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全国卷)
押全国卷7—8题 自然地理(一)-备战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全国卷)
展开
这是一份押全国卷7—8题 自然地理(一)-备战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全国卷),文件包含押全国卷78题自然地理一解析版-备战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全国卷docx、押全国卷78题自然地理一原卷版-备战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全国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押全国卷7—8题 自然地理(一)
地球上的大气
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各省区历年高考的重点,需要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风、气压带风带、天气系统、气候等知识点。高考主要的命题趋势:利用各种区域图和统计资料设置特殊情境,选择题主要考查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探究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高考中,选择题主要以图表材料切入,要求分析气温与降水的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锋面类型的判段和天气特征分析,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规律等;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天气系统、气候特征是重要考点。锋面天气系统是高考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判断及天气,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难度较大。
通过对暴雨、台风、寒潮等天气现象的分析,说明不同区域重要天气系统的特点,培养综合思维能力,观察日常生活中天气变化特点,思考天气系统的影响,能合理应对各种天气变化,提升地理实践力。
01 大气受热过程
典例1(2023·四川省成都市·统考一模)雾凇由过冷水汽(温度低于0℃)随微风在枝条等物体上不断冻结积聚而形成。西北内陆沙漠地区降雪后,在梭梭林等植株上容易出现雾凇现象(下图)。据此完成下面1-3小题。
1.西北内陆沙漠地区雾凇多形成于雪后晴朗的夜晚,其直接原因是( )
①空气湿度大 ②地表湿度大 ③地面辐射强 ④大气逆辐射弱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该地同一植株上雾凇易形成于( )
A.迎风面 B.背风面 C.向阳面 D.背阴面
3.研究发现,西北内陆沙漠地区植株的枝条末端更易形成雾凇,其主要原因是( )
A.距地面高,气温较低 B.直径小,更易吸附水汽
C.遮挡较少,光照较强 D.蒸腾作用强,湿度较大
【答案】1.D 2.A 3.B
【解析】1.①空气湿度大是雾凇形成的重要条件,故①正确;②地表湿度大与雾凇形成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故②错误;③雪后的地面被白雪覆盖,白雪反射率高,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较少,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故③错误;④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差,气温低,有利于雾凇形成,故④正确;故D①④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故选D。
2.雾凇是一种附着于地面物体(如树枝、电线)迎风面上的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冰层。当空气中的水蒸气碰上温度低于0℃的物体马上凝华成固态时,便会结成雾凇层或雾凇沉积物。因为水蒸气是由微风携带来,因此同一植株上雾凇易形成在迎风面。雾凇主要形成于夜晚,没有向阳面和背阴面之分。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故选A。
3.树木的枝条末端距离地面并不是都较高,下垂的纸条距离地面较近,故A选项错误;枝条末端直径更小,更易吸附水蒸气形成雾凇,故B选项正确;雾凇主要形成于夜晚或阴天,有阳光照射不会形成雾凇,故C选项错误;西北地区寒冷的冬季,植物蒸腾作用非常弱,故D选项错误;故选B。
典例2(2023·河南·模拟预测)风沙肆虐的沙漠一直是蔬果生产的禁区,日光温室可以极大地改变这一现状。南疆地区早期建成的温室,普遍存在着冬季夜间室内冻害时常发生的问题。水幕集热一地暖加温系统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研究表明,日光温室后墙白天接收太阳总辐射约占温室接收太阳总辐射的50%~60%,夜间,室内获得的热量中墙面放热量约占1/3,地面放热量约占2/3。此外,土壤夜间放热性能较为稳定,受气候条件影响小。据此完成下面4-6小题。
4.日光温室建设厚实后墙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①减少冻害 ②阻挡风沙 ③增大温差 ④保湿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5.电动卷帘可根据温度高低对玻璃进行择时覆盖。据沙漠地区的气温变化分析电动卷帘覆盖的时间是( )
①冬季白天 ②冬季夜晚 ③夏季白天 ④夏季夜晚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与一般的温室大棚(没有墙体)相比,日光温室的优势是( )
A.采光面积更大 B.保温节能效果更好
C.深受农户青睐 D.成本回收更快
【答案】4.A 5.C 6.D
【解析】4.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将白天墙体获得的热量传递给土壤,夜晚气温很低时土壤也能稳定放热而减少冻害,①正确;当地位于西北地区,风沙较大,墙体有助于阻挡风沙,②正确;墙体厚实,蓄热能力强,保温效果好,③错误;墙体厚实对保湿作用不明显,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故选A。
5.冬季夜晚,沙漠气温过低,电动卷帘覆盖可以起到保温作用,②正确;夏季白天,气温过高,电动卷帘覆盖可以减轻温室效应,③正确;冬季白天,需要打开卷帘来提升温室内部的温度,①错误;夏季夜晚,温度适宜,电动卷帘不需要进行覆盖,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正确,故选C。
6.一般的温室大棚没有墙体,因此采光面积更大,采光效率更高,A错误;日光温室保温性能好,但是不节能,B错误;日光温室多采用钢材制造,造价高,农户积极性以及接受度不高,C错误;日光温室大棚可以生产反季节果蔬,售价较高,成本回收较快,D正确。故选D。
解题秘籍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环节,如下图所示:
2.大气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沙尘天气、云层越厚、温室气体排放、地表铺沙子或石子、塑料大棚、玻璃温室、地膜覆盖、冬季人造烟雾和浇水防冻等,都使大气逆辐射增强,气温升高/温差变小;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大气逆辐射弱,但太阳能丰富,而湿润的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太阳能缺乏。
3.太阳辐射强弱与昼夜温差大小判断
02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典例1(2021·全国甲·高考真题)增加屋顶的太阳辐射反射率可以减小建筑物增温幅度,降低城市气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功能区中,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城市热环境影响最大的是( )
A.高密度居住区 B.文教区 C.低密度居住区 D.工业区
2.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降低城市气温最明显的是夏季( )
A.冷锋过境日 B.低压控制期 C.暖锋过境日 D.高压控制期
【答案】1.A 2.D
【解析】1.根据题干,“增加屋顶的太阳辐射反射率可以减小建筑物增温幅度,降低城市气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屋顶面积越大,反射率越高,与文教区、低密度居住区和工业区相比,高密度居住区住房多,安装高反射率屋顶能最大限度减小建筑物增温幅度,降低城市气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热环境影响最大。BCD错误,A正确。故选A。
2.根据题意,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降低城市气温最明显的时间是气温最高、反射率最强的时候,冷锋、暖锋和低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气温较低,反射率较低,高压控制期,天气晴朗,气温较高,反射率高,对城市气温降低最明显,ABC错误,D正确。故选D。
典例2(2022·全国乙·高考真题)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 )
A.1时 B.7时 C.13时 D.19时
4.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5.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 )
A.北高南低,梯度大 B.北高南低,梯度小
C.南高北低,梯度大 D.南高北低,梯度小
【答案】3.C 4.D 5.B
【解析】3.氦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故释放气球后气球在垂直方向上会上漂,在水平方向上会受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影响,先向北漂,故当时风向为偏南风,受偏南风的影响飘向北,随着海拔的上升,再转向西南,故随后应受东北风的影响飘向西南,由图可知,13时该地近地面吹偏南风,随着海拔的上升吹东北风。故C正确,1时、 7时、19时和该风向不对应,故ABD错误,故答案选C。
4.由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在沿海地区,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海陆风的形成主要是受下垫面性质影响,故图中高度较低的风向代表海陆风。15时风速最大,代表了海风较明显,为东南风,可推测陆地总体在海洋的西北方向。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选D。
