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天堂寨初级中学中考语文冲刺卷(三模)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天堂寨初级中学中考语文冲刺卷(三模),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天堂寨初级中学中考语文冲刺卷(三模)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共7题;共32分)
1.(10分)古诗文默写
(1)(1分)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②无限山河泪, 。(夏完淳《别云间》)
③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
④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⑤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⑥青树翠蔓, ,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2)(1分)下面是文佳同学的名句摘抄卡,请你根据批注完成表格。
名句
批注
出处
① ,
。
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同写塞外壮阔风光。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② ,
。
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清冷的月夜境界。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好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星云图卷。
李清照《渔家傲》
2.(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众所周知,中国每年也面临着建筑垃圾大量产生和生物废料大量丢弃的问题,国外这些用生物废料为原料生产建筑材料的探suǒ,对我们来说具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仅以稻壳为例,我国每年会产生四千万吨的稻壳废渣,除了少量的稻壳被用于动物饲料、酿酒发酵等,绝大部分都被当作垃圾处理。充分利用生物废料建设我们的家园,(甲)节能环保,(乙)能变废为宝,减轻处理垃圾的负担,可谓一举多得。
(1)(1分)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①探suǒ
②借鉴
③发酵
(2)(1分)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1分)“众所周知”的“周”的意思是 “一举多得”的意思是 。
(4)(2分)请给文中(甲)、(乙)处选择合适的关联词( )
A.只有 才 B.既 又 C.只要 就
阅读以下描绘晓月湖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甲】每当农历月末时光,天近拂晓,东方刚露出鱼肚白色的时候,蔚蓝色的天空弯月倒挂,大地如银,湖水如镜,卢沟桥上月光如霜,又好似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白纱。【乙】朝气迷蒙,迷迷漫漫,鸟声 ( ),微风拂面。【丙】那令人( )无穷的月亮,像银盘一样挂在天边,映照在半塘平静的水面上,一只青蛙突然一声滚瓜的鸣叫,惊醒了沉睡的月亮,她在湖水中 _____着优美的身姿,湖水溅起圈圈涟漪,一圈一圈向外散去。【丁】文段二:我们来到晓月湖时,是一个雨后的清晨,一片 ( )朦朦胧胧地 ( )在湖面上,温润的空气当中散发着一种青草,_____,蜂飞蝶舞,雄伟的卢沟桥镶嵌在湖面的北侧,远远望去,时隐时现,好像一个迷人的梦幻。沿着湖水库边_____的蒲草、莲荷举目远眺,倒觉得颇有几分江南水乡的无尽韵味。
3.(5分)请用楷体将下列文字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鸟 声 啁 啾 微 风 拂 面
4.(2分)依次填入文段括号内的词语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啁啾(qiū) 遐想 氤氲(yūn) 茏罩
B.啁啾(jiū) 遐想 氤氲(yūn) 笼罩
C.啁啾(qiū) 暇想 氤氲(wēn) 茏罩
D.啁啾(jiū) 暇想 氤氲(wēn) 笼罩
5.(2分)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滚动 生机勃勃 苍茫 B.晃动 生机勃勃 苍凉
C.滚动 草长莺飞 苍凉 D.晃动 草长莺飞 苍茫
6.(2分)将“卢沟晓月的美妙与神奇让人感叹不已。”一句放入文段一,衔接最恰当的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7.(2分)文段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删掉“当中” B.改“一种”为“一棵”
C.在“青草”后增加“味儿” D.改“散发着”为“有”
二、阅读(55分) (共14题;共63分)
阅读《皱纹里绽出的花》一文,完成各题
皱纹里绽出的花
宁新路
①在孩子的心中,母亲的脸是最富内涵、最为生动的。那纵横交错的沟壑是岁月的印记,那曲曲折折的皱纹是爱的线谱,那失去光泽的肌肤是没有养分的土地。我真正认真地看母亲的脸,被母亲的脸触动心灵,源于一次赏花。
②那是多年前一次观赏令箭荷花时带给我的美丽与哀伤。粉红的花朵娇嫩清新,如出水芙蓉般光洁鲜艳,可它的母体枯瘦苍白,没有“血色”,与它绽放的鲜嫩、水灵、娇艳的花朵形成巨大的反差,让人难以相信它那干瘪甚至显得有些丑陋的母体,竟能生出这般亮丽的花朵。令箭荷花的母体奋不顾身怒放出了自己的花儿,全不在乎自己的美丑,好像它为了花儿的美丽而甘愿牺牲自己。哦,这就是母亲的情怀!
