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必修一)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专项精讲+测试
展开2023年高中地理新教材合格考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知识梳理
(一)天体及其类型
1.天体:宇宙间物质存在形式的统称。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其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常见类型
①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流星体、卫星、彗星、星际空间物质(宇宙间极其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等。
部分自然天体类型
形状
成分
观察特征
恒星
球状或类球状
炽热气体
明亮闪烁
星云
云雾状
气体和尘埃,主要物质是氢
轮廓模糊
行星
近似球状
--
明亮但本身不发射可见光,有明显位移
彗星
云雾状
冰状物质
拖着长长的尾巴
流星体
--
尘埃和固体小块
进入大气层后发光
②人造天体: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
3. 如何判断是否为天体?
一看位置:天体位于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二看物质形态:天体属于宇宙中的物质,一些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三看运转轨道:天体在一定的运行轨道上独自运转。
(二)天体系统
1.概念: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的系统。
2.层次:常见天体系统分为四级。
【提示】总星系不同于宇宙
总星系是我们所说的“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仅是宇宙的一部分。随着人类探测手段的不断提高,总星系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
(1)地月系:由地球和月球组成。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地距离约为38.4万千米。
(2)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构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
(3)银河系:没有中心天体,只有引力中心。是由大阳和众多恒星组成的庞大恒星系统。太阳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2.6万光年。
(4)河外星系:在银河系外,天文学家观测到许许多多同银河系类似的星系
【归纳】
(三)行星地球
1.太阳系
(1)八大行星:(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类地行星(靠近太阳,有固体表面,体积较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气体构成,体积巨大)——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远离太阳)——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2)八大行星运动特征
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相同(自西向东);
近圆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近似正圆。
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太阳系中大小天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自身条件:
①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宜生物存在的温度;
②体积、质量适中,其引力使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并逐渐演化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③有液态水存在。
【方法归纳】分析行星存在生命的思路
(四)月相变化与航天基地的选址
1.月相变化
(1)月球自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亮,面向太阳的半球为昼,背向太阳的半球为夜。
(2)因日月地三者位置关系及月球绕地球自西向东绕转,形成周期为29. 53天的月相变化周期(即新月一上弦月一满月一下弦月一新月等)。
2.航天基地选址
(1)纬度因素:低纬度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节省燃料和成本,提高载重。
(2)气象条件: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
(3)地形、海陆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4)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
(5)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
【案例】我国海南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因素:
(1)纬度低,发射方向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小,发射效率高,费用少,技术难度低并可延长卫星寿命;(2)射向多,射向范围大,地球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和近地轨道卫星都可以发射;(3)交通方便,海运方便大型运载火箭运输;(4)火箭落区为海洋,不经过人口稠密地区,安全性好,不污染国土;(5)后勤支持强劲有力;(6)有利于综合开发利用,带动旅游等产业发展。
二、典型例题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9月17日,“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顺利着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天体的是( )
A.进入大气层的“神州十二号” B.等待发射的“神州十二号”
C.环绕地球飞行的“神州十二号” D.返回地面的“神州十二号”返回舱
2.据现场媒体报道,“神州十二号”返回舱表面有类似“烧焦”的痕迹,其形成原因类似于( )
A.卫星 B.流星 C.彗星 D.极光
【答案】1.C 2.B
【解析】1.进入大气层的“神州十二号”、等待发射的“神州十二号”、返回地面的“神州十二号”返回舱,这些都属于地球的组成部分,没有独立的运行轨道,不是天体,ABD错误,环绕地球飞行的“神州十二号”,具有自己独立的运行轨道,是天体,C正确,所以选C。
2.“神州十二号”返回舱表面有类似“烧焦”的痕迹,是返回舱与地球大气摩擦形成的,类似于流星的形成,B正确;卫星、彗星是天体,与“神州十二号”返回舱表面有类似“烧焦”的痕迹的形成完全不同,AC错误;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与“神州十二号”返回舱表面有类似“烧焦”的痕迹的形成不同,D错误,所以选B。
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太空教师”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天宫课堂”所在的空间站不属于( )
A.地月系 B.河外星系 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
4.推测宇航员在空间站内需要克服的主要困难是( )
A.失重、缺氧 B.超重、黑暗 C.黑暗、喝水 D.失重、刷牙
【答案】3.B 4.D
