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中化学第3章物质的性质与转化本章自我评价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试卷
展开第3章 本章自我评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O—16 Na—23 Cl—35.5 Ca—40 Cu—64 Zn—65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铁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金属铁可以被磁铁吸引
B.铁元素有可变化合价
C.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FeCl2
D.常温下铁片遇浓硫酸会发生钝化
答案 C
解析 铁丝在Cl2中燃烧生成FeCl3。
2.下列关于氨气、液氨、氨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氨气、液氨、氨水的成分相同,均为纯净物
B.氨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C.氨水的密度比水小,且浓度越大,密度越大
D.氨水的溶质为NH3·H2O,是氨水中含量最多的微粒
答案 B
解析 氨水是混合物,A错误;NH3极易溶于水,B正确;氨水的密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C错误;氨水中水的含量最多,D错误。
3.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CCl4。下列不适合作氨气的尾气吸收装置的是( )
答案 C
解析 NH3极易溶于水,若用C项中的装置作NH3的尾气吸收装置,则容易发生倒吸。
4.将过量的CO2气体通入下列溶液中,出现浑浊的是( )
A.CaCl2溶液 B.澄清石灰水
C.饱和Na2CO3溶液 D.溶有NH3的BaCl2溶液
答案 C
解析 CO2不能与CaCl2溶液反应,A错误;过量的CO2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最终生成易溶于水的Ca(HCO3)2,B错误;由于NaHCO3的溶解度小于Na2CO3,CO2通入饱和Na2CO3溶液中,溶液会变浑浊,C正确;CO2可以先与NH3反应生成(NH4)2CO3,(NH4)2CO3可与BaCl2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NH4Cl和BaCO3沉淀,但通入过量CO2时生成Ba(HCO3)2,最终溶液不会出现浑浊,D错误。
5.氮元素在地球上含量丰富,氮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下列叙述与氮的循环无关的是( )
A.工业合成氨的过程是固氮的过程
B.自然界中,氨是动物体特别是蛋白质腐败后的产物
C.为防止粮食、罐头、水果等食品腐烂,常用氮气做保护气
D.电闪雷鸣的雨天,N2会与O2发生反应并最终转化为硝酸盐被植物吸收
答案 C
解析 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与氮的循环无关,C符合题意。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浓硫酸可做干燥剂,能够干燥氢气、氧气、氨气等气体,但不能干燥有较强还原性的HI、H2S等气体
B.浓硫酸与单质硫反应的方程式为2H2SO4(浓)+S3SO2↑+2H2O,在此反应中,浓硫酸既表现了强氧化性又表现了酸性
C.把足量铜粉投入只含2 mol H2SO4的浓硫酸中,得到的气体体积为22.4 L(标准状况下)
D.常温下能够用铁质、铝质容器盛放浓硫酸,是因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能使铁、铝钝化
答案 D
解析 A项,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但由于其具有强氧化性和酸性,故不能用来干燥具有还原性的气体(HI、H2S等)和碱性气体(NH3);B项,金属与浓硫酸反应时,生成相应的盐和SO2,此时浓硫酸表现酸性和强氧化性,而S、C等非金属单质与浓硫酸作用时,由于没有盐生成,故只表现强氧化性;C项,Cu与浓H2SO4反应时,H2SO4的浓度逐渐减小,当浓硫酸变为稀硫酸时,反应停止,故产生的S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小于22.4 L;D项,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铁、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保护内部金属不再与浓硫酸反应。
7.把过量铁屑加入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中,反应结束后,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与所加铁屑的质量相等。则原溶液中FeCl3与CuCl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7∶2 B.3∶2
C.2∶3 D.2∶7
答案 D
解析 根据反应①2Fe3++Fe===3Fe2+可知,铁溶解,固体质量减少,根据反应②Cu2++Fe===Cu+Fe2+可知,铁溶解,铜析出,固体质量增加,而反应结束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与所加铁屑的质量相等,则反应①中固体减少的质量与反应②中固体增加的质量相等,即56 g·mol-1×=(64 g·mol-1-56 g·mol-1)×n(Cu2+),得n(Fe3+)∶n(Cu2+)=2∶7,故n(FeCl3)∶n(CuCl2)=2∶7。