③我由此端详起了母亲的脸。母亲那时50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交错。尤其是她嘴角那左右三道皱纹,稍远看,就像三根画上去的胡子,有点滑稽。我开玩笑地对母亲说:“妈很像只长胡子的老猫。”妈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这一笑,皱纹显得更深了。
④其实母亲的脸在年轻时就皱纹纵横了。家里有一张母亲的半身照,那是在她不到30岁时照的。母亲不丑,而且30岁是一个女人芳华吐艳的年龄,可作为6个孩子的母亲,那时她的脸上已爬满了皱纹。地满脸的皱纹,是随着乳汁被孩子吸干的,是被岁月的风沙吹打雕刻的。
⑤我们姐弟6人都赶上了那个饥荒和贫困的时代。我刚出生时,家里已无粮下肚,只靠白菜根充饥度日。本就极度瘦弱的母亲,生我后又得不到营养补充,没有奶水喂我,人还浮肿了起来。为了不让我和哥哥姐姐饿死,她拖着病体从亲戚那儿弄来一点小米,藏在隐秘的地方,每餐撒调料似的捏几小撮放在莱根汤里,让我们的碗里有了米。
⑥尽管米比珍珠还要贵重,但母亲总是单独给我煮一碗粥,以粥代奶。这粥“奶”,她舍不得吃一口。父亲说,那时候我人小胃口大,能吃,就属我身体好,小猪娃似的胖乎乎、圆润润;全家浮肿得最厉害的人就属母亲了。3年自然灾害熬过去,母亲老了一大截,身体也更差了。从她生我3年后的照片看,母亲比之前衰老了十多岁。
⑦孩子多,累的是父亲,更累的是母亲。父母不认字,但他们深知养孩子的责任,要让孩子们成为有文化的人。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家乡,这个愿望是非常高大上的。
⑧为实现这个愿望,父母亲拖着病体日夜劳作抚养我们,让我们兄弟姐妹6个都上了学。后来,因家里极度贫穷,除了姐姐主动辍学充当了母亲的帮手外,其他兄弟姐妹都上了学,也读到了 大学。村里常有人夸我母亲:“杨菊英你真行,宁可苦死自己,也要让孩子念书!”
⑨母亲的皱纹成了我的伤痛,也许是我对母亲的艰辛理解得太深,我总怕端详她的脸,那日渐粗深的皱纹,让我看一眼就酸楚落泪。偶尔瞅那“沟壑”,我都百感交集。
⑩皱纹是生命燃烧后的残留,母亲脸上这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残留冶,难道在摧灭她的生命之灯?每当这样想,总让我揪心伤痛。如今,母亲已离我远去,留在我心里的是那张笑起来满是皱纹的脸,那一道道纹路里盛着慈母的爱和牵挂,让我每忆起来,心中如划开了道道伤口,那伤口处又绽出爱的花朵。
8.(4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母亲是中国千千万万含辛茹苦、大爱无疆的母亲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B.木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语言朴素无华,感情真挚自然。
C.父母日夜操劳,让我们兄弟姐妹6个都上了学,最后有5个上了大学。
D.母亲脸上的皱纹是因苦难的生活和为抚养6个孩子长大并成才而“刻”上去的。
9.(4分)第②段“我”观赏令箭荷花时,令箭荷花带给“我”哪些感受?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10.(5分)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 “母亲那时50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地,渠沟交错”(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 “每餐撒调料似的捏几小撮放在莱根汤里,让我们的碗里有了米”(赏析句子中的加点字)
11.(5分)分析第⑦段的作用。
12.(6分)文章以“皱纹里绽出的花”为题,有什么含义?
