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永州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阶段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永州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阶段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永州一中2022年下期阶段性考试试卷
高一生物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学说建立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法
B. 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C. 罗伯特森通过电镜观察细胞膜后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D. 科学家用荧光物质标记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1、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2、同位素标记法: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从而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应机理等。
【详解】A、科学研究中经常运用不完全归纳法,细胞学说通过对植物和动物的研究得出了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A正确;
B、科学家在研究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中,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以观察分泌蛋白的合成场所及加工场所,故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B正确;
C、罗伯特森通过电镜观察细胞膜后,提出的细胞膜模型是在细胞膜的暗-亮-暗三层结构中,两侧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为静态结构模型,C错误;
D、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一段时间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最终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正确。
故选C。
2. 肺炎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等因素引起的炎症,可分为细菌性肺炎、非典型病原体肺炎(如支原体肺炎等)、病毒性肺炎(如新冠肺炎)。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菌、支原体和新冠病毒都含有糖类且都不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器
B. 细菌、支原体和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得到的碱基都是四种
C. 细菌、支原体和新冠病毒的蛋白质都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D. 抑制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对支原体肺炎有效,对病毒性肺炎无效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2、支原体是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
【详解】A、细菌、支原体是原核生物,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A错误;
B、细菌、支原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彻底水解以后的碱基是A、T、G、C,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彻底水解得到的碱基是A、U、G、C,所以细菌、支原体和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得到的碱基都是四种,B正确;
C、细菌和支原体具有细胞结构,其蛋白质在自身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C错误;
D、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抑制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对支原体肺炎和病毒性肺炎均无效,D错误。
故选B。
3. 方便面是各大超市便利店中畅销的速食食品之一。方便面中脱水蔬菜的加工过程主要如下:原料挑选→切削→烫漂→冷却→沥水→烘干,烘干的过程需注意控制温度,否则容易烤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蔬菜烘干过程中失去的主要是自由水
B. 调料中的盐被细胞吸收后可以为细胞提供能量
C. 脱水蔬菜细胞中质量分数最多的元素为C
D. 面饼中的淀粉和蔬菜中的纤维素,其组成单体都是葡萄糖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中数量最多的元素为H,脱水的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能为细胞提供能量的一般为有机物,例如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
【详解】A、蔬菜直接烘干,首先失去的是自由水,细胞结构遭到破坏变化失去结合水,故该过程中失去的主要是自由水,A正确;
B、盐为无机盐,无机盐不能给细胞提供能量,B错误;
C、脱水蔬菜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故质量分数最多的元素为C,C正确;
D、淀粉和纤维素都是植物的多糖,两者的基本单位均是葡萄糖,D正确。
故选B。
4. 生物大分子是生物生命活动重要的物质基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各种生物大分子都具有物种特异性,可作为鉴定不同生物的依据
B. 人体摄入的多糖必须经过氧化分解后才能被吸收
C. 活细胞内含有酶,酶都是生物大分子
D. 生物大分子都可以通过核孔自由进出细胞核
【答案】C
【解析】
【分析】蛋白质、核酸和多糖都是生物大分子,是由单体连接而成的多聚体,以碳链作为基本骨架。
【详解】A、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其中多糖没有物种特异性,不能作为鉴定不同生物的依据,A错误;
B、人体摄入的多糖需要经过水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吸收,B错误;
C、活细胞内含有酶,酶都是生物大分子有机物,大部分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RNA,C正确;
D、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并非所有的生物大分子都可以通过,D错误。
故选C。
