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4文学类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4文学类阅读,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类阅读-单文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4文学类阅读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桨声灯影的乌镇
杨晓东
①乌镇在外的名声虽然很大,但却始终不改它内敛、含蓄的本色,所以它名声虽大,其实地方并不算大,还只是一个镇的规模罢了。并且它是飞机、火车都不直通的,好像是怕这两个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太快,奔跑中带起的风揭开它朦胧的面纱吧,抑或是怕影响了它悠闲恬静的水上生活。
②下火车,又倒汽车,虽然去往乌镇的各种交通工具时间衔接得很紧密,但一路下来还是有些累。到达乌镇时已经是下午三四点钟了。在网上早已订好了一家距离景点较近的宾馆,年青的小个子老板服务很热情,亲自驾车到车站来接。攀谈之下才知道,原来这位小老板也不是本地人,是娶了一位乌镇新娘才来到这里定居的。我心想,你这哪是娶了乌镇新娘啊,分明是娶了美丽的乌镇啊,而且是倒插门啊,把你关进了烟雨江南里一处最美的宅院中。
③早就听人说乌镇西栅的夜景是最美的,于是盼着晚上能好好欣赏一下西栅这位夜美人。
④终于,乌镇的夜像一位要看社戏的江南老者,虽然慢吞吞的,但它准时来了,并且不会错过任何一段好戏。来到了西栅门楼边上,像别的江南景点一样,西栅的门楼也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进到里面走不远就走上了一条弯弯曲曲的木头栈道,下面应该就是河边的泥滩吧,不好铺路的,所以选择修栈道,这为西栅增添了一些古朴的韵味。这才叫作真正的“明修栈道”吧。
⑤走过栈道又过了一座石拱桥,就进入了西栅最主要的街道。说是一条街道,其实却是一条小河。这恰是乌镇的独特之处了:以河为街。过去的乌镇,这条河是他们主要通行的地方,河上的船才是当地人的交通工具。相对河来说,河两岸的街道却是窄窄的,街道两侧则是各种店铺,都保持着明清时期的样子,一色的木门、木窗,就连店家上的栅板也是过去用的那种木头带合页的。再加上长条石铺就的石板路、窄密的小巷、缓缓的水流,仿佛乌镇的西栅是一艘被遗忘在时光长河里的船,它既没前行也没后退,只是静静地飘在岁月的河面上,那样的无欲无求,那样的恬然酣睡。
⑥此时的西栅,静谧安闲,悠远古朴。曲曲折折的青石板路,由于年久的磨合显得光亮平滑,古旧的门楣残雕和斑驳的漆痕昭示出时光的魅力,西栅的所有房屋都是临水而居、面水而居、跨水而居,水阁空架在河流之上,远远看去,像漂在水上的船。
⑦仅仅几里长的街道,用不多长时间就走完了。坐在河上的石拱桥上歌息,注目眺望,这才真的是看出了西栅夜的美:小巧的乌篷船在河面上静静地划过,只看桨起桨落,却很少听到轻轻的些许划水声。这桨声若有若无,船头一盏昏黄的小灯映在河里一荡一荡的,恍如新月旁散落的星辰,有光亮却并不眩目。两岸的房子都是傍河而居的,不是面朝小河就是背对小河,窗下就是暗暗的流水,小河水分明是向前流动的,可是却缓得看不出一点前行的痕迹,似乎这泓水是从千年前一直汪到现代的。两岸的建筑挂着许多橘红的灯笼,灯光清晰地倒映在水里,向前看绵延很远,一艘艘小船漂在这条彩色的亮带里就好像行驶在天上群星闪烁的银河中。
⑧原来美就在你驻足回眸的一瞬间啊,可是我们平时却是只顾匆匆地赶路了。
⑨桨声灯影里,一座座清韵悠悠的小桥,一条条乌篷船在微波荡漾的河面上往来,一排排散发着古老气息的木屋与小桥流水交相辉映淡淡的思绪,便清清浅浅地洒落在我与乌镇安静相约的时光里。
(节选自《散文选刊》,2018年第8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通飞机火车,街道布局与建筑特征,青石板、石拱桥、小船桨声、河上灯影,这些都表现了乌镇的古朴悠远、静谧恬然。
B.文章写开旅馆的年青小个子老板,既体现乌镇的热情好客,又表达作者对乌镇的赞美,与后文描写乌镇美丽夜景相呼应。
C.本文娴熟运用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和语句修辞,鲜明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乌镇小桥流水、木屋小船、桨声灯影的真心喜爱。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乌镇的宁静悠闲:语言含蓄优雅,和乌镇的温馨美丽相得益彰,生动地表达了自己与乌镇的心灵契合。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桨声灯影”在文中的作用。
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百年前朱自清先生的美文。本文同样描写桨声灯影,对象不同,风格独具。请简要赏析下面朱自清文句与本文画线句子的异同。
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歌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四川省自贡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爱水
张秀亚
我爱水。多少年来,生活的戏剧虽几易布景,但我总喜欢滨水而居,为了在梦中可以听到那潺湲的柔声,明晨启扉,更可见到那一片照眼的清光。一湾澄明的流水,静静地向前滑流着,滑流着,把我的思念与忧虑都带走了,最后只将我留在岸边,悄然独立,盈耳只有那璋综微响,向我诉说一个无终结的故事
我最喜爱的那片水,该是故都城北的什刹海了,那如一块青玉的平静流水,曾做了我四年的伴侣。
什刹海正位于我母校的后门,度过一道筑在溪水上的石桥,再一转弯,便会听见那愉快的水声,伴着水滨青翠的树色在欢迎来访者了,逢着清晨无课,我总是拿了一本诗集,在水边徜徉,那时候,正是充满了诗意与幻梦的年纪,水边有时是“自在飞花轻似梦”的诗境,有时是“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凄凉境界,还有什么更适于少年的心灵流连徘徊?我常是将书放在身边,双足垂到水面,叫水上的白云,将我带到又温暖又惆怅的幻梦里,我曾有一首小诗,其中两段是:
我曾持一卷诗一朵花来到你身旁,
在柳荫里静听那汩汩的水响。
诗,遗忘了;花,失落了,
而今再寻不到那流走的时光。
你曾几番入梦,同水上一片斜阳,
还有长堤上卖书老人的深色衣裳。
我曾一叠叠买去他的古书,
却憾恨着买不去他那暮年的悲伤。
诗中“你”的称谓,即是指什刹海,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
什刹海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变”,在于它的“常”,晴阴风雨,春去夏来,水边的景色不同,而它那最高度的美与宜人处,却永远蕴藏在那一片朦胧水雾,以及潋滟清光里,引人系恋。
当冬天撤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幕,在水面薄冰上试步的乐趣享不到了,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不知何处传来一声声鹧鸪的啼唤,像是那么遥远,又像是那么逼近,听来似是不分明,然而却又是那般动听,直扣人的心门。再过几天,水边的杨柳出了浅浅的绿痕,水堤上的泥土渐软了,而几场雨后,水已平了堤,时时刻刻似乎要涨溢出来,却又似被一道神秘的边界拘拦住了。一直在那里溶溶漾漾,如同一个般勤的主人的手,将酒杯斟得太满了,使每一个来游者,都想一尝这葡萄色的琼浆,而低吟:“呵,你新鲜的湖水,陶醉了我的心灵。”
放假的日子,水边那块大石,便是我露天的座位了,水声轻柔,水光明媚,教给我无穷尽的智慧,将已逝去的,正在进行的,将要发生的一切,缓缓地告诉了我。我就这样坐着,听着,想着,直到夕阳将辉煌的火炬投入水中,将对岸人家的窗子也照亮了,我才将水色水光摄录心坎,带了回去。
最可爱的还有那水边新秋,北方的秋天本来是悄悄地来,比春天来得更幽俏,有一天,你一凝眸,不免惊讶水的颜色浅了,堤边水位低了,水蓼花的颜色更深了一些,而荷叶已有一丝憔悴之态。那么,秋意便是满了什刹海了,渐渐地,水边桥头,有个老人在卖荷叶粥了,水面上,更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赤足在采鲜藕,什刹海在荷叶的摇曳中已另有一种感伤的情调,但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岛上乡居,流水绕墙,每天望着这蜿蜒而去的山溪,我更怀念起什刹海了……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潺湲的柔声”“照眼的清光”“一湾澄明”……作者笔触细腻,笔下的水不仅有声色之美,而且可以化解忧思。
B.文章在回忆中插入从前的诗作,表达怀念之情同时,还表达了没有帮助卖书老人的憾恨,作者为此耿耿于怀。
C.文章写什刹海的水,把周围景物、四季变化和其中人事融于一体,多侧面表现了什刹海的美,丰富了文章内容。