5.材料中显示该地某日海陆风明显,说明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梯度较弱,如果气压梯度较强,则当地盛行风强于海陆风,则海陆风不明显,海拔越高受地面的海陆热力性质影响越小,受当地一般的盛行风影响大,由图知在高空500m处偏北风实力强,故当地气压场为北高南低。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
解题秘籍
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关键点
(1)高压的气压值一定高于低压
不正确。气压高低的比较是在同一海拔基础上进行的,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下图中甲、乙两地的气压一定大于丙、丁两地。甲地气压高是相对于同一海拔的乙地而言,丙地气压高是相对于同一海拔的丁地而言,图中四地的气压值大小是:甲>乙>丙>丁。
(2)气温高的地方都是低压,气温低的地方都是高压
不正确。只有热力作用形成的气流符合上述规律,而动力作用形成的不符合上述规律,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3)常见热力环流及应用
①海陆风/湖陆风: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多为避暑胜地。
②山谷风:由山坡热力变化形成,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③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热岛效应):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4)把握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
2.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低纬环流圈: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在高空向极地方向流动。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时堆积被迫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因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称为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在地表,副热带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一部分向极地方向流动。在极地地区,由于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分别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2)气压带、风带的性质
赤道低气压带:赤道附近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在高空遇冷凝结水汽,形成多雨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0°地区温度高,盛行下沉气流,水汽少,形成少雨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地区盛行上升气流,多降雨,气候温和,形成多雨带。
极地高压带: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气温寒冷,形成干燥的少雨带。
信风带——少雨带(大陆西岸)
西风带——多雨带(大陆西岸)
极地东风带——少雨带 (大陆西岸)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移动规律:气压带和风带北半球夏季(7月)偏北,北半球冬季冬季(1月)偏南,大约移动5-10个纬度。
3.季风环流
亚洲为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太平洋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当最大的陆地相邻最大的海洋,就形成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气压带和风带被切断,形成不同的气压中心,这种情况在北半球更加明显。
典型地区及形成原因:
世界上比较大的季风区包括东亚、南亚、东南亚北部(中南半岛)、澳大利亚西北部和东南部、美国东南部、南美洲东南部等地区,其中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季风是东亚季风区。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亚季风区(西北季风和东南季风);南亚、东南亚的东北季风
②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南亚、东南亚的西南季风;澳大利亚西北季风等
由于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7月北移、1月南移),当东南信风移到北半球或东北信风移到南半球时,由于地转偏向力发生变化而造成风向的改变。
03 天气系统
典例1(2023·贵州毕节·统考一模)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节选唐·岑参《自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据此完成下面1-3小题。
1.此时北半球的季节最接近是( )
A.春初 B.夏初 C.秋初 D.冬初
2.“胡天”可能是指我国( )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北地区
3.此时影响该地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答案】1.C 2.B 3.A
【解析】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此时是农历8月,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是秋初,C正确,故选C。
2.从材料中可以读出,这首诗有一个地名是轮台,结合历史知识,此地在新疆,此外八月降雪也说明此地的纬度较高,因此“胡天”是指我国的西北地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秋初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并且能带来降温降雪的是冷锋,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典例2(2023·河南开封·统考二模)露点是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一般在温度等其它因子相近的情况下,湿空气比干空气密度小,当干空气向湿空气移动时,会将湿空气强迫抬升,形成锋;这类锋线通常称为“干线”。下图示意某区域近地面天气图。据此完成下面4-5小题。
4.图示区域的天气系统是( )
A.北半球气旋 B.北半球反气旋 C.南半球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5.此时,干线附近( )
A.温差较大 B.风力较大 C.气流下沉 D.湿度降低
【答案】4.A 5.D
【解析】4.由图可知,该区域北部地区温度普遍低于南部地区,符合北半球气温分布规律,排除C、D项;根据风向可知,该区域近地面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向中心辐合,应为北半球气旋,A正确,B错误。故选A。
5.由上题分析可知,乙处附近的锋线为“干线”,两侧温差较小、风力较小,A、B项错误;乙处锋线附近气温较高,该线附近气流辐合上升,C项错误;“干线”过境会出现湿度的显著下降,D正确。故选D。
解题秘籍
1.冷暖锋的比较
分类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天气
过境前
受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
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过境时
阴雨,大风,雨雪,降温天气
降雨,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受冷气团控制,气压高气温低,天气晴朗
受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
降水位置
锋后
锋前
实 例
寒潮和沙尘暴
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地区春雨
符号
2.冷锋和暖锋的判别
①看箭头方向——冷锋箭头方向相对;暖锋箭头方向同向。
②看降雨位置——冷锋降雨在锋后;暖锋降雨在锋前。
③看坡度——冷锋坡度大;暖锋坡度小。
④看符号——冷锋方向用表示;暖锋方向用表示。
3.气旋和反气旋的异同
分类
气旋
反气旋
图示(北半球)
气压分布状态
低压中心
高压中心
近地面
北逆南顺
北顺南逆
垂直气流状况
上升
下沉
高空气流状况
北顺南逆
北顺南逆
天气特征
多雨
晴朗
天气实例
台风
寒潮
4.锋面气旋的判读
①判断锋面性质:气旋东部气流来自较低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高纬移动时,遇到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同样的,气旋西部气流是来自高纬度地区,向低纬运动时会遇到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即“东暖西冷”,南北半球都一样。
②判断雨区位置:雨区总位于冷气团一侧,故暖锋雨区在锋前,冷锋雨区在锋后。
③总结:“东暖西冷”——气旋东侧为暖锋,西侧为冷锋;
“前暖后冷”——暖锋雨区在锋前;冷锋雨区在锋后。
5.风力的大小的判断方法
(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稀疏,风力越小。如下图:M处的风力大于N地的风力。
(2)不同图中,相同比例尺,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B处风力大于A处。
(3)不同图中,若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相等,则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C处风力大于D处。
04 气候
典例1(2022·全国甲·高考真题)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1-3题。
1.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 )
A.提供水源 B.挡风保暖 C.食物丰富 D.围猎场所大
2.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 )
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弱 C.温度较高 D.径流较少
3.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
A.缺乏鼠类食物 B.冷空气易集聚
C.地下水位高 D.鼠类天敌多
【答案】1.B 2.D 3.C
