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学案设计,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导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0孤独之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了解小说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章主题。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成长的感受【教学重难点】1、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2、环境描写的作用【导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都希望有幸福和快乐的生活,可是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有阳光,也会有风雨,有鲜花,也会有荆棘当孤独成为人生旅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二、走进作者: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三、检测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轩( ) 嬉闹( ) 凹地( ) 雍( ) 掺杂( )胆怯( ) 撅( ) 给予( ) 觅食( ) 撩逗( )2、解释下列词语:厚实: 嬉闹: 撩逗: 茫然: 乖巧: 驱除: 一落千丈: 歇斯底里: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十环境十情节”的方式概括文章内容 这篇文章讲述了( )在( )的环境中经受( ),逐渐( )、( )的故事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家道中落,( )随父放鸭(开端)→撑船赶鸭,初到( ) (发展)→ 芦苇荡中( ),经受考验(高潮)→与( )共成长(结局)3、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4、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5、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五、合作探究:1、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2、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3、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4、想一想:杜小康走过孤独的旅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六、精读品析:1、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提示: 出发时: 到达芦苇荡时: 安顿之后 时间久了: 那天雨后天晴:总之,杜小康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2、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例:(1)“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2)“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真切七、拓展延伸: 1、讲述你所体验的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并写下来在全班交流2、收集整理有关“磨难”的名人名言,并选择其中的一二则作简短的点评 八、反馈检测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宁波市评为“全国文明城市”。B.巴金老人的一生,是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一生。C.为了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央电视台举行了一台隆重的节目。D.日前,有关媒体公布了新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6年来持续走低。2.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语言描写。B.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心理描写。C.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肖像描写。D.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环境描写。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使语意连贯、逻辑顺序合理的一句是( )开发浪潮中的中国西部的上空,将出现一批卫星,它们像“眼睛”一样俯瞰大地,通过遥感技术,为西部地区________ 等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A.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国土资源调查、生态环境治理以及灾害分布调查 B.生态环境治理、国土资源调查、灾害分布清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C.国土资源调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生态环境治理以及灾害分布清查 D.灾害分布清查、生态环境治理、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土资源调查4.有人评论说《孤独之旅》有两条写作线索,这两条线索交相辉映,那么你知道明线和暗线分别是什么呢? 板书设计 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出发时:P69 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P72 害怕,胆怯安顿之后: P73 感到孤独时间久了: P74 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 P76 坚强。教学反思 最精彩的部分是景物描写,因为这个“暴风雨”太强烈,给学生的印象很深刻,因此学生在分析这个内容时倒很到位,也知道这个景物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就有三点:①烘托人物心情。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为塑造人物形象作铺垫。) 小说的结局是“鸭下蛋”,杜小康也真的“长大”了,意味着杜小康父子俩的劳动有了成果,也预示着来年春天杜小康可以回家,可以上学了。这个内容的理解,需要点拨解释。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字词积累,整体感知,课文研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学案及答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阅读课文.思考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孤独之旅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高效课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