阅读《向往乡村的鞋匠》,完成下面小题。
①从前有一个鞋匠,住在自家门窗紧闭的鞋店里。所谓鞋店,不过是一间阁楼。他一边干活,一边透过仅有的一扇窗户望着太阳,也唯有这扇窗户,才给这位不幸的鞋匠师傅送来光线。
②我讲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南方的一个城镇。可是普照大地的太阳,一天里只有两三个钟头的时间给穷鞋匠的家送进去一条窄窄的阳光。
③可怜的鞋匠通过小窗户,遥望着蔚蓝的天空,一面做活,一面叹息,他向往着未曾见过面的大自然。
④“多好的天气,能出去走走该有多好啊!”他时常大声地说。
⑤当某位顾客给他送来住在对面的马车夫的一双肮脏的皮靴时,他总要问,“外面天气好吗?”
⑥“好极了!四月艳阳天,不冷不热。”
⑦鞋匠师傅的叹息更加深沉了,接过靴子,狠狠地往角落里一扔,说,“你们运气真好,星期六来取靴子吧!”
⑧他试图用歌声来解闷,他不停地哼哼呀呀,一直唱到天黑下来:“向往自由,而又得不到自由的人,无异于死亡,其实他早已不复存在了。”
⑨每天他都渴望地凝视着天空,长吁短叹,直到夜幕降临。这个不幸的人倒很喜欢黑夜,因为他那悲惨的命运使他在黑夜来临之前是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的。
⑩一天,一个同楼住的主顾,带着一双要修的皮鞋,来到他的阁楼。见面以后,由于鞋匠向他诉苦,说他总也见不到所渴望的乡村,那人便对他说:“是啊,加斯帕尔。所以我认为赶驴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赶驴的人?”“对。他们来来往往,饱享着新鲜的空气,闻着芳馨的花草。他们是大自然的主人。那确实是一种最美好的工作。”
⑪主顾走后,加斯帕尔陷入沉思,一夜没有睡着,第二天一清早下定了决心。
⑫“让侄子照管店里的事,我要用攒下的50元钱买一头驴,做一个赶驴的人。”
⑬于是他便照着想的做了,八天后他成了一个搬运夫。
⑭“多好的天气!空气多么新鲜啊!现在才是过真正的生活,才是没有让我在那屋顶下的黑洞里枉过一生的大好时光。”加斯帕尔开始了第一次出行,他一边采撷路旁的花朵,一边放声歌唱。
⑮他走了将近一英里,也没有见到一个人。加斯帕尔如愿以偿,成了田野的独一无二的主人。
⑯在他拐弯的时候,突然窜出三个人来,大声喊道:“不许动!”一个人把驴抢去骑上仓皇逃走了。第二个人抓住他,第三个人把他剥个精光,怕他追赶,又用棍子狠狠地打了他50下,打得他浑身青一块紫一块的。要是在城里,肯定会有人听到他的呼救声,然而在这里却没人听得见。
⑰在光天化日之下,歹徒竟敢这样胆大妄为。他拼命地呼喊:“救命啊!救命啊!我要死了!”将近五分钟的时候,一个农夫赶着马车打这里经过,把他救起来,用毯子裹上,拉进城去,送到他家门口。
⑱他的侄子和邻居见状大惊,纷纷前来询问,但他一言不发,有许多天没有听到他讲过一句话。
⑲有一天下午三点多钟的时候,楼梯上忽然传来要到乡间去旅行一趟的声音:“咱们一会儿就动身。”
⑳“多好的天气!叫表兄也一块去吧!”
㉑加斯帕尔一个人呆在阁楼里,轻蔑地抬头望了一眼天空说:“多好的天气!挨一顿狠揍就更妙了!”