5. 人体细胞中有许多重要的化合物,如ATP、核酸、抗体、磷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体是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
B. 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根据含氮碱基不同分为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C. 磷脂存在于所有细胞中,其结构变化可能引起细胞衰老
D. ATP在细胞中的含量很少,但与ADP之间的转化很迅速
【答案】B
【解析】
【分析】蛋白质的功能: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③传递信息,即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详解】A、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比如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抗体化学本质蛋白质,A正确;
B、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B错误;
C、磷脂是构成膜结构的主要成分,故其存在于所有的细胞中,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假说中指出,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会产生更多的自由基,引起细胞衰老,则其结构变化可能引起细胞衰老,C正确;
D、ATP在细胞中含量很低,但其与ADP之间相互转化的速度很快,ATP与ADP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D正确。
故选B。
6. 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的膜结构,但不会破坏自身的溶酶体膜,其原因可能是( )
A. 溶酶体是由两层膜构成的细胞器
B. 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在吞噬细菌后才有活性
C. 溶酶体膜不被分解与其膜的结构组成有关
D. 溶酶体膜上没有蛋白质,不会被酶水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
【详解】A、溶酶体是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A错误;
B、融媒体的水解酶还可分解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故其并非在吞噬细菌后才有活性,B错误;
C、溶酶体内的水解酶不会破坏自身的溶酶体膜,可能与其膜结构组成有关,如可能被修饰后不被该水解酶识别分解,C正确;
D、溶酶体膜属于生物膜,其组成成分有蛋白质,D错误。
故选C。
7. 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等共同构成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B. 大肠杆菌没有复杂的生物膜系统,其细胞膜的功能更加多功能化
C. 高等植物相邻细胞间可以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和物质运输
D. 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是运动的,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有三种方式:(1)通学物质传递信息;(2)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3)通过细胞通道来传递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
2、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要点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详解】A、生物膜系统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A正确;
B、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生物膜系统,其细胞膜的功能更加多功能化,B正确;
C、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和物质运输,C正确;
D、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绝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都是运动的,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D。
8. 向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入3H标记的亮氨酸,观察细胞中放射性物质在不同时间出现的位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带有放射性标记的物质会出现在游离核糖体中
B. 带有放射性标记的物质有可能出现在细胞膜上
C. 在囊泡运输过程中,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D. 在囊泡运输过程中,内质网起重要交通枢纽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在细胞内,许多由膜构成的囊泡就像深海中的潜艇,在细胞中穿梭往来,繁忙地运输着“货物”,而高尔基体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详解】A、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中,3H标记的亮氨酸可先进入游离核糖体,参与脱水缩合过程,在信号肽的引导下进入内质网,A正确;
B、3H标记的亮氨酸可参与膜蛋白的合成,故带有放射性标记的物质有可能出现在细胞膜上,B正确;
C、在囊泡运输过程中,需要能量,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中产生能量最主要的场所,故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C正确;
D、在囊泡运输过程中,高尔基体起重要交通枢纽作用,D错误。
故选D。
9. HgCl2是一种影响ATP水解的代谢抑制剂,为探究主动运输与HgCl2的关系,科研人员进行了甲、乙、丙、丁四组实验(+表示加入,-表示不加入),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组别
实验材料
蒸馏水
KH2PO4溶液
HgC12溶液
实验结果
甲
幼嫩胡萝卜片
+
+
-
乙
幼嫩胡萝卜片
-
+
+
丙
成熟胡萝卜片
+
+
-
丁
成熟胡萝卜片
-
+
+
A. 实验的自变量为蒸馏水与HgCl2溶液的有无
B. 与丙组相比,甲组吸收KH2PO4较少可能与其细胞内线粒体、核糖体数量较少有关
C. 实验结果表明,幼嫩组织对磷酸盐的吸收能力大于成熟组织
D.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HgCl2对细胞吸收磷酸盐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分析:信息1:HgCl2是一种可以影响ATP水解的新陈代谢抑制剂;
信息2:四组实验中都加入了KH2PO4溶液,乙组和丁组培养液中加入了HgCl2溶液,甲组和丙组加入了蒸馏水,甲组和乙组加入的是成熟的胡萝卜片,丙组和丁组加入的是幼嫩的胡萝卜片;
