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国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
河南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3古代诗歌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3古代诗歌阅读,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四句,简要分析这个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3古代诗歌阅读
一、古代诗歌阅读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咏物诗。它的写作思路是先对白海棠的外在形态进行描绘,再融入自己的情思意绪,赋予花卉活性,使物我自然契合。
B.在刻画白海棠的形象时,诗人用“偷”“借”二字使之拟人化,既生动形象、特征鲜明,又使花有了人的灵性,有点石成金之妙。
C.颈联将白海棠比喻为月宫仙女缝制的白色衣服,真实描写少女擦拭泪痕的情景,既写出白海棠的形神之美,又寄寓悲痛怨恨之情。
D.娇嫩的海棠默默无语地承受西风的吹拂,独自迎来又一个黄昏。这种情景也是诗人丧母后寄人篱下,无处倾吐衷肠的情绪的外化。
2.结合诗句,说明诗人是如何借花来表现自己纯洁坚贞的情操的。
(河南省信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示长安君①
王安石[宋代]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1060年(嘉祐五年),王安石出使辽国,临行前与妹妹话别,写下了这首诗。多年来,王安石仕履匆匆,其妹也随夫远宦,两人离多会少,此番又是短聚,也不知后会何期。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议论起,写自己在年少时就将离别之情看得很重,而到年老时,即使是相逢,也会引起悲伤的情感。
B.作者与妹妹三年来匆匆一聚,马上又要去遥远的辽国,诗人情感此时转为惯帐,话题切入对分别后的思考。
C.与妹妹分别时,对于后期何日能再次相会的问题,作者以“雁南征”作回应,透漏出作者渴望归期的迫切之情。
D.整首诗没有用典,而是把人们常见的家庭琐事融人诗句中,语言质朴自然,但字里行间中蕴含着诚挚的亲情。
4.诗歌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洪与权
王令
剑气寒高倚暮空,男儿日月锁心胸。
莫藏牙爪同痴虎,好召风雷起卧龙。
旧说王侯无世种,古尝富贵及耕佣。
频将大道为奇遇,莫踏人间龌龊踪。
【注】洪与权:作者友人。剑气:宝剑光芒。比喻人的声望或才华。卧龙:隐居的俊杰。大道:指治国安民有功天下的心志。奇遇:机遇。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起始两句写男儿气概冲天,胸锁日月,入笔挺劲洒落,振响入云。
B.颔联借用痴虎和卧龙的比喻,既是勉励友人,也是借以表达自己的心志。
C.诗人对陈涉持不赞同的态度,对这些在野之人发愤一时以追求富贵颇有微词。
D.本诗主要运用了用典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全诗意气高昂,感情强烈。
6.这首诗歌蕴含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概括分析。
(河南省许昌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卢使君赴夔州
刘驾
饶管随旌旆,高秋远上巴。
白波连雾雨,青壁断蒹葭。
凭几双童静,登楼万井斜。
政成知变俗,当应画轮车。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高秋时节送卢使君远赴夔州上任,描写了横笛鼓吹、旗帜飘扬的盛大场景。
B.颔联写景。长江白波连天,细雨如雾,山水相缭,青山遮断了江滨生长的芦苇。
C.颈联写别后诗人登楼遥望,看到许多水井年久失修,倾斜废弃,暗含民生之叹。
D.尾联称赞卢君到任后将会取得为政之效,能改变当地旧俗,会从容地乘坐画轮车。
8.请结合全诗赏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河南省濮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①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②,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戍楼:军营的城楼。②《梅花落》:是古代横笛名曲。梅花:多种植在江南,塞上无梅。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牧马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的画面。
B.李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登城四望,黄沙在月光下像雪一样洁白,远远近近的月色就如满地的秋霜。
C.高诗虽写到了冰雪,但气候回暖,营造了一种和平宁谧的氛围;李诗则借月光营造了凄寒的气氛。
D.高诗前两句虚写,后两句实写,虚实相生,构成远的境界:李诗前二句写色,第三句写声,末句抒情,前三句都在为末句的抒情烘托、铺垫。
10.两首诗都抒发戍边将士的思乡情,但相比而言,高诗抒情曲而妙,李诗抒情直而白。请你结合两首诗的第三、四句,简要分析这个特点。