13.(4分)结合文章情节,完成填空。
鞋匠忙碌于鞋店,向往大自然→ → →不再向往乡村生活
14.(4分)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下列词句。
①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为第⑦段写一段赏析性批注。
②文章第④、⑭、㉑段,三次写到“多好的天气”,请分别说说三个“多好的天气”所反映人物的不同心理。
15.(3分)联系全文,分析第⑧段中划线句的作用。
16.(4分)你是否认同文中鞋匠的人生态度?请联系全文,并结合鞋匠的行为,简述理由。
17.(4分)本文第①、②两段何种描写方法?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
ㅤㅤ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ㅤㅤ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也。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①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岳不群而勤学,甚奇之,亲为之冠。在淼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屫②布衣,徒行于路,骤门多车马贵游,填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
(选自《梁书•范缜传》,有删改)
【注】①刘瓛(huán):南朝齐人。②芒屫(juē):草鞋。
18.(4分)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B.计日以还
买椟还珠
便要还家
C.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香远益清
D.久而乃和
政通人和
和风细雨
19.(4分)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4分)从选文看,作者在文中交代“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行为有什么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21.(4分)请分析(甲)(乙)两文中宋濂和范缜品质的异同。
三、写作(55分) (共1题;共55分)
22.(55分)题目一:岁月是一条河,逝去的是时间,留下的是记忆。请以“我们一起走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不限文体(诗歌除外);字数在600—800之间;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岂不罹凝寒;谁言天地宽;惟解漫天作雪飞;风正一帆悬;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蒙络摇缀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罹 、 惟 、 淤 、 嶂 、 漏 ”
故答案为:⑴ 岂不罹凝寒 ; 谁言天地宽 ; 惟解漫天作雪飞 ; 风正一帆悬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蒙络摇缀
⑵ 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 ; 缺月挂疏桐 , 漏断人初静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答案】(1)索;jiàn;jiào
(2)付担;负担
(3)普通、全面;做一件事得到多方面的好处
(4)B
【解析】【分析】(1)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注意“酵”的拼音。探索:指研究未知事物的精神,或指对事物进行搜查的行为,或指多方寻求答案的过程。借鉴:跟别人的或另外的事相对照,以便从中学习或吸取经验教训。发酵:指人们借助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本身、或者直接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
(2)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负担:指承担、承受、费用,开支。
(3)众所周知:大家全都知道。周:普通、全面的意思。一举多得:做一件事得到多方面的好处。
(4)“节能环保”与“能变废为宝”表示并列关系,所以需要找出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A.“只有……才……”是条件关系;B.“既……又……”并列关系;C.“只要……就……”条件关系。故选B。
故答案为:⑴索;jiàn;jiào;
⑵付担;负担;
⑶普通、全面;做一件事得到多方面的好处;
⑷ B。
【点评】⑴本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字词的释义,注意结合词语原义和语境理解;
⑷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关联词语。分析语义可知,空白处前后句的语义关系是并列。
【答案】3.鸟声啁啾微风拂面
4.B
5.D
6.A
7.C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汉字书写能力。楷书也叫正楷、正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它的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汉字手写正体字。书写汉字时,要求用正楷字书写;要保证绝对正确;要掌握好所给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各部分比例。