信息3:四组实验的培养液在实验前后溶液中磷酸盐浓度差大小是:丙组>甲组>丁组>乙组。
【详解】A、组实验涉及两个自变量:一个是HgCl2溶液和蒸馏水,另一个是成熟的胡萝卜片和幼嫩的胡萝卜片,A错误;
B、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场所,线粒体可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故与丙组相比,甲组吸收KH2PO4较少与其细胞内线粒体、核糖体数量较少有关,B正确;
C、通过乙组和丁组吸收KH2PO4的情况可知,幼嫩组织对磷酸盐的吸收能力小于成熟组织,C错误;
D、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主动运输与HgCl2的关系,D错误。
故选B。
【点睛】
10. 如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及其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膜结构表示叶绿体内膜,B侧为叶绿体基质
B. 图示过程的能量变化是光能转变成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
C. 甲表示色素分子,其中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D. 图示光反应部分过程,水分解为氧和H+的同时还产生电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1、据图分析,图示生物膜吸收了光能,发生了水被分解成H+和O2的过程,因此该生物膜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
2、图示甲为色素分子,可以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3、乙为H+的载体,且能够催化ATP的合成,H+的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说明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4、光能来自A侧,H+运输到A侧参与暗反应,说明A侧为叶绿体基质。
【详解】A、图示生物膜吸收了光能,发生了水被分解的过程,因此该生物膜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图示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A侧为叶绿体基质,A错误;
B、图示过程为光反应,能量变化是光能转变成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B正确;
C、甲表示色素分子,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C正确;
D、图示光反应部分过程,水分解为氧和H+的同时还产生电子,D正确。
故选A。
11. 下列有关实验原理、试剂和实验方法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选用豆浆、淀粉酶、蛋白酶探究酶的专一性,可选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验
B. 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放入0.3g/mL的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
C. 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时需利用无水乙醇分离色素
D.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装片时,需保持细胞活性以便观察有丝分裂全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质壁分离是植物生活细胞所具有的一种特性(细胞体积大,成熟的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液的浓度高时,细胞液的水分就会穿过原生质层向细胞外渗出,液泡的体积缩小,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有限,而原生质体的伸缩性较大,所以在细胞壁停止收缩后,原生质体继续收缩,这样细胞膜与细胞壁就会逐渐分开,原生质体与细胞壁之间的空隙里就充满了外界浓度较高的溶液。
【详解】A、豆浆中含有蛋白质,淀粉酶和蛋白酶都是蛋白质,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不能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A错误;
B、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含有大液泡,放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会失水,发生质壁分离,B正确;
C、无水乙醇用来提取色素,分离色素需要用层析液,C错误;
D、制作装片时细胞已死,无法观察全过程,D错误。
故选B。
12.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的衰老、凋亡和坏死都受基因的控制
B. 细胞衰老时,细胞体积变小,细胞膜的通透性不变,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
C. 细胞分化可以增加细胞的数目和种类
D. 某细胞合成了血红蛋白说明该细胞已经发生了细胞分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多个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一系列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其特征表现为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不可逆性。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该过程中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详解】A、细胞的衰老、凋亡是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受基因的调控,而细胞坏死是由于受到不良环境因素的伤害导致的,与基因的控制无关,A错误;
B、细胞衰老表现为细胞体积变小,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B错误;
C、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表现出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差异,通过细胞分化细胞种类增加,但细胞数目没有增加,C错误;
D、某细胞合成了血红蛋白说明该细胞已经发生了细胞分化,因为控制血红代蛋白的基因属于奢侈基因,D正确;
故选D。
二、选择题:
13. 甲图是一组目镜标有5×和16×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的镜头。乙图中A是放大160倍时所观察到的图像,欲将乙图视野中细胞放大640倍观察(图中B)。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乙图由A状态调至B状态时,视野变暗
B. 目镜应换成①,转动转换器将物镜换成③
C. 放大倍数是指物像长度或宽度的放大