【解析】1.据材料可知,杭盖草原为蒙古族的牧场,纬度较高,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强烈,气候寒冷。选择有山地的地区南坡即阳坡越冬,相比北坡而言,一方面日照时间较长,光热条件较好,另一方面,位于西北季风的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较温暖,B正确。山地的水源、食物相比浅丘和河谷没有优势,AC错误。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猎人以狩猎为生,故围猎场所与游牧民族选择山地越冬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2.杭盖草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A错误。温度与坡向和海拔有关,与坡度无关;蒸发与温度和坡向有关,小尺度范围内影响很小,BC错误。缓丘草原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径流速度较慢,有利于下渗,地表径流更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牧草生长更好,D正确。故选D。
3.据材料可知,鼠类通过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打洞为其提供栖息和生活的场所,在河谷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打洞常常被地下水淹没,导致无法栖息,所以鼠类往往远离河谷地区生活繁衍,故导致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C正确。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鼠类食物丰富,A错误。河谷位于缓坡之间,冷空气集聚作用不明显,B错误。河谷与缓坡空间距离并不远,天敌数量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C。
典例2(2023·河南郑州·统考二模)呼伦湖(左图)为内蒙古地区最大湖泊,受湖泊自身特征和区域内气象因素等影响,呼伦湖不同部位冰情复杂。在呼伦湖湖冰冻结消融过程中,湖泊南部是最早开始结冰的区域。右图为呼伦湖封冻期与气温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4-6小题。
4.呼伦湖南部水域结冰最早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湖泊盐度较低 B.湖泊深度较大 C.湖泊水域封闭 D.纬度位置较高
5.受大风天气影响,呼伦湖融冰最早的区域是( )
A.西南部湖区 B.西北部湖区 C.东南部湖区 D.东北部湖区
6.呼伦湖封冻期( )
A.长短与同时段平均气温呈正相关 B.累积负积温高,结冰早
C.累积负积温低,封冻时间长 D.同时段平均气温和累积负积温呈负相关
【答案】4.C 5.B 6.C
【解析】4.由图文资料可知,南部地区无河流注入,湖泊盐度相对高,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湖泊深度,B错误;湖区冬季大风天气较多且以西北风为主,导致呼伦湖西北岸一带在初冰期刚结的冰被风吹到东南岸并大量累积,所以湖东南岸较西北岸结冰早;呼伦湖南部湖泊水域面积较小,轮廓封闭,“南部较浅",为浅水湖湾,所以南部湖水储热较少,受陆地降温快的影响大,南部湖水降温冷却快,开始结冰的时间较早。C正确;南部地区纬度较低,D错误。故选C 。
5.从风速上分析,强风对湖冰冰情造成影响的主要是风速较大时会加快湖面空气流通,在融冰期间,强风天气会加大湖面的风浪,冰会因风浪冲击作用而破裂成块,使开始融化的湖冰破碎,加快融化速率;大风天气使得开始融化的湖冰更加脆弱,会被风吹散吹乱并形成较多较大的冰面裂缝,从而加快了湖冰的消融速率。在融冰期由于西北风的影响,使得西北岸的融化破碎的冰块被风吹到东南岸并大量累积,使东岸的冰融化则相对较慢。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由图文资料可知呼伦湖封冻期长短与同时段平均气温呈负相关,A错误;冬季气温初始降温早,结冰早,与累积负积温关系不大,B错误;累积负积温低,说明低温期延续时间长,有利于封冻,封冻时间长,C正确;读图可知同时段平均气温和累积负积温呈正相关,D错误。故选C。
解题秘籍
1.影响气候的因素
(1)纬度: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温度带划分)
(2)地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阳坡气温高于阴坡;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背风坡多有焚风效应;同一侧山腰降水最多
(3)海陆位置:从沿海向内陆温差越来越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降水越来越少
(4)大气环流:低压、西风带降水多;高压降水较少;海洋吹向陆地的风湿度较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判断方法8/0)
(6)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面(下垫面)状况,影响气候。如植被覆盖率和湿地面积增加会调节局部气候的温差和空气湿润度,排放CO2会使气温升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加剧
2.全球气候类型
掌握气候特点、分布规律、成因等。
3.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前预测
(2023·安徽合肥·模拟)1815年4月,地处东南亚的S岛发生人类历史上最强的火山喷发事件,在距离S岛800km以外的人们连续多日听到隆隆的雷声,看见飘动的灰尘。受此事件影响,1816年北半球盛夏出现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低温天气,造成西欧、亚洲、北美农作物大范围减产。下图示意火山喷发后海拔25km处大气温度距平和北半球陆地年降水量距平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1-3小题。
1.海拔25km处位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2.造成北半球农作物大范围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对( )
A.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B.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C.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 D.地面的保温作用减弱
3.1816年北半球陆地年降水量距平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海陆温差减小,季风环流减弱 B.海陆温差增大,季风环流减弱
C.海陆温差减小,季风环流增强 D.海陆温差增大,季风环流增强
【答案】1.B 2.A 3.A
【解析】1.对流层的平均厚度是12km,自对流层顶向上至50-55千米高度的范围为平流层,所以海拔25km为平流层,B正确。故选B。
2.据材料可知,1816年北半球盛夏出现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低温天气,得出火山喷发产生大量火山灰飘在空气中,导致大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火山灰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气温降低,A正确,C错误;空气中的火山灰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但保温作用增强会使气温升高,与结果不符,BD错误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
3.1816年北半球陆地年降水量距平值为负,说明1816年降水偏少。火山灰削弱太阳辐射,会使海陆温差减小,BD错误;海陆温差减小,会使季风环流减弱,夏季风减弱,降水减少,A正确,C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
【答案】1.A 2.C 3.D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和读图可知,无海陆风天气情况比较稳定,昼夜温度差异较小,故曲线①代表无海陆风时气温平均日变化,曲线②代表有海陆风时气温平均日变化,有海陆风时,气压差异较大,故曲线③代表有海陆风时气压平均日变化,曲线④代表无海陆风时气压平均日变化,所以图中代表宁波市无海陆风时气温平均日变化及气压平均日变化的曲线分别是①④,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曲线③代表有海陆风时气压平均日变化,宁波白天吹海风,风速最大的时刻应为白天气压最低的时刻,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大约为15时左右,所以宁波市海风(平均日变化)风速最大的时刻是15时左右,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宁波东侧为海洋,晚上吹陆风,由于位于北半球,所以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所以应为西北风,因此宁波市陆风的风向大致为西北风,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3·安徽淮北·统考一模)下图为2022年4月20日20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据此完成下面4-6小题。
4.图中甲丙两地气压差值最大可能为( )
A.5 B.10 C.14 D.15
5.此时,风向为偏南风且风速较大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图中锋面系统过境前后,甲地气压变化状况是( )
A.降低 B.先降低后升高 C.升高 D.先升高后降低
【答案】4.C 5.B 6.B
【解析】4.读图可知,两地中,丙地气压高于甲,甲低气压值为1000<甲<1005,丙气压值为1010<丙<1015,故最大气压值应为5<气压差<15。两地气压差值最大取值接近15,结合选项,应为14,ABD错,C对。故选C。
5.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地转偏向力方向偏转,北半球为向右偏。由图中等压线分布可判读,甲乙丁三地为偏南风,丙地位偏北风,C错。等压线越密集,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读图可见乙处等压线最密集,故甲乙丁三地中,风速最大的应为乙,AD错,B对。故选B。
6.由图可见, 甲此时位于低压槽东南方向,随锋面推进,低压中心和低压槽向东南方向运动,受冷锋过境影响,甲先被锋前暖气团控制,气压降低,过境后冷气团取代暖气团,影响甲地,冷气团气压更高,使甲处气压增加。综上分析,甲处气压应先降低后升高,ACD错,B对。故选B。
(2023·陕西汉中·统考一模)下图为亚洲某区域冬季等压线分布图,图中控制B地的天气系统12小时前形成于其东南方向,此后持续向西北移动,据此完成下面7-9小题。
7.关于上图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此时阴雨连绵 B.乙处附近可能有冷锋存在
C.A处此时狂风暴雪 D.E处较F处风力更强劲
8.B地气压在图示时刻前后12小时内的变化规律为( )