(2)本题考查辨析字音与字形的能力。辨析字音,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注意多音字、音近字等。而辨析字形,则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3)本题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此题应从词语的感情色彩方面辨析近义词的词义上的差别,意思辨清了,选用哪个词语就非常简单了。
(4)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语句的能力。“补写语句”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语句,要求所补写的语句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
(5)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熟知病句的类型,然后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3.注意字在田字格的位置,结构要匀称,字迹要工整。所有的字应当恰当地书写在格子的中间四边留有一定的空隙。笔划要清楚,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啁啾、拂。
故答案为: 鸟声啁啾微风拂面
4.“啁啾”拟声词。鸟叫声。“啾”读作jiū。“遐”与“暇”部首不同,正确写法是“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氤氲”指湿热飘荡的云气,烟云弥漫的样子。“氲”读作yūn,“茏罩”正确写法是“笼罩”,意思像笼子似地罩在上面;指广泛覆盖的样子;比喻某种气势。
故答案为:B
5.滚动:转动体沿转动方向的运动称作滚动。晃动:指来回摇动或上下摆动,特指反复地和急促地或波浪式地摇动。第一处,结合“青蛙突然一声滚瓜的鸣叫~湖水溅起圈圈涟漪”可知是湖中的青蛙的鸣叫,搅动了湖水,才会溅起圆圈涟漪,选用“晃动”合适。
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语境中“蜂飞蝶舞”与“草长莺飞”结构对称,第二处选用“草长莺飞”合适。
苍凉:本义是荒芜悲凉;凄惨。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此段描写卢沟桥美妙神奇,迷人的景色,不是荒芜悲凉,且“苍凉”不能用来修饰“蒲草”,第三处选用“苍茫”合适。
故答案为:D
6.“卢沟晓月的美妙与神奇让人感叹不已”是对卢沟桥美丽景色是总概括,应在文段的开头,即甲处;其它几处是此句的统领下具体描写卢沟桥景色的美妙与神奇。
故答案为:A
7.划线句子中“散发”意思是:释放出某种东西。与“青草”不搭配,所以在“青草”后增加“味儿”;
故答案为:C
【答案】8.B
9.美丽:粉红的花朵娇嫩清新如出水芙蓉般光洁鲜艳;哀伤:令箭荷花的母体枯瘦苍白,没有“血色",干瘪、丑陋。由此,“我”联想到了母亲年轻时的美丽,联想到了被苦难生活以及为抚养6个孩子而“刻”下满脸深深皱纹的母亲。
10.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褶皱深、粗、多且无序的特点。表现母亲生活的艰辛和“我”对母亲的愧疚之情。②“捏”是指“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夹住”,形象地写出了夹米时的小心翼翼和指间小米的少,表现当时父母的艰辛和对我们的爱。
11.内容上写的是父母的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们成为有文化的人,表达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写父母的累,启示下文写我们兄弟姐妹成才。
12.表层含义是指母亲的皱纹纵痕交错,就像盛开的花朵。深层含义:写出了慈母无限的爱和无尽的牵挂;表达了“我”对母亲意的感恩、愧疚和无限的爱、无尽的思念之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以小见大)、心理描写等不要出现内容放大或缩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情况。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目常用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并在文中定位,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3)①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运用。注意修辞格式,先指出运用何种修辞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修辞的作用,表达作者何种情感。常考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借代等。
②本题考查重点字词赏析。注意加点字赏析三步法,第一步先看加点字①词性,如动词、叠词、色彩词等;②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③描写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④词语本义和语境义。第二步结合句子分析这个加点字让句子哪里变得更好更优美更突出,第三步这句话表达作者何种情感态度。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把所有的思考角度都想全了,一句话有可能不止一个赏析的点。
(4)本题考查段落作用。作用包括内容上的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就是这句话内容上写了什么,有没有手法之类;结构上的作用,就是开头、中间、结尾句的作用。开头: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中间: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结尾:点题、前后照应,总结全文。
