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专题训练卷(新教材新学考)
- 专题18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2023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专题训练卷(新教材新学考)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9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2023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专题训练卷(新教材新学考)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2023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专题训练卷(新教材新学考)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3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2023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专题训练卷(新教材新学考)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2023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专题训练卷(新教材新学考) 试卷 0 次下载
专题0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统一多民族国家——2023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专题训练卷(新教材新学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统一多民族国家——2023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专题训练卷(新教材新学考),文件包含专题0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统一多民族国家解析版docx、专题0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统一多民族国家 一、单选题1.大约1万年前,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人类逐渐由适应自然转向改造自然,在生产工具方面,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由此可知( )A.农业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分工 B.农业是文明出现的最重要特征C.文明进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D.人类社会历史起源于阶级分化2.某同学在研究“夏朝标志着早期国家诞生”这一课题时,使用了《左传》等文献史料。目前,在研究该课题中,他还可以使用的史料是( )A.良渚遗址古城墙 B.甲骨文的记载C.二里头遗址资料 D.何尊及其铭文3.商朝末年,帝辛(纣王)率军征伐东夷,其间经过商丘并进行了占卜,卜辞上说:“壬寅王卜在商贞于亳。”在有关这场战争的甲骨文卜辞中,商王东征行进的顺序和需要到达的时间与传世文献对此事的记载完全相符。这反映出甲骨文( )A.主要服务于战争需要 B.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C.记载内容全面而详细 D.已是一种成熟的文字4.如图是从网络上下载的《分封制度示意图》,此图反映的信息中,错误的是( )A.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宗法等级B.贵族的大小宗关系是相对而言的C.贵族地位的传承执行长子继承制D.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两者紧密联系5.春秋末期,某思想家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的学生将其为人处世之道概括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出一种关怀互助和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精神。据此可知,符合这一主张的是( )A.老子的“无为” B.孔子的“仁”C.墨子的“兼爱” D.邹衍的五行“相生相胜”6.战国时期,诸侯各国采取措施招保民众,以增加劳动力进行“垦草创邑”,这( )A.提升了军队战斗力 B.维护了君主的权威C.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壮大了自耕农阶层7.战国时期变法成为必然潮流,其根本动因是( )A.中原周边戎狄蛮夷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B.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推动上层建筑变革C.激烈的兼并战争促使诸侯国富国强兵 D.新兴士族纷纷提出自己政治上的诉求8.《左传》中曾记载“(晋献公)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这反映出( )A.晋国国君喜欢迎娶少数民族的女子 B.晋国国君与戎狄联姻基于经济利益C.春秋时夏夷通婚使华夏族开始形成 D.联姻客观上促进了华戎的民族交融9.春秋早期,晋昭侯(大宗)与曲沃桓叔(小宗)之间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最终曲沃小宗取代晋侯大宗,夺得晋国正统地位,史称“曲沃代晋”。这一事件破坏了( )A.礼乐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10.秦代修筑的驰道和直道是我国古代筑路史上的杰出成就。以驰道为干线形成的道路交通网,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具有全国规模的道路交通网之一。这一伟大创举最利于( )A.各地之间交流 B.皇帝对全国各地的巡视C.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对全国的思想控制11.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东郡出现“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刻辞,该刻辞( )A.反映国家分裂的现实 B.说明郡县制度已经崩溃C.表明政权与神权结合 D.显示秦朝统治面临危机12.下图为秦朝铜权,其上刻有统一度量衡的小篆诏文。上述举措( )A.使国家日益强盛,为统一奠定了基础B.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C.加重人民负担,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D.为政府实施盐铁官营提供了统一标准13.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前散布“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起事后取“张大楚国”之义,定国号为“张楚”。消息传出,附近人民纷纷响应,各地从事秘密反秦活动的六国旧贵族也都趁机起兵复国,天下大乱。这反映出( )A.起义人民都来自楚国旧地 B.郡县制未能有效统治地方C.迷信思想在民间影响巨大 D.各国贵族仍有一定号召力14.据考古研究,西汉初年的王侯墓沿袭了战国墓制,坟丘高大,棺椁多重,以铜陶器陪葬。文景之后的墓中开始出现府邸建筑,还有丝织品、金银玉器、车马炊具等。这体现了( )A.封建礼教严密 B.地方势力发展 C.社会生产恢复 D.奢靡之风盛行15.下表所示是汉朝时期的部分科技和文化成就。