D. 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使右下方的细胞位于视野正中央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根据有无螺纹可以判断出①②是目镜,③④为物镜,目镜的放大倍数与镜头的长度成反比例,物镜的放大倍数与镜头的长度成正比例。乙图:显微镜下放大对象是长度或宽度,A是低倍镜下看到的视野,B是高倍镜下看到的视野。
【详解】A、乙图由A状态调至B状态时,看到的细胞体积变大,细胞数目变小,说明放大倍数变大,实际观察到的面积变小,因而视野变暗,A正确;
B、①和②无螺纹是放大倍数分别为5×、16×的目镜,③④有螺纹分别是放大倍数为40×和10×的物镜,根据题意,乙图的A是放大倍数160倍,应该使用②和④,换成B(640倍),目镜不换,物镜换成③,B错误;
C、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或宽度的放大,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C正确;
D、由于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所以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使右下方的细胞位于视野正中央,D正确。
故选B。
14. 阿胶被称为“中药三宝”之一,是以驴皮为主要原材料热制而成的,呈暗红的凝胶状,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对贫血、营养不良等有明显的疗效。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阿胶能用于治疗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是因为阿胶中含有Fe、Zn、Ca等微量元素,并能为人体提供多种必需氨基酸
B. 由驴皮熬制出来的阿胶呈凝胶状,说明驴皮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C. 驴体内的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直接取决于氨基酸的种类
D. 驴皮细胞内的某种蛋白质含有n条肽链,由m个氨基酸参与合成,则该蛋白质至少含有m+n个氧原子
【答案】ABC
【解析】
【分析】组成细胞的元素有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包括C、H、O、N、S、P、K、Ca、Mg等,微量元素包括Fe、Mn、B、Zn、Mo、Cu等;水是组成细胞含量最多的化合物,蛋白质是细胞含量最多的有机物。
【详解】A、Ca是大量元素,A错误;
B、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其次是蛋白质,B错误;
C、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直接取决于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表现在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的多样性以及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C错误;
D、由m个氨基酸参与合成的蛋白质含有n条肽链,所以肽键数为m-n,每个肽键中只有1个氧,n条链肽,每条链至少有一个羧基,既至少有2n个氧,所以蛋白质中氧原子至少含有(m-n)+2n=m+n,D正确。
故选ABC。
15. 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科学家通过下列实验(如图)进行探究:①用头发将蝶的受精卵横缢为有核和无核的两半,中间只有很少的细胞质相连,结果无核的一半(a)停止分裂,有核的一半(b)能继续分裂;②b部分分裂到16~32个细胞时,将一个细胞核挤入不能分裂的a部分,结果a部分开始分裂、分化,进而发育成胚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结果可以说明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有关
B. 实验①中,b部分细胞属于实验组,a部分属于对照组
C. 实验②中,a部分的操作与实验①中的a部分形成对照
D. 该实验说明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代谢和遗传控制中心
【答案】A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该实验存在相互对照,自变量是有核的一半和无核一半,因变量是有核一半正常分裂、分化;又存在自身对照,无细胞核一半挤入细胞核,接着开始分裂分化;因此该实验能说明细胞核与细胞增殖与分化有关。
【详解】A、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细胞核的有无,有细胞核的部分能正常分裂、分化,无细胞核的部分不能正常分裂分化,说明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与分化有关,A正确;
B、实验①中,a、b部分形成对照,其中a部分无细胞核,为实验组;b部分有细胞核,为对照组,B错误;
C、实验②中,a部分挤入一个细胞核,与实验①中a部分的无核形成对照,从而说明细胞核存在时细胞正常分裂、分化所必需的结构,C正确;
D、该实验能说明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有关,不能说明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D错误。
故选AC。
16. 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生了如图甲所示的变化。S代表两种结构间的平均距离,S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由图甲可以看出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远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B. 用黑藻叶片进行该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 图乙中在0~t时间段内,随时间的延长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D. 若放入蔗糖溶液中S在逐渐减小,说明此时细胞液浓度大于蔗糖溶液的浓度
【答案】ACD
【解析】
【分析】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外在原因是由于原生质层两侧存在浓度差,内在原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要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详解】A、根据图甲质壁分离的现象可以看出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远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A正确;
B、观察质壁分离时,黑藻的叶绿体可以显示原生质层的位置,方便观察质壁分离,B错误;
C、0-t阶段,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距离逐渐增大,表明细胞失水,原生质层收缩,细胞液的浓度在逐渐增大,细胞的吸水力逐渐增强,C正确;
D、S逐渐缩小,表明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则此时细胞液浓度大于蔗糖溶液浓度,D正确。