(5)这道题考查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可从理解文章标题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也可从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感情,主题思想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有些文章,我们需要了解文章背景或梳理出文章的线索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这样的文章,在理解文章标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背景或线索来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8.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以小见大)、心理描写等不要出现内容放大或缩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情况。 朴素无华是指俭朴、不浮华。本文语言是形象生动。
故答案为:B
9.第二段开头直接说了感受是“美丽与哀伤”。美丽在于“粉红的花朵娇嫩清新,如出水芙蓉般光洁鲜艳”,哀伤在于“可它的母体枯瘦苍白,没有“血色””,联想到自己母亲“令箭荷花的母体奋不顾身怒放出了自己的花儿,全不在乎自己的美丑,好像它为了花儿的美丽而甘愿牺牲自己。哦,这就是母亲的情怀!”故答案为:美丽:粉红的花朵娇嫩清新如出水芙蓉般光洁鲜艳;哀伤:令箭荷花的母体枯瘦苍白,没有“血色",干瘪、丑陋。由此,“我”联想到了母亲年轻时的美丽,联想到了被苦难生活以及为抚养6个孩子而“刻”下满脸深深皱纹的母亲。
10.①把“皱纹”比作“岁月的刀痕”还“渠沟交错”,写出了母亲脸上皱纹特别多、深、无序,看得出来母亲特别辛苦,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愧疚。②捏,是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夹住的意思,说明米粒非常少,当时生活真的非常不容易和父母对我们的爱。
故答案为: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褶皱深、粗、多且无序的特点。表现母亲生活的艰辛和“我”对母亲的愧疚之情。②“捏”是指“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夹住”,形象地写出了夹米时的小心翼翼和指间小米的少,表现当时父母的艰辛和对我们的爱。
11.作用包括内容上的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就是这句话内容上写了什么,有没有手法之类;结构上的作用,就是开头、中间、结尾句的作用。中间: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中“孩子多,累的是父亲,更累的是母亲”写出父母的不容易和我对父母的感激,承上启下,写出下文我们的成才。
故答案为:内容上写的是父母的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们成为有文化的人,表达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写父母的累,启示下文写我们兄弟姐妹成才。
12.含义包括本义和语境义。“皱纹”指什么,“花”指什么,这里是象征着母亲对我们的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愧疚和思念。因为我们,母亲老了。
故答案为:表层含义是指母亲的皱纹纵痕交错,就像盛开的花朵。深层含义:写出了慈母无限的爱和无尽的牵挂;表达了“我”对母亲意的感恩、愧疚和无限的爱、无尽的思念之情。
【答案】13.为了过上向往的生活,做赶驴的人;出行途中被人抢了驴并挨了一顿狠揍
14.①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的烦闷。②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对乡村生活的享受与陶醉;对乡村生活的不屑与恐惧。
15.内容上:歌声里体现出了鞋匠把自由看得如生命一般重要(或:对自由的热切向往)。结构上:为下文鞋匠成为赶驴人这一情节作铺垫;也和文章结尾形成鲜明的对比,启发读者思考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16.不认同。起初,他热切向往乡村生活,但当他被抢挨揍后,他的内心充满了不屑与恐惧,呆在阁楼里,他是一个遭遇困难就退缩的懦弱的人。每个人都应该有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在追求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挫折,我们不应该轻言放弃,否则理想永远无法实现。
17.都用了环境描写的描写方法。表达效果:突出了鞋匠生活、工作环境的恶劣;衬托了他阴郁的心情,为下文写他的抱怨和对乡村生活向往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对于记叙性文章梳理其思路大抵有三种方法:一是按照事情发展的线索(起因,经过,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二是按主要人物活动的线索;三是以文中的关键词或关键事物为线索。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句子作用的理解。考生要读懂句子,了解句子的内容,结合句子的特点进行分析理解。
(4)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能力。答案不唯一,考生要结合文本的内容,人物的性格特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阐述,注意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语句通顺。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表达效果的理解。解答此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回答。掌握基本的答题要点:结构: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等,具体作答时要结合语段的具体位置和内容进行作答。