8.向CuSO4溶液中加入过量KI溶液,产生白色CuI沉淀,溶液变棕色。向反应后的溶液中通入过量SO2,溶液变成无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滴加KI溶液时,KI被氧化,CuI是还原产物
B.通入SO2后,溶液变无色,体现SO2的还原性
C.上述实验条件下,物质的氧化性:Cu2+>I2>SO2
D.整个过程发生了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D
解析 硫酸铜和碘化钾反应产生了白色的碘化亚铜沉淀,说明铜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所以碘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生成碘单质,溶液变棕色,通入SO2时,碘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和氢碘酸。滴加KI溶液时,碘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碘化钾做还原剂,被氧化,铜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碘化亚铜是还原产物,A正确;碘和二氧化硫反应,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B正确;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可知氧化性:Cu2+>I2>SO2,C正确;两个反应都为氧化还原反应,D错误。
9.实验室中某些气体的制取、收集及尾气处理装置如图所示(夹持和净化装置省略)。仅用该实验装置和表中提供的物质完成相关实验,最合理的选项是( )
选项 | a中的液体 | b中的物质 | c中收集的气体 | d中的液体 |
A | 浓氨水 | 碱石灰 | NH3 | H2O |
B | 浓硝酸 | Cu | NO2 | H2O |
C | 浓硫酸 | Na2SO3 | SO2 | NaOH溶液 |
D | 稀硝酸 | Cu | NO | NaOH溶液 |
答案 C
解析 浓氨水与碱石灰不加热可以制取氨气,但是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A错误;浓硝酸与Cu反应产生NO2气体,NO2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但NO2是大气污染物,若用水吸收,会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产生的NO仍然会污染空气,B错误;浓硫酸与Na2SO3发生反应,生成Na2SO4、H2O、SO2,SO2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SO2是大气污染物,可以用NaOH溶液吸收,发生反应:SO2+2NaOH===Na2SO3+H2O,C正确;稀硝酸与Cu反应产生NO气体,NO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所以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D错误。
10.向一定量的Fe、FeO、Fe2O3、Fe3O4的混合物中加入100 mL 1 mol·L-1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放出11.2 mL(标准状况)气体,所得溶液加入KSCN溶液不变红色。用足量的CO在高温下还原相同质量的此混合物,所得铁的质量为( )
A.5.6 g B.11.2 g
C.2.8 g D.无法计算
答案 C
解析 盐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且盐酸没有剩余,向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无红色出现,说明溶液为FeCl2溶液,根据氯元素守恒可知FeCl2的物质的量n(FeCl2)=n(HCl)=×0.1 L×1 mol·L-1=0.05 mol;用足量的CO在高温下还原相同质量的混合物得到铁,根据铁元素守恒可知Fe的物质的量n(Fe)=n(FeCl2)=0.05 mol,质量m(Fe)=0.05 mol×56 g·mol-1=2.8 g,C正确。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有1个或2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4分,共20分)
11.过量的铜粉加入一定体积的浓H2SO4中充分反应后,铜粉不再溶解,再加入下列固体粉末,可使Cu粉又溶解的是( )
A.FeCl2 B.Fe2O3
C.ZnSO4 D.KNO3
答案 BD
解析 Cu与浓H2SO4反应到一定程度,当浓H2SO4变为稀H2SO4时,Cu就不再溶解了。A项,加入FeCl2,不发生反应,铜不溶解;B项,发生反应:Fe2O3+6H+===2Fe3++3H2O、2Fe3++Cu===Cu2++2Fe2+,铜溶解;C项,加入ZnSO4不发生反应,铜不溶解;D项,加入KNO3,KNO3提供硝酸根离子,发生反应:3Cu+8H++2NO===3Cu2++2NO↑+4H2O,铜溶解。综上,B、D正确。
12.为落实“五水共治”,某工厂拟综合处理含NH废水和工业废气(主要含N2、CO2、SO2、NO、CO,不考虑其他成分),设计了如下流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固体1中主要含有Ca(OH)2、CaCO3、CaSO4
B.X可以是空气,且需过量
C.捕获剂所捕获的气体主要是CO
D.处理含NH废水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NO===N2↑+2H2O
答案 AB
解析 A项,根据题中的流程,可以得出固体1为CaCO3、CaSO3和过量的Ca(OH)2的混合物,错误;B项,气体1为N2、NO、CO的混合物,通入X,然后再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的产物为NaNO2,X可以为空气,但不能过量,否则反应后的产物中没有NaNO2,这与题图流程不符,错误;C项,气体2为N2、CO,因“无污染气体”为N2,故捕获的气体主要是CO,正确;D项,NH与NO能够发生归中反应生成氮气,离子方程式为NH+NO===N2↑+2H2O,正确。