(河南省焦作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①
王安石
练巾藜杖白云间,有兴即跻攀。追思往昔如梦,华毂②也曾丹。尘自扰,性长闲,更无还。达如周、召③,穷似丘、轲④,只个山山。
【注】①此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王安石晚年从朝廷罢归金陵钟山。②华毂:华美的车子。③周、召: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姬旦、召公姬奭。④丘、轲:儒家圣贤孔子、孟子。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两句写词人头戴白巾,手持藜杖,登上钟山优游,乐而忘返,过着一种清高洒脱的生活。
B.上片后两句词人由现实追思往昔,以前身居高位的生活与当前徜徉山水的境况相比,恍如一梦。
C.词人爱好闲静,不愿受到尘俗纷扰,“更无还”一句表明终老于钟山,不再回到尘世的决绝。
D.尾句“只个山山”不仅呼应首句,并且词约旨远,反映了词人对被罢官的愤恨和对人世变幻的感伤。
12.这首词下片写到周、召、丘、轲等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河南省新乡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①
辛弃疾
逗晓莺啼声昵昵,掩关高树冥冥。小渠春浪细无声。井床②听夜雨,出藓辘轳青。
碧草旋荒金谷路,乌丝③重记兰亭。强扶残醉绕云屏。一枝风露湿,花重入疏棂。
[注]①作者罢官闲居时,与朋友一起游园后写下了此词。②井床:井栏。③鸟丝:印有墨线的纸。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上阕意象密集,富有季节特征,如“莺啼”“高树”“井床”等。
B.词上阕有白天所见,也有入夜后的情景。既有听觉,也有视觉,层次清晰。
C.“碧草……”和“乌丝……”两句,描写了在春日和朋友聚会宴饮的景象。
D.词的最后两句写花朵伸进了窗棂之中,因为是雨后,花朵湿漉漉的。
14.有人评价此词描写了一个“孤独的灵魂”,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河南省安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殿前欢·客中
张可久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功名半纸,风雪千山。
1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曲子抒发了作者仕途崎岖、半生奔波的酸楚隐衷,但怨而不怒。
B.这首曲子围绕“客中”,点出为“客”原因、描绘客中状态,结尾表达了对为“客”的观点。
C.长安借指元大都所在地,作者用“望”字含蓄地表达出被朝廷重用的渴望。
D.“功名半纸”极言功名微不足道,“风雪千山”极言奔波之累,对比使得批判意味极强。
16.“青泥”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这三句有什么作用?
(福建省龙岩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注]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红蓼,指生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天阔处数峰青”用楚天广阔、山峰青翠之景衬托洞庭湖之大,描绘出一幅开阔的画面。
B.“旗梢不动晚波平”写出了湖面风平浪静的清幽静态之美,以景写情,表现词人内心平静。
C.“夜凉船影浸疏星”以景结情,耐人寻味,与词人的《念奴娇·过洞庭》结句的描写技巧相同。
D.整首词用清新淡丽的语言,通过时间的转换,呈现出洞庭湖白天与夜晚不同的景色之美。
18.赏析“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的妙处。
(河南省平顶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岳阳楼①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倚曲栏。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自江州赴任忠州,途经岳阳时写下此诗。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漫漫”写出岳阳城下洞庭湖水的无边无际,诗人独上高楼倚着栏杆眺望。
B.颔联进一步描绘了洞庭湖的景色,诗人眺望夕阳下的景色,不由想起国都长安。
C.尾联写壮美的洞庭湖景象不能画成图张挂在华堂里,让贵人们赏玩,令人遗憾。
D.本诗为登楼抒怀之作,诗人在登楼望远中,寓情于景,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
20.这首诗的颈联写“猿”“雁”,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河南省洛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舍弟宗一【注】
柳宗元
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贬任柳州刺史,第二年春,柳宗元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柳宗元写本诗送别。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以“零落残红”表明自己饱经贬谪的折磨,又要与堂弟宗一分别,更觉形单影只,内心苦涩,潸然泪下。