D.文章结尾回到眼前,交代写作源起,以“我更怀念起什刹海了……”收束全篇,将作者的怀念之情推向高潮。
5.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再一转弯,便会听见那愉快的水声,伴着水滨青翠的树色在欢迎来访者了。
6.作者为什么说“我最喜爱的那片水,该是故都城北的什刹海了”?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四川省遂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泉水澄澈清我心
梁彬
说起山东章丘,以前只知道章丘大葱名冠天下。其状高,其味甘,其茎白,是声名远播的佐餐佳品。没想到,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第一次出行就来到章丘,在这里我竟与泉水不期而遇了。章丘与济南同处泰山山脉北麓,这里的地下可溶性灰岩,经过漫长的地质构造运动和长期溶蚀,形成大量的溶沟、溶孔、溶洞与地下暗河。丰沛的水源在石灰岩层中纵横交错,当遇到质地较为坚硬的岩浆岩阻挡时,压力激增,地下水沿着地表无数的裂缝和孔洞喷薄而出,形成一处处天然泉涌。泉城济南由此得名。章丘位于济南城东五十千米,是济南下辖的一个行政区。当地人告诉我,章丘群泉汇集,素有“小泉城”之称。这里的百脉泉更是济南五大泉脉之一,与趵突泉齐名。
这个秋日的上午,天空澄澈,暖阳高照,人的心情也为之爽朗,我们来到百脉泉公园,百脉名泉就坐落于园内的龙泉寺里。远远望去,三座由青石垒砌的方形泉池呈品字形排列。清末书法家迟海鸣题写的“百脉泉”三字,赫然刻在池壁的石板上。走到近前凭栏俯瞰,竟然瞬间被这一池清澈的泉水震慑住了。
池水清可见底,而且竟然纤尘不染,无一丝灰絮与落叶。池底青苔斑驳苍翠,红的、黑的、白的锦鲤在水中游弋。这一簇,那一簇,一束束的水泡从池底缓缓升起,好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在水中静静地浮涌滚动。天空的湛蓝倒映在池水里;被秋天漫漶的黄色和绿色的树影,也斑斓在池水里。“不霜清见底,漱石寂无声。颗颗如珠碎,纭纭比镜平。”明代戏曲家李开先咏百脉泉的诗句,确实写得生动恰切。久久凝视这一泓澄净的泉水,心也变得澄澈清亮起来。泉水仿佛映进了我心里,这一刻万念归寂,清静澄明。蓦一回首,墙壁上“清泉洗心”四个大字映入眼底,这四个字用在这里真是绝妙。清透的百脉泉水,的确可以让混者澈、昏者醒、迷者悟、愚者慧、忧者乐、乐者寿。望着她,就忘记了一切忧烦,内心变得宁静,变得清亮透明。
细细考量,百脉泉与其他泉水的不同之处,应该在于她的“静与净”。其他泉水大多喷涌而出,汩汩有声,而百脉泉虽有百脉,却宁静温润,兀自潜涌,只见其形,不闻其声。其他泉水形成的地塘大多幽绿,虽然也清澈,却不及百脉泉干净、通透,清沁无尘,净得令人心醉,净得令人心生爱怜。砰砰砰。忽然,一阵跺地声打破了宁静。在泉池旁,一些人三五成群,正使劲踏着脚下的青石板。池里原本一簇簇舒朗涌动的泉水,一下生出许多兄弟姐妹,变得热闹起来。数不清的珠串从池底摇曳而上,喷珠泻玉一般,像一朵朵游动的碎花,绽放在水面。水中的锦鲤也像受了惊吓,在玲珑的珠花之间穿梭游动,仿佛在与这些珍珠嬉戏打闹。好一通“锦鲤戏珠”啊!当地人说,这是由于泉底的石灰岩质地疏松,因此用脚跺地,就会震出百脉沸腾的景象。真是“百脉寒泉珍珠滚”“空明通地脉,活泼见天机”。《章丘县志》也有这样的记载:“方圆半亩许,其源直上涌出,百脉沸腾,状如贯珠,历落可数”。 也难怪宋代文学家曾巩评价说:“岱阴诸泉,皆伏地而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
梅花泉在清照园里声势最为浩大。它由五眼泉水合围而成,喷流踊跃,状如一朵洁白盛开的梅花。漱玉泉被石栏围作一圈,椭圆形的鹅卵石挤挤挨挨铺在池底,水石相激,淙淙有声,犹如漱玉。在这片开阔的水域边还有一条人行栈道,栈道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由一块块互不相接的方形石板组成,石板与石板的间隙,宽可盈拳,活泼的泉水就从这间隙中流过。人行其上,仿佛走在泉水中,却又不会湿了鞋袜。栈道的一侧,梅花泉、漱玉泉,一步一景;栈道的另一侧,丰沛的泉水欢快下泻,汇流成为绣江河。
“嘉泉灵沼向齐称,百道清涂地底腾。”(明王世贞)在这秋日的上午,与一道道清泉相遇,白云怡意,泉水洗心,活水甘泉,可掬可捧,真乃幸事。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声名远播的章丘大葱起笔,既说出了作者之前对章丘的印象,也让后文写章丘泉水令“我”如此惊叹更加自然。
B.《章丘县志》中关于“百脉沸腾”景象的记载与作者亲眼所见之景大体相同,描写景象时所用到的手法也有一致之处。
C.文章引用宋明时期的文人写百脉泉的文字,既突出了百脉泉水的清澈,又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章丘的文化底蕴。
D.作者在文章结尾特意写到水域边独特的人行栈道,人在其上仿佛行于泉水中,意趣盎然,作者游览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8.综合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9.百脉泉墙壁上的“清泉洗心”四个字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四川省内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①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③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④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①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⑤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⑥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支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文字,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②”
⑦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⑧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之上,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⑨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二日
【注】①留下:杭州西湖边的一个地方。②“期我乎桑中”三句:出自《诗经》,大意是约我来到桑林中,邀我欢会祠庙上,送我告别淇水旁。
10.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在微雨背景下,营造湿风吹冷、野草飘香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朦胧素淡的基调。
B.文章中写雨中游西溪的部分,作者通过自己车里所见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C.在文章后半部分,作者运用了与在雨中游西溪部分相同的笔法,描写了晴日游西溪的酣畅。
D.文章收笔处,作者写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二者都体现了文人墨客月夜出游的趣味。
11.作者记游西溪,景物与事件中寄托着他的游赏情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有哪些情趣追求?
12.题目是文章的灵魂,请围绕此文题目的含义,简要说说文章是怎样组织材料的?
(四川省乐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韶山的炊烟
肖克寒
①缓步韶山上屋场,我又在寻找那缕炊烟。
②那缕炊烟,我已寻觅很久。而今见到的,依旧只是一方柴坪,砖墙青瓦,蓊郁竹树,仄仄土路依旧,塘岸边的红枫、柳枝依旧,池塘中张张削瘦却硕大的荷叶依旧……
③上屋场,最初是在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封皮上看到的,那“一担柴”式的农家构筑,红红的,很鲜艳,很朴实,让人觉得亲切而又有几分神秘:这屋子极平淡,湘中地区常见,为什么会印到书上呢?屋子到底是谁家的呢?
④谙事后,当然知道了那是谁家的屋子。在无数的黑白或彩色相片上,在画册中,在电影里,上屋场都像是一段定格的岁月。然而它却好像被岁月遗忘,始终没有我想象中的炊烟。倒是更多的时候,看到“一担柴”后面的山上,升起半轮太阳,光芒四射。这又让我痴想:太阳的故乡果真就在山脚下的林子里?那林子里也有潺潺泉水吗,也有鲜嫩的“三月苞”吗,也有彩色的野蘑菇和碧绿的蝈蝈吗?