13.为了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其中符合实验要求且完全正确的是( )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离子反应 | 实验结论 |
A | 向氯化亚 铁溶液中 通入氯气 | 浅绿色溶 液变成黄 色溶液 | 2Fe2++Cl2===2Fe3++2Cl- | Fe2+具有还原性 |
B | 在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锌片 | 浅绿色溶 液变成无 色溶液 | Fe2++Zn===Fe+Zn2+ | Zn具有 还原性 |
C | 在氯化铁 溶液中加 入铁粉 | 黄色溶液 变成浅绿 色溶液 | Fe3++Fe===2Fe2+ | 铁单质具 有还原性 |
D | 在氯化铁 溶液中加 入铜粉 | 蓝色溶液 变成黄色 溶液 | 2Fe3++Cu===2Fe2++Cu2+ | Fe3+具有 氧化性 |
答案 A
解析 实验目的是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则B项结论应是Fe2+具有氧化性,锌具有还原性虽正确,但不符合实验要求;C项,离子方程式电荷不守恒,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2+;D项,实验现象中溶液颜色应由黄色变成蓝色。
14.将32.5 g Zn投入到V mL浓硫酸中,共热,恰好完全反应,则可以确定的数据是( )
A.所得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B.所得气体的质量
C.所得溶液的浓度
D.原浓硫酸的浓度
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可知,先发生反应①Zn+2H2SO4(浓)ZnSO4+SO2↑+2H2O;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稀,再发生反应②Zn+H2SO4===ZnSO4+H2↑;由反应①②可知0.5 mol Zn完全反应,生成n(SO2)+n(H2)=0.5 mol,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为11.2 L,A正确;由于生成SO2、H2的物质的量不确定,故所得气体的质量不能确定,原浓硫酸的浓度不能确定,B、D错误;由反应①②可知生成的n(ZnSO4)=0.5 mol,但反应后溶液的体积不能确定,所得溶液的浓度也不能确定,C错误。
15.Cu与浓硝酸反应生成氮氧化物,这些氮氧化物溶解在NaOH溶液中生成NaNO3和NaNO2的混合溶液,反应过程及有关数据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若Cu片为51.2 g,则生成0.2 mol NaNO3
B.Cu遇浓硝酸发生钝化,不可能发生上述反应
C.反应过程中生成N2O4的物质的量为0.1 mol
D.Cu(NO3)2既是氧化产物,也是还原产物
答案 AC
解析 Cu→Cu(NO3)2,每个Cu原子失去2个电子,HNO3→NaNO2,每个N原子得到2个电子,故51.2 g Cu共失电子×2=1.6 mol,由得失电子守恒可知,HNO3→NaNO2得到1.6 mol电子,故产物中NaNO2的物质的量为0.8 mol,又由Na守恒可知,另一种产物NaNO3为0.2 mol,A正确;Cu与浓硝酸不会钝化,B错误;由NaNO2与NaNO3中原子的匹配关系可知N(Na)∶N(N)=1∶1,即2n(N2O4)+[0.9 mol-n(N2O4)]=0.5 L×2 mol/L,所以n(N2O4)=0.1 mol,C正确;Cu(NO3)2是氧化产物,氮的氧化物是还原产物,D错误。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6.(12分)(1)用如图所示装置做以下两个实验:
①常温下将H2S和SO2以物质的量之比为1∶1充满烧瓶,不久烧瓶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用Cl2代替SO2,其他条件不变,观察到的现象与①相同之处为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之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用简要文字和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想使②中反应后,烧瓶内产生“喷泉”现象,引发的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在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变为红色,冷却后恢复无色,则此溶液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溶液;加热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在烧瓶内壁上附着有淡黄色颗粒,烧瓶内形成喷泉 ②在烧瓶内壁上附着有淡黄色颗粒 烧瓶中不能形成喷泉 Cl2和H2S反应:H2S+Cl2===S↓+2HCl,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不能产生压强差,所以不能形成喷泉 ③用热毛巾捂住烧瓶,将其中的气体赶出,撤去毛巾会有喷泉产生
(2)溶有SO2的品红 SO2与品红形成的物质不稳定,加热时分解,SO2气体逸出,品红溶液恢复红色
解析 (1)①2H2S+SO2===3S↓+2H2O,烧瓶内压强迅速降低,可形成喷泉。②H2S+Cl2===S↓+2HCl,烧瓶内压强几乎不变,不能形成喷泉。③若想引发喷泉,可用热毛巾捂住烧瓶,将气体赶出,让瓶内HCl气体与溶液接触。再拿开毛巾可产生喷泉。