故选ACD。
三、非选择题:
17. 图1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图2表示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Na+的吸收示意图,其中a、b、c表示转运蛋白,“□”“▽”的个数代表分子(或高子)的浓度。据图分析回答(“[ ]”内填序号,“横线”上填文字):
(1)图1中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基本支架为[____]______,该模型被科学家称为_______。细胞外侧为______(填“甲侧”或“乙侧”)。
(2)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______。
(3)分析图2可知,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______,Na+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______。
(4)木糖为五碳糖,细胞膜能转运葡萄糖却不能转运木糖,这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
【答案】(1) ①. ①磷脂双分子层 ②. 流动镶嵌模型 ③. 甲侧
(2)膜上蛋白质(②)的种类和数量
(3) ①. 主动运输 ②. 协助扩散
(4)选择透过性
【解析】
【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协助,也不需要消耗能量,自由扩散的速率与物质的浓度差呈正相关;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可以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既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也需要消耗能量。
【小问1详解】
图1中细胞膜的模型被称为流动镶嵌模型,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细胞膜的外侧有糖蛋白,所以甲侧是细胞外侧。
【小问2详解】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膜上蛋白质(②)的种类和数量。
【小问3详解】
葡萄糖逆浓度梯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属于主动运输,Na+顺浓度梯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属于协助扩散。
【小问4详解】
木糖为五碳糖,细胞膜能转运葡萄糖,却不能转运木糖,表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功能,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18. 为了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①:取10支试管,均分为五组。每组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淀粉酶溶液和2mL质量分数为5%的淀粉溶液。
步骤②:将每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并摇匀。
步骤③:将装有混合溶液的五支试管(编号1、2、3、4、5)分别置于15℃、25℃、35℃、45℃、55℃水浴中。反应过程中每隔1分钟从各支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1滴碘液显色,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如果想验证淀粉酶的化学本质可以用______来检测。
(2)该实验的设计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即______。
(3)在本实验中,各组溶液的pH要保证______,该实验能否选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4)纠正实验步骤后,进行操作。一段时间后,当第3组试管中的反应物与碘液混合开始呈棕黄色时,各组实验现象如表所示(“+”表示蓝色程度)。
组别
1
2
3
4
5
处理温度(℃)
15
25
35
45
5
结果
++
+
棕黄色
+
++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______之间。某同学在进行本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反应时间过长,为缩短反应时间,请你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
【答案】(1) ①. 温度 ②. 双缩脲试剂
(2)步骤②前应先将五组试管中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各自在15℃、25℃、35℃、45℃、55℃的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
(3) ① 相同且适宜 ②. 不能 ③. 利用斐林试剂检测时需要水浴加热,会改变温度,最终影响实验结果
(4) ①. 25℃-45℃ ②. 增加淀粉酶的量或浓度、适当降低底物的量或浓度
【解析】
【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逐渐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小问1详解】
本实验目的是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因此自变量为温度,淀粉酶的本质为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出现紫色,因此验证淀粉酶的化学本质需要用双缩脲试剂来检测。
【小问2详解】
根据实验目的和步骤③,步骤②前应先将五组试管中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各自在15℃、25℃、35℃、45℃、55℃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再将其混匀,以保证底物和酶在反应前达到相同的预设温度。
【小问3详解】
该实验中自变量为温度,pH为无关变量,各组溶液的pH要保证相同且适宜,该实验不能选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原因是斐林试剂使用时需要水浴加热,会改变反应过程的预设温度,影响实验结果。
【小问4详解】
试管3中的反应物与碘液混合开始呈棕黄色时,说明淀粉被分解完,而其它组还存在蓝色,说明还存在未被分解的淀粉,因此实验温度中3号试管内酶的活性最高,但由于温度梯度较大,因此不能确定该淀粉酶最适温度为35℃,但可以说明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25℃~45℃之间。为了加快反应,在不改变自变量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酶量或适当降低底物的浓度,都会使反应时间缩短。
19. 图1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发生的某些生理过程,其中I、II、Ⅲ表示物质,①-⑥表示气体的转移途径,图2表示该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速率(用CO2吸收速率表示)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1)图1中物质I分子结构简式为_________,物质III生成具体场所是_________,葡萄糖初步分解的场所是_________。