⑤不管有什么,我觉得那里都应该有一缕飘动的炊烟。炊烟是一种风景和温度,是上屋场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老屋最动人的内涵。炊烟虽然古老,但它永远那么温馨,那么坚韧,那么悠远而深沉。每当走近韶山上屋场,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一幕远去的乡村图景:夕阳西坠,晚霞满天。一位头戴青色瓜皮小帽、模样淳朴、目光精明并透露出几分严厉的农家汉子,掮着犁耙,踏着蛙声,从田间小路归来了;一个健实而勤劳的农家少年,负着沉甸甸的柴禾,赶着牛羊,和伙伴们从山路上蹀躞而来;一位衣着整洁、面容慈祥的农妇站在上屋场的柴坪边,朝着暮色苍茫的村野眺望。老屋上空,是一缕恬静的炊烟……
⑥普通农家艰辛而温情的日子,演绎着数千年传统的沉重。只是后来,那个背过柴禾、喜欢思索的少年告别炊烟走出了山村。这一走就义无反顾。在这位胸怀大志的农家子弟心中,炊烟始终在飘着,像母亲袅袅悠悠的牵挂,但他毅然决然地越走越远。炊烟勾勒出一种信念的力量,渐渐地弥漫成山河大地,万家灯火。“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沉吟间,饱含着几多悲壮和眷恋。
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上屋场的炊烟消逝了,并且再也没有升起过,让人生出无限慨叹,老屋不再是老屋,而是一座神圣殿堂。在这座失去炊烟的殿堂里,当一切喧扰过去,我们从老屋里那个古式的神龛和那盏桐油灯上,从那个灶台、那副石碓和那一壁农具上,依旧感觉到了远去的炊烟。当摩肩接踵的人群穿过时光隧道而来,有多少人的目光久久停留在这里的柴房、牛栏、晒谷坪上,停留在老屋上空,他们是在寻找那缕炊烟的柔情,还是在探求一个寻常而永恒的真谛?
⑧人们不敢相信,他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吗?
⑨是的,他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⑩炊烟的芬芳扑面而来。“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在韶山,在比韶山更宽广的地方,每一寸被重新塑造的土地,每一朵带着露珠、洋溢着蓬勃朝气的花儿,构成了美丽而珍贵的人间烟火。
⑪徜徉青山绿水间,从上屋场到铜像广场,到秀拔的韶峰,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炊烟下的游子归来图。伟大的游子披一身风尘,越过重重关山,回到了故乡,乡亲们蜂拥而上。游子见到了挽着裤脚的作田汉子,见到了剪着短发、穿着格子花衣、搂着孩子的农家女人,见到了银髯飘拂、摇着蒲扇的老教书先生,见到了他儿时洗过澡的那口池塘,见到了曾经爬满牵牛花的竹篱笆……可就是没有见到从自家老屋飘出的炊烟。他也许有几分惆怅,但在那慈蔼的眸光里,分明漾动着无尽的春晖!
⑫我追寻着那缕炊烟,耳畔响起熟稔而又浑厚的呼唤:“伢仔,回屋了哟——”
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描写韶山上屋场的景色,展现了伟人故居的宁静优美、自然祥和,并引出下文小时候看到书本封皮的疑惑。
B.第七段作者感慨“老屋不再是老屋,而是一座神圣殿堂”,表明了作者对伟人故居现状的不满,对神化伟人的人群的批判。
C.本文写作角度新颖、情感细腻真挚,运用联想和想象,以穿越时空的目光,分析伟人诞生的土壤,引发读者的思考。
D.文章开头写“我又在寻找那缕炊烟”,结尾写“我追寻着那缕炊烟”,首尾呼应,形成了一个回环式的结构。
14.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的含义。
15.文章以“韶山的炊烟”为题,请结合作品分析其内涵和作用。
(四川省眉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蜜蜂
丰子恺
正在写稿的时候,耳朵近旁觉得有“嗡嗡”之声,间以“得得”之声。因为文思正畅快,只管看着笔底下,无暇抬头来探究这是什么声音。然而“嗡嗡”,“得得”,也只管在我耳旁继续作声,不稍间断。过了几分钟之后,它们已把我的耳鼓刺得麻木,在我似觉这是写稿时耳旁应有的声音,或者一种天籁,无须去探究了。
等到文章告一段落,我放下自来水笔,照例伸手向罐中取香烟的时候,我才举头看见这“嗡嗡”“得得”之声的来源。原来有一只蜜蜂,向我案旁的玻璃窗上求出路,正在那里乱撞乱叫。
我以前只管自己的工作,不起来为它谋出路,任它乱撞乱叫到这许久时光,心中觉得有些抱歉。然而已经挨到现在,况且一时我也想不出怎样可以使它钻得出去的方法,也就再停一会儿,等到点着了香烟再说。
我一边点香烟,一边旁观它的乱撞乱叫。我看它每一次钻,先飞到离玻璃一二寸的地方,然后直冲过去,把它的小头在玻璃上“得,得”地撞两下,然后沿着玻璃“嗡嗡”地向四处飞鸣。其意思是想在那里找一个出身的洞。也许不是找洞,为的是玻璃上很光滑使它立脚不住,只得向四处乱舞。乱舞了一回之后,大概它悟到了此路不通,于是再飞开来,飞到离玻璃一二寸的地方,重整旗鼓,向玻璃的另一处地方直撞过去。因此“嗡嗡”“得得”,一直继续到现在。
我看了这模样,觉得非常可怜。求生活真不容易,只做一只小小的蜜蜂,为了生活也须碰到这许多钉子。我诅咒那玻璃,它一面使它清楚地看见窗外花台里含着许多蜜汁的花,以及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同类,一面又周密地拦阻它,永远使它可望而不可即。这真是何等恶毒的东西!它又仿佛是一个骗子,把窗外的广大的天地和灿烂的春色给蜜蜂看,诱它飞来。等到它飞来了,却用一种无形的阻力拦住它,永不使它出头,或竟可使它撞死在这种阻力之下。
因了诅咒玻璃,我又羡慕起物质文明未兴时的幼年生活的诗趣来。我家祖母年年养蚕。每当蚕宝宝上山的时候,堂前装纸窗以防风。为了一双燕子常要出入,特地在纸窗上开一个碗来大的洞,当作燕子的门,那双燕子似乎通人意的,来去时自会把翼稍稍敛住穿过这洞。这般情景,现在回想了使我何等憧憬!假如我案旁的窗不用玻璃而换了从前的纸窗,我们这蜜蜂总可钻得出去。即使撞两下,也是软软地,没有什么苦痛。求生活在从前容易得多,不但人类社会如此,连虫类社会也如此。
我点着了香烟之后就开始为它谋出路。但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叫它不要在这里钻,应该回头来从门里出去,它听不懂我的话。用手硬把它捉住了到门外去放,它一定误会我要害它,会用螫反害我,使我的手肿痛得不能工作。除非给它开窗;但是这扇窗不容易开,窗外堆叠着许多笨重的东西,须得先把这些东西除去,方可开窗。这些笨重的东西不是我一人之力所能除去的。
于是我起身来请同室的人帮忙,大家合力除去窗外的笨重的东西,好把窗开了,让我们这蜜蜂得到出路。但是同室的人大家不肯,他们说,“我们做工都很疲倦了,哪有余力去搬重物而救蜜蜂呢?”我顿觉自己也很疲倦,没有搬这些重物的余力。救蜜蜂的事就成了问题。
忽然门里走进一个人来和我说话。为了不能避免的事,我立刻被他拉了一同出门去。就把蜜蜂的事忘却了。等到我回来的时候,这蜜蜂已不见。不知道是飞去了,被救了,还是撞杀了。
二十四(1935)年三月七日于杭州
(原载1935年4月《文饭小品》第3期)
1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蜜蜂的活动为明线,自己的情感变化为暗线,两线并进,抒写了自己关注一只小生灵的心路历程。
B.俞平伯先生评价丰子恺的漫画“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味”,这篇散文也体现出这样的风格。
C.作者感叹蜜蜂“求生活不容易”,进一步感叹人类社会也如此,表达了作者悲天怄人的情怀。
D.文章结尾处的画线句呼应前文,作者对蜜蜂命运的猜度,表达了他对蜜蜂的担忧。怜悯和自责之情。
17.文章第6段忽然从蜜蜂写到祖母养蚕的旧事,试从文章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分析这样写作的作用。
18.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诅咒玻璃”,“玻璃”与现代文明似乎有不少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写下你的探究结果。
(四川省宜宾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羊的冬天
李娟
居麻每天放羊出发时,经过沙丘上的假人总会勒缰停立许久,和假人一起凝望远方。
过好一阵,又掏出烟盒纸卷,慢吞吞卷一支莫合烟,再慢吞吞地抽。有时会下马,卧倒在假人旁,倒着身子继续望向远方。不知那时他在想些什么,会花那么长的时间陷入沉默的遥望之中。
放羊是辛苦的。上午十点左右出发,赶着羊群在沙漠里四处走动,不吃不喝,直到天快黑透了才把羊群赶回来。
我问居麻:“放羊的时候你都在干些什么?”