B.颔联“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概括了诗人遭贬的距离之远和时间之长,表现出作者的悲愤不平。
C.尾联写诗人虽身在荆门郢地朦胧烟树中,处境不好,但内心依然怀有希望,寄托着渴望重归朝廷的相思梦。
D.这首诗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诗人在首联以“黯然”表明心境,颔联以数字渲染了自己的处境。
22.这首诗的颈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 2.①设想白海棠碾冰为土、以玉作盆,点明白海棠生活环境纯净高雅,喻指自己目下无尘,冰清玉洁。②白海棠兼具梨花的纤巧高洁与梅花的刚毅坚韧,正是黛玉自身的写照:她虽身世孤苦、体弱多病,但始终坚持高洁不俗的精神追求。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的能力。
C.“真实描写”“悲痛怨恨之情”错。选项对诗句运用手法和寄寓情感的把握不当。秋闺中擦拭泪痕的少女应是想象之景,为虚写;颈联寄寓的是“悲愁哀怨之情”,不是“悲痛怨恨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半卷”、“半掩”写出赏花人的娇媚含羞之态,与花映衬;“湘帘”是湘妃竹做的帘子,这里切合黛玉“潇湘妃子”的身份。历来以“冰玉”比喻花的素淡纯洁,黛玉则从花想到育花的土和盆也当非同一般,因而喻为“冰”“玉”,显得别具风采,又写出黛玉“洁本洁来还洁去”的品格。作者设想白海棠碾冰为土、以玉作盆,点明白海棠生活环境纯净高雅,暗示自己目下无尘、冰清玉洁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颔联上句以梨花之蕊喻白海棠资质的皎洁,下句以梅花喻白海棠品性的芳香孤傲。这里用“偷来”“三分白”、“借得”“一缕魂”,构思巧妙别致。白海棠兼具梨花的纤巧高洁与梅花的刚毅坚韧,正是黛玉自身的写照:她虽然身世孤苦、体弱多病,但是仍始终坚持高洁不俗的精神追求,难能可贵。
3.C 4.①“草草”“昏昏”运用叠词,“草草”二字,说出了兄妹俩用不着世俗的客套,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昏昏”二字,写两人说了又说,灯油已快干,灯火已昏暗,仍顾不上休息。②颈联把眼前发生的事情写进诗歌,形象地刻绘了兄妹俩的感情,显得十分亲切,突出了两人感情的深厚和谐。③在结构上,颈联与上文的“相逢亦怆情”照应,并引出下文的离别之情,使整首诗歌情感起伏跌宕而又浑然一体,很具有感染力。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透漏出作者渴望归期的迫切之情”说法不当,“应见雁南征”抒发的是作者不知归期的无可奈何之情。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1)内容上
颔联句意,“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随意准备些酒菜,为的是边吃边聊;灯火昏暗,我们把别后所见所思,互相倾吐,直到夜深。这两句很形象地刻绘了兄妹俩的感情的深厚和谐,都是就眼前实事组织进诗,显得⼗分亲切善用。
本诗叠字闻名,这联中两个叠字也用得很成功。前句中“草草”二字,说出了兄妹俩的感情至深,用不着世俗的客套,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氛。后句中“昏昏”二字,写灯油已快⼲,灯火已昏暗,但是兄妹俩说了又说,顾不上休息。
(2)在结构上
首联,意为:年轻时别离,那种情意是不轻的;如今年老了,连相见也使自己感到伤心。
颈联意为:我正在感慨分隔两地已有三年之久,却又要离开你去万里外的辽国,冒着风沙旅行。
颔联引入后四句兄妹离别时的谈话。刚刚在叹息已经三年没有见面,知心话说不完,眼下自己马上又要到万里外的辽国去,诗便自然而然地转入别后惆怅之情。颈联与呼应首联中“相逢亦怆情”,整首诗歌情感起伏跌宕而又浑然一体,具有感染力。
5.C 6.这首诗的首联表达了青年志士既要有“倚长剑于天外”的气概,更要有宽广的心胸。颔联以龙虎借喻,激励友人不要收藏才华等同痴虎,而要召唤风雷行云施雨,同时也在表达自己渴求用世的心愿。颈联表达了诗人不甘贫贱、积极向上、敢于向权贵挑战的气概。尾联表达诗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人为官的原则和气节。全诗以非凡的志操昂扬的气宇、奇伟的物象感情强烈,表达了作者积极争取任世之重的大志和坚持道义的高尚节操。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诗人对陈涉持不赞同的态度……颇有微词”错误,颈联意思是:古人曾说王侯将相本非世代传种,自古多有贫贱者伸志而成富贵的英雄。《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未农民起义领袖陈涉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此话是反诘,意为王侯将相并非贵种天生。这里用其意。可见应该是赞同、肯定。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剑气寒高倚暮空,男儿日月锁心胸”大意是说:应如倚天长剑腾光于高寒的暮空,七尺男儿襟怀磊落像抱日月在心胸。剑气:宝剑光芒。比喻人的声望或才华。可见抒发了远大的抱负和宏伟的壮志。诗歌起始两句写男儿气概冲天,胸锁日月,入笔挺劲洒落,振响入云。诗人表示,一个青年志士,要有“倚长剑于天外”的气概,像龙剑那样腾光于高寒的暮空之中;要有光明磊落的胸襟,把日月的光辉,深锁在自己的怀抱。