A. B. C.D.
9.C地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答案】7.B 8.D 9.B
【解析】7.甲处位于高压中心的高压脊处,降水稀少,A错误;乙处处于低压中心的低压槽,且位于低压中心的左侧,可能存在冷锋,B正确;A处是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C错误;E处等压线稀疏,F处等压线密集,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
8.B地在图示时刻受低压中心控制,且该低压中心是12小时之前自东南向西北移动至B地,判断该低压中心来临之前,B地气压值较高,后随着低压中心来临气压值达到最低,待低压中心过境后B地气压值再逐渐升高。故本题选D。
9.C地北侧气压值较高,水平气压梯度力自北指向南,该地位于北半球,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东北风,故本题选B。
(2023·陕西咸阳·统考一模)2022年8月23日,欧洲干旱观测站(EDO)的研究显示,欧洲正面临至少5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该洲大陆近三分之二的地区处于预警和警戒状态,内河运输、粮食生产和能源供应整体堪忧。据此完成下面10-12小题。
10.欧洲干旱观测站(EDO)监测干旱的指标来自( )
①对降水量的监测 ②对土壤湿度的监测 ③对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辐射的测量 ④对气温的监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造成欧洲多国极端高温和干旱天气发生的根本成因是( )
A.西风势力弱,降水减少 B.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减弱,增湿作用不明显
C.受东北信风带影响,降水减少 D.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异常,盛行下沉气流
12.受极端干旱影响,下列国家内河航运量出现明显下降的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波兰
【答案】10.A 11.D 12.C
【解析】10.干旱发生时,降水量少,光照充足,受太阳辐射影响,土壤湿度减小,所以降水量的监测以及土壤湿度的监测是重要的监测内容;对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辐射的测量能直接有效的反映作物的干旱情况,也是监测干旱的重要的指标内容,A正确。气温影响蒸发,但区域干旱情况主要看降水与蒸发的比值,且蒸发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如气温、风速、蒸发面积等),所以相比而言,气温监测不是区域干旱情况的主要指标来源。故选A。
11.注意时间信息“8月”,正值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异常,其北移的幅度大,盛行下沉气流,使得欧洲多国受副高的影响,降水异常偏少,D正确。该季节降水异常偏少主要与气压带相关,风带不是主要原因,且欧洲受东北信风的影响小,AC错。洋流一般较为稳定,且主要影响沿岸地区,洋流不是主要原因,B错。故选D。
12.英国、法国临近海洋,海运占据一定比例,且用于发展航运的河流较少,内河运输下降并不明显,AB错误;德国境内流经莱茵河、多瑙河等,河流航运发达,内河航运量大,受干旱天气影响,内河航运量出现明显下降,C正确;波兰的河运可依靠波德边境的奥得河,受干旱天气影响,会造成运量下降,德国也利用奥得河,运量也会下降,且总的来看,德国下降较波兰明显,D错误。故选C。
(2023·四川成都·统考二模)北京北部山区某地季节性冻土发育典型。下图示意1975—2015年该地40cm、80cm深度冬季平均地温以及年最大冻结深度的年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13-15小题。
13.①②③分别代表( )
A.最大冻结深度、40cm冬季平均地温、80cm冬季平均地温
B.40cm冬季平均地温、最大冻结深度、80cm冬季平均地温
C.最大冻结深度、80cm冬季平均地温、40cm冬季平均地温
D.40cm冬季平均地温、80cm冬季平均地温、最大冻结深度
14.1995至2015年期间,该地( )
A.气候趋冷,初冻日趋于提前 B.气候趋暖,初冻日趋于提前
C.气候趋冷,初冻日趋于延后 D.气候趋暖,初冻日趋于延后
15.与大兴安岭地区相比,该地季节性冻土( )
A.冻结深度大、解冻日期早 B.冻结深度大、解冻日期晚
C.冻结深度小、解冻日期早 D.冻结深度小、解冻日期晚
【答案】13.C 14.A 15.C
【解析】13.读图可知,①位于最上方,年最大冻土深度有大于80cm的情况,因此①表示最大冻结深度;冬季气温低,越接近地表,地温受大气温度影响越大,地温越低,40cm深度冬季平均地温比80cm深度冬季平均地温要低,因此②为80cm冬季平均地温、③为40cm冬季平均地温。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读图可知,1995至2015年期间,40cm、80cm深度冬季平均地温中体呈下降趋势,最大冻结深度呈增加趋势,可以反映出气候趋于寒冷,由于气候趋冷,冻土持续时间延长,初冻日趋于提前,终冻日趋于延后。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北京比大兴安岭纬度低,气候更为温暖,因此土壤冻结深度更小;由于春季气温回升更快,解冻日期也更早,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3·云南·统考一模)云瀑是云体顺着风向翻过山岭后,向低处倾泻成瀑布状的天气现象。在西藏日玛那雪山、江西庐山、湖南张家界等地均能看到云瀑奇观。日玛那雪山处在珠穆朗玛峰和干城章嘉峰之间(下图),某摄影爱好者从岗巴县拍摄到日玛那雪山上壮阔的云瀑美景。据此完成16-17题。
16.云瀑常常出现的时间是( )
A.湿润的清晨 B.晴朗的清晨 C.湿润的午后 D.晴朗的午后
17.图示日玛那雪山云瀑景观拍摄的季节及其形成的主要动力是( )
A.夏季东南季风 B.夏季西南季风 C.冬季东北信风 D.冬季盛行西风
【答案】16.A 17.B
【解析】16.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它们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形成条件一是有水汽,二是降温遇冷。湿润的早晨,有充足的水汽,早晨降温多,水汽容易遇形成小水滴、小冰晶,A正确;晴朗的清晨缺少水汽,午后气温高,降温不明显,BCD错误。故选A。
17.由材料“云瀑是云体顺着风向翻过山岭后,向低处倾泻成瀑布状的天现象"可知,云瀑的来向即为风向,且从日玛那雪山东北处的岗巴县可以看到,则可推知形成日玛那雪山上云瀑的主要动力是西南季风,区域盛行西南季风主要在夏季,故选B。
(2023·吉林·统考二模)太巴列湖是巴勒斯坦地区最大的淡水湖,四周为山岭及台地,湖岸地势多陡峭。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约213米。水源自北端流入,再向南端注入约旦河。下图为巴勒斯坦地区水系图以及太巴列湖地区地形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18-19小题。
18.太巴列湖水面常平静无波,但时有狂风巨浪,太巴列湖狂风巨浪的成因是( )
A.冷、暖空气在湖面相遇引起狂风 B.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C.夏秋季节飓风(台风)登陆引发 D.纬度较低对流旺盛
19.上游约旦河注入太巴列湖的水量尚不足流出水量的一半,但该湖在较长的历史时间里水量比较稳定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
A.地处地层断裂地带有地下水补给 B.冬季受盛行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
C.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蒸发旺盛 D.因地势较低周边地区有地表径流汇入
【答案】18.A 19.C
【解析】18.太巴列湖湖面地势低,温度高,四周山岭及台地空气冷却快,密度增大,加之地势陡峭,空气下沉,重力作用显著,冷、暖空气在湖面相遇,形成类似于山谷风的热力环流,从而引起狂风巨浪。太巴列湖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约213米,湖水不易直接受到西风吹拂;飓风(台风)主要影响大陆的东岸地区;该地地处中纬度地区,对流不旺盛,且空气对流不会引起狂风巨浪。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9.上游约旦河注入太巴列湖的水量尚不足流出水量的一半,但该湖在较长的历史时间里水量比较稳定的原因是地处地层断裂地带有地下水补给,冬季受盛行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因地势较低周边地区有地表径流汇入,ABD不符合题意。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蒸发旺盛,不利于水量稳定,C符合题意。故选C。
(2023·安徽·联考模拟)露点是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称为干线。下图示意春季某区域在T时刻的部分气象要素分布。据此完成下面20-22小题。
20.图示干线以西大部分区域正经历( )
A.沙尘暴天气 B.高温天气 C.强对流天气 D.降水天气
21.图示干线南端以西区域气温空间差异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 )
A.海陆位置 B.土地利用方式 C.纬度位置 D.地形起伏状况
22.图示区域位置移向北干线出现的频次越低,原因可能是北部( )
A.植被覆盖率高 B.热量条件较差 C.受洋流影响小 D.水汽来源不足
【答案】20.B 21.D 22.D
【解析】20.由图中信息可知,图中干线以西大部分区域气温都在30°以上,经历的是高温天气,B正确;根据材料,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称为干线。由于干线两侧温度相近,两侧的气压相近,风力小不易产生沙尘暴天气,A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气温远高于露点温度,不易产生降水,D错误;强对流天气通常带来降水,但气温远高于露点温度,不易产生降水,所以并未经历强对流天气,C错误。所以选B.