【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宫课堂”所在的空间站属于载人航天器(人造天体),围绕地球运动,属于地月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观测宇宙包含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含太阳系,太阳系包含地月系,因此,“天宫课堂”所在的空间站不属于河外星系,故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4.太空中的黑暗、缺氧都属于外界环境,不是空间站内的困难,故ABC选项错误;宇航员在空间站内处于失重状态,由于失重导致航天员在空间站内飘来飘去,喝水、刷牙等生活必需都成了大难题,故D选项正确。故选D。
2021年4月某日的傍晚,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双星伴月”天文奇观(图1),图2为地月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从分类上看,木星和土星同属( )
A.地内行星 B.远日行星 C.类地行星 D.巨行星
6.“双星伴月”出现时,月球可能位于轨道上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5.D 6.B
【解析】5.太阳系内的八大行星按照质量、体积及距离太阳的远近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和海王星。所以木星和土星同属巨行星,D正确,BC错误。地内行星指地球公转轨道以内的行星,包括水星和金星,A错误。故选D。
6.读图可知,“双星伴月”出现时,月相为亮面凸向西的娥眉月,根据位置判断,月球位于图中①处时应为接近新月的残月(亮面凸向东),月球位于图中②处时应为娥眉月(亮面凸向西),月球位于图中③处时应为接近满月的凸月,月球位于图中④处时应为下弦月,由此判断,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太阳即将毁灭,人类面临绝境。因此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地球最终将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但是把地球搬家的步骤也很繁琐: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自转;…………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下图为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地球在流浪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天体运行轨道是( )
A.水星、金星、火星、木星 B.金星、木星、火星、天王星
C.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D.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
8.关于地球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后的推测,不可信的是( )
A.地球与比邻星距离适中,能保持适宜的温度
B.地球表面有坚硬的岩石,能避免星际物质撞击
C.比邻星性质较为稳定,能提供稳定的光照条件
D.宜居轨道能提供较为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9.如果地球搬家的第一步成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将被严重影响的是( )
A.安全的宇宙环境 B.适宜的温度范围
C.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D.适中的日地距离
【答案】7.C 8.B 9.B
【解析】8.太阳系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流浪至比邻星需要远离太阳,自内向外运行,因此要经过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运行轨道,C正确。 水星、金星位于地球运行轨道内侧,不会经过,A、B错。地球向外运行先经过的是天王星轨道,其次才是海王星轨道,D错。所以选C。
8.地球最终将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该地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若地球与比邻星距离适中,则会使地球保持适宜的温度,液态水能够存在,A可信。地球表面有坚硬的岩石,有岩石圈,但是星际物质运行速度较快,大陨星与地球碰撞会对地球造成巨大破坏,威胁人类生存,此为不安全的宇宙环境,不适合生命存在,若该地为比邻星宜居轨道应该有安全的宇宙环境,B不可信。稳定的光照条件是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之一,C可信。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利于生命存在,D可信。 题目要求选不可信的,所以选B。
9.由材料可知,“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的成功实施, 地球自转停止,地球安全的宇宙环境、日地距离和稳定的太阳光照不会变,A、C、D错。地球自转停止,昼夜长短将发生变化,昼夜交替的周期将变成365天,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发生很大变化,地表温度在白昼期过高,黑夜期过低,地表不再适宜人的生存,B正确。所以选B。
当某星球被其主恒星“锁定”,意味着这颗星球一面一直朝向恒星,而另一面则一直背对恒星。由于其形状酷似眼珠,被形象地称为“眼珠星球”(下图)。“眼珠星球”为寻找地外生命开辟了新思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关于“眼珠星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主恒星指的是太阳 B.地球不属于“眼珠星球”
C.“眼珠星球”不属于行星 D.“眼珠星球”没有自转运动
11.“眼珠星球”之所以可能存在生命,根本在于( )
A.适宜的温度 B.肥沃的土壤 C.适宜的大气 D.安全的宇宙环境
【答案】10.B 11.A
【解析】10.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并没有“一面一直朝向恒星(太阳),而另一面则一直背对(太阳)”,所以地球并不是“眼珠星球”,B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太阳系中没有哪个星球一面一直朝向恒星(太阳),而另一面则一直背对恒星(太阳),所以图中主恒星不是太阳,A错误。被其主恒星“锁定”的某星球是绕恒星旋转的行星,C错误。当“眼珠星球”的自转周期与其主恒星同步运行时,“眼珠星球”也是一面一直朝向恒星,而另一面则一直背对恒星,所以不能判断“眼珠星球”没有自转运动,D错误,故选B。
1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眼珠星球”之所以可能有生命,是因为液态水的存在,而液态水的存在是因该行星有适宜的温度,A正确。肥沃的土壤不是生命存在的条件,B错误。适宜的大气和安全的宇宙环境是生命存在的条件,但不是根本,CD错误。故选A。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知识梳理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及影响因素
(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太阳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2)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
纬度
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昼长
白昼越长、日照时数越长、太阳辐射越多
地势
地势越高、大气层越薄、透明度越高、日照时数越长。大气对太阳辐射消弱越少、太阳辐射越强
天气
晴天云少、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越多;阴雨天相反
试阐述西藏那曲太阳辐射量是全国最高值的原因:
