不纯产生爆炸,故答案为:不可以;故答案为:氧气与一氧化碳混合加热时可能爆炸;
(7)根据元素守恒,可知竹炭中含有碳元素,故答案为: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8)A、竹炭具有去污等功效,则可除衣领袖口等处的汗渍 ,故A选项描述正确;
B、竹炭细密多孔,则其具有吸附性,可除去异味,故B选项描述不正确;
C、竹炭具有消炎、止痛、化瘀等功效,则虫咬、灼伤可消炎、止痛,故C选项描述正确;
故选:A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
4.(1)
(2)做燃料(合理即可)
(3)
(4)B
(5)元素
(6) 活性炭 疏松多孔
(7)不一定
【分析】A、B、E为氧化物,D、C为单质,A、E组成元素相同,且A与B反应、B与C反应均生成一种红色金属单质,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组成元素相同,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均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红色的铜,则A为一氧化碳、B为氧化铜、C为碳、D为氧气、E为二氧化碳。
【详解】(1)D为氧气,化学式为。
(2)A为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以用来做燃料。
(3)E为二氧化碳、C为碳,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A.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则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此选项错误;
B.农业上以喷灌或滴灌形式代替漫灌,可节约用水,此选项正确;
故选B。
(5)矿泉水中的钙、钾指的是元素。
(6)净化水的过程为沉淀、过滤、吸附、消毒,则X为活性炭,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能吸附颜色和异味还可以滤去一些不溶性杂质。
(7)软水为不含或含少量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通过以上流程只能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性的杂质,所以得到的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则不一定是软水。
5.(1) 活性炭 杀菌消毒
(2) 肥皂水 煮沸
(3) 正 氢元素和氧元素
(4)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答案合理即可)
【详解】(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水中的色素或异味物质,所以固体颗粒可能是活性炭;水中存在部分微生物,直饮水需要尽可能杀灭微生物。微生物在紫外线照射下会被杀灭,所以紫外线灯管照射的目的是杀菌消毒。
(2)区别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水取样后加入肥皂水,振荡,产生较多泡沫的为软水,产生较少泡沫的为硬水;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化合物,加热煮沸时钙镁化合物转化为碳酸钙、氢氧化镁沉淀,从而降低水的硬度。所以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式降低水的硬度。
(3)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其化学方程式为;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而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4)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所以需要处理达标之后再排放(答案合理即可)。
6.(1) 过滤 引流
(2) 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物理
(3)蒸馏水
(4) 氢原子和氧原子 8 2H2O2H2↑+O2↑
【详解】(1)操作Ⅰ是将溶液和沉淀分离,该操作为过滤,过滤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滤液到清水的过程中,经历了活性炭的吸附和蒸馏,这两步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图中方框内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蒸馏水。
(4)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由图中信息可知,上述变化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②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二者的体积比为1:2,若正极收集到4 mL气体,负极收集到的气体为8mL,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点睛】本题结合净水的流程图及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考查水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7.(1)为了防止燃烧时生成的熔融物溅落使瓶底炸裂
(2)10%
(3) 氧气浓度越高,铁丝燃烧越剧烈 氧气没有达到一定浓度,物质也不能燃烧
(4)氧气的体积分数越低,表示耗氧量越高,在有水的条件下的耗氧量高于无水条件下
(5)加入食盐水后的耗氧量增加
(6)防止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接触,影响实验结果
(7) 5g铁粉,水10滴 5g铁粉,水10滴,0.1g碳粉
【详解】(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实验时要在瓶底留少量的水,是为了防止燃烧时生成的熔融物溅落使瓶底炸裂;
(2)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为:250mL-125mL=125mL,空气的氧气的体积为:125mL×20%=25mL,收集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3)结合本探究,可得出氧气浓度越高,铁丝燃烧越剧烈;当氧气含量为55%时,铁丝难以燃烧,只是发红可得出当氧气没有达到一定浓度,物质也不能燃烧;
(4)根据图2可知,氧气的体积分数越低,表示耗氧量越高,在有水的条件下的耗氧量高于无水条件下,所以可以得出铁锈蚀是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5)广口瓶②中加入水,③中加入食盐水,实验开始至约300s内,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加入食盐水后的耗氧量增加;
(6)实验前需将铁粉、活性炭粉及食盐混合均匀并密封分装,密封的目的是防止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接触,影响实验结果;
(7)欲探究纯铁粉与含少量碳的铁粉的锈蚀快慢,现用广口瓶④、⑤连接以上数据采集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完成实验,要控制铁粉和碳粉的质量不同,广口瓶④放5g铁粉,水10滴;广口瓶⑤放5g铁粉,水10滴,0.1g碳粉。