汉朝取得这些科技成就的根源是( )项目成就与西方比较数学(公元1世纪)《九章算术》正负数加减法法则最早造纸术西汉:劳动人民制造絮纸、麻纤维纸东汉:(105年)蔡伦的改进(植物纤维纸)最早地震测量东汉:(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早1700年 A.国家疆域实现统一 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民族联系与中外交流加强16.西汉初年,设立御史大夫,为最高监察官,下设两丞,其中主要的是御史中丞,中丞所统领的侍御史或监御史是具体任务的执行者。由于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中央权力被各诸侯国严重分割,从监察体制实际作用来说,主要限于中央直辖的地区,不能覆盖金国。为此汉朝( )A.任用酷吏 B.实行推恩令 C.设御史台 D.分设刺史17.纪录片《河西走廊》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演绎了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的文化与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河西走廊”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始于A.文景之治 B.汉武盛世 C.光武中兴 D.开元盛世18.东汉广陵王刘荆(?-公元67年),其墓中出土的玻璃残片,经检测后与流行于公元50至100年的罗马马赛克玻璃成分相同。这可以佐证当时( )A.中国科技领先 B.中西沟通交流 C.两国通使建交 D.汉朝国力强盛19.汉武帝初置刺史时,刺史的掾属“仅从二千石卒史中择得随员”。到元帝时,出现了“丞相于定国条州大小,为设置治中、别驾、诸部从事”的现象。王莽“以周官、王制之文,置州牧、部监二十五人,见礼如三公”。汉代的这种变化表明( )A.地方势力遭到削弱 B.监察官员职权发生异变C.中枢体制适时调整 D.政府监察效能得到强化20.文献记载,汉武帝末年,赵过在国家公田及居延(今属内蒙古)一带推广新的耕作法,“是后,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下图所示为位于陕北的绥德县出土的东汉中期王得元墓画像石上的画面(局部)。这些史料可用于说明汉代(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普及B.生产工具出现重大改进C.边疆农业开发有所发展D.自耕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二、材料分析题21.【中国传统历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历法的出现与发展反映了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的需要。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夏代产生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每月以看不见月亮的那一天为初一(朔),以月亮圆的那一天为十五(望)。月的开始从初一的子夜算起,岁首之月的初一(朔日)从子夜起就是这一年的开始,这一天也叫“年”。“年”的名称从周代开始“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年”,商朝以十二月初一为“年”,周朝以十一月初一为“年”。秦颛顼历改每年十月初一为“年”,直到汉武帝时才又恢复使用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年”。这个“年”也就是“新年”,是新的一年的开端。《后汉书》有“太史令一人……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北周庚信《庚子山集》有诗句“新年鸟声干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宋代吴自牧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材料二:——摘编自李立纲《秦汉时代的新年习俗》(注:左图为甲骨文“年”字的字形。)年,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的“年”字,上部是一束穗子向下垂的禾谷的象形,下部是一个弯着腰、臂向下伸的人的象形,二者合起来像人负禾之形,表示丰收、收获等义,“人”也兼表声。秦汉时期都非常重视新年习俗,如秦“以十月为岁首,故常以十月上宿郊见(十月天子斋戒,然后郊祀以见上帝。),通权火(点燃篝火照明黑夜。),拜于咸阳之旁”。汉时“高祖制诏御史:其令郡国县立灵星祠。十年(前197)春,有司请令县常以春三月及时腊祠社稷,以羊豕。……直干戈之际,草创之时,日不暇给,而其笃于祠祭如此。”——据吕思勉《秦汉史》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历法产生和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重视新年习俗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商族重视商业,其从事人数之众、经营范围之广,使商业较先商时期更为繁荣。《尚书·酒诰》记载,“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说的是为人子者为奉养父母,不辞劳苦到远方去经商。在殷墟出土文物中,有渤海出产的鲸鱼骨、海贝和松绿石;有长江下游出产的水稻和印纹硬陶;有南方出产的象骨和龟甲;还有新疆出产的玉和云南出产的铜、锡等。商代人用海贝作为商业交换关系中的媒介、支付和贮藏手段,商代后期出现铜币。从殷商遗址看,商代都城中约有十平方里以上的区域,该区域内有宫庙、房屋、手工业作坊等建筑。——摘编自李广瑞、梁晓晨《商宋文化》等材料二 早在孔子之前我国已存在悠久的重商传统,孔子对重商的大舜、周文王、管仲都是很尊崇及推许的,殷人又特别重商,孔子作为殷遗民的后裔不可能不深受影响。孔子还继承了西周以来“关市讥而不征”的传统,反对国家干预老百姓的求利活动。孔子的重商思想又深刻地影响到战国时期的两位儒家著名代表——孟子和荀子。从战国初年法家李悝首倡“重本抑末”以来,以商鞅、韩非等法家为代表,形成了北方文化系统中强烈的重农抑商色彩;而东方文化系统中的孟子等却坚持孔子以来的重商思想,表现出更为鲜明的重商倾向。——摘编自刘家贵《试论先秦儒家的重商思想》(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代商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先秦儒家重商思想形成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家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3 走向整体的世界——2023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专题训练卷(新教材新学考),文件包含专题13走向整体的世界解析版docx、专题13走向整体的世界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2 中古时期的世界——2023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专题训练卷(新教材新学考),文件包含专题12中古时期的世界解析版docx、专题12中古时期的世界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1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2023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专题训练卷(新教材新学考),文件包含专题11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解析版docx、专题11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