21.根据图中信息,干线南端以西区域,越往西气温越低,且气温差异较大,海陆位置并不会使得离海洋越远,气温不断降低,其主要影响某一地区的温差,A错误;土地利用方式对气温的影响相对较小,B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干线南端以西区,纬度相差不大,C错误;地形差异较大,干线南端位于华北平原,而往西海拔升高,气温降低,D正确,所以选D。
22.根据材料,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称为干线。图示区域位置移向北干线出现的频次越低。说明气团的水汽差异不大,东侧水汽来源不足,D正确;地处内陆,与洋流无关,C错误;植被覆盖率的差异和热量条件不是形成干线的原因,AB错误,所以选D。
(2023·河南郑州·统考一模)下图为某月11日05时和12日17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据此完成下面23-24小题。
23.12日17时,郑州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4.11日05时至12日17时,华北中部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气温降低 B.风速减小 C.气压降低 D.降水增多
【答案】23.B 24.A
【解析】23.由12日17时郑州附近的等压线可知,此时气压梯度力大致从西指向东,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郑州刮西北风,B对,A、C、D错。故选B。
24.11日05时至12日17时,华北中部等压线变得密集,风速增大,B错;气压从小于1020hPa到1030hPa左右,明显上升,C错;原来位于低压槽,后位于高压中心附近,降水减少,D错;气压升高,且等压线变得密集,说明受强劲的西北风影响,可推测温度降低,A对。故选A。
(2023·贵州贵阳·统考模拟预测)当暖湿空气流经较冷海表面时,往往遇冷凝结形成海雾。海洋锋是指温度、盐度等性质明显不同的海水之间的狭窄过渡带。下图示意某日我国东南沿海海表面温度及海洋锋的分布,该日海洋锋西侧大范围海域被海雾笼罩。据此完成下面25-27小题。
25.图示海洋锋西侧海域易形成大范围海雾的原因有( )
①大气能见度较低 ②近地面大气较稳定 ③海表面温度较低 ④强冷空气持续补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6.下列能正确示意图示海洋锋两侧水温分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7.与周边海域相比,图示海洋锋区海表风速特点及原因搭配正确的是( )
A.风速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B.风速大,海洋表面摩擦力小
C.风速小,局地环流与季风环流相消减 D.风速小,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
【答案】25.B 26.A 27.C
【解析】25.大气能见度较低是海雾的结果,不是成因,①错误;近地面大气较稳定,风力小,有利于海雾形成,②正确;读图可知,图示海洋锋西侧海域海表面温度较低,当暖湿空气流经较冷海面时,往往遇冷凝结形成海雾,故③正确;强冷空气持续补充时风力大,不利于海雾形成,④错误。故选B。
26.读图可知,图示海洋锋西侧海域水温低,东侧水温高,即西北侧是冷水流,东南侧是暖水流,排除②④;冷水流与暖水流相遇时,由于暖水流密度小,暖水流在上,冷水流在下,形成海洋锋,①符合题意,排除③。故选A。
27.据材料“该日海洋锋西侧大范围海域被海雾笼罩”可知,该日风速小,排除A、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处受副高的影响小,主要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且季风环流与局地环流相消减,C正确,D错误。故选C。
(2023·内蒙古·统考一模)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应,形成相同海拔山体内部比外部气温高的现象。山体效应对山体的林线(山地森林带的最高界线)有显著影响,山体内外温差越大,山体效应越强。下图为北美内华达山山体效应模型图。(T1为山体内部近地面大气温度,T2为山体外部同高度自由大气的温度)。据此完成下面28-30小题。
28.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是( )
A.山体内部降水少,天气晴朗,获得太阳辐射多 B.山体内部海拔高,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多
C.山体内部植被稀疏,热容量小,升温快 D.山体内部地形较封闭,热量不易散失
29.有关该地山体效应强弱的季节变化及原理解释正确的是( )
A.夏季强于冬季,夏季晴天多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使得山体地面辐射强
B.冬季强于夏季,冬季晴天多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总量多使得山体增温显著
C.夏季强于冬季,夏季夜长昼短,热量散失少,内外温差大
D.冬季强于夏季,山体内部冬季不易受冷空气影响,内外温差大
30.有关a林线和b林线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林线山体外侧低于内侧是因为外侧受太平洋水汽影响,降水多
B.a林线山体外侧低于内侧是因为内侧为向阳坡,光照条件好
C.b林线山体外侧高于内侧是因为外侧为西风迎风坡,降水多
D.b林线山体外侧高于内侧是因为山体内侧受山体效应影响热量条件好
【答案】28.B 29.A 30.C
【解析】28.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应,形成相同海拔山体内部比外部气温高的现象。对流层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是地面,山体基面海拔越高,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越多,气温就越高,因此山体内部比外部气温高原因是山体内部地面海拔高,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多,B正确;与降水量、地形、植被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29.夏季强于冬季,夏季晴天多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使得山体地面辐射强,与冬季相比,夏季山体内部比外部气温更高,A正确;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总量多,B错误;夏季夜短昼长,C错误;山脉为南北走向,与冷空气风向一致,山体内部冬季易受冷空气影响,D错误。故选A。
30.根据图中方向判断可知,a林线山体外侧朝向东,处于来自太平洋湿润气流的背风坡,降水并不多,且降水多有可能导致林线较高,A错误;东西坡向不分阳坡和阴坡,B错误;b林线山体外侧高于内侧是因为外侧为西风迎风坡,降水多,多地形雨,利于植被生长,C正确;山体内侧受山体效应影响热量条件好,林线应该高,D错误。故选C。
地球上的水
高中地理中水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是高中地理的重点,也是各省区历年高考的常考点,需要重点掌握水循环结合热点问题——城市内涝;河流的补给类型与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海水的性质与海水运动,重点掌握洋流的知识点。
高考主要的命题趋势:利用各种区域图,选择题主要考查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考查综合思维能力,因此区域定位的准确性非常重要,需要考试掌握重要区域的位置特点及其当地其它自然特征。
01 水循环与河流
典例1(2022·全国乙·高考真题)图2显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读图,完成1-2题。
1.1958年7月洪水过程中,图中O、P两点水位变化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 )
A.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 B.O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
C.P点水位上涨,流速较慢 D.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
2.图示资料表明,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 )
A.洪水含沙量大 B.洪峰水位低 C.河床高 D.洪峰流量大
【答案】1.A 2.C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0点的水位低于P点水位,0点水位在上涨,P点的水位在下降,因为洪水过程前水位低,洪水过程后水位高,水位不断在上涨,则流速较快,水位回落则流速较慢,故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
2.从图中可以看出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水位高,流量小,原因是河床的泥沙抬高了水位,故C正确,流量小,侵蚀作用弱,含沙量小,故A错误;图中明显可以看出洪水水位高,流量小,故BD错误;故答案选C。
典例2(2023·陕西渭南·统考一模)地表径流分坡面流和河槽流。坡面流是地表坡面水流运动的过程,植被、土壤、坡度、土地利用状况、坡面面积和位置等均会影响坡面产流。河槽流是各类水体汇入河槽形成的径流。如图为黄土高原罗玉沟流域不同植被覆盖下对坡面侵蚀产流模拟实验的流量过程图。据此完成下面3-5小题。
3.同一流域内,坡面流较河槽流( )
A.持续时间短 B.流量大 C.流速快 D.含沙量大
4.同一坡面的林地和草地覆盖下形成的坡面流( )
A.林地坡面流流量大 B.林地坡面流量线更平稳
C.草地坡面下渗量大 D.草地坡面流量线波动小
5.关于河槽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水流慢,凸岸易堆积泥沙 B.河槽坚硬,河道不易摆动