纬度——位于暖温带——接受太阳辐射量较大
气候——晴天多,雨天少——日照时间长
地势——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小——太阳辐射强度大
试阐述重庆太阳辐射量是全国最低值的原因:
纬度——位于暖温带——接受太阳辐射量较大
气候——晴天少,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地势——位于四川盆地,地势低洼——多云雾天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大——太阳辐射强度小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影响地理环境: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不同纬度地带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使得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的差异
(2)影响人类活动:为生活、生产提供能量;太阳辐射可直接被吸收、转化成热能,也可以被捕获并存储,转换成热能、电能等;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对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大气层
(1)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个圈层。
(2)特征
亮度
厚度
密度
温度
观测
光球层
最强
约500千米
大
低
肉眼直接观测
色球层
较弱
约几千千米
小
高
在日全食时或者用特制的望远镜才能看到
日冕层
极弱
几个太阳半径
最小
最高
在日全食时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用肉眼看到
2.太阳活动
(1)概念:太阳大气的变化称为太阳活动。
(2)类型及分布
①太阳黑子(光球层):区域温度比周围低,颜色较深的黑斑点;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11年)。
②太阳耀斑(色球层):忽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时间较短(几分钟至几十分钟);释放巨大能量。
③日珥(色球层):喷射的气体呈弧状的一种剧烈太阳活动现象;日全食时可肉眼观测到;喷射大量带电粒子
④日冕物质抛射(日冕层):日冕结构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发生明显变化;向外抛射大量带电粒子;是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影响地球气候
①亚寒带树木的年轮有规律的疏密变化与太阳黑子11年的活动周期相对应。
②太阳黑子活动高峰年,气候反常的概率增大,太阳黑子活动低章峰年,气候状况相对平稳。
(2)扰乱地球电离层:
太阳活动增强时发出的电磁波,强烈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现象。
(3)干扰地球磁场:
当太阳活动增强时,来自太阳大气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4)产生:极光现象:
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碰撞,形成极光
(5)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
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例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二、典型例题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
①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 ②为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为生活、生产提供能量 ④促使地球上发生火山喷发 ⑤是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能量来源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①正确;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为这些地理现象的主要动力,②正确;生活、生产过程使用的主要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生物能等)主要来自太阳辐射,③正确;促使地球上发生火山喷发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与太阳辐射无关,④错误;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由地质时期的生物能转化而来,生物能来自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的光合作用,因此太阳辐射是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能量来源,⑤正确。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下图为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分布示意图。可能总辐射量是只考虑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受大气和云层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云量最多的地区是( )
A.赤道地区 B.20°N地区 C.40°N地区 D.60°N地区
3.影响可能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云量多少 B.大气厚度 C.太阳高度 D.通过的大气路径
【答案】2.A 3.C
【解析】2.注意材料信息“可能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受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图可知,赤道地区有效总辐射量与可能总辐射量的差值最大,说明赤道地区云的削弱作用最强,云量最多,故选A。
3.由图可知,可能总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表明受纬度影响最大,受纬度的影响,太阳高度不同,太阳可能总辐射量不同,C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可能总辐射量并未考虑云量,A错;大气厚度、通过的大气路径均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排除BD。故选C。
下图为某天文爱好者拍摄的日全食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出现日全食时,太阳被遮挡的部分属于太阳大气层中的(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对流层
5.太阳大气的变化称为太阳活动,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标志的是( )
A.太阳耀斑的强弱 B.日冕物质抛射量的多少
C.日珥爆发的强弱 D.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
【答案】4.A 5.D
【解析】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太阳外部大气层从里向外可以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人类肉眼能观测到的是太阳的光球层部分,图中日全食时,太阳被遮挡的部分属于太阳大气层中的光球层,A正确;只有当发生日全食时,或借助工具我们才能看到太阳大气层的其它部分如色球层、日冕层等,BC错误;对流层是地球的大气层结构,不属于太阳的大气层,D错误;故选A。