颔联“莫藏牙爪同痴虎,好召风雷起卧龙”劝慰自己与友人切莫如痴虎那样自藏爪牙丧失威势,努力召唤风雷做有志乘时而起的卧龙。卧龙:隐居的俊杰。痴虎:愚笨之虎。卧龙:汉代末年诸葛亮隐居隆中,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称为卧龙。颔联借用痴虎和卧龙的比喻,既是勉励友人,也是借以表达自己的心志。
颈联“旧说王侯无世种,古尝富贵及耕佣”写古人曾说王侯将相本非世代传种,自古多有贫贱者伸志而成富贵的英雄王侯无世种:《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未农民起义领袖陈涉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此话是反诘,意为王侯将相并非贵种天生。这里用其意。耕佣:耕作的佣人,这里指意为贫贱者。《史记·陈涉世家》载:“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陈涉的话语和友人互相勉励,表示人贵有志,有了大志,方可以成大功立大业。王侯将相并不是世代相传的,力耕的佣工也有取得富贵的机会,这是早已被历史证明了的。这里用其意。
尾联“频将大道为奇遇,莫踏人间龌龊踪”写当须胸怀大道去把握展志用世的奇遇,切勿重蹈人间丧志失节的龌龊行踪。尾联表达诗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人为官的原则和气节。
7.C 8.①壮行之情。首联写卢君仪仗盛大,踌躇满志赴任要塞夔州,诗人满怀壮情送别。
②不舍之情。颔联融情于景,渲染苍茫意境。卢君船只远行于水天苍茫之中,诗人极目远望,又被重叠的青山遮断视线。
③对友人的祝福和赞美之情。颈联转至登楼所见,千家万户纵横而居,尾联由此称赞卢君到任夔州后将会取得为政之效,能改变当地旧俗 ,政通人和,从容地乘坐着画轮车。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看到许多水井年久失修,倾斜废弃,暗含民生之叹”错。万井:指千家万户。《说文》:“井,八家一井。”引申为人口聚居地。此句意为千家万户纵横而居,人烟阜盛。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饶管随旌旆,高秋远上巴”吹着横笛,高挂旗帜,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送卢使君去夔州上任。首联写高秋时节送卢使君远赴夔州上任,描写了横笛鼓吹、旗帜飘扬的盛大场景,表达了诗人满怀壮情送别之情。
“白波连雾雨,青壁断蒹葭”长江白波连天,细雨如雾,山水相缭,青山遮断了江滨生长的芦苇。颔联融情于景,卢君船只远行于水天苍茫之中,诗人极目远望,又被重叠的青山遮断视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凭几双童静,登楼万井斜”童仆靠在几上很惬意,登楼远望,千家万户纵横而居。“政成知变俗,当应画轮车”你到那一定能取得政绩,改变当地旧俗,就可以从容地乘坐着画轮车了。尾联对卢君到任后政通人和情景的想象,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赞美之情。
9.D 10.①高诗巧借曲名传情(或借景传情等)。高诗拆开了“梅花落”的曲名,三、四句既是写实,描写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也构成了虚景,仿佛风吹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落,进而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②李诗用动作直接传情。笛声响起,征人不约而同“回望”,通过一个拟想中的动作来写思乡之情。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高诗前两句虚写,后两句实写”错误,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可知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分析的能力。
高诗,“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
李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用动作直接传情:笛声响起,征人不约而同“回望”,通过一个拟想中的动作来写思乡之情,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11.D 12.①“达如周、召”,是对往昔“华毂也曾丹”际遇的概括和照应,“穷似丘、轲”,是对今朝“跻攀”“白云间”境况的概括和照应。②王安石以周、召、丘、轲自比,显出他自负至极的性格。③表达了他以穷为乐的超俗和自慰,透露出他对穷达悬殊的怅惘和对人世变幻的慨叹。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反映了词人对被罢官的愤恨和对人世变幻的感伤”错。尾句“只个山山”,既反映了他对钟山风光的欣赏和倾慕,又表达了他以穷为乐的超俗和自慰,还隐隐透露出他对穷达悬殊的怅惘和对人世变幻的慨叹。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达如周、召”,是对往昔“华毂也曾丹”际遇的概括和照应,自谓居相位时,显达如辅佐周成王大治天下的周公姬旦、召公姬奭。