C.水流加快可侵蚀出露多个地下岩层 D.河槽松软可加快地壳抬升形成曲流
【答案】3.A 4.B 5.D
【解析】3.坡面流只在降水之后一段时间产生,河槽流正常情况下一直不断流,坡面流较河槽流持续时间短,A对;河槽流除了坡面流汇聚,还有地下径流和降水直接补给等,流量更大,B错;流速快慢与坡面和河槽的坡度、落差有关,不能一概而论,C错;含沙量与坡面的植被覆盖、土壤性质有关,不同地点差距较大,河槽流的含沙量除了坡面流输入,还有河床中本身的侵蚀产生的泥沙,坡面流含沙量不一定更多,D错。故选A。
4.从图中曲线可知,林地坡面流流量小且稳定,A错、B对;草地坡面流量随时间变化大,D错;草地坡面流流量大,流动时间短,下渗量比林地小,C错。故选B。
5.河槽流流动过程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A对,不符合题意;当河槽坚硬时,河流对两岸的侵蚀效果有限,河道不易摆动,B对,不符合题意;水流加快,侵蚀力度加大,河流向下侵蚀,地下岩层出露,C对,不符合题意;河槽松软会使河流摆动加大,但地壳抬升过程与河流以及河槽性质无关,是内力作用的结果,D错,符合题意。故选D。
解题秘籍
1.从发生领域、环节等理解水循环的概念
2.水循环问题思路
3.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征
(1)河流的补给类型
①雨水补给——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②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随冬季降雪量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③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④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河流径流量稳定。
(2)河流的特征
①影响河流特征的自然因素
②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人类活动
流量和水位变化
含沙量变化
破坏植被
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
减少
硬化城市路面
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铺设渗水砖
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使河流水位平缓
修建水库
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下游水位平稳
减少水库下游河段含沙量
围湖造田
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02 洋流
典例1(2023·安徽淮北·一模)下图示意某年8月长江口的表层盐度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1-3小题。
1.图中影响等盐度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长江径流 B.海面降水 C.盛行风向 D.夏季气温
2.甲处海域等盐度线明显向东北弯曲,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海陆轮廓 B.洋流 C.地转偏向力 D.径流
3.某货轮从乙海域沿西北方向进入丙海域,货轮吃水深度( )
A.变深 B.先变深后变浅 C.变浅 D.先变浅后变深
【答案】1.A 2.B 3.A
【解析】1.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蒸发、淡水注入等。长江入海口处汇入大量淡水径流,距海口较近处海水盐度降低,等盐度线向外海凸出,A对;图示等盐度线凸出海域降水和夏季气温差别不大,不会造成盐度差异,BD错;盛行风向不能直接影响海水盐度,C错。故选A。
2.海陆轮廓和此处海域盐度关系不大,没有对盐度产生影响的轮廓结构,A错;甲东南侧海域受来自于南方的暖流(台湾暖流)影响,海水向偏北方向运动,长江入海口附近盐度较低海水被推动向东北方向流动,流经区域盐度降低,导致甲处等盐度线向东北方向弯曲,B正确;入海径流向东入海,受地转偏向力应向南偏,导致偏南侧海水盐度降低,不符合题意,C错;径流入海使入海口处等盐度线沿径流入海方向呈现舌状分布,图示甲处明显更偏向北,与题意不符,D错。故选B。
3.由图可见,沿西北方向从乙到丙,海水盐度逐渐降低,乙丙之间纬度接近,海水温度相差不大,故引起海水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为盐度,盐度降低,密度降低,轮船吃水线变深,A对,BCD错。故选A。
典例2(2023·内蒙古通辽·联考模拟)火地岛是世界上除南极大陆以外最南端的陆地,其南部的德雷克海峡以狂涛巨浪闻名于世,号称“杀人海峡”,但夏季穿过该海峡相对安全。下图示意德雷克海峡位置及海峡里3个地点(a、b、c)的不同水深及流速统计。据此完成下面4-6小题。
4.图中德雷克海峡的洋流( )
A.南部洋流流速慢,深层海水流速快 B.北部洋流流速慢,深层海水流速慢
C.南部洋流流速快,表层海水流速慢 D.北部洋流流速快,表层海水流速快
5.导致德雷克海峡成为“杀人海峡”的根本因素是( )
A.风力 B.海陆位置 C.流速 D.温度差异
6.夏季船只穿过德雷克海峡相对安全,其根本原因是( )
A.温差小、风力小 B.气压高、风浪小
C.洋流流速缓慢 D.海冰阻挡作用小
【答案】4.D 5.B 6.A
【解析】4.据图表分析可知,a、b、c3个地点北部洋流流速快,南部洋流流速慢;表层海水流速快,深层海水流速慢,D正确;ABC的描述都不正确。故选D。
5.据图分析可知,西风漂流在德雷克海峡受南美大陆南部和南极半岛的阻挡,狭管效应明显,导致狂涛巨浪,故其根本因素是海陆位置,B正确;风力、流速、温度差异都不是根本原因,ACD错误。故选B。
6.夏季南半球气温较高,德雷克海峡南北温差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盛行西风势力较弱,海上风浪较小,船只穿过德雷克海峡相对较安全,A正确;气压高、风浪小;洋流流速缓慢;海冰阻挡作用小都不是根本原因,BCD错误。故选A。
解题秘籍
1.洋流分类(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就是洋流的流向)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叫暖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叫寒流。
2.洋流成因
主要由盛行风(风带)的吹拂形成。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飘流。在洋流前进时,受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会使洋流发生偏转。
3.分布规律
(1)除北印度洋海区以外的其他海区(8比0模式)
北半球的部分和数字8正规笔顺相同。赤道作为比号,也和比号的笔顺相同。南半球的部分和数字0正规笔顺相同。
(2)北印度洋洋流
在所有洋流中,只有北印度洋洋流会随着南亚季风的风向变化而变化。洋流流向为冬逆夏顺(冬季逆时针旋转,夏季顺时针旋转)。常常用来判断季节。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①在高低纬之间进行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气温。
②对沿岸地区: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①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将海洋深处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且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形成大的渔场。
②上升补偿流能形成渔场。例如秘鲁附近,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补给表层海水,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秘鲁渔场。
(3)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加快污染区海水的净化速度,但扩大海水污染的范围。
(4)对海洋运输的影响
顺洋流航行可以缩短航行时间,减少燃料;寒暖流相遇和寒流上空,往往形成海雾,不利于海上航行;北极地区的寒流会把冰山带过来,威胁海上航行。
考前预测
(2023·四川成都·一模)喀喇昆仑山北麓分布着龙木错(5002米)、松木希错(5045米)等多个因构造运动和气候演变形成的内陆湖泊(下图)。龙木错东侧分布着多达百条砂砾质古湖岸线,其中最高湖岸线海拔为5150-5160米。历史上龙木错和松木希错曾同属一个大湖,分离后龙木错湖面下降速度较松木希错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龙木错和松木希错湖泊分离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抬升,气候趋于暖湿 B.地壳抬升,气候趋于冷干
C.地壳下降,气候趋于冷干 D.地壳下降,气候趋于暖湿
2.在龙木错东侧任一条砂砾质古湖岸线的形成过程中,湖泊面积( )
A.扩大 B.缩小 C.稳定 D.反复变化
3.与松木希错相比,龙木错湖面下降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A.流域面积大 B.降水量少 C.蒸发量大 D.冰雪融水补给少
【答案】1.B 2.C 3.D