(2)由现象可推测,某气体溶于某红色溶液而使溶液变为无色,加热时此气体逸出,则气体为SO2,红色溶液为品红溶液。
17.(10分)将黑色固体单质甲加热至红热,投入黄色的溶液乙中,反应后产生混合气体A,A在常温下不与空气反应,根据图中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
(2)混合气体A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
(3)丙与溶液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32.0 g丙与一定量的溶液乙反应,当丙反应完时,共产生13.44 L(标准状况下)气体,则消耗的溶液乙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答案 (1)C 浓硝酸 Cu (2)CO2和NO2
(3)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4)1.6
解析 由反应①②以及黑色固体单质甲加热至红热,投入黄色的溶液乙中,反应产生混合气体A,得知甲为C,乙为浓硝酸,A为CO2与NO2的混合气体,B为NO;由反应③生成蓝色溶液可知单质丙为铜,溶液C为稀硝酸。n(Cu)==0.5 mol,n(气体)==0.6 mol。利用氮原子守恒,则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为n(HNO3)=2n(Cu)+n(气体)=2×0.5 mol+0.6 mol=1.6 mol。
18.(12分)已知X和Y为中学化学中的常见元素,其最高价含氧酸均为强酸。根据如图所示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及部分产物已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1)若A、B、C、D均为含X的化合物,且A和F的分子中均含有10个电子,则:
①F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1.92 g铜粉与一定量的D的浓溶液反应,当铜粉完全反应时收集到气体1.12 L(标准状况),则反应消耗的D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2)若A、B、C、D均为含Y的化合物,其中A由两种元素组成,且A的摩尔质量为34 g·mol-1,则:
①将铜粉与D的浓溶液反应所得的溶液加热蒸干,得到的白色固体物质为________(填化学式)。
②将Na2Y溶液滴加到次氯酸钠溶液中,有淡黄色沉淀生成,请写出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该反应中若有74.5 g NaClO被还原,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答案 (1)①H2O ②4NH3+5O24NO+6H2O ③0.11
(2)①CuSO4 ②S2-+ClO-+H2O===S↓+Cl-+2OH- 2
解析 (1)①由于A、B、C、D均为含X的化合物,且A分子中含有10个电子,结合题干信息,可知X为氮元素,A为NH3,由A与E反应生成B,B与E反应生成C,可推出E为O2,B为NO,C为NO2,由C+F→D且F分子中含有10个电子可知,D为HNO3,F为H2O。②反应Ⅰ是氨气催化氧化生成NO与水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③1.92 g铜的物质的量为0.03 mol,生成Cu(NO3)2的物质的量为0.03 mol,反应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根据氮元素守恒,可知反应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为0.03 mol×2+0.05 mol=0.11 mol。
(2)由题意可知,Y为硫元素,故A为H2S,B为SO2,C为SO3,D为H2SO4。①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与水,所得溶液是硫酸铜溶液,加热蒸干该溶液得到的物质是CuSO4。②Na2S溶液和次氯酸钠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2-+ClO-+H2O===S↓+Cl-+2OH-。74.5 g NaClO的物质的量为1 mol,ClO-被还原为Cl-,故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 mol。
19.(12分)某研究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SO2与FeCl3溶液反应的相关实验(夹持装置已略去)。
(1)在配制氯化铁溶液的操作中不需要的仪器有________(填字母)。
a.药匙 B.烧杯
C.石棉网 D.玻璃棒
e.坩埚
(2)通入足量SO2时C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现象,该小组同学认为SO2与FeCl3溶液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①写出SO2与FeCl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有Fe2+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该小组同学认为向C试管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即可证明反应生成了SO。该做法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装置中倒置漏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验证SO2具有还原性,实验中可以代替FeCl3溶液的试剂有________(填字母)。