5.结合所学知识:太阳黑子的多少、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D正确;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日珥等是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ABC错误;故选D。
江苏省淮安(33°N、海拔12.6米)和南京(31°N、海拔27.9米)的太阳辐射量存在差异,下图示意两地多年平均月太阳辐射总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地球表面分布均匀 B.间接为地表提供光热
C.是地球上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D.能量源自太阳内部核裂变反应
7.与淮安相比,南京( )
A.海拔更高,年太阳辐射总量更大 B.纬度更低,年太阳辐射总量更大
C.多年平均月太阳辐射总量的变化更大 D.多年平均月太阳辐射总量有两个峰值
8.两地6月多年平均月太阳辐射总量明显低于5月,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黑子 B.白昼时间 C.空气质量 D.天气状况
【答案】6.C 7.D 8.D
【解析】6.由于太阳高度角的不同,其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极不均衡,A选项错误。太阳辐射为地表直接提供光热资源,并非“间接”,B选项错误。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热能,热能促进水资源产生三态变化,进而推动水体运动,C选项正确。太阳辐射来自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D选项错误。故选C。
7.从图中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图可以看到,淮安太阳辐射总量超过南京,A、B选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到,南京太阳辐射总量的最大值比淮安小,其最小值二者较为接近,故南京太阳辐射总量的变化更小,C选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到南京多年太阳辐射总量在5月和7月出现两个峰值,D选项正确。故选D。
8.淮安与南京均属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份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降水多晴天少,故太阳辐射总量低于5月份,D选项正确。太阳辐射量与太阳黑子并无关联,A选项错误。6月份白昼时间要长于5月,B选项错误。五六月份,两地空气质量差异较小,C选项错误。故选D。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主要通过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影响。下图为“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温带乔木年轮平均宽度相关性曲线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上图能反映的现象是( )
A.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
B.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约为60年
C.太阳活动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D.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乔木的生长
10.下列有关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会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B.太阳活动会导致地球上出现极光和极昼现象
C.太阳活动释放的能量是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所用的能源
D.太阳辐射能为生物生长繁衍、大气、水体运动提供能量
【答案】9.A 10.D
【解析】9.读图“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温带乔木年轮平均宽度相关性曲线图”可知,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温带乔木年轮平均宽度大致呈正相关。根据所学,乔木的生长受气温、降水,尤其是降水的影响。据图可推测,太阳活动中的太阳黑子影响地球气候,A正确,D错误。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约为11年,B错误。太阳活动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C错误。故选A。
10.太阳活动会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A错误。太阳活动会导致地球上出现极光,地球公转导致极昼现象,B错误。太阳辐射释放的能量是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所用的能源,C错误。太阳辐射能为生物生长繁衍、大气、水体运动提供能量,D正确。故选D。
读下面大别山山麓与山顶太阳辐射强度及其垂直变化率折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有关该地太阳辐射强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麓始终大于山顶 B.山顶始终大于山麓
C.1-8月山麓一直增大 D.9-12月山顶一直减少
12.该地太阳辐射最大的月份不是6月而是8月,主要原因可能是8月( )
A.日照时间少 B.纬度低 C.晴天多 D.阴雨天多
【答案】11.C 12.C
【分析】11.读大别山山麓与山顶太阳辐射强度及其垂直变化率折线图可知,山麓太阳辐射强度并非始终大于山顶太阳辐射强度,10月-次年4月山麓太阳辐射强度小于山顶太阳辐射强度,A错误。5月-7月,太阳辐射强度山顶小于山麓,B错误。1月-8月山麓太阳辐射强度一直增大,C正确。9月-12月山顶太阳辐射强度并非一直减少,应为先增大再减小,D错误。故选C。
12.该地太阳辐射最大的月份不是6月而是8月是由于8月份我国锋面雨带北移至东北地区,该地区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度较大,排除AD,C正确。大别山位于鄂、皖、豫三省交界处,属于淮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属于中纬度范围,因此纬度低描述不准确,B错误,故选C。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一、知识梳理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化石
(1)化石:在沉积岩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存下来,形成化石。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2)地层: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淋以及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砾石、沙子、黏土等,这些碎屑物质被风和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压紧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
沉积岩的地层特点:
①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 ②岩石上新下老;
③生物化石上复杂高级,下简单低级。(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最常见的是骨头与贝壳等。化石有三叶虫化石、植物化石、贝壳化石、足印化石、恐龙化石、鱼化石等。)
【知识拓展】各个地方的地层是否具有一致性,即各个地方的地层相同?