他说:“在放羊。”
我真蠢。
荒野茫茫,四下无物,还能干什么?当然只能骑着马跟着羊群走来走去了!居麻感慨地说:“傻瓜一样!我就像个傻瓜一样!羊到哪里,我也到哪里!七个小时,一天七个小时!”
所以每天出发前,他才会花那么长时间徘徊在家门口……此去的寂寞,非亲尝而不可得知。
我说:“天气暖和时,让我也去放一天羊吧?”
他说:“你去放羊,羊哪能吃饱!”
“为啥?”
“你嘛,肯定不到下午两点就把羊赶回家了。”
在阴沉的雪夜里,无星无月,天地笼统,我站在东方沙梁上的假人身旁,向东方挥舞手电筒,给远方晚归的牧羊人确定方位,使之不至于迷失方向,在茫茫夜色中无尽地徘徊。而若是大雾的天气,就算手电筒也没有用了,居麻说:到那时,所有在家的人都得出去找。
我问:“要是找的人也回不来了该怎么办?”
他说:“要是李娟的话,回不来就算了,整天房子里坐着,从来不放羊,还回来干什么?”
我问居麻:“那么放羊经过的地方有没有人家呢?”他说:“没有。”又回头对嫂子说:“她还以为放羊时可以串个门,喝个茶!”大家都笑了。
我又劝他带一暖瓶热茶去放羊,暖瓶可系在马鞍后。或者带一个锅,一个三脚架,一块茶叶一把盐,冷了就地取雪烧茶。
他便给我讲了一个“汉族人放羊”的故事。说红旗大坝(阿克哈拉下游二十多公里)有一个汉族人第一次去放羊,带着馍馍、咸菜和水。中午就着咸菜啃馍,然后再喝水。拧开盖子,冻得一滴也没了,亏他还用布重重裹着……说完哈哈大笑。
牧人的冬天艰辛寂寞,羊的冬天同样漫长难挨。从十二月到次年三四月间,每一天,每一个清晨,羊群准时出发,在荒野中四处徘徊,寻食枯草。离开后的空羊圈因潮湿和温热而蒸腾着白茫茫的水汽。羊不在的白天里,总是若有若无地洒着微微的碎雪粒。总是阴天,总是只可见朦胧的太阳。
羊群晚归的傍晚,我和嫂子一次又一次冒着大雪爬上沙丘,长久向东方张望。眼下世界昏暗迷蒙,传来的细微吆喝声怎么听都像幻听。许久后,骆驼从那个方向出现在视野中,向我们的沙窝子奔跑过来。夜渐渐深了,雪越下越大,铺在羊圈里的塑料布早已撤去,改铺在新什别克家敞开的牛棚顶上,于是羊圈里的雪渐渐积起……但羊群还是不见踪影。地窝子那边传来哭声,小婴儿喀拉哈西独自醒来了。但新什别克一家正在赶牛、系骆驼,忙乱不已,无暇顾及。终于,到五点半时,嫂子最先看到了什么,她招呼我一起下了沙丘向
东走去。我边走边想:还好下着雪,就算迷路了还能顺着脚印回来吧?可再一想:雪这么大,会不会盖住脚印?……夜比荒野还要大,被“大”的事物吞噬,其恐惧远胜被“凶猛”的事物吞噬……但这时,我一眼看到了羊群果真就在前方不远处,——耸动在暗夜中,一个个浑身盖满大雪。不知它们之前经历过什么,这么沉默。
每天出发前,居麻总会在满当当的羊圈里挤来挤去,一一观察大家的状态。若又发现哪只羊嘴部结满厚厚的黄疮,便用指甲生生抠去那黄疮的痂壳,露出鲜肉,再叫我端来盐水浇洗……总是把人家好好的一张嘴弄得血淋淋的,滴着血,走在羊群中特扎眼。天又这么冷……
我心里很不安,总觉得这样做不对,却不能阻止。毕竟他放了一辈子羊,可能是经验之举吧。在特别冷的日子里,居麻就拎着洗手壶在羊群中东找西找,不时捉一只羊骑在胯下,掰着它的脑袋浇水。我问他在干什么。回答:给羊“刷牙”。这种话当然不能信,得靠自己观察。我便认真地观察,结果发现是在喂药片。他这才承认是在给羊治“感冒”。我又问怎么才能看出哪只羊感冒了。他说:“流鼻水,打喷嚏。”当然,这种话也不能信,但又实在观察不出。
至于给羊抹灭虱灵,也不知从何判断。我见他大都涂在羊背上,有一些则涂在肚子上,大约根据羊毛的凌乱形状来判断有虫的部位吧?羊哪里痒了,自己会在围墙上蹭来蹭去。唉,这么冷的天,羊毛就像一床厚被褥,虱子们想必都过得很舒服,又暖和又有得吃喝。
对我这个外人来说,羊的生命多么微弱痛苦。羊的灾难那么多:长途跋涉,寒冷,饥饿,病痛……但千百年来,羊还是生存了下来。我们看到的情景大多是羊群充满希望地经过大地。就不说那些痛苦了——那是生命的必经之途吧。况且羊的命运又如此圆满地嵌合在眼前的自然中——羊多像植物!在春天里生发,夏天里繁茂,在秋天留下种子,又以整个冬天收藏着这枚种子,孕育、等待……赶着羊群走在荒野里,想到它们大多数都有孕在身,想到这些都是平静充实的母亲,便觉得这个冬天真是意义深远。
1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我对于放羊途中有无人家的询问,居麻的回答使大家都笑了,说明牧民们对我无知的嘲讽。
B.文中画线句连用三个“总是”,渲染了冬牧场羊群的居住环境的恶劣,也写出了羊不在时“我”的失落感。
C.居麻讲述“汉族人放羊”的故事,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冬季牧羊的寒冷、艰苦与寂寞,展现了真实的牧民生活。
D.李娟作品中存在哈萨克牧场与牧场之外两个世界,由此形成的差异、碰撞、反思、体会,使得作品意蕴更加丰富。
20.文章在写羊群晚归时,多次对“雪”进行了描述,有何作用?