【解析】1.由材料可知,历史上龙木错和松木希错曾同属一个大湖,且是由构造运动和气候演变而形成,龙木错东侧分布着多达百条砂砾质古湖岸线,其中最高湖岸线海拔为5150—5160米,高于龙木措和松木希错的海拔。据此可推知,应是历史上气候趋于冷干,原大湖水位下降,加之水底高处(两湖中间部分)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导致两湖分离,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湖岸线是常年稳定湖水位与湖岸的毗邻地带,古湖岸线则反映的是历史上湖面某一相对稳定时期的湖岸线。龙木错东侧分布着多达百条砂砾质古湖岸线,则说明历史时期,湖面水位有多次的涨落,但是在任一条砂砾质古湖岸线的形成过程中,湖泊的水位相对稳定,湖泊的面积也相对稳定,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由经纬度可知,龙木错和松木希错青藏高原西北部;读图可知,两湖泊为封闭的内陆湖泊,所以其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补给。由第1题分析可知,两湖泊分离的原因之一是湖泊中间部分地壳抬升,而龙木错位于隆升地壳的东部,位于西南季风的雨影区,降水少,冰川积雪少;此外,读图可知,周边没有大型雪山冰川融水汇入,龙木错湖区注入河流少于松木希错,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3·四川宜宾·统考二模)艾比湖位于准噶尔盆地西部,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该湖水量季节变化显著。每年3月开始艾比湖湖面面积逐渐减小,10月达到最小。下图示意艾比湖流域及2013年、2017年湖区面积。据此回答下面4-6小题。
4.艾比湖流域的补给水源主要是( )
A.大气降水 B.冰雪融水 C.地下水 D.积雪融水
5.3~10月艾比湖湖面面积变化的原因是( )
①湖区蒸发大 ②入湖径流少 ③下渗量大 ④流出量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与2013年相比,2017年艾比湖流域( )
A.蒸发量减少 B.湖面水位稳定 C.湖陆风增强 D.湖水盐度升高
【答案】4.B 5.A 6.C
【解析】4.据图文可知,艾比湖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河湖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为主,B正确;我国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多分布在季风气候区,A错误;内陆地区地下水埋藏深度深,较难补给湖泊,C错误;积雪融水地区一般指流域地表冬季的积雪,至次年春季随着天气转暖而融化,对河流进行的补给,内陆地区积雪量较小,不是主要补给类型0,D错误,故选B。
5.艾比湖夏半年气温高,湖区蒸发大,①正确;夏季是农作物生长旺季,农业需水量大增,灌溉用水增加,导致入湖径流减少,②正确;3~10月艾比湖湖面面积在逐渐减小,下渗量不会大,③错误;艾比湖属于咸水湖(内流湖),没有流出量,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据图可知,艾比湖2017年湖区范围比2013年湖区范围扩大,蒸发量应该增大,A错误;湖面扩大,水位不稳定,B错误;湖面扩大,入湖淡水增多,湖水盐度降低,D错误;湖面扩大,湖陆风增强,C正确。故选C。
(2023·贵州铜仁·统考模拟)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都阳湖流城产生了较大影响。根据风云气象卫星监测,2022年9月都阳湖面积较历史同期偏小七成,为近10年最小值。下图为都阳湖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下表为2022年国庆节期间南昌天气情况,其中1~3日,南昌市连续高温天气刷新了当地10月份高温纪录。据此完成下面7-8小题。
2022年国庆节期间南昌天气情况
日期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白天天气
夜间天气
风向
10月1日
38℃
28℃
晴
晴
南风
10月2日
38℃
28℃
晴
晴
西南风
10月3日
39℃
28℃
晴
晴
西南风
10月4日
32℃
19℃
多云
多云
北风
10月5日
22℃
18℃
阴
阴
北风
10月6日
18℃
15℃
小雨
小雨
北风
10月7日
17℃
15℃
小雨
阴
北风
7.2022年鄱阳湖面积较历史同期异常偏小的主要原因是( )
①鄱阳湖出湖径流量大于入湖径流量 ②流域内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③赣江等河流水位偏低,顶托作用弱 ④长江干流来水量异常偏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22年10月1~3日,南昌市出现连续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
①2022年夏季亚速尔高压异常强大 ②南昌处于冷锋峰前,增温回暖
③鄱阳湖萎缩,调节气温能力下降 ④偏南风,加剧大气增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7.B 8.D
【解析】7. 2022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异常高温干旱,导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鄱阳湖入湖径流量小于出湖径流量,排除②③;加之长江汛期高温干旱,导致长江干流来水量减少,故①④正确。故选B。
8.亚速尔高压出现在大西洋,对南昌天气很少构成影响,①错误;鄱阳湖湖面萎缩导致调节气温能力下降是持续性事件,而不是短时间发生的事件,③错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大气环流异常、副高异常强大、冷锋锋前暖气团叠加,增温回暖、偏南风的助推导致出现连续性高温天气。②④正确。故选D。
(2023·云南丽江·统考一模)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沙漠中的沙丘顶部多流沙,植被较少,而沙丘底部植被相对丰富。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70-150mm,主要集中在5-9月,年蒸发量2000mm以上,冬季一般有20-30cm深的稳定枳雪覆盖。下图为沙漠中某沙丘剖面图,据此完成9-11小题。
9.沙丘土壤水份最丰富的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0.沙丘1-2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总体变化规律是( )
A.坡顶>坡中>坡脚 B.坡顶>坡脚>坡中
C.坡脚>坡中>坡顶 D.坡中>坡脚>坡顶
11.位于丘间平地处的梭梭等植被,可以有效地( )
A.增加降水,调节气候 B.涵养水源,增加土壤水分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D.保护水土,减轻洪涝灾害
【答案】9.A 10.C 11.B
【解析】9.由材料可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年降水量70~150mm,主要集中在5~9月,年蒸发量2000mm以上,冬季一般有20~30cm深的稳定积雪覆盖,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以降雪的形式存在,降雪量大且稳定。次年,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是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读图可知,坡顶为流沙,坡中为一年生草本,坡脚为梭梭,故从坡顶到坡脚的含水量逐渐增大,故沙丘1~2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总体变化规律是坡脚>坡中>坡顶,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尽管丘间平地有梭梭等植被分布,但植被稀疏,调节气候作用不大,A错误;丘间平地地势低平,土壤水分条件好,植被对涵养水源有一定作用,B正确;该地位于沙漠中,没有农田分布,故C错误;水土流失一般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降水较多的地区,梭梭分布在平地,且该地降水少,不易发生洪涝灾害,不会发生水土流失,D错误。故选B。
(2023·山东烟台·统考一模)科学研究发现,德雷克海峡(如图)的海冰进退影响海峡水流通量,继而对洋流产生影响。据此完成下面12-13小题。
12.海冰的冻结与消融会影响海水盐度,威德尔海每年8月比2月( )
A.温度较低、盐度较高 B.温度较高、盐度较低
C.温度较低、盐度较低 D.温度较高、盐度较高
13.当南极洲及其附近海区温度异常偏低时( )
A.甲、乙洋流流量均增大 B.甲洋流流量增大,乙洋流流量减小
C.甲、乙洋流流量均减小 D.甲洋流流量减小,乙洋流流量增大
【答案】12.A 13.B
【解析】12.海水的盐度和结冰融冰的关系:结冰就是海水结成冰,融冰就是冰融化掉,因为冰块里是没有盐的,所以结冰会析出盐分,从而加大未结冰的海水的盐度。威德尔海每年8月为冬季,2月为夏季,8月时,海水的温度低,海水结冰。故每年8月比2月温度较低、盐度较高,故A正确,故排除B、C、D,选择A。
13.甲为秘鲁寒流、乙为西风漂流。当南极洲及其附近海区温度异常偏低,南极半岛海冰增多使西风漂流在德雷克海峡受阻,阻塞了西风漂流的通道。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慢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快,部分受阻水流北上,加强秘鲁寒流,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冷,加强沃克环流及增强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故B正确,排除A、C、D,选择B。
(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模拟)亚得里亚海是地中海的一个海湾(下图),其洋流是地中海洋流系统的一部分。洋流在海湾内的运动促进了海水更新。据此完成下面14-16小题。
14.图示甲、乙、丙、丁四处表层海水盐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丁乙丙 C.甲丙乙丁 D.丙丁乙甲
15.亚得里亚海西岸表层洋流( )
A.为寒流,且平均流速小于丁处 B.为寒流,且平均流速大于丁处
C.为暖流,且平均流速小于丁处 D.为暖流,且平均流速大于丁处
16.图示M海域多数岛屿形成的主要原因为( )
A.火山喷发 B.泥沙沉积 C.生物沉积 D.板块挤压
【答案】14.C 15.A 16.D