地层缺失的原因:①先前的沉积层遭受侵蚀; ②不具备沉积环境(当时处于地壳隆起抬升或地势较高)(3)地层和化石能反映地球的 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3) 化石形成的过程:动物死亡并沉入浅水中,沉积物覆盖动物尸体,沉积物变成岩石,动物遗体石化为化石
(4)研究地层和化石的意义
→→
2.地质年代表
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的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在此期间、地球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开始出现原始生命
(2)演变历程
海陆格局
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
生物演化
冥古宙
只有一些有机质
太古宙
出现了蓝细菌等原核生物
元古宙
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地质矿产
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2.古生代
(1)时间:距今5.41亿年~2.52亿年
(2)演变历程
海陆格局
地壳运动剧烈,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海陆格局发生了多次大的变迁,到了后期地球各块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联合古陆
生物演化
早古生代
寒武纪
植物:出现低等的植物;
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奥陶纪
志留纪
晚古生代
泥盆纪
植物:蕨类植物繁盛;
动物:脊椎动物时代(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
石炭纪
二叠纪
地质矿产
蕨类植物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
3.中生代
(1)时间:距今2.52亿年~6 600万年
(2)演变历程
海陆格局
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
生物演化
三叠纪
植物: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动物:爬行动物盛行;中后期,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侏罗纪
白垩纪
地质矿产
主要的成煤期
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成为中生代结束的标志。
4.新生代
(1)时间:距今6 600万年至今
(2)演变历程
海陆格局
联合古陆在新生代最终解体,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生物演化
古近纪
植物:被子植物高度繁盛
动物: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新近纪
第四纪
气候变化
第四纪时期,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目前地球处于一个温暖期
核心归纳
地球环境的演化
(1)海陆的演变
①前寒武纪,地球形成,原始海洋出现,形成最初的海洋、陆地分布状况。
②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联合古陆。
③中生代,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
④新生代,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2)大气层的演变
①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
②现代大气: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③演变原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地球上生命的出现和演化与大气中氧气的增多密不可分。
(3)生物的演化
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生物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生物的演化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特征。
(4)主要成矿期
①前寒武纪,重要的金属矿藏成矿时期。
②晚古生代,重要的成煤期。
③中生代,主要的成煤期。
二、典型例题
蓝藻在生长过程中能黏附海水中细小的沉积物,当沉积物增多,蓝藻需要移动到表层来寻找光源进行代谢。这样,沉积物一层一层地堆积,就形成了叠层石。下图为2016年在格陵兰岛发现的叠层石(年龄约37亿年)。该叠层石的发现,( )
A.反映了格发兰岛曾经位于深海的海底 B.使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可追溯到太古宙
C.可推断与今天相比,当时的大气富氧 D.有助于研究地球历史上煤的形成过程
【答案】1.B
【解析】1.“蓝藻需要移动到表层来寻找光源进行代谢”,据此可知,该叠层石的发现,反映了格发兰岛曾经位于海洋表层,而不是深海海底,A错误。该叠层石年龄约37亿年,即距今3700百万年, 处于地质年代表中太古宙(距今4000-2500百万年),因此该叠层石的发现,使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可追溯到太古宙,B正确。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菌,能够放出氧气,使如今的地球上大气变得富氧。可推断与今天相比,当时的大气中氧含量较少,C错误。煤是陆地植被演化而来的,太古宙时还没有陆地植被,因此该叠层石的发现,对研究地球历史上煤的形成过程是没有帮助的,D错误。故选B。
读下面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下列有关地壳演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①是重要的成煤时期 B.③地层中有海生藻类植物化石
C.④末期恐龙灭绝 D.⑤现代地球基本面貌形成
3.⑤时期出现的生物有( )
①鱼类②恐龙③蕨类植物④哺乳动物⑤被子植物
A.②④⑤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答案】2.B 3.A
【解析】2.①为冥古宙,重要的成煤时期主要为古生代和中生代,A错误;③为元古宙,海生藻类繁盛,B正确;④为古生代,恐龙灭绝主要在中生代末期,C错误;⑤为中生代,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在新生代,D错误。故选B。
3.⑤时期为中生代,开始出现了恐龙、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因此②、④、⑤符合题意;鱼类出现在古生代,①不符合题意;蕨类植物出现在古生代,③不符合题意,因此A正确,排除BCD。故选A。
下图表示某中学生在自然博物馆看到的四块动物化石,甲、乙、丙、丁分别为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鱼类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关于图中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丁乙丙甲 C.乙丁甲丙 D.乙丁丙甲
5.与图中丙化石相同的地质年代,陆地上繁盛的植物是( )
A.孢子植物时代 B.棵子植物 C.海生藻类 D.被子植物
【答案】4.C 5.D
【解析】4.图文信息表明,甲、乙、丙、丁分别为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鱼类化石,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三叶虫生活在早古生代,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后期,但在新生代快速发展,鱼类在晚古生代大量繁衍。因此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序分别是三叶虫化石、鱼类化石、恐龙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即为乙、丁、甲、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图文信息表明,丙化石为哺乳动物化石,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后期,但在新生代快速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因此图中丙化石相同的地质年代,陆地上繁盛的植物是被子植物,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植物孢粉是植物在繁殖期间撒出的孢子和花粉的总称。当孢粉离开母体撒落在地面,就会被一层层地掩埋在土层或泥炭层中。孢粉数量巨大(例如,一棵山毛榉树一年可撒出4亿粒花粉),在与空气隔绝的情况下,一部分孢粉可长期存留下来。在我国辽宁南部距今10000~8000年的泥炭层中,桦属花粉占优势,而现在桦木林已退缩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桦树为喜冷耐旱植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推测我国辽宁南部8000~10000年前的气候特点是( )