21.作者认为“苦难是生命的必经之途”,结合文本分别概括牧人和羊群经历的苦难。
(四川省广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树
陈忠实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说这棒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地头的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
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这椿树就一直长着,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
现在,在祖居的宅院里,两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蓬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却与无意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的两棵树。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年,他经手盖的厦屋和承继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们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的新房子,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勃勃生机,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
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今年却因这事那事把花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开花的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亏空和缺欠。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
(选自《陈忠实自选散文集》有删改)
2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去世了,家里的老宅和祖宅都已经翻盖,只有父亲种的树还依然生机勃勃,它们已经成为父亲留给儿子的精神支柱。
B.父亲爱栽树,除了因为这是他的爱好之外,还因为父亲要通过种树卖钱来贴补家用和供给两个儿子上学。
C.文中“我”与哥哥拔草闲聊的情景看似闲笔,实则别有深意。既说明了二人的共同语言不多,又引出了下文对父亲栽树的回忆。
D.全文在一幅柔美而富有诗意的画面中结尾,引人遐想和回味。作者的描写充分表达出他对椿树花香的沉醉留恋,饱含了对父亲的爱与追忆。
23.文章标题“父亲的树”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4.本文风格朴素平实,请结合文本从内容、情感、语言的角度具体分析。
(四川省达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识蒹葭在故乡
查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即芦苇,是最早入诗的水生植物。余初识芦苇,是在童年的故乡。每个人心中所珍藏的尤物和念想,各有不同,在我,山水和草木皆是,芦苇尤甚。
我生长在蒙古高原的扎鲁特山地。山地地势高,气候寒冷,不过四季是分明的,节令总是依时而至,像准时赴约的恋人。家乡的芦苇,是报春者之一,春风一拂,就急着往上蹿。它色泽微黄,且嫩,有着惊人的生命张力。于是,家乡的胡鲁斯泰湿地,一夜间就变了颜色,那颜色是属于春天的。在蒙古语里,“胡鲁斯泰”意思是有芦苇的地方。胡鲁斯泰湿地离我们家不远,我学会走路后,便与它亲近起来。从此,芦苇是我从春到秋,一睁眼就可以看到的植物。万千植物竞春而生,为何先入眼的总是芦苇?这不仅仅是视觉的选择,更是心灵的选择吧。
作为水生植物的芦苇,似乎比其他植物长势要快。阳光和春风,到了胡鲁斯泰,就格外地忙碌起来,尤其对芦苇和菖蒲更是呵护有加。水禽和蛙类兴奋地绕湿地飞翔,鸣叫,追逐,把春的气氛一次又一次地推向高潮。水禽们的巢,是筑在芦苇枝头的。苍鹭的筑巢功夫最为出色,它们把生长中的芦苇枝头拼接起来,织成巢,高高在上,甚为壮观。凡湿地,芦苇必是主要角色,是领班。它给为数众多的水禽、蛙类、昆虫提供生命之需。也因此,我对芦苇有了好感,延续至今。中华大地上的山山水水神奇如画,我所到之处,都让我留下了不可不珍藏的记忆,然而最难忘的还是芦苇繁生之地,总觉得那里也是故乡。
有一年到洞庭湖,时值晚秋,登岳阳楼时太阳刚刚升起,整个岳阳城仿佛都在烟水中漂浮。举目眺望,八百里洞庭水依然悠悠地流着,水光把三湘大地照个通亮。远处的那一个小小岛屿,山峦起伏的小小岛屿,就是君山岛了。有人说,来到岳阳,要做三件事:一登岳阳楼,二观洞庭水,三游君山岛。夏季上岛,要走水路,也就是乘船。而晚秋时节,水退路出,可乘车而去。登岛之后,我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那湖洲上的万亩芦苇荡。晚秋时节的芦花美若霞,在秋风的吹拂下,形成无边的金色涟漪,缓缓推向水天连接处。君山岛,被人称为“爱情岛”,这里的芦苇,风雨千年初衷未改,依旧守卫在这一片水域,春绿秋黄,以它们的白发诉说着衷情。苇荡上空,水禽们云片似的飞动,蔚为壮观。那是苍鹭,第一眼我就认出了它们,觉得它们也曾在家乡的湿地留下清脆的鸣声。
天津宁河是已故作家柳萌的家乡,他在世时,曾几次邀我去看看。他的家乡的确不俗,有山有水有河有海。更令我惊奇的是,他家乡那一片连天的芦苇荡。我没有想到在离北京这么近的地方,有如斯壮阔的芦苇生长地,不得不羡慕他家乡的丰富与阔绰。细细看来,这里的芦苇荡比君山岛的还要大还要深,芦花的色彩也更丰富多样。风一起,掀起连天的苇浪。而浪花间的水禽家族,多得惊人,那种自由踱步的神态,像极了绅士,让人忍俊不禁。柳萌兄笑着说,这里的水禽,不惧人,仿佛都是自由王国里的皇亲国戚。这些芦苇形成这么浩荡的规模,如一片巨大的叶子,横躺于北方大地,这是上天的赐予。这里离我的家乡不远,芦苇的品种,或许是相同的?
一年看不到芦苇,就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好在住家楼下就是河边,植有不少芦苇、菖蒲、红蓼,在晚秋时节,还可前往圆明园探望芦苇。玉玲珑馆、狮子林、福海、湖心岛等景区的芦苇规模可观,给这个荒芜沉静的园林注入了不少活力。我是每年都要去几次圆明园的。我喜欢它的浩阔与野气,喜欢它所深藏的往日辉煌和风云故事,然而我很少去看它残破的遗址和沉睡的石头,那是我们心灵的伤疤,只能储存,不可触摸。在这里,唯芦苇,是让人愉悦的景物。它们似乎与我有心灵的交流,它们的沉静,它们的色泽,它们无言的招摇,给我以慰藉。步入湖心岛,那长长的、曲曲弯弯的栈道可以让你与芦苇亲近,能听到它们均匀的呼吸和喃喃的自语。而芦苇丛中传来的禽鸣与蛙鼓,许是它们诉说衷情的另一种方式吧。
2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对芦苇喜爱,不仅因为它自身惊人的生命张力,还因为它为别的物种提供生命所需。
B.“我”很少去看圆明园那些遗址和石头,表现了 “我”不敢触摸揭开自己内心深处的伤疤。
C.文章在描写景物时,多处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景物以人格和情感,生动而形象。
D.文章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技巧,融描写、记叙和抒情等表达方式于一体,文笔流畅而优美。
26.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划横线句子的理解。
27.作者如何借“蒹葭”等物来抒写恋乡之情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D 2.“桨声灯影”是本文描写对象乌镇的特色; “桨声灯影”是全文的抒情线索;作者重点借“桨声灯影”来突出乌镇内敛、含蓄、安静、悠闲、恬然等特点。 3.相同点:都采用直接描写,都写了灯和光、灯影里的水波和灯影里的船。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桨声灯影,都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不同点:杨句主要描写灯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无数的灯光就像天上的星星,小船飘荡如行银河,表现夜晚乌镇的宁静、温馨、美好;朱句则连用几组叠词,描写如烟似雾的水光涟漪,表现秦淮河的朦胧轻柔,悠远神秘,如梦如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语言含蓄优雅”错误,本文的语言应是“自然优美”的。
故选D。
2.本题分析概括文章段落、情节作用的能力。
文章的标题是“桨声灯影的乌镇”,再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桨声灯影”概括了乌镇的特色。
结合“乌镇在外的名声虽然很大,但却始终不改它内敛、含蓄的本色,所以它名声虽大,其实地方并不算大,还只是一个镇的规模罢了。并且它是飞机、火车都不直通的”“说是一条街道,其实却是一条小河。这恰是乌镇的独特之处了:以河为街。过去的乌镇,这条河是他们主要通行的地方”“小巧的乌篷船在河面上静静地划过,只看桨起桨落,却很少听到轻轻的些许划水声。这桨声若有若无,船头一盏昏黄的小灯映在河里一荡一荡的,恍如新月旁散落的星辰,有光亮却并不眩目”“桨声灯影里……便清清浅浅地洒落在我与乌镇安静相约的时光里”等可知,作者重点借“桨声灯影”来突出乌镇内敛、含蓄、安静、悠闲、恬然等特点。