a.浓硫酸 B.酸性KMnO4溶液
c.碘水 D.NaCl溶液
答案 (1)ce (2)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
(3)①2Fe3++SO2+2H2O===SO+4H++2Fe2+ ②取C中反应后的溶液,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再加入新制的氯水,溶液变红 ③不合理 硝酸可以将溶解在溶液中的SO2氧化为H2SO4
(4)充分吸收气体,防止溶液倒吸 (5)bc
解析 (1)配制氯化铁溶液的操作中需要用药匙取固体放入烧杯中进行溶解,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不需要的仪器有c、e。
(2)通入足量SO2时,C中发生二氧化硫与氯化铁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则观察到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
(3)①SO2与FeCl3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根离子、亚铁离子,离子方程式为2Fe3++SO2+2H2O===SO+4H++2Fe2+。②检验有Fe2+生成的方法为取C中反应后的溶液,向其中滴入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再加入新制的氯水,溶液变红。③该小组同学向C试管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则硝酸可以将溶解在溶液中的SO2氧化为H2SO4,会干扰试验,故该做法不合理。
(4)因尾气易溶于NaOH溶液,倒置漏斗的作用是充分吸收气体,防止溶液倒吸。
(5)SO2可与高锰酸钾或碘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中S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体现了SO2的还原性。
20.(14分)甲、乙两组同学分别对铜、铁与硝酸的反应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完成对有关问题的解答。
(1)甲组同学采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铜与硝酸的反应。已知仪器A中盛有足量的一定浓度的硝酸溶液,试管B中盛有3.2 g铜。
①请写出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铜与硝酸的反应中,硝酸所表现出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
③仪器C中收集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填化学式)。
④待试管B中的铜反应完全后,如果向B中液体里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可生成沉淀的质量是________g。
(2)乙组同学对铁与稀硝酸的反应进行探究。他们用a mol Fe和含有b mol HNO3的稀硝酸进行实验,若两种物质恰好反应都无剩余,且HNO3只被还原成NO,反应结束后溶液中含有Fe3+和Fe2+。
①反应结束后的溶液中NO的物质的量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 (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②若反应结束后的溶液中Fe3+、Fe2+的物质的量之比n(Fe3+)∶n(Fe2+)=3∶1,则为________。
答案 (1)①3Cu+8H++2NO===3Cu2++4H2O+2NO↑ ②酸性和强氧化性 ③NO ④4.9
(2)①2a mol<n(NO)<3a mol ②
解析 (1)①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一氧化氮、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Cu2++4H2O+2NO↑。②反应中部分N元素的化合价未变化,生成硝酸铜,硝酸表现出酸性,部分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生成氮的氧化物,硝酸表现出强氧化性。③若硝酸为稀硝酸,生成的气体为NO,若硝酸为浓硝酸,则生成的气体为NO2,NO2与水反应生成NO,所以仪器C中收集到的气体主要是NO。
④3.2 g铜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向B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铜离子完全转化为氢氧化铜沉淀,根据铜原子守恒可知n[Cu(OH)2]=n(Cu)=0.05 mol,故m[Cu(OH)2]=0.05 mol×98 g/mol=4.9 g。
(2)铁与稀硝酸的反应可能为Fe+4HNO3===Fe(NO3)3+NO↑+2H2O、3Fe+8HNO3===3Fe(NO3)2+2NO↑+4H2O。①全部生成Fe3+时,溶液中NO的物质的量最多,故NO的物质的量最多为3a mol,全部生成Fe2+时,溶液中NO的物质的量最少,故NO的物质的量最少为2a mol,由于溶液中同时含有Fe3+和Fe2+,故2a mol<n(NO)<3a mol。②n(Fe3+)∶n(Fe2+)=3∶1,则n(Fe3+)=a mol、n(Fe2+)=a mol,故溶液中n(NO)=3n(Fe3+)+2n(Fe2+)=a mol×3+a mol×2= mol,由氮原子守恒可知,n(NO)=b mol- mol,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有:a mol×3+a mol×2=b- mol×(5-2),整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