A.冷湿 B.暖干 C.暖湿 D.冷干
7.考古专家可以从含有孢粉化石的地层了解到当时的( )
①植被类型②植被年龄③地貌特征④气候特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6.D 7.B
【解析】6.桦树为喜冷耐旱植物,由辽宁南部已退缩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故可推测辽宁南部8000~10000年前的气候特点比现在冷干,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选D。
7. 通过孢粉化石,人们能判断出其所处地质年代的植被类型和植被数量的多少,结合植被的生长习性,从而分析出当时的气候特征。故①④正确;通过孢粉化石不能判断植物的年龄,但可以判断地层所处的地质年代,故②错误;通过地质构造可以推测古地貌,不能通过孢粉化石来判断,故③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
2020年10月,英国古生物学家在蒙古的戈壁沙漠中发现一组保存完好的新品种恐龙化石。它是杂食性动物,生活在6800万年前,身长可达两米,长有羽毛。下图为其复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该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及生物发展阶段是( )
A.新生代、爬行动物时代 B.中生代、哺乳动物时代
C.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 D.古生代、蕨类植物时代
9.关于该地质年代发生的地质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
A.联合古陆形成 B.95%的生物灭绝 C.金属矿产成矿 D.重要的成煤期
【答案】8.C 9.D
【解析】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恐龙是生活在中生代时,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裸子植物繁盛,C对,A、D错;哺乳动物繁盛的地质年代是新生代,B错。故选C。
9.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质年代为中生代,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末期,A错;95%的生物灭绝发生在古生代二叠纪,B错;金属矿产成矿主要在前寒武纪,C错;古生代和中生代都是地球重要的成煤期,D对。故选D。
科学家根据地层中的化石,可追溯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中华龙鸟化石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它的发现为鸟类的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图1为地质年代与生物进化示意图,图2为中华龙鸟化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最可能出现在寒武纪地层的化石是( )
A.恐龙化石 B.三叶虫化石 C.鱼类化石 D.两栖动物化石
11.推测中华龙鸟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泥盆纪 B.石炭纪 C.二叠纪 D.三叠纪
【答案】10.B 11.D
【解析】10.根据图片分析可知,恐龙主要生存在中生代,不会出现在寒武纪,A错误;根据图片可知,寒武纪对应的生物主要是三叶虫,B正确;鱼类主要生活在奥陶纪,晚于寒武纪,C错误;两栖动物在石炭纪繁盛,晚于寒武纪,D错误。本题应选B。
11.泥盆纪是鱼类时代,首次出现昆虫,尚未出现恐龙,故也不会出现鸟类,A错误;石炭纪主要是两栖动物繁盛,且出现爬行动物,B错误;二叠纪经历了生物大灭绝,且恐龙尚未出现,C错误;根据图片分析,中华龙鸟化石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由此可知其应出现在恐龙时代和首次出现鸟类的三叠纪,D正确。本题应选D。
2022年3月16日,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脊椎动物研究团队在国际生物学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介绍了一具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有甲类恐龙化石骨架。依据其头骨、脊椎和肢骨的特征,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有甲类恐龙属种,取名“科氏玉溪龙”。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科氏玉溪龙”生活的地质年代(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 B.海生脊椎动物繁盛
C.裸子植物使陆地披上绿装 D.出现灵长类及人类
13.下列岩石中,最不可能发现“科氏玉溪龙”化石的是( )
A.页岩 B.砂岩 C.石灰岩 D.大理岩
【答案】12.C 13.D
【解析12.根据材料“介绍了一具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有甲类恐龙化石骨架。依据其头骨、脊椎和肢骨的特征,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有甲类恐龙属种,取名“科氏玉溪龙””可知,“科氏玉溪龙”是恐龙,恐龙生活的年代为中生代,此时裸子植物繁盛,使陆地披上绿装,C正确;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是早古生代,A错误;海生脊椎动物繁盛是古生代中期,B错误;出现灵长类及人类是新生代,D错误。故选C。
13.结合所学知识,“科氏玉溪龙”化石应该存在于沉积岩中;页岩、砂岩、石灰岩是沉积岩,ABC不符合题意。大理岩是变质岩,没有化石,D符合题意。故选D。
地球距今的年龄约为46亿年,在地球的漫长历史中,生物的出现与进化只是其中的一段。大熊猫(如图)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中国国宝”。和它们同时代的很多动物在第四纪大冰期中已灭绝,但大熊猫却是强者,成为“活化石”保存到了今天。据此思考完成下面小题
14.大熊猫在地球上最初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元古宙
15.下列关于对大熊猫出现的地质年代中地球演化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①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②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③发生了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④爬行动物与裸子植物大发展
⑤哺乳动物与被子植物大发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答案】14.C 15.C
【解析】14.元古宙是指5.7亿年前,古生代是在2.5亿年前至5.7亿年前左右,中生代是指6500万年前至2.5亿年前左右,新生代是指6500万年前至今;根据材料可知大熊猫在地球上已至少生存了800万年,应属新生代时期, C选项正确,排除其他选项。故选C。
15.大熊猫主要生活在新生代时期。新生代时期,地球发生了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现代的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①③正确。古生代、中生代是地球上重要的造煤时期,②错误。中生代时期,爬行动物与裸子植物大发展,④错误。新生代时期哺乳动物与被子植物大发展,⑤正确。综上所述,①③⑤正确,故选C。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知识梳理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叫做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类型
传播速度
特点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纵波(P波)
较快
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一致