“坐在河上的石拱桥上歌息,注目眺望,这才真的是看出了西栅夜的美:小巧的乌篷船在河面上静静地划过,只看桨起桨落,却很少听到轻轻的些许划水声。这桨声若有若无,船头一盏昏黄的小灯映在河里一荡一荡的,恍如新月旁散落的星辰,有光亮却并不眩目……”“桨声灯影里,一座座清韵悠悠的小桥,一条条乌篷船在微波荡漾的河面上往来,一排排散发着古老气息的木屋与小桥流水交相辉映淡淡的思绪,便清清浅浅地洒落在我与乌镇安静相约的时光里”,“桨声灯影”是全文的抒情线索,作者通过对乌镇 “桨声灯影”的描绘表达了对乌镇古朴悠远、静谧恬然环境的喜爱。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内容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相同点:
两段文字都采用了直接描写的手法,“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悠然的间歌的桨声”“灯光清晰地倒映在水里,向前看绵延很远,一艘艘小船漂在这条彩色的亮带里就好像行驶在天上群星闪烁的银河中”,都写了灯和光、灯影里的水波和灯影里的船。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桨声灯影,都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不同点:
本文画线句杨句主要描写灯光,“一艘艘小船漂在这条彩色的亮带里就好像行驶在天上群星闪烁的银河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无数的灯光就像天上的星星,小船飘荡如行银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夜晚乌镇的宁静、温馨和美好;
朱句则连用几组叠词——“夜幕垂垂地下来”“黄黄的散光”“黯黯的水波”“缕缕的明漪”,描写如烟似雾的、缥缈神秘的水光涟漪,突出表现秦淮河的朦胧轻柔,悠远神秘,如梦如幻。
4.B 5.①比拟的修辞手法,“愉快”用来形容人的心情,这里指水声;“欢迎”是主动行为,这里用来说树,是赋予水和树以人格化的特点;
②借水声和树对作者的欢迎来说自己对水的喜爱,生动形象,增添特有的情味,把水与树写得栩栩如生,巧妙的抒发自己对水的喜爱之情。
6.①什刹海做了我四年的伴侣,陪伴我读过了诗意与幻梦的年纪;
②什刹海里留下了我无限的怀念和怅惘,牵动着我的情思;
③什刹海的四季都有“美”和“宜人处”,引人系恋。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还表达了没有帮助卖书老人的憾恨,作者为此耿耿于怀”错,“没有帮助卖书老人的憾恨”无中生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感伤怀旧的情绪和浓郁的乡愁情结。借卖书老人表达的是作者怀念之情,并非耿耿于怀与没有帮助老人卖书。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句子的能力。
划线句子用“愉快”来形容水声,用“欢迎”来说树木,赋予物以人格,是比拟的修辞手法。作者不说自己喜爱水,而是通过水声的愉快,来说水见到自己“心情”,生动形象;水边的树木更是以“欢迎”的方式表达了对自己的喜爱。比拟的手法不仅增添特有的情味,还把物写得栩栩如生,而且巧妙的抒发自己对水的喜爱之情。
6.本题考查学生探讨问题,分析原因和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我最喜爱的那片水,该是故都城北的什刹海了,那如一块青玉的平静流水,曾做了我四年的伴侣”可知,什刹海做了我四年的伴侣,陪伴我读过了诗意与幻梦的年纪;
根据“诗中‘你’的称谓,即是指什刹海,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可知,什刹海里留下了我无限的怀念和怅惘,牵动着我的情思;
根据“什刹海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变’,在于它的‘常’,晴阴风雨,春去夏来,水边的景色不同,而它那最高度的美与宜人处,却永远蕴藏在那一片朦胧水雾,以及潋滟清光里,引人系恋”“当冬天撤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幕……”“放假的日子,水边那块大石……”“最可爱的还有那水边新秋,北方的秋天本来是悄悄地来……”可知,什刹海的四季都有“美”和“宜人处”,引人系恋。
7.C 8.①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表现了泉水的清澈、灵动和美丽。
②“摇曳”“绽放”等动词,“漫漶”“斑斓”等形容词动用,让语言富有表现力。
③“簇簇”“束束”“粒粒”等叠音词既具形象感,又让语言具有音韵之美。
④使用大量表色彩的词语,使视觉形象鲜明,画面感强。
⑤语言清新雅致,与文中百脉泉的清澈无尘和所要表现的泉水清心的情旨和谐统一。 9.①“清泉洗心”直接点出百脉泉的特点和泉水带给作者的心灵感受,这也是作者在文中着力表现和想要赞颂之处。(内容情感角度)
②“清泉洗心”是统摄全篇的文眼,文章的标题由此而来,作者的行文脉络和情感脉络都与之密切相关。(结构角度)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文章引用宋明时期的文人写百脉泉的文字,既突出了百脉泉水的清澈”错误,引用曾巩的是为突出百脉泉的“伏地而发”。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语言特色的能力。
首先从修辞的角度看,“一束束的水泡从池底缓缓升起,好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在水中静静地浮涌滚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束束的水泡”比作“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水泡如珍珠,清晰可见,生动表现了泉水的清澈、灵动和美丽。
再从词语的使用来看,画线句子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如“漫漶”“斑斓”;还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如“摇曳”“绽放”等,这些词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然后,再看叠词的使用,“簇簇”“束束”“粒粒”,不仅读起来轻松上口,具有音韵之美,而且具有形象感。
还有画线句字还使用了丰富的表现色彩的词语,“青苔斑驳苍翠,红的、黑的、白的锦鲤”“天空的湛蓝”“黄色和绿色”,这些色彩词的使用,使文章富有视觉冲击力,形象鲜明,画面感强。
最后,“无一丝灰絮与落叶”“被秋天漫漶的黄色和绿色的树影,也斑斓在池水里”等语言清新雅致,与文中百脉泉的清澈无尘和所要表现的泉水清心的情旨和谐统一。
9.本题考查学生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百脉泉墙壁上的“清泉洗心”
结合“久久凝视这一泓澄净的泉水,心也变得澄澈清亮起来。泉水仿佛映进了我心里,这一刻万念归寂,清静澄明”“……望着她,就忘记了一切忧烦,内心变得宁静,变得清亮透明分析可知,“清泉洗心”直接点出百脉泉的特点和泉水带给作者的心灵感受,这也是作者在文中着力表现和想要赞颂之处。
结合标题“泉水澄澈清我心”分析可知,文章的标题应是化自“清泉洗心”;且“清泉洗心”是百脉泉公园墙壁上的四个字,作者盛赞了这几个字,并且直接点出其对人心的影响,点明了本文的情感核心,故“清泉洗心”是统摄全篇,作者的行文脉络和情感脉络都与之密切相关。
10.C 11. ① 追求朦胧渺茫的意境。 作者与朋友主张在微雨里下西溪,在微雨里感受花香,在湖州,于微雨中陶醉于朦胧、空明而渺茫的青绿景色中。 ② 有着浪漫的闲情逸致。 作者乘船游览,叙写摇船少女的风姿,进而联想到竹西歌吹的闲情,由老人祠里的灵签联想到诗歌里男女相会与相送的情景,自有文人的浪漫情怀。 ③ 有着文人古朴高雅的情趣。 作者与朋友老龙夫妇去西溪的秋雪庵游赏时,老龙与他挥毫写联语,其后在晚烟中,龙妇又吹起洞箫,类似东坡夜游赤壁。
12. ① 文章题目有两重含义,分别是在雨中、晴中西溪的景与事。② 作者按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的顺序,紧紧扣住题目内涵。 首先写在雨中与朋友源宁一起游览西溪,突出雨中西溪空明、朦胧的景象特点;然后写于日暖风和的晴天与老龙夫妇游览西溪,突出西溪晴明浩荡的景象特点。文章前后材料,分别照应题目中的“雨”和“晴”,这就使文章结构更为严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作者运用了与雨中游西溪相同的笔法,描写了晴日游西溪的经历”理解有误。其实,作者前后的笔法不同,雨中游西湖主要是写景状物,而晴日写西湖则是写人记事。“描写了晴日游西溪的酣畅”也不恰当,应该是晴日游赏西溪的悠然。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分析作品审美情趣和意蕴的能力。
结合第①段“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第②段“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第④段“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可知,作者与朋友主张在微雨里下西溪,在微雨里感受花香,在湖州,于微雨中陶醉于朦胧、空明而渺茫的青绿景色中。由此得出追求朦胧渺茫的意境。