【解析】14.亚得里亚海位于地中海沿岸,受地中海气候影响明显,其南部受副高控制时间更长,北部受西风带影响时间更长。南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更长,晴天多,降水少,蒸发旺盛,故其南部盐度较高,丁地在四地中纬度最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最长,其盐度最高;甲地其纬度最高,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短,且北部有大量河流注入,甲地盐度最低。乙地和丙地处于同纬度地区,降水与蒸发较为接近,丙地有河流注入,使其盐分较乙地相对更低。故其盐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为甲丙乙丁,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从题目可知,亚得里亚海区洋流是地中海洋流系统的一部分,且洋流在海湾内运动,促使海水更新,说明亚得里亚海内部形成一个洋流环流。该地位于北纬40度以北,风向受盛行西风带影响显著,受西南风影响,亚得里亚海东海岸自南向北进入海湾,沿海湾环形运动,在亚得里亚海西海岸由北向南,自高纬向低纬出海湾,故亚得里亚海西海岸应为寒流性质,CD错误;丁处位于亚得里亚海与地中海交界位置附近,且该海域有明显的喇叭口形状,受狭管效应影响,该处流速更快,A正确,B错误。故选A。
16.该地区是由海水淹没平行于海岸的山脊和山谷形成的山地海岸。海岸线的大致方向与地质构造线大致平行,许多港湾和岛屿呈条状。受板块挤压碰撞影响,这一带多为沉降海岸,这一带附近的岛屿是原陆地海水泛滥形成的岛屿,应该是大陆性岛屿,D正确;生物沉积形成的珊瑚岛,大多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区,C错误;冲积岛多由河流泥沙堆积而成,多位于河流入海口,B错误;火山喷发冷却形成的岛大部分是圆形的,岛内通常有高大的火山,A错误。故选D。
(2023·黑龙江大庆·统考一模)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同时也是福建省重要的饮用水源和生产使用水源。近年来,闽江口海域出现一系列诸如毒赤潮暴发、富营养化和缺氧等环境问题。下图示意闽江口海域秋季小潮和大潮期间污染主成分综合指数(圆圈越大,代表污染越严重)。据此完成下面17-19小题。
17.闽江口海域( )
A.潮汐对水体污染影响小 B.大潮期间水体污染严重
C.梅花水道水体污染严重 D.长门水道水体污染严重
18.闽江口海域污染最严重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9.治理闽江口海域污染亟须( )
A.治理流域污水 B.筑堤向海导流
C.筑坝切断潮流 D.控制海产养殖规模
【答案】17.D 18.B 19.A
【解析】17.结合材料中闽江口海域秋季小潮和大潮期间污染主成分综合指数示意图可知,小潮时闽江口海域水体污染严重,尤其是长门水道水体,圈圈大而多,污染严重,而梅花水道相对较轻,圆圈较小而少,污染轻;而大潮时整体污染都较小潮时轻,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8.小潮时入海径流量大,对应污染严重说明闽江口海域水污染主要源于河流上游污染排放,而一年之中,夏季受降雨量增多的影响,径流量较多,入海径流量也增加,污染较秋季更严重,春季和冬季降水量也不如夏季多,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9.结合上题,闽江口海域污染主要来源于河流污染,治理流域污水是最为主要的解决措施,A正确;筑堤向海导流、筑坝切断潮流和控制海产养殖规模都不是解决污染源头的措施,BCD错误。故选A。
(2023·黑龙江·统考一模)卢森堡某低矮山坡海拔485~515m,年平均降水量783mm,植被以山毛榉和橡木为主,成林根系平均深度在1m左右。下列左图示意该山坡不同坡位地下水埋深的季节变化,右图示意该山坡不同坡位山毛榉树干液流(水分在植物体内由根系—木质部—叶片的输送过程)强度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下面20-22小题。
20.山脚地下水埋深季节变化小,反映出( )
A.下渗+地下径流流出≈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入
B.下渗+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入+地下径流流出
C.下渗≈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出+地下径流流入
D.下渗+地下径流流入≈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出
21.7~11月,山坡中部地下水埋深快速下降,其直接原因是( )
A.地表水分快速蒸发 B.通过毛细管向土壤快速补水
C.山毛榉根系直接吸水 D.通过地表径流向山脚快速排泄
22.9月,该山坡的山毛榉生长受水分条件制约明显,其原因是该月( )
①地下水埋深小 ②地下水埋深大
③山毛榉生长较旺盛,需水量较大 ④山毛榉生长缓慢,需水量较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20.D 21.B 22.C
【解析】20.当流入和流出趋向平衡地下水埋深季节变化小,下渗属于流入,蒸发蒸腾属于流出,下渗+地下径流流入≈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出时,山脚地下水埋深季节变化小,D正确,排除ABC。故选D。
21.地表水分快速蒸发不会导致地下水埋深快速下降,故A错误;7~11为植物生长旺季,通过毛细管向土壤快速补水导致山坡中部地下水埋深快速下降,故B正确; 由材料可知,山毛榉根系平均深度在1m左右,7~11月山坡中部地下水埋深在2m以下,所以不可能是山毛榉根系直接吸水导致地下水埋深快速下降,故C错误;地下水埋深较大,不会通过地表径流向山脚快速排泄,故D错误。故选B。
22.如果受水分条件制约明显,说明缺水严重,地下水埋深大、山毛榉生长较旺盛,需水量较大,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C。
(2023·江西景德镇·统考一模)鄱阳湖湖口水龄(水龄指湖水从入湖流到出湖的时间)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而发生变化。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对其下游河床的冲淤产生影响,下表为2003年前后鄱阳湖湖口多年各月水龄平均值(单位:天)。据此完成下面23-25小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
1956-2002
12.9
12.1
11.6
11.3
12.9
15.7
22.7
36.5
39.2
39.5
25.5
13.9
21.21
2003-2016
10.3
11.2
9.6
8.9
10.5
13.5
22.6
31.5
27.1
25.8
14.1
10.6
16.36
23.鄱阳湖湖口水龄夏季较大,主要是因为此时( )
A.鄱阳湖流域降水多 B.长江干流水位高
C.鄱阳湖面蒸发旺盛 D.长江干流流速快
24.2003年后鄱阳湖湖口各月水龄均变小,反映了三峡工程( )
A.拦沙作用明显 B.防洪效果明显
C.抗旱效果明显 D.改善水质明显
25.三峡工程对鄱阳湖湖口水龄影响最大的季节及原因是( )
A.春季三峡放水 B.夏季三峡泄洪
C.秋季三峡蓄水 D.冬季三峡发电
【答案】23.B 24.A 25.C
【解析】23.根据材料可知水龄指湖水从入湖流到出湖的时间,夏季长江流域降水较多,导致长江干流水位高,鄱阳湖水不容易流出湖口,导致湖水从入湖流到出湖的时间的变长,水龄较大,B正确;鄱阳湖流域降水多、长江干流流速快以及鄱阳湖面蒸发旺盛都不是导致鄱阳湖夏季水龄较大的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
24.水龄变小,说明湖水从入湖流到出湖的时间的变短,三峡工程拦蓄河流中的泥沙,导致三峡工程下游河道的泥沙含量减小,水位降低,鄱阳湖水更容易汇入长江干流,水龄变短,故A正确;水龄变短并不能反映三峡工程的防洪效果、抗旱效果和改善水质的效果,故B、C、D错误。故选A。
25.对表格中2003年之前和2003年之后的水龄数据可知,三峡水库蓄水后,秋季(9—11月)水龄的变化最明显,水龄明显变短。故三峡工程对鄱阳湖湖口水龄影响最大的季节是秋季,其主要原因是三峡秋季蓄水,导致三峡工程下游河流水位明显降低,鄱阳湖水体可以快速注入河流,导致水龄降低,故C正确;三峡工程蓄水后(2003年以后),鄱阳湖春、夏、冬三季节水龄的变化幅度均不如秋季明显,故A、B、D错误。故选C。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押全国卷44题 环境保护-备战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全国卷),文件包含押全国卷44题环境保护解析版-备战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全国卷docx、押全国卷44题环境保护原卷版-备战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全国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押全国卷43题 旅游地理-备战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全国卷),文件包含押全国卷43题旅游地理解析版-备战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全国卷docx、押全国卷43题旅游地理原卷版-备战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全国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押全国卷37题 自然地理综合题-备战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全国卷),文件包含押全国卷37题自然地理综合题解析版-备战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全国卷docx、押全国卷37题自然地理综合题原卷版-备战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全国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