“穷似丘、轲”,是对今朝“跻攀”“白云间”境况的概括和照应,自谓罢归以来,穷困似周游列国而不见用的圣人孔子、亚圣孟子。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本是封建时代清高之士的做人宗旨,王安石更以周、召、丘、轲自比,更显出他自负至极的性格。但是,不论“达”也罢,“穷”也罢,终以“只个山山”作结,则把他处于“穷”境的复杂心态描述净尽了。这个尾句,不仅遥应首句,使全词首尾相接,而且词约旨远,既反映了他对钟山风光的欣赏和倾慕,又表达了他以穷为乐的超俗和自慰,还隐隐透露出他对穷达悬殊的怅惘和对人世变幻的慨叹。
13.A 14.①上阕“莺啼声昵昵”“掩关”“夜雨”等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孤独。②“一枝风露湿”,借花朵之美反衬作者的孤独之感。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分析艺术特色的能力。A.“富有季节特征,如……‘井床’等”错,“井床”,即井栏,不具备季节特征。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人物形象鉴赏思想感情的能力。本题重点在于从诗句中分析出孤独寂寞等思想情绪。首句“逗晓莺啼声昵昵”,以声衬静,以早晨成双成对的莺啼声反衬环境的静谧和内心的孤独寂寞。“掩关高树冥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繁茂蓊郁的高树遮盖的眼前一片昏暗不明,烘托内心的阴郁凄冷。“小渠春浪细无声”,春天本该是生机蓬勃的,而渠水不深浪花微弱无声,衬托内心世界的孤寂凄凉。“井床听夜雨,出藓辘轳青”,一夜无眠,转转反侧,耳边萦绕的是凄凄夜雨之声,因为少有人来,苔藓生长于井边,连提水的辘轳都是青色的,越发烘托了此人内心世界的冷寂萧瑟。最后“碧草旋荒金谷路,乌丝重记兰亭”用回忆在春日和朋友聚会宴饮的景象,反衬而今独自一人的伤感,“强扶残醉绕云屏”细节描写中表现百无聊赖借酒浇愁之感,“一枝风露湿,花重入疏棂”,词的结尾两句写花朵伸进了窗棂之中,因为是雨后,花朵湿漉漉的,以景结情,反衬作者的孤独之感。
15.D 16.修辞:排比(或列锦)。作用:①青、红、白等色调的组合配搭,营造了色彩鲜明的意境。②列举“青泥”“剑关”“湓江”“连云栈”等险要之地,将“南来北往”到处漂泊的心酸劳累表现得非常具体。③为下文“功名半纸,风雪千山”的感慨作了充分的铺垫。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D.“批判意味极强”错误,只是说得了个半纸功名,不得不奔走于风雪千山,对比中突出情感,但不是批判意味增强,最后两句“功名半纸,风雪千山”则是道尽了当时无数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人生坎坷的悲剧。尽管他们知道所追逐的功名无足轻重,却又摆脱不了名利的羁绊。作者明知“前程渺渺”,虽然只是一小吏,又不得不奔走于风雪千山。这样的感慨,流露出一种面对酸楚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手法的能力。
“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句式大致相同,都是名词罗列,因此修辞手法是排比或列锦。“青泥”“红叶”“白草”用青、红、白三种颜色修饰“泥”“叶”“草”,色彩鲜明,营造了明丽的意境。
“小剑关”“湓江岸” 连云栈”三个地点词分别指青泥岭、湓江、川陕通道。走过泥泞险峻的青泥小剑关,到过地势低湿的红叶湓江岸,穿越过白草翻卷的连云栈,这一路,作者踏遍了万水千山。通过地点的罗列生动表现“风雪千山”的“行路艰难”,从而表现了作者四处漂泊的心酸无奈之情。
尽管他们知道所追逐的功名无足轻重,却又摆脱不了名利的羁绊。作者明知“前程渺渺”,虽然只是一小吏,又不得不奔走于风雪千山。“功名半纸,风雪千山”则是道尽了当时无数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人生坎坷的悲剧。这样的感慨,流露出一种面对酸楚人生的无奈和痛苦。因此“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为作者抒情做了铺垫。
17.C 18.①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纹缬乱”写出了水花摇曳的动感,“玉刀明”写出了鱼跃水面的动感,在这样的安静的环境中,动静结合,营造出更加鲜活新颖的意境。②妙用比喻的修辞。把双尾白鱼比作是“玉刀”,写出了鱼跃出水面如白玉般矫健的身姿。③采用对比的手法。“白鱼”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富有画面感和美感。④对仗工整。如“红蓼”与“白鱼”相对,“一湾”与“双尾”相对,句式工整,富有表现力。
【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C.本词的结尾句运用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技巧,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结尾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技法不同。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纹缬乱”,蓼草就像纷乱的丝织品,写出了水花摇曳的动感,“玉刀明”,跃出水面的双尾白鱼就像玉刀一样明亮,写出了鱼跃水面的动感。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和鱼跃水面的景象相映衬,动静结合,营造出更加鲜活新颖的意境。