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横波(S波)
较慢
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垂直
只能通过固体
【问题探究】某地发生地震,这时水中的鱼、地面上的人和附近的飞鸟都会有什么感受?
(提示:地震波横波和纵波的特点: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因此三者都会感到的是纵波,上下颠簸。其中鱼和飞鸟感受不到横波,因为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圈层名称
分界面
物质形态
特征
地壳
莫霍
界面
古登堡
界面
固态
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
地幔
上地幔
厚度2 800多千米,占地球总体积的80%。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熔融状态的
金属物质
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厚度3 400多千米。外核液态物质运动形成地球磁场;内核密度极大,超强压力将铁原子和镍原子紧紧挤压在一起
内核
固体金属球
(3)圈层:由内向外E+F为地核,G为地幔,H为地壳。
①地壳:由固体岩石组成,位于莫霍界面以外;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
②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2 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合称岩石圈。
③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压力超强。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外部圈层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各圈层的组成和作用
圈层
组成
地理意义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①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
②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
③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水圈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①促进太阳能转化;
②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的组成;
③改造地表形态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二、典型例题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震波应是( )
A.无法判断 B.纵横波 C.纵波 D.横波
2.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
A.17千米处 B.5千米处 C.2900千米处 D.33千米处
3.该地地形最有可能是( )
A.海岸山脉 B.内陆高原 C.海洋 D.平原
【答案】1.D 2.B 3.C
【解析】1.本题考查地震波的特征,地震波分横波与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不同,横波比纵波慢。横波速度慢,初始在3-6千米/秒,只经过固体物质;纵波速度快,初始可以达到6-9千米/秒,能经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AC错误,D正确。不存在纵横波,B错误。故选D。
2.根据地震波在莫霍界面经过时,速度明显增加。图中位置在5千米的地方速度明显增加,是莫霍界面的地方,B正确。故选B。
3.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地壳厚薄不均,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平均是17千米。由于该位置厚度是5千米,所以是在海洋海底的位置,C正确。海岸山脉、内陆高原和平原的地形的海拔较高,地壳较厚,不符合题意,ABD错误。故选C。
2019年11月12日晚8点多,日本九州鹿儿岛的樱岛火山接连爆发,有网友拍摄到罕见“火山雷”现象,月色之下,火山喷发的瞬间如烟花般绚丽,令人不禁感慨大自然的魔力与威能。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4.形成“火山雷”的火山灰( )
A.喷出过程中经过莫霍界面 B.来源于上地幔的顶部
C.飘散在大气中使夜晚温度进一步降低 D.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没有什么正面影响
5.火山喷发后,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C.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4.A 5.B
【解析】4.莫霍界面是地球内部圈层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火山喷发物质来源于地球内部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故火山灰喷出过程中经过莫霍界面,A正确;在爆发性的火山运动中,熔浆来自软流层,软流层来源于上地幔上部,B错误;飘散在大气中的火山灰增加了大气中的尘埃,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使夜晚保温作用增强,温度会有所提升,C错误;火山灰引发心脏病、肺病、呼吸道疾病,降低肺功能等许多疾病,危害身体健康;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安全,影响居民出行;损坏建筑物表面、压塌屋顶,造成人员伤亡,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但火山灰也有正面作用,是农作物的上等肥料,其中含有大量的铁、铝、铜锌、镁钙等微量元素,适合农作物成长,还可以作为建筑材料与化工材料等,D错误。故选A。
5.火山灰是指由火山喷发出而直径小于2毫米的碎石和矿物质粒子。所以火山灰一经形成就进入到了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故火山喷发后火山灰首先进入大气圈,A、D错误;之后随着雨水进入水圈,动植物吸收水分,火山灰随着水分进入生物圈,C错误;最后随着雨水下渗和动植物残体进入岩石圈,B正确。故选B。
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南部宜宾市的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
A.Ⅱ圈层 B.Ⅳ圈层 C.莫霍界面以下 D.古登堡界面以下
7.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8.关于图中各圈层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Ⅰ圈层的根本热源是地面辐射 B.Ⅲ圈层空间分布不连续
C.Ⅱ圈层是地核 D.Ⅳ圈层为液态物质
【答案】6.A 7.A 8.D
【解析】6.根据材料“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南部宜宾市的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可知,此次地震发生在我国地势第二阶梯的陆地,海拔较高,地壳较厚。结合震源深度为16千米,可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地壳之中,即莫霍面以上,即图中Ⅱ圈层,A正确,C错误。图中IV圈层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即2900千米以下,而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仅16千米,BD错误。故选A。
7.物破坏和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纵波快,橫波慢,因此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A正确。结合上题分析,地震波从震源到达地面,经过的介质相同,C错误。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与建筑物不会马上倒塌关系不大,B错误。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会使建筑物有一定的抗震能力,但不是从地震到倒塌间隔约12秒的成因,D错误。故选A。