13.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时,需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概括情节即可。通读全文可知,文章第①一⑨段是故事的开端,写鞋匠在一间阁楼的鞋店工作,通过小窗户,遥望着蔚蓝的天空,一面做活,一面叹息,他向往着未曾见过面的大自然;文章第⑩一⑬段是故事的发展,当听了同楼住的主顾,说赶驴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时,鞋匠为了过上向往的生活,成了一个赶驴人;文章第⑭一⑱段是故事的高潮,出行途中,鞋匠被人抢了驴并挨了一顿狠揍;文章第⑲一㉑段是故事的结局,是当再次提到别人说外面多好时,加斯帕尔露出轻蔑的神情,不再向往乡村生活了。综上分析即可作答。
14.①本题考查对文本语言的赏析能力。根据题干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作批注。结合文中“你们运气真好,星期六来取靴子吧”以及“接、扔”等一系列动词可知,本段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结合下文“他试图用歌声来解闷”分析,第⑦段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鞋匠内心的烦闷。②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结合第③段语境中“可怜的鞋匠通过小窗户,遥望着蔚蓝的天空,一面做活,一面叹息,他向往着未曾见过面的大自然”可知,此处“多好的天气”意在反映鞋匠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由第⑭段中“他一边采撷路旁的花朵,一边放声歌唱”可知,此处“多好的天气”表现了鞋匠对大自然的陶醉以及对乡村生活的享受;联系第㉑段“挨一顿狠揍就更妙了”可知,此处“多好的天气”是当鞋匠经历了驴被抢又挨打之后说出的,表现出他对大自然(乡村)生活的不屑与恐惧。
15.本题考查对文段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文段语句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解题时,注意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结构上:因为鞋匠局限在一间阁楼里干活,对乡村生活很是向往,因此为下文鞋匠成为赶驴人这一情节作铺垫;同时与结尾他对乡村生活的不屑和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促人思考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进一步深化了小说主题;在内容上:联系文中“他试图用歌声来解闷”“每天他都渴望地凝视着天空,长吁短叹,直到夜幕降临”可知,在歌声里他把自由和阳光看待如生命一般重要,充分表现了鞋匠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16.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鞋匠的人生态度看法,要注意先表明观点,然后阐释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即可。要围绕“在追求美好幸福生活过程中遭遇挫折时,不轻言放弃”来进行解答。如,不认为。刚开始,鞋匠及其渴望乡村生活,向往自由,当他做了赶驴人,出行途中被人抢了驴并挨了一顿狠揍后却对曾经热切向往的乡村生活产生不屑与恐惧的心理。由此看,他是一个遭遇困难就退缩的懦弱的人。当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坎坷,我们不应轻言放弃,要勇敢面对,越挫越勇。
17.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结合本文①②段中“所谓鞋店,不过是一间阁楼”“发生在南方的一个城镇。可是普照大地的太阳,一天里只有两三个钟头的时间给穷鞋匠的家送进去一条窄窄的阳光”等内容可知都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描写方法。交代了加斯帕尔的职业及其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衬托了他阴郁的心情;为下文写鞋匠的抱怨和对乡村生活热切向往作铺垫,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答案】18.C
19.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20.说明“我”求学的不易,突出“余幼时即嗜学”。
21.共同点:勤奋(刻苦)。不同点:宋濂诚信,尊师(恭敬、谦卑);范缜孝顺,内心强大(不攀比、独得其乐、苦中作乐、意志坚定)。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甲)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乙)
范缜字子真,是南乡舞阴人。范缜小的时候,没有父亲,家中贫困,他对母亲很孝顺。他不满二十岁时,听说沛国刘?招集徒众讲授学问,于是前去跟随他学习。品格优秀突出、不同一般并且勤奋好学。刘?特别赏识他,并亲自为他举行冠礼。在刘?门下多年,无论是上学还是回家,始终穿布衣、草鞋,步行走路。刘瓛的学生中很多是乘坐车马的子弟。范缜在他们中间根本不感到耻辱羞愧。成年后,范缜通晓经学,尤其精通《周礼》《仪礼》和《礼记》。
18.A.不同,得到/尽,极/达到;B.不同,归还/退还/回;C.相同,都是“更加”的意思;D.不同,暖和/和谐、和乐/和煦。
故答案为:C.