8.(1)NO2-
(2)碱
(3)2NaNO2+O2=2NaNO3
(4) 时间 温度
(5)0.32
(6)出现的时间越早,数值越大
(7)6.9
(8)不同意,亚硝酸钠含量不超标的食品可以适量食用
【详解】(1)NaNO2 由 Na+和NO2-构成,故填:NO2-。
(2)根据溶液酸碱性与 酸碱度的关系知,NaNO2 溶液 pH>7,则溶液呈碱性,故填:碱。
(3)NaNO2与氧气反应生成硝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4)由【实验 1】的图示知,当时间相同时,不同温度下亚硝酸盐含量不同;当温度相同时,不同时间亚硝酸盐的含量不同,所以影响腌鱼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时间和温度。
(5)根据时间为0的三组数据中第一组和第三组推测亚硝酸盐含量相同,所以X=0.32,故填:0.32。
(6)当鱼、盐质量比8:1时,腌制8天,达到峰值1.61;当鱼、盐质量比5:1时,腌制10天,达到峰值0.90;当鱼、盐质量比3:1时,腌制10天,达到峰值0.82,由此知,鱼、盐质量比越大,亚硝酸盐出现最大值的特点是:出现的时间越早,数值越大,故填:出现的时间越早,数值越大。
(7)解:4.00 g质量分数为 0.158 % KMnO4 溶液中KMnO4的质量为:
设1 kg 香肠制品中 NaNO2的质量为x
故填:6.9。
(8)国家标准:肉类食品的 NaNO2 含量不得超过 30 mg·kg-1,这说明亚硝酸钠含量不超标的食品可以适量食用。有同学认为“只要含有 NaNO2 的食品均不能食用”,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故填:不同意,亚硝酸钠含量不超标的食品可以适量食用。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图,善于从题干中获取信息。
9.(1)NO2
(2)使液体和气体充分接触充分反应
(3)BD
(4)氧气/O2
(5)灭火
(6)
(7)碳粉
(8)相同
【分析】II、B为气体,且有毒,则B为一氧化碳;C也为气体,能够与B(一氧化碳)相互转化,则C为二氧化碳;E为黑色粉末,能够反应生成B(一氧化碳),还能够与A反应,A是一种单质气体,则A为氧气,E为碳粉;D为黑色粉末,且D为化合物,能够与B(一氧化碳)、E(碳粉)反应,还能够反应生成C(二氧化碳),则D为四氧化三铁。
【详解】(1)由图可知,NO进入管式反应器后转化为了NO2,其它气体没有发生变化,则管式反应器中,通入臭氧(O3)的目的是将NO转化为NO2,故填NO2。
(2)塔式反应器中,废气从底端通入,浓氨水从顶端喷淋注入,可以增大废气与浓氨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液体和气体充分接触充分反应,故填使液体和气体充分接触充分反应。
(3)A Ne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选项错误;
B CO是一种有毒的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是一种空气污染物,选项正确;
C CO2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不会污染空气,选项错误;
D PM2.5是一种可吸入颗粒物,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选项正确。
故填BD。
(4)由分析可知,A为氧气,故填氧气。
(5)由分析可知,C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则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故填灭火。
(6)由分析可知,B为一氧化碳,D为四氧化三铁,则B与D的反应是一氧化碳和四氧化三铁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
(7)由分析可知,E为碳粉,B为一氧化碳,则E+O2→B的反应过程中,E(碳粉)得到氧,表现出还原性,是反应的还原剂,故填碳粉。
(8)由分析可知,B为一氧化碳,C为二氧化碳,两种物质都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所以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故填相同。
10. NaHCO3 红 中性或酸 小明的判断是正确的 CO2+2NaOH=Na2CO3+H2O 取溶液少许,向其中滴加足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向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色,说明含有氢氧化钠 47%
【详解】(1)生活中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盐是碳酸氢钠,化学式为:NaHCO3;
(2)用试管取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加酚酞后溶液变红色,再往试管里滴入足量稀盐酸,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振荡后溶液又变色,说明氢氧化钠被消耗完,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或氯化钠和氯化氢,因此溶液是中性和酸性;取反应后的溶液蒸发,出现了白色固体,白色固体只能是氯化钠,因为一方面稀盐酸是足量的,另一方面有氢氧化钠存在的条件下,溶液是红色的,因此小明的判断是正确的;
(3)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若密封不严会使氢氧化钠发生变质,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若该溶液为部分变质;则溶液中的溶质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可用如下实验验证:取溶液少许,向其中滴加足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向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色,说明含有氢氧化钠;
(4)设混合物中含有氢氧化钠质量为x,则碳酸钠的质量为10-x,
x=4.7g,
则混合物中氢氧化铵的质量分数=%=47%;
答: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4.7g,溶质质量分数为4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考2023年中考化学知识点模拟新题专项练习(福建专用)-38实验题,共4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探究发热剂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探究发热剂的化学反应,探究发热剂发热原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考2023年中考化学知识点模拟新题专项练习(福建专用)-31流程题,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流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考2023年中考化学知识点模拟新题专项练习(福建专用)-30推断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推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