结合第⑥段“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个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文字,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可知,作者乘船游览,叙写摇船少女的风姿,进而联想到竹西歌吹的闲情,由老人祠里的灵签联想到诗歌里男女相会与相送的情景,自有文人的浪漫情怀。由此得出有着浪漫的闲情逸致。
结合第⑧段“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第⑨段“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可知,作者与朋友老龙夫妇去西溪的秋雪庵游赏时,老龙与他挥毫写联语,其后在晚烟中,龙妇又吹起洞箫,类似东坡夜游赤壁。由此得出有着文人古朴高雅的情趣。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含义、鉴赏作品写作手法的能力。
作者围绕“西溪晴雨”展开叙写,先写在微雨中游西溪,后写晴日游西溪经历。因此“西溪晴雨”有两重含义,分别是在雨中、晴中西溪的景与事。
本文以时间发展为线索,记叙了作者赏游西溪的两次经历,第一次为两星期前的雨天游览,第二次为前天的午后晴日游览,无时不充满了悠然的诗意和浪漫的情怀。又以空间转换为线索,写了作者游西溪的经过,从路上所闻开始,依次写到车里所见、船中所感,最后写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处处立体地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写微雨中游西溪,依次写了游古墓、静莲庵堂、乘车沿途所见、乘船见摇船少女风姿,湖滨酒楼放谈等,其特色是朦胧素淡的。
记叙晴日游览西溪的经历,“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之上,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突出西溪晴明浩荡的景象特点。
文章前后材料,分别照应题目中的“雨”和“晴”,这就使文章结构更为严密。同时将西溪不同于西湖的野趣诗意地传达了出来,展现了作者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
13.B 14.①父亲肩负生活重担,母亲操持家务,孩子过早感受到生活的压力,因此是艰辛、沉重的;
②父亲的尽责,母亲的慈祥,孩子的懂事,缕缕炊烟又给予了他们生活的温情;
③在这样几千年的传统生活中,少年走出山村,为全中国的家庭幸福而奋斗,表达了作者对伟人的崇敬之情。 15.①内涵:“炊烟”一方面是普通农家标志;另一方面它蕴含温情,象征美好生活,是伟人温暖的港湾和信念的源泉。
②作用:“炊烟”是本文行文的线索,文章围绕着寻找“炊烟”展开,形散神聚,“韶山”这一限定词暗含对伟人的崇敬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表明了作者对伟人故居现状的不满,对神化伟人的人群的批判”错误,作者没有不满和批判,是对伟人的崇敬。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理解句子含义要抓住句中重要词语,例如“艰辛”“温情”“沉重”。
根据“一位头戴青色瓜皮小帽、模样淳朴、目光精明并透露出几分严厉的农家汉子,掮着犁耙,踏着蛙声,从田间小路归来了;一个健实而勤劳的农家少年,负着沉甸甸的柴禾,赶着牛羊,和伙伴们从山路上蹀躞而来;一位衣着整洁、面容慈祥的农妇站在上屋场的柴坪边,朝着暮色苍茫的村野眺望。老屋上空,是一缕恬静的炊烟……”可知,父亲耕田,母亲操持家务,孩子打柴放牛,因此普通农家的日子是艰辛、沉重的;从一个角度看,父亲担负起家庭的重任,母亲慈祥,孩子懂事,缕缕炊烟又给予了他们生活的温情;
“数千年传统”指的是中国这样几千年的传统生活,根据后文“只是后来,那个背过柴禾、喜欢思索的少年告别炊烟走出了山村。这一走就义无反顾。在这位胸怀大志的农家子弟心中,炊烟始终在飘着,像母亲袅袅悠悠的牵挂,但他毅然决然地越走越远”可知,“演绎着数千年传统的沉重”指少年走出山村,为全中国的家庭幸福而奋斗,表达了作者对伟人的崇敬之情。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内涵:根据“那缕炊烟,我已寻觅很久。而今见到的,依旧只是一方柴坪,砖墙青瓦,蓊郁竹树……”可知,“炊烟”是普通农家标志;
根据“炊烟是一种风景和温度,是上屋场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老屋最动人的内涵。炊烟虽然古老,但它永远那么温馨,那么坚韧,那么悠远而深沉。每当走近韶山上屋场,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一幕远去的乡村图景……老屋上空,是一缕恬静的炊烟……”可知,“炊烟”蕴含温情,象征美好生活,是伟人温暖的港湾和信念的源泉。
作用:开头“缓步韶山上屋场,我又在寻找那缕炊烟”,中间“老屋上空,是一缕恬静的炊烟……”“在这位胸怀大志的农家子弟心中,炊烟始终在飘着,像母亲袅袅悠悠的牵挂,但他毅然决然地越走越远。炊烟勾勒出一种信念的力量,渐渐地弥漫成山河大地,万家灯火”“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上屋场的炊烟消逝了”,最后“我追寻着那缕炊烟,耳畔响起熟稔而又浑厚的呼唤……”,“炊烟”是本文行文的线索,文章围绕着寻找“炊烟”展开,形散神聚,“韶山”这一限定词暗含对伟人的崇敬之情。
16.D 17.①插叙手法。回忆了幼年生活的诗趣,表达对农耕文明的憧憬。
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蜜蜂遇玻璃后刮撞而飞不出去,开启下文我也想像祖母那样帮助蜜蜂飞出窗外。
③对比手法。将过去人与生灵的温情与现代人对生灵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反衬。
④表达作者对于现代物质文明弊端的批判,对农耕文明时代的温馨和谐生活的向往怀念。 18.①纸窗柔软,玻璃坚硬,二者对比,前者象征农耕文明的温情,后者象征现代文明的冷、硬,找不到出路。
②玻璃既让人看得见外面世界的美好,“周密地拦阻”,使人可望不可即,象征现代文明的两重性的弊端。
③玻璃透明,隔绝了内外两重世界,像一道看不见的厚障壁。象征了现代文明中人与人的彼此隔膜。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自责”错误,应是“我”对人生错失的缺憾和生命的无常、无奈的感叹。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作用的能力。
从蜜蜂写到祖母养蚕的旧事是插叙手法。结合“我又羡慕起物质文明未兴时的幼年生活的诗趣来”可知是回忆了幼年生活的诗趣,表达对农耕文明的憧憬。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我诅咒那玻璃”,蜜蜂遇玻璃后刮撞而飞不出去;“为了一双燕子常要出入,特地在纸窗上开一个碗来大的洞”,开启下文我也想像祖母那样帮助蜜蜂飞出窗外。
对比手法。过去“为了一双燕子常要出入,特地在纸窗上开一个碗来大的洞,当作燕子的门,那双燕子似乎通人意的,来去时自会把翼稍稍敛住穿过这洞。这般情景,现在回想了使我何等憧憬”,人与生灵充满温情,现代人“但是同室的人大家不肯,他们说,‘我们做工都很疲倦了,哪有余力去搬重物而救蜜蜂呢?’我顿觉自己也很疲倦,没有搬这些重物的余力。救蜜蜂的事就成了问题”,对生灵很是冷漠,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反衬。
因了要救蜜蜂,“我”“又羡慕起物质文明未兴时”,而如今人们又“做工都很疲倦”,并没有过去的“诗趣”,表达作者对于现代物质文明弊端的批判,对农耕文明时代的温馨和谐生活的向往怀念。
18.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相关内容能力。
文中说“因了诅咒玻璃,我又羡慕起物质文明未兴时的幼年生活的诗趣来”,可见物质文明未兴时的纸窗柔软,可以给小燕子生路,故可象征农耕文明的温情;如今玻璃坚硬,蜜蜂因此受诱惑但又冲不出去,象征现代文明的冷、硬,找不到出路。二者对比,凸显主题。
“我诅咒那玻璃,它一面使它清楚地看见窗外花台里含着许多蜜汁的花,以及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同类,一面又周密地拦阻它,永远使它可望而不可即”,玻璃既让人看得见外面世界的美好,“周密地拦阻”,使人可望不可即,象征现代文明的两重性的弊端。
“它又仿佛是一个骗子,把窗外的广大的天地和灿烂的春色给蜜蜂看,诱它飞来。等到它飞来了,却用一种无形的阻力拦住它,永不使它出头,或竟可使它撞死在这种阻力之下”,可见,玻璃透明,隔绝了内外两重世界,像一道看不见的厚障壁。象征了现代文明中人与人的彼此隔膜。
19.A 20.(1)描述了草原冬季恶劣的自然环境,渲染了我和嫂子盼望羊群归来的紧张气氛。
(2)为下文羊群是否回归制造了悬念,也暗示了羊群在冬季面临的苦难。
(3)表现了牧羊人冬季牧羊的艰辛,也揭示了生命只有历经苦难,熬过寒冬,才能迎来暖阳的主题。 21.(1)牧人:
①饥饿之苦:牧人赶着羊群在沙漠中四处走动,不吃不喝。
②寂寞之苦:荒野茫茫,四下无物。
③迷失之苦:若是遇到大雾天气就看不到手电筒定位。
(2)羊群:
①饥饿之苦:羊群在荒野中四处徘徊,寻找枯草。
②寒冷之苦:在暗夜中浑身盖满大雪。
③病痛之苦:嘴上长黄疮、感冒、虱子。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说明牧民们对我无知的嘲讽”错误,居麻的回答惹笑了牧人,并非表明了牧民们对我无知的嘲讽,而是体现了牧人们的幽默乐观与坚韧。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人物形象方面,“羊群晚归的傍晚,我和嫂子一次又一次冒着大雪爬上沙丘,长久向东方张望”“夜渐渐深了,雪越下越大,铺在羊圈里的塑料布早已撤去,改铺在新什别克家敞开的牛棚顶上,于是羊圈里的雪渐渐积起”等描述了草原冬季恶劣的自然环境,渲染了我和嫂子盼望羊群来的紧张气氛。