妙用比喻的修辞。“白鱼双尾玉刀明”,把双尾白鱼比作是耀着光芒的“玉刀”,比喻奇妙新颖,极富表现力,写出了鱼跃出水面如白玉般矫健的身姿,画面令人神往。
采用对比的手法。“白鱼”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红白相间,给人强烈的色彩感和视觉冲击,富有画面感和美感。
对仗工整。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以“红蓼”与“白鱼”相对,“一湾”与“双尾”相对,句式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表现力。
19.C 20.“猿啼”的声音凄凉;“雁飞”寄托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两岸山中的老猿正站在树上啼声悲苦,天上的大雁要从这浩渺无边的湖上横空飞过也很是艰难。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眷念京城的痛苦。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令人遗憾”错。尾联写洞庭湖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画,让那些贵人们欣赏,这样贵人们也许可以体会到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的奔波之苦,含蓄地流露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猿”,叫声凄厉,哀婉,如泣如诉,催人泪下,代表凄凉;“雁”寄托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两岸山中的老猿正站在树上啼声悲苦,天上的大雁要从这浩渺无边的湖上横空飞过也很是艰难。用“猿啼”、“雁渡”抒发诗人的漂泊流离之感,与上文“近长安”相呼应。他一个人登楼远眺,同时也虚写他常年贬官在外,远离京城,饱尝孤独之感。所以他看到夕阳返照之处,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长安,听到猿啼,看到雁飞就感到世事的艰难。见景生情,情寓景中,前后照应,既描绘了洞庭的阔大不凡,又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眷念京城的痛苦。
21.C 22.①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写桂岭之地瘴气横行,乌云浓黑;洞庭春色好,水天浩淼,渲染不同境遇,抒发自己的愁苦,对兄弟的思念之情绵绵无尽,以及对兄弟的祝福之情。(春水浩渺无际,蕴含诗人兄弟二人相思牵念之情的绵绵无尽)
②象征或比喻、比兴,以“桂岭瘴来云似墨”象征自己处境险恶(以墨喻云,形象地写出了环境之恶劣),以“洞庭春尽水如天”象征或暗喻宗一的美好前程。
③对比,通过两地景色不同,两人境遇不同的对比,暗示以后兄弟离别后天长水阔,异域殊方,相见不易,愁蕴其中。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但内心依然怀有希望,寄托着渴望重归朝廷的相思梦”错误。对尾联的理解错误,尾联是说,诗人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表明兄弟远隔两地,再难相见,只能在梦中寄以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的怅恨之情。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歌的颈联为“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大意为桂岭瘴气四起乌云低垂,洞庭春末之时也是水天一色。
这一联是在写景,“桂岭”是诗人现在生活之地,而洞庭则是宗一将要前往之地,作者寓情于景,借写两地不同之景,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这一联还具有象征意义,“桂岭瘴来云似墨”,象征诗人自己处境险恶,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墨”来比喻“云”,形象地写出了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突出了环境之恶劣;而“洞庭春尽水如天”,则预示宗一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这一句是想象行人所去之地春天将尽水阔天长的景象,属于虚写。
整体上来看,颈联句式整齐,桂岭和洞庭,一南一北,一“云似墨”一“水如天”,两地景色不同,两人境遇不同,形成对比,暗示以后兄弟离别后天长水阔,异域殊方,相见不易,愁蕴其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3文学类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3古代诗歌阅读,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3古代诗歌阅读,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十两句赞美重诺守信行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