(2)该植物处于图2中B点状态时,该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葡萄糖的生成速率______(填“大于”、“等于”、“小于”)呼吸作用葡萄糖的分解速率,如果该植物处于图2中A点状态时,图1中气体转移途径有_________(用序号表示)。
(3)菜农们常采用夜间降低大棚温度的方法提高蔬菜的产量,试说明这样做的科学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有些农民急功近利,将夜间温度降低到10℃以下,其结果是大棚蔬菜的产量反而下降很多,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A-P~P~P ②. 线粒体内膜 ③. 细胞质基质
(2) ①. 大于 ②. ③⑤
(3) ①. 夜间适当降温,降低了夜间呼吸作用强度,减少夜间有机物的消耗,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②. 降温程度过大,影响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影响某些酶,色素等有机物的合成,进而影响白天光合作用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1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发生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图中Ⅰ、Ⅱ、Ⅲ分别表示ATP、ATP、水。
图2表示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速率,图中A点表示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表示光补偿点,C点为光饱和点。
【小问1详解】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能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ATP的分子结构简式为A-P~P~P。Ⅲ表示水,产生水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葡萄糖初步分解的阶段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场所是在细胞质基质。
【小问2详解】
B点表示光补偿点,此时对于整个植株来说,植物的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但该植株还有一些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叶肉细胞光合作用葡萄糖的生成速率大于呼吸作用葡萄糖的分解速率,如果该植物处于A点状态时,植株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故图1中气体转移途径有③⑤。
【小问3详解】
夜间适当降温,降低了夜间呼吸作用强度,减少夜间有机物的消耗,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故夜间可以降低大棚温度的方法提高蔬菜的产量;将夜间温度降低到10℃以下,会影响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影响某些酶,色素等有机物的合成,进而影响白天光合作用。
20. 图1表示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图2图3分别表示高等动物甲、高等植物乙细胞有丝分裂的部分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D段表示______,此阶段主要完成______,同时细胞适度生长。EF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图2、图3分别处于图1中的______段(填字母)。
(2)图2细胞的下一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等于______。
(3)图3结构H为______,该细胞不可能是叶肉细胞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1) ①. 分裂间期 ②. 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 ③. 着丝粒分裂 ④. DE和FG
(2)1:0:1 (3) ①. 细胞板 ②. 叶肉细胞是高度分化的在植物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分裂
【解析】
【分析】分析图1:BC段形成原因是DNA复制;CE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表示G2期,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EF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表示有丝分裂后期;FG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
分析图2: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
分析图3: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结构H为细胞板。
【小问1详解】
细胞的增殖周期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两个过程,图1中AD段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等物质准备,处于分裂间期。据图可知,EF段之后每条染色体有1个DNA,故EF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该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图2、图3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和末期,故对应图1的DE和FG段。
【小问2详解】
图2中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其下一个时期是后期,在后期着丝粒分裂,每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且都转变成了染色体,所以此时没有染色单体,每条染色体上只含1个DNA分子,即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等于1:0:1。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图3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结构H能将细胞分为两部分,为细胞板。叶肉细胞是高度分化的在植物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分裂,不会出现有丝分裂的末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浏阳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不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