8.读图可知,图中I圈层位于地面以上空中,有云雨现象,应为大气圈,大气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A错误。图中显示,Ⅲ圈层包括海洋,应为水圈,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空间分布是连续的,B错误。图中显示,Ⅱ圈层是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应为地壳,不是地核,C错误。图中显示,IV圈层位于古登堡面以下,应为外核,地震横波不能穿过外核,因此一般认为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态物质,D正确。故选D。
下图为“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关于图中各圈层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圈是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B.生物圈位于水圈与岩石圈之间
C.大气圈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构成
10.关于圈层的运动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类生存的环境与四大圈层密切相关
②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③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④圈层之间存在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11.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③位于软流层以上 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9.D 10.C 11.B
【解析】9.图中各圈层的水圈是连续且不规圈层,A错误。生物圈大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不能简单地说其位于水圈与岩石圈之间,B错误。大气圈的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C错误。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构成,D正确。故答案选D。
10.人类生存的环境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四大圈层密切相关,①正确。外部各圈层物质运动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内部圈层物质运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如岩浆活动与太阳辐射无关,②错。圈层之间之间存在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各圈层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③④正确。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
11.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①错误;岩石圈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②正确;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以上,③正确;地壳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不会缺失,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里氏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该次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B.甲为横波
C.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①内部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13.下列影响地震对地面破坏程度的选项中,组合正确的是( )
①震级越大,破坏越大②震源越浅,破坏越小③震中距越小,破坏越小④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4.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地震波传播介质差异 B.人体的生理反应能力
C.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答案】12.C 13.C 14.C
【解析】12.从图中可知,横坐标是深度,纵坐标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①为2900千米深度以内,包括地壳和地幔部分,故A错误。由图可知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不会消失,是纵波,故B错误。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位于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①包括地壳和地幔,C正确。乙波在①层的传播速度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快,而①层中包括地幔部分,故乙波可以通过地幔,D错误。故选C。
13.震源越浅,破坏程度应越大;震中距越小,破坏程度越大,所以排除②、③,震级越大,破坏越大、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大,①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纵波快,横波慢,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横波到达后才倒塌,C正确。跟传播介质差异、人体的生理反应能力和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关系不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人教版2019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专项精讲+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版2019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专项精讲+测试,文件包含第一单元人口必备知识点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专项精讲+测试人教版2019必修二docx、第一单元人口必刷题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专项精讲+测试人教版2019必修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19必修一)第四单元 地貌——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专项精讲+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版2019必修一)第四单元 地貌——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专项精讲+测试,文件包含第四单元地貌必备知识点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专项精讲+测试人教版2019docx、第四单元地貌必刷题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专项精讲+测试人教版2019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19必修一)第六单元 自然灾害——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专项精讲+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版2019必修一)第六单元 自然灾害——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专项精讲+测试,文件包含第六单元自然灾害必备知识点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专项精讲+测试人教版2019docx、第六单元自然灾害必刷题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专项精讲+测试人教版2019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