19.句中重点词语有:走,跑;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句意为: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故答案为: 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20.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根据(甲)文“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知,宋濂成年以后担心没有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于是跑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在老师生气时,态度愈加恭敬,等老师“欣悦”之时再去请教,据此可知,宋濂求学时遇到的困难是“求师之难”,其解决办法是“跑远路去拜名师,并虚心求教”。以“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说明“我”求学的不易,突出“余幼时即嗜学”。
故答案为: 说明“我”求学的不易,突出“余幼时即嗜学”。
21.由“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卓越不群而勤学”可以看出,宋濂和范缜的共同点是勤学。再由(甲)文“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句子可以看出,宋濂讲诚信、尊师;另由(乙)文“事母孝谨”“恒芒屩布衣,徒行于路。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等句子可以看出孝顺、内心强大(不攀比、独得其乐、苦中作乐、意志坚定)。
故答案为: 共同点:勤奋(刻苦)。不同点:宋濂诚信,尊师(恭敬、谦卑);范缜孝顺,内心强大(不攀比、独得其乐、苦中作乐、意志坚定)。
22.【答案】【参考例文】
我们一起走过
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照在桌子的照片上,反射到我刚刚睁开了惺忪睡眼里。照片中有40来个笑容灿烂的孩子,他们表情鲜活,明媚温暖。看着这些笑脸,我眨着眼睛,仿佛看到了我们曾经一起走过的那些日子。
小学一年级,童真的我们把双脚迈进了这个七彩的校园,看到了宽阔的操场,看到了环绕着操场的教学楼,还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我从未见过的陌生的面孔。我怯生生的看着这些陌生的事物,好奇的打量那些稚嫩的面孔,那时的我啊,怎么会知道这些孩子就是我相伴整整七十二个月的伙伴呢。
那时,我们把名字写在一张小卡纸,有些甚至是家长帮忙写——歪歪扭扭的字,方方正正的字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一起听课,一起交流,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就这样,我们一起走过了有意义的一年级。
小学三年级,我们开始学习英语,奥数,有时拿着成绩单相互比较,互相打趣,但没有人不高兴,因为其实大家都不在乎,只要聚在一起就很快乐。体育课,我们在大操场上奔跑,宽大的操场,对于我们是太大了,跑累了,就随意的躺倒下来,享受着暖和的阳光的沐浴。
时光悠悠,我们就这么不知不觉走过了三年。
小学六年级,那大操场不再那么大,我们却更加快速的奔跑,我们要留恋校园里每一处景色。犹记得原来小李摔伤,我和小赵送他去医务室,同学迟到,我们极力向老师说情——我们早就产生了最最深厚的情谊。
毕业那天,我们尽最大努力笑着拍下合照,即使眼圈发红,双目含泪。这张照片见证了我们一起走过的小学生活。
虽然我们现在都已各奔东西,去了不同的中学,小学时光一去再也不能复返。现在只能静静的看着那发光的相片,怀念我们一起走过的那段美好的时光。但这么深厚的情谊,一起走过的日子,我怎么能够忘记呢?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首先审题。题目“我们一起走过”中的“我们”不同于“我”,如果全文只见“我”而未见“我们”,那就明显偏题了,“我们”可以指亲人、同学、老师、朋友……但同学们的视野不妨开阔些,能与“我”组成“我们”的还可以是物品、风景、书籍、兴趣……只要陪伴“我”走过的,具有回忆价值的人、事、物都可以进入“我们”的范围。“一起走过”也就是“同行”的意思,如果过你写“我”的兴趣是画画,几年来它一直与自己同行,“我”几次想放弃,但它的魅力使自己选择坚持,走向成功,这样的文章也是有个性的。选材时注意从自身经历写起,便于抒发真情实感,注意安排好详略和层次结构。
【点评】审题很重要。题目“我们一起走过”是一个主谓短语。“我们”意味着本文至少要写两个人,可以理解为“我”与老师、同学、家人等。“走过”意味着不是指一天两天,指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已经成为过去。所以本文要求写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走过”还含有不容易走过来的意思,是很值得回味,很值得珍惜的。“一起”是题眼,表示过去的岁月是和老师、同学、家人等共同度过的,因而本命题的写作中心是表达老师、同学、家人之间的美好的感情。其次在选材构思上,可以与具体的人一起走过:与老师一起走过,可以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教导;与同学一起走过,可以感受到同学的真挚、纯洁的友谊;与父母一起走过,可以感受到家的温馨、家的欢乐;与书一起走过,在与书交往的过程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此外还可以从同学到老师、到家人留给自己的美好记忆中拾取若干剪影,铺设成篇。注意要选取过去生活中最能引发自己感情的几个片段,围绕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惧到、流水帐式地记录过去生活中的每个生活细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天堂寨初级中学2023_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从描写手法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达标名校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综合性学习,默写填空,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天堂寨初级中学中考语文冲刺卷(三模)(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