情节方面,“我边走边想:还好下着雪,就算迷路了还能顺着脚印回来吧?可再一想:雪这么大,会不会盖住脚印?”为下文羊群是否回归制造了悬念,也暗示了羊群在冬季面的苦难。
主题方面,“我和嫂子一次又一次冒着大雪爬上沙丘,长久向东方张望”“但这时,我一眼看到了羊群果真就在前方不远处,——耸动在暗夜中,一个个浑身盖满大雪”表现了牧羊人冬季牧羊的艰辛,表现了生命只有历经苦难,熬过冬,才能迎来暖阳的主题。
2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牧人:
由“放羊是辛苦的。上午十点左右出发 ,赶着羊群在沙漠里四处走动,不吃不喝,直到天快黑透了才把羊群赶回来”可知,要承受饥饿之苦。
由“荒野茫茫,四下无物,还能干什么?当然只能骑着马跟着羊群走来走去了!居麻感慨地说:‘傻瓜一样!我就像个傻瓜一样!羊到哪里,我也到哪里!七个小时,一天七个小时!’所以每天出发前,他才会花那么长时间徘徊在家门口……此去的寂寞,非亲尝而不可得知”可知,他要忍受寂寞之苦。
由“在阴沉的雪夜里,无星无月,天地笼统,我站在东方沙梁上的假人身旁,向东方挥舞手电筒,给远方晚归的牧羊人确定方位,使之不至于迷失方向,在茫茫夜色中无尽地徘徊。而若是大雾的天气,就算手电筒也没有用了,居麻说:到那时,所有在家的人都得出去找”可知,还要忍受迷失之苦。
羊群:
由“从十二月到次年三四月间,每一天,每一个清晨,羊群准时出发,在荒野中四处徘徊,寻食枯草”可知,羊群要受饥饿之苦。
由“但这时,我一眼看到了羊群果真就在前方不远处,耸动在暗夜中,一个个浑身盖满大雪”可知,要受寒冷之苦。
由“若又发现哪只羊嘴部结满厚厚的黄疮,便用指甲生生抠去那黄疮的痂壳,露出鲜肉,再叫我端来盐水浇洗……总是把人家好好的一张嘴弄得血淋淋的,滴着血,走在羊群中特扎眼”“他这才承认是在给羊治‘感冒’。我又问怎么才能看出哪只羊感冒了”“至于给羊抹灭虱灵 ,也不知从何判断。我见他大都涂在羊背上,有一些则涂在肚子上,大约根据羊毛的凌乱形状来判断有虫的部位吧?羊哪里痒了,自己会在围墙上蹭来蹭去。唉,这么冷的天,羊毛就像一床厚被褥,虱子们想必都过得很舒服,又暖和又有得吃喝”可知,要受病痛之苦。
22.C 23.答案示例:①实际的树:指父亲栽种的各种树,是“补贴家用,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的来源;②是父亲精神的象征,象征了父亲一生勤劳朴实、善良无私的精神;③是我的精神寄托,寄寓着我对乡村、父亲的爱和赞美,让“我”摆脱孤独、空虚、烦恼。 24.答案示例:①内容层面:文章选材集中于生活小事,文中的景物朴素,作者笔下的村庄朴素清新祥和,文中的人物朴素平实,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②情感层面:情感朴素平实,文章通过描写父亲的树,展现了父亲朴实无华伟大无私的爱,同时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爱。我和哥哥之间也是朴素而又平实的真情。③语言层面:用词朴素平实,文中的语言多是生活化的语言,如“罩满”“脸红脖子粗”“有一搭没一搭”“搭眼”等词语。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说明了二人的共同语言不多”错误,应是表现了兄弟二人感情深厚,两人的相处平淡又真实。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标题的丰富意蕴的能力。
由“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可知,标题的表层意思指父亲栽种的树;
由“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可知,树是父亲精神的象征,是一生勤劳朴实善良无私的父亲的象征;
由“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生机勃勃,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可知,父亲栽种的树是我的精神寄托,可以让“我”摆脱孤独、空虚、烦恼,也寄寓着“我”对村庄的爱,对父亲的爱和赞美。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风格的能力。
从内容看,文章选材集中于生活小事,如“我”与哥哥拔草闲聊,父亲栽树,文中的景物和村庄朴素,如“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文中的人物朴素平实,父亲爱栽树,通过种树卖钱来补贴家用和供给哥哥与“我”上学的费用,表现父亲的勤劳朴实,“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表明兄弟间平淡又真实的关系。
从情感看,父亲栽种的各种树,是“补贴家用,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的来源,展现了父亲朴实无华伟大无私的爱,“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生机勃勃,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寄寓着“我”对村庄的爱,对父亲的爱和赞美,情感朴素平实。
从句式看,多用散句,如“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亏空和缺欠”“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等,语气舒缓,舒卷自如,便于抒发情感;
从语言风格看,多用生活化的语言,如“罩满”“脸红脖子粗”“有一搭没一搭”“搭眼”等词语,用词朴素平实。
25.B 26.①“视觉的选择”是指:芦苇长得比别的植物快,生长面积大,一眼就能看到;
②“心灵的选择”是指:芦苇代表了故乡,一直是“我”心中的念想。 27.①“我”在故乡认识了蒹葭,它成为“我”心中珍藏的故乡。
②他乡的蒹葭,是“我”最想亲近之物,因为它是我对故乡的念想。
③君山岛的苍鹭、宁河的芦苇荡,都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故乡。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不敢触摸揭开自己内心深处的伤疤”错。圆明园是民族的伤疤,而非“我”自己的。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画线句是“万千植物竞春而生,为何先入眼的总是芦苇?这不仅仅是视觉的选择,更是心灵的选择吧”。
“视觉的选择”,也就是为何最先看到芦苇,结合“家乡的芦苇,是报春者之一,春风一拂,就急着往上蹿。它色泽微黄,且嫩,有着惊人的生命张力。于是,家乡的胡鲁斯泰湿地,一夜间就变了颜色,那颜色是属于春天的”“作为水生植物的芦苇,似乎比其他植物长势要快”“登岛之后,我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那湖洲上的万亩芦苇荡。晚秋时节的芦花美若霞,在秋风的吹拂下,形成无边的金色涟漪,缓缓推向水天连接处”可知,芦苇长得比别的植物快,生长面积大,一眼就能看到;
“心灵的选择”,结合“余初识芦苇,是在童年的故乡。每个人心中所珍藏的尤物和念想,各有不同,在我,山水和草木皆是,芦苇尤甚”可知,芦苇代表了故乡,一直是“我”心中的念想。
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写作手法及概括文本情感的能力。
文章开头写“余初识芦苇,是在童年的故乡。每个人心中所珍藏的尤物和念想,各有不同,在我,山水和草木皆是,芦苇尤甚”,“我”在故乡认识了蒹葭,它成为“我”心中珍藏的故乡。
文章第三段写“中华大地上的山山水水神奇如画,我所到之处,都让我留下了不可不珍藏的记忆,然而最难忘的还是芦苇繁生之地,总觉得那里也是故乡”,最后一段写在圆明园赏芦苇,“在这里,唯芦苇,是让人愉悦的景物。它们似乎与我有心灵的交流,它们的沉静,它们的色泽,它们无言的招摇,给我以慰藉。步入湖心岛,那长长的、曲曲弯弯的栈道可以让你与芦苇亲近,能听到它们均匀的呼吸和喃喃的自语”,他乡的蒹葭,是“我”最想亲近之物,因为它是我对故乡的念想。
文章第四段写在君山岛赏芦苇,“苇荡上空,水禽们云片似的飞动,蔚为壮观。那是苍鹭,第一眼我就认出了它们,觉得它们也曾在家乡的湿地留下清脆的鸣声”,第五段写在宁河赏芦苇,“这些芦苇形成这么浩荡的规模,如一片巨大的叶子,横躺于北方大地,这是上天的赐予。这里离我的家乡不远,芦苇的品种,或许是相同的?”,君山岛的苍鹭、宁河的芦苇荡,都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故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西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4古代诗歌阅读,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西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2文学类阅读,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类阅读-单文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4文学